'384封家書和一本家譜 見證溫州這個胡氏家族異國創業之路'

"

導語: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週年,據統計,全世界共有68.89萬溫州人分佈在131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350多個海外僑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無數愛國華人華僑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人”,共同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鬥,共同見證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見證了僑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新月異。

"

導語: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週年,據統計,全世界共有68.89萬溫州人分佈在131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350多個海外僑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無數愛國華人華僑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人”,共同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鬥,共同見證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見證了僑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新月異。

384封家書和一本家譜 見證溫州這個胡氏家族異國創業之路

384封家書和一本家譜,記錄了一個家族走世界的百年激盪,記錄了胡允迪為創業初下洋、闖世界的點點滴滴。胡允迪的孫子胡小秋說:“早些年的時候,我爺爺總會從海外寄往家裡的信件。爺爺所開拓的異國創業之路,綿延了五代,現在我們旅居海外的親屬就有500多人。”

初下洋:不懼艱險出國謀生,開拓異國創業之路

胡小秋的爺爺叫胡允迪,家鄉在溫州文成縣玉壺鎮,那裡原本是一個貧困的小山村,現在家家戶戶有華僑。1933年的時候,年僅19歲的胡允迪為了養家餬口,帶著一個揹包和一雙草鞋,離妻別子,遠涉重洋,從上海乘坐了41天輪船,於次年春天才抵達意大利米蘭。剛到國外的時候,由於語言不通,又沒技術,胡允迪只好擺地攤、做苦工,沿街叫賣領帶餬口。1938年,他把積攢下來的錢寄回到文成,在玉壺街尾建造了一幢5間兩層樓的木樓房,1947年便回鄉定居。

"

導語: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週年,據統計,全世界共有68.89萬溫州人分佈在131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350多個海外僑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無數愛國華人華僑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人”,共同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鬥,共同見證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見證了僑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新月異。

384封家書和一本家譜 見證溫州這個胡氏家族異國創業之路

384封家書和一本家譜,記錄了一個家族走世界的百年激盪,記錄了胡允迪為創業初下洋、闖世界的點點滴滴。胡允迪的孫子胡小秋說:“早些年的時候,我爺爺總會從海外寄往家裡的信件。爺爺所開拓的異國創業之路,綿延了五代,現在我們旅居海外的親屬就有500多人。”

初下洋:不懼艱險出國謀生,開拓異國創業之路

胡小秋的爺爺叫胡允迪,家鄉在溫州文成縣玉壺鎮,那裡原本是一個貧困的小山村,現在家家戶戶有華僑。1933年的時候,年僅19歲的胡允迪為了養家餬口,帶著一個揹包和一雙草鞋,離妻別子,遠涉重洋,從上海乘坐了41天輪船,於次年春天才抵達意大利米蘭。剛到國外的時候,由於語言不通,又沒技術,胡允迪只好擺地攤、做苦工,沿街叫賣領帶餬口。1938年,他把積攢下來的錢寄回到文成,在玉壺街尾建造了一幢5間兩層樓的木樓房,1947年便回鄉定居。

384封家書和一本家譜 見證溫州這個胡氏家族異國創業之路

▲胡小秋

在胡允迪回國期間,出國的記憶始終迴盪在他的腦中。1956年,隨著意大利皮革興起,胡允迪毅然決定再次出國,憑著十多年的經驗和善於經商的頭腦,在都靈先後開起了皮革公司和餐館。兩年後,妻子也跟著他去幫忙打理生意。

在此期間,儘管入境證件難辦,胡允迪身邊的老鄉還是越來越多。他在一封1980年2月1日的信中寫道:“近聞有很多人的工照(工人申請許可證),未得內政部批准,當局人員囑我每星期報羅馬內政部一個,未知今後如何……立蘇(胡允迪侄兒)看他們都有證,他還沒有,心中坐立不安,但我想不出主意,每日電話東打西打,都沒辦法……”

在胡小秋的眼裡,爺爺那一代的溫州人走出去,更多是謀求生存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南洋和歐洲,是當時溫州人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僑團、會館從那時興起,“親戚帶”、“朋友幫”成為那代人抱團發展的紐帶和橋樑。

闖世界:全家旅居西歐,生意做大不忘家鄉

政策放開如閘門放水,勢不可擋。“那時,爺爺隔斷時間就往老家寫信,我也很想出去看看。”提前這些老信件的時候,胡小秋倍感親切,幾乎每一封他都仔細看過。

1979年,中國大地正經歷著撥亂反正的時節,胡小秋踏上了赴法國創業之路,而他當時還只有16週歲。從文成老家坐汽車到溫州市區,從溫州坐輪船到上海,從上海坐船到廣州,再從廣州乘坐火車到香港,又從香港坐飛機到法國,最後從法國坐飛機到意大利。跟爺爺一代相比,行程時間縮短了不少,但來回轉斬,依然曲折。

"

導語: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週年,據統計,全世界共有68.89萬溫州人分佈在131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350多個海外僑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無數愛國華人華僑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人”,共同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鬥,共同見證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見證了僑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新月異。

384封家書和一本家譜 見證溫州這個胡氏家族異國創業之路

384封家書和一本家譜,記錄了一個家族走世界的百年激盪,記錄了胡允迪為創業初下洋、闖世界的點點滴滴。胡允迪的孫子胡小秋說:“早些年的時候,我爺爺總會從海外寄往家裡的信件。爺爺所開拓的異國創業之路,綿延了五代,現在我們旅居海外的親屬就有500多人。”

初下洋:不懼艱險出國謀生,開拓異國創業之路

胡小秋的爺爺叫胡允迪,家鄉在溫州文成縣玉壺鎮,那裡原本是一個貧困的小山村,現在家家戶戶有華僑。1933年的時候,年僅19歲的胡允迪為了養家餬口,帶著一個揹包和一雙草鞋,離妻別子,遠涉重洋,從上海乘坐了41天輪船,於次年春天才抵達意大利米蘭。剛到國外的時候,由於語言不通,又沒技術,胡允迪只好擺地攤、做苦工,沿街叫賣領帶餬口。1938年,他把積攢下來的錢寄回到文成,在玉壺街尾建造了一幢5間兩層樓的木樓房,1947年便回鄉定居。

384封家書和一本家譜 見證溫州這個胡氏家族異國創業之路

▲胡小秋

在胡允迪回國期間,出國的記憶始終迴盪在他的腦中。1956年,隨著意大利皮革興起,胡允迪毅然決定再次出國,憑著十多年的經驗和善於經商的頭腦,在都靈先後開起了皮革公司和餐館。兩年後,妻子也跟著他去幫忙打理生意。

在此期間,儘管入境證件難辦,胡允迪身邊的老鄉還是越來越多。他在一封1980年2月1日的信中寫道:“近聞有很多人的工照(工人申請許可證),未得內政部批准,當局人員囑我每星期報羅馬內政部一個,未知今後如何……立蘇(胡允迪侄兒)看他們都有證,他還沒有,心中坐立不安,但我想不出主意,每日電話東打西打,都沒辦法……”

在胡小秋的眼裡,爺爺那一代的溫州人走出去,更多是謀求生存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南洋和歐洲,是當時溫州人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僑團、會館從那時興起,“親戚帶”、“朋友幫”成為那代人抱團發展的紐帶和橋樑。

闖世界:全家旅居西歐,生意做大不忘家鄉

政策放開如閘門放水,勢不可擋。“那時,爺爺隔斷時間就往老家寫信,我也很想出去看看。”提前這些老信件的時候,胡小秋倍感親切,幾乎每一封他都仔細看過。

1979年,中國大地正經歷著撥亂反正的時節,胡小秋踏上了赴法國創業之路,而他當時還只有16週歲。從文成老家坐汽車到溫州市區,從溫州坐輪船到上海,從上海坐船到廣州,再從廣州乘坐火車到香港,又從香港坐飛機到法國,最後從法國坐飛機到意大利。跟爺爺一代相比,行程時間縮短了不少,但來回轉斬,依然曲折。

384封家書和一本家譜 見證溫州這個胡氏家族異國創業之路

▲胡立鬆

“剛到意大利,就幫著爺爺銷售皮包,當時,最大的困難是語言不通。”但是,由於有了爺爺幫助,生存立足並不是太難,邊學邊做,晚上還學習語言,很快也就適應了。就這樣幹了幾年,1981年,胡小秋跑到了法國里爾市,在爺爺和岳父的幫助下,做起了皮包批發生意。

後來,胡小秋的生意越來越忙。胡小秋說,1984年,溫州被確立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後,人們出國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眼見著身邊好多親人都出去,在文成教了30年書的爸爸胡立鬆,也於1986年的時候,背起行囊,來到意大利。第二年,胡小秋也返回意大利,一家三代人在意大利團聚。胡小秋則開了一家名為“熊貓餐館”的飯店,並越做越大,之後又做起了食品批發。胡立鬆說:“我離開家鄉已經有35年了,我的直系親屬目前已經全部旅居西歐,只有一個90歲的小姑媽還在玉壺。”

"

導語: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週年,據統計,全世界共有68.89萬溫州人分佈在131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350多個海外僑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無數愛國華人華僑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人”,共同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鬥,共同見證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見證了僑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新月異。

384封家書和一本家譜 見證溫州這個胡氏家族異國創業之路

384封家書和一本家譜,記錄了一個家族走世界的百年激盪,記錄了胡允迪為創業初下洋、闖世界的點點滴滴。胡允迪的孫子胡小秋說:“早些年的時候,我爺爺總會從海外寄往家裡的信件。爺爺所開拓的異國創業之路,綿延了五代,現在我們旅居海外的親屬就有500多人。”

初下洋:不懼艱險出國謀生,開拓異國創業之路

胡小秋的爺爺叫胡允迪,家鄉在溫州文成縣玉壺鎮,那裡原本是一個貧困的小山村,現在家家戶戶有華僑。1933年的時候,年僅19歲的胡允迪為了養家餬口,帶著一個揹包和一雙草鞋,離妻別子,遠涉重洋,從上海乘坐了41天輪船,於次年春天才抵達意大利米蘭。剛到國外的時候,由於語言不通,又沒技術,胡允迪只好擺地攤、做苦工,沿街叫賣領帶餬口。1938年,他把積攢下來的錢寄回到文成,在玉壺街尾建造了一幢5間兩層樓的木樓房,1947年便回鄉定居。

384封家書和一本家譜 見證溫州這個胡氏家族異國創業之路

▲胡小秋

在胡允迪回國期間,出國的記憶始終迴盪在他的腦中。1956年,隨著意大利皮革興起,胡允迪毅然決定再次出國,憑著十多年的經驗和善於經商的頭腦,在都靈先後開起了皮革公司和餐館。兩年後,妻子也跟著他去幫忙打理生意。

在此期間,儘管入境證件難辦,胡允迪身邊的老鄉還是越來越多。他在一封1980年2月1日的信中寫道:“近聞有很多人的工照(工人申請許可證),未得內政部批准,當局人員囑我每星期報羅馬內政部一個,未知今後如何……立蘇(胡允迪侄兒)看他們都有證,他還沒有,心中坐立不安,但我想不出主意,每日電話東打西打,都沒辦法……”

在胡小秋的眼裡,爺爺那一代的溫州人走出去,更多是謀求生存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南洋和歐洲,是當時溫州人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僑團、會館從那時興起,“親戚帶”、“朋友幫”成為那代人抱團發展的紐帶和橋樑。

闖世界:全家旅居西歐,生意做大不忘家鄉

政策放開如閘門放水,勢不可擋。“那時,爺爺隔斷時間就往老家寫信,我也很想出去看看。”提前這些老信件的時候,胡小秋倍感親切,幾乎每一封他都仔細看過。

1979年,中國大地正經歷著撥亂反正的時節,胡小秋踏上了赴法國創業之路,而他當時還只有16週歲。從文成老家坐汽車到溫州市區,從溫州坐輪船到上海,從上海坐船到廣州,再從廣州乘坐火車到香港,又從香港坐飛機到法國,最後從法國坐飛機到意大利。跟爺爺一代相比,行程時間縮短了不少,但來回轉斬,依然曲折。

384封家書和一本家譜 見證溫州這個胡氏家族異國創業之路

▲胡立鬆

“剛到意大利,就幫著爺爺銷售皮包,當時,最大的困難是語言不通。”但是,由於有了爺爺幫助,生存立足並不是太難,邊學邊做,晚上還學習語言,很快也就適應了。就這樣幹了幾年,1981年,胡小秋跑到了法國里爾市,在爺爺和岳父的幫助下,做起了皮包批發生意。

後來,胡小秋的生意越來越忙。胡小秋說,1984年,溫州被確立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後,人們出國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眼見著身邊好多親人都出去,在文成教了30年書的爸爸胡立鬆,也於1986年的時候,背起行囊,來到意大利。第二年,胡小秋也返回意大利,一家三代人在意大利團聚。胡小秋則開了一家名為“熊貓餐館”的飯店,並越做越大,之後又做起了食品批發。胡立鬆說:“我離開家鄉已經有35年了,我的直系親屬目前已經全部旅居西歐,只有一個90歲的小姑媽還在玉壺。”

384封家書和一本家譜 見證溫州這個胡氏家族異國創業之路

▲1986年11月16日胡氏家族四代合影於都靈,前排右四為胡允迪先生

如今,對胡氏家族來說,在意大利經過80多年的奮鬥,已成長為意大利及至歐洲華人社會中頗具名望的大家族。胡小秋不但參與華人事務,參與創辦了華人媒體《歐洲僑報》,還經常為文成老鄉提供各種幫助。胡立鬆說:“為了讓子孫後代知道自己是炎黃子孫,每年請明節我都帶他們迴文成老家祭祖。雖然我遠離故土,但對家鄉的事,我們都從微信上了解家鄉的一些信息,時時關注家鄉的動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