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地平線”計劃:四大閱讀課紮根小學

文學 童書繪本 語文 心理學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2017-06-26
“閱讀地平線”計劃:四大閱讀課紮根小學

西寧市紅星小學舉辦誦讀課。

“什麼尖尖尖上天?什麼尖尖在水邊?……寶塔尖尖尖上天,菱角尖尖在水邊……”在青海省西寧市紅星小學一間教室裡,學生們富有節奏感的誦讀聲環繞在耳邊。牆壁上張貼的閱讀之星光榮榜、教室後排靠牆安放的書架透出濃濃的書香氣息。近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現場觀摩這裡的教學時發現,將系統的閱讀課程列入日常教學,讓書香校園建設有了實實在在的保障。

自2015年9月起,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實施了“閱讀地平線”計劃,包括紅星小學在內的全區21所學校,在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和親近母語研究院指導下,積極推行兒童閱讀四大課程——兒童誦讀、主題閱讀、圖畫書閱讀和整本書閱讀。在近兩年閱讀課程帶動下,學生的閱讀興趣、創新思維被明顯激發,大量課外閱讀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校園閱讀帶動區域發展

在6年小學生活中,每個孩子保質保量地誦讀960首經典詩歌,閱讀112本經典圖畫書和30部經典文學作品,完成共計500萬字的閱讀量。這是“閱讀地平線”計劃的量化目標。這一目標主要通過計劃中的四大課程的落地而實現。

一些改變在計劃有條不紊的實行中悄然發生。在紅星小學,閱讀課程不僅僅依靠語文老師,數學、英語和科學等科目的老師也分別開設相關閱讀課,幫助孩子們開拓視野,全面認識學科內容。紅星小學校長褚媛玲表示,在推進計劃實行時,學校最初遇到的沒時間、負擔重等問題,都通過由單點實施向系統改革進行解決。例如,在養成孩子閱讀習慣這一問題上,就獲得了家長的支持。學校開展的以“傳播閱讀理念,倡導親子共讀”為主題的家長會頗受歡迎。

“身教重於言傳。為了讓兒子一直保持濃厚的讀書興趣,我們改掉了玩手機的習慣,約定每晚陪孩子一起讀書。”西關街小學三年級學生納銘軒的家長在分享感悟時表示,在學校閱讀課程的引領下,家長和孩子共同進步,已經養成了全家每晚睡前看書的習慣。

這樣的改變是西寧市城中區副區長王海斌喜聞樂見的。他說:“城中區希望通過‘教育先行、區域聯動’的閱讀發展策略,力爭用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的聯動方式,有品質地帶動全區全民閱讀工作的開展。”

教學研討帶動教師成長

教師在閱讀課程進校園的過程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閱讀課程的實施,讓老師和孩子們走上了師生共讀之路,走上了同伴共研之路。開放、包容的教學研討氛圍,能夠促進老師將教研與討論視為習慣與常規。

近日,在西寧市城中區“閱讀地平線”計劃成果展示會上,一場特別的教師讀書會在西寧市藝術實驗中學劇場舉行,9位老師在舞臺上共同討論瞭如何將《我的媽媽是精靈》這本書帶給孩子們。早在今年3月,在城中區教育局的支持下,城中區兒童閱讀研究中心成立,11位熱心兒童閱讀推廣的教師代表走到了一起,他們日常會定期圍繞經典作品探討正確打開童書的方式,並把收穫的心得運用在閱讀課程的教學中。

秉承“精講國標教材、堅持兒童閱讀”兩條腿並行的思路,參與“閱讀地平線”計劃的學校,通過紮實有效的教研方式提升了教師課程執行的能力,老師們重新構建了對國標教材、高效課堂的認識,在推進兒童閱讀中整合教材、有所取捨、有的放矢。

推進兒童閱讀要有深度意識

“我的生命體驗告訴我,閱讀是自我教育的路徑。所有的教育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孩子擁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我相信孩子們必然要通過閱讀,和世界上古往今來的生命對話。在這個過程中,發展他們的情感、認識力,構建他們的精神世界。”談及緣何推動兒童閱讀課程進入校園,親近母語研究院創始人徐冬梅如是說。

當一所所學校開展讀書月、校園節等活動時,人們往往從其中能感受到熱鬧的氛圍。而兒童閱讀課程進校園在感性的熱情之外,多了幾分理性和嚴謹性。親近母語研究院與西寧市城中區用兩年時間共推“閱讀地平線”計劃——成為區域內4所兒童閱讀建設的典型實驗學校,培養出一批兒童閱讀種子教師。

定期舉辦的交流活動也讓兒童閱讀課程進校園有了來自專家的理性指導。“只有教師深刻理解兒童文學作品,把握作品深度,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帶著孩子們一起品讀,師生們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中的美。”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談鳳霞提出,在進行兒童閱讀課教學時,不能忽視對於深度的追求。“當你對一部作品進入深入細緻的理性剖析後,能得到光是感性理解得不到的那種美。強調深度,不一定要把深度講出來,而是至少要有深度意識。”談鳳霞從社會學、文化學、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閱讀作品的建議,得到參與“閱讀地平線”計劃教師的認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