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哲學,就寫不出靈動有深度、高度與廣度的好文章

文學 文章 莊子 文化 樊榮強說寫智慧 2017-04-14

簡說老子話寫作11:無即有用

不懂哲學,就寫不出靈動有深度、高度與廣度的好文章
不懂哲學,就寫不出靈動有深度、高度與廣度的好文章

簡說老子話寫作11:無即有用

文/樊榮強

《道德經》第11章原文: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佛教中核心的概念之一是“空”。對於空是什麼,很多人不理解。《心經》中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話,常常被一些人掛在嘴邊,當成遭遇失敗時最好的自我安慰。

佛教是古印度傳過來,這個空字也只是梵文的漢語翻譯。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往往不能準確傳遞本意。所以佛教中有“六不翻”之說,也就是六種情況下不翻譯,因為翻譯過來就不能保持原汁原味了。清末新興啟蒙思想家嚴復也是一位翻譯大師,他曾經提出“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

空,按我的理解,在佛教裡指的是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恆的存在,也不是獨立是存在。“緣聚則生,緣盡則滅”,所以我們不必要對任何東西抱著擁有或佔有的態度,它們都是暫時的存在,如夢幻泡影而已。懂得這一點,你就會懂得放下,不會執著。

在這裡,我要說這麼多關於空的解釋,是想說明,很多人會把佛教的“空”與道家的“無”等同起來。

其實,空與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空與色相對,指的是一個事物自身的雙重屬性。空與色的關係可以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無與有相對,指的是兩個事物相比較而不同的屬性。但是,無與有的關係不能講,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只能如第二章裡那樣講有無相生。

現在再看看老子這一章在講什麼: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輪轂上,車輪中間有空的地方,車輪才有用處。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具中間有空的地方,器皿才有用處。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的地方,房屋才有用處。所以說,“有”只是給人便利,“無”才給人實際的用處。或者說,正是因為“無”的存在,“有”才能名真正地派上用場。

老子通過舉出車輪、器皿和房屋這三個常見的東西,證明“有無相生”的深刻道理,並指出我們常人的誤區:只看見“有”的便利,往往忽視“無”的價值。

老子“有無相生”的觀點,結合到寫作上面,我想提醒想寫好文章的人,一定要好好地學點哲學。

我喜歡哲學。但是,許多人都覺得哲學似乎沒有什麼用處,甚至蘇格拉底都告誡想跟他學習哲學的青年,學你學習做生意、學習辯論,都有實用的用處,但是,學習哲學,真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

但是,從古至今,都有無數的哲學家以及無數的哲學愛好者。原因何在呢?這就與我們平時所說的“務實”與“務虛”有關。所用務實,就是指幹實事,讓看得見的事物發生某種改變。所謂務虛,就是指解決精神上的問題,比如增加知識、改變觀念、端正態度、保持熱情,等等。

學習哲學,就是在務虛。學習哲學,好像是在幹無用的事。但是,無用卻有大用。

《莊子·外物篇》說:“知無用而始可以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黃泉,人尚有用乎?”意思是:一個人知道什麼是無用,你才可以與他談論什麼是用。“立足之地”確實有用,但是沒有既廣且大,看似無用的天地,人還能在腳下那一小塊“立足之地”上站穩嗎?

哲學的價值就在於,它讓我們擁有了寬廣的視野,持續的懷疑和探究本質的精神,以及面對紛擾、穿透歷史的平靜的內心。

沒有哲學氣質,就寫不出好的文章!

加入呆萌寫作訓練營,跟樊榮強老師學習寫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