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前幾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學習書法中的一些基本的技法,從黃庭堅以及啟功先生的書論中分析了一些古人“祕不外宣”的筆法,這些主要是在臨帖的層面,從古人的一些筆法規律和提、按、轉、折的方法上進行闡述,當你明白了這些知識之後,再去讀帖、臨帖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我們今天要談的問題是,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之後仍舊難以出帖呢?

要談這個問題,首先你要明白學書法為什麼要臨帖,這個問題不搞清楚,談出帖就沒有任何意義!

"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前幾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學習書法中的一些基本的技法,從黃庭堅以及啟功先生的書論中分析了一些古人“祕不外宣”的筆法,這些主要是在臨帖的層面,從古人的一些筆法規律和提、按、轉、折的方法上進行闡述,當你明白了這些知識之後,再去讀帖、臨帖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我們今天要談的問題是,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之後仍舊難以出帖呢?

要談這個問題,首先你要明白學書法為什麼要臨帖,這個問題不搞清楚,談出帖就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我們都知道,學習下棋,你必須要懂得下棋的規則,圍棋有圍棋的規則,象棋有象棋的規則,跳棋、軍旗都有其固定的規則,彈琴有彈琴的規則,鋼琴、小提琴、吉他、古琴也都有其固定的規則,畫畫也有畫畫的規則,畫工筆有工筆的技巧規則,畫寫意畫也有其法則,囉嗦這些是將其類比於書法,藝術之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書法之所以稱之為書法,就是寫字的法則。很多人不臨帖,一寫字就講究追求自己的風格、自成一體等等,這個就不叫書法。還有一些人認為,把英文寫的好看了,也能叫書法,大錯特錯。書法指的是漢字而言,用一定的法則寫出來的漢字才能稱之為書法

那麼什麼是寫字的法則呢?

"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前幾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學習書法中的一些基本的技法,從黃庭堅以及啟功先生的書論中分析了一些古人“祕不外宣”的筆法,這些主要是在臨帖的層面,從古人的一些筆法規律和提、按、轉、折的方法上進行闡述,當你明白了這些知識之後,再去讀帖、臨帖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我們今天要談的問題是,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之後仍舊難以出帖呢?

要談這個問題,首先你要明白學書法為什麼要臨帖,這個問題不搞清楚,談出帖就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我們都知道,學習下棋,你必須要懂得下棋的規則,圍棋有圍棋的規則,象棋有象棋的規則,跳棋、軍旗都有其固定的規則,彈琴有彈琴的規則,鋼琴、小提琴、吉他、古琴也都有其固定的規則,畫畫也有畫畫的規則,畫工筆有工筆的技巧規則,畫寫意畫也有其法則,囉嗦這些是將其類比於書法,藝術之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書法之所以稱之為書法,就是寫字的法則。很多人不臨帖,一寫字就講究追求自己的風格、自成一體等等,這個就不叫書法。還有一些人認為,把英文寫的好看了,也能叫書法,大錯特錯。書法指的是漢字而言,用一定的法則寫出來的漢字才能稱之為書法

那麼什麼是寫字的法則呢?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簡而言之,就是從漢字產生之始,無數先人從中總結出來的藝術規律,比如說,寫楷書要有楷書的運筆、行筆的筆法規則以及結體規則,寫行書要有行書之法,寫草書要有草書之法,寫篆隸也要有篆隸之法。

這些法則存在於一些名家碑帖當中,存在於古人的一些書論當中,只有不斷的臨摹、思考、學習才能不斷明白其中的隱藏的規律。這些規律也並不是固定的,每個人從中悟出的道理都有所不同,這也正是“書為心畫”、“字如其人”的道理

那麼通過不斷地臨摹古人,究竟臨摹到了什麼程度,才算成功呢?

佛家禪宗參禪,看待事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

第一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學習書法臨帖也是如此:一般的初學者在剛剛臨帖的時候,追求越像越好,這就是追求“形似”,到了一定階段,明白了其中的筆法與結體規律之後,開始追求“神似”,外形像不像原貼,已經不重要了,再深入學習的時候,少數人會達到“形神皆似”的境界,這時候便可接近古人意趣了。

當你能完全能理解,古帖中的變化於規律之後,將其化為己用,便可出帖了!

我們舉個例子,

"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前幾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學習書法中的一些基本的技法,從黃庭堅以及啟功先生的書論中分析了一些古人“祕不外宣”的筆法,這些主要是在臨帖的層面,從古人的一些筆法規律和提、按、轉、折的方法上進行闡述,當你明白了這些知識之後,再去讀帖、臨帖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我們今天要談的問題是,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之後仍舊難以出帖呢?

要談這個問題,首先你要明白學書法為什麼要臨帖,這個問題不搞清楚,談出帖就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我們都知道,學習下棋,你必須要懂得下棋的規則,圍棋有圍棋的規則,象棋有象棋的規則,跳棋、軍旗都有其固定的規則,彈琴有彈琴的規則,鋼琴、小提琴、吉他、古琴也都有其固定的規則,畫畫也有畫畫的規則,畫工筆有工筆的技巧規則,畫寫意畫也有其法則,囉嗦這些是將其類比於書法,藝術之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書法之所以稱之為書法,就是寫字的法則。很多人不臨帖,一寫字就講究追求自己的風格、自成一體等等,這個就不叫書法。還有一些人認為,把英文寫的好看了,也能叫書法,大錯特錯。書法指的是漢字而言,用一定的法則寫出來的漢字才能稱之為書法

那麼什麼是寫字的法則呢?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簡而言之,就是從漢字產生之始,無數先人從中總結出來的藝術規律,比如說,寫楷書要有楷書的運筆、行筆的筆法規則以及結體規則,寫行書要有行書之法,寫草書要有草書之法,寫篆隸也要有篆隸之法。

這些法則存在於一些名家碑帖當中,存在於古人的一些書論當中,只有不斷的臨摹、思考、學習才能不斷明白其中的隱藏的規律。這些規律也並不是固定的,每個人從中悟出的道理都有所不同,這也正是“書為心畫”、“字如其人”的道理

那麼通過不斷地臨摹古人,究竟臨摹到了什麼程度,才算成功呢?

佛家禪宗參禪,看待事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

第一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學習書法臨帖也是如此:一般的初學者在剛剛臨帖的時候,追求越像越好,這就是追求“形似”,到了一定階段,明白了其中的筆法與結體規律之後,開始追求“神似”,外形像不像原貼,已經不重要了,再深入學習的時候,少數人會達到“形神皆似”的境界,這時候便可接近古人意趣了。

當你能完全能理解,古帖中的變化於規律之後,將其化為己用,便可出帖了!

我們舉個例子,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這個是米芾寫的,網上隨便找的一個字,雖不是那麼具備代表性,但也能說明一些問題!我們看這個字的筆法,起筆的時候運用到了絞轉筆法,行筆的時候用筆提按變化很多,畫圓圈的地方,有方圓轉折的變化。這些就是基本的筆法的規律,當你明白了什麼時候該提、什麼該按、什麼用方筆,什麼用圓筆,什麼時候應該運用什麼樣的筆法的時候,基本就可以出帖了。(具體的筆法講解,我們會在後續文章中慢慢講解)

"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前幾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學習書法中的一些基本的技法,從黃庭堅以及啟功先生的書論中分析了一些古人“祕不外宣”的筆法,這些主要是在臨帖的層面,從古人的一些筆法規律和提、按、轉、折的方法上進行闡述,當你明白了這些知識之後,再去讀帖、臨帖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我們今天要談的問題是,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之後仍舊難以出帖呢?

要談這個問題,首先你要明白學書法為什麼要臨帖,這個問題不搞清楚,談出帖就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我們都知道,學習下棋,你必須要懂得下棋的規則,圍棋有圍棋的規則,象棋有象棋的規則,跳棋、軍旗都有其固定的規則,彈琴有彈琴的規則,鋼琴、小提琴、吉他、古琴也都有其固定的規則,畫畫也有畫畫的規則,畫工筆有工筆的技巧規則,畫寫意畫也有其法則,囉嗦這些是將其類比於書法,藝術之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書法之所以稱之為書法,就是寫字的法則。很多人不臨帖,一寫字就講究追求自己的風格、自成一體等等,這個就不叫書法。還有一些人認為,把英文寫的好看了,也能叫書法,大錯特錯。書法指的是漢字而言,用一定的法則寫出來的漢字才能稱之為書法

那麼什麼是寫字的法則呢?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簡而言之,就是從漢字產生之始,無數先人從中總結出來的藝術規律,比如說,寫楷書要有楷書的運筆、行筆的筆法規則以及結體規則,寫行書要有行書之法,寫草書要有草書之法,寫篆隸也要有篆隸之法。

這些法則存在於一些名家碑帖當中,存在於古人的一些書論當中,只有不斷的臨摹、思考、學習才能不斷明白其中的隱藏的規律。這些規律也並不是固定的,每個人從中悟出的道理都有所不同,這也正是“書為心畫”、“字如其人”的道理

那麼通過不斷地臨摹古人,究竟臨摹到了什麼程度,才算成功呢?

佛家禪宗參禪,看待事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

第一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學習書法臨帖也是如此:一般的初學者在剛剛臨帖的時候,追求越像越好,這就是追求“形似”,到了一定階段,明白了其中的筆法與結體規律之後,開始追求“神似”,外形像不像原貼,已經不重要了,再深入學習的時候,少數人會達到“形神皆似”的境界,這時候便可接近古人意趣了。

當你能完全能理解,古帖中的變化於規律之後,將其化為己用,便可出帖了!

我們舉個例子,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這個是米芾寫的,網上隨便找的一個字,雖不是那麼具備代表性,但也能說明一些問題!我們看這個字的筆法,起筆的時候運用到了絞轉筆法,行筆的時候用筆提按變化很多,畫圓圈的地方,有方圓轉折的變化。這些就是基本的筆法的規律,當你明白了什麼時候該提、什麼該按、什麼用方筆,什麼用圓筆,什麼時候應該運用什麼樣的筆法的時候,基本就可以出帖了。(具體的筆法講解,我們會在後續文章中慢慢講解)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我們再看這兩個字的字勢,字勢整體是傾斜的,為什麼要把字寫的歪歪扭扭呢?這就是我們之前講過的“以斜取正”?很多人不明白,把字寫得端端正正的不好麼?幹嘛寫得歪歪扭扭的呢?

其實這就是書法中藝術的表達,取斜勢的目的是為了讓這個字更加生動,更有活力,如果一個字太板正,就沒有了其中的韻味,這就好比一座山,正是因為有起伏、有高低、有參差、有錯落才能產生美感,當沒有了這些哲學關係,變得一馬平川,就沒有什麼韻味可言了。

(那麼怎樣才能學會這些變化規律呢,篇幅所限,我們後面幾期會講解)

當您明白了古人的基本運筆規律,古人寫字造險的特徵,以及字裡行間的趣味表達的時候,基本上就算明白了臨帖的道理了。

但臨帖的功夫不能擱下,今天領悟一點,明天領悟一點,放下幾年重新臨摹也會有新的領悟,這便是經典的東西,我們看一些經典的文學著作,我們看一些經典的電影,常讀常新,常看常新也是這個道理!

"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前幾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學習書法中的一些基本的技法,從黃庭堅以及啟功先生的書論中分析了一些古人“祕不外宣”的筆法,這些主要是在臨帖的層面,從古人的一些筆法規律和提、按、轉、折的方法上進行闡述,當你明白了這些知識之後,再去讀帖、臨帖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我們今天要談的問題是,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之後仍舊難以出帖呢?

要談這個問題,首先你要明白學書法為什麼要臨帖,這個問題不搞清楚,談出帖就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我們都知道,學習下棋,你必須要懂得下棋的規則,圍棋有圍棋的規則,象棋有象棋的規則,跳棋、軍旗都有其固定的規則,彈琴有彈琴的規則,鋼琴、小提琴、吉他、古琴也都有其固定的規則,畫畫也有畫畫的規則,畫工筆有工筆的技巧規則,畫寫意畫也有其法則,囉嗦這些是將其類比於書法,藝術之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書法之所以稱之為書法,就是寫字的法則。很多人不臨帖,一寫字就講究追求自己的風格、自成一體等等,這個就不叫書法。還有一些人認為,把英文寫的好看了,也能叫書法,大錯特錯。書法指的是漢字而言,用一定的法則寫出來的漢字才能稱之為書法

那麼什麼是寫字的法則呢?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簡而言之,就是從漢字產生之始,無數先人從中總結出來的藝術規律,比如說,寫楷書要有楷書的運筆、行筆的筆法規則以及結體規則,寫行書要有行書之法,寫草書要有草書之法,寫篆隸也要有篆隸之法。

這些法則存在於一些名家碑帖當中,存在於古人的一些書論當中,只有不斷的臨摹、思考、學習才能不斷明白其中的隱藏的規律。這些規律也並不是固定的,每個人從中悟出的道理都有所不同,這也正是“書為心畫”、“字如其人”的道理

那麼通過不斷地臨摹古人,究竟臨摹到了什麼程度,才算成功呢?

佛家禪宗參禪,看待事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

第一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學習書法臨帖也是如此:一般的初學者在剛剛臨帖的時候,追求越像越好,這就是追求“形似”,到了一定階段,明白了其中的筆法與結體規律之後,開始追求“神似”,外形像不像原貼,已經不重要了,再深入學習的時候,少數人會達到“形神皆似”的境界,這時候便可接近古人意趣了。

當你能完全能理解,古帖中的變化於規律之後,將其化為己用,便可出帖了!

我們舉個例子,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這個是米芾寫的,網上隨便找的一個字,雖不是那麼具備代表性,但也能說明一些問題!我們看這個字的筆法,起筆的時候運用到了絞轉筆法,行筆的時候用筆提按變化很多,畫圓圈的地方,有方圓轉折的變化。這些就是基本的筆法的規律,當你明白了什麼時候該提、什麼該按、什麼用方筆,什麼用圓筆,什麼時候應該運用什麼樣的筆法的時候,基本就可以出帖了。(具體的筆法講解,我們會在後續文章中慢慢講解)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我們再看這兩個字的字勢,字勢整體是傾斜的,為什麼要把字寫的歪歪扭扭呢?這就是我們之前講過的“以斜取正”?很多人不明白,把字寫得端端正正的不好麼?幹嘛寫得歪歪扭扭的呢?

其實這就是書法中藝術的表達,取斜勢的目的是為了讓這個字更加生動,更有活力,如果一個字太板正,就沒有了其中的韻味,這就好比一座山,正是因為有起伏、有高低、有參差、有錯落才能產生美感,當沒有了這些哲學關係,變得一馬平川,就沒有什麼韻味可言了。

(那麼怎樣才能學會這些變化規律呢,篇幅所限,我們後面幾期會講解)

當您明白了古人的基本運筆規律,古人寫字造險的特徵,以及字裡行間的趣味表達的時候,基本上就算明白了臨帖的道理了。

但臨帖的功夫不能擱下,今天領悟一點,明天領悟一點,放下幾年重新臨摹也會有新的領悟,這便是經典的東西,我們看一些經典的文學著作,我們看一些經典的電影,常讀常新,常看常新也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很多朋友認為,我們當代人對於古代的碑帖過度的解讀了,其實古人寫字的時候根本沒有想這麼多,那麼事實真得是這樣麼?

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古人有的作品是盡得天趣,乃是一時的情緒抒發而傳之千古不衰的,比如《蘭亭序》是王羲之在微醺之時,情感與狀態最佳時候的神來之筆,《祭侄文稿》乃是顏真卿心痛其侄兒之死的一時悲憤之作,《寒食帖》乃是蘇東坡被貶黃州心情極度抑鬱之下的產物,因為是神來之筆,所以這些作品才被譽為神品,值得後人慢慢分析。

"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前幾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學習書法中的一些基本的技法,從黃庭堅以及啟功先生的書論中分析了一些古人“祕不外宣”的筆法,這些主要是在臨帖的層面,從古人的一些筆法規律和提、按、轉、折的方法上進行闡述,當你明白了這些知識之後,再去讀帖、臨帖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我們今天要談的問題是,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之後仍舊難以出帖呢?

要談這個問題,首先你要明白學書法為什麼要臨帖,這個問題不搞清楚,談出帖就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我們都知道,學習下棋,你必須要懂得下棋的規則,圍棋有圍棋的規則,象棋有象棋的規則,跳棋、軍旗都有其固定的規則,彈琴有彈琴的規則,鋼琴、小提琴、吉他、古琴也都有其固定的規則,畫畫也有畫畫的規則,畫工筆有工筆的技巧規則,畫寫意畫也有其法則,囉嗦這些是將其類比於書法,藝術之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書法之所以稱之為書法,就是寫字的法則。很多人不臨帖,一寫字就講究追求自己的風格、自成一體等等,這個就不叫書法。還有一些人認為,把英文寫的好看了,也能叫書法,大錯特錯。書法指的是漢字而言,用一定的法則寫出來的漢字才能稱之為書法

那麼什麼是寫字的法則呢?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簡而言之,就是從漢字產生之始,無數先人從中總結出來的藝術規律,比如說,寫楷書要有楷書的運筆、行筆的筆法規則以及結體規則,寫行書要有行書之法,寫草書要有草書之法,寫篆隸也要有篆隸之法。

這些法則存在於一些名家碑帖當中,存在於古人的一些書論當中,只有不斷的臨摹、思考、學習才能不斷明白其中的隱藏的規律。這些規律也並不是固定的,每個人從中悟出的道理都有所不同,這也正是“書為心畫”、“字如其人”的道理

那麼通過不斷地臨摹古人,究竟臨摹到了什麼程度,才算成功呢?

佛家禪宗參禪,看待事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

第一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學習書法臨帖也是如此:一般的初學者在剛剛臨帖的時候,追求越像越好,這就是追求“形似”,到了一定階段,明白了其中的筆法與結體規律之後,開始追求“神似”,外形像不像原貼,已經不重要了,再深入學習的時候,少數人會達到“形神皆似”的境界,這時候便可接近古人意趣了。

當你能完全能理解,古帖中的變化於規律之後,將其化為己用,便可出帖了!

我們舉個例子,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這個是米芾寫的,網上隨便找的一個字,雖不是那麼具備代表性,但也能說明一些問題!我們看這個字的筆法,起筆的時候運用到了絞轉筆法,行筆的時候用筆提按變化很多,畫圓圈的地方,有方圓轉折的變化。這些就是基本的筆法的規律,當你明白了什麼時候該提、什麼該按、什麼用方筆,什麼用圓筆,什麼時候應該運用什麼樣的筆法的時候,基本就可以出帖了。(具體的筆法講解,我們會在後續文章中慢慢講解)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我們再看這兩個字的字勢,字勢整體是傾斜的,為什麼要把字寫的歪歪扭扭呢?這就是我們之前講過的“以斜取正”?很多人不明白,把字寫得端端正正的不好麼?幹嘛寫得歪歪扭扭的呢?

其實這就是書法中藝術的表達,取斜勢的目的是為了讓這個字更加生動,更有活力,如果一個字太板正,就沒有了其中的韻味,這就好比一座山,正是因為有起伏、有高低、有參差、有錯落才能產生美感,當沒有了這些哲學關係,變得一馬平川,就沒有什麼韻味可言了。

(那麼怎樣才能學會這些變化規律呢,篇幅所限,我們後面幾期會講解)

當您明白了古人的基本運筆規律,古人寫字造險的特徵,以及字裡行間的趣味表達的時候,基本上就算明白了臨帖的道理了。

但臨帖的功夫不能擱下,今天領悟一點,明天領悟一點,放下幾年重新臨摹也會有新的領悟,這便是經典的東西,我們看一些經典的文學著作,我們看一些經典的電影,常讀常新,常看常新也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很多朋友認為,我們當代人對於古代的碑帖過度的解讀了,其實古人寫字的時候根本沒有想這麼多,那麼事實真得是這樣麼?

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古人有的作品是盡得天趣,乃是一時的情緒抒發而傳之千古不衰的,比如《蘭亭序》是王羲之在微醺之時,情感與狀態最佳時候的神來之筆,《祭侄文稿》乃是顏真卿心痛其侄兒之死的一時悲憤之作,《寒食帖》乃是蘇東坡被貶黃州心情極度抑鬱之下的產物,因為是神來之筆,所以這些作品才被譽為神品,值得後人慢慢分析。

為什麼很多人臨帖多年仍舊寫不好字?原因是不懂這個道理

至於其中的筆法與結體規律,對於這些大高手而言早已融化在了血液中,寫字的時候不用思索也能盡得天機。

至於能掌握多少這些筆法與結體規律,一是靠天分、二是靠勤奮、三是靠學養,天分不可為,勤奮尤可為,學養乃是人生閱歷與讀書等字內功的修煉。至於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