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耒耜讀史

現代有些人喜歡刺青,書籍記載,在唐朝也有不少人喜歡刺青。唐代男人的刺青不僅面積廣,以至體無完膚,而且內容還十分豐富,有的創意到了奇葩的地步。唐代女人的刺青卻來自於黥刑還有傷害,為掩飾這些在面部的傷害,也就形成了各色妝扮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耒耜讀史

現代有些人喜歡刺青,書籍記載,在唐朝也有不少人喜歡刺青。唐代男人的刺青不僅面積廣,以至體無完膚,而且內容還十分豐富,有的創意到了奇葩的地步。唐代女人的刺青卻來自於黥刑還有傷害,為掩飾這些在面部的傷害,也就形成了各色妝扮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據記載,時在長安城的荊州街,有一名兵卒葛清,渾然不怕刺青帶來的疼痛,自頸子以下,遍體刺滿了白居易的詩,並配有插圖,圖文並茂。書中舉例,在刺寫白居易《泛太湖書事寄微之》詩中“黃夾纈林寒有葉”這一句時,不僅有詩文,還配圖:一人指著一棵樹,樹上掛著綵帶,綵帶的界格花紋、縫製的線路等精細非常。在葛清的的身上共刻下來白居易的詩三十多首,有的配有圖畫。葛清以刺青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對白居易詩作的喜愛,這種極致的做法,也使他贏得了“白舍人行詩圖”的美稱。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耒耜讀史

現代有些人喜歡刺青,書籍記載,在唐朝也有不少人喜歡刺青。唐代男人的刺青不僅面積廣,以至體無完膚,而且內容還十分豐富,有的創意到了奇葩的地步。唐代女人的刺青卻來自於黥刑還有傷害,為掩飾這些在面部的傷害,也就形成了各色妝扮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據記載,時在長安城的荊州街,有一名兵卒葛清,渾然不怕刺青帶來的疼痛,自頸子以下,遍體刺滿了白居易的詩,並配有插圖,圖文並茂。書中舉例,在刺寫白居易《泛太湖書事寄微之》詩中“黃夾纈林寒有葉”這一句時,不僅有詩文,還配圖:一人指著一棵樹,樹上掛著綵帶,綵帶的界格花紋、縫製的線路等精細非常。在葛清的的身上共刻下來白居易的詩三十多首,有的配有圖畫。葛清以刺青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對白居易詩作的喜愛,這種極致的做法,也使他贏得了“白舍人行詩圖”的美稱。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人愛詩,唐詩是那個時代從底層到上層共同的喜愛,就連不怎麼讀書的人也愛詩歌。詩歌也自然成為當時刺青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是刺上身的詩歌如果錯了,就有些尷尬。

書載,唐德宗貞元年間考上進士的韋表微的堂兄——韋少卿是西蜀的一名小將,不怎麼愛讀書,但喜歡刺青。一天他的叔父讓他敞開衣服,觀賞他身上的刺青。只見這位仁兄的胸口刺著一棵樹,樹梢上聚集著幾十只鳥,樹的下面懸掛著一面銅鏡,銅鏡的鏡鼻上繫著繩索,有人立在銅鏡旁邊牽著繩索。韋少卿的叔父不解這一幅刺青的意思。韋少卿則得意的笑著嘲諷叔父讀書少,不知道張說的“挽鏡寒鴉集”。其實,這是鬧了一個大烏龍,韋少卿刻錯了詩句。張說是玄宗時期的中書令,並被封為燕國公。韋少卿誤解的那一句詩來自張說的《越州晚景》,本應為“晚景寒鴉集,秋風旅燕歸”。“晚景”弄成了“挽鏡”,而且深深的刻在了自己的肌膚上,這位愛詩的小將後面是怎麼處理這一錯誤的,書中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得而知。

唐人刺青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詩還有山、亭院、池榭、鳥獸等等,甚至還包括外邦異域的圖畫,其中,不乏極具創意的刺青製作。

崔承憲,唐敬宗寶曆三年任黔南觀察使。在年少從軍時,善於騎著驢子打毬,技術驚人,發揮起來,能做到球杖和毬完美粘合在一起。這樣一位後期的地方大員,在年少的時候,也著迷於刺青,全身刺出了一條大蛇。大蛇的嘴巴上下分別位於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蛇身環繞胳膊而上,圍繞脖子一圈,然後在腹部盤繞,蛇的尾巴一直拖到小腿。出任大員後,在同僚和賓客面前,崔承憲總是用衣袖遮住自己的手,但酒喝多的時候,他就挽起衣袖,叉開右手,抓住優伶,開玩笑說:“蛇咬你!”。此時,優伶們也很配合地大呼大叫被咬著了,裝出痛苦的樣子,以此在酒桌上戲樂。

唐代刺青的人大多屬於底層群體,這些群體中,難免有借刺青將自己弄成恐怖的樣子嚇唬普通百姓,從而作奸犯科的。

據載,在唐文宗時,長安的一些惡少,都剃光頭,然後紋身刺青,依仗軍閥的勢力,在街上橫行霸道,最厲害的有將蛇集中放到酒店的,在酒店用羊胛骨打人的。在當時的長安大寧坊就有這麼一位名叫張幹的惡少,左邊胳膊上刺著“生不怕京兆尹”,右邊胳膊上刺著“死不畏閻羅王”,可見這班人的囂張。但京兆尹不管事則罷,管事了,也就是這班人的受難日。書載京兆尹薛元賞上任三天,就捉拿這些惡少三十多人,全部杖殺,並把屍體擺在街上示眾,當然也包括紋有“生不怕京兆尹”的張幹,長安風氣也為之一變,有刺青的人,都想辦法用艾蒿燒掉了身上的紋身。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耒耜讀史

現代有些人喜歡刺青,書籍記載,在唐朝也有不少人喜歡刺青。唐代男人的刺青不僅面積廣,以至體無完膚,而且內容還十分豐富,有的創意到了奇葩的地步。唐代女人的刺青卻來自於黥刑還有傷害,為掩飾這些在面部的傷害,也就形成了各色妝扮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據記載,時在長安城的荊州街,有一名兵卒葛清,渾然不怕刺青帶來的疼痛,自頸子以下,遍體刺滿了白居易的詩,並配有插圖,圖文並茂。書中舉例,在刺寫白居易《泛太湖書事寄微之》詩中“黃夾纈林寒有葉”這一句時,不僅有詩文,還配圖:一人指著一棵樹,樹上掛著綵帶,綵帶的界格花紋、縫製的線路等精細非常。在葛清的的身上共刻下來白居易的詩三十多首,有的配有圖畫。葛清以刺青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對白居易詩作的喜愛,這種極致的做法,也使他贏得了“白舍人行詩圖”的美稱。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人愛詩,唐詩是那個時代從底層到上層共同的喜愛,就連不怎麼讀書的人也愛詩歌。詩歌也自然成為當時刺青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是刺上身的詩歌如果錯了,就有些尷尬。

書載,唐德宗貞元年間考上進士的韋表微的堂兄——韋少卿是西蜀的一名小將,不怎麼愛讀書,但喜歡刺青。一天他的叔父讓他敞開衣服,觀賞他身上的刺青。只見這位仁兄的胸口刺著一棵樹,樹梢上聚集著幾十只鳥,樹的下面懸掛著一面銅鏡,銅鏡的鏡鼻上繫著繩索,有人立在銅鏡旁邊牽著繩索。韋少卿的叔父不解這一幅刺青的意思。韋少卿則得意的笑著嘲諷叔父讀書少,不知道張說的“挽鏡寒鴉集”。其實,這是鬧了一個大烏龍,韋少卿刻錯了詩句。張說是玄宗時期的中書令,並被封為燕國公。韋少卿誤解的那一句詩來自張說的《越州晚景》,本應為“晚景寒鴉集,秋風旅燕歸”。“晚景”弄成了“挽鏡”,而且深深的刻在了自己的肌膚上,這位愛詩的小將後面是怎麼處理這一錯誤的,書中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得而知。

唐人刺青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詩還有山、亭院、池榭、鳥獸等等,甚至還包括外邦異域的圖畫,其中,不乏極具創意的刺青製作。

崔承憲,唐敬宗寶曆三年任黔南觀察使。在年少從軍時,善於騎著驢子打毬,技術驚人,發揮起來,能做到球杖和毬完美粘合在一起。這樣一位後期的地方大員,在年少的時候,也著迷於刺青,全身刺出了一條大蛇。大蛇的嘴巴上下分別位於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蛇身環繞胳膊而上,圍繞脖子一圈,然後在腹部盤繞,蛇的尾巴一直拖到小腿。出任大員後,在同僚和賓客面前,崔承憲總是用衣袖遮住自己的手,但酒喝多的時候,他就挽起衣袖,叉開右手,抓住優伶,開玩笑說:“蛇咬你!”。此時,優伶們也很配合地大呼大叫被咬著了,裝出痛苦的樣子,以此在酒桌上戲樂。

唐代刺青的人大多屬於底層群體,這些群體中,難免有借刺青將自己弄成恐怖的樣子嚇唬普通百姓,從而作奸犯科的。

據載,在唐文宗時,長安的一些惡少,都剃光頭,然後紋身刺青,依仗軍閥的勢力,在街上橫行霸道,最厲害的有將蛇集中放到酒店的,在酒店用羊胛骨打人的。在當時的長安大寧坊就有這麼一位名叫張幹的惡少,左邊胳膊上刺著“生不怕京兆尹”,右邊胳膊上刺著“死不畏閻羅王”,可見這班人的囂張。但京兆尹不管事則罷,管事了,也就是這班人的受難日。書載京兆尹薛元賞上任三天,就捉拿這些惡少三十多人,全部杖殺,並把屍體擺在街上示眾,當然也包括紋有“生不怕京兆尹”的張幹,長安風氣也為之一變,有刺青的人,都想辦法用艾蒿燒掉了身上的紋身。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佛教流行,佛像也就成了刺青的內容之一。《酉陽雜俎》作者成式的部下,背部就刺了一幅佛像。此人力大無窮,自述是背上的佛給了他力量,因此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會在家袒露後背而坐,讓妻兒跪在後面禮佛。

唐人信佛,但佛像如果刺在了地痞無賴的身上,其效果就有相反的作用。據載,在唐德宗時期,成都人趙高,好打架,常為此被官吏抓捕。趙高滿背部刺有一幅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門天王像。獄吏每每想要杖責趙高,但看到天王像後,由於不敢杖打佛像,而將趙高釋放,趙高也因此轉而為非作歹。

有信佛的,也有不信佛的。唐德宗貞元八年,李夷簡出鎮劍南西川,有人向他告知了趙高的行為。李夷簡大怒,當即將趙高捉拿到衙門,命人用杖頭三寸粗的新筋竹杖,杖打趙高,要求打到天王像沒有為止。一連打了三十多杖,都沒有叫停。經此一處罰,照理趙高該改改,但實在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休養了十多天後,趙高又露出後背,在街上挨家叫呼,乞要修理天王像的功德錢。

有市場就要產業,在唐代,刺青刺激了相關手藝和產品的生產。據載,在當時,四川人的刺青手藝最好,市面上也出來了簡易快捷的刺青製品——刺青印,印上面集中的細針,排列出各種圖案,有蟾蜍、蠍子、杵臼等等,任人挑選。刺青印在身上印過之後,刷上墨汁,傷口好後,圖案細密。

從行走的詩圖,創意十足的蛇,再到刺青手藝和製品,唐代男人的刺青讓人大開眼界。

在唐代,男子的刺青,大多是出於自願,而古時女子的刺青卻多帶有無奈和被迫的意味。《酉陽雜俎》“黥”篇在記載唐代女子刺青的時候,多從女性的妝容上說。這些被歸於到刺青範疇的妝容,雖然有的受到歡迎,卻多少是一些女子受傷或受懲罰後產生的意料之外的結果。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耒耜讀史

現代有些人喜歡刺青,書籍記載,在唐朝也有不少人喜歡刺青。唐代男人的刺青不僅面積廣,以至體無完膚,而且內容還十分豐富,有的創意到了奇葩的地步。唐代女人的刺青卻來自於黥刑還有傷害,為掩飾這些在面部的傷害,也就形成了各色妝扮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據記載,時在長安城的荊州街,有一名兵卒葛清,渾然不怕刺青帶來的疼痛,自頸子以下,遍體刺滿了白居易的詩,並配有插圖,圖文並茂。書中舉例,在刺寫白居易《泛太湖書事寄微之》詩中“黃夾纈林寒有葉”這一句時,不僅有詩文,還配圖:一人指著一棵樹,樹上掛著綵帶,綵帶的界格花紋、縫製的線路等精細非常。在葛清的的身上共刻下來白居易的詩三十多首,有的配有圖畫。葛清以刺青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對白居易詩作的喜愛,這種極致的做法,也使他贏得了“白舍人行詩圖”的美稱。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人愛詩,唐詩是那個時代從底層到上層共同的喜愛,就連不怎麼讀書的人也愛詩歌。詩歌也自然成為當時刺青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是刺上身的詩歌如果錯了,就有些尷尬。

書載,唐德宗貞元年間考上進士的韋表微的堂兄——韋少卿是西蜀的一名小將,不怎麼愛讀書,但喜歡刺青。一天他的叔父讓他敞開衣服,觀賞他身上的刺青。只見這位仁兄的胸口刺著一棵樹,樹梢上聚集著幾十只鳥,樹的下面懸掛著一面銅鏡,銅鏡的鏡鼻上繫著繩索,有人立在銅鏡旁邊牽著繩索。韋少卿的叔父不解這一幅刺青的意思。韋少卿則得意的笑著嘲諷叔父讀書少,不知道張說的“挽鏡寒鴉集”。其實,這是鬧了一個大烏龍,韋少卿刻錯了詩句。張說是玄宗時期的中書令,並被封為燕國公。韋少卿誤解的那一句詩來自張說的《越州晚景》,本應為“晚景寒鴉集,秋風旅燕歸”。“晚景”弄成了“挽鏡”,而且深深的刻在了自己的肌膚上,這位愛詩的小將後面是怎麼處理這一錯誤的,書中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得而知。

唐人刺青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詩還有山、亭院、池榭、鳥獸等等,甚至還包括外邦異域的圖畫,其中,不乏極具創意的刺青製作。

崔承憲,唐敬宗寶曆三年任黔南觀察使。在年少從軍時,善於騎著驢子打毬,技術驚人,發揮起來,能做到球杖和毬完美粘合在一起。這樣一位後期的地方大員,在年少的時候,也著迷於刺青,全身刺出了一條大蛇。大蛇的嘴巴上下分別位於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蛇身環繞胳膊而上,圍繞脖子一圈,然後在腹部盤繞,蛇的尾巴一直拖到小腿。出任大員後,在同僚和賓客面前,崔承憲總是用衣袖遮住自己的手,但酒喝多的時候,他就挽起衣袖,叉開右手,抓住優伶,開玩笑說:“蛇咬你!”。此時,優伶們也很配合地大呼大叫被咬著了,裝出痛苦的樣子,以此在酒桌上戲樂。

唐代刺青的人大多屬於底層群體,這些群體中,難免有借刺青將自己弄成恐怖的樣子嚇唬普通百姓,從而作奸犯科的。

據載,在唐文宗時,長安的一些惡少,都剃光頭,然後紋身刺青,依仗軍閥的勢力,在街上橫行霸道,最厲害的有將蛇集中放到酒店的,在酒店用羊胛骨打人的。在當時的長安大寧坊就有這麼一位名叫張幹的惡少,左邊胳膊上刺著“生不怕京兆尹”,右邊胳膊上刺著“死不畏閻羅王”,可見這班人的囂張。但京兆尹不管事則罷,管事了,也就是這班人的受難日。書載京兆尹薛元賞上任三天,就捉拿這些惡少三十多人,全部杖殺,並把屍體擺在街上示眾,當然也包括紋有“生不怕京兆尹”的張幹,長安風氣也為之一變,有刺青的人,都想辦法用艾蒿燒掉了身上的紋身。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佛教流行,佛像也就成了刺青的內容之一。《酉陽雜俎》作者成式的部下,背部就刺了一幅佛像。此人力大無窮,自述是背上的佛給了他力量,因此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會在家袒露後背而坐,讓妻兒跪在後面禮佛。

唐人信佛,但佛像如果刺在了地痞無賴的身上,其效果就有相反的作用。據載,在唐德宗時期,成都人趙高,好打架,常為此被官吏抓捕。趙高滿背部刺有一幅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門天王像。獄吏每每想要杖責趙高,但看到天王像後,由於不敢杖打佛像,而將趙高釋放,趙高也因此轉而為非作歹。

有信佛的,也有不信佛的。唐德宗貞元八年,李夷簡出鎮劍南西川,有人向他告知了趙高的行為。李夷簡大怒,當即將趙高捉拿到衙門,命人用杖頭三寸粗的新筋竹杖,杖打趙高,要求打到天王像沒有為止。一連打了三十多杖,都沒有叫停。經此一處罰,照理趙高該改改,但實在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休養了十多天後,趙高又露出後背,在街上挨家叫呼,乞要修理天王像的功德錢。

有市場就要產業,在唐代,刺青刺激了相關手藝和產品的生產。據載,在當時,四川人的刺青手藝最好,市面上也出來了簡易快捷的刺青製品——刺青印,印上面集中的細針,排列出各種圖案,有蟾蜍、蠍子、杵臼等等,任人挑選。刺青印在身上印過之後,刷上墨汁,傷口好後,圖案細密。

從行走的詩圖,創意十足的蛇,再到刺青手藝和製品,唐代男人的刺青讓人大開眼界。

在唐代,男子的刺青,大多是出於自願,而古時女子的刺青卻多帶有無奈和被迫的意味。《酉陽雜俎》“黥”篇在記載唐代女子刺青的時候,多從女性的妝容上說。這些被歸於到刺青範疇的妝容,雖然有的受到歡迎,卻多少是一些女子受傷或受懲罰後產生的意料之外的結果。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女子喜歡在臉上以點搽的方式裝扮自己,雖然這種裝扮沒有刺青的意味,但卻來自三國東吳君主孫和的一次意外。孫和十分寵愛鄧氏夫人,但有一次喝高了,在醉醺醺中胡亂揮舞手中的如意,不料失手打到了鄧夫人的臉頰,鄧夫人當即鮮血直流。傷在臉上,也就會破相。孫和當即命令太醫無論如何都要治好鄧夫人的臉傷,並不能留疤痕。太醫開出了藥方:弄到白獺的骨髓,和玉石和琥珀的粉末,塗抹傷口,就不會留下疤痕。孫和花費百金,弄到了白獺,按照醫囑,和玉石和琥珀粉末,做成膏藥,無奈成分掌握的不是太精細,琥珀粉有點過量,因此鄧夫人傷口好了之後,疤痕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在左邊臉頰上留下了一個紅點,像是長了一顆痣,一眼看上去,鄧夫人更加嬌豔嫵媚,因而也更加得寵。於是其他姬妾想要邀寵,就開始模仿鄧夫人,都先在自己的臉頰上用硃砂點上紅點。孫和的這一失誤,鄧夫人的受傷,也造成了女子的一種妝容,一直流傳到唐代,並形成了射月、月黃、星靨等名目的裝飾方式。

唐人還有一種裝飾,那就是在臉頰上貼花。與上官婉兒有關,上官婉兒是上官儀的孫女,武則天時負責參決百司表奏,後忤旨,武則天疼惜她的才能,所以沒有處死,只處以黥型,刺了面。中宗即位,她不僅專掌制命,還成為昭儀。但黥面不好看,因此,上官婉兒以花或花樣製品貼在臉上,掩蓋黥刑的痕跡。這一裝扮,也被民間模仿,成為很流行的樣式。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耒耜讀史

現代有些人喜歡刺青,書籍記載,在唐朝也有不少人喜歡刺青。唐代男人的刺青不僅面積廣,以至體無完膚,而且內容還十分豐富,有的創意到了奇葩的地步。唐代女人的刺青卻來自於黥刑還有傷害,為掩飾這些在面部的傷害,也就形成了各色妝扮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據記載,時在長安城的荊州街,有一名兵卒葛清,渾然不怕刺青帶來的疼痛,自頸子以下,遍體刺滿了白居易的詩,並配有插圖,圖文並茂。書中舉例,在刺寫白居易《泛太湖書事寄微之》詩中“黃夾纈林寒有葉”這一句時,不僅有詩文,還配圖:一人指著一棵樹,樹上掛著綵帶,綵帶的界格花紋、縫製的線路等精細非常。在葛清的的身上共刻下來白居易的詩三十多首,有的配有圖畫。葛清以刺青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對白居易詩作的喜愛,這種極致的做法,也使他贏得了“白舍人行詩圖”的美稱。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人愛詩,唐詩是那個時代從底層到上層共同的喜愛,就連不怎麼讀書的人也愛詩歌。詩歌也自然成為當時刺青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是刺上身的詩歌如果錯了,就有些尷尬。

書載,唐德宗貞元年間考上進士的韋表微的堂兄——韋少卿是西蜀的一名小將,不怎麼愛讀書,但喜歡刺青。一天他的叔父讓他敞開衣服,觀賞他身上的刺青。只見這位仁兄的胸口刺著一棵樹,樹梢上聚集著幾十只鳥,樹的下面懸掛著一面銅鏡,銅鏡的鏡鼻上繫著繩索,有人立在銅鏡旁邊牽著繩索。韋少卿的叔父不解這一幅刺青的意思。韋少卿則得意的笑著嘲諷叔父讀書少,不知道張說的“挽鏡寒鴉集”。其實,這是鬧了一個大烏龍,韋少卿刻錯了詩句。張說是玄宗時期的中書令,並被封為燕國公。韋少卿誤解的那一句詩來自張說的《越州晚景》,本應為“晚景寒鴉集,秋風旅燕歸”。“晚景”弄成了“挽鏡”,而且深深的刻在了自己的肌膚上,這位愛詩的小將後面是怎麼處理這一錯誤的,書中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得而知。

唐人刺青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詩還有山、亭院、池榭、鳥獸等等,甚至還包括外邦異域的圖畫,其中,不乏極具創意的刺青製作。

崔承憲,唐敬宗寶曆三年任黔南觀察使。在年少從軍時,善於騎著驢子打毬,技術驚人,發揮起來,能做到球杖和毬完美粘合在一起。這樣一位後期的地方大員,在年少的時候,也著迷於刺青,全身刺出了一條大蛇。大蛇的嘴巴上下分別位於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蛇身環繞胳膊而上,圍繞脖子一圈,然後在腹部盤繞,蛇的尾巴一直拖到小腿。出任大員後,在同僚和賓客面前,崔承憲總是用衣袖遮住自己的手,但酒喝多的時候,他就挽起衣袖,叉開右手,抓住優伶,開玩笑說:“蛇咬你!”。此時,優伶們也很配合地大呼大叫被咬著了,裝出痛苦的樣子,以此在酒桌上戲樂。

唐代刺青的人大多屬於底層群體,這些群體中,難免有借刺青將自己弄成恐怖的樣子嚇唬普通百姓,從而作奸犯科的。

據載,在唐文宗時,長安的一些惡少,都剃光頭,然後紋身刺青,依仗軍閥的勢力,在街上橫行霸道,最厲害的有將蛇集中放到酒店的,在酒店用羊胛骨打人的。在當時的長安大寧坊就有這麼一位名叫張幹的惡少,左邊胳膊上刺著“生不怕京兆尹”,右邊胳膊上刺著“死不畏閻羅王”,可見這班人的囂張。但京兆尹不管事則罷,管事了,也就是這班人的受難日。書載京兆尹薛元賞上任三天,就捉拿這些惡少三十多人,全部杖殺,並把屍體擺在街上示眾,當然也包括紋有“生不怕京兆尹”的張幹,長安風氣也為之一變,有刺青的人,都想辦法用艾蒿燒掉了身上的紋身。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佛教流行,佛像也就成了刺青的內容之一。《酉陽雜俎》作者成式的部下,背部就刺了一幅佛像。此人力大無窮,自述是背上的佛給了他力量,因此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會在家袒露後背而坐,讓妻兒跪在後面禮佛。

唐人信佛,但佛像如果刺在了地痞無賴的身上,其效果就有相反的作用。據載,在唐德宗時期,成都人趙高,好打架,常為此被官吏抓捕。趙高滿背部刺有一幅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門天王像。獄吏每每想要杖責趙高,但看到天王像後,由於不敢杖打佛像,而將趙高釋放,趙高也因此轉而為非作歹。

有信佛的,也有不信佛的。唐德宗貞元八年,李夷簡出鎮劍南西川,有人向他告知了趙高的行為。李夷簡大怒,當即將趙高捉拿到衙門,命人用杖頭三寸粗的新筋竹杖,杖打趙高,要求打到天王像沒有為止。一連打了三十多杖,都沒有叫停。經此一處罰,照理趙高該改改,但實在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休養了十多天後,趙高又露出後背,在街上挨家叫呼,乞要修理天王像的功德錢。

有市場就要產業,在唐代,刺青刺激了相關手藝和產品的生產。據載,在當時,四川人的刺青手藝最好,市面上也出來了簡易快捷的刺青製品——刺青印,印上面集中的細針,排列出各種圖案,有蟾蜍、蠍子、杵臼等等,任人挑選。刺青印在身上印過之後,刷上墨汁,傷口好後,圖案細密。

從行走的詩圖,創意十足的蛇,再到刺青手藝和製品,唐代男人的刺青讓人大開眼界。

在唐代,男子的刺青,大多是出於自願,而古時女子的刺青卻多帶有無奈和被迫的意味。《酉陽雜俎》“黥”篇在記載唐代女子刺青的時候,多從女性的妝容上說。這些被歸於到刺青範疇的妝容,雖然有的受到歡迎,卻多少是一些女子受傷或受懲罰後產生的意料之外的結果。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女子喜歡在臉上以點搽的方式裝扮自己,雖然這種裝扮沒有刺青的意味,但卻來自三國東吳君主孫和的一次意外。孫和十分寵愛鄧氏夫人,但有一次喝高了,在醉醺醺中胡亂揮舞手中的如意,不料失手打到了鄧夫人的臉頰,鄧夫人當即鮮血直流。傷在臉上,也就會破相。孫和當即命令太醫無論如何都要治好鄧夫人的臉傷,並不能留疤痕。太醫開出了藥方:弄到白獺的骨髓,和玉石和琥珀的粉末,塗抹傷口,就不會留下疤痕。孫和花費百金,弄到了白獺,按照醫囑,和玉石和琥珀粉末,做成膏藥,無奈成分掌握的不是太精細,琥珀粉有點過量,因此鄧夫人傷口好了之後,疤痕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在左邊臉頰上留下了一個紅點,像是長了一顆痣,一眼看上去,鄧夫人更加嬌豔嫵媚,因而也更加得寵。於是其他姬妾想要邀寵,就開始模仿鄧夫人,都先在自己的臉頰上用硃砂點上紅點。孫和的這一失誤,鄧夫人的受傷,也造成了女子的一種妝容,一直流傳到唐代,並形成了射月、月黃、星靨等名目的裝飾方式。

唐人還有一種裝飾,那就是在臉頰上貼花。與上官婉兒有關,上官婉兒是上官儀的孫女,武則天時負責參決百司表奏,後忤旨,武則天疼惜她的才能,所以沒有處死,只處以黥型,刺了面。中宗即位,她不僅專掌制命,還成為昭儀。但黥面不好看,因此,上官婉兒以花或花樣製品貼在臉上,掩蓋黥刑的痕跡。這一裝扮,也被民間模仿,成為很流行的樣式。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在唐代,有的女性裝飾像上官婉兒,是被毀壞面容後,一種無奈的選擇;有一些卻來自懲罰,是當家主母嫉妒心發作,被迫落下的意外。

據載在唐代宗大曆之前,唐代士大夫家裡,妻子大多嫉妒心強,而且凶悍成風,侍妾和婢女稍有不合意的就拿刺青印印面,讓這些婢妾也就毀了面像,破相的婢妾就不得不拿一些花兒貼面,或在臉上繪畫,以掩蓋印跡。

《酉陽雜俎》記載了唐肅宗宰相房琯的兒子房孺復一名婢女的遭遇。房孺復是典型的紈絝子弟,第一任妻子死得很悽慘,後又娶了一任妻子,即台州刺史崔昭的女兒。崔氏“妒悍甚”,至而一晚上杖殺了兩名房孺復的婢女。這樣一位嫉妒心極重又凶悍的女人,在家裡不允許侍妾婢女化濃妝,挽高髻,每月發放的胭脂、水粉等很少。一位新來的婢女,不知底細,用完了份例後,就自己在外面買了些胭脂水粉之類,因此在眾婢女中,裝扮得比較好。這位婢女因此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崔氏發現婢女的行為後,當中說,你好打扮,我親自為你打扮。於是讓人用刀刻婢女的眉毛,並用靛青填塗傷口,又用火燙婢女的鼻子,灼炙婢女的眼角,以至於這位婢女的皮膚被燙卷灼焦,這還沒完事,還用紅色顏料塗在燒焦的傷口上。等到婢女的傷口好了,留下的疤痕真的像上了妝一樣。

唐代女子掩蓋刺青的裝扮,大多來自於傷害,房孺復的婢女的疤痕妝更是經歷痛苦折磨後留下的美麗意外。可以說,這些美麗背後,都隱藏著苦痛,至少是少數人的苦痛。

注:本文參考中華書局《酉陽雜俎》 張仲裁譯註版。

作者:耒耜讀史,讀史多年,其間,有所學、有所感,也有所悟,歷史浩淼,將繼續讀下去!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耒耜讀史

現代有些人喜歡刺青,書籍記載,在唐朝也有不少人喜歡刺青。唐代男人的刺青不僅面積廣,以至體無完膚,而且內容還十分豐富,有的創意到了奇葩的地步。唐代女人的刺青卻來自於黥刑還有傷害,為掩飾這些在面部的傷害,也就形成了各色妝扮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據記載,時在長安城的荊州街,有一名兵卒葛清,渾然不怕刺青帶來的疼痛,自頸子以下,遍體刺滿了白居易的詩,並配有插圖,圖文並茂。書中舉例,在刺寫白居易《泛太湖書事寄微之》詩中“黃夾纈林寒有葉”這一句時,不僅有詩文,還配圖:一人指著一棵樹,樹上掛著綵帶,綵帶的界格花紋、縫製的線路等精細非常。在葛清的的身上共刻下來白居易的詩三十多首,有的配有圖畫。葛清以刺青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對白居易詩作的喜愛,這種極致的做法,也使他贏得了“白舍人行詩圖”的美稱。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人愛詩,唐詩是那個時代從底層到上層共同的喜愛,就連不怎麼讀書的人也愛詩歌。詩歌也自然成為當時刺青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是刺上身的詩歌如果錯了,就有些尷尬。

書載,唐德宗貞元年間考上進士的韋表微的堂兄——韋少卿是西蜀的一名小將,不怎麼愛讀書,但喜歡刺青。一天他的叔父讓他敞開衣服,觀賞他身上的刺青。只見這位仁兄的胸口刺著一棵樹,樹梢上聚集著幾十只鳥,樹的下面懸掛著一面銅鏡,銅鏡的鏡鼻上繫著繩索,有人立在銅鏡旁邊牽著繩索。韋少卿的叔父不解這一幅刺青的意思。韋少卿則得意的笑著嘲諷叔父讀書少,不知道張說的“挽鏡寒鴉集”。其實,這是鬧了一個大烏龍,韋少卿刻錯了詩句。張說是玄宗時期的中書令,並被封為燕國公。韋少卿誤解的那一句詩來自張說的《越州晚景》,本應為“晚景寒鴉集,秋風旅燕歸”。“晚景”弄成了“挽鏡”,而且深深的刻在了自己的肌膚上,這位愛詩的小將後面是怎麼處理這一錯誤的,書中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得而知。

唐人刺青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詩還有山、亭院、池榭、鳥獸等等,甚至還包括外邦異域的圖畫,其中,不乏極具創意的刺青製作。

崔承憲,唐敬宗寶曆三年任黔南觀察使。在年少從軍時,善於騎著驢子打毬,技術驚人,發揮起來,能做到球杖和毬完美粘合在一起。這樣一位後期的地方大員,在年少的時候,也著迷於刺青,全身刺出了一條大蛇。大蛇的嘴巴上下分別位於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蛇身環繞胳膊而上,圍繞脖子一圈,然後在腹部盤繞,蛇的尾巴一直拖到小腿。出任大員後,在同僚和賓客面前,崔承憲總是用衣袖遮住自己的手,但酒喝多的時候,他就挽起衣袖,叉開右手,抓住優伶,開玩笑說:“蛇咬你!”。此時,優伶們也很配合地大呼大叫被咬著了,裝出痛苦的樣子,以此在酒桌上戲樂。

唐代刺青的人大多屬於底層群體,這些群體中,難免有借刺青將自己弄成恐怖的樣子嚇唬普通百姓,從而作奸犯科的。

據載,在唐文宗時,長安的一些惡少,都剃光頭,然後紋身刺青,依仗軍閥的勢力,在街上橫行霸道,最厲害的有將蛇集中放到酒店的,在酒店用羊胛骨打人的。在當時的長安大寧坊就有這麼一位名叫張幹的惡少,左邊胳膊上刺著“生不怕京兆尹”,右邊胳膊上刺著“死不畏閻羅王”,可見這班人的囂張。但京兆尹不管事則罷,管事了,也就是這班人的受難日。書載京兆尹薛元賞上任三天,就捉拿這些惡少三十多人,全部杖殺,並把屍體擺在街上示眾,當然也包括紋有“生不怕京兆尹”的張幹,長安風氣也為之一變,有刺青的人,都想辦法用艾蒿燒掉了身上的紋身。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佛教流行,佛像也就成了刺青的內容之一。《酉陽雜俎》作者成式的部下,背部就刺了一幅佛像。此人力大無窮,自述是背上的佛給了他力量,因此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會在家袒露後背而坐,讓妻兒跪在後面禮佛。

唐人信佛,但佛像如果刺在了地痞無賴的身上,其效果就有相反的作用。據載,在唐德宗時期,成都人趙高,好打架,常為此被官吏抓捕。趙高滿背部刺有一幅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門天王像。獄吏每每想要杖責趙高,但看到天王像後,由於不敢杖打佛像,而將趙高釋放,趙高也因此轉而為非作歹。

有信佛的,也有不信佛的。唐德宗貞元八年,李夷簡出鎮劍南西川,有人向他告知了趙高的行為。李夷簡大怒,當即將趙高捉拿到衙門,命人用杖頭三寸粗的新筋竹杖,杖打趙高,要求打到天王像沒有為止。一連打了三十多杖,都沒有叫停。經此一處罰,照理趙高該改改,但實在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休養了十多天後,趙高又露出後背,在街上挨家叫呼,乞要修理天王像的功德錢。

有市場就要產業,在唐代,刺青刺激了相關手藝和產品的生產。據載,在當時,四川人的刺青手藝最好,市面上也出來了簡易快捷的刺青製品——刺青印,印上面集中的細針,排列出各種圖案,有蟾蜍、蠍子、杵臼等等,任人挑選。刺青印在身上印過之後,刷上墨汁,傷口好後,圖案細密。

從行走的詩圖,創意十足的蛇,再到刺青手藝和製品,唐代男人的刺青讓人大開眼界。

在唐代,男子的刺青,大多是出於自願,而古時女子的刺青卻多帶有無奈和被迫的意味。《酉陽雜俎》“黥”篇在記載唐代女子刺青的時候,多從女性的妝容上說。這些被歸於到刺青範疇的妝容,雖然有的受到歡迎,卻多少是一些女子受傷或受懲罰後產生的意料之外的結果。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女子喜歡在臉上以點搽的方式裝扮自己,雖然這種裝扮沒有刺青的意味,但卻來自三國東吳君主孫和的一次意外。孫和十分寵愛鄧氏夫人,但有一次喝高了,在醉醺醺中胡亂揮舞手中的如意,不料失手打到了鄧夫人的臉頰,鄧夫人當即鮮血直流。傷在臉上,也就會破相。孫和當即命令太醫無論如何都要治好鄧夫人的臉傷,並不能留疤痕。太醫開出了藥方:弄到白獺的骨髓,和玉石和琥珀的粉末,塗抹傷口,就不會留下疤痕。孫和花費百金,弄到了白獺,按照醫囑,和玉石和琥珀粉末,做成膏藥,無奈成分掌握的不是太精細,琥珀粉有點過量,因此鄧夫人傷口好了之後,疤痕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在左邊臉頰上留下了一個紅點,像是長了一顆痣,一眼看上去,鄧夫人更加嬌豔嫵媚,因而也更加得寵。於是其他姬妾想要邀寵,就開始模仿鄧夫人,都先在自己的臉頰上用硃砂點上紅點。孫和的這一失誤,鄧夫人的受傷,也造成了女子的一種妝容,一直流傳到唐代,並形成了射月、月黃、星靨等名目的裝飾方式。

唐人還有一種裝飾,那就是在臉頰上貼花。與上官婉兒有關,上官婉兒是上官儀的孫女,武則天時負責參決百司表奏,後忤旨,武則天疼惜她的才能,所以沒有處死,只處以黥型,刺了面。中宗即位,她不僅專掌制命,還成為昭儀。但黥面不好看,因此,上官婉兒以花或花樣製品貼在臉上,掩蓋黥刑的痕跡。這一裝扮,也被民間模仿,成為很流行的樣式。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在唐代,有的女性裝飾像上官婉兒,是被毀壞面容後,一種無奈的選擇;有一些卻來自懲罰,是當家主母嫉妒心發作,被迫落下的意外。

據載在唐代宗大曆之前,唐代士大夫家裡,妻子大多嫉妒心強,而且凶悍成風,侍妾和婢女稍有不合意的就拿刺青印印面,讓這些婢妾也就毀了面像,破相的婢妾就不得不拿一些花兒貼面,或在臉上繪畫,以掩蓋印跡。

《酉陽雜俎》記載了唐肅宗宰相房琯的兒子房孺復一名婢女的遭遇。房孺復是典型的紈絝子弟,第一任妻子死得很悽慘,後又娶了一任妻子,即台州刺史崔昭的女兒。崔氏“妒悍甚”,至而一晚上杖殺了兩名房孺復的婢女。這樣一位嫉妒心極重又凶悍的女人,在家裡不允許侍妾婢女化濃妝,挽高髻,每月發放的胭脂、水粉等很少。一位新來的婢女,不知底細,用完了份例後,就自己在外面買了些胭脂水粉之類,因此在眾婢女中,裝扮得比較好。這位婢女因此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崔氏發現婢女的行為後,當中說,你好打扮,我親自為你打扮。於是讓人用刀刻婢女的眉毛,並用靛青填塗傷口,又用火燙婢女的鼻子,灼炙婢女的眼角,以至於這位婢女的皮膚被燙卷灼焦,這還沒完事,還用紅色顏料塗在燒焦的傷口上。等到婢女的傷口好了,留下的疤痕真的像上了妝一樣。

唐代女子掩蓋刺青的裝扮,大多來自於傷害,房孺復的婢女的疤痕妝更是經歷痛苦折磨後留下的美麗意外。可以說,這些美麗背後,都隱藏著苦痛,至少是少數人的苦痛。

注:本文參考中華書局《酉陽雜俎》 張仲裁譯註版。

作者:耒耜讀史,讀史多年,其間,有所學、有所感,也有所悟,歷史浩淼,將繼續讀下去!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耒耜讀史

現代有些人喜歡刺青,書籍記載,在唐朝也有不少人喜歡刺青。唐代男人的刺青不僅面積廣,以至體無完膚,而且內容還十分豐富,有的創意到了奇葩的地步。唐代女人的刺青卻來自於黥刑還有傷害,為掩飾這些在面部的傷害,也就形成了各色妝扮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據記載,時在長安城的荊州街,有一名兵卒葛清,渾然不怕刺青帶來的疼痛,自頸子以下,遍體刺滿了白居易的詩,並配有插圖,圖文並茂。書中舉例,在刺寫白居易《泛太湖書事寄微之》詩中“黃夾纈林寒有葉”這一句時,不僅有詩文,還配圖:一人指著一棵樹,樹上掛著綵帶,綵帶的界格花紋、縫製的線路等精細非常。在葛清的的身上共刻下來白居易的詩三十多首,有的配有圖畫。葛清以刺青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對白居易詩作的喜愛,這種極致的做法,也使他贏得了“白舍人行詩圖”的美稱。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人愛詩,唐詩是那個時代從底層到上層共同的喜愛,就連不怎麼讀書的人也愛詩歌。詩歌也自然成為當時刺青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是刺上身的詩歌如果錯了,就有些尷尬。

書載,唐德宗貞元年間考上進士的韋表微的堂兄——韋少卿是西蜀的一名小將,不怎麼愛讀書,但喜歡刺青。一天他的叔父讓他敞開衣服,觀賞他身上的刺青。只見這位仁兄的胸口刺著一棵樹,樹梢上聚集著幾十只鳥,樹的下面懸掛著一面銅鏡,銅鏡的鏡鼻上繫著繩索,有人立在銅鏡旁邊牽著繩索。韋少卿的叔父不解這一幅刺青的意思。韋少卿則得意的笑著嘲諷叔父讀書少,不知道張說的“挽鏡寒鴉集”。其實,這是鬧了一個大烏龍,韋少卿刻錯了詩句。張說是玄宗時期的中書令,並被封為燕國公。韋少卿誤解的那一句詩來自張說的《越州晚景》,本應為“晚景寒鴉集,秋風旅燕歸”。“晚景”弄成了“挽鏡”,而且深深的刻在了自己的肌膚上,這位愛詩的小將後面是怎麼處理這一錯誤的,書中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得而知。

唐人刺青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詩還有山、亭院、池榭、鳥獸等等,甚至還包括外邦異域的圖畫,其中,不乏極具創意的刺青製作。

崔承憲,唐敬宗寶曆三年任黔南觀察使。在年少從軍時,善於騎著驢子打毬,技術驚人,發揮起來,能做到球杖和毬完美粘合在一起。這樣一位後期的地方大員,在年少的時候,也著迷於刺青,全身刺出了一條大蛇。大蛇的嘴巴上下分別位於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蛇身環繞胳膊而上,圍繞脖子一圈,然後在腹部盤繞,蛇的尾巴一直拖到小腿。出任大員後,在同僚和賓客面前,崔承憲總是用衣袖遮住自己的手,但酒喝多的時候,他就挽起衣袖,叉開右手,抓住優伶,開玩笑說:“蛇咬你!”。此時,優伶們也很配合地大呼大叫被咬著了,裝出痛苦的樣子,以此在酒桌上戲樂。

唐代刺青的人大多屬於底層群體,這些群體中,難免有借刺青將自己弄成恐怖的樣子嚇唬普通百姓,從而作奸犯科的。

據載,在唐文宗時,長安的一些惡少,都剃光頭,然後紋身刺青,依仗軍閥的勢力,在街上橫行霸道,最厲害的有將蛇集中放到酒店的,在酒店用羊胛骨打人的。在當時的長安大寧坊就有這麼一位名叫張幹的惡少,左邊胳膊上刺著“生不怕京兆尹”,右邊胳膊上刺著“死不畏閻羅王”,可見這班人的囂張。但京兆尹不管事則罷,管事了,也就是這班人的受難日。書載京兆尹薛元賞上任三天,就捉拿這些惡少三十多人,全部杖殺,並把屍體擺在街上示眾,當然也包括紋有“生不怕京兆尹”的張幹,長安風氣也為之一變,有刺青的人,都想辦法用艾蒿燒掉了身上的紋身。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佛教流行,佛像也就成了刺青的內容之一。《酉陽雜俎》作者成式的部下,背部就刺了一幅佛像。此人力大無窮,自述是背上的佛給了他力量,因此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會在家袒露後背而坐,讓妻兒跪在後面禮佛。

唐人信佛,但佛像如果刺在了地痞無賴的身上,其效果就有相反的作用。據載,在唐德宗時期,成都人趙高,好打架,常為此被官吏抓捕。趙高滿背部刺有一幅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門天王像。獄吏每每想要杖責趙高,但看到天王像後,由於不敢杖打佛像,而將趙高釋放,趙高也因此轉而為非作歹。

有信佛的,也有不信佛的。唐德宗貞元八年,李夷簡出鎮劍南西川,有人向他告知了趙高的行為。李夷簡大怒,當即將趙高捉拿到衙門,命人用杖頭三寸粗的新筋竹杖,杖打趙高,要求打到天王像沒有為止。一連打了三十多杖,都沒有叫停。經此一處罰,照理趙高該改改,但實在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休養了十多天後,趙高又露出後背,在街上挨家叫呼,乞要修理天王像的功德錢。

有市場就要產業,在唐代,刺青刺激了相關手藝和產品的生產。據載,在當時,四川人的刺青手藝最好,市面上也出來了簡易快捷的刺青製品——刺青印,印上面集中的細針,排列出各種圖案,有蟾蜍、蠍子、杵臼等等,任人挑選。刺青印在身上印過之後,刷上墨汁,傷口好後,圖案細密。

從行走的詩圖,創意十足的蛇,再到刺青手藝和製品,唐代男人的刺青讓人大開眼界。

在唐代,男子的刺青,大多是出於自願,而古時女子的刺青卻多帶有無奈和被迫的意味。《酉陽雜俎》“黥”篇在記載唐代女子刺青的時候,多從女性的妝容上說。這些被歸於到刺青範疇的妝容,雖然有的受到歡迎,卻多少是一些女子受傷或受懲罰後產生的意料之外的結果。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女子喜歡在臉上以點搽的方式裝扮自己,雖然這種裝扮沒有刺青的意味,但卻來自三國東吳君主孫和的一次意外。孫和十分寵愛鄧氏夫人,但有一次喝高了,在醉醺醺中胡亂揮舞手中的如意,不料失手打到了鄧夫人的臉頰,鄧夫人當即鮮血直流。傷在臉上,也就會破相。孫和當即命令太醫無論如何都要治好鄧夫人的臉傷,並不能留疤痕。太醫開出了藥方:弄到白獺的骨髓,和玉石和琥珀的粉末,塗抹傷口,就不會留下疤痕。孫和花費百金,弄到了白獺,按照醫囑,和玉石和琥珀粉末,做成膏藥,無奈成分掌握的不是太精細,琥珀粉有點過量,因此鄧夫人傷口好了之後,疤痕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在左邊臉頰上留下了一個紅點,像是長了一顆痣,一眼看上去,鄧夫人更加嬌豔嫵媚,因而也更加得寵。於是其他姬妾想要邀寵,就開始模仿鄧夫人,都先在自己的臉頰上用硃砂點上紅點。孫和的這一失誤,鄧夫人的受傷,也造成了女子的一種妝容,一直流傳到唐代,並形成了射月、月黃、星靨等名目的裝飾方式。

唐人還有一種裝飾,那就是在臉頰上貼花。與上官婉兒有關,上官婉兒是上官儀的孫女,武則天時負責參決百司表奏,後忤旨,武則天疼惜她的才能,所以沒有處死,只處以黥型,刺了面。中宗即位,她不僅專掌制命,還成為昭儀。但黥面不好看,因此,上官婉兒以花或花樣製品貼在臉上,掩蓋黥刑的痕跡。這一裝扮,也被民間模仿,成為很流行的樣式。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在唐代,有的女性裝飾像上官婉兒,是被毀壞面容後,一種無奈的選擇;有一些卻來自懲罰,是當家主母嫉妒心發作,被迫落下的意外。

據載在唐代宗大曆之前,唐代士大夫家裡,妻子大多嫉妒心強,而且凶悍成風,侍妾和婢女稍有不合意的就拿刺青印印面,讓這些婢妾也就毀了面像,破相的婢妾就不得不拿一些花兒貼面,或在臉上繪畫,以掩蓋印跡。

《酉陽雜俎》記載了唐肅宗宰相房琯的兒子房孺復一名婢女的遭遇。房孺復是典型的紈絝子弟,第一任妻子死得很悽慘,後又娶了一任妻子,即台州刺史崔昭的女兒。崔氏“妒悍甚”,至而一晚上杖殺了兩名房孺復的婢女。這樣一位嫉妒心極重又凶悍的女人,在家裡不允許侍妾婢女化濃妝,挽高髻,每月發放的胭脂、水粉等很少。一位新來的婢女,不知底細,用完了份例後,就自己在外面買了些胭脂水粉之類,因此在眾婢女中,裝扮得比較好。這位婢女因此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崔氏發現婢女的行為後,當中說,你好打扮,我親自為你打扮。於是讓人用刀刻婢女的眉毛,並用靛青填塗傷口,又用火燙婢女的鼻子,灼炙婢女的眼角,以至於這位婢女的皮膚被燙卷灼焦,這還沒完事,還用紅色顏料塗在燒焦的傷口上。等到婢女的傷口好了,留下的疤痕真的像上了妝一樣。

唐代女子掩蓋刺青的裝扮,大多來自於傷害,房孺復的婢女的疤痕妝更是經歷痛苦折磨後留下的美麗意外。可以說,這些美麗背後,都隱藏著苦痛,至少是少數人的苦痛。

注:本文參考中華書局《酉陽雜俎》 張仲裁譯註版。

作者:耒耜讀史,讀史多年,其間,有所學、有所感,也有所悟,歷史浩淼,將繼續讀下去!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耒耜讀史

現代有些人喜歡刺青,書籍記載,在唐朝也有不少人喜歡刺青。唐代男人的刺青不僅面積廣,以至體無完膚,而且內容還十分豐富,有的創意到了奇葩的地步。唐代女人的刺青卻來自於黥刑還有傷害,為掩飾這些在面部的傷害,也就形成了各色妝扮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據記載,時在長安城的荊州街,有一名兵卒葛清,渾然不怕刺青帶來的疼痛,自頸子以下,遍體刺滿了白居易的詩,並配有插圖,圖文並茂。書中舉例,在刺寫白居易《泛太湖書事寄微之》詩中“黃夾纈林寒有葉”這一句時,不僅有詩文,還配圖:一人指著一棵樹,樹上掛著綵帶,綵帶的界格花紋、縫製的線路等精細非常。在葛清的的身上共刻下來白居易的詩三十多首,有的配有圖畫。葛清以刺青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對白居易詩作的喜愛,這種極致的做法,也使他贏得了“白舍人行詩圖”的美稱。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人愛詩,唐詩是那個時代從底層到上層共同的喜愛,就連不怎麼讀書的人也愛詩歌。詩歌也自然成為當時刺青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是刺上身的詩歌如果錯了,就有些尷尬。

書載,唐德宗貞元年間考上進士的韋表微的堂兄——韋少卿是西蜀的一名小將,不怎麼愛讀書,但喜歡刺青。一天他的叔父讓他敞開衣服,觀賞他身上的刺青。只見這位仁兄的胸口刺著一棵樹,樹梢上聚集著幾十只鳥,樹的下面懸掛著一面銅鏡,銅鏡的鏡鼻上繫著繩索,有人立在銅鏡旁邊牽著繩索。韋少卿的叔父不解這一幅刺青的意思。韋少卿則得意的笑著嘲諷叔父讀書少,不知道張說的“挽鏡寒鴉集”。其實,這是鬧了一個大烏龍,韋少卿刻錯了詩句。張說是玄宗時期的中書令,並被封為燕國公。韋少卿誤解的那一句詩來自張說的《越州晚景》,本應為“晚景寒鴉集,秋風旅燕歸”。“晚景”弄成了“挽鏡”,而且深深的刻在了自己的肌膚上,這位愛詩的小將後面是怎麼處理這一錯誤的,書中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得而知。

唐人刺青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詩還有山、亭院、池榭、鳥獸等等,甚至還包括外邦異域的圖畫,其中,不乏極具創意的刺青製作。

崔承憲,唐敬宗寶曆三年任黔南觀察使。在年少從軍時,善於騎著驢子打毬,技術驚人,發揮起來,能做到球杖和毬完美粘合在一起。這樣一位後期的地方大員,在年少的時候,也著迷於刺青,全身刺出了一條大蛇。大蛇的嘴巴上下分別位於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蛇身環繞胳膊而上,圍繞脖子一圈,然後在腹部盤繞,蛇的尾巴一直拖到小腿。出任大員後,在同僚和賓客面前,崔承憲總是用衣袖遮住自己的手,但酒喝多的時候,他就挽起衣袖,叉開右手,抓住優伶,開玩笑說:“蛇咬你!”。此時,優伶們也很配合地大呼大叫被咬著了,裝出痛苦的樣子,以此在酒桌上戲樂。

唐代刺青的人大多屬於底層群體,這些群體中,難免有借刺青將自己弄成恐怖的樣子嚇唬普通百姓,從而作奸犯科的。

據載,在唐文宗時,長安的一些惡少,都剃光頭,然後紋身刺青,依仗軍閥的勢力,在街上橫行霸道,最厲害的有將蛇集中放到酒店的,在酒店用羊胛骨打人的。在當時的長安大寧坊就有這麼一位名叫張幹的惡少,左邊胳膊上刺著“生不怕京兆尹”,右邊胳膊上刺著“死不畏閻羅王”,可見這班人的囂張。但京兆尹不管事則罷,管事了,也就是這班人的受難日。書載京兆尹薛元賞上任三天,就捉拿這些惡少三十多人,全部杖殺,並把屍體擺在街上示眾,當然也包括紋有“生不怕京兆尹”的張幹,長安風氣也為之一變,有刺青的人,都想辦法用艾蒿燒掉了身上的紋身。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佛教流行,佛像也就成了刺青的內容之一。《酉陽雜俎》作者成式的部下,背部就刺了一幅佛像。此人力大無窮,自述是背上的佛給了他力量,因此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會在家袒露後背而坐,讓妻兒跪在後面禮佛。

唐人信佛,但佛像如果刺在了地痞無賴的身上,其效果就有相反的作用。據載,在唐德宗時期,成都人趙高,好打架,常為此被官吏抓捕。趙高滿背部刺有一幅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門天王像。獄吏每每想要杖責趙高,但看到天王像後,由於不敢杖打佛像,而將趙高釋放,趙高也因此轉而為非作歹。

有信佛的,也有不信佛的。唐德宗貞元八年,李夷簡出鎮劍南西川,有人向他告知了趙高的行為。李夷簡大怒,當即將趙高捉拿到衙門,命人用杖頭三寸粗的新筋竹杖,杖打趙高,要求打到天王像沒有為止。一連打了三十多杖,都沒有叫停。經此一處罰,照理趙高該改改,但實在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休養了十多天後,趙高又露出後背,在街上挨家叫呼,乞要修理天王像的功德錢。

有市場就要產業,在唐代,刺青刺激了相關手藝和產品的生產。據載,在當時,四川人的刺青手藝最好,市面上也出來了簡易快捷的刺青製品——刺青印,印上面集中的細針,排列出各種圖案,有蟾蜍、蠍子、杵臼等等,任人挑選。刺青印在身上印過之後,刷上墨汁,傷口好後,圖案細密。

從行走的詩圖,創意十足的蛇,再到刺青手藝和製品,唐代男人的刺青讓人大開眼界。

在唐代,男子的刺青,大多是出於自願,而古時女子的刺青卻多帶有無奈和被迫的意味。《酉陽雜俎》“黥”篇在記載唐代女子刺青的時候,多從女性的妝容上說。這些被歸於到刺青範疇的妝容,雖然有的受到歡迎,卻多少是一些女子受傷或受懲罰後產生的意料之外的結果。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女子喜歡在臉上以點搽的方式裝扮自己,雖然這種裝扮沒有刺青的意味,但卻來自三國東吳君主孫和的一次意外。孫和十分寵愛鄧氏夫人,但有一次喝高了,在醉醺醺中胡亂揮舞手中的如意,不料失手打到了鄧夫人的臉頰,鄧夫人當即鮮血直流。傷在臉上,也就會破相。孫和當即命令太醫無論如何都要治好鄧夫人的臉傷,並不能留疤痕。太醫開出了藥方:弄到白獺的骨髓,和玉石和琥珀的粉末,塗抹傷口,就不會留下疤痕。孫和花費百金,弄到了白獺,按照醫囑,和玉石和琥珀粉末,做成膏藥,無奈成分掌握的不是太精細,琥珀粉有點過量,因此鄧夫人傷口好了之後,疤痕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在左邊臉頰上留下了一個紅點,像是長了一顆痣,一眼看上去,鄧夫人更加嬌豔嫵媚,因而也更加得寵。於是其他姬妾想要邀寵,就開始模仿鄧夫人,都先在自己的臉頰上用硃砂點上紅點。孫和的這一失誤,鄧夫人的受傷,也造成了女子的一種妝容,一直流傳到唐代,並形成了射月、月黃、星靨等名目的裝飾方式。

唐人還有一種裝飾,那就是在臉頰上貼花。與上官婉兒有關,上官婉兒是上官儀的孫女,武則天時負責參決百司表奏,後忤旨,武則天疼惜她的才能,所以沒有處死,只處以黥型,刺了面。中宗即位,她不僅專掌制命,還成為昭儀。但黥面不好看,因此,上官婉兒以花或花樣製品貼在臉上,掩蓋黥刑的痕跡。這一裝扮,也被民間模仿,成為很流行的樣式。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在唐代,有的女性裝飾像上官婉兒,是被毀壞面容後,一種無奈的選擇;有一些卻來自懲罰,是當家主母嫉妒心發作,被迫落下的意外。

據載在唐代宗大曆之前,唐代士大夫家裡,妻子大多嫉妒心強,而且凶悍成風,侍妾和婢女稍有不合意的就拿刺青印印面,讓這些婢妾也就毀了面像,破相的婢妾就不得不拿一些花兒貼面,或在臉上繪畫,以掩蓋印跡。

《酉陽雜俎》記載了唐肅宗宰相房琯的兒子房孺復一名婢女的遭遇。房孺復是典型的紈絝子弟,第一任妻子死得很悽慘,後又娶了一任妻子,即台州刺史崔昭的女兒。崔氏“妒悍甚”,至而一晚上杖殺了兩名房孺復的婢女。這樣一位嫉妒心極重又凶悍的女人,在家裡不允許侍妾婢女化濃妝,挽高髻,每月發放的胭脂、水粉等很少。一位新來的婢女,不知底細,用完了份例後,就自己在外面買了些胭脂水粉之類,因此在眾婢女中,裝扮得比較好。這位婢女因此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崔氏發現婢女的行為後,當中說,你好打扮,我親自為你打扮。於是讓人用刀刻婢女的眉毛,並用靛青填塗傷口,又用火燙婢女的鼻子,灼炙婢女的眼角,以至於這位婢女的皮膚被燙卷灼焦,這還沒完事,還用紅色顏料塗在燒焦的傷口上。等到婢女的傷口好了,留下的疤痕真的像上了妝一樣。

唐代女子掩蓋刺青的裝扮,大多來自於傷害,房孺復的婢女的疤痕妝更是經歷痛苦折磨後留下的美麗意外。可以說,這些美麗背後,都隱藏著苦痛,至少是少數人的苦痛。

注:本文參考中華書局《酉陽雜俎》 張仲裁譯註版。

作者:耒耜讀史,讀史多年,其間,有所學、有所感,也有所悟,歷史浩淼,將繼續讀下去!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取長安還是取洛陽?隋末一道連錯兩次的選擇題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耒耜讀史

現代有些人喜歡刺青,書籍記載,在唐朝也有不少人喜歡刺青。唐代男人的刺青不僅面積廣,以至體無完膚,而且內容還十分豐富,有的創意到了奇葩的地步。唐代女人的刺青卻來自於黥刑還有傷害,為掩飾這些在面部的傷害,也就形成了各色妝扮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據記載,時在長安城的荊州街,有一名兵卒葛清,渾然不怕刺青帶來的疼痛,自頸子以下,遍體刺滿了白居易的詩,並配有插圖,圖文並茂。書中舉例,在刺寫白居易《泛太湖書事寄微之》詩中“黃夾纈林寒有葉”這一句時,不僅有詩文,還配圖:一人指著一棵樹,樹上掛著綵帶,綵帶的界格花紋、縫製的線路等精細非常。在葛清的的身上共刻下來白居易的詩三十多首,有的配有圖畫。葛清以刺青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對白居易詩作的喜愛,這種極致的做法,也使他贏得了“白舍人行詩圖”的美稱。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人愛詩,唐詩是那個時代從底層到上層共同的喜愛,就連不怎麼讀書的人也愛詩歌。詩歌也自然成為當時刺青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是刺上身的詩歌如果錯了,就有些尷尬。

書載,唐德宗貞元年間考上進士的韋表微的堂兄——韋少卿是西蜀的一名小將,不怎麼愛讀書,但喜歡刺青。一天他的叔父讓他敞開衣服,觀賞他身上的刺青。只見這位仁兄的胸口刺著一棵樹,樹梢上聚集著幾十只鳥,樹的下面懸掛著一面銅鏡,銅鏡的鏡鼻上繫著繩索,有人立在銅鏡旁邊牽著繩索。韋少卿的叔父不解這一幅刺青的意思。韋少卿則得意的笑著嘲諷叔父讀書少,不知道張說的“挽鏡寒鴉集”。其實,這是鬧了一個大烏龍,韋少卿刻錯了詩句。張說是玄宗時期的中書令,並被封為燕國公。韋少卿誤解的那一句詩來自張說的《越州晚景》,本應為“晚景寒鴉集,秋風旅燕歸”。“晚景”弄成了“挽鏡”,而且深深的刻在了自己的肌膚上,這位愛詩的小將後面是怎麼處理這一錯誤的,書中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得而知。

唐人刺青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詩還有山、亭院、池榭、鳥獸等等,甚至還包括外邦異域的圖畫,其中,不乏極具創意的刺青製作。

崔承憲,唐敬宗寶曆三年任黔南觀察使。在年少從軍時,善於騎著驢子打毬,技術驚人,發揮起來,能做到球杖和毬完美粘合在一起。這樣一位後期的地方大員,在年少的時候,也著迷於刺青,全身刺出了一條大蛇。大蛇的嘴巴上下分別位於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蛇身環繞胳膊而上,圍繞脖子一圈,然後在腹部盤繞,蛇的尾巴一直拖到小腿。出任大員後,在同僚和賓客面前,崔承憲總是用衣袖遮住自己的手,但酒喝多的時候,他就挽起衣袖,叉開右手,抓住優伶,開玩笑說:“蛇咬你!”。此時,優伶們也很配合地大呼大叫被咬著了,裝出痛苦的樣子,以此在酒桌上戲樂。

唐代刺青的人大多屬於底層群體,這些群體中,難免有借刺青將自己弄成恐怖的樣子嚇唬普通百姓,從而作奸犯科的。

據載,在唐文宗時,長安的一些惡少,都剃光頭,然後紋身刺青,依仗軍閥的勢力,在街上橫行霸道,最厲害的有將蛇集中放到酒店的,在酒店用羊胛骨打人的。在當時的長安大寧坊就有這麼一位名叫張幹的惡少,左邊胳膊上刺著“生不怕京兆尹”,右邊胳膊上刺著“死不畏閻羅王”,可見這班人的囂張。但京兆尹不管事則罷,管事了,也就是這班人的受難日。書載京兆尹薛元賞上任三天,就捉拿這些惡少三十多人,全部杖殺,並把屍體擺在街上示眾,當然也包括紋有“生不怕京兆尹”的張幹,長安風氣也為之一變,有刺青的人,都想辦法用艾蒿燒掉了身上的紋身。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佛教流行,佛像也就成了刺青的內容之一。《酉陽雜俎》作者成式的部下,背部就刺了一幅佛像。此人力大無窮,自述是背上的佛給了他力量,因此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會在家袒露後背而坐,讓妻兒跪在後面禮佛。

唐人信佛,但佛像如果刺在了地痞無賴的身上,其效果就有相反的作用。據載,在唐德宗時期,成都人趙高,好打架,常為此被官吏抓捕。趙高滿背部刺有一幅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門天王像。獄吏每每想要杖責趙高,但看到天王像後,由於不敢杖打佛像,而將趙高釋放,趙高也因此轉而為非作歹。

有信佛的,也有不信佛的。唐德宗貞元八年,李夷簡出鎮劍南西川,有人向他告知了趙高的行為。李夷簡大怒,當即將趙高捉拿到衙門,命人用杖頭三寸粗的新筋竹杖,杖打趙高,要求打到天王像沒有為止。一連打了三十多杖,都沒有叫停。經此一處罰,照理趙高該改改,但實在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休養了十多天後,趙高又露出後背,在街上挨家叫呼,乞要修理天王像的功德錢。

有市場就要產業,在唐代,刺青刺激了相關手藝和產品的生產。據載,在當時,四川人的刺青手藝最好,市面上也出來了簡易快捷的刺青製品——刺青印,印上面集中的細針,排列出各種圖案,有蟾蜍、蠍子、杵臼等等,任人挑選。刺青印在身上印過之後,刷上墨汁,傷口好後,圖案細密。

從行走的詩圖,創意十足的蛇,再到刺青手藝和製品,唐代男人的刺青讓人大開眼界。

在唐代,男子的刺青,大多是出於自願,而古時女子的刺青卻多帶有無奈和被迫的意味。《酉陽雜俎》“黥”篇在記載唐代女子刺青的時候,多從女性的妝容上說。這些被歸於到刺青範疇的妝容,雖然有的受到歡迎,卻多少是一些女子受傷或受懲罰後產生的意料之外的結果。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女子喜歡在臉上以點搽的方式裝扮自己,雖然這種裝扮沒有刺青的意味,但卻來自三國東吳君主孫和的一次意外。孫和十分寵愛鄧氏夫人,但有一次喝高了,在醉醺醺中胡亂揮舞手中的如意,不料失手打到了鄧夫人的臉頰,鄧夫人當即鮮血直流。傷在臉上,也就會破相。孫和當即命令太醫無論如何都要治好鄧夫人的臉傷,並不能留疤痕。太醫開出了藥方:弄到白獺的骨髓,和玉石和琥珀的粉末,塗抹傷口,就不會留下疤痕。孫和花費百金,弄到了白獺,按照醫囑,和玉石和琥珀粉末,做成膏藥,無奈成分掌握的不是太精細,琥珀粉有點過量,因此鄧夫人傷口好了之後,疤痕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在左邊臉頰上留下了一個紅點,像是長了一顆痣,一眼看上去,鄧夫人更加嬌豔嫵媚,因而也更加得寵。於是其他姬妾想要邀寵,就開始模仿鄧夫人,都先在自己的臉頰上用硃砂點上紅點。孫和的這一失誤,鄧夫人的受傷,也造成了女子的一種妝容,一直流傳到唐代,並形成了射月、月黃、星靨等名目的裝飾方式。

唐人還有一種裝飾,那就是在臉頰上貼花。與上官婉兒有關,上官婉兒是上官儀的孫女,武則天時負責參決百司表奏,後忤旨,武則天疼惜她的才能,所以沒有處死,只處以黥型,刺了面。中宗即位,她不僅專掌制命,還成為昭儀。但黥面不好看,因此,上官婉兒以花或花樣製品貼在臉上,掩蓋黥刑的痕跡。這一裝扮,也被民間模仿,成為很流行的樣式。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在唐代,有的女性裝飾像上官婉兒,是被毀壞面容後,一種無奈的選擇;有一些卻來自懲罰,是當家主母嫉妒心發作,被迫落下的意外。

據載在唐代宗大曆之前,唐代士大夫家裡,妻子大多嫉妒心強,而且凶悍成風,侍妾和婢女稍有不合意的就拿刺青印印面,讓這些婢妾也就毀了面像,破相的婢妾就不得不拿一些花兒貼面,或在臉上繪畫,以掩蓋印跡。

《酉陽雜俎》記載了唐肅宗宰相房琯的兒子房孺復一名婢女的遭遇。房孺復是典型的紈絝子弟,第一任妻子死得很悽慘,後又娶了一任妻子,即台州刺史崔昭的女兒。崔氏“妒悍甚”,至而一晚上杖殺了兩名房孺復的婢女。這樣一位嫉妒心極重又凶悍的女人,在家裡不允許侍妾婢女化濃妝,挽高髻,每月發放的胭脂、水粉等很少。一位新來的婢女,不知底細,用完了份例後,就自己在外面買了些胭脂水粉之類,因此在眾婢女中,裝扮得比較好。這位婢女因此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崔氏發現婢女的行為後,當中說,你好打扮,我親自為你打扮。於是讓人用刀刻婢女的眉毛,並用靛青填塗傷口,又用火燙婢女的鼻子,灼炙婢女的眼角,以至於這位婢女的皮膚被燙卷灼焦,這還沒完事,還用紅色顏料塗在燒焦的傷口上。等到婢女的傷口好了,留下的疤痕真的像上了妝一樣。

唐代女子掩蓋刺青的裝扮,大多來自於傷害,房孺復的婢女的疤痕妝更是經歷痛苦折磨後留下的美麗意外。可以說,這些美麗背後,都隱藏著苦痛,至少是少數人的苦痛。

注:本文參考中華書局《酉陽雜俎》 張仲裁譯註版。

作者:耒耜讀史,讀史多年,其間,有所學、有所感,也有所悟,歷史浩淼,將繼續讀下去!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取長安還是取洛陽?隋末一道連錯兩次的選擇題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袁紹的軍隊為什麼吃桑椹?是因為沒糧食嗎?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耒耜讀史

現代有些人喜歡刺青,書籍記載,在唐朝也有不少人喜歡刺青。唐代男人的刺青不僅面積廣,以至體無完膚,而且內容還十分豐富,有的創意到了奇葩的地步。唐代女人的刺青卻來自於黥刑還有傷害,為掩飾這些在面部的傷害,也就形成了各色妝扮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據記載,時在長安城的荊州街,有一名兵卒葛清,渾然不怕刺青帶來的疼痛,自頸子以下,遍體刺滿了白居易的詩,並配有插圖,圖文並茂。書中舉例,在刺寫白居易《泛太湖書事寄微之》詩中“黃夾纈林寒有葉”這一句時,不僅有詩文,還配圖:一人指著一棵樹,樹上掛著綵帶,綵帶的界格花紋、縫製的線路等精細非常。在葛清的的身上共刻下來白居易的詩三十多首,有的配有圖畫。葛清以刺青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對白居易詩作的喜愛,這種極致的做法,也使他贏得了“白舍人行詩圖”的美稱。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人愛詩,唐詩是那個時代從底層到上層共同的喜愛,就連不怎麼讀書的人也愛詩歌。詩歌也自然成為當時刺青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是刺上身的詩歌如果錯了,就有些尷尬。

書載,唐德宗貞元年間考上進士的韋表微的堂兄——韋少卿是西蜀的一名小將,不怎麼愛讀書,但喜歡刺青。一天他的叔父讓他敞開衣服,觀賞他身上的刺青。只見這位仁兄的胸口刺著一棵樹,樹梢上聚集著幾十只鳥,樹的下面懸掛著一面銅鏡,銅鏡的鏡鼻上繫著繩索,有人立在銅鏡旁邊牽著繩索。韋少卿的叔父不解這一幅刺青的意思。韋少卿則得意的笑著嘲諷叔父讀書少,不知道張說的“挽鏡寒鴉集”。其實,這是鬧了一個大烏龍,韋少卿刻錯了詩句。張說是玄宗時期的中書令,並被封為燕國公。韋少卿誤解的那一句詩來自張說的《越州晚景》,本應為“晚景寒鴉集,秋風旅燕歸”。“晚景”弄成了“挽鏡”,而且深深的刻在了自己的肌膚上,這位愛詩的小將後面是怎麼處理這一錯誤的,書中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得而知。

唐人刺青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詩還有山、亭院、池榭、鳥獸等等,甚至還包括外邦異域的圖畫,其中,不乏極具創意的刺青製作。

崔承憲,唐敬宗寶曆三年任黔南觀察使。在年少從軍時,善於騎著驢子打毬,技術驚人,發揮起來,能做到球杖和毬完美粘合在一起。這樣一位後期的地方大員,在年少的時候,也著迷於刺青,全身刺出了一條大蛇。大蛇的嘴巴上下分別位於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蛇身環繞胳膊而上,圍繞脖子一圈,然後在腹部盤繞,蛇的尾巴一直拖到小腿。出任大員後,在同僚和賓客面前,崔承憲總是用衣袖遮住自己的手,但酒喝多的時候,他就挽起衣袖,叉開右手,抓住優伶,開玩笑說:“蛇咬你!”。此時,優伶們也很配合地大呼大叫被咬著了,裝出痛苦的樣子,以此在酒桌上戲樂。

唐代刺青的人大多屬於底層群體,這些群體中,難免有借刺青將自己弄成恐怖的樣子嚇唬普通百姓,從而作奸犯科的。

據載,在唐文宗時,長安的一些惡少,都剃光頭,然後紋身刺青,依仗軍閥的勢力,在街上橫行霸道,最厲害的有將蛇集中放到酒店的,在酒店用羊胛骨打人的。在當時的長安大寧坊就有這麼一位名叫張幹的惡少,左邊胳膊上刺著“生不怕京兆尹”,右邊胳膊上刺著“死不畏閻羅王”,可見這班人的囂張。但京兆尹不管事則罷,管事了,也就是這班人的受難日。書載京兆尹薛元賞上任三天,就捉拿這些惡少三十多人,全部杖殺,並把屍體擺在街上示眾,當然也包括紋有“生不怕京兆尹”的張幹,長安風氣也為之一變,有刺青的人,都想辦法用艾蒿燒掉了身上的紋身。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佛教流行,佛像也就成了刺青的內容之一。《酉陽雜俎》作者成式的部下,背部就刺了一幅佛像。此人力大無窮,自述是背上的佛給了他力量,因此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會在家袒露後背而坐,讓妻兒跪在後面禮佛。

唐人信佛,但佛像如果刺在了地痞無賴的身上,其效果就有相反的作用。據載,在唐德宗時期,成都人趙高,好打架,常為此被官吏抓捕。趙高滿背部刺有一幅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門天王像。獄吏每每想要杖責趙高,但看到天王像後,由於不敢杖打佛像,而將趙高釋放,趙高也因此轉而為非作歹。

有信佛的,也有不信佛的。唐德宗貞元八年,李夷簡出鎮劍南西川,有人向他告知了趙高的行為。李夷簡大怒,當即將趙高捉拿到衙門,命人用杖頭三寸粗的新筋竹杖,杖打趙高,要求打到天王像沒有為止。一連打了三十多杖,都沒有叫停。經此一處罰,照理趙高該改改,但實在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休養了十多天後,趙高又露出後背,在街上挨家叫呼,乞要修理天王像的功德錢。

有市場就要產業,在唐代,刺青刺激了相關手藝和產品的生產。據載,在當時,四川人的刺青手藝最好,市面上也出來了簡易快捷的刺青製品——刺青印,印上面集中的細針,排列出各種圖案,有蟾蜍、蠍子、杵臼等等,任人挑選。刺青印在身上印過之後,刷上墨汁,傷口好後,圖案細密。

從行走的詩圖,創意十足的蛇,再到刺青手藝和製品,唐代男人的刺青讓人大開眼界。

在唐代,男子的刺青,大多是出於自願,而古時女子的刺青卻多帶有無奈和被迫的意味。《酉陽雜俎》“黥”篇在記載唐代女子刺青的時候,多從女性的妝容上說。這些被歸於到刺青範疇的妝容,雖然有的受到歡迎,卻多少是一些女子受傷或受懲罰後產生的意料之外的結果。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女子喜歡在臉上以點搽的方式裝扮自己,雖然這種裝扮沒有刺青的意味,但卻來自三國東吳君主孫和的一次意外。孫和十分寵愛鄧氏夫人,但有一次喝高了,在醉醺醺中胡亂揮舞手中的如意,不料失手打到了鄧夫人的臉頰,鄧夫人當即鮮血直流。傷在臉上,也就會破相。孫和當即命令太醫無論如何都要治好鄧夫人的臉傷,並不能留疤痕。太醫開出了藥方:弄到白獺的骨髓,和玉石和琥珀的粉末,塗抹傷口,就不會留下疤痕。孫和花費百金,弄到了白獺,按照醫囑,和玉石和琥珀粉末,做成膏藥,無奈成分掌握的不是太精細,琥珀粉有點過量,因此鄧夫人傷口好了之後,疤痕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在左邊臉頰上留下了一個紅點,像是長了一顆痣,一眼看上去,鄧夫人更加嬌豔嫵媚,因而也更加得寵。於是其他姬妾想要邀寵,就開始模仿鄧夫人,都先在自己的臉頰上用硃砂點上紅點。孫和的這一失誤,鄧夫人的受傷,也造成了女子的一種妝容,一直流傳到唐代,並形成了射月、月黃、星靨等名目的裝飾方式。

唐人還有一種裝飾,那就是在臉頰上貼花。與上官婉兒有關,上官婉兒是上官儀的孫女,武則天時負責參決百司表奏,後忤旨,武則天疼惜她的才能,所以沒有處死,只處以黥型,刺了面。中宗即位,她不僅專掌制命,還成為昭儀。但黥面不好看,因此,上官婉兒以花或花樣製品貼在臉上,掩蓋黥刑的痕跡。這一裝扮,也被民間模仿,成為很流行的樣式。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在唐代,有的女性裝飾像上官婉兒,是被毀壞面容後,一種無奈的選擇;有一些卻來自懲罰,是當家主母嫉妒心發作,被迫落下的意外。

據載在唐代宗大曆之前,唐代士大夫家裡,妻子大多嫉妒心強,而且凶悍成風,侍妾和婢女稍有不合意的就拿刺青印印面,讓這些婢妾也就毀了面像,破相的婢妾就不得不拿一些花兒貼面,或在臉上繪畫,以掩蓋印跡。

《酉陽雜俎》記載了唐肅宗宰相房琯的兒子房孺復一名婢女的遭遇。房孺復是典型的紈絝子弟,第一任妻子死得很悽慘,後又娶了一任妻子,即台州刺史崔昭的女兒。崔氏“妒悍甚”,至而一晚上杖殺了兩名房孺復的婢女。這樣一位嫉妒心極重又凶悍的女人,在家裡不允許侍妾婢女化濃妝,挽高髻,每月發放的胭脂、水粉等很少。一位新來的婢女,不知底細,用完了份例後,就自己在外面買了些胭脂水粉之類,因此在眾婢女中,裝扮得比較好。這位婢女因此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崔氏發現婢女的行為後,當中說,你好打扮,我親自為你打扮。於是讓人用刀刻婢女的眉毛,並用靛青填塗傷口,又用火燙婢女的鼻子,灼炙婢女的眼角,以至於這位婢女的皮膚被燙卷灼焦,這還沒完事,還用紅色顏料塗在燒焦的傷口上。等到婢女的傷口好了,留下的疤痕真的像上了妝一樣。

唐代女子掩蓋刺青的裝扮,大多來自於傷害,房孺復的婢女的疤痕妝更是經歷痛苦折磨後留下的美麗意外。可以說,這些美麗背後,都隱藏著苦痛,至少是少數人的苦痛。

注:本文參考中華書局《酉陽雜俎》 張仲裁譯註版。

作者:耒耜讀史,讀史多年,其間,有所學、有所感,也有所悟,歷史浩淼,將繼續讀下去!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取長安還是取洛陽?隋末一道連錯兩次的選擇題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袁紹的軍隊為什麼吃桑椹?是因為沒糧食嗎?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只有不懂歷史,才敢輕言《水滸傳》“歧視”婦女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耒耜讀史

現代有些人喜歡刺青,書籍記載,在唐朝也有不少人喜歡刺青。唐代男人的刺青不僅面積廣,以至體無完膚,而且內容還十分豐富,有的創意到了奇葩的地步。唐代女人的刺青卻來自於黥刑還有傷害,為掩飾這些在面部的傷害,也就形成了各色妝扮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據記載,時在長安城的荊州街,有一名兵卒葛清,渾然不怕刺青帶來的疼痛,自頸子以下,遍體刺滿了白居易的詩,並配有插圖,圖文並茂。書中舉例,在刺寫白居易《泛太湖書事寄微之》詩中“黃夾纈林寒有葉”這一句時,不僅有詩文,還配圖:一人指著一棵樹,樹上掛著綵帶,綵帶的界格花紋、縫製的線路等精細非常。在葛清的的身上共刻下來白居易的詩三十多首,有的配有圖畫。葛清以刺青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對白居易詩作的喜愛,這種極致的做法,也使他贏得了“白舍人行詩圖”的美稱。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人愛詩,唐詩是那個時代從底層到上層共同的喜愛,就連不怎麼讀書的人也愛詩歌。詩歌也自然成為當時刺青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是刺上身的詩歌如果錯了,就有些尷尬。

書載,唐德宗貞元年間考上進士的韋表微的堂兄——韋少卿是西蜀的一名小將,不怎麼愛讀書,但喜歡刺青。一天他的叔父讓他敞開衣服,觀賞他身上的刺青。只見這位仁兄的胸口刺著一棵樹,樹梢上聚集著幾十只鳥,樹的下面懸掛著一面銅鏡,銅鏡的鏡鼻上繫著繩索,有人立在銅鏡旁邊牽著繩索。韋少卿的叔父不解這一幅刺青的意思。韋少卿則得意的笑著嘲諷叔父讀書少,不知道張說的“挽鏡寒鴉集”。其實,這是鬧了一個大烏龍,韋少卿刻錯了詩句。張說是玄宗時期的中書令,並被封為燕國公。韋少卿誤解的那一句詩來自張說的《越州晚景》,本應為“晚景寒鴉集,秋風旅燕歸”。“晚景”弄成了“挽鏡”,而且深深的刻在了自己的肌膚上,這位愛詩的小將後面是怎麼處理這一錯誤的,書中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得而知。

唐人刺青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詩還有山、亭院、池榭、鳥獸等等,甚至還包括外邦異域的圖畫,其中,不乏極具創意的刺青製作。

崔承憲,唐敬宗寶曆三年任黔南觀察使。在年少從軍時,善於騎著驢子打毬,技術驚人,發揮起來,能做到球杖和毬完美粘合在一起。這樣一位後期的地方大員,在年少的時候,也著迷於刺青,全身刺出了一條大蛇。大蛇的嘴巴上下分別位於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蛇身環繞胳膊而上,圍繞脖子一圈,然後在腹部盤繞,蛇的尾巴一直拖到小腿。出任大員後,在同僚和賓客面前,崔承憲總是用衣袖遮住自己的手,但酒喝多的時候,他就挽起衣袖,叉開右手,抓住優伶,開玩笑說:“蛇咬你!”。此時,優伶們也很配合地大呼大叫被咬著了,裝出痛苦的樣子,以此在酒桌上戲樂。

唐代刺青的人大多屬於底層群體,這些群體中,難免有借刺青將自己弄成恐怖的樣子嚇唬普通百姓,從而作奸犯科的。

據載,在唐文宗時,長安的一些惡少,都剃光頭,然後紋身刺青,依仗軍閥的勢力,在街上橫行霸道,最厲害的有將蛇集中放到酒店的,在酒店用羊胛骨打人的。在當時的長安大寧坊就有這麼一位名叫張幹的惡少,左邊胳膊上刺著“生不怕京兆尹”,右邊胳膊上刺著“死不畏閻羅王”,可見這班人的囂張。但京兆尹不管事則罷,管事了,也就是這班人的受難日。書載京兆尹薛元賞上任三天,就捉拿這些惡少三十多人,全部杖殺,並把屍體擺在街上示眾,當然也包括紋有“生不怕京兆尹”的張幹,長安風氣也為之一變,有刺青的人,都想辦法用艾蒿燒掉了身上的紋身。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佛教流行,佛像也就成了刺青的內容之一。《酉陽雜俎》作者成式的部下,背部就刺了一幅佛像。此人力大無窮,自述是背上的佛給了他力量,因此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會在家袒露後背而坐,讓妻兒跪在後面禮佛。

唐人信佛,但佛像如果刺在了地痞無賴的身上,其效果就有相反的作用。據載,在唐德宗時期,成都人趙高,好打架,常為此被官吏抓捕。趙高滿背部刺有一幅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門天王像。獄吏每每想要杖責趙高,但看到天王像後,由於不敢杖打佛像,而將趙高釋放,趙高也因此轉而為非作歹。

有信佛的,也有不信佛的。唐德宗貞元八年,李夷簡出鎮劍南西川,有人向他告知了趙高的行為。李夷簡大怒,當即將趙高捉拿到衙門,命人用杖頭三寸粗的新筋竹杖,杖打趙高,要求打到天王像沒有為止。一連打了三十多杖,都沒有叫停。經此一處罰,照理趙高該改改,但實在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休養了十多天後,趙高又露出後背,在街上挨家叫呼,乞要修理天王像的功德錢。

有市場就要產業,在唐代,刺青刺激了相關手藝和產品的生產。據載,在當時,四川人的刺青手藝最好,市面上也出來了簡易快捷的刺青製品——刺青印,印上面集中的細針,排列出各種圖案,有蟾蜍、蠍子、杵臼等等,任人挑選。刺青印在身上印過之後,刷上墨汁,傷口好後,圖案細密。

從行走的詩圖,創意十足的蛇,再到刺青手藝和製品,唐代男人的刺青讓人大開眼界。

在唐代,男子的刺青,大多是出於自願,而古時女子的刺青卻多帶有無奈和被迫的意味。《酉陽雜俎》“黥”篇在記載唐代女子刺青的時候,多從女性的妝容上說。這些被歸於到刺青範疇的妝容,雖然有的受到歡迎,卻多少是一些女子受傷或受懲罰後產生的意料之外的結果。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女子喜歡在臉上以點搽的方式裝扮自己,雖然這種裝扮沒有刺青的意味,但卻來自三國東吳君主孫和的一次意外。孫和十分寵愛鄧氏夫人,但有一次喝高了,在醉醺醺中胡亂揮舞手中的如意,不料失手打到了鄧夫人的臉頰,鄧夫人當即鮮血直流。傷在臉上,也就會破相。孫和當即命令太醫無論如何都要治好鄧夫人的臉傷,並不能留疤痕。太醫開出了藥方:弄到白獺的骨髓,和玉石和琥珀的粉末,塗抹傷口,就不會留下疤痕。孫和花費百金,弄到了白獺,按照醫囑,和玉石和琥珀粉末,做成膏藥,無奈成分掌握的不是太精細,琥珀粉有點過量,因此鄧夫人傷口好了之後,疤痕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在左邊臉頰上留下了一個紅點,像是長了一顆痣,一眼看上去,鄧夫人更加嬌豔嫵媚,因而也更加得寵。於是其他姬妾想要邀寵,就開始模仿鄧夫人,都先在自己的臉頰上用硃砂點上紅點。孫和的這一失誤,鄧夫人的受傷,也造成了女子的一種妝容,一直流傳到唐代,並形成了射月、月黃、星靨等名目的裝飾方式。

唐人還有一種裝飾,那就是在臉頰上貼花。與上官婉兒有關,上官婉兒是上官儀的孫女,武則天時負責參決百司表奏,後忤旨,武則天疼惜她的才能,所以沒有處死,只處以黥型,刺了面。中宗即位,她不僅專掌制命,還成為昭儀。但黥面不好看,因此,上官婉兒以花或花樣製品貼在臉上,掩蓋黥刑的痕跡。這一裝扮,也被民間模仿,成為很流行的樣式。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在唐代,有的女性裝飾像上官婉兒,是被毀壞面容後,一種無奈的選擇;有一些卻來自懲罰,是當家主母嫉妒心發作,被迫落下的意外。

據載在唐代宗大曆之前,唐代士大夫家裡,妻子大多嫉妒心強,而且凶悍成風,侍妾和婢女稍有不合意的就拿刺青印印面,讓這些婢妾也就毀了面像,破相的婢妾就不得不拿一些花兒貼面,或在臉上繪畫,以掩蓋印跡。

《酉陽雜俎》記載了唐肅宗宰相房琯的兒子房孺復一名婢女的遭遇。房孺復是典型的紈絝子弟,第一任妻子死得很悽慘,後又娶了一任妻子,即台州刺史崔昭的女兒。崔氏“妒悍甚”,至而一晚上杖殺了兩名房孺復的婢女。這樣一位嫉妒心極重又凶悍的女人,在家裡不允許侍妾婢女化濃妝,挽高髻,每月發放的胭脂、水粉等很少。一位新來的婢女,不知底細,用完了份例後,就自己在外面買了些胭脂水粉之類,因此在眾婢女中,裝扮得比較好。這位婢女因此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崔氏發現婢女的行為後,當中說,你好打扮,我親自為你打扮。於是讓人用刀刻婢女的眉毛,並用靛青填塗傷口,又用火燙婢女的鼻子,灼炙婢女的眼角,以至於這位婢女的皮膚被燙卷灼焦,這還沒完事,還用紅色顏料塗在燒焦的傷口上。等到婢女的傷口好了,留下的疤痕真的像上了妝一樣。

唐代女子掩蓋刺青的裝扮,大多來自於傷害,房孺復的婢女的疤痕妝更是經歷痛苦折磨後留下的美麗意外。可以說,這些美麗背後,都隱藏著苦痛,至少是少數人的苦痛。

注:本文參考中華書局《酉陽雜俎》 張仲裁譯註版。

作者:耒耜讀史,讀史多年,其間,有所學、有所感,也有所悟,歷史浩淼,將繼續讀下去!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取長安還是取洛陽?隋末一道連錯兩次的選擇題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袁紹的軍隊為什麼吃桑椹?是因為沒糧食嗎?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只有不懂歷史,才敢輕言《水滸傳》“歧視”婦女

唐代男女的刺青異聞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