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毀佛鑄錢,宣宗毀錢鑄佛——不得不說的唐代“會昌開元通寶”'

"

唐武宗年號為會昌(841~846年),其篤信道教,統治時期,內戰連連,社會動盪不安,經濟衰退,貨幣匱乏。武宗執政時期,發生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件,那就是"滅佛"。

唐朝佛教盛行,唐初玄奘法師赴天竺取經歸來之後,佛教廣揚,寺院遍及全國各地,寺廟建築和佛像用銅量巨大。如代宗時期,"五臺山有金閣寺,鑄銅為瓦,塗金於上,照耀山谷,計錢巨億萬。""敬宗荒恣,官中造清思院新殿,用銅鏡三乾片"。武宗即位時,全國佛寺、招提、蘭若多達數萬所,僧尼數百萬人,佔據免稅良田數幹萬畝。由於朝廷恩准各地佛寺的田畝可以免稅引起國庫收入減少,造成國家財政收入匱乏和當時銅材原料異常緊缺,所以武宗感慨地說:"窮吾天下,佛也"。

"

唐武宗年號為會昌(841~846年),其篤信道教,統治時期,內戰連連,社會動盪不安,經濟衰退,貨幣匱乏。武宗執政時期,發生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件,那就是"滅佛"。

唐朝佛教盛行,唐初玄奘法師赴天竺取經歸來之後,佛教廣揚,寺院遍及全國各地,寺廟建築和佛像用銅量巨大。如代宗時期,"五臺山有金閣寺,鑄銅為瓦,塗金於上,照耀山谷,計錢巨億萬。""敬宗荒恣,官中造清思院新殿,用銅鏡三乾片"。武宗即位時,全國佛寺、招提、蘭若多達數萬所,僧尼數百萬人,佔據免稅良田數幹萬畝。由於朝廷恩准各地佛寺的田畝可以免稅引起國庫收入減少,造成國家財政收入匱乏和當時銅材原料異常緊缺,所以武宗感慨地說:"窮吾天下,佛也"。

武宗毀佛鑄錢,宣宗毀錢鑄佛——不得不說的唐代“會昌開元通寶”

會昌五年(845年),為解決鑄錢銅料來源的不足,武宗採納宰相李德裕的建議,採取極端措施,下令將全國佛寺之銅佛像、佛教用器等,悉數交巡院州縣查收,重新熔化以鑄錢,命各道大行鼓鑄。誠如史書記載:

"(會昌五年)秋七月庚子,敕並省天下佛寺。…中書又奏:天下廢寺銅像鐘磬,委鹽鐵使鑄錢。其鐵像委本州鑄為衣器,金銀石等像銷付度支。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銀銅鐵之像,敕出後限一月納官。如違,委鹽鐵使依禁銅法處分。其土木石等像,合留寺內依舊。"

同年八月,又詔告天下拆除寺廟、還俗僧尼、收繳田產等。所回收的銅材料,全部由朝廷直接控制,放入巡院管理,同時允許諸道設置錢坊。故史書記載,"及武宗廢浮屠法,永平監官李鬱彥請以銅像、鍾、磬、爐鋒皆歸巡院,州縣銅益多矣。鹽鐵使以工有常力,不足以加鑄許諸道觀察使皆得置錢坊"。

此時,開創了一種在錢背上加鑄地州名的新式做法。"準南節度使李紳請天下以州名鑄錢,京師為京錢,大小徑寸,如開元通寶。"李紳在新鑄造開元通寶錢背上加"昌"字,以表示"會昌"的年號。後武宗下令各地所鑄開元通寶錢均要在錢背上增加本地名,即將本州府名為背文,以示相互區分。我們將武宗會昌年間鑄造的這類開元通寶錢稱之為"會昌開元"

會昌六年(846年),武宗特發敕文,下令停鑄舊錢,大規模鑄造會昌開元通寶錢。據《舊唐書》雲,"比緣錢重幣輕,生人坐困,今加鼓鑄必在流行,通變救時,莫切於此。宜申先甲之令,以誠居貨之徒。京城及諸道,起今年十月以後,公私行用,並取新錢,其舊錢權停三數年。如有違犯,同用鉛錫惡錢例科所,其舊錢並納官"。於是,會昌開元錢鑄造數量大增,便產生了會昌開元通寶錢諸多品種。

今所見會昌開元通寶在錢背加鑄字的有23種,計:京、洛、益、梓、藍、襄荊、越、宣、洪、潭、充、潤鄂、平、興、樑、廣、福、丹、桂、昌永。其中福、丹、平、桂、永,鑄造稍少。
"

唐武宗年號為會昌(841~846年),其篤信道教,統治時期,內戰連連,社會動盪不安,經濟衰退,貨幣匱乏。武宗執政時期,發生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件,那就是"滅佛"。

唐朝佛教盛行,唐初玄奘法師赴天竺取經歸來之後,佛教廣揚,寺院遍及全國各地,寺廟建築和佛像用銅量巨大。如代宗時期,"五臺山有金閣寺,鑄銅為瓦,塗金於上,照耀山谷,計錢巨億萬。""敬宗荒恣,官中造清思院新殿,用銅鏡三乾片"。武宗即位時,全國佛寺、招提、蘭若多達數萬所,僧尼數百萬人,佔據免稅良田數幹萬畝。由於朝廷恩准各地佛寺的田畝可以免稅引起國庫收入減少,造成國家財政收入匱乏和當時銅材原料異常緊缺,所以武宗感慨地說:"窮吾天下,佛也"。

武宗毀佛鑄錢,宣宗毀錢鑄佛——不得不說的唐代“會昌開元通寶”

會昌五年(845年),為解決鑄錢銅料來源的不足,武宗採納宰相李德裕的建議,採取極端措施,下令將全國佛寺之銅佛像、佛教用器等,悉數交巡院州縣查收,重新熔化以鑄錢,命各道大行鼓鑄。誠如史書記載:

"(會昌五年)秋七月庚子,敕並省天下佛寺。…中書又奏:天下廢寺銅像鐘磬,委鹽鐵使鑄錢。其鐵像委本州鑄為衣器,金銀石等像銷付度支。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銀銅鐵之像,敕出後限一月納官。如違,委鹽鐵使依禁銅法處分。其土木石等像,合留寺內依舊。"

同年八月,又詔告天下拆除寺廟、還俗僧尼、收繳田產等。所回收的銅材料,全部由朝廷直接控制,放入巡院管理,同時允許諸道設置錢坊。故史書記載,"及武宗廢浮屠法,永平監官李鬱彥請以銅像、鍾、磬、爐鋒皆歸巡院,州縣銅益多矣。鹽鐵使以工有常力,不足以加鑄許諸道觀察使皆得置錢坊"。

此時,開創了一種在錢背上加鑄地州名的新式做法。"準南節度使李紳請天下以州名鑄錢,京師為京錢,大小徑寸,如開元通寶。"李紳在新鑄造開元通寶錢背上加"昌"字,以表示"會昌"的年號。後武宗下令各地所鑄開元通寶錢均要在錢背上增加本地名,即將本州府名為背文,以示相互區分。我們將武宗會昌年間鑄造的這類開元通寶錢稱之為"會昌開元"

會昌六年(846年),武宗特發敕文,下令停鑄舊錢,大規模鑄造會昌開元通寶錢。據《舊唐書》雲,"比緣錢重幣輕,生人坐困,今加鼓鑄必在流行,通變救時,莫切於此。宜申先甲之令,以誠居貨之徒。京城及諸道,起今年十月以後,公私行用,並取新錢,其舊錢權停三數年。如有違犯,同用鉛錫惡錢例科所,其舊錢並納官"。於是,會昌開元錢鑄造數量大增,便產生了會昌開元通寶錢諸多品種。

今所見會昌開元通寶在錢背加鑄字的有23種,計:京、洛、益、梓、藍、襄荊、越、宣、洪、潭、充、潤鄂、平、興、樑、廣、福、丹、桂、昌永。其中福、丹、平、桂、永,鑄造稍少。
武宗毀佛鑄錢,宣宗毀錢鑄佛——不得不說的唐代“會昌開元通寶”

需要說明的是,會昌開元通寶錢史書中有明確記載的共有22種,加上馬定祥先生認定的背"永"共計23種。上述這些背文除"昌"字以外都是代表當時各州府的簡稱,其中昌、廣、潤福、潭、桂、鄂、襄、洪、荊、越、永、宣、益、梓共15個鑄地在南方,這說明唐中央政府所控範圍內南方經濟的發展要明顯好於北方。

上述會昌開元通寶背文戳印大小不ー,任意鈐蓋,所以字的位置不統一,有的在穿上,有的在穿下,有的在穿左,有的在穿右,有的在穿四角;字的寫法也不盡相同,有的字為正,有的字為倒,有的字為橫,有的字為斜;因為鑄造不統所以有的字很清晰,有的字模糊不清。這一時期的開元通寶錢,除一小部分鑄工比較工整外,其餘鑄幣都非常劣質,錢小質薄,且輪廓大都不規整。

會昌開元錢文模糊,筆畫纖細,"開"字向寬體發展,"元"字第一筆橫加長,"通"字開始變得痩長,"走"字旁前三筆呈連續頓折狀或似連非連狀,"寶"字筆畫纖細,"貝內雙橫加長,與左右兩豎筆有的連接。錢徑2.3釐米左右,重3.4~3.5克。會昌開元通寶錢與唐武德開元通寶錢的主要區別是:會昌開元錢徑變小;錢文已失去歐陽詢書體原貌;背文出現20多種紀地文字;鑄造不精;錢體輕薄。分裂時期的局部地區,只有唐武宗滅佛是發生在統一時期的全國範圍之內。所以,唐武宗滅佛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三次。

唐武宗此次滅佛的規模和力度都非常大。此次大舉滅佛,全國共拆毀佛寺4600餘所,沒收寺院所佔有的好田無數,還俗僧尼260500人,寺院經營的質庫銳減,損失慘重。但同時,節約了財政開支,使得銅錢原料充足豐盈,版別眾多的會昌開元錢的鑄造就得益於武宗的滅佛。

儘管如此,和普通的開元通寶錢相比會昌開元錢存世量並不大。因為宣宗即位後,大力恢復佛教寺院,在長安和洛陽除恢復原有寺院外,還新增設多所寺院。宣宗認為武宗毀佛像鑄錢是一種罪孽,於是派人在民間大肆收集背面有字的開元通寶錢,將之熔化重新鑄造成佛像以供奉,"盡黜會昌之政,新錢以字可辨,復鑄為像"

但是宣宗一朝不能盡毀會昌開元錢,其仍有部分得以存在於當時社會流通領域,沒有被複鑄成銅像。1949年之後,幾座有明確唐朝紀年墓葬陸續出士一些會昌開元錢。

"

唐武宗年號為會昌(841~846年),其篤信道教,統治時期,內戰連連,社會動盪不安,經濟衰退,貨幣匱乏。武宗執政時期,發生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件,那就是"滅佛"。

唐朝佛教盛行,唐初玄奘法師赴天竺取經歸來之後,佛教廣揚,寺院遍及全國各地,寺廟建築和佛像用銅量巨大。如代宗時期,"五臺山有金閣寺,鑄銅為瓦,塗金於上,照耀山谷,計錢巨億萬。""敬宗荒恣,官中造清思院新殿,用銅鏡三乾片"。武宗即位時,全國佛寺、招提、蘭若多達數萬所,僧尼數百萬人,佔據免稅良田數幹萬畝。由於朝廷恩准各地佛寺的田畝可以免稅引起國庫收入減少,造成國家財政收入匱乏和當時銅材原料異常緊缺,所以武宗感慨地說:"窮吾天下,佛也"。

武宗毀佛鑄錢,宣宗毀錢鑄佛——不得不說的唐代“會昌開元通寶”

會昌五年(845年),為解決鑄錢銅料來源的不足,武宗採納宰相李德裕的建議,採取極端措施,下令將全國佛寺之銅佛像、佛教用器等,悉數交巡院州縣查收,重新熔化以鑄錢,命各道大行鼓鑄。誠如史書記載:

"(會昌五年)秋七月庚子,敕並省天下佛寺。…中書又奏:天下廢寺銅像鐘磬,委鹽鐵使鑄錢。其鐵像委本州鑄為衣器,金銀石等像銷付度支。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銀銅鐵之像,敕出後限一月納官。如違,委鹽鐵使依禁銅法處分。其土木石等像,合留寺內依舊。"

同年八月,又詔告天下拆除寺廟、還俗僧尼、收繳田產等。所回收的銅材料,全部由朝廷直接控制,放入巡院管理,同時允許諸道設置錢坊。故史書記載,"及武宗廢浮屠法,永平監官李鬱彥請以銅像、鍾、磬、爐鋒皆歸巡院,州縣銅益多矣。鹽鐵使以工有常力,不足以加鑄許諸道觀察使皆得置錢坊"。

此時,開創了一種在錢背上加鑄地州名的新式做法。"準南節度使李紳請天下以州名鑄錢,京師為京錢,大小徑寸,如開元通寶。"李紳在新鑄造開元通寶錢背上加"昌"字,以表示"會昌"的年號。後武宗下令各地所鑄開元通寶錢均要在錢背上增加本地名,即將本州府名為背文,以示相互區分。我們將武宗會昌年間鑄造的這類開元通寶錢稱之為"會昌開元"

會昌六年(846年),武宗特發敕文,下令停鑄舊錢,大規模鑄造會昌開元通寶錢。據《舊唐書》雲,"比緣錢重幣輕,生人坐困,今加鼓鑄必在流行,通變救時,莫切於此。宜申先甲之令,以誠居貨之徒。京城及諸道,起今年十月以後,公私行用,並取新錢,其舊錢權停三數年。如有違犯,同用鉛錫惡錢例科所,其舊錢並納官"。於是,會昌開元錢鑄造數量大增,便產生了會昌開元通寶錢諸多品種。

今所見會昌開元通寶在錢背加鑄字的有23種,計:京、洛、益、梓、藍、襄荊、越、宣、洪、潭、充、潤鄂、平、興、樑、廣、福、丹、桂、昌永。其中福、丹、平、桂、永,鑄造稍少。
武宗毀佛鑄錢,宣宗毀錢鑄佛——不得不說的唐代“會昌開元通寶”

需要說明的是,會昌開元通寶錢史書中有明確記載的共有22種,加上馬定祥先生認定的背"永"共計23種。上述這些背文除"昌"字以外都是代表當時各州府的簡稱,其中昌、廣、潤福、潭、桂、鄂、襄、洪、荊、越、永、宣、益、梓共15個鑄地在南方,這說明唐中央政府所控範圍內南方經濟的發展要明顯好於北方。

上述會昌開元通寶背文戳印大小不ー,任意鈐蓋,所以字的位置不統一,有的在穿上,有的在穿下,有的在穿左,有的在穿右,有的在穿四角;字的寫法也不盡相同,有的字為正,有的字為倒,有的字為橫,有的字為斜;因為鑄造不統所以有的字很清晰,有的字模糊不清。這一時期的開元通寶錢,除一小部分鑄工比較工整外,其餘鑄幣都非常劣質,錢小質薄,且輪廓大都不規整。

會昌開元錢文模糊,筆畫纖細,"開"字向寬體發展,"元"字第一筆橫加長,"通"字開始變得痩長,"走"字旁前三筆呈連續頓折狀或似連非連狀,"寶"字筆畫纖細,"貝內雙橫加長,與左右兩豎筆有的連接。錢徑2.3釐米左右,重3.4~3.5克。會昌開元通寶錢與唐武德開元通寶錢的主要區別是:會昌開元錢徑變小;錢文已失去歐陽詢書體原貌;背文出現20多種紀地文字;鑄造不精;錢體輕薄。分裂時期的局部地區,只有唐武宗滅佛是發生在統一時期的全國範圍之內。所以,唐武宗滅佛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三次。

唐武宗此次滅佛的規模和力度都非常大。此次大舉滅佛,全國共拆毀佛寺4600餘所,沒收寺院所佔有的好田無數,還俗僧尼260500人,寺院經營的質庫銳減,損失慘重。但同時,節約了財政開支,使得銅錢原料充足豐盈,版別眾多的會昌開元錢的鑄造就得益於武宗的滅佛。

儘管如此,和普通的開元通寶錢相比會昌開元錢存世量並不大。因為宣宗即位後,大力恢復佛教寺院,在長安和洛陽除恢復原有寺院外,還新增設多所寺院。宣宗認為武宗毀佛像鑄錢是一種罪孽,於是派人在民間大肆收集背面有字的開元通寶錢,將之熔化重新鑄造成佛像以供奉,"盡黜會昌之政,新錢以字可辨,復鑄為像"

但是宣宗一朝不能盡毀會昌開元錢,其仍有部分得以存在於當時社會流通領域,沒有被複鑄成銅像。1949年之後,幾座有明確唐朝紀年墓葬陸續出士一些會昌開元錢。

武宗毀佛鑄錢,宣宗毀錢鑄佛——不得不說的唐代“會昌開元通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