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風帆更起》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裡,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過採石江邊,望夫山下,酌水應懷古。

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

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皋暮。

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歷來難以考證。近來據宛敏灝考證,認為詞裡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發地點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別離原因是遣返,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見《文藝論叢》第13輯《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

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但終不免要暴露,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風帆更起三句,點出了季節,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在長江邊,詞人送別,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一個望字,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黃花,菊花,比喻李氏。這既符合時令,又藉以抒發風裡落花誰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再難團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緒更添。別岸風煙三句,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飄逝,已感到悽然欲絕,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麼地方!正是兩情繾綣,難以割捨不如二句,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伊,指李氏。隨著物景的轉換,詞人心潮起伏。他多麼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張先《江南柳》詞中寫過:願身能似月華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與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離別的愁緒,寫得委婉纏綿,一往情深。

下片開頭船過採石江邊一句,筆力宕開,而意脈不斷。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從這裡上船是要經過採石磯的。緊接著望夫山下二句,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安徽當塗有望夫山,靠近採石磯。這裡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不堪其悲苦吧!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二句,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南史。範雲傳》載,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以剪刀為聘。後貴顯,範雲曰: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感。因出剪刀還之,袥亦別婚他族。荊布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後廷試中進士第一,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蘊藏內心複雜的意緒。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凝望著遠去的行舟,腦海裡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悲恨滿臉;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正是牽腸掛肚,思緒難平。

歇拍桐鄉君子二句,情意縈紆,纏綿悱惻。桐鄉,春秋時桐國地,在今安徽桐城縣北,這裡即指桐城。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洩露她的真實去處。詞人唯一希求的是,桐鄉的君子,想到我在這裡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

這首送人詞一氣舒捲,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而且感情真摯,柔腸百轉,所寫離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風帆更起》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裡,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過採石江邊,望夫山下,酌水應懷古。

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

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皋暮。

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歷來難以考證。近來據宛敏灝考證,認為詞裡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發地點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別離原因是遣返,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見《文藝論叢》第13輯《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

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但終不免要暴露,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風帆更起三句,點出了季節,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在長江邊,詞人送別,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一個望字,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黃花,菊花,比喻李氏。這既符合時令,又藉以抒發風裡落花誰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再難團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緒更添。別岸風煙三句,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飄逝,已感到悽然欲絕,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麼地方!正是兩情繾綣,難以割捨不如二句,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伊,指李氏。隨著物景的轉換,詞人心潮起伏。他多麼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張先《江南柳》詞中寫過:願身能似月華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與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離別的愁緒,寫得委婉纏綿,一往情深。

下片開頭船過採石江邊一句,筆力宕開,而意脈不斷。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從這裡上船是要經過採石磯的。緊接著望夫山下二句,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安徽當塗有望夫山,靠近採石磯。這裡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不堪其悲苦吧!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二句,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南史。範雲傳》載,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以剪刀為聘。後貴顯,範雲曰: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感。因出剪刀還之,袥亦別婚他族。荊布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後廷試中進士第一,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蘊藏內心複雜的意緒。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凝望著遠去的行舟,腦海裡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悲恨滿臉;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正是牽腸掛肚,思緒難平。

歇拍桐鄉君子二句,情意縈紆,纏綿悱惻。桐鄉,春秋時桐國地,在今安徽桐城縣北,這裡即指桐城。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洩露她的真實去處。詞人唯一希求的是,桐鄉的君子,想到我在這裡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

這首送人詞一氣舒捲,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而且感情真摯,柔腸百轉,所寫離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出任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讒降職北歸,途經湖南洞庭湖(詞中的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時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誘發了詞人深邃的宇宙意識和勃然詩興,使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說到詩歌表現宇宙意識,我們便會想到唐人詩中的《春江花月夜》和《登幽州臺歌》。但是,宋詞所表現的宇宙意識和唐詩比較起來,畢竟各有千秋。張若虛的詞中,流瀉著的是一片如夢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緒。在水月無盡的永恆面前,作者流露出無限的惆悵;而在這悵惘之中,又夾雜著某種憧憬、留戀和對人生無常的輕微嘆息。它是痴情而純真的,卻又夾雜著涉世未深的稚嫩。陳子昂的詩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積聚著自《詩經》和《楚辭》以來無數善感的騷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著的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時卻又表現出了很幽深的孤獨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與詩人對立著的,因此他覺得孤立無援而只能獨自愴然淚下。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和人類思想的發展,出現在幾百年後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請讀《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徜徉在清風明月的懷抱之中而感到無所不適的快樂,這種融通了人與宇宙界限的意識觀念,標誌著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從前代人的困惑、苦惱中解脫出來,而達到了一種更為高級的超曠的思想境地,反映出這一代身受多種社會矛盾困擾的文人於經歷了艱苦曲折的心路歷程之後,在思想領域裡已經找到了一種自我解脫、自我超化的途徑。

張孝祥這個人,不管從其人品、胸襟、才學、詞風來看,都與蘇軾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凡是優秀的作家(特別象張孝祥這樣的有個性、有才華的作家),除了向前人學習之外,便會有著自己的特創。

張孝祥的這首詞,以他高潔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為基礎,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寥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至此,詞情頓時達到了高潮: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時已經達到了忘形的超脫地步而把人世間的一切(連日子)都遺忘得乾乾淨淨了,因此,那些富功名、寵辱得失,更已一股腦兒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在這一瞬間,時間似乎已經凝滯了,空間也已縮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個扣舷獨嘯的詞人形象充塞於畫面而又響起了虎嘯龍吟,風起浪湧的畫外音。起初那個更無一點風色、安謐恬靜的洞庭湖霎時間似乎變成了萬象沓至、群賓雜亂的熱鬧酒席,而那位肝膽冰雪的主人也變成了酒入熱腸、壯氣凌雲的豪士了?。

歷史上的張孝祥,是一位有才華、有抱負、有器識的愛國之士。但在這首作於特定環境的詞中,作者的高潔人格、高尚氣節以及廣遠襟懷,都融化在一片皎潔瑩白的月光湖影中,變得透明、澄澈;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肅穆、深邃和豐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興會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個寥闊高遠的藝術意境中,顯得超塵、出俗;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朦朧、神祕和優美。詞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妙處在何?妙處在於物我交遊、天人合一;妙處在於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試想,一個從塵世中來的凡人,能夠跳出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的困境,而達到如此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豈非妙極!而前人常說言不盡意,作者卻能借助於此種物我交融、情景交浹的意境,把無私、忘我的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又豈非是文學的無上妙境!胡仔曾經哀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三),此話有失偏頗。眼前的這首《念奴嬌》詞,就是一篇廢不得的佳作。如果說,蘇詞藉著月光傾吐對人類之愛的摯情歌頌的話,那麼張詞就藉著月光抒發對高風亮節的盡情讚美。

不但是在中秋詩詞的長廊中、而且是在整個古典文學的長廊中,它都是一首傑出的代表作。而載負著它的基礎,就在於那經過宇宙意識,昇華過的人格美和藝術美。它將具有著澡雪精神和提高審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風帆更起》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裡,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過採石江邊,望夫山下,酌水應懷古。

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

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皋暮。

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歷來難以考證。近來據宛敏灝考證,認為詞裡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發地點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別離原因是遣返,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見《文藝論叢》第13輯《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

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但終不免要暴露,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風帆更起三句,點出了季節,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在長江邊,詞人送別,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一個望字,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黃花,菊花,比喻李氏。這既符合時令,又藉以抒發風裡落花誰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再難團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緒更添。別岸風煙三句,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飄逝,已感到悽然欲絕,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麼地方!正是兩情繾綣,難以割捨不如二句,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伊,指李氏。隨著物景的轉換,詞人心潮起伏。他多麼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張先《江南柳》詞中寫過:願身能似月華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與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離別的愁緒,寫得委婉纏綿,一往情深。

下片開頭船過採石江邊一句,筆力宕開,而意脈不斷。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從這裡上船是要經過採石磯的。緊接著望夫山下二句,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安徽當塗有望夫山,靠近採石磯。這裡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不堪其悲苦吧!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二句,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南史。範雲傳》載,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以剪刀為聘。後貴顯,範雲曰: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感。因出剪刀還之,袥亦別婚他族。荊布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後廷試中進士第一,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蘊藏內心複雜的意緒。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凝望著遠去的行舟,腦海裡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悲恨滿臉;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正是牽腸掛肚,思緒難平。

歇拍桐鄉君子二句,情意縈紆,纏綿悱惻。桐鄉,春秋時桐國地,在今安徽桐城縣北,這裡即指桐城。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洩露她的真實去處。詞人唯一希求的是,桐鄉的君子,想到我在這裡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

這首送人詞一氣舒捲,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而且感情真摯,柔腸百轉,所寫離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出任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讒降職北歸,途經湖南洞庭湖(詞中的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時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誘發了詞人深邃的宇宙意識和勃然詩興,使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說到詩歌表現宇宙意識,我們便會想到唐人詩中的《春江花月夜》和《登幽州臺歌》。但是,宋詞所表現的宇宙意識和唐詩比較起來,畢竟各有千秋。張若虛的詞中,流瀉著的是一片如夢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緒。在水月無盡的永恆面前,作者流露出無限的惆悵;而在這悵惘之中,又夾雜著某種憧憬、留戀和對人生無常的輕微嘆息。它是痴情而純真的,卻又夾雜著涉世未深的稚嫩。陳子昂的詩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積聚著自《詩經》和《楚辭》以來無數善感的騷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著的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時卻又表現出了很幽深的孤獨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與詩人對立著的,因此他覺得孤立無援而只能獨自愴然淚下。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和人類思想的發展,出現在幾百年後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請讀《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徜徉在清風明月的懷抱之中而感到無所不適的快樂,這種融通了人與宇宙界限的意識觀念,標誌著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從前代人的困惑、苦惱中解脫出來,而達到了一種更為高級的超曠的思想境地,反映出這一代身受多種社會矛盾困擾的文人於經歷了艱苦曲折的心路歷程之後,在思想領域裡已經找到了一種自我解脫、自我超化的途徑。

張孝祥這個人,不管從其人品、胸襟、才學、詞風來看,都與蘇軾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凡是優秀的作家(特別象張孝祥這樣的有個性、有才華的作家),除了向前人學習之外,便會有著自己的特創。

張孝祥的這首詞,以他高潔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為基礎,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寥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至此,詞情頓時達到了高潮: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時已經達到了忘形的超脫地步而把人世間的一切(連日子)都遺忘得乾乾淨淨了,因此,那些富功名、寵辱得失,更已一股腦兒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在這一瞬間,時間似乎已經凝滯了,空間也已縮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個扣舷獨嘯的詞人形象充塞於畫面而又響起了虎嘯龍吟,風起浪湧的畫外音。起初那個更無一點風色、安謐恬靜的洞庭湖霎時間似乎變成了萬象沓至、群賓雜亂的熱鬧酒席,而那位肝膽冰雪的主人也變成了酒入熱腸、壯氣凌雲的豪士了?。

歷史上的張孝祥,是一位有才華、有抱負、有器識的愛國之士。但在這首作於特定環境的詞中,作者的高潔人格、高尚氣節以及廣遠襟懷,都融化在一片皎潔瑩白的月光湖影中,變得透明、澄澈;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肅穆、深邃和豐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興會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個寥闊高遠的藝術意境中,顯得超塵、出俗;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朦朧、神祕和優美。詞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妙處在何?妙處在於物我交遊、天人合一;妙處在於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試想,一個從塵世中來的凡人,能夠跳出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的困境,而達到如此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豈非妙極!而前人常說言不盡意,作者卻能借助於此種物我交融、情景交浹的意境,把無私、忘我的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又豈非是文學的無上妙境!胡仔曾經哀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三),此話有失偏頗。眼前的這首《念奴嬌》詞,就是一篇廢不得的佳作。如果說,蘇詞藉著月光傾吐對人類之愛的摯情歌頌的話,那麼張詞就藉著月光抒發對高風亮節的盡情讚美。

不但是在中秋詩詞的長廊中、而且是在整個古典文學的長廊中,它都是一首傑出的代表作。而載負著它的基礎,就在於那經過宇宙意識,昇華過的人格美和藝術美。它將具有著澡雪精神和提高審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一葉凌波,十里馭風,煙鬟霧鬢蕭蕭。

認得蘭皋瓊珮,水館冰綃。

秋霽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

恨微顰不語,少進還收,佇立超遙。

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

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

悵望胎仙琴疊,忍看翡翠蘭苕。

夢迴人遠,紅雲一片,天際笙簫。

中國古代詩裡有遊仙類,其初寫些出塵思想,後業也兼及兒女情懷。這首詞乍看頗有遊仙韻味,但經深入揣摩,仍是懷念早年情侶李氏之作。乾道三年(1167年)秋,作者與李氏所生之子張同之曾去看作作者。是年同之已十五歲,父子乍見,諒當悲喜交集。追念與其母李氏舊情猶在而相見無期,能不感慨萬端、沉思入夢?這首詞就是紀夢之作。

通觀全詞,除最後三句述醒後幻覺外,餘皆夢中所見,寫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極煙水迷離之極。

蘇軾的《江城子》也是記夢,上來就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後來又說:縱使相逢應不識。上片寫的是死別之情,下片才寫夢境: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他這是憑悼亡人,可以如此實寫;孝祥和李氏是生離而非死別,因此虛實兼顧。夢境本虛,故以認得實之。重圓無望是事實,卻以猶自待虛詞掩之。其他如相顧無言與微顰不語,明月夜,短鬆崗與紅雲一片,天際笙簫等等,一寫永訣的哀傷,一寫暫離的悲慼。對比二者,措辭可謂各盡其妙。而後者描寫夢裡重逢,尤能將真摯愛情和微茫心事曲折地表達出來。孝祥自從紹興丙子(1156)送別李氏,曾有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及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念奴嬌》)等句。

一別逾十年,如今同之遠來省親,怎會不勾起內心深處的痛苦?詞裡說: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前二句承上啟下,第三句竟是一篇主旨,細心體味便知。明楊慎盛稱於湖詞,曾引秋淨(霽)一聯為寫景之妙的例句(《詞品》卷四),倘當日得知本事,所以理解全詞更深,料應拊掌稱絕。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風帆更起》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裡,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過採石江邊,望夫山下,酌水應懷古。

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

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皋暮。

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歷來難以考證。近來據宛敏灝考證,認為詞裡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發地點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別離原因是遣返,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見《文藝論叢》第13輯《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

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但終不免要暴露,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風帆更起三句,點出了季節,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在長江邊,詞人送別,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一個望字,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黃花,菊花,比喻李氏。這既符合時令,又藉以抒發風裡落花誰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再難團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緒更添。別岸風煙三句,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飄逝,已感到悽然欲絕,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麼地方!正是兩情繾綣,難以割捨不如二句,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伊,指李氏。隨著物景的轉換,詞人心潮起伏。他多麼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張先《江南柳》詞中寫過:願身能似月華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與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離別的愁緒,寫得委婉纏綿,一往情深。

下片開頭船過採石江邊一句,筆力宕開,而意脈不斷。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從這裡上船是要經過採石磯的。緊接著望夫山下二句,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安徽當塗有望夫山,靠近採石磯。這裡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不堪其悲苦吧!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二句,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南史。範雲傳》載,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以剪刀為聘。後貴顯,範雲曰: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感。因出剪刀還之,袥亦別婚他族。荊布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後廷試中進士第一,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蘊藏內心複雜的意緒。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凝望著遠去的行舟,腦海裡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悲恨滿臉;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正是牽腸掛肚,思緒難平。

歇拍桐鄉君子二句,情意縈紆,纏綿悱惻。桐鄉,春秋時桐國地,在今安徽桐城縣北,這裡即指桐城。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洩露她的真實去處。詞人唯一希求的是,桐鄉的君子,想到我在這裡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

這首送人詞一氣舒捲,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而且感情真摯,柔腸百轉,所寫離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出任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讒降職北歸,途經湖南洞庭湖(詞中的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時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誘發了詞人深邃的宇宙意識和勃然詩興,使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說到詩歌表現宇宙意識,我們便會想到唐人詩中的《春江花月夜》和《登幽州臺歌》。但是,宋詞所表現的宇宙意識和唐詩比較起來,畢竟各有千秋。張若虛的詞中,流瀉著的是一片如夢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緒。在水月無盡的永恆面前,作者流露出無限的惆悵;而在這悵惘之中,又夾雜著某種憧憬、留戀和對人生無常的輕微嘆息。它是痴情而純真的,卻又夾雜著涉世未深的稚嫩。陳子昂的詩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積聚著自《詩經》和《楚辭》以來無數善感的騷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著的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時卻又表現出了很幽深的孤獨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與詩人對立著的,因此他覺得孤立無援而只能獨自愴然淚下。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和人類思想的發展,出現在幾百年後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請讀《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徜徉在清風明月的懷抱之中而感到無所不適的快樂,這種融通了人與宇宙界限的意識觀念,標誌著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從前代人的困惑、苦惱中解脫出來,而達到了一種更為高級的超曠的思想境地,反映出這一代身受多種社會矛盾困擾的文人於經歷了艱苦曲折的心路歷程之後,在思想領域裡已經找到了一種自我解脫、自我超化的途徑。

張孝祥這個人,不管從其人品、胸襟、才學、詞風來看,都與蘇軾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凡是優秀的作家(特別象張孝祥這樣的有個性、有才華的作家),除了向前人學習之外,便會有著自己的特創。

張孝祥的這首詞,以他高潔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為基礎,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寥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至此,詞情頓時達到了高潮: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時已經達到了忘形的超脫地步而把人世間的一切(連日子)都遺忘得乾乾淨淨了,因此,那些富功名、寵辱得失,更已一股腦兒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在這一瞬間,時間似乎已經凝滯了,空間也已縮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個扣舷獨嘯的詞人形象充塞於畫面而又響起了虎嘯龍吟,風起浪湧的畫外音。起初那個更無一點風色、安謐恬靜的洞庭湖霎時間似乎變成了萬象沓至、群賓雜亂的熱鬧酒席,而那位肝膽冰雪的主人也變成了酒入熱腸、壯氣凌雲的豪士了?。

歷史上的張孝祥,是一位有才華、有抱負、有器識的愛國之士。但在這首作於特定環境的詞中,作者的高潔人格、高尚氣節以及廣遠襟懷,都融化在一片皎潔瑩白的月光湖影中,變得透明、澄澈;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肅穆、深邃和豐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興會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個寥闊高遠的藝術意境中,顯得超塵、出俗;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朦朧、神祕和優美。詞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妙處在何?妙處在於物我交遊、天人合一;妙處在於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試想,一個從塵世中來的凡人,能夠跳出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的困境,而達到如此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豈非妙極!而前人常說言不盡意,作者卻能借助於此種物我交融、情景交浹的意境,把無私、忘我的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又豈非是文學的無上妙境!胡仔曾經哀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三),此話有失偏頗。眼前的這首《念奴嬌》詞,就是一篇廢不得的佳作。如果說,蘇詞藉著月光傾吐對人類之愛的摯情歌頌的話,那麼張詞就藉著月光抒發對高風亮節的盡情讚美。

不但是在中秋詩詞的長廊中、而且是在整個古典文學的長廊中,它都是一首傑出的代表作。而載負著它的基礎,就在於那經過宇宙意識,昇華過的人格美和藝術美。它將具有著澡雪精神和提高審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一葉凌波,十里馭風,煙鬟霧鬢蕭蕭。

認得蘭皋瓊珮,水館冰綃。

秋霽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

恨微顰不語,少進還收,佇立超遙。

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

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

悵望胎仙琴疊,忍看翡翠蘭苕。

夢迴人遠,紅雲一片,天際笙簫。

中國古代詩裡有遊仙類,其初寫些出塵思想,後業也兼及兒女情懷。這首詞乍看頗有遊仙韻味,但經深入揣摩,仍是懷念早年情侶李氏之作。乾道三年(1167年)秋,作者與李氏所生之子張同之曾去看作作者。是年同之已十五歲,父子乍見,諒當悲喜交集。追念與其母李氏舊情猶在而相見無期,能不感慨萬端、沉思入夢?這首詞就是紀夢之作。

通觀全詞,除最後三句述醒後幻覺外,餘皆夢中所見,寫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極煙水迷離之極。

蘇軾的《江城子》也是記夢,上來就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後來又說:縱使相逢應不識。上片寫的是死別之情,下片才寫夢境: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他這是憑悼亡人,可以如此實寫;孝祥和李氏是生離而非死別,因此虛實兼顧。夢境本虛,故以認得實之。重圓無望是事實,卻以猶自待虛詞掩之。其他如相顧無言與微顰不語,明月夜,短鬆崗與紅雲一片,天際笙簫等等,一寫永訣的哀傷,一寫暫離的悲慼。對比二者,措辭可謂各盡其妙。而後者描寫夢裡重逢,尤能將真摯愛情和微茫心事曲折地表達出來。孝祥自從紹興丙子(1156)送別李氏,曾有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及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念奴嬌》)等句。

一別逾十年,如今同之遠來省親,怎會不勾起內心深處的痛苦?詞裡說: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前二句承上啟下,第三句竟是一篇主旨,細心體味便知。明楊慎盛稱於湖詞,曾引秋淨(霽)一聯為寫景之妙的例句(《詞品》卷四),倘當日得知本事,所以理解全詞更深,料應拊掌稱絕。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裡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據《於湖先生長短句》,本詞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因此本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裡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滄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並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為鞭梢。繡旗為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為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該有多少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

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於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於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范仲淹《漁家傲》雲:濁酒一杯家萬里。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內心悲慼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慄,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於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本詞上闋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作者的感情色採,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闋抒發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採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為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風帆更起》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裡,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過採石江邊,望夫山下,酌水應懷古。

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

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皋暮。

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歷來難以考證。近來據宛敏灝考證,認為詞裡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發地點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別離原因是遣返,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見《文藝論叢》第13輯《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

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但終不免要暴露,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風帆更起三句,點出了季節,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在長江邊,詞人送別,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一個望字,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黃花,菊花,比喻李氏。這既符合時令,又藉以抒發風裡落花誰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再難團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緒更添。別岸風煙三句,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飄逝,已感到悽然欲絕,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麼地方!正是兩情繾綣,難以割捨不如二句,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伊,指李氏。隨著物景的轉換,詞人心潮起伏。他多麼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張先《江南柳》詞中寫過:願身能似月華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與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離別的愁緒,寫得委婉纏綿,一往情深。

下片開頭船過採石江邊一句,筆力宕開,而意脈不斷。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從這裡上船是要經過採石磯的。緊接著望夫山下二句,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安徽當塗有望夫山,靠近採石磯。這裡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不堪其悲苦吧!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二句,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南史。範雲傳》載,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以剪刀為聘。後貴顯,範雲曰: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感。因出剪刀還之,袥亦別婚他族。荊布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後廷試中進士第一,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蘊藏內心複雜的意緒。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凝望著遠去的行舟,腦海裡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悲恨滿臉;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正是牽腸掛肚,思緒難平。

歇拍桐鄉君子二句,情意縈紆,纏綿悱惻。桐鄉,春秋時桐國地,在今安徽桐城縣北,這裡即指桐城。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洩露她的真實去處。詞人唯一希求的是,桐鄉的君子,想到我在這裡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

這首送人詞一氣舒捲,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而且感情真摯,柔腸百轉,所寫離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出任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讒降職北歸,途經湖南洞庭湖(詞中的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時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誘發了詞人深邃的宇宙意識和勃然詩興,使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說到詩歌表現宇宙意識,我們便會想到唐人詩中的《春江花月夜》和《登幽州臺歌》。但是,宋詞所表現的宇宙意識和唐詩比較起來,畢竟各有千秋。張若虛的詞中,流瀉著的是一片如夢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緒。在水月無盡的永恆面前,作者流露出無限的惆悵;而在這悵惘之中,又夾雜著某種憧憬、留戀和對人生無常的輕微嘆息。它是痴情而純真的,卻又夾雜著涉世未深的稚嫩。陳子昂的詩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積聚著自《詩經》和《楚辭》以來無數善感的騷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著的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時卻又表現出了很幽深的孤獨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與詩人對立著的,因此他覺得孤立無援而只能獨自愴然淚下。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和人類思想的發展,出現在幾百年後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請讀《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徜徉在清風明月的懷抱之中而感到無所不適的快樂,這種融通了人與宇宙界限的意識觀念,標誌著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從前代人的困惑、苦惱中解脫出來,而達到了一種更為高級的超曠的思想境地,反映出這一代身受多種社會矛盾困擾的文人於經歷了艱苦曲折的心路歷程之後,在思想領域裡已經找到了一種自我解脫、自我超化的途徑。

張孝祥這個人,不管從其人品、胸襟、才學、詞風來看,都與蘇軾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凡是優秀的作家(特別象張孝祥這樣的有個性、有才華的作家),除了向前人學習之外,便會有著自己的特創。

張孝祥的這首詞,以他高潔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為基礎,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寥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至此,詞情頓時達到了高潮: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時已經達到了忘形的超脫地步而把人世間的一切(連日子)都遺忘得乾乾淨淨了,因此,那些富功名、寵辱得失,更已一股腦兒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在這一瞬間,時間似乎已經凝滯了,空間也已縮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個扣舷獨嘯的詞人形象充塞於畫面而又響起了虎嘯龍吟,風起浪湧的畫外音。起初那個更無一點風色、安謐恬靜的洞庭湖霎時間似乎變成了萬象沓至、群賓雜亂的熱鬧酒席,而那位肝膽冰雪的主人也變成了酒入熱腸、壯氣凌雲的豪士了?。

歷史上的張孝祥,是一位有才華、有抱負、有器識的愛國之士。但在這首作於特定環境的詞中,作者的高潔人格、高尚氣節以及廣遠襟懷,都融化在一片皎潔瑩白的月光湖影中,變得透明、澄澈;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肅穆、深邃和豐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興會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個寥闊高遠的藝術意境中,顯得超塵、出俗;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朦朧、神祕和優美。詞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妙處在何?妙處在於物我交遊、天人合一;妙處在於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試想,一個從塵世中來的凡人,能夠跳出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的困境,而達到如此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豈非妙極!而前人常說言不盡意,作者卻能借助於此種物我交融、情景交浹的意境,把無私、忘我的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又豈非是文學的無上妙境!胡仔曾經哀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三),此話有失偏頗。眼前的這首《念奴嬌》詞,就是一篇廢不得的佳作。如果說,蘇詞藉著月光傾吐對人類之愛的摯情歌頌的話,那麼張詞就藉著月光抒發對高風亮節的盡情讚美。

不但是在中秋詩詞的長廊中、而且是在整個古典文學的長廊中,它都是一首傑出的代表作。而載負著它的基礎,就在於那經過宇宙意識,昇華過的人格美和藝術美。它將具有著澡雪精神和提高審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一葉凌波,十里馭風,煙鬟霧鬢蕭蕭。

認得蘭皋瓊珮,水館冰綃。

秋霽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

恨微顰不語,少進還收,佇立超遙。

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

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

悵望胎仙琴疊,忍看翡翠蘭苕。

夢迴人遠,紅雲一片,天際笙簫。

中國古代詩裡有遊仙類,其初寫些出塵思想,後業也兼及兒女情懷。這首詞乍看頗有遊仙韻味,但經深入揣摩,仍是懷念早年情侶李氏之作。乾道三年(1167年)秋,作者與李氏所生之子張同之曾去看作作者。是年同之已十五歲,父子乍見,諒當悲喜交集。追念與其母李氏舊情猶在而相見無期,能不感慨萬端、沉思入夢?這首詞就是紀夢之作。

通觀全詞,除最後三句述醒後幻覺外,餘皆夢中所見,寫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極煙水迷離之極。

蘇軾的《江城子》也是記夢,上來就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後來又說:縱使相逢應不識。上片寫的是死別之情,下片才寫夢境: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他這是憑悼亡人,可以如此實寫;孝祥和李氏是生離而非死別,因此虛實兼顧。夢境本虛,故以認得實之。重圓無望是事實,卻以猶自待虛詞掩之。其他如相顧無言與微顰不語,明月夜,短鬆崗與紅雲一片,天際笙簫等等,一寫永訣的哀傷,一寫暫離的悲慼。對比二者,措辭可謂各盡其妙。而後者描寫夢裡重逢,尤能將真摯愛情和微茫心事曲折地表達出來。孝祥自從紹興丙子(1156)送別李氏,曾有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及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念奴嬌》)等句。

一別逾十年,如今同之遠來省親,怎會不勾起內心深處的痛苦?詞裡說: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前二句承上啟下,第三句竟是一篇主旨,細心體味便知。明楊慎盛稱於湖詞,曾引秋淨(霽)一聯為寫景之妙的例句(《詞品》卷四),倘當日得知本事,所以理解全詞更深,料應拊掌稱絕。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裡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據《於湖先生長短句》,本詞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因此本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裡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滄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並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為鞭梢。繡旗為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為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該有多少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

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於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於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范仲淹《漁家傲》雲:濁酒一杯家萬里。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內心悲慼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慄,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於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本詞上闋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作者的感情色採,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闋抒發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採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為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洞庭》

行盡瀟湘到洞庭。

楚天闊處數峰青。

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

白魚雙尾玉刀明。

夜涼船影浸疏星。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孝宗乾道四年(1168),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模可見,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後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並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紅蓼,指生於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雲: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裡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唸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餘地來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來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風帆更起》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裡,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過採石江邊,望夫山下,酌水應懷古。

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

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皋暮。

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歷來難以考證。近來據宛敏灝考證,認為詞裡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發地點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別離原因是遣返,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見《文藝論叢》第13輯《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

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但終不免要暴露,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風帆更起三句,點出了季節,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在長江邊,詞人送別,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一個望字,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黃花,菊花,比喻李氏。這既符合時令,又藉以抒發風裡落花誰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再難團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緒更添。別岸風煙三句,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飄逝,已感到悽然欲絕,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麼地方!正是兩情繾綣,難以割捨不如二句,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伊,指李氏。隨著物景的轉換,詞人心潮起伏。他多麼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張先《江南柳》詞中寫過:願身能似月華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與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離別的愁緒,寫得委婉纏綿,一往情深。

下片開頭船過採石江邊一句,筆力宕開,而意脈不斷。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從這裡上船是要經過採石磯的。緊接著望夫山下二句,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安徽當塗有望夫山,靠近採石磯。這裡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不堪其悲苦吧!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二句,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南史。範雲傳》載,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以剪刀為聘。後貴顯,範雲曰: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感。因出剪刀還之,袥亦別婚他族。荊布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後廷試中進士第一,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蘊藏內心複雜的意緒。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凝望著遠去的行舟,腦海裡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悲恨滿臉;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正是牽腸掛肚,思緒難平。

歇拍桐鄉君子二句,情意縈紆,纏綿悱惻。桐鄉,春秋時桐國地,在今安徽桐城縣北,這裡即指桐城。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洩露她的真實去處。詞人唯一希求的是,桐鄉的君子,想到我在這裡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

這首送人詞一氣舒捲,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而且感情真摯,柔腸百轉,所寫離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出任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讒降職北歸,途經湖南洞庭湖(詞中的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時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誘發了詞人深邃的宇宙意識和勃然詩興,使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說到詩歌表現宇宙意識,我們便會想到唐人詩中的《春江花月夜》和《登幽州臺歌》。但是,宋詞所表現的宇宙意識和唐詩比較起來,畢竟各有千秋。張若虛的詞中,流瀉著的是一片如夢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緒。在水月無盡的永恆面前,作者流露出無限的惆悵;而在這悵惘之中,又夾雜著某種憧憬、留戀和對人生無常的輕微嘆息。它是痴情而純真的,卻又夾雜著涉世未深的稚嫩。陳子昂的詩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積聚著自《詩經》和《楚辭》以來無數善感的騷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著的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時卻又表現出了很幽深的孤獨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與詩人對立著的,因此他覺得孤立無援而只能獨自愴然淚下。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和人類思想的發展,出現在幾百年後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請讀《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徜徉在清風明月的懷抱之中而感到無所不適的快樂,這種融通了人與宇宙界限的意識觀念,標誌著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從前代人的困惑、苦惱中解脫出來,而達到了一種更為高級的超曠的思想境地,反映出這一代身受多種社會矛盾困擾的文人於經歷了艱苦曲折的心路歷程之後,在思想領域裡已經找到了一種自我解脫、自我超化的途徑。

張孝祥這個人,不管從其人品、胸襟、才學、詞風來看,都與蘇軾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凡是優秀的作家(特別象張孝祥這樣的有個性、有才華的作家),除了向前人學習之外,便會有著自己的特創。

張孝祥的這首詞,以他高潔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為基礎,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寥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至此,詞情頓時達到了高潮: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時已經達到了忘形的超脫地步而把人世間的一切(連日子)都遺忘得乾乾淨淨了,因此,那些富功名、寵辱得失,更已一股腦兒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在這一瞬間,時間似乎已經凝滯了,空間也已縮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個扣舷獨嘯的詞人形象充塞於畫面而又響起了虎嘯龍吟,風起浪湧的畫外音。起初那個更無一點風色、安謐恬靜的洞庭湖霎時間似乎變成了萬象沓至、群賓雜亂的熱鬧酒席,而那位肝膽冰雪的主人也變成了酒入熱腸、壯氣凌雲的豪士了?。

歷史上的張孝祥,是一位有才華、有抱負、有器識的愛國之士。但在這首作於特定環境的詞中,作者的高潔人格、高尚氣節以及廣遠襟懷,都融化在一片皎潔瑩白的月光湖影中,變得透明、澄澈;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肅穆、深邃和豐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興會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個寥闊高遠的藝術意境中,顯得超塵、出俗;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朦朧、神祕和優美。詞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妙處在何?妙處在於物我交遊、天人合一;妙處在於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試想,一個從塵世中來的凡人,能夠跳出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的困境,而達到如此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豈非妙極!而前人常說言不盡意,作者卻能借助於此種物我交融、情景交浹的意境,把無私、忘我的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又豈非是文學的無上妙境!胡仔曾經哀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三),此話有失偏頗。眼前的這首《念奴嬌》詞,就是一篇廢不得的佳作。如果說,蘇詞藉著月光傾吐對人類之愛的摯情歌頌的話,那麼張詞就藉著月光抒發對高風亮節的盡情讚美。

不但是在中秋詩詞的長廊中、而且是在整個古典文學的長廊中,它都是一首傑出的代表作。而載負著它的基礎,就在於那經過宇宙意識,昇華過的人格美和藝術美。它將具有著澡雪精神和提高審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一葉凌波,十里馭風,煙鬟霧鬢蕭蕭。

認得蘭皋瓊珮,水館冰綃。

秋霽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

恨微顰不語,少進還收,佇立超遙。

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

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

悵望胎仙琴疊,忍看翡翠蘭苕。

夢迴人遠,紅雲一片,天際笙簫。

中國古代詩裡有遊仙類,其初寫些出塵思想,後業也兼及兒女情懷。這首詞乍看頗有遊仙韻味,但經深入揣摩,仍是懷念早年情侶李氏之作。乾道三年(1167年)秋,作者與李氏所生之子張同之曾去看作作者。是年同之已十五歲,父子乍見,諒當悲喜交集。追念與其母李氏舊情猶在而相見無期,能不感慨萬端、沉思入夢?這首詞就是紀夢之作。

通觀全詞,除最後三句述醒後幻覺外,餘皆夢中所見,寫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極煙水迷離之極。

蘇軾的《江城子》也是記夢,上來就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後來又說:縱使相逢應不識。上片寫的是死別之情,下片才寫夢境: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他這是憑悼亡人,可以如此實寫;孝祥和李氏是生離而非死別,因此虛實兼顧。夢境本虛,故以認得實之。重圓無望是事實,卻以猶自待虛詞掩之。其他如相顧無言與微顰不語,明月夜,短鬆崗與紅雲一片,天際笙簫等等,一寫永訣的哀傷,一寫暫離的悲慼。對比二者,措辭可謂各盡其妙。而後者描寫夢裡重逢,尤能將真摯愛情和微茫心事曲折地表達出來。孝祥自從紹興丙子(1156)送別李氏,曾有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及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念奴嬌》)等句。

一別逾十年,如今同之遠來省親,怎會不勾起內心深處的痛苦?詞裡說: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前二句承上啟下,第三句竟是一篇主旨,細心體味便知。明楊慎盛稱於湖詞,曾引秋淨(霽)一聯為寫景之妙的例句(《詞品》卷四),倘當日得知本事,所以理解全詞更深,料應拊掌稱絕。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裡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據《於湖先生長短句》,本詞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因此本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裡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滄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並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為鞭梢。繡旗為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為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該有多少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

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於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於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范仲淹《漁家傲》雲:濁酒一杯家萬里。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內心悲慼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慄,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於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本詞上闋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作者的感情色採,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闋抒發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採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為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洞庭》

行盡瀟湘到洞庭。

楚天闊處數峰青。

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

白魚雙尾玉刀明。

夜涼船影浸疏星。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孝宗乾道四年(1168),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模可見,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後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並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紅蓼,指生於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雲: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裡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唸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餘地來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來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

本詞乃作者重遊三塔寺而作,三塔寺,位於三塔湖(又名樑城湖)之畔,其旁另有寒光亭,即本詞中寒光亭下水連天句中的寒光亭。

起句問訊湖邊春色,問訊即問候。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江東》詩: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問訊何如就是問候起居。此詞問候的對象不是某人,而是湖邊春色。因為此前已經來過,重來如見故人,故爾致意問候。湖邊春色者,不止於下文寫到的絲絲綠柳,舉凡湖中春水,岸上春花,堤邊春草,林間春鳥,統在其中。詞人對於湖邊的情意如此殷切,重來又是三年一句說出了所以然。一是這樣的地方,他本來就已經很喜歡,雖只是偶然路過,也說不妨蹤跡更遲留,(《三塔寺阻雨》);如今重到,其喜悅可想而知,二是這次重來,距前次又隔三年了,幾年未到,蘊積的感情自然深厚。一般人重遊舊地時,往往也會有這樣的情感衝動。這一句句子極平常,字面也不起眼,卻是頗有意思,說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說出來的話。

上兩句人還未到三塔寺,心卻已先到了。下一句東風吹我過湖船,這才開始出場。過湖船是駛過湖面的船,是過湖而抵達三塔寺了。東風吹送,一應春色:楊柳絲絲拂面,再應春色。助興東風,定知心意;拂面楊柳,似解人情,與詞人重來問訊熱切之心,互相映襯。這時也還不過是泊岸系舟耳,已寫得如此神完氣足。則當詞人重入三塔寺以後,又將如何寫景抒情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出乎讀者的意料,過片既不承接上片描寫意脈,也全然換過了一副感情,以純理性的筆墨,吐出了自從進入官場以來,痛感世路崎嶇的一腔幽怨。已慣者,是經歷過多次人生道路上浮沉曲折之後的感悟之言。詞人有志於恢復中原。支持主戰派但不贊成急功近利,要先以自治自強為根本,又諫言廣開用才之路,頗得到宋高宗的嘉許。但政府中仍是主和派掌權,他們憑私見排斥異已,詞人空有長才銳氣,未得大用,反被一再謫遷,不由得意冷心灰,產生了離開汙濁的官場鬥爭,向自然界尋求寧靜的環境以解脫心中的煩惱的念頭。此心到處悠然的到處便是這一類的去處,三塔湖也是其中一處。這樣過片兩句就與上文發生了內在的聯繫。其實,三塔湖並非詞人所到過的風景最美的地方,三塔寺也只是一座頗為破敗的寺宇。《於湖文集》中有一篇《重修三塔偈》,其中說:三塔雖在,四壁常空。仰眾佛之尤奇,念殘僧之益少。《三塔寺阻雨》詩也說這裡是市迥薪芻少,僧殘像教空的。詞人愛這裡,豈不是因為它冷落衰敗的境況恰可引為同調,而壯闊純美的湖上風光又正契合心懷麼?所謂悠然,正是暫脫塵囂試忘痛苦時的心境。

陶淵明《飲酒》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詞人悠然之下,又見到了什麼呢?是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詞人在三塔寺望湖所見之景多矣,有蒼山在煙外,高浪與天通,有涼風撼楊柳,晴日麗荷花,有釣艇未歸饒夕照(均見其有關三塔寺詩),而這裡獨拈出水天之間飛鷗一片之景,及作者特設之筆。

蓋亦淵明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之意。寫景之中,即寓情感,與世路句作反照,又寫出了此心的悠然。陶在飛鳥相與還之下續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詞人也說過:悠然心會,妙處與君說(《念奴嬌。過洞庭》)詞寫到飛起沙鷗一片便結末,那麼結束兩句的真意,我們也可於其無言處會之。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風帆更起》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裡,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過採石江邊,望夫山下,酌水應懷古。

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

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皋暮。

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歷來難以考證。近來據宛敏灝考證,認為詞裡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發地點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別離原因是遣返,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見《文藝論叢》第13輯《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

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但終不免要暴露,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風帆更起三句,點出了季節,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在長江邊,詞人送別,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一個望字,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黃花,菊花,比喻李氏。這既符合時令,又藉以抒發風裡落花誰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再難團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緒更添。別岸風煙三句,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飄逝,已感到悽然欲絕,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麼地方!正是兩情繾綣,難以割捨不如二句,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伊,指李氏。隨著物景的轉換,詞人心潮起伏。他多麼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張先《江南柳》詞中寫過:願身能似月華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與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離別的愁緒,寫得委婉纏綿,一往情深。

下片開頭船過採石江邊一句,筆力宕開,而意脈不斷。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從這裡上船是要經過採石磯的。緊接著望夫山下二句,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安徽當塗有望夫山,靠近採石磯。這裡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不堪其悲苦吧!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二句,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南史。範雲傳》載,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以剪刀為聘。後貴顯,範雲曰: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感。因出剪刀還之,袥亦別婚他族。荊布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後廷試中進士第一,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蘊藏內心複雜的意緒。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凝望著遠去的行舟,腦海裡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悲恨滿臉;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正是牽腸掛肚,思緒難平。

歇拍桐鄉君子二句,情意縈紆,纏綿悱惻。桐鄉,春秋時桐國地,在今安徽桐城縣北,這裡即指桐城。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洩露她的真實去處。詞人唯一希求的是,桐鄉的君子,想到我在這裡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

這首送人詞一氣舒捲,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而且感情真摯,柔腸百轉,所寫離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出任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讒降職北歸,途經湖南洞庭湖(詞中的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時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誘發了詞人深邃的宇宙意識和勃然詩興,使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說到詩歌表現宇宙意識,我們便會想到唐人詩中的《春江花月夜》和《登幽州臺歌》。但是,宋詞所表現的宇宙意識和唐詩比較起來,畢竟各有千秋。張若虛的詞中,流瀉著的是一片如夢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緒。在水月無盡的永恆面前,作者流露出無限的惆悵;而在這悵惘之中,又夾雜著某種憧憬、留戀和對人生無常的輕微嘆息。它是痴情而純真的,卻又夾雜著涉世未深的稚嫩。陳子昂的詩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積聚著自《詩經》和《楚辭》以來無數善感的騷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著的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時卻又表現出了很幽深的孤獨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與詩人對立著的,因此他覺得孤立無援而只能獨自愴然淚下。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和人類思想的發展,出現在幾百年後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請讀《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徜徉在清風明月的懷抱之中而感到無所不適的快樂,這種融通了人與宇宙界限的意識觀念,標誌著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從前代人的困惑、苦惱中解脫出來,而達到了一種更為高級的超曠的思想境地,反映出這一代身受多種社會矛盾困擾的文人於經歷了艱苦曲折的心路歷程之後,在思想領域裡已經找到了一種自我解脫、自我超化的途徑。

張孝祥這個人,不管從其人品、胸襟、才學、詞風來看,都與蘇軾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凡是優秀的作家(特別象張孝祥這樣的有個性、有才華的作家),除了向前人學習之外,便會有著自己的特創。

張孝祥的這首詞,以他高潔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為基礎,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寥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至此,詞情頓時達到了高潮: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時已經達到了忘形的超脫地步而把人世間的一切(連日子)都遺忘得乾乾淨淨了,因此,那些富功名、寵辱得失,更已一股腦兒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在這一瞬間,時間似乎已經凝滯了,空間也已縮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個扣舷獨嘯的詞人形象充塞於畫面而又響起了虎嘯龍吟,風起浪湧的畫外音。起初那個更無一點風色、安謐恬靜的洞庭湖霎時間似乎變成了萬象沓至、群賓雜亂的熱鬧酒席,而那位肝膽冰雪的主人也變成了酒入熱腸、壯氣凌雲的豪士了?。

歷史上的張孝祥,是一位有才華、有抱負、有器識的愛國之士。但在這首作於特定環境的詞中,作者的高潔人格、高尚氣節以及廣遠襟懷,都融化在一片皎潔瑩白的月光湖影中,變得透明、澄澈;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肅穆、深邃和豐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興會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個寥闊高遠的藝術意境中,顯得超塵、出俗;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朦朧、神祕和優美。詞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妙處在何?妙處在於物我交遊、天人合一;妙處在於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試想,一個從塵世中來的凡人,能夠跳出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的困境,而達到如此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豈非妙極!而前人常說言不盡意,作者卻能借助於此種物我交融、情景交浹的意境,把無私、忘我的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又豈非是文學的無上妙境!胡仔曾經哀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三),此話有失偏頗。眼前的這首《念奴嬌》詞,就是一篇廢不得的佳作。如果說,蘇詞藉著月光傾吐對人類之愛的摯情歌頌的話,那麼張詞就藉著月光抒發對高風亮節的盡情讚美。

不但是在中秋詩詞的長廊中、而且是在整個古典文學的長廊中,它都是一首傑出的代表作。而載負著它的基礎,就在於那經過宇宙意識,昇華過的人格美和藝術美。它將具有著澡雪精神和提高審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一葉凌波,十里馭風,煙鬟霧鬢蕭蕭。

認得蘭皋瓊珮,水館冰綃。

秋霽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

恨微顰不語,少進還收,佇立超遙。

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

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

悵望胎仙琴疊,忍看翡翠蘭苕。

夢迴人遠,紅雲一片,天際笙簫。

中國古代詩裡有遊仙類,其初寫些出塵思想,後業也兼及兒女情懷。這首詞乍看頗有遊仙韻味,但經深入揣摩,仍是懷念早年情侶李氏之作。乾道三年(1167年)秋,作者與李氏所生之子張同之曾去看作作者。是年同之已十五歲,父子乍見,諒當悲喜交集。追念與其母李氏舊情猶在而相見無期,能不感慨萬端、沉思入夢?這首詞就是紀夢之作。

通觀全詞,除最後三句述醒後幻覺外,餘皆夢中所見,寫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極煙水迷離之極。

蘇軾的《江城子》也是記夢,上來就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後來又說:縱使相逢應不識。上片寫的是死別之情,下片才寫夢境: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他這是憑悼亡人,可以如此實寫;孝祥和李氏是生離而非死別,因此虛實兼顧。夢境本虛,故以認得實之。重圓無望是事實,卻以猶自待虛詞掩之。其他如相顧無言與微顰不語,明月夜,短鬆崗與紅雲一片,天際笙簫等等,一寫永訣的哀傷,一寫暫離的悲慼。對比二者,措辭可謂各盡其妙。而後者描寫夢裡重逢,尤能將真摯愛情和微茫心事曲折地表達出來。孝祥自從紹興丙子(1156)送別李氏,曾有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及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念奴嬌》)等句。

一別逾十年,如今同之遠來省親,怎會不勾起內心深處的痛苦?詞裡說: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前二句承上啟下,第三句竟是一篇主旨,細心體味便知。明楊慎盛稱於湖詞,曾引秋淨(霽)一聯為寫景之妙的例句(《詞品》卷四),倘當日得知本事,所以理解全詞更深,料應拊掌稱絕。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裡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據《於湖先生長短句》,本詞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因此本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裡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滄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並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為鞭梢。繡旗為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為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該有多少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

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於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於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范仲淹《漁家傲》雲:濁酒一杯家萬里。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內心悲慼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慄,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於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本詞上闋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作者的感情色採,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闋抒發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採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為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洞庭》

行盡瀟湘到洞庭。

楚天闊處數峰青。

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

白魚雙尾玉刀明。

夜涼船影浸疏星。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孝宗乾道四年(1168),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模可見,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後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並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紅蓼,指生於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雲: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裡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唸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餘地來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來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

本詞乃作者重遊三塔寺而作,三塔寺,位於三塔湖(又名樑城湖)之畔,其旁另有寒光亭,即本詞中寒光亭下水連天句中的寒光亭。

起句問訊湖邊春色,問訊即問候。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江東》詩: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問訊何如就是問候起居。此詞問候的對象不是某人,而是湖邊春色。因為此前已經來過,重來如見故人,故爾致意問候。湖邊春色者,不止於下文寫到的絲絲綠柳,舉凡湖中春水,岸上春花,堤邊春草,林間春鳥,統在其中。詞人對於湖邊的情意如此殷切,重來又是三年一句說出了所以然。一是這樣的地方,他本來就已經很喜歡,雖只是偶然路過,也說不妨蹤跡更遲留,(《三塔寺阻雨》);如今重到,其喜悅可想而知,二是這次重來,距前次又隔三年了,幾年未到,蘊積的感情自然深厚。一般人重遊舊地時,往往也會有這樣的情感衝動。這一句句子極平常,字面也不起眼,卻是頗有意思,說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說出來的話。

上兩句人還未到三塔寺,心卻已先到了。下一句東風吹我過湖船,這才開始出場。過湖船是駛過湖面的船,是過湖而抵達三塔寺了。東風吹送,一應春色:楊柳絲絲拂面,再應春色。助興東風,定知心意;拂面楊柳,似解人情,與詞人重來問訊熱切之心,互相映襯。這時也還不過是泊岸系舟耳,已寫得如此神完氣足。則當詞人重入三塔寺以後,又將如何寫景抒情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出乎讀者的意料,過片既不承接上片描寫意脈,也全然換過了一副感情,以純理性的筆墨,吐出了自從進入官場以來,痛感世路崎嶇的一腔幽怨。已慣者,是經歷過多次人生道路上浮沉曲折之後的感悟之言。詞人有志於恢復中原。支持主戰派但不贊成急功近利,要先以自治自強為根本,又諫言廣開用才之路,頗得到宋高宗的嘉許。但政府中仍是主和派掌權,他們憑私見排斥異已,詞人空有長才銳氣,未得大用,反被一再謫遷,不由得意冷心灰,產生了離開汙濁的官場鬥爭,向自然界尋求寧靜的環境以解脫心中的煩惱的念頭。此心到處悠然的到處便是這一類的去處,三塔湖也是其中一處。這樣過片兩句就與上文發生了內在的聯繫。其實,三塔湖並非詞人所到過的風景最美的地方,三塔寺也只是一座頗為破敗的寺宇。《於湖文集》中有一篇《重修三塔偈》,其中說:三塔雖在,四壁常空。仰眾佛之尤奇,念殘僧之益少。《三塔寺阻雨》詩也說這裡是市迥薪芻少,僧殘像教空的。詞人愛這裡,豈不是因為它冷落衰敗的境況恰可引為同調,而壯闊純美的湖上風光又正契合心懷麼?所謂悠然,正是暫脫塵囂試忘痛苦時的心境。

陶淵明《飲酒》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詞人悠然之下,又見到了什麼呢?是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詞人在三塔寺望湖所見之景多矣,有蒼山在煙外,高浪與天通,有涼風撼楊柳,晴日麗荷花,有釣艇未歸饒夕照(均見其有關三塔寺詩),而這裡獨拈出水天之間飛鷗一片之景,及作者特設之筆。

蓋亦淵明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之意。寫景之中,即寓情感,與世路句作反照,又寫出了此心的悠然。陶在飛鳥相與還之下續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詞人也說過:悠然心會,妙處與君說(《念奴嬌。過洞庭》)詞寫到飛起沙鷗一片便結末,那麼結束兩句的真意,我們也可於其無言處會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黃陵廟》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張孝祥離開湖南長沙,到達湖北荊州(今江陵)任職。這首詞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詞題一作阻風三峰下。詞句亦稍有差異。他在給友人黃子默的信中說: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黃陵廟在湖南湘陰縣北的黃陵山。相傳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廟,故稱黃陵廟。可見孝祥在赴任途中曾為風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繪洶湧澎湃的波浪,而是著眼於波臣風伯的善戲。因此詞人傾注了濃烈的主觀想象色彩。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起兩句寫舟泛湘江一路行來的景色。只寫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懷足慰之事,下必細數。以下轉入黃昏阻風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兩句,由自我想象而進入一種主觀幻覺心理的境界。詞人不說自己的行船為大風所阻,不得行駛的實況,相反卻抒寫自己幻覺的意象,水神熱情地邀請他欣賞那美好的夕陽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閃動著象魚鱗般的波紋。這種浪漫主義手法,把現實與想象,幻覺心理與時空變化,非常和諧地描繪在一幅畫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從而增強了詞的藝術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對風遏行舟的情況詞人此刻的心境,猶如蘇軾《定風波》詞中所寫: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樣泰然自如。不過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切望風向轉變。如果明天能夠轉為順風的話,那麼今天露宿在江邊也是心情舒暢的。

結尾以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兩句收結,別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歌舞曲。岳陽樓,在湖南嶽陽市城西,面臨洞庭湖。這裡前一句寫一陣陣江中波濤的聲響,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這種生動的比喻表現出詞人所獨有的想象。後一句則是表達他內心的願望,當行舟到達岳陽時,一定要登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風光。

張孝祥一生英才奇氣,如果說在《念奴嬌。過洞庭》詞中以吸江酌鬥,賓客萬象的豪邁氣勢,使南宋魏了翁為之傾倒,盛讚此首在集中最為杰特(見《鶴山題跋》卷二)。那麼在這首詞中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奇幻的藝術想象,同樣顯露出他的傑出才華和獨具的詞作風格。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風帆更起》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裡,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過採石江邊,望夫山下,酌水應懷古。

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

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皋暮。

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歷來難以考證。近來據宛敏灝考證,認為詞裡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發地點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別離原因是遣返,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見《文藝論叢》第13輯《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

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但終不免要暴露,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風帆更起三句,點出了季節,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在長江邊,詞人送別,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一個望字,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黃花,菊花,比喻李氏。這既符合時令,又藉以抒發風裡落花誰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再難團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緒更添。別岸風煙三句,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飄逝,已感到悽然欲絕,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麼地方!正是兩情繾綣,難以割捨不如二句,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伊,指李氏。隨著物景的轉換,詞人心潮起伏。他多麼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張先《江南柳》詞中寫過:願身能似月華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與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離別的愁緒,寫得委婉纏綿,一往情深。

下片開頭船過採石江邊一句,筆力宕開,而意脈不斷。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從這裡上船是要經過採石磯的。緊接著望夫山下二句,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安徽當塗有望夫山,靠近採石磯。這裡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不堪其悲苦吧!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二句,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南史。範雲傳》載,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以剪刀為聘。後貴顯,範雲曰: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感。因出剪刀還之,袥亦別婚他族。荊布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後廷試中進士第一,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蘊藏內心複雜的意緒。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凝望著遠去的行舟,腦海裡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悲恨滿臉;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正是牽腸掛肚,思緒難平。

歇拍桐鄉君子二句,情意縈紆,纏綿悱惻。桐鄉,春秋時桐國地,在今安徽桐城縣北,這裡即指桐城。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洩露她的真實去處。詞人唯一希求的是,桐鄉的君子,想到我在這裡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

這首送人詞一氣舒捲,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而且感情真摯,柔腸百轉,所寫離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出任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讒降職北歸,途經湖南洞庭湖(詞中的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時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誘發了詞人深邃的宇宙意識和勃然詩興,使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說到詩歌表現宇宙意識,我們便會想到唐人詩中的《春江花月夜》和《登幽州臺歌》。但是,宋詞所表現的宇宙意識和唐詩比較起來,畢竟各有千秋。張若虛的詞中,流瀉著的是一片如夢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緒。在水月無盡的永恆面前,作者流露出無限的惆悵;而在這悵惘之中,又夾雜著某種憧憬、留戀和對人生無常的輕微嘆息。它是痴情而純真的,卻又夾雜著涉世未深的稚嫩。陳子昂的詩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積聚著自《詩經》和《楚辭》以來無數善感的騷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著的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時卻又表現出了很幽深的孤獨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與詩人對立著的,因此他覺得孤立無援而只能獨自愴然淚下。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和人類思想的發展,出現在幾百年後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請讀《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徜徉在清風明月的懷抱之中而感到無所不適的快樂,這種融通了人與宇宙界限的意識觀念,標誌著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從前代人的困惑、苦惱中解脫出來,而達到了一種更為高級的超曠的思想境地,反映出這一代身受多種社會矛盾困擾的文人於經歷了艱苦曲折的心路歷程之後,在思想領域裡已經找到了一種自我解脫、自我超化的途徑。

張孝祥這個人,不管從其人品、胸襟、才學、詞風來看,都與蘇軾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凡是優秀的作家(特別象張孝祥這樣的有個性、有才華的作家),除了向前人學習之外,便會有著自己的特創。

張孝祥的這首詞,以他高潔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為基礎,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寥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至此,詞情頓時達到了高潮: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時已經達到了忘形的超脫地步而把人世間的一切(連日子)都遺忘得乾乾淨淨了,因此,那些富功名、寵辱得失,更已一股腦兒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在這一瞬間,時間似乎已經凝滯了,空間也已縮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個扣舷獨嘯的詞人形象充塞於畫面而又響起了虎嘯龍吟,風起浪湧的畫外音。起初那個更無一點風色、安謐恬靜的洞庭湖霎時間似乎變成了萬象沓至、群賓雜亂的熱鬧酒席,而那位肝膽冰雪的主人也變成了酒入熱腸、壯氣凌雲的豪士了?。

歷史上的張孝祥,是一位有才華、有抱負、有器識的愛國之士。但在這首作於特定環境的詞中,作者的高潔人格、高尚氣節以及廣遠襟懷,都融化在一片皎潔瑩白的月光湖影中,變得透明、澄澈;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肅穆、深邃和豐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興會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個寥闊高遠的藝術意境中,顯得超塵、出俗;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朦朧、神祕和優美。詞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妙處在何?妙處在於物我交遊、天人合一;妙處在於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試想,一個從塵世中來的凡人,能夠跳出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的困境,而達到如此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豈非妙極!而前人常說言不盡意,作者卻能借助於此種物我交融、情景交浹的意境,把無私、忘我的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又豈非是文學的無上妙境!胡仔曾經哀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三),此話有失偏頗。眼前的這首《念奴嬌》詞,就是一篇廢不得的佳作。如果說,蘇詞藉著月光傾吐對人類之愛的摯情歌頌的話,那麼張詞就藉著月光抒發對高風亮節的盡情讚美。

不但是在中秋詩詞的長廊中、而且是在整個古典文學的長廊中,它都是一首傑出的代表作。而載負著它的基礎,就在於那經過宇宙意識,昇華過的人格美和藝術美。它將具有著澡雪精神和提高審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一葉凌波,十里馭風,煙鬟霧鬢蕭蕭。

認得蘭皋瓊珮,水館冰綃。

秋霽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

恨微顰不語,少進還收,佇立超遙。

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

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

悵望胎仙琴疊,忍看翡翠蘭苕。

夢迴人遠,紅雲一片,天際笙簫。

中國古代詩裡有遊仙類,其初寫些出塵思想,後業也兼及兒女情懷。這首詞乍看頗有遊仙韻味,但經深入揣摩,仍是懷念早年情侶李氏之作。乾道三年(1167年)秋,作者與李氏所生之子張同之曾去看作作者。是年同之已十五歲,父子乍見,諒當悲喜交集。追念與其母李氏舊情猶在而相見無期,能不感慨萬端、沉思入夢?這首詞就是紀夢之作。

通觀全詞,除最後三句述醒後幻覺外,餘皆夢中所見,寫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極煙水迷離之極。

蘇軾的《江城子》也是記夢,上來就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後來又說:縱使相逢應不識。上片寫的是死別之情,下片才寫夢境: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他這是憑悼亡人,可以如此實寫;孝祥和李氏是生離而非死別,因此虛實兼顧。夢境本虛,故以認得實之。重圓無望是事實,卻以猶自待虛詞掩之。其他如相顧無言與微顰不語,明月夜,短鬆崗與紅雲一片,天際笙簫等等,一寫永訣的哀傷,一寫暫離的悲慼。對比二者,措辭可謂各盡其妙。而後者描寫夢裡重逢,尤能將真摯愛情和微茫心事曲折地表達出來。孝祥自從紹興丙子(1156)送別李氏,曾有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及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念奴嬌》)等句。

一別逾十年,如今同之遠來省親,怎會不勾起內心深處的痛苦?詞裡說: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前二句承上啟下,第三句竟是一篇主旨,細心體味便知。明楊慎盛稱於湖詞,曾引秋淨(霽)一聯為寫景之妙的例句(《詞品》卷四),倘當日得知本事,所以理解全詞更深,料應拊掌稱絕。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裡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據《於湖先生長短句》,本詞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因此本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裡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滄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並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為鞭梢。繡旗為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為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該有多少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

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於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於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范仲淹《漁家傲》雲:濁酒一杯家萬里。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內心悲慼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慄,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於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本詞上闋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作者的感情色採,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闋抒發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採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為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洞庭》

行盡瀟湘到洞庭。

楚天闊處數峰青。

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

白魚雙尾玉刀明。

夜涼船影浸疏星。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孝宗乾道四年(1168),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模可見,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後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並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紅蓼,指生於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雲: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裡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唸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餘地來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來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

本詞乃作者重遊三塔寺而作,三塔寺,位於三塔湖(又名樑城湖)之畔,其旁另有寒光亭,即本詞中寒光亭下水連天句中的寒光亭。

起句問訊湖邊春色,問訊即問候。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江東》詩: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問訊何如就是問候起居。此詞問候的對象不是某人,而是湖邊春色。因為此前已經來過,重來如見故人,故爾致意問候。湖邊春色者,不止於下文寫到的絲絲綠柳,舉凡湖中春水,岸上春花,堤邊春草,林間春鳥,統在其中。詞人對於湖邊的情意如此殷切,重來又是三年一句說出了所以然。一是這樣的地方,他本來就已經很喜歡,雖只是偶然路過,也說不妨蹤跡更遲留,(《三塔寺阻雨》);如今重到,其喜悅可想而知,二是這次重來,距前次又隔三年了,幾年未到,蘊積的感情自然深厚。一般人重遊舊地時,往往也會有這樣的情感衝動。這一句句子極平常,字面也不起眼,卻是頗有意思,說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說出來的話。

上兩句人還未到三塔寺,心卻已先到了。下一句東風吹我過湖船,這才開始出場。過湖船是駛過湖面的船,是過湖而抵達三塔寺了。東風吹送,一應春色:楊柳絲絲拂面,再應春色。助興東風,定知心意;拂面楊柳,似解人情,與詞人重來問訊熱切之心,互相映襯。這時也還不過是泊岸系舟耳,已寫得如此神完氣足。則當詞人重入三塔寺以後,又將如何寫景抒情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出乎讀者的意料,過片既不承接上片描寫意脈,也全然換過了一副感情,以純理性的筆墨,吐出了自從進入官場以來,痛感世路崎嶇的一腔幽怨。已慣者,是經歷過多次人生道路上浮沉曲折之後的感悟之言。詞人有志於恢復中原。支持主戰派但不贊成急功近利,要先以自治自強為根本,又諫言廣開用才之路,頗得到宋高宗的嘉許。但政府中仍是主和派掌權,他們憑私見排斥異已,詞人空有長才銳氣,未得大用,反被一再謫遷,不由得意冷心灰,產生了離開汙濁的官場鬥爭,向自然界尋求寧靜的環境以解脫心中的煩惱的念頭。此心到處悠然的到處便是這一類的去處,三塔湖也是其中一處。這樣過片兩句就與上文發生了內在的聯繫。其實,三塔湖並非詞人所到過的風景最美的地方,三塔寺也只是一座頗為破敗的寺宇。《於湖文集》中有一篇《重修三塔偈》,其中說:三塔雖在,四壁常空。仰眾佛之尤奇,念殘僧之益少。《三塔寺阻雨》詩也說這裡是市迥薪芻少,僧殘像教空的。詞人愛這裡,豈不是因為它冷落衰敗的境況恰可引為同調,而壯闊純美的湖上風光又正契合心懷麼?所謂悠然,正是暫脫塵囂試忘痛苦時的心境。

陶淵明《飲酒》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詞人悠然之下,又見到了什麼呢?是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詞人在三塔寺望湖所見之景多矣,有蒼山在煙外,高浪與天通,有涼風撼楊柳,晴日麗荷花,有釣艇未歸饒夕照(均見其有關三塔寺詩),而這裡獨拈出水天之間飛鷗一片之景,及作者特設之筆。

蓋亦淵明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之意。寫景之中,即寓情感,與世路句作反照,又寫出了此心的悠然。陶在飛鳥相與還之下續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詞人也說過:悠然心會,妙處與君說(《念奴嬌。過洞庭》)詞寫到飛起沙鷗一片便結末,那麼結束兩句的真意,我們也可於其無言處會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黃陵廟》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張孝祥離開湖南長沙,到達湖北荊州(今江陵)任職。這首詞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詞題一作阻風三峰下。詞句亦稍有差異。他在給友人黃子默的信中說: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黃陵廟在湖南湘陰縣北的黃陵山。相傳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廟,故稱黃陵廟。可見孝祥在赴任途中曾為風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繪洶湧澎湃的波浪,而是著眼於波臣風伯的善戲。因此詞人傾注了濃烈的主觀想象色彩。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起兩句寫舟泛湘江一路行來的景色。只寫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懷足慰之事,下必細數。以下轉入黃昏阻風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兩句,由自我想象而進入一種主觀幻覺心理的境界。詞人不說自己的行船為大風所阻,不得行駛的實況,相反卻抒寫自己幻覺的意象,水神熱情地邀請他欣賞那美好的夕陽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閃動著象魚鱗般的波紋。這種浪漫主義手法,把現實與想象,幻覺心理與時空變化,非常和諧地描繪在一幅畫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從而增強了詞的藝術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對風遏行舟的情況詞人此刻的心境,猶如蘇軾《定風波》詞中所寫: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樣泰然自如。不過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切望風向轉變。如果明天能夠轉為順風的話,那麼今天露宿在江邊也是心情舒暢的。

結尾以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兩句收結,別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歌舞曲。岳陽樓,在湖南嶽陽市城西,面臨洞庭湖。這裡前一句寫一陣陣江中波濤的聲響,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這種生動的比喻表現出詞人所獨有的想象。後一句則是表達他內心的願望,當行舟到達岳陽時,一定要登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風光。

張孝祥一生英才奇氣,如果說在《念奴嬌。過洞庭》詞中以吸江酌鬥,賓客萬象的豪邁氣勢,使南宋魏了翁為之傾倒,盛讚此首在集中最為杰特(見《鶴山題跋》卷二)。那麼在這首詞中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奇幻的藝術想象,同樣顯露出他的傑出才華和獨具的詞作風格。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生查子·遠山眉黛橫》

遠山眉黛橫,媚柳開青眼。

樓閣斷霞明,簾幕春寒淺。

杯延玉漏遲,獨怕金刀剪。

明月忽飛來,花影和簾卷。

這首詞或題秦觀作,字句亦略異。詞寫一位女了從傍晚到深夜的春愁。主人公的感情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風格清婉淡雅,讀時須細細體味,久而方知其味。

蘇軾《洞仙歌》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明月本在天空,因簾開而照入,人或未覺也:月色忽飛來,花影和簾卷,天空本無月色,忽爾突現如天外飛來,人遂捲簾而歡接之,則是有意去看月。有如中夕孤獨無聊,見客至而起迎,雖本非所盼,亦有勝於無。從另外一頭看,也似乎是月亮對人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際,忽然撥雲而出,殷勤下顧。誠如東坡詞所謂明月多情來照戶(《漁家傲。七夕》)。一筆而四面玲瓏,堪稱高手。花影和簾卷,也是極富含蘊的名句。張先《歸朝歡》詞雲:曈曈,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是寫日間情景。此詞在構思上可能受到他的影響,但時間放在夜裡,日影改為月影,卻別具一番情趣。月光忽然照進室內,閨中人要捲簾看月,把照在簾幕上的花影也一齊捲起了。月色未現時原無花影,花影和簾卷顯然在月色飛來之後。不說看月而說捲簾,說捲簾又用花影和簾卷這樣優美精緻的詞句來表述,不純是以景結情,還通過行動以表達內心。此刻閨中佳人是怎麼想的呢,作者沒有明言,只是把這種帶有象徵意味的景象呈現出來,讓讀者去想象,去品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含蓄不盡,意在言外。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風帆更起》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裡,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過採石江邊,望夫山下,酌水應懷古。

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

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皋暮。

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歷來難以考證。近來據宛敏灝考證,認為詞裡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發地點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別離原因是遣返,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見《文藝論叢》第13輯《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

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但終不免要暴露,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風帆更起三句,點出了季節,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在長江邊,詞人送別,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一個望字,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黃花,菊花,比喻李氏。這既符合時令,又藉以抒發風裡落花誰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再難團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緒更添。別岸風煙三句,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飄逝,已感到悽然欲絕,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麼地方!正是兩情繾綣,難以割捨不如二句,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伊,指李氏。隨著物景的轉換,詞人心潮起伏。他多麼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張先《江南柳》詞中寫過:願身能似月華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與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離別的愁緒,寫得委婉纏綿,一往情深。

下片開頭船過採石江邊一句,筆力宕開,而意脈不斷。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從這裡上船是要經過採石磯的。緊接著望夫山下二句,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安徽當塗有望夫山,靠近採石磯。這裡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不堪其悲苦吧!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二句,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南史。範雲傳》載,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以剪刀為聘。後貴顯,範雲曰: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感。因出剪刀還之,袥亦別婚他族。荊布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後廷試中進士第一,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蘊藏內心複雜的意緒。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凝望著遠去的行舟,腦海裡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悲恨滿臉;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正是牽腸掛肚,思緒難平。

歇拍桐鄉君子二句,情意縈紆,纏綿悱惻。桐鄉,春秋時桐國地,在今安徽桐城縣北,這裡即指桐城。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洩露她的真實去處。詞人唯一希求的是,桐鄉的君子,想到我在這裡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

這首送人詞一氣舒捲,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而且感情真摯,柔腸百轉,所寫離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出任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讒降職北歸,途經湖南洞庭湖(詞中的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時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誘發了詞人深邃的宇宙意識和勃然詩興,使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說到詩歌表現宇宙意識,我們便會想到唐人詩中的《春江花月夜》和《登幽州臺歌》。但是,宋詞所表現的宇宙意識和唐詩比較起來,畢竟各有千秋。張若虛的詞中,流瀉著的是一片如夢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緒。在水月無盡的永恆面前,作者流露出無限的惆悵;而在這悵惘之中,又夾雜著某種憧憬、留戀和對人生無常的輕微嘆息。它是痴情而純真的,卻又夾雜著涉世未深的稚嫩。陳子昂的詩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積聚著自《詩經》和《楚辭》以來無數善感的騷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著的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時卻又表現出了很幽深的孤獨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與詩人對立著的,因此他覺得孤立無援而只能獨自愴然淚下。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和人類思想的發展,出現在幾百年後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請讀《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徜徉在清風明月的懷抱之中而感到無所不適的快樂,這種融通了人與宇宙界限的意識觀念,標誌著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從前代人的困惑、苦惱中解脫出來,而達到了一種更為高級的超曠的思想境地,反映出這一代身受多種社會矛盾困擾的文人於經歷了艱苦曲折的心路歷程之後,在思想領域裡已經找到了一種自我解脫、自我超化的途徑。

張孝祥這個人,不管從其人品、胸襟、才學、詞風來看,都與蘇軾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凡是優秀的作家(特別象張孝祥這樣的有個性、有才華的作家),除了向前人學習之外,便會有著自己的特創。

張孝祥的這首詞,以他高潔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為基礎,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寥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至此,詞情頓時達到了高潮: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時已經達到了忘形的超脫地步而把人世間的一切(連日子)都遺忘得乾乾淨淨了,因此,那些富功名、寵辱得失,更已一股腦兒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在這一瞬間,時間似乎已經凝滯了,空間也已縮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個扣舷獨嘯的詞人形象充塞於畫面而又響起了虎嘯龍吟,風起浪湧的畫外音。起初那個更無一點風色、安謐恬靜的洞庭湖霎時間似乎變成了萬象沓至、群賓雜亂的熱鬧酒席,而那位肝膽冰雪的主人也變成了酒入熱腸、壯氣凌雲的豪士了?。

歷史上的張孝祥,是一位有才華、有抱負、有器識的愛國之士。但在這首作於特定環境的詞中,作者的高潔人格、高尚氣節以及廣遠襟懷,都融化在一片皎潔瑩白的月光湖影中,變得透明、澄澈;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肅穆、深邃和豐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興會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個寥闊高遠的藝術意境中,顯得超塵、出俗;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朦朧、神祕和優美。詞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妙處在何?妙處在於物我交遊、天人合一;妙處在於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試想,一個從塵世中來的凡人,能夠跳出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的困境,而達到如此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豈非妙極!而前人常說言不盡意,作者卻能借助於此種物我交融、情景交浹的意境,把無私、忘我的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又豈非是文學的無上妙境!胡仔曾經哀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三),此話有失偏頗。眼前的這首《念奴嬌》詞,就是一篇廢不得的佳作。如果說,蘇詞藉著月光傾吐對人類之愛的摯情歌頌的話,那麼張詞就藉著月光抒發對高風亮節的盡情讚美。

不但是在中秋詩詞的長廊中、而且是在整個古典文學的長廊中,它都是一首傑出的代表作。而載負著它的基礎,就在於那經過宇宙意識,昇華過的人格美和藝術美。它將具有著澡雪精神和提高審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一葉凌波,十里馭風,煙鬟霧鬢蕭蕭。

認得蘭皋瓊珮,水館冰綃。

秋霽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

恨微顰不語,少進還收,佇立超遙。

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

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

悵望胎仙琴疊,忍看翡翠蘭苕。

夢迴人遠,紅雲一片,天際笙簫。

中國古代詩裡有遊仙類,其初寫些出塵思想,後業也兼及兒女情懷。這首詞乍看頗有遊仙韻味,但經深入揣摩,仍是懷念早年情侶李氏之作。乾道三年(1167年)秋,作者與李氏所生之子張同之曾去看作作者。是年同之已十五歲,父子乍見,諒當悲喜交集。追念與其母李氏舊情猶在而相見無期,能不感慨萬端、沉思入夢?這首詞就是紀夢之作。

通觀全詞,除最後三句述醒後幻覺外,餘皆夢中所見,寫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極煙水迷離之極。

蘇軾的《江城子》也是記夢,上來就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後來又說:縱使相逢應不識。上片寫的是死別之情,下片才寫夢境: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他這是憑悼亡人,可以如此實寫;孝祥和李氏是生離而非死別,因此虛實兼顧。夢境本虛,故以認得實之。重圓無望是事實,卻以猶自待虛詞掩之。其他如相顧無言與微顰不語,明月夜,短鬆崗與紅雲一片,天際笙簫等等,一寫永訣的哀傷,一寫暫離的悲慼。對比二者,措辭可謂各盡其妙。而後者描寫夢裡重逢,尤能將真摯愛情和微茫心事曲折地表達出來。孝祥自從紹興丙子(1156)送別李氏,曾有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及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念奴嬌》)等句。

一別逾十年,如今同之遠來省親,怎會不勾起內心深處的痛苦?詞裡說: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前二句承上啟下,第三句竟是一篇主旨,細心體味便知。明楊慎盛稱於湖詞,曾引秋淨(霽)一聯為寫景之妙的例句(《詞品》卷四),倘當日得知本事,所以理解全詞更深,料應拊掌稱絕。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裡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據《於湖先生長短句》,本詞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因此本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裡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滄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並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為鞭梢。繡旗為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為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該有多少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

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於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於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范仲淹《漁家傲》雲:濁酒一杯家萬里。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內心悲慼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慄,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於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本詞上闋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作者的感情色採,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闋抒發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採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為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洞庭》

行盡瀟湘到洞庭。

楚天闊處數峰青。

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

白魚雙尾玉刀明。

夜涼船影浸疏星。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孝宗乾道四年(1168),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模可見,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後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並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紅蓼,指生於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雲: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裡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唸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餘地來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來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

本詞乃作者重遊三塔寺而作,三塔寺,位於三塔湖(又名樑城湖)之畔,其旁另有寒光亭,即本詞中寒光亭下水連天句中的寒光亭。

起句問訊湖邊春色,問訊即問候。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江東》詩: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問訊何如就是問候起居。此詞問候的對象不是某人,而是湖邊春色。因為此前已經來過,重來如見故人,故爾致意問候。湖邊春色者,不止於下文寫到的絲絲綠柳,舉凡湖中春水,岸上春花,堤邊春草,林間春鳥,統在其中。詞人對於湖邊的情意如此殷切,重來又是三年一句說出了所以然。一是這樣的地方,他本來就已經很喜歡,雖只是偶然路過,也說不妨蹤跡更遲留,(《三塔寺阻雨》);如今重到,其喜悅可想而知,二是這次重來,距前次又隔三年了,幾年未到,蘊積的感情自然深厚。一般人重遊舊地時,往往也會有這樣的情感衝動。這一句句子極平常,字面也不起眼,卻是頗有意思,說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說出來的話。

上兩句人還未到三塔寺,心卻已先到了。下一句東風吹我過湖船,這才開始出場。過湖船是駛過湖面的船,是過湖而抵達三塔寺了。東風吹送,一應春色:楊柳絲絲拂面,再應春色。助興東風,定知心意;拂面楊柳,似解人情,與詞人重來問訊熱切之心,互相映襯。這時也還不過是泊岸系舟耳,已寫得如此神完氣足。則當詞人重入三塔寺以後,又將如何寫景抒情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出乎讀者的意料,過片既不承接上片描寫意脈,也全然換過了一副感情,以純理性的筆墨,吐出了自從進入官場以來,痛感世路崎嶇的一腔幽怨。已慣者,是經歷過多次人生道路上浮沉曲折之後的感悟之言。詞人有志於恢復中原。支持主戰派但不贊成急功近利,要先以自治自強為根本,又諫言廣開用才之路,頗得到宋高宗的嘉許。但政府中仍是主和派掌權,他們憑私見排斥異已,詞人空有長才銳氣,未得大用,反被一再謫遷,不由得意冷心灰,產生了離開汙濁的官場鬥爭,向自然界尋求寧靜的環境以解脫心中的煩惱的念頭。此心到處悠然的到處便是這一類的去處,三塔湖也是其中一處。這樣過片兩句就與上文發生了內在的聯繫。其實,三塔湖並非詞人所到過的風景最美的地方,三塔寺也只是一座頗為破敗的寺宇。《於湖文集》中有一篇《重修三塔偈》,其中說:三塔雖在,四壁常空。仰眾佛之尤奇,念殘僧之益少。《三塔寺阻雨》詩也說這裡是市迥薪芻少,僧殘像教空的。詞人愛這裡,豈不是因為它冷落衰敗的境況恰可引為同調,而壯闊純美的湖上風光又正契合心懷麼?所謂悠然,正是暫脫塵囂試忘痛苦時的心境。

陶淵明《飲酒》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詞人悠然之下,又見到了什麼呢?是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詞人在三塔寺望湖所見之景多矣,有蒼山在煙外,高浪與天通,有涼風撼楊柳,晴日麗荷花,有釣艇未歸饒夕照(均見其有關三塔寺詩),而這裡獨拈出水天之間飛鷗一片之景,及作者特設之筆。

蓋亦淵明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之意。寫景之中,即寓情感,與世路句作反照,又寫出了此心的悠然。陶在飛鳥相與還之下續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詞人也說過:悠然心會,妙處與君說(《念奴嬌。過洞庭》)詞寫到飛起沙鷗一片便結末,那麼結束兩句的真意,我們也可於其無言處會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黃陵廟》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張孝祥離開湖南長沙,到達湖北荊州(今江陵)任職。這首詞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詞題一作阻風三峰下。詞句亦稍有差異。他在給友人黃子默的信中說: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黃陵廟在湖南湘陰縣北的黃陵山。相傳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廟,故稱黃陵廟。可見孝祥在赴任途中曾為風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繪洶湧澎湃的波浪,而是著眼於波臣風伯的善戲。因此詞人傾注了濃烈的主觀想象色彩。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起兩句寫舟泛湘江一路行來的景色。只寫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懷足慰之事,下必細數。以下轉入黃昏阻風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兩句,由自我想象而進入一種主觀幻覺心理的境界。詞人不說自己的行船為大風所阻,不得行駛的實況,相反卻抒寫自己幻覺的意象,水神熱情地邀請他欣賞那美好的夕陽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閃動著象魚鱗般的波紋。這種浪漫主義手法,把現實與想象,幻覺心理與時空變化,非常和諧地描繪在一幅畫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從而增強了詞的藝術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對風遏行舟的情況詞人此刻的心境,猶如蘇軾《定風波》詞中所寫: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樣泰然自如。不過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切望風向轉變。如果明天能夠轉為順風的話,那麼今天露宿在江邊也是心情舒暢的。

結尾以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兩句收結,別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歌舞曲。岳陽樓,在湖南嶽陽市城西,面臨洞庭湖。這裡前一句寫一陣陣江中波濤的聲響,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這種生動的比喻表現出詞人所獨有的想象。後一句則是表達他內心的願望,當行舟到達岳陽時,一定要登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風光。

張孝祥一生英才奇氣,如果說在《念奴嬌。過洞庭》詞中以吸江酌鬥,賓客萬象的豪邁氣勢,使南宋魏了翁為之傾倒,盛讚此首在集中最為杰特(見《鶴山題跋》卷二)。那麼在這首詞中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奇幻的藝術想象,同樣顯露出他的傑出才華和獨具的詞作風格。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生查子·遠山眉黛橫》

遠山眉黛橫,媚柳開青眼。

樓閣斷霞明,簾幕春寒淺。

杯延玉漏遲,獨怕金刀剪。

明月忽飛來,花影和簾卷。

這首詞或題秦觀作,字句亦略異。詞寫一位女了從傍晚到深夜的春愁。主人公的感情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風格清婉淡雅,讀時須細細體味,久而方知其味。

蘇軾《洞仙歌》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明月本在天空,因簾開而照入,人或未覺也:月色忽飛來,花影和簾卷,天空本無月色,忽爾突現如天外飛來,人遂捲簾而歡接之,則是有意去看月。有如中夕孤獨無聊,見客至而起迎,雖本非所盼,亦有勝於無。從另外一頭看,也似乎是月亮對人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際,忽然撥雲而出,殷勤下顧。誠如東坡詞所謂明月多情來照戶(《漁家傲。七夕》)。一筆而四面玲瓏,堪稱高手。花影和簾卷,也是極富含蘊的名句。張先《歸朝歡》詞雲:曈曈,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是寫日間情景。此詞在構思上可能受到他的影響,但時間放在夜裡,日影改為月影,卻別具一番情趣。月光忽然照進室內,閨中人要捲簾看月,把照在簾幕上的花影也一齊捲起了。月色未現時原無花影,花影和簾卷顯然在月色飛來之後。不說看月而說捲簾,說捲簾又用花影和簾卷這樣優美精緻的詞句來表述,不純是以景結情,還通過行動以表達內心。此刻閨中佳人是怎麼想的呢,作者沒有明言,只是把這種帶有象徵意味的景象呈現出來,讓讀者去想象,去品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含蓄不盡,意在言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風帆更起》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裡,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過採石江邊,望夫山下,酌水應懷古。

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

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皋暮。

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歷來難以考證。近來據宛敏灝考證,認為詞裡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發地點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別離原因是遣返,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見《文藝論叢》第13輯《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

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但終不免要暴露,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風帆更起三句,點出了季節,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在長江邊,詞人送別,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一個望字,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黃花,菊花,比喻李氏。這既符合時令,又藉以抒發風裡落花誰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再難團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緒更添。別岸風煙三句,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飄逝,已感到悽然欲絕,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麼地方!正是兩情繾綣,難以割捨不如二句,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伊,指李氏。隨著物景的轉換,詞人心潮起伏。他多麼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張先《江南柳》詞中寫過:願身能似月華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與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離別的愁緒,寫得委婉纏綿,一往情深。

下片開頭船過採石江邊一句,筆力宕開,而意脈不斷。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從這裡上船是要經過採石磯的。緊接著望夫山下二句,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安徽當塗有望夫山,靠近採石磯。這裡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不堪其悲苦吧!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二句,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南史。範雲傳》載,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以剪刀為聘。後貴顯,範雲曰: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感。因出剪刀還之,袥亦別婚他族。荊布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後廷試中進士第一,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蘊藏內心複雜的意緒。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凝望著遠去的行舟,腦海裡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悲恨滿臉;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正是牽腸掛肚,思緒難平。

歇拍桐鄉君子二句,情意縈紆,纏綿悱惻。桐鄉,春秋時桐國地,在今安徽桐城縣北,這裡即指桐城。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洩露她的真實去處。詞人唯一希求的是,桐鄉的君子,想到我在這裡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

這首送人詞一氣舒捲,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而且感情真摯,柔腸百轉,所寫離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出任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讒降職北歸,途經湖南洞庭湖(詞中的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時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誘發了詞人深邃的宇宙意識和勃然詩興,使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說到詩歌表現宇宙意識,我們便會想到唐人詩中的《春江花月夜》和《登幽州臺歌》。但是,宋詞所表現的宇宙意識和唐詩比較起來,畢竟各有千秋。張若虛的詞中,流瀉著的是一片如夢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緒。在水月無盡的永恆面前,作者流露出無限的惆悵;而在這悵惘之中,又夾雜著某種憧憬、留戀和對人生無常的輕微嘆息。它是痴情而純真的,卻又夾雜著涉世未深的稚嫩。陳子昂的詩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積聚著自《詩經》和《楚辭》以來無數善感的騷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著的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時卻又表現出了很幽深的孤獨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與詩人對立著的,因此他覺得孤立無援而只能獨自愴然淚下。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和人類思想的發展,出現在幾百年後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請讀《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徜徉在清風明月的懷抱之中而感到無所不適的快樂,這種融通了人與宇宙界限的意識觀念,標誌著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從前代人的困惑、苦惱中解脫出來,而達到了一種更為高級的超曠的思想境地,反映出這一代身受多種社會矛盾困擾的文人於經歷了艱苦曲折的心路歷程之後,在思想領域裡已經找到了一種自我解脫、自我超化的途徑。

張孝祥這個人,不管從其人品、胸襟、才學、詞風來看,都與蘇軾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凡是優秀的作家(特別象張孝祥這樣的有個性、有才華的作家),除了向前人學習之外,便會有著自己的特創。

張孝祥的這首詞,以他高潔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為基礎,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寥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至此,詞情頓時達到了高潮: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時已經達到了忘形的超脫地步而把人世間的一切(連日子)都遺忘得乾乾淨淨了,因此,那些富功名、寵辱得失,更已一股腦兒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在這一瞬間,時間似乎已經凝滯了,空間也已縮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個扣舷獨嘯的詞人形象充塞於畫面而又響起了虎嘯龍吟,風起浪湧的畫外音。起初那個更無一點風色、安謐恬靜的洞庭湖霎時間似乎變成了萬象沓至、群賓雜亂的熱鬧酒席,而那位肝膽冰雪的主人也變成了酒入熱腸、壯氣凌雲的豪士了?。

歷史上的張孝祥,是一位有才華、有抱負、有器識的愛國之士。但在這首作於特定環境的詞中,作者的高潔人格、高尚氣節以及廣遠襟懷,都融化在一片皎潔瑩白的月光湖影中,變得透明、澄澈;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肅穆、深邃和豐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興會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個寥闊高遠的藝術意境中,顯得超塵、出俗;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朦朧、神祕和優美。詞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妙處在何?妙處在於物我交遊、天人合一;妙處在於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試想,一個從塵世中來的凡人,能夠跳出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的困境,而達到如此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豈非妙極!而前人常說言不盡意,作者卻能借助於此種物我交融、情景交浹的意境,把無私、忘我的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又豈非是文學的無上妙境!胡仔曾經哀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三),此話有失偏頗。眼前的這首《念奴嬌》詞,就是一篇廢不得的佳作。如果說,蘇詞藉著月光傾吐對人類之愛的摯情歌頌的話,那麼張詞就藉著月光抒發對高風亮節的盡情讚美。

不但是在中秋詩詞的長廊中、而且是在整個古典文學的長廊中,它都是一首傑出的代表作。而載負著它的基礎,就在於那經過宇宙意識,昇華過的人格美和藝術美。它將具有著澡雪精神和提高審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一葉凌波,十里馭風,煙鬟霧鬢蕭蕭。

認得蘭皋瓊珮,水館冰綃。

秋霽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

恨微顰不語,少進還收,佇立超遙。

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

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

悵望胎仙琴疊,忍看翡翠蘭苕。

夢迴人遠,紅雲一片,天際笙簫。

中國古代詩裡有遊仙類,其初寫些出塵思想,後業也兼及兒女情懷。這首詞乍看頗有遊仙韻味,但經深入揣摩,仍是懷念早年情侶李氏之作。乾道三年(1167年)秋,作者與李氏所生之子張同之曾去看作作者。是年同之已十五歲,父子乍見,諒當悲喜交集。追念與其母李氏舊情猶在而相見無期,能不感慨萬端、沉思入夢?這首詞就是紀夢之作。

通觀全詞,除最後三句述醒後幻覺外,餘皆夢中所見,寫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極煙水迷離之極。

蘇軾的《江城子》也是記夢,上來就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後來又說:縱使相逢應不識。上片寫的是死別之情,下片才寫夢境: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他這是憑悼亡人,可以如此實寫;孝祥和李氏是生離而非死別,因此虛實兼顧。夢境本虛,故以認得實之。重圓無望是事實,卻以猶自待虛詞掩之。其他如相顧無言與微顰不語,明月夜,短鬆崗與紅雲一片,天際笙簫等等,一寫永訣的哀傷,一寫暫離的悲慼。對比二者,措辭可謂各盡其妙。而後者描寫夢裡重逢,尤能將真摯愛情和微茫心事曲折地表達出來。孝祥自從紹興丙子(1156)送別李氏,曾有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及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念奴嬌》)等句。

一別逾十年,如今同之遠來省親,怎會不勾起內心深處的痛苦?詞裡說: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前二句承上啟下,第三句竟是一篇主旨,細心體味便知。明楊慎盛稱於湖詞,曾引秋淨(霽)一聯為寫景之妙的例句(《詞品》卷四),倘當日得知本事,所以理解全詞更深,料應拊掌稱絕。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裡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據《於湖先生長短句》,本詞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因此本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裡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滄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並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為鞭梢。繡旗為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為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該有多少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

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於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於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范仲淹《漁家傲》雲:濁酒一杯家萬里。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內心悲慼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慄,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於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本詞上闋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作者的感情色採,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闋抒發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採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為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洞庭》

行盡瀟湘到洞庭。

楚天闊處數峰青。

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

白魚雙尾玉刀明。

夜涼船影浸疏星。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孝宗乾道四年(1168),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模可見,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後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並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紅蓼,指生於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雲: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裡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唸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餘地來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來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

本詞乃作者重遊三塔寺而作,三塔寺,位於三塔湖(又名樑城湖)之畔,其旁另有寒光亭,即本詞中寒光亭下水連天句中的寒光亭。

起句問訊湖邊春色,問訊即問候。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江東》詩: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問訊何如就是問候起居。此詞問候的對象不是某人,而是湖邊春色。因為此前已經來過,重來如見故人,故爾致意問候。湖邊春色者,不止於下文寫到的絲絲綠柳,舉凡湖中春水,岸上春花,堤邊春草,林間春鳥,統在其中。詞人對於湖邊的情意如此殷切,重來又是三年一句說出了所以然。一是這樣的地方,他本來就已經很喜歡,雖只是偶然路過,也說不妨蹤跡更遲留,(《三塔寺阻雨》);如今重到,其喜悅可想而知,二是這次重來,距前次又隔三年了,幾年未到,蘊積的感情自然深厚。一般人重遊舊地時,往往也會有這樣的情感衝動。這一句句子極平常,字面也不起眼,卻是頗有意思,說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說出來的話。

上兩句人還未到三塔寺,心卻已先到了。下一句東風吹我過湖船,這才開始出場。過湖船是駛過湖面的船,是過湖而抵達三塔寺了。東風吹送,一應春色:楊柳絲絲拂面,再應春色。助興東風,定知心意;拂面楊柳,似解人情,與詞人重來問訊熱切之心,互相映襯。這時也還不過是泊岸系舟耳,已寫得如此神完氣足。則當詞人重入三塔寺以後,又將如何寫景抒情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出乎讀者的意料,過片既不承接上片描寫意脈,也全然換過了一副感情,以純理性的筆墨,吐出了自從進入官場以來,痛感世路崎嶇的一腔幽怨。已慣者,是經歷過多次人生道路上浮沉曲折之後的感悟之言。詞人有志於恢復中原。支持主戰派但不贊成急功近利,要先以自治自強為根本,又諫言廣開用才之路,頗得到宋高宗的嘉許。但政府中仍是主和派掌權,他們憑私見排斥異已,詞人空有長才銳氣,未得大用,反被一再謫遷,不由得意冷心灰,產生了離開汙濁的官場鬥爭,向自然界尋求寧靜的環境以解脫心中的煩惱的念頭。此心到處悠然的到處便是這一類的去處,三塔湖也是其中一處。這樣過片兩句就與上文發生了內在的聯繫。其實,三塔湖並非詞人所到過的風景最美的地方,三塔寺也只是一座頗為破敗的寺宇。《於湖文集》中有一篇《重修三塔偈》,其中說:三塔雖在,四壁常空。仰眾佛之尤奇,念殘僧之益少。《三塔寺阻雨》詩也說這裡是市迥薪芻少,僧殘像教空的。詞人愛這裡,豈不是因為它冷落衰敗的境況恰可引為同調,而壯闊純美的湖上風光又正契合心懷麼?所謂悠然,正是暫脫塵囂試忘痛苦時的心境。

陶淵明《飲酒》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詞人悠然之下,又見到了什麼呢?是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詞人在三塔寺望湖所見之景多矣,有蒼山在煙外,高浪與天通,有涼風撼楊柳,晴日麗荷花,有釣艇未歸饒夕照(均見其有關三塔寺詩),而這裡獨拈出水天之間飛鷗一片之景,及作者特設之筆。

蓋亦淵明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之意。寫景之中,即寓情感,與世路句作反照,又寫出了此心的悠然。陶在飛鳥相與還之下續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詞人也說過:悠然心會,妙處與君說(《念奴嬌。過洞庭》)詞寫到飛起沙鷗一片便結末,那麼結束兩句的真意,我們也可於其無言處會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黃陵廟》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張孝祥離開湖南長沙,到達湖北荊州(今江陵)任職。這首詞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詞題一作阻風三峰下。詞句亦稍有差異。他在給友人黃子默的信中說: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黃陵廟在湖南湘陰縣北的黃陵山。相傳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廟,故稱黃陵廟。可見孝祥在赴任途中曾為風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繪洶湧澎湃的波浪,而是著眼於波臣風伯的善戲。因此詞人傾注了濃烈的主觀想象色彩。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起兩句寫舟泛湘江一路行來的景色。只寫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懷足慰之事,下必細數。以下轉入黃昏阻風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兩句,由自我想象而進入一種主觀幻覺心理的境界。詞人不說自己的行船為大風所阻,不得行駛的實況,相反卻抒寫自己幻覺的意象,水神熱情地邀請他欣賞那美好的夕陽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閃動著象魚鱗般的波紋。這種浪漫主義手法,把現實與想象,幻覺心理與時空變化,非常和諧地描繪在一幅畫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從而增強了詞的藝術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對風遏行舟的情況詞人此刻的心境,猶如蘇軾《定風波》詞中所寫: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樣泰然自如。不過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切望風向轉變。如果明天能夠轉為順風的話,那麼今天露宿在江邊也是心情舒暢的。

結尾以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兩句收結,別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歌舞曲。岳陽樓,在湖南嶽陽市城西,面臨洞庭湖。這裡前一句寫一陣陣江中波濤的聲響,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這種生動的比喻表現出詞人所獨有的想象。後一句則是表達他內心的願望,當行舟到達岳陽時,一定要登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風光。

張孝祥一生英才奇氣,如果說在《念奴嬌。過洞庭》詞中以吸江酌鬥,賓客萬象的豪邁氣勢,使南宋魏了翁為之傾倒,盛讚此首在集中最為杰特(見《鶴山題跋》卷二)。那麼在這首詞中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奇幻的藝術想象,同樣顯露出他的傑出才華和獨具的詞作風格。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生查子·遠山眉黛橫》

遠山眉黛橫,媚柳開青眼。

樓閣斷霞明,簾幕春寒淺。

杯延玉漏遲,獨怕金刀剪。

明月忽飛來,花影和簾卷。

這首詞或題秦觀作,字句亦略異。詞寫一位女了從傍晚到深夜的春愁。主人公的感情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風格清婉淡雅,讀時須細細體味,久而方知其味。

蘇軾《洞仙歌》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明月本在天空,因簾開而照入,人或未覺也:月色忽飛來,花影和簾卷,天空本無月色,忽爾突現如天外飛來,人遂捲簾而歡接之,則是有意去看月。有如中夕孤獨無聊,見客至而起迎,雖本非所盼,亦有勝於無。從另外一頭看,也似乎是月亮對人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際,忽然撥雲而出,殷勤下顧。誠如東坡詞所謂明月多情來照戶(《漁家傲。七夕》)。一筆而四面玲瓏,堪稱高手。花影和簾卷,也是極富含蘊的名句。張先《歸朝歡》詞雲:曈曈,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是寫日間情景。此詞在構思上可能受到他的影響,但時間放在夜裡,日影改為月影,卻別具一番情趣。月光忽然照進室內,閨中人要捲簾看月,把照在簾幕上的花影也一齊捲起了。月色未現時原無花影,花影和簾卷顯然在月色飛來之後。不說看月而說捲簾,說捲簾又用花影和簾卷這樣優美精緻的詞句來表述,不純是以景結情,還通過行動以表達內心。此刻閨中佳人是怎麼想的呢,作者沒有明言,只是把這種帶有象徵意味的景象呈現出來,讓讀者去想象,去品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含蓄不盡,意在言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風帆更起》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裡,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過採石江邊,望夫山下,酌水應懷古。

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

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皋暮。

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歷來難以考證。近來據宛敏灝考證,認為詞裡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發地點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別離原因是遣返,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見《文藝論叢》第13輯《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

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但終不免要暴露,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風帆更起三句,點出了季節,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在長江邊,詞人送別,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一個望字,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黃花,菊花,比喻李氏。這既符合時令,又藉以抒發風裡落花誰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再難團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緒更添。別岸風煙三句,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飄逝,已感到悽然欲絕,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麼地方!正是兩情繾綣,難以割捨不如二句,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伊,指李氏。隨著物景的轉換,詞人心潮起伏。他多麼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張先《江南柳》詞中寫過:願身能似月華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與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離別的愁緒,寫得委婉纏綿,一往情深。

下片開頭船過採石江邊一句,筆力宕開,而意脈不斷。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從這裡上船是要經過採石磯的。緊接著望夫山下二句,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安徽當塗有望夫山,靠近採石磯。這裡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不堪其悲苦吧!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二句,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南史。範雲傳》載,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以剪刀為聘。後貴顯,範雲曰: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感。因出剪刀還之,袥亦別婚他族。荊布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後廷試中進士第一,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蘊藏內心複雜的意緒。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凝望著遠去的行舟,腦海裡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悲恨滿臉;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正是牽腸掛肚,思緒難平。

歇拍桐鄉君子二句,情意縈紆,纏綿悱惻。桐鄉,春秋時桐國地,在今安徽桐城縣北,這裡即指桐城。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洩露她的真實去處。詞人唯一希求的是,桐鄉的君子,想到我在這裡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

這首送人詞一氣舒捲,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而且感情真摯,柔腸百轉,所寫離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出任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讒降職北歸,途經湖南洞庭湖(詞中的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時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誘發了詞人深邃的宇宙意識和勃然詩興,使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說到詩歌表現宇宙意識,我們便會想到唐人詩中的《春江花月夜》和《登幽州臺歌》。但是,宋詞所表現的宇宙意識和唐詩比較起來,畢竟各有千秋。張若虛的詞中,流瀉著的是一片如夢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緒。在水月無盡的永恆面前,作者流露出無限的惆悵;而在這悵惘之中,又夾雜著某種憧憬、留戀和對人生無常的輕微嘆息。它是痴情而純真的,卻又夾雜著涉世未深的稚嫩。陳子昂的詩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積聚著自《詩經》和《楚辭》以來無數善感的騷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著的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時卻又表現出了很幽深的孤獨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與詩人對立著的,因此他覺得孤立無援而只能獨自愴然淚下。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和人類思想的發展,出現在幾百年後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請讀《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徜徉在清風明月的懷抱之中而感到無所不適的快樂,這種融通了人與宇宙界限的意識觀念,標誌著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從前代人的困惑、苦惱中解脫出來,而達到了一種更為高級的超曠的思想境地,反映出這一代身受多種社會矛盾困擾的文人於經歷了艱苦曲折的心路歷程之後,在思想領域裡已經找到了一種自我解脫、自我超化的途徑。

張孝祥這個人,不管從其人品、胸襟、才學、詞風來看,都與蘇軾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凡是優秀的作家(特別象張孝祥這樣的有個性、有才華的作家),除了向前人學習之外,便會有著自己的特創。

張孝祥的這首詞,以他高潔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為基礎,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寥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至此,詞情頓時達到了高潮: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時已經達到了忘形的超脫地步而把人世間的一切(連日子)都遺忘得乾乾淨淨了,因此,那些富功名、寵辱得失,更已一股腦兒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在這一瞬間,時間似乎已經凝滯了,空間也已縮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個扣舷獨嘯的詞人形象充塞於畫面而又響起了虎嘯龍吟,風起浪湧的畫外音。起初那個更無一點風色、安謐恬靜的洞庭湖霎時間似乎變成了萬象沓至、群賓雜亂的熱鬧酒席,而那位肝膽冰雪的主人也變成了酒入熱腸、壯氣凌雲的豪士了?。

歷史上的張孝祥,是一位有才華、有抱負、有器識的愛國之士。但在這首作於特定環境的詞中,作者的高潔人格、高尚氣節以及廣遠襟懷,都融化在一片皎潔瑩白的月光湖影中,變得透明、澄澈;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肅穆、深邃和豐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興會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個寥闊高遠的藝術意境中,顯得超塵、出俗;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朦朧、神祕和優美。詞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妙處在何?妙處在於物我交遊、天人合一;妙處在於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試想,一個從塵世中來的凡人,能夠跳出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的困境,而達到如此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豈非妙極!而前人常說言不盡意,作者卻能借助於此種物我交融、情景交浹的意境,把無私、忘我的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又豈非是文學的無上妙境!胡仔曾經哀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三),此話有失偏頗。眼前的這首《念奴嬌》詞,就是一篇廢不得的佳作。如果說,蘇詞藉著月光傾吐對人類之愛的摯情歌頌的話,那麼張詞就藉著月光抒發對高風亮節的盡情讚美。

不但是在中秋詩詞的長廊中、而且是在整個古典文學的長廊中,它都是一首傑出的代表作。而載負著它的基礎,就在於那經過宇宙意識,昇華過的人格美和藝術美。它將具有著澡雪精神和提高審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一葉凌波,十里馭風,煙鬟霧鬢蕭蕭。

認得蘭皋瓊珮,水館冰綃。

秋霽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

恨微顰不語,少進還收,佇立超遙。

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

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

悵望胎仙琴疊,忍看翡翠蘭苕。

夢迴人遠,紅雲一片,天際笙簫。

中國古代詩裡有遊仙類,其初寫些出塵思想,後業也兼及兒女情懷。這首詞乍看頗有遊仙韻味,但經深入揣摩,仍是懷念早年情侶李氏之作。乾道三年(1167年)秋,作者與李氏所生之子張同之曾去看作作者。是年同之已十五歲,父子乍見,諒當悲喜交集。追念與其母李氏舊情猶在而相見無期,能不感慨萬端、沉思入夢?這首詞就是紀夢之作。

通觀全詞,除最後三句述醒後幻覺外,餘皆夢中所見,寫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極煙水迷離之極。

蘇軾的《江城子》也是記夢,上來就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後來又說:縱使相逢應不識。上片寫的是死別之情,下片才寫夢境: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他這是憑悼亡人,可以如此實寫;孝祥和李氏是生離而非死別,因此虛實兼顧。夢境本虛,故以認得實之。重圓無望是事實,卻以猶自待虛詞掩之。其他如相顧無言與微顰不語,明月夜,短鬆崗與紅雲一片,天際笙簫等等,一寫永訣的哀傷,一寫暫離的悲慼。對比二者,措辭可謂各盡其妙。而後者描寫夢裡重逢,尤能將真摯愛情和微茫心事曲折地表達出來。孝祥自從紹興丙子(1156)送別李氏,曾有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及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念奴嬌》)等句。

一別逾十年,如今同之遠來省親,怎會不勾起內心深處的痛苦?詞裡說: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前二句承上啟下,第三句竟是一篇主旨,細心體味便知。明楊慎盛稱於湖詞,曾引秋淨(霽)一聯為寫景之妙的例句(《詞品》卷四),倘當日得知本事,所以理解全詞更深,料應拊掌稱絕。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裡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據《於湖先生長短句》,本詞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因此本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裡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滄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並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為鞭梢。繡旗為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為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該有多少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

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於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於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范仲淹《漁家傲》雲:濁酒一杯家萬里。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內心悲慼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慄,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於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本詞上闋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作者的感情色採,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闋抒發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採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為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洞庭》

行盡瀟湘到洞庭。

楚天闊處數峰青。

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

白魚雙尾玉刀明。

夜涼船影浸疏星。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孝宗乾道四年(1168),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模可見,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後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並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紅蓼,指生於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雲: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裡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唸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餘地來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來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

本詞乃作者重遊三塔寺而作,三塔寺,位於三塔湖(又名樑城湖)之畔,其旁另有寒光亭,即本詞中寒光亭下水連天句中的寒光亭。

起句問訊湖邊春色,問訊即問候。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江東》詩: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問訊何如就是問候起居。此詞問候的對象不是某人,而是湖邊春色。因為此前已經來過,重來如見故人,故爾致意問候。湖邊春色者,不止於下文寫到的絲絲綠柳,舉凡湖中春水,岸上春花,堤邊春草,林間春鳥,統在其中。詞人對於湖邊的情意如此殷切,重來又是三年一句說出了所以然。一是這樣的地方,他本來就已經很喜歡,雖只是偶然路過,也說不妨蹤跡更遲留,(《三塔寺阻雨》);如今重到,其喜悅可想而知,二是這次重來,距前次又隔三年了,幾年未到,蘊積的感情自然深厚。一般人重遊舊地時,往往也會有這樣的情感衝動。這一句句子極平常,字面也不起眼,卻是頗有意思,說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說出來的話。

上兩句人還未到三塔寺,心卻已先到了。下一句東風吹我過湖船,這才開始出場。過湖船是駛過湖面的船,是過湖而抵達三塔寺了。東風吹送,一應春色:楊柳絲絲拂面,再應春色。助興東風,定知心意;拂面楊柳,似解人情,與詞人重來問訊熱切之心,互相映襯。這時也還不過是泊岸系舟耳,已寫得如此神完氣足。則當詞人重入三塔寺以後,又將如何寫景抒情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出乎讀者的意料,過片既不承接上片描寫意脈,也全然換過了一副感情,以純理性的筆墨,吐出了自從進入官場以來,痛感世路崎嶇的一腔幽怨。已慣者,是經歷過多次人生道路上浮沉曲折之後的感悟之言。詞人有志於恢復中原。支持主戰派但不贊成急功近利,要先以自治自強為根本,又諫言廣開用才之路,頗得到宋高宗的嘉許。但政府中仍是主和派掌權,他們憑私見排斥異已,詞人空有長才銳氣,未得大用,反被一再謫遷,不由得意冷心灰,產生了離開汙濁的官場鬥爭,向自然界尋求寧靜的環境以解脫心中的煩惱的念頭。此心到處悠然的到處便是這一類的去處,三塔湖也是其中一處。這樣過片兩句就與上文發生了內在的聯繫。其實,三塔湖並非詞人所到過的風景最美的地方,三塔寺也只是一座頗為破敗的寺宇。《於湖文集》中有一篇《重修三塔偈》,其中說:三塔雖在,四壁常空。仰眾佛之尤奇,念殘僧之益少。《三塔寺阻雨》詩也說這裡是市迥薪芻少,僧殘像教空的。詞人愛這裡,豈不是因為它冷落衰敗的境況恰可引為同調,而壯闊純美的湖上風光又正契合心懷麼?所謂悠然,正是暫脫塵囂試忘痛苦時的心境。

陶淵明《飲酒》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詞人悠然之下,又見到了什麼呢?是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詞人在三塔寺望湖所見之景多矣,有蒼山在煙外,高浪與天通,有涼風撼楊柳,晴日麗荷花,有釣艇未歸饒夕照(均見其有關三塔寺詩),而這裡獨拈出水天之間飛鷗一片之景,及作者特設之筆。

蓋亦淵明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之意。寫景之中,即寓情感,與世路句作反照,又寫出了此心的悠然。陶在飛鳥相與還之下續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詞人也說過:悠然心會,妙處與君說(《念奴嬌。過洞庭》)詞寫到飛起沙鷗一片便結末,那麼結束兩句的真意,我們也可於其無言處會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黃陵廟》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張孝祥離開湖南長沙,到達湖北荊州(今江陵)任職。這首詞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詞題一作阻風三峰下。詞句亦稍有差異。他在給友人黃子默的信中說: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黃陵廟在湖南湘陰縣北的黃陵山。相傳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廟,故稱黃陵廟。可見孝祥在赴任途中曾為風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繪洶湧澎湃的波浪,而是著眼於波臣風伯的善戲。因此詞人傾注了濃烈的主觀想象色彩。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起兩句寫舟泛湘江一路行來的景色。只寫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懷足慰之事,下必細數。以下轉入黃昏阻風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兩句,由自我想象而進入一種主觀幻覺心理的境界。詞人不說自己的行船為大風所阻,不得行駛的實況,相反卻抒寫自己幻覺的意象,水神熱情地邀請他欣賞那美好的夕陽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閃動著象魚鱗般的波紋。這種浪漫主義手法,把現實與想象,幻覺心理與時空變化,非常和諧地描繪在一幅畫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從而增強了詞的藝術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對風遏行舟的情況詞人此刻的心境,猶如蘇軾《定風波》詞中所寫: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樣泰然自如。不過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切望風向轉變。如果明天能夠轉為順風的話,那麼今天露宿在江邊也是心情舒暢的。

結尾以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兩句收結,別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歌舞曲。岳陽樓,在湖南嶽陽市城西,面臨洞庭湖。這裡前一句寫一陣陣江中波濤的聲響,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這種生動的比喻表現出詞人所獨有的想象。後一句則是表達他內心的願望,當行舟到達岳陽時,一定要登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風光。

張孝祥一生英才奇氣,如果說在《念奴嬌。過洞庭》詞中以吸江酌鬥,賓客萬象的豪邁氣勢,使南宋魏了翁為之傾倒,盛讚此首在集中最為杰特(見《鶴山題跋》卷二)。那麼在這首詞中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奇幻的藝術想象,同樣顯露出他的傑出才華和獨具的詞作風格。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生查子·遠山眉黛橫》

遠山眉黛橫,媚柳開青眼。

樓閣斷霞明,簾幕春寒淺。

杯延玉漏遲,獨怕金刀剪。

明月忽飛來,花影和簾卷。

這首詞或題秦觀作,字句亦略異。詞寫一位女了從傍晚到深夜的春愁。主人公的感情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風格清婉淡雅,讀時須細細體味,久而方知其味。

蘇軾《洞仙歌》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明月本在天空,因簾開而照入,人或未覺也:月色忽飛來,花影和簾卷,天空本無月色,忽爾突現如天外飛來,人遂捲簾而歡接之,則是有意去看月。有如中夕孤獨無聊,見客至而起迎,雖本非所盼,亦有勝於無。從另外一頭看,也似乎是月亮對人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際,忽然撥雲而出,殷勤下顧。誠如東坡詞所謂明月多情來照戶(《漁家傲。七夕》)。一筆而四面玲瓏,堪稱高手。花影和簾卷,也是極富含蘊的名句。張先《歸朝歡》詞雲:曈曈,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是寫日間情景。此詞在構思上可能受到他的影響,但時間放在夜裡,日影改為月影,卻別具一番情趣。月光忽然照進室內,閨中人要捲簾看月,把照在簾幕上的花影也一齊捲起了。月色未現時原無花影,花影和簾卷顯然在月色飛來之後。不說看月而說捲簾,說捲簾又用花影和簾卷這樣優美精緻的詞句來表述,不純是以景結情,還通過行動以表達內心。此刻閨中佳人是怎麼想的呢,作者沒有明言,只是把這種帶有象徵意味的景象呈現出來,讓讀者去想象,去品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含蓄不盡,意在言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風帆更起》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裡,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過採石江邊,望夫山下,酌水應懷古。

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

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皋暮。

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歷來難以考證。近來據宛敏灝考證,認為詞裡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發地點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別離原因是遣返,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見《文藝論叢》第13輯《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

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但終不免要暴露,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風帆更起三句,點出了季節,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在長江邊,詞人送別,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一個望字,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黃花,菊花,比喻李氏。這既符合時令,又藉以抒發風裡落花誰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再難團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緒更添。別岸風煙三句,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飄逝,已感到悽然欲絕,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麼地方!正是兩情繾綣,難以割捨不如二句,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伊,指李氏。隨著物景的轉換,詞人心潮起伏。他多麼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張先《江南柳》詞中寫過:願身能似月華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與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離別的愁緒,寫得委婉纏綿,一往情深。

下片開頭船過採石江邊一句,筆力宕開,而意脈不斷。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從這裡上船是要經過採石磯的。緊接著望夫山下二句,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安徽當塗有望夫山,靠近採石磯。這裡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不堪其悲苦吧!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二句,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南史。範雲傳》載,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以剪刀為聘。後貴顯,範雲曰: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感。因出剪刀還之,袥亦別婚他族。荊布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後廷試中進士第一,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蘊藏內心複雜的意緒。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凝望著遠去的行舟,腦海裡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悲恨滿臉;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正是牽腸掛肚,思緒難平。

歇拍桐鄉君子二句,情意縈紆,纏綿悱惻。桐鄉,春秋時桐國地,在今安徽桐城縣北,這裡即指桐城。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洩露她的真實去處。詞人唯一希求的是,桐鄉的君子,想到我在這裡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

這首送人詞一氣舒捲,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而且感情真摯,柔腸百轉,所寫離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出任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讒降職北歸,途經湖南洞庭湖(詞中的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時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誘發了詞人深邃的宇宙意識和勃然詩興,使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說到詩歌表現宇宙意識,我們便會想到唐人詩中的《春江花月夜》和《登幽州臺歌》。但是,宋詞所表現的宇宙意識和唐詩比較起來,畢竟各有千秋。張若虛的詞中,流瀉著的是一片如夢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緒。在水月無盡的永恆面前,作者流露出無限的惆悵;而在這悵惘之中,又夾雜著某種憧憬、留戀和對人生無常的輕微嘆息。它是痴情而純真的,卻又夾雜著涉世未深的稚嫩。陳子昂的詩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積聚著自《詩經》和《楚辭》以來無數善感的騷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著的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時卻又表現出了很幽深的孤獨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與詩人對立著的,因此他覺得孤立無援而只能獨自愴然淚下。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和人類思想的發展,出現在幾百年後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請讀《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徜徉在清風明月的懷抱之中而感到無所不適的快樂,這種融通了人與宇宙界限的意識觀念,標誌著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從前代人的困惑、苦惱中解脫出來,而達到了一種更為高級的超曠的思想境地,反映出這一代身受多種社會矛盾困擾的文人於經歷了艱苦曲折的心路歷程之後,在思想領域裡已經找到了一種自我解脫、自我超化的途徑。

張孝祥這個人,不管從其人品、胸襟、才學、詞風來看,都與蘇軾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凡是優秀的作家(特別象張孝祥這樣的有個性、有才華的作家),除了向前人學習之外,便會有著自己的特創。

張孝祥的這首詞,以他高潔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為基礎,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寥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至此,詞情頓時達到了高潮: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時已經達到了忘形的超脫地步而把人世間的一切(連日子)都遺忘得乾乾淨淨了,因此,那些富功名、寵辱得失,更已一股腦兒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在這一瞬間,時間似乎已經凝滯了,空間也已縮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個扣舷獨嘯的詞人形象充塞於畫面而又響起了虎嘯龍吟,風起浪湧的畫外音。起初那個更無一點風色、安謐恬靜的洞庭湖霎時間似乎變成了萬象沓至、群賓雜亂的熱鬧酒席,而那位肝膽冰雪的主人也變成了酒入熱腸、壯氣凌雲的豪士了?。

歷史上的張孝祥,是一位有才華、有抱負、有器識的愛國之士。但在這首作於特定環境的詞中,作者的高潔人格、高尚氣節以及廣遠襟懷,都融化在一片皎潔瑩白的月光湖影中,變得透明、澄澈;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肅穆、深邃和豐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興會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個寥闊高遠的藝術意境中,顯得超塵、出俗;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朦朧、神祕和優美。詞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妙處在何?妙處在於物我交遊、天人合一;妙處在於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試想,一個從塵世中來的凡人,能夠跳出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的困境,而達到如此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豈非妙極!而前人常說言不盡意,作者卻能借助於此種物我交融、情景交浹的意境,把無私、忘我的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又豈非是文學的無上妙境!胡仔曾經哀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三),此話有失偏頗。眼前的這首《念奴嬌》詞,就是一篇廢不得的佳作。如果說,蘇詞藉著月光傾吐對人類之愛的摯情歌頌的話,那麼張詞就藉著月光抒發對高風亮節的盡情讚美。

不但是在中秋詩詞的長廊中、而且是在整個古典文學的長廊中,它都是一首傑出的代表作。而載負著它的基礎,就在於那經過宇宙意識,昇華過的人格美和藝術美。它將具有著澡雪精神和提高審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一葉凌波,十里馭風,煙鬟霧鬢蕭蕭。

認得蘭皋瓊珮,水館冰綃。

秋霽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

恨微顰不語,少進還收,佇立超遙。

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

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

悵望胎仙琴疊,忍看翡翠蘭苕。

夢迴人遠,紅雲一片,天際笙簫。

中國古代詩裡有遊仙類,其初寫些出塵思想,後業也兼及兒女情懷。這首詞乍看頗有遊仙韻味,但經深入揣摩,仍是懷念早年情侶李氏之作。乾道三年(1167年)秋,作者與李氏所生之子張同之曾去看作作者。是年同之已十五歲,父子乍見,諒當悲喜交集。追念與其母李氏舊情猶在而相見無期,能不感慨萬端、沉思入夢?這首詞就是紀夢之作。

通觀全詞,除最後三句述醒後幻覺外,餘皆夢中所見,寫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極煙水迷離之極。

蘇軾的《江城子》也是記夢,上來就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後來又說:縱使相逢應不識。上片寫的是死別之情,下片才寫夢境: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他這是憑悼亡人,可以如此實寫;孝祥和李氏是生離而非死別,因此虛實兼顧。夢境本虛,故以認得實之。重圓無望是事實,卻以猶自待虛詞掩之。其他如相顧無言與微顰不語,明月夜,短鬆崗與紅雲一片,天際笙簫等等,一寫永訣的哀傷,一寫暫離的悲慼。對比二者,措辭可謂各盡其妙。而後者描寫夢裡重逢,尤能將真摯愛情和微茫心事曲折地表達出來。孝祥自從紹興丙子(1156)送別李氏,曾有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及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念奴嬌》)等句。

一別逾十年,如今同之遠來省親,怎會不勾起內心深處的痛苦?詞裡說: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前二句承上啟下,第三句竟是一篇主旨,細心體味便知。明楊慎盛稱於湖詞,曾引秋淨(霽)一聯為寫景之妙的例句(《詞品》卷四),倘當日得知本事,所以理解全詞更深,料應拊掌稱絕。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裡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據《於湖先生長短句》,本詞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因此本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裡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滄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並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為鞭梢。繡旗為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為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該有多少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

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於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於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范仲淹《漁家傲》雲:濁酒一杯家萬里。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內心悲慼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慄,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於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本詞上闋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作者的感情色採,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闋抒發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採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為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洞庭》

行盡瀟湘到洞庭。

楚天闊處數峰青。

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

白魚雙尾玉刀明。

夜涼船影浸疏星。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孝宗乾道四年(1168),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模可見,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後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並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紅蓼,指生於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雲: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裡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唸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餘地來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來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

本詞乃作者重遊三塔寺而作,三塔寺,位於三塔湖(又名樑城湖)之畔,其旁另有寒光亭,即本詞中寒光亭下水連天句中的寒光亭。

起句問訊湖邊春色,問訊即問候。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江東》詩: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問訊何如就是問候起居。此詞問候的對象不是某人,而是湖邊春色。因為此前已經來過,重來如見故人,故爾致意問候。湖邊春色者,不止於下文寫到的絲絲綠柳,舉凡湖中春水,岸上春花,堤邊春草,林間春鳥,統在其中。詞人對於湖邊的情意如此殷切,重來又是三年一句說出了所以然。一是這樣的地方,他本來就已經很喜歡,雖只是偶然路過,也說不妨蹤跡更遲留,(《三塔寺阻雨》);如今重到,其喜悅可想而知,二是這次重來,距前次又隔三年了,幾年未到,蘊積的感情自然深厚。一般人重遊舊地時,往往也會有這樣的情感衝動。這一句句子極平常,字面也不起眼,卻是頗有意思,說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說出來的話。

上兩句人還未到三塔寺,心卻已先到了。下一句東風吹我過湖船,這才開始出場。過湖船是駛過湖面的船,是過湖而抵達三塔寺了。東風吹送,一應春色:楊柳絲絲拂面,再應春色。助興東風,定知心意;拂面楊柳,似解人情,與詞人重來問訊熱切之心,互相映襯。這時也還不過是泊岸系舟耳,已寫得如此神完氣足。則當詞人重入三塔寺以後,又將如何寫景抒情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出乎讀者的意料,過片既不承接上片描寫意脈,也全然換過了一副感情,以純理性的筆墨,吐出了自從進入官場以來,痛感世路崎嶇的一腔幽怨。已慣者,是經歷過多次人生道路上浮沉曲折之後的感悟之言。詞人有志於恢復中原。支持主戰派但不贊成急功近利,要先以自治自強為根本,又諫言廣開用才之路,頗得到宋高宗的嘉許。但政府中仍是主和派掌權,他們憑私見排斥異已,詞人空有長才銳氣,未得大用,反被一再謫遷,不由得意冷心灰,產生了離開汙濁的官場鬥爭,向自然界尋求寧靜的環境以解脫心中的煩惱的念頭。此心到處悠然的到處便是這一類的去處,三塔湖也是其中一處。這樣過片兩句就與上文發生了內在的聯繫。其實,三塔湖並非詞人所到過的風景最美的地方,三塔寺也只是一座頗為破敗的寺宇。《於湖文集》中有一篇《重修三塔偈》,其中說:三塔雖在,四壁常空。仰眾佛之尤奇,念殘僧之益少。《三塔寺阻雨》詩也說這裡是市迥薪芻少,僧殘像教空的。詞人愛這裡,豈不是因為它冷落衰敗的境況恰可引為同調,而壯闊純美的湖上風光又正契合心懷麼?所謂悠然,正是暫脫塵囂試忘痛苦時的心境。

陶淵明《飲酒》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詞人悠然之下,又見到了什麼呢?是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詞人在三塔寺望湖所見之景多矣,有蒼山在煙外,高浪與天通,有涼風撼楊柳,晴日麗荷花,有釣艇未歸饒夕照(均見其有關三塔寺詩),而這裡獨拈出水天之間飛鷗一片之景,及作者特設之筆。

蓋亦淵明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之意。寫景之中,即寓情感,與世路句作反照,又寫出了此心的悠然。陶在飛鳥相與還之下續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詞人也說過:悠然心會,妙處與君說(《念奴嬌。過洞庭》)詞寫到飛起沙鷗一片便結末,那麼結束兩句的真意,我們也可於其無言處會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黃陵廟》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張孝祥離開湖南長沙,到達湖北荊州(今江陵)任職。這首詞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詞題一作阻風三峰下。詞句亦稍有差異。他在給友人黃子默的信中說: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黃陵廟在湖南湘陰縣北的黃陵山。相傳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廟,故稱黃陵廟。可見孝祥在赴任途中曾為風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繪洶湧澎湃的波浪,而是著眼於波臣風伯的善戲。因此詞人傾注了濃烈的主觀想象色彩。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起兩句寫舟泛湘江一路行來的景色。只寫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懷足慰之事,下必細數。以下轉入黃昏阻風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兩句,由自我想象而進入一種主觀幻覺心理的境界。詞人不說自己的行船為大風所阻,不得行駛的實況,相反卻抒寫自己幻覺的意象,水神熱情地邀請他欣賞那美好的夕陽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閃動著象魚鱗般的波紋。這種浪漫主義手法,把現實與想象,幻覺心理與時空變化,非常和諧地描繪在一幅畫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從而增強了詞的藝術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對風遏行舟的情況詞人此刻的心境,猶如蘇軾《定風波》詞中所寫: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樣泰然自如。不過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切望風向轉變。如果明天能夠轉為順風的話,那麼今天露宿在江邊也是心情舒暢的。

結尾以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兩句收結,別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歌舞曲。岳陽樓,在湖南嶽陽市城西,面臨洞庭湖。這裡前一句寫一陣陣江中波濤的聲響,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這種生動的比喻表現出詞人所獨有的想象。後一句則是表達他內心的願望,當行舟到達岳陽時,一定要登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風光。

張孝祥一生英才奇氣,如果說在《念奴嬌。過洞庭》詞中以吸江酌鬥,賓客萬象的豪邁氣勢,使南宋魏了翁為之傾倒,盛讚此首在集中最為杰特(見《鶴山題跋》卷二)。那麼在這首詞中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奇幻的藝術想象,同樣顯露出他的傑出才華和獨具的詞作風格。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生查子·遠山眉黛橫》

遠山眉黛橫,媚柳開青眼。

樓閣斷霞明,簾幕春寒淺。

杯延玉漏遲,獨怕金刀剪。

明月忽飛來,花影和簾卷。

這首詞或題秦觀作,字句亦略異。詞寫一位女了從傍晚到深夜的春愁。主人公的感情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風格清婉淡雅,讀時須細細體味,久而方知其味。

蘇軾《洞仙歌》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明月本在天空,因簾開而照入,人或未覺也:月色忽飛來,花影和簾卷,天空本無月色,忽爾突現如天外飛來,人遂捲簾而歡接之,則是有意去看月。有如中夕孤獨無聊,見客至而起迎,雖本非所盼,亦有勝於無。從另外一頭看,也似乎是月亮對人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際,忽然撥雲而出,殷勤下顧。誠如東坡詞所謂明月多情來照戶(《漁家傲。七夕》)。一筆而四面玲瓏,堪稱高手。花影和簾卷,也是極富含蘊的名句。張先《歸朝歡》詞雲:曈曈,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是寫日間情景。此詞在構思上可能受到他的影響,但時間放在夜裡,日影改為月影,卻別具一番情趣。月光忽然照進室內,閨中人要捲簾看月,把照在簾幕上的花影也一齊捲起了。月色未現時原無花影,花影和簾卷顯然在月色飛來之後。不說看月而說捲簾,說捲簾又用花影和簾卷這樣優美精緻的詞句來表述,不純是以景結情,還通過行動以表達內心。此刻閨中佳人是怎麼想的呢,作者沒有明言,只是把這種帶有象徵意味的景象呈現出來,讓讀者去想象,去品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含蓄不盡,意在言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風帆更起》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裡,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過採石江邊,望夫山下,酌水應懷古。

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

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皋暮。

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歷來難以考證。近來據宛敏灝考證,認為詞裡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發地點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別離原因是遣返,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見《文藝論叢》第13輯《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

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但終不免要暴露,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風帆更起三句,點出了季節,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在長江邊,詞人送別,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一個望字,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黃花,菊花,比喻李氏。這既符合時令,又藉以抒發風裡落花誰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再難團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緒更添。別岸風煙三句,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飄逝,已感到悽然欲絕,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麼地方!正是兩情繾綣,難以割捨不如二句,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伊,指李氏。隨著物景的轉換,詞人心潮起伏。他多麼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張先《江南柳》詞中寫過:願身能似月華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與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離別的愁緒,寫得委婉纏綿,一往情深。

下片開頭船過採石江邊一句,筆力宕開,而意脈不斷。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從這裡上船是要經過採石磯的。緊接著望夫山下二句,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安徽當塗有望夫山,靠近採石磯。這裡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不堪其悲苦吧!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二句,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南史。範雲傳》載,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以剪刀為聘。後貴顯,範雲曰: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感。因出剪刀還之,袥亦別婚他族。荊布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後廷試中進士第一,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蘊藏內心複雜的意緒。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凝望著遠去的行舟,腦海裡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悲恨滿臉;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正是牽腸掛肚,思緒難平。

歇拍桐鄉君子二句,情意縈紆,纏綿悱惻。桐鄉,春秋時桐國地,在今安徽桐城縣北,這裡即指桐城。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洩露她的真實去處。詞人唯一希求的是,桐鄉的君子,想到我在這裡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

這首送人詞一氣舒捲,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而且感情真摯,柔腸百轉,所寫離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出任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讒降職北歸,途經湖南洞庭湖(詞中的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時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誘發了詞人深邃的宇宙意識和勃然詩興,使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說到詩歌表現宇宙意識,我們便會想到唐人詩中的《春江花月夜》和《登幽州臺歌》。但是,宋詞所表現的宇宙意識和唐詩比較起來,畢竟各有千秋。張若虛的詞中,流瀉著的是一片如夢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緒。在水月無盡的永恆面前,作者流露出無限的惆悵;而在這悵惘之中,又夾雜著某種憧憬、留戀和對人生無常的輕微嘆息。它是痴情而純真的,卻又夾雜著涉世未深的稚嫩。陳子昂的詩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積聚著自《詩經》和《楚辭》以來無數善感的騷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著的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時卻又表現出了很幽深的孤獨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與詩人對立著的,因此他覺得孤立無援而只能獨自愴然淚下。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和人類思想的發展,出現在幾百年後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請讀《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徜徉在清風明月的懷抱之中而感到無所不適的快樂,這種融通了人與宇宙界限的意識觀念,標誌著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從前代人的困惑、苦惱中解脫出來,而達到了一種更為高級的超曠的思想境地,反映出這一代身受多種社會矛盾困擾的文人於經歷了艱苦曲折的心路歷程之後,在思想領域裡已經找到了一種自我解脫、自我超化的途徑。

張孝祥這個人,不管從其人品、胸襟、才學、詞風來看,都與蘇軾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凡是優秀的作家(特別象張孝祥這樣的有個性、有才華的作家),除了向前人學習之外,便會有著自己的特創。

張孝祥的這首詞,以他高潔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為基礎,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寥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至此,詞情頓時達到了高潮: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時已經達到了忘形的超脫地步而把人世間的一切(連日子)都遺忘得乾乾淨淨了,因此,那些富功名、寵辱得失,更已一股腦兒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在這一瞬間,時間似乎已經凝滯了,空間也已縮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個扣舷獨嘯的詞人形象充塞於畫面而又響起了虎嘯龍吟,風起浪湧的畫外音。起初那個更無一點風色、安謐恬靜的洞庭湖霎時間似乎變成了萬象沓至、群賓雜亂的熱鬧酒席,而那位肝膽冰雪的主人也變成了酒入熱腸、壯氣凌雲的豪士了?。

歷史上的張孝祥,是一位有才華、有抱負、有器識的愛國之士。但在這首作於特定環境的詞中,作者的高潔人格、高尚氣節以及廣遠襟懷,都融化在一片皎潔瑩白的月光湖影中,變得透明、澄澈;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肅穆、深邃和豐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興會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個寥闊高遠的藝術意境中,顯得超塵、出俗;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朦朧、神祕和優美。詞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妙處在何?妙處在於物我交遊、天人合一;妙處在於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試想,一個從塵世中來的凡人,能夠跳出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的困境,而達到如此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豈非妙極!而前人常說言不盡意,作者卻能借助於此種物我交融、情景交浹的意境,把無私、忘我的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又豈非是文學的無上妙境!胡仔曾經哀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三),此話有失偏頗。眼前的這首《念奴嬌》詞,就是一篇廢不得的佳作。如果說,蘇詞藉著月光傾吐對人類之愛的摯情歌頌的話,那麼張詞就藉著月光抒發對高風亮節的盡情讚美。

不但是在中秋詩詞的長廊中、而且是在整個古典文學的長廊中,它都是一首傑出的代表作。而載負著它的基礎,就在於那經過宇宙意識,昇華過的人格美和藝術美。它將具有著澡雪精神和提高審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一葉凌波,十里馭風,煙鬟霧鬢蕭蕭。

認得蘭皋瓊珮,水館冰綃。

秋霽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

恨微顰不語,少進還收,佇立超遙。

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

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

悵望胎仙琴疊,忍看翡翠蘭苕。

夢迴人遠,紅雲一片,天際笙簫。

中國古代詩裡有遊仙類,其初寫些出塵思想,後業也兼及兒女情懷。這首詞乍看頗有遊仙韻味,但經深入揣摩,仍是懷念早年情侶李氏之作。乾道三年(1167年)秋,作者與李氏所生之子張同之曾去看作作者。是年同之已十五歲,父子乍見,諒當悲喜交集。追念與其母李氏舊情猶在而相見無期,能不感慨萬端、沉思入夢?這首詞就是紀夢之作。

通觀全詞,除最後三句述醒後幻覺外,餘皆夢中所見,寫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極煙水迷離之極。

蘇軾的《江城子》也是記夢,上來就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後來又說:縱使相逢應不識。上片寫的是死別之情,下片才寫夢境: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他這是憑悼亡人,可以如此實寫;孝祥和李氏是生離而非死別,因此虛實兼顧。夢境本虛,故以認得實之。重圓無望是事實,卻以猶自待虛詞掩之。其他如相顧無言與微顰不語,明月夜,短鬆崗與紅雲一片,天際笙簫等等,一寫永訣的哀傷,一寫暫離的悲慼。對比二者,措辭可謂各盡其妙。而後者描寫夢裡重逢,尤能將真摯愛情和微茫心事曲折地表達出來。孝祥自從紹興丙子(1156)送別李氏,曾有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及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念奴嬌》)等句。

一別逾十年,如今同之遠來省親,怎會不勾起內心深處的痛苦?詞裡說: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前二句承上啟下,第三句竟是一篇主旨,細心體味便知。明楊慎盛稱於湖詞,曾引秋淨(霽)一聯為寫景之妙的例句(《詞品》卷四),倘當日得知本事,所以理解全詞更深,料應拊掌稱絕。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裡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據《於湖先生長短句》,本詞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因此本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裡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滄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並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為鞭梢。繡旗為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為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該有多少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

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於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於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范仲淹《漁家傲》雲:濁酒一杯家萬里。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內心悲慼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慄,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於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本詞上闋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作者的感情色採,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闋抒發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採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為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洞庭》

行盡瀟湘到洞庭。

楚天闊處數峰青。

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

白魚雙尾玉刀明。

夜涼船影浸疏星。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孝宗乾道四年(1168),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模可見,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後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並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紅蓼,指生於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雲: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裡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唸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餘地來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來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

本詞乃作者重遊三塔寺而作,三塔寺,位於三塔湖(又名樑城湖)之畔,其旁另有寒光亭,即本詞中寒光亭下水連天句中的寒光亭。

起句問訊湖邊春色,問訊即問候。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江東》詩: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問訊何如就是問候起居。此詞問候的對象不是某人,而是湖邊春色。因為此前已經來過,重來如見故人,故爾致意問候。湖邊春色者,不止於下文寫到的絲絲綠柳,舉凡湖中春水,岸上春花,堤邊春草,林間春鳥,統在其中。詞人對於湖邊的情意如此殷切,重來又是三年一句說出了所以然。一是這樣的地方,他本來就已經很喜歡,雖只是偶然路過,也說不妨蹤跡更遲留,(《三塔寺阻雨》);如今重到,其喜悅可想而知,二是這次重來,距前次又隔三年了,幾年未到,蘊積的感情自然深厚。一般人重遊舊地時,往往也會有這樣的情感衝動。這一句句子極平常,字面也不起眼,卻是頗有意思,說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說出來的話。

上兩句人還未到三塔寺,心卻已先到了。下一句東風吹我過湖船,這才開始出場。過湖船是駛過湖面的船,是過湖而抵達三塔寺了。東風吹送,一應春色:楊柳絲絲拂面,再應春色。助興東風,定知心意;拂面楊柳,似解人情,與詞人重來問訊熱切之心,互相映襯。這時也還不過是泊岸系舟耳,已寫得如此神完氣足。則當詞人重入三塔寺以後,又將如何寫景抒情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出乎讀者的意料,過片既不承接上片描寫意脈,也全然換過了一副感情,以純理性的筆墨,吐出了自從進入官場以來,痛感世路崎嶇的一腔幽怨。已慣者,是經歷過多次人生道路上浮沉曲折之後的感悟之言。詞人有志於恢復中原。支持主戰派但不贊成急功近利,要先以自治自強為根本,又諫言廣開用才之路,頗得到宋高宗的嘉許。但政府中仍是主和派掌權,他們憑私見排斥異已,詞人空有長才銳氣,未得大用,反被一再謫遷,不由得意冷心灰,產生了離開汙濁的官場鬥爭,向自然界尋求寧靜的環境以解脫心中的煩惱的念頭。此心到處悠然的到處便是這一類的去處,三塔湖也是其中一處。這樣過片兩句就與上文發生了內在的聯繫。其實,三塔湖並非詞人所到過的風景最美的地方,三塔寺也只是一座頗為破敗的寺宇。《於湖文集》中有一篇《重修三塔偈》,其中說:三塔雖在,四壁常空。仰眾佛之尤奇,念殘僧之益少。《三塔寺阻雨》詩也說這裡是市迥薪芻少,僧殘像教空的。詞人愛這裡,豈不是因為它冷落衰敗的境況恰可引為同調,而壯闊純美的湖上風光又正契合心懷麼?所謂悠然,正是暫脫塵囂試忘痛苦時的心境。

陶淵明《飲酒》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詞人悠然之下,又見到了什麼呢?是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詞人在三塔寺望湖所見之景多矣,有蒼山在煙外,高浪與天通,有涼風撼楊柳,晴日麗荷花,有釣艇未歸饒夕照(均見其有關三塔寺詩),而這裡獨拈出水天之間飛鷗一片之景,及作者特設之筆。

蓋亦淵明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之意。寫景之中,即寓情感,與世路句作反照,又寫出了此心的悠然。陶在飛鳥相與還之下續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詞人也說過:悠然心會,妙處與君說(《念奴嬌。過洞庭》)詞寫到飛起沙鷗一片便結末,那麼結束兩句的真意,我們也可於其無言處會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黃陵廟》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張孝祥離開湖南長沙,到達湖北荊州(今江陵)任職。這首詞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詞題一作阻風三峰下。詞句亦稍有差異。他在給友人黃子默的信中說: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黃陵廟在湖南湘陰縣北的黃陵山。相傳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廟,故稱黃陵廟。可見孝祥在赴任途中曾為風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繪洶湧澎湃的波浪,而是著眼於波臣風伯的善戲。因此詞人傾注了濃烈的主觀想象色彩。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起兩句寫舟泛湘江一路行來的景色。只寫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懷足慰之事,下必細數。以下轉入黃昏阻風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兩句,由自我想象而進入一種主觀幻覺心理的境界。詞人不說自己的行船為大風所阻,不得行駛的實況,相反卻抒寫自己幻覺的意象,水神熱情地邀請他欣賞那美好的夕陽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閃動著象魚鱗般的波紋。這種浪漫主義手法,把現實與想象,幻覺心理與時空變化,非常和諧地描繪在一幅畫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從而增強了詞的藝術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對風遏行舟的情況詞人此刻的心境,猶如蘇軾《定風波》詞中所寫: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樣泰然自如。不過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切望風向轉變。如果明天能夠轉為順風的話,那麼今天露宿在江邊也是心情舒暢的。

結尾以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兩句收結,別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歌舞曲。岳陽樓,在湖南嶽陽市城西,面臨洞庭湖。這裡前一句寫一陣陣江中波濤的聲響,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這種生動的比喻表現出詞人所獨有的想象。後一句則是表達他內心的願望,當行舟到達岳陽時,一定要登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風光。

張孝祥一生英才奇氣,如果說在《念奴嬌。過洞庭》詞中以吸江酌鬥,賓客萬象的豪邁氣勢,使南宋魏了翁為之傾倒,盛讚此首在集中最為杰特(見《鶴山題跋》卷二)。那麼在這首詞中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奇幻的藝術想象,同樣顯露出他的傑出才華和獨具的詞作風格。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生查子·遠山眉黛橫》

遠山眉黛橫,媚柳開青眼。

樓閣斷霞明,簾幕春寒淺。

杯延玉漏遲,獨怕金刀剪。

明月忽飛來,花影和簾卷。

這首詞或題秦觀作,字句亦略異。詞寫一位女了從傍晚到深夜的春愁。主人公的感情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風格清婉淡雅,讀時須細細體味,久而方知其味。

蘇軾《洞仙歌》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明月本在天空,因簾開而照入,人或未覺也:月色忽飛來,花影和簾卷,天空本無月色,忽爾突現如天外飛來,人遂捲簾而歡接之,則是有意去看月。有如中夕孤獨無聊,見客至而起迎,雖本非所盼,亦有勝於無。從另外一頭看,也似乎是月亮對人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際,忽然撥雲而出,殷勤下顧。誠如東坡詞所謂明月多情來照戶(《漁家傲。七夕》)。一筆而四面玲瓏,堪稱高手。花影和簾卷,也是極富含蘊的名句。張先《歸朝歡》詞雲:曈曈,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是寫日間情景。此詞在構思上可能受到他的影響,但時間放在夜裡,日影改為月影,卻別具一番情趣。月光忽然照進室內,閨中人要捲簾看月,把照在簾幕上的花影也一齊捲起了。月色未現時原無花影,花影和簾卷顯然在月色飛來之後。不說看月而說捲簾,說捲簾又用花影和簾卷這樣優美精緻的詞句來表述,不純是以景結情,還通過行動以表達內心。此刻閨中佳人是怎麼想的呢,作者沒有明言,只是把這種帶有象徵意味的景象呈現出來,讓讀者去想象,去品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含蓄不盡,意在言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風帆更起》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裡,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過採石江邊,望夫山下,酌水應懷古。

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

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皋暮。

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歷來難以考證。近來據宛敏灝考證,認為詞裡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發地點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別離原因是遣返,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見《文藝論叢》第13輯《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

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但終不免要暴露,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風帆更起三句,點出了季節,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在長江邊,詞人送別,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一個望字,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黃花,菊花,比喻李氏。這既符合時令,又藉以抒發風裡落花誰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再難團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緒更添。別岸風煙三句,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飄逝,已感到悽然欲絕,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麼地方!正是兩情繾綣,難以割捨不如二句,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伊,指李氏。隨著物景的轉換,詞人心潮起伏。他多麼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張先《江南柳》詞中寫過:願身能似月華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與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離別的愁緒,寫得委婉纏綿,一往情深。

下片開頭船過採石江邊一句,筆力宕開,而意脈不斷。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從這裡上船是要經過採石磯的。緊接著望夫山下二句,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安徽當塗有望夫山,靠近採石磯。這裡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不堪其悲苦吧!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二句,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南史。範雲傳》載,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以剪刀為聘。後貴顯,範雲曰: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感。因出剪刀還之,袥亦別婚他族。荊布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後廷試中進士第一,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蘊藏內心複雜的意緒。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凝望著遠去的行舟,腦海裡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悲恨滿臉;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正是牽腸掛肚,思緒難平。

歇拍桐鄉君子二句,情意縈紆,纏綿悱惻。桐鄉,春秋時桐國地,在今安徽桐城縣北,這裡即指桐城。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洩露她的真實去處。詞人唯一希求的是,桐鄉的君子,想到我在這裡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

這首送人詞一氣舒捲,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而且感情真摯,柔腸百轉,所寫離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出任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讒降職北歸,途經湖南洞庭湖(詞中的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時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誘發了詞人深邃的宇宙意識和勃然詩興,使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說到詩歌表現宇宙意識,我們便會想到唐人詩中的《春江花月夜》和《登幽州臺歌》。但是,宋詞所表現的宇宙意識和唐詩比較起來,畢竟各有千秋。張若虛的詞中,流瀉著的是一片如夢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緒。在水月無盡的永恆面前,作者流露出無限的惆悵;而在這悵惘之中,又夾雜著某種憧憬、留戀和對人生無常的輕微嘆息。它是痴情而純真的,卻又夾雜著涉世未深的稚嫩。陳子昂的詩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積聚著自《詩經》和《楚辭》以來無數善感的騷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著的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時卻又表現出了很幽深的孤獨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與詩人對立著的,因此他覺得孤立無援而只能獨自愴然淚下。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和人類思想的發展,出現在幾百年後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請讀《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徜徉在清風明月的懷抱之中而感到無所不適的快樂,這種融通了人與宇宙界限的意識觀念,標誌著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從前代人的困惑、苦惱中解脫出來,而達到了一種更為高級的超曠的思想境地,反映出這一代身受多種社會矛盾困擾的文人於經歷了艱苦曲折的心路歷程之後,在思想領域裡已經找到了一種自我解脫、自我超化的途徑。

張孝祥這個人,不管從其人品、胸襟、才學、詞風來看,都與蘇軾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凡是優秀的作家(特別象張孝祥這樣的有個性、有才華的作家),除了向前人學習之外,便會有著自己的特創。

張孝祥的這首詞,以他高潔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為基礎,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寥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至此,詞情頓時達到了高潮: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時已經達到了忘形的超脫地步而把人世間的一切(連日子)都遺忘得乾乾淨淨了,因此,那些富功名、寵辱得失,更已一股腦兒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在這一瞬間,時間似乎已經凝滯了,空間也已縮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個扣舷獨嘯的詞人形象充塞於畫面而又響起了虎嘯龍吟,風起浪湧的畫外音。起初那個更無一點風色、安謐恬靜的洞庭湖霎時間似乎變成了萬象沓至、群賓雜亂的熱鬧酒席,而那位肝膽冰雪的主人也變成了酒入熱腸、壯氣凌雲的豪士了?。

歷史上的張孝祥,是一位有才華、有抱負、有器識的愛國之士。但在這首作於特定環境的詞中,作者的高潔人格、高尚氣節以及廣遠襟懷,都融化在一片皎潔瑩白的月光湖影中,變得透明、澄澈;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肅穆、深邃和豐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興會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個寥闊高遠的藝術意境中,顯得超塵、出俗;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朦朧、神祕和優美。詞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妙處在何?妙處在於物我交遊、天人合一;妙處在於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試想,一個從塵世中來的凡人,能夠跳出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的困境,而達到如此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豈非妙極!而前人常說言不盡意,作者卻能借助於此種物我交融、情景交浹的意境,把無私、忘我的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又豈非是文學的無上妙境!胡仔曾經哀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三),此話有失偏頗。眼前的這首《念奴嬌》詞,就是一篇廢不得的佳作。如果說,蘇詞藉著月光傾吐對人類之愛的摯情歌頌的話,那麼張詞就藉著月光抒發對高風亮節的盡情讚美。

不但是在中秋詩詞的長廊中、而且是在整個古典文學的長廊中,它都是一首傑出的代表作。而載負著它的基礎,就在於那經過宇宙意識,昇華過的人格美和藝術美。它將具有著澡雪精神和提高審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一葉凌波,十里馭風,煙鬟霧鬢蕭蕭。

認得蘭皋瓊珮,水館冰綃。

秋霽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

恨微顰不語,少進還收,佇立超遙。

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

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

悵望胎仙琴疊,忍看翡翠蘭苕。

夢迴人遠,紅雲一片,天際笙簫。

中國古代詩裡有遊仙類,其初寫些出塵思想,後業也兼及兒女情懷。這首詞乍看頗有遊仙韻味,但經深入揣摩,仍是懷念早年情侶李氏之作。乾道三年(1167年)秋,作者與李氏所生之子張同之曾去看作作者。是年同之已十五歲,父子乍見,諒當悲喜交集。追念與其母李氏舊情猶在而相見無期,能不感慨萬端、沉思入夢?這首詞就是紀夢之作。

通觀全詞,除最後三句述醒後幻覺外,餘皆夢中所見,寫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極煙水迷離之極。

蘇軾的《江城子》也是記夢,上來就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後來又說:縱使相逢應不識。上片寫的是死別之情,下片才寫夢境: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他這是憑悼亡人,可以如此實寫;孝祥和李氏是生離而非死別,因此虛實兼顧。夢境本虛,故以認得實之。重圓無望是事實,卻以猶自待虛詞掩之。其他如相顧無言與微顰不語,明月夜,短鬆崗與紅雲一片,天際笙簫等等,一寫永訣的哀傷,一寫暫離的悲慼。對比二者,措辭可謂各盡其妙。而後者描寫夢裡重逢,尤能將真摯愛情和微茫心事曲折地表達出來。孝祥自從紹興丙子(1156)送別李氏,曾有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及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念奴嬌》)等句。

一別逾十年,如今同之遠來省親,怎會不勾起內心深處的痛苦?詞裡說: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前二句承上啟下,第三句竟是一篇主旨,細心體味便知。明楊慎盛稱於湖詞,曾引秋淨(霽)一聯為寫景之妙的例句(《詞品》卷四),倘當日得知本事,所以理解全詞更深,料應拊掌稱絕。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裡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據《於湖先生長短句》,本詞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因此本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裡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滄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並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為鞭梢。繡旗為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為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該有多少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

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於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於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范仲淹《漁家傲》雲:濁酒一杯家萬里。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內心悲慼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慄,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於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本詞上闋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作者的感情色採,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闋抒發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採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為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洞庭》

行盡瀟湘到洞庭。

楚天闊處數峰青。

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

白魚雙尾玉刀明。

夜涼船影浸疏星。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孝宗乾道四年(1168),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模可見,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後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並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紅蓼,指生於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雲: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裡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唸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餘地來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來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

本詞乃作者重遊三塔寺而作,三塔寺,位於三塔湖(又名樑城湖)之畔,其旁另有寒光亭,即本詞中寒光亭下水連天句中的寒光亭。

起句問訊湖邊春色,問訊即問候。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江東》詩: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問訊何如就是問候起居。此詞問候的對象不是某人,而是湖邊春色。因為此前已經來過,重來如見故人,故爾致意問候。湖邊春色者,不止於下文寫到的絲絲綠柳,舉凡湖中春水,岸上春花,堤邊春草,林間春鳥,統在其中。詞人對於湖邊的情意如此殷切,重來又是三年一句說出了所以然。一是這樣的地方,他本來就已經很喜歡,雖只是偶然路過,也說不妨蹤跡更遲留,(《三塔寺阻雨》);如今重到,其喜悅可想而知,二是這次重來,距前次又隔三年了,幾年未到,蘊積的感情自然深厚。一般人重遊舊地時,往往也會有這樣的情感衝動。這一句句子極平常,字面也不起眼,卻是頗有意思,說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說出來的話。

上兩句人還未到三塔寺,心卻已先到了。下一句東風吹我過湖船,這才開始出場。過湖船是駛過湖面的船,是過湖而抵達三塔寺了。東風吹送,一應春色:楊柳絲絲拂面,再應春色。助興東風,定知心意;拂面楊柳,似解人情,與詞人重來問訊熱切之心,互相映襯。這時也還不過是泊岸系舟耳,已寫得如此神完氣足。則當詞人重入三塔寺以後,又將如何寫景抒情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出乎讀者的意料,過片既不承接上片描寫意脈,也全然換過了一副感情,以純理性的筆墨,吐出了自從進入官場以來,痛感世路崎嶇的一腔幽怨。已慣者,是經歷過多次人生道路上浮沉曲折之後的感悟之言。詞人有志於恢復中原。支持主戰派但不贊成急功近利,要先以自治自強為根本,又諫言廣開用才之路,頗得到宋高宗的嘉許。但政府中仍是主和派掌權,他們憑私見排斥異已,詞人空有長才銳氣,未得大用,反被一再謫遷,不由得意冷心灰,產生了離開汙濁的官場鬥爭,向自然界尋求寧靜的環境以解脫心中的煩惱的念頭。此心到處悠然的到處便是這一類的去處,三塔湖也是其中一處。這樣過片兩句就與上文發生了內在的聯繫。其實,三塔湖並非詞人所到過的風景最美的地方,三塔寺也只是一座頗為破敗的寺宇。《於湖文集》中有一篇《重修三塔偈》,其中說:三塔雖在,四壁常空。仰眾佛之尤奇,念殘僧之益少。《三塔寺阻雨》詩也說這裡是市迥薪芻少,僧殘像教空的。詞人愛這裡,豈不是因為它冷落衰敗的境況恰可引為同調,而壯闊純美的湖上風光又正契合心懷麼?所謂悠然,正是暫脫塵囂試忘痛苦時的心境。

陶淵明《飲酒》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詞人悠然之下,又見到了什麼呢?是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詞人在三塔寺望湖所見之景多矣,有蒼山在煙外,高浪與天通,有涼風撼楊柳,晴日麗荷花,有釣艇未歸饒夕照(均見其有關三塔寺詩),而這裡獨拈出水天之間飛鷗一片之景,及作者特設之筆。

蓋亦淵明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之意。寫景之中,即寓情感,與世路句作反照,又寫出了此心的悠然。陶在飛鳥相與還之下續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詞人也說過:悠然心會,妙處與君說(《念奴嬌。過洞庭》)詞寫到飛起沙鷗一片便結末,那麼結束兩句的真意,我們也可於其無言處會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黃陵廟》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張孝祥離開湖南長沙,到達湖北荊州(今江陵)任職。這首詞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詞題一作阻風三峰下。詞句亦稍有差異。他在給友人黃子默的信中說: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黃陵廟在湖南湘陰縣北的黃陵山。相傳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廟,故稱黃陵廟。可見孝祥在赴任途中曾為風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繪洶湧澎湃的波浪,而是著眼於波臣風伯的善戲。因此詞人傾注了濃烈的主觀想象色彩。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起兩句寫舟泛湘江一路行來的景色。只寫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懷足慰之事,下必細數。以下轉入黃昏阻風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兩句,由自我想象而進入一種主觀幻覺心理的境界。詞人不說自己的行船為大風所阻,不得行駛的實況,相反卻抒寫自己幻覺的意象,水神熱情地邀請他欣賞那美好的夕陽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閃動著象魚鱗般的波紋。這種浪漫主義手法,把現實與想象,幻覺心理與時空變化,非常和諧地描繪在一幅畫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從而增強了詞的藝術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對風遏行舟的情況詞人此刻的心境,猶如蘇軾《定風波》詞中所寫: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樣泰然自如。不過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切望風向轉變。如果明天能夠轉為順風的話,那麼今天露宿在江邊也是心情舒暢的。

結尾以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兩句收結,別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歌舞曲。岳陽樓,在湖南嶽陽市城西,面臨洞庭湖。這裡前一句寫一陣陣江中波濤的聲響,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這種生動的比喻表現出詞人所獨有的想象。後一句則是表達他內心的願望,當行舟到達岳陽時,一定要登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風光。

張孝祥一生英才奇氣,如果說在《念奴嬌。過洞庭》詞中以吸江酌鬥,賓客萬象的豪邁氣勢,使南宋魏了翁為之傾倒,盛讚此首在集中最為杰特(見《鶴山題跋》卷二)。那麼在這首詞中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奇幻的藝術想象,同樣顯露出他的傑出才華和獨具的詞作風格。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生查子·遠山眉黛橫》

遠山眉黛橫,媚柳開青眼。

樓閣斷霞明,簾幕春寒淺。

杯延玉漏遲,獨怕金刀剪。

明月忽飛來,花影和簾卷。

這首詞或題秦觀作,字句亦略異。詞寫一位女了從傍晚到深夜的春愁。主人公的感情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風格清婉淡雅,讀時須細細體味,久而方知其味。

蘇軾《洞仙歌》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明月本在天空,因簾開而照入,人或未覺也:月色忽飛來,花影和簾卷,天空本無月色,忽爾突現如天外飛來,人遂捲簾而歡接之,則是有意去看月。有如中夕孤獨無聊,見客至而起迎,雖本非所盼,亦有勝於無。從另外一頭看,也似乎是月亮對人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際,忽然撥雲而出,殷勤下顧。誠如東坡詞所謂明月多情來照戶(《漁家傲。七夕》)。一筆而四面玲瓏,堪稱高手。花影和簾卷,也是極富含蘊的名句。張先《歸朝歡》詞雲:曈曈,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是寫日間情景。此詞在構思上可能受到他的影響,但時間放在夜裡,日影改為月影,卻別具一番情趣。月光忽然照進室內,閨中人要捲簾看月,把照在簾幕上的花影也一齊捲起了。月色未現時原無花影,花影和簾卷顯然在月色飛來之後。不說看月而說捲簾,說捲簾又用花影和簾卷這樣優美精緻的詞句來表述,不純是以景結情,還通過行動以表達內心。此刻閨中佳人是怎麼想的呢,作者沒有明言,只是把這種帶有象徵意味的景象呈現出來,讓讀者去想象,去品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含蓄不盡,意在言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風帆更起》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裡,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過採石江邊,望夫山下,酌水應懷古。

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

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皋暮。

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歷來難以考證。近來據宛敏灝考證,認為詞裡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發地點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別離原因是遣返,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見《文藝論叢》第13輯《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

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但終不免要暴露,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風帆更起三句,點出了季節,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在長江邊,詞人送別,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一個望字,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黃花,菊花,比喻李氏。這既符合時令,又藉以抒發風裡落花誰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再難團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緒更添。別岸風煙三句,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飄逝,已感到悽然欲絕,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麼地方!正是兩情繾綣,難以割捨不如二句,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伊,指李氏。隨著物景的轉換,詞人心潮起伏。他多麼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張先《江南柳》詞中寫過:願身能似月華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與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離別的愁緒,寫得委婉纏綿,一往情深。

下片開頭船過採石江邊一句,筆力宕開,而意脈不斷。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從這裡上船是要經過採石磯的。緊接著望夫山下二句,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安徽當塗有望夫山,靠近採石磯。這裡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不堪其悲苦吧!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二句,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南史。範雲傳》載,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以剪刀為聘。後貴顯,範雲曰: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感。因出剪刀還之,袥亦別婚他族。荊布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後廷試中進士第一,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蘊藏內心複雜的意緒。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凝望著遠去的行舟,腦海裡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悲恨滿臉;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正是牽腸掛肚,思緒難平。

歇拍桐鄉君子二句,情意縈紆,纏綿悱惻。桐鄉,春秋時桐國地,在今安徽桐城縣北,這裡即指桐城。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洩露她的真實去處。詞人唯一希求的是,桐鄉的君子,想到我在這裡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

這首送人詞一氣舒捲,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而且感情真摯,柔腸百轉,所寫離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出任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讒降職北歸,途經湖南洞庭湖(詞中的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時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誘發了詞人深邃的宇宙意識和勃然詩興,使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說到詩歌表現宇宙意識,我們便會想到唐人詩中的《春江花月夜》和《登幽州臺歌》。但是,宋詞所表現的宇宙意識和唐詩比較起來,畢竟各有千秋。張若虛的詞中,流瀉著的是一片如夢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緒。在水月無盡的永恆面前,作者流露出無限的惆悵;而在這悵惘之中,又夾雜著某種憧憬、留戀和對人生無常的輕微嘆息。它是痴情而純真的,卻又夾雜著涉世未深的稚嫩。陳子昂的詩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積聚著自《詩經》和《楚辭》以來無數善感的騷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著的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時卻又表現出了很幽深的孤獨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與詩人對立著的,因此他覺得孤立無援而只能獨自愴然淚下。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和人類思想的發展,出現在幾百年後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請讀《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徜徉在清風明月的懷抱之中而感到無所不適的快樂,這種融通了人與宇宙界限的意識觀念,標誌著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從前代人的困惑、苦惱中解脫出來,而達到了一種更為高級的超曠的思想境地,反映出這一代身受多種社會矛盾困擾的文人於經歷了艱苦曲折的心路歷程之後,在思想領域裡已經找到了一種自我解脫、自我超化的途徑。

張孝祥這個人,不管從其人品、胸襟、才學、詞風來看,都與蘇軾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凡是優秀的作家(特別象張孝祥這樣的有個性、有才華的作家),除了向前人學習之外,便會有著自己的特創。

張孝祥的這首詞,以他高潔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為基礎,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寥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至此,詞情頓時達到了高潮: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時已經達到了忘形的超脫地步而把人世間的一切(連日子)都遺忘得乾乾淨淨了,因此,那些富功名、寵辱得失,更已一股腦兒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在這一瞬間,時間似乎已經凝滯了,空間也已縮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個扣舷獨嘯的詞人形象充塞於畫面而又響起了虎嘯龍吟,風起浪湧的畫外音。起初那個更無一點風色、安謐恬靜的洞庭湖霎時間似乎變成了萬象沓至、群賓雜亂的熱鬧酒席,而那位肝膽冰雪的主人也變成了酒入熱腸、壯氣凌雲的豪士了?。

歷史上的張孝祥,是一位有才華、有抱負、有器識的愛國之士。但在這首作於特定環境的詞中,作者的高潔人格、高尚氣節以及廣遠襟懷,都融化在一片皎潔瑩白的月光湖影中,變得透明、澄澈;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肅穆、深邃和豐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興會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個寥闊高遠的藝術意境中,顯得超塵、出俗;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朦朧、神祕和優美。詞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妙處在何?妙處在於物我交遊、天人合一;妙處在於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試想,一個從塵世中來的凡人,能夠跳出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的困境,而達到如此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豈非妙極!而前人常說言不盡意,作者卻能借助於此種物我交融、情景交浹的意境,把無私、忘我的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又豈非是文學的無上妙境!胡仔曾經哀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三),此話有失偏頗。眼前的這首《念奴嬌》詞,就是一篇廢不得的佳作。如果說,蘇詞藉著月光傾吐對人類之愛的摯情歌頌的話,那麼張詞就藉著月光抒發對高風亮節的盡情讚美。

不但是在中秋詩詞的長廊中、而且是在整個古典文學的長廊中,它都是一首傑出的代表作。而載負著它的基礎,就在於那經過宇宙意識,昇華過的人格美和藝術美。它將具有著澡雪精神和提高審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一葉凌波,十里馭風,煙鬟霧鬢蕭蕭。

認得蘭皋瓊珮,水館冰綃。

秋霽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

恨微顰不語,少進還收,佇立超遙。

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

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

悵望胎仙琴疊,忍看翡翠蘭苕。

夢迴人遠,紅雲一片,天際笙簫。

中國古代詩裡有遊仙類,其初寫些出塵思想,後業也兼及兒女情懷。這首詞乍看頗有遊仙韻味,但經深入揣摩,仍是懷念早年情侶李氏之作。乾道三年(1167年)秋,作者與李氏所生之子張同之曾去看作作者。是年同之已十五歲,父子乍見,諒當悲喜交集。追念與其母李氏舊情猶在而相見無期,能不感慨萬端、沉思入夢?這首詞就是紀夢之作。

通觀全詞,除最後三句述醒後幻覺外,餘皆夢中所見,寫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極煙水迷離之極。

蘇軾的《江城子》也是記夢,上來就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後來又說:縱使相逢應不識。上片寫的是死別之情,下片才寫夢境: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他這是憑悼亡人,可以如此實寫;孝祥和李氏是生離而非死別,因此虛實兼顧。夢境本虛,故以認得實之。重圓無望是事實,卻以猶自待虛詞掩之。其他如相顧無言與微顰不語,明月夜,短鬆崗與紅雲一片,天際笙簫等等,一寫永訣的哀傷,一寫暫離的悲慼。對比二者,措辭可謂各盡其妙。而後者描寫夢裡重逢,尤能將真摯愛情和微茫心事曲折地表達出來。孝祥自從紹興丙子(1156)送別李氏,曾有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及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念奴嬌》)等句。

一別逾十年,如今同之遠來省親,怎會不勾起內心深處的痛苦?詞裡說: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前二句承上啟下,第三句竟是一篇主旨,細心體味便知。明楊慎盛稱於湖詞,曾引秋淨(霽)一聯為寫景之妙的例句(《詞品》卷四),倘當日得知本事,所以理解全詞更深,料應拊掌稱絕。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裡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據《於湖先生長短句》,本詞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因此本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裡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滄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並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為鞭梢。繡旗為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為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該有多少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

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於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於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范仲淹《漁家傲》雲:濁酒一杯家萬里。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內心悲慼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慄,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於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本詞上闋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作者的感情色採,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闋抒發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採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為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洞庭》

行盡瀟湘到洞庭。

楚天闊處數峰青。

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

白魚雙尾玉刀明。

夜涼船影浸疏星。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孝宗乾道四年(1168),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模可見,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後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並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紅蓼,指生於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雲: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裡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唸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餘地來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來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

本詞乃作者重遊三塔寺而作,三塔寺,位於三塔湖(又名樑城湖)之畔,其旁另有寒光亭,即本詞中寒光亭下水連天句中的寒光亭。

起句問訊湖邊春色,問訊即問候。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江東》詩: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問訊何如就是問候起居。此詞問候的對象不是某人,而是湖邊春色。因為此前已經來過,重來如見故人,故爾致意問候。湖邊春色者,不止於下文寫到的絲絲綠柳,舉凡湖中春水,岸上春花,堤邊春草,林間春鳥,統在其中。詞人對於湖邊的情意如此殷切,重來又是三年一句說出了所以然。一是這樣的地方,他本來就已經很喜歡,雖只是偶然路過,也說不妨蹤跡更遲留,(《三塔寺阻雨》);如今重到,其喜悅可想而知,二是這次重來,距前次又隔三年了,幾年未到,蘊積的感情自然深厚。一般人重遊舊地時,往往也會有這樣的情感衝動。這一句句子極平常,字面也不起眼,卻是頗有意思,說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說出來的話。

上兩句人還未到三塔寺,心卻已先到了。下一句東風吹我過湖船,這才開始出場。過湖船是駛過湖面的船,是過湖而抵達三塔寺了。東風吹送,一應春色:楊柳絲絲拂面,再應春色。助興東風,定知心意;拂面楊柳,似解人情,與詞人重來問訊熱切之心,互相映襯。這時也還不過是泊岸系舟耳,已寫得如此神完氣足。則當詞人重入三塔寺以後,又將如何寫景抒情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出乎讀者的意料,過片既不承接上片描寫意脈,也全然換過了一副感情,以純理性的筆墨,吐出了自從進入官場以來,痛感世路崎嶇的一腔幽怨。已慣者,是經歷過多次人生道路上浮沉曲折之後的感悟之言。詞人有志於恢復中原。支持主戰派但不贊成急功近利,要先以自治自強為根本,又諫言廣開用才之路,頗得到宋高宗的嘉許。但政府中仍是主和派掌權,他們憑私見排斥異已,詞人空有長才銳氣,未得大用,反被一再謫遷,不由得意冷心灰,產生了離開汙濁的官場鬥爭,向自然界尋求寧靜的環境以解脫心中的煩惱的念頭。此心到處悠然的到處便是這一類的去處,三塔湖也是其中一處。這樣過片兩句就與上文發生了內在的聯繫。其實,三塔湖並非詞人所到過的風景最美的地方,三塔寺也只是一座頗為破敗的寺宇。《於湖文集》中有一篇《重修三塔偈》,其中說:三塔雖在,四壁常空。仰眾佛之尤奇,念殘僧之益少。《三塔寺阻雨》詩也說這裡是市迥薪芻少,僧殘像教空的。詞人愛這裡,豈不是因為它冷落衰敗的境況恰可引為同調,而壯闊純美的湖上風光又正契合心懷麼?所謂悠然,正是暫脫塵囂試忘痛苦時的心境。

陶淵明《飲酒》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詞人悠然之下,又見到了什麼呢?是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詞人在三塔寺望湖所見之景多矣,有蒼山在煙外,高浪與天通,有涼風撼楊柳,晴日麗荷花,有釣艇未歸饒夕照(均見其有關三塔寺詩),而這裡獨拈出水天之間飛鷗一片之景,及作者特設之筆。

蓋亦淵明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之意。寫景之中,即寓情感,與世路句作反照,又寫出了此心的悠然。陶在飛鳥相與還之下續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詞人也說過:悠然心會,妙處與君說(《念奴嬌。過洞庭》)詞寫到飛起沙鷗一片便結末,那麼結束兩句的真意,我們也可於其無言處會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黃陵廟》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張孝祥離開湖南長沙,到達湖北荊州(今江陵)任職。這首詞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詞題一作阻風三峰下。詞句亦稍有差異。他在給友人黃子默的信中說: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黃陵廟在湖南湘陰縣北的黃陵山。相傳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廟,故稱黃陵廟。可見孝祥在赴任途中曾為風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繪洶湧澎湃的波浪,而是著眼於波臣風伯的善戲。因此詞人傾注了濃烈的主觀想象色彩。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起兩句寫舟泛湘江一路行來的景色。只寫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懷足慰之事,下必細數。以下轉入黃昏阻風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兩句,由自我想象而進入一種主觀幻覺心理的境界。詞人不說自己的行船為大風所阻,不得行駛的實況,相反卻抒寫自己幻覺的意象,水神熱情地邀請他欣賞那美好的夕陽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閃動著象魚鱗般的波紋。這種浪漫主義手法,把現實與想象,幻覺心理與時空變化,非常和諧地描繪在一幅畫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從而增強了詞的藝術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對風遏行舟的情況詞人此刻的心境,猶如蘇軾《定風波》詞中所寫: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樣泰然自如。不過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切望風向轉變。如果明天能夠轉為順風的話,那麼今天露宿在江邊也是心情舒暢的。

結尾以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兩句收結,別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歌舞曲。岳陽樓,在湖南嶽陽市城西,面臨洞庭湖。這裡前一句寫一陣陣江中波濤的聲響,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這種生動的比喻表現出詞人所獨有的想象。後一句則是表達他內心的願望,當行舟到達岳陽時,一定要登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風光。

張孝祥一生英才奇氣,如果說在《念奴嬌。過洞庭》詞中以吸江酌鬥,賓客萬象的豪邁氣勢,使南宋魏了翁為之傾倒,盛讚此首在集中最為杰特(見《鶴山題跋》卷二)。那麼在這首詞中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奇幻的藝術想象,同樣顯露出他的傑出才華和獨具的詞作風格。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生查子·遠山眉黛橫》

遠山眉黛橫,媚柳開青眼。

樓閣斷霞明,簾幕春寒淺。

杯延玉漏遲,獨怕金刀剪。

明月忽飛來,花影和簾卷。

這首詞或題秦觀作,字句亦略異。詞寫一位女了從傍晚到深夜的春愁。主人公的感情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風格清婉淡雅,讀時須細細體味,久而方知其味。

蘇軾《洞仙歌》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明月本在天空,因簾開而照入,人或未覺也:月色忽飛來,花影和簾卷,天空本無月色,忽爾突現如天外飛來,人遂捲簾而歡接之,則是有意去看月。有如中夕孤獨無聊,見客至而起迎,雖本非所盼,亦有勝於無。從另外一頭看,也似乎是月亮對人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際,忽然撥雲而出,殷勤下顧。誠如東坡詞所謂明月多情來照戶(《漁家傲。七夕》)。一筆而四面玲瓏,堪稱高手。花影和簾卷,也是極富含蘊的名句。張先《歸朝歡》詞雲:曈曈,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是寫日間情景。此詞在構思上可能受到他的影響,但時間放在夜裡,日影改為月影,卻別具一番情趣。月光忽然照進室內,閨中人要捲簾看月,把照在簾幕上的花影也一齊捲起了。月色未現時原無花影,花影和簾卷顯然在月色飛來之後。不說看月而說捲簾,說捲簾又用花影和簾卷這樣優美精緻的詞句來表述,不純是以景結情,還通過行動以表達內心。此刻閨中佳人是怎麼想的呢,作者沒有明言,只是把這種帶有象徵意味的景象呈現出來,讓讀者去想象,去品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含蓄不盡,意在言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

張孝祥 (南宋詞人、書法家)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府、靜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次年在蕪湖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等傳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雕塑

少年英偉

張孝祥是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

紹興二年(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方廣寺的僧房中,並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由於孝祥伯父張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張祁僅任小官,張家在鄞縣又無田產,因此較之於陸游,朱熹,張元乾等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富足的同時代文人境況不同,張孝祥是在貧苦中成長,如王質在《於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書舍人奮起荒涼寂寞之鄉”。

紹興十四年(1144年),張祁舉家返鄉,然而並沒有回故鄉歷陽,而是居於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蕪湖位於長江之南,金人威脅較少。蕪湖、於湖二縣名字唐後混淆,因此張孝祥自號“於湖居士”,指代實際是蕪湖,亦足見他對蕪湖這一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為神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

紹興十七年(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裡選” (張孝伯《張於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蹟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英偉不羈性格。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將其擢為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檜手中,因為高宗干預,張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

登上政治舞臺不久,張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岳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檜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檜一黨。秦檜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將張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檜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至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態,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丟官外任。罷官以後,張孝祥回蕪湖閒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顏亮南下。張孝祥雖無官職,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並提出抗金計策,致書李顯忠、王權等大將,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在採石磯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顏亮移師揚州渡江,完顏亮最終被部下叛將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聽聞此事後,張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聞採石磯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採石戰後,他赴建康,謁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鑑。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孝祥復官,知撫州。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時值宋軍遭符離之敗,損失慘重。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推薦張孝祥,稱其“可負事任”,升遷為中書舍人,遷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儘管當時因為軍事失利,朝廷內議和聲大起,張孝祥仍舊堅持自己主戰收復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議。四月,張浚被罷黜,八月逝世。十月,張孝祥被罷為知建康府。主戰派完全失敗。湯思退指使尹檣彈劾張孝祥,張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擊和排斥。雖然被打擊重重,但是在無情政治鬥爭中,張孝祥更加堅定了自己主戰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能不懈奮鬥,就能成功收復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參加《太平州學記》)

乾道元年(1165年)至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復官,出任知靜江府。

乾道三年(1167年),張孝祥改知潭州。

乾道四年(1168年),轉任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次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回鄉退隱,絕意仕途。

在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中,張孝祥幾番起落,終究沒有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後黯然離開官場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但是他為官期間,頗有治才,懷著“惻袒愛民之誠心”,政績卓著。在撫州時他身先士卒,一人單馬與亂兵對峙,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兵亂,離開撫州之時,父老夾道相送。在平江時,他懲治大姓奸商,收繳其米倉,第二年饑荒,用收繳的糧食接濟災民;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不催兩浙積欠,由於他的努力,朝廷從其所請,使得萬千災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時,孝祥專心治理水患,為民請命,招撫流民,處理妥當,足見其才能與魄力。在潭州時,孝祥關注農事,勤勉公事,善待於民,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敬簡堂記》)。最終在荊州任上,儘管不過短短數月,心境對朝廷的失望而愈發沉鬱,孝祥仍舊盡忠職守,加強武備,整修軍塞,築堤防洪,建倉儲糧,置萬盈倉以儲漕運。而在其第二故鄉蕪湖,張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畝田地為湖,疏通水源,為蕪湖開通“水澤地脈”(即今日鏡湖)便可為證。

縱觀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著愛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創出佳績,受到人們的敬重和懷念。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張孝祥墓

英年早逝

乾道六年(1170年)三月,張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對於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張孝祥的死是讓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盡的嘆息,他的好友、張浚之子張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

張孝祥死後葬於建康上元縣鐘山之清國寺,今墓存於江蘇省南京市江浦老山。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悶來無那,暗數盡、殘更不寐。

念楚館香車,吳溪蘭棹,多少愁雲恨水。

陣陣迴風吹雪霰,更旅雁、一聲沙際。

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數行珠淚。

凝睇。

傍人笑我,終朝如醉。

便錦織回鸞,素傳雙鯉,難寫衷腸密意。

綠鬢點霜,玉肌消雪,兩處十分憔悴。

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這是一首懷人詞。在《於湖居士文集》裡,次於《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後,應是長子同之北返後,孝祥懷念李氏而作。時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季。

詞以直抒胸臆開句。一個悶字,點明此時心情,統攝全篇。無那(nu),猶無可奈何也。暗數盡句,一夜之悽迷境況如猶在眼前。念楚館香車句,回憶當年愛情生活,寫出悶之根源。楚館、吳溪,指江南昔日曾遊之處。香車蘭棹,賞心樂目,皆與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長。少年的風流韻事,轉眼都成為愁雲恨水。他們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不得不分居兩地。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念奴嬌》)可見孝祥當時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雲恨水!乃是詞人十幾年來鬱結心中的愁悶和悔恨的傾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兩心暗知,如此點到即止,正說明其不堪回首,難以盡言。陣陣迴風兩句,描寫自己當前處境之淒涼。時近嚴冬,寒夜蕭條,但聞朔風吹霰,呼嘯迴旋;旅雁宵驚,哀鳴沙際。兩句看似寫景,實則以景襯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願。曾奏請於江淮間易一小郡。他自比為南來的北雁,從一旅字可略見其當日心情。如此風雪之夜,由追憶曩昔歡娛更進而遙念李氏此時之孤寂痛苦:想靜擁孤衾,頻挑寒灺(xi,燈花、燭燼),數行珠淚,一句話,也是孤燈挑盡未成眠吧?寫想象中的思婦獨處,本由已之處境所生,卻反憐惜他人,可見其愛之深,其思之切。

詞的下闋,開始轉用思婦口吻。凝睇二字,承上啟下,與傍人笑我,終朝如醉互為照應,其意味與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訴衷情近》)基本相同。便錦織回鸞句,用竇滔妻織錦為迴文詩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為鸞,取其與下句鯉字對仗更工;鸞鳳一類字,尤常用於情人之間。從用典上也可證明此詞確係懷念李氏之作。素傳雙鯉,源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是常用典,在這裡卻有言外之意。孝祥與李氏為避外人閒話,諒少有書信往來。著一個便字,已道出其中苦衷如今即便能這麼做,也無法盡衷腸密意了,因為,這畢竟是積累了十幾年感情上的欠債!接著,詞人又合寫雙方:一個是綠鬢點霜,一個是玉肌消雪,彼此都才三十幾歲,年未老而人先衰。這正是感情長期受折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十分,見憔悴程度之深,語帶隱痛。最後說爭忍見、舊時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寫月,與雪夜情景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時激情馳騁,不受時間空間的侷限,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處此風雪寒宵,自會令人悶損。若在月明之夜,又當如何呢?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如見人,該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舊時明月相照,無論在楚館,還是吳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卻不同了,月兒依舊,而人已兩鬢斑白,玉肌消損,無復有樂。觸景生情,倍添離恨。寫月亦即寫人,娟娟素月,是李氏少年風采的再現於今山川遠隔,又怎忍見此時月色,千里相照呢?全詞如此作結,自然是情思飄逸,有悠然不盡之妙。反覆吟唱此詞,深覺作者神馳千里,而筆觸甚細。

他高展藝術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上自由飛翔。去懸揣對方心理,設想不同環境下的人物心態,都能曲盡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寫自己,下片側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雙方,或單寫,或並列。

把情與景、人與事,往日與當前、追憶與設想等等,組織融合起來。轉折較大處便運用念、想、便及爭忍見等領頭字句,層次分明,更增詞情靈活之美。還有一點應該指出,即作者在懷念李氏其他幾首詞中,多有重圓、再見的希望。不僅早期的兩首《木蘭花慢》裡有鸞鑑分收、斷魂雙鶩南州及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等句;比這首詞早幾個月寫的《雨中花慢》還說: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已經感覺到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詞句)。孝祥卒於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際,距作此詞時間不及兩年,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首懷念李氏的作品了。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本詞作於哪次?需略作些說明。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乾道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雲雲。這些都與本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

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

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

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湖南湘江與偉大詩人屈原有著不解之緣。屈原因讒言而竄逐,往來無沅水、湘水流域,後又自投於淚羅江,但他留下與日月爭光的詩篇激烈地扣動著無數人的心扉。雖然世殊事異,仍能激發起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初唐杜審言在遭貶流放途中,面對滔滔湘江,抒寫了《渡湘江》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張孝祥同樣也是被讒落職,從桂林北歸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詞。但這首詞的藝術視角不同,詞人以運化《楚辭》語意的手法,既讚美屈原的高潔情懷,又展現自己的怨憤不平心態。

詞的開頭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詞語,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見《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見《楚辭·九歌·少司命》: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但北風涼出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從濯足到晞(xī)發的意象,顯示出詞人胸懷的高潔脫俗。如果說起二句著筆於外在的形態的話,那麼吳山二句承上則抒發詞人渴望到瀟湘的心願。買得扁舟三句,進一步展示想象與現實相結合的美好機遇。滄浪,水名。《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這裡六月下滄浪,既點明瞭時間,又借指湘江並與上文瀟湘呼應。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詞人轉換視角,採用兩個不同層次景色來展現蘊含著的奧祕。前句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後者用《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雲鄉為隱者所居。這種多視角的審美情趣既是對屈原身處濁世而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格的讚美,又是藉以自喻而顯露出豁達自適的心情。

下闋制荷衣三句,承上啟下,雖然詞人運用《楚辭》成語,但思維意識已超越時空而帶有飄飄欲仙的幻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云:紉秋蘭以為佩。《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詞人豐富的想象不僅在於《楚辭》的啟迪,用荷葉編織成衣服,把蘭草貫串起來作佩帶,手握著美麗的花草,更在於把湘水之神寫得栩栩如生。湘妃雖然微笑著起舞,但彈奏的卻是一曲音調悲涼的民間樂曲。緊接著喚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頌揚屈原的偉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藝術價值。三閭,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後人以三閭稱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結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說新語。言語》記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未渠央謂未遽盡。這裡詞人從幻想的畫面中返回到現實的境界,寓怨憤於歡樂中,餘韻不盡。

這首詞作雖用了《楚辭》和《史記》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但由於匠心獨運,下筆自然靈活,不僅把六月下湘江的現實景象與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虛幻之境組合成一幅清曠優美的奇特畫面,富有浪漫色採,而且表達宛轉曲折,纏綿情深,讀來令人真切地感觸到作者滿腔忠憤和高潔的情懷。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

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

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

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

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

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常可發現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我們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先從題目聞採石戰勝說起。《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諸軍以舟師拒金主(完顏)亮於東採石,戰勝卻之。

金主完顏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縊殺,於是金兵不得撤退,這在宋室南渡以來,可謂是振奮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傳來,愛國將吏無不為之歡欣。於是我們的詞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開筆即是雪洗虜塵靜這樣的快語壯辭。雪洗句當然可以釋為大雪洗淨戰塵,觀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為雪洗之雪來理解,即把虜所揚起的戰塵掃除一定,一切歸之平靜,則更富有氣勢和聲威。這句既點明瞭採石戰勝的題面,作者也因聞此捷報而頓起飛往前線之念。

可惜風約楚雲留,風兒和雲兒卻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個楚字,即側面交代了自己身滯楚地後方的無奈。當時作者正往來於宣城、蕪湖間據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不得親自參戰。這不能不使他引為憾事。所以下兩句即借聞聽軍號之聲而抒其悲壯激烈的情懷: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寫通瀉,意為:不知誰在城頭吹角,傾瀉下來這一片悲壯的從軍樂?一個寫字既寫出了鼓角聲的雄壯,同時也寫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鬱。作者在同時所作的《辛已冬聞德音》詩中寫道:韃靼奚家款附多,王師直入白溝河。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也同樣表達了這種不得參戎事而又欲一試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懷,言自己向來即有陳登那種廓清天下的豪氣壯懷,關塞句暗用《世說新語》中周豈頁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典故,寫出自己遙對大宋關塞所生的恢復(中原)之情,因而接著又寫其剪燭看刀的豪邁舉動。杜甫詩: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作者就藉助於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來抒發自己殺敵建功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衝動。但是願望總歸只是願望,身子卻被楚雲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讓自己的想象飛騁採石: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然犀,用溫嶠在採石磯然犀的典故,一來點明地點,二來又含有把敵兵比作妖魔鬼怪之意。這兩句一方面熱烈歌頌采石之戰的大勝,另一方面又誇張地想象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據史書記載,虞允文之拒敵於採石磯,佈陣始畢,風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鰍船衝敵舟,並高呼王師勝矣。金人慘敗,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續資治通鑑》卷一三五)。張孝祥用駭浪上與天浮的句子來想象、再現這場戰役,確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是氣象闊大、聲勢雄壯。而由於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一詞,就充分表達了他對這場大戰獲勝的無限喜悅,所以通觀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聞捷以後的高興,興奮心情;不過同時,卻又包含有關塞如今風景和何人為寫悲壯這樣的悲慨情緒。

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

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

而在這後一方面,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我們注意到,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現在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本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現在,我們已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嘔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

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

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

湧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珮,切雲冠。

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金山在江蘇鎮江。宋時原本矗立在長江之中,後經泥沙衝合,遂與南岸毗連。山上之金山寺為著名古剎。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過金山,登臨山寺,夜觀月色,江水平靜,月色皎潔,如同白晝,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生起無限的遐想和情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篇。

詞的上闋描寫雄麗的長江夜景。江山自雄麗二句,既寫出江山雄偉、壯闊的氣勢,又點明夜間登臨時的風露與春寒的感覺。寄聲月姊二句,運筆不凡。玉鑑,指玉鏡。詞人置身於雄麗金山之中,馳騁著奇幻的想象:他對月傾吐心聲;欲借用她那珍貴的玉鏡來瞭望這美妙的景色。幽壑魚龍三句,承上意而具體描繪登山寺所見的各種景象。也許是藉助著寶鏡的神威吧,詞人的視角不僅能看到天上的無數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隨著微波搖動,山下的煙霧,一片迷漫,而且還能窺視躲藏在深水溝壑裡的魚龍在張口悲嘯。晉書其意。湧起二句,由大江轉寫山景。白銀闕借指金山寺。《史記·封禪書》說海山三神山黃金銀為宮闕,《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引作黃金白銀為闕。蘇軾遊廬山作《開先漱玉亭》詩云: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寫金山上開先禪院等建築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銀闕晶宮,可以參讀。危駐猶高駐,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湧起。

下闋接前結山上意指,寫詞人在山頭觀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寫轉而抒發富有浪漫氣息的感情。表獨立三句,既是作者對自己的一幅素描畫像,又是詞人心胸的袒露。表獨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現出詞人屹然獨立在金山之巔的瀟灑出塵的神態。飛霞珮,韓愈《調張籍》: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是在服飾上來描繪。

切雲,古代一種高冠的名稱。《楚辭·涉江》:冠切雲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進一層抒寫自然外景沁入詞人內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樣的月光裡。感到整個世界是那麼廣闊潔淨,又是那麼深高幽遠,似乎在萬里之外的細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處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氣象轉而,引出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但這裡不是李清照《漁家傲》詞中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內心濃郁的感情移進虛擬的物象中,轉化成心靈的情致創造出另一種美妙的藝術境界。聽說神山上的群仙,一個個都在向我打招呼滿面笑容地邀我去邀遊那縹緲虛幻的世界。

最後二句分別化用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的詩意。借寫由不暇驂轉化為驂鸞騰飛,登仙而去了。翳鳳,以鳳羽作華蓋。驂鸞,用鸞鳥來駕車。詞中結尾的虛擬與首起的實景,首尾照應,構成一個虛實相合、情景交融的整體。

陳應行在《於湖先生雅詞序》中說:張孝祥所作長短句凡數百篇,讀之泠然灑然,真非煙火食人辭語。予雖不及識荊,然其瀟灑出塵之姿,自然如神之筆,邁往凌雲之氣,猶可以想見也。所謂非煙火食人辭語,大體都指這一類詞作。但是這首詞的藝術構思,獨具一格。詞人面對如此雄麗的江山、潔白的月色,心物感應由外在的直覺,漸漸地發展到內心的感受,相互滲透,從而創造出一種更為浪漫的飄然欲仙的藝術境界,顯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氣和曠達的心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

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的《六州歌頭》,是南宋初期愛國詞中的傑作。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舉兵突破宋淮河防線,直趨長江北岸。在向採石(在今安徽馬鞍山)渡江時,被虞允文督水師迎擊,大敗而走。宋金兩軍遂夾江東下,完顏亮至揚州為部下所殺,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暫時息戰。主戰派大臣張浚奉詔由潭州(今湖南長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這首詞,即他在建康留守張浚宴客席上所賦。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河,如今變成邊境。這正如後來楊萬里《初入淮河》詩所感嘆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國境已收縮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極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線的防禦無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間,征塵暗淡,霜風悽緊,更增戰後的荒涼景象。

黯銷凝一語,揭示出詞人的壯懷,黯然神傷。追想當年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宋室南渡。誰實為之?天耶?人耶?語意分明而著以殆、非兩字,便覺搖曳生姿。洙、泗二水經流的山東,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地方,如今也為金人所佔,這對於詞人來說,怎能不從內心深處激起震憾、痛苦和憤慨呢?自隔水氈鄉直貫到歇拍,寫隔岸金兵的活動。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時已變為遊牧之鄉。帳幕遍野,日夕吆喝著成群的牛羊回欄。落日句,語本於《詩應警覺的是,金兵的哨所(區脫:胡人防敵的土室)縱橫,防備嚴密。尤以獵火照野,淒厲的笳鼓可聞,令人驚心動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國勢仍是可危。

下闋,抒寫復國的壯志難酬,朝延當政者苟安於和議現狀,中原人民空盼光復,詞情更加悲壯。換頭一段,詞人傾訴自己空有殺敵的武器,只落得塵封蟲蛀而無用武之地。時不,徒具雄心,卻等閒虛度。紹興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閒居往來於宣城、蕪湖間,聞採石大捷,曾在《水調歌頭。和龐佑甫》一首詞裡寫道: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觀察形勢,仍感報國無門。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憤的詞人把詞筆犀利鋒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遠,何時光復!所謂渺遠,豈但指空間距離之遙遠,更是指光復時間之渺茫。這不能不歸罪於一味偷安的朝廷。幹羽方懷遠活用《尚書。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羽,雉尾)故事。據說舜大修禮樂,曾使遠方的有苗族來歸順。詞人藉以辛辣地諷刺朝廷放棄失地,安於現狀。所以下面一針見血揭穿說,自紹興和議成後,每年派遣賀正旦、賀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歲幣銀絹的交幣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國信使、祈請使等,充滿道路,在金愛盡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有被扣留或被殺害的危險。即如使者至金,在禮節方面仍須居於下風。岳珂《桯史》記載:禮文之際,多可議者,而受書之儀特甚。逆亮(金主完顏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親之故,與雍(金世宗完顏雍)繼定和好,雖易稱叔侄為與國,而此儀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這就是若為情何以為情一句的事實背景,詞人所以嘆息痛恨者。聞道兩句寫金人統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師早日北伐收復天地。翠葆霓旌,即飾以鳥羽的車蓋和彩旗,是皇帝的儀仗,這裡借指宋帝車駕。詞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後使金,過故都汴京,有《州橋》一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曾在陝西前線戰鬥過的陸游,其《秋夜將曉》一詩中也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皆可印證。這些愛國詩人、詞人說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舉出中原人民嚮往故國,殷切盼望復國的事實,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麼違反人民意願,更使人感到無比氣憤的事。結尾三句順勢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寫出來。孝祥伯父張邵於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愛國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為中原大地的長期不能收復而激起滿腔忠憤,為中原人民的年年傷心失望而傾瀉出熱淚。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過之人,亦可通。北宋劉潛、李冠兩首《六州歌頭》,一詠項羽事,一詠唐玄宗、楊貴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劉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傷情,勝負難憑;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語大概亦襲自前人。

縱觀全詞,上闋又可各分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頗費心思宴會的地點在建康,當詞人唱出長淮望斷,誰能不為之動容?他不讓聽者停留在淮河為界的苦痛眼前現實,而且緊接著以追想當年事一語把大家的心緒推向北方更廣大的被佔區,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這時又突然以隔水氈鄉提出警告,把眾賓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兒打圍塗塘北,煙火穹廬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壽賦雪》詩句)的現實中來。一闋之內,波瀾迭起。換頭以後的寫法又有變化。承上闋指明的危急形勢,首述恢復無期、報國無門的失望;繼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後指出連過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見到中原遺老也同樣悲憤。這樣高歌慷慨,愈轉愈深,不僅充分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悲憤之情,更有力地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據南宋無名氏《朝野遺記》說:歌闋,魏公(張浚)為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

這首詞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詞人掃開河洛之氛祲,蕩洙泗之羶腥者,未嘗一日而忘胸中的愛國精神。正如詞中所顯示,熔鑄了民族的與文化的、現實的與歷史的、人民的與個人的因素,是一種極其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一旦傾吐為詞,發抒忠義就有如驚濤出壑的氣魄(南宋滕仲固跋郭應祥《笑笑詞》語,據稱於湖一傳而得吳鎰,再傳而得郭)。同時,《六州歌頭》篇幅長,格局闊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構成激越緊張的促節,聲情激壯,正是詞人抒發滿腔愛國激情的極佳藝術形式。詞中,把宋金雙方的對峙局面,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加以鮮明對比。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宏觀歷史畫卷,強有力地表達出人民的心聲。就象杜甫詩歷來被稱為詩史一樣,這首《六州歌頭》,也完全可以被稱為詞史。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裡曾遊。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裡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瞭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裡的悽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鑑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裡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覆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誌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祕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鑑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衝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鑑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悽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覆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

送歸雲去雁,淡寒採滿溪樓。

正佩解湘腰,釵孤楚鬢,鸞鑑分收。

凝情望行處路,但疏煙遠樹織離憂。

只有樓前流水,伴人清淚長流。

霜華夜永逼衾裯,喚誰護衣篝?

今粉館重來,芳塵未掃,爭見嬉遊!

情知悶來殢酒,奈迴腸不醉只添愁。

脈脈無言竟日,斷魂雙鶩南州。

大概是情韻幽馨綿邈的原固吧,張孝祥的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及紫簫吹散後),歷來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黃昇將其選入《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並分別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

明代楊慎稱道第一首說,清麗之句,如佩解湘腰,釵孤楚鬢,不可勝載(《詞品》)。清代賀裳則推崇第二首:升庵極稱張孝祥詞,而佳者不載,如夢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此則壓卷者也。加上離思、別情的題目,而不明究竟誰同誰離別,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等於無題;對於《花庵》、《草堂》謬加詞題作法,陳廷焯、王國維在詞話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謂詞有題而詞亡。楊、賀等光從表面賞其清辭麗句,未能揭示其內在深蘊。推為壓卷,卻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就不足以服人。1971年,孝祥長子張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縣(今屬江蘇南京)發現,出土文物中各有墓誌一方。

這才幫助我們確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關係;同時根據《念奴嬌》(風帆更起)詞及其他資料,揭開幾百年來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愛情悲劇。(詳1979年宛敏灝撰《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文藝論叢》第十三輯)本事既明,於湖詞中一些涉及愛情長期以來認為迷離惝恍的作品,也就可以得到確實的解說。原來,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時,北方人民紛紛渡江避難,張、李兩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與李氏相識以至同居,並於紹興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高宗擢孝祥為進士第一,而抑考官預定第一的秦檜之孫秦壎為第三。登第後,檜黨曹泳揖孝祥於殿庭並請婚,孝祥不答。於是檜黨誣陷其父張祁反謀,下獄。直到檜死才得釋放。孝祥與李氏原僅同居關係,這個時候更不便公開出來。只得在紹興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時氏為妻,於是迫不得已與李氏分離。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學道為名,回到她故鄉桐城的浮山。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送李氏和九歲的同之溯江西去。這首詞,就是送別李氏後不久繼《念奴嬌》而作。

上片寫既別情境。起筆二句,是遠望之景。歸雲去雁,喻李氏已離開自己遠去了。只剩下嫩寒時節的滿天秋色,留給佇立溪樓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思話別時的斷腸情景,解佩分釵,寫臨別互贈信物。

前句自謂,用楚辭《湘君》遺予佩兮澧浦語意;後句則描述李氏的悽惻神情。鸞鑑分收用南朝陳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離別時,破其鏡各執一半的故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的悲局結果。此時再次凝情遙望去路,只見疏煙遠樹,織成一片離憂。愁緒萬端,不可解脫,盡在織之一字中寫出。歇拍二句,寫低頭所見所感。自己滴不盡的清淚,只有樓前的溪水相伴長流,這是多麼寂寞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頭五句,實際上是以第三句的唸作領字,全是想像今後自己的淒涼光景。秋深夜濃,寒霜侵被,有誰替自己護理衣篝?薰衣暖被,事必躬親,具見李氏過去對詞人的溫柔體貼。而在相思中數及此日常生活瑣事,益見無不在縈懷相思之中。當他重到同住的舊館,芳蹤如在而人已杳,悲從中來,哪裡還有娛樂的心情!(爭見陶本作爭忍)!

這一描寫,也暗示出兩人相處的歡樂。本是預想未來的孤苦,卻層層翻出過去的美滿,就更襯出此時的痛苦。詞情至此,如再平舖直敘下去,便流於呆板。故以情知兩字把詞筆改從對方來進一步描寫。情知略與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遙知等含蘊豐富得多。由於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氏在苦悶的時候只能是借酒澆愁。怎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非但不醉,且是愁上加愁。以此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倍增心靈所擔荷的痛苦。這樣的生離,又何異於死別!結尾回承上片溪樓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己一樣,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而是作一種神仙傳說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喬每朔望從葉縣到洛陽,化舄為鳧從東南飛來。因須仄聲字,故改鳧為鶩。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臨安皆在其東南,故稱為南州。斷魂雙鶩,其實是懷人:脈脈無言竟日,也是作者自白。這樣以神仙傳說作結,不但與李氏學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將彼此無可奈何的心情融為一體表達出來,韻味雋永。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風帆更起》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裡,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過採石江邊,望夫山下,酌水應懷古。

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

默想音容,遙憐兒女,獨立衡皋暮。

桐鄉君子,念予憔悴如許!

本詞寫作者送別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歷來難以考證。近來據宛敏灝考證,認為詞裡送行者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發地點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別離原因是遣返,大約作於紹興二十六年的九月(見《文藝論叢》第13輯《張孝祥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這個推論比較切合詞作原意。

張孝祥與李氏是一對少年情侶,後來同居生下長子同之。他對這段風流韻事雖想長期隱瞞,但終不免要暴露,且不為封建禮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離。詞中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就是傾訴真摯愛情生活遭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風帆更起三句,點出了季節,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在長江邊,詞人送別,不時地仰望著滿天寥廓的秋色。一個望字,既刻畫出送行者憂愁的神情,又表現出對行者揚帆離去的無限依戀的斷腸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黃花,菊花,比喻李氏。這既符合時令,又藉以抒發風裡落花誰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詞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而彼此卻在此時分別,再難團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緒更添。別岸風煙三句,由當時的送行轉到想象別後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飄逝,已感到悽然欲絕,更何況隨著江風和霧靄遠去的行舟,今宵還不知道停靠在什麼地方!正是兩情繾綣,難以割捨不如二句,進一層寫內在的思緒。伊,指李氏。隨著物景的轉換,詞人心潮起伏。他多麼想化身為江上的明月啊!張先《江南柳》詞中寫過:願身能似月華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詞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與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離別的愁緒,寫得委婉纏綿,一往情深。

下片開頭船過採石江邊一句,筆力宕開,而意脈不斷。採石,即採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牛渚山下。從這裡上船是要經過採石磯的。緊接著望夫山下二句,詞人想李氏到此一定會感慨古事的。安徽當塗有望夫山,靠近採石磯。這裡有著美麗動人的望夫化石傳說,也許她會從這感人的愛情故事中聯想到夫妻情愛之深,因而對自己被遣歸的不幸命運,不堪其悲苦吧!德耀歸來,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二句,反用南朝齊江袥故事。《南史。範雲傳》載,江袥先求與範雲女為婚,以剪刀為聘。後貴顯,範雲曰:今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感。因出剪刀還之,袥亦別婚他族。荊布典又本於後漢梁鴻妻孟光之荊釵布裙。孝祥與李氏私下結合的時候,還是一個沒有功名的少年書生,後廷試中進士第一,雖已富貴怎忍拋棄這位曾經同甘共苦的賢妻呢!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喚,也是對遣歸李氏的悔恨和自責。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蘊藏內心複雜的意緒。詞人在暮色蒼茫中獨立在長著香草的水邊高地上,凝望著遠去的行舟,腦海裡既浮現起她的音容聲貌,悲恨滿臉;又遙念著幼稚的兒子。正是牽腸掛肚,思緒難平。

歇拍桐鄉君子二句,情意縈紆,纏綿悱惻。桐鄉,春秋時桐國地,在今安徽桐城縣北,這裡即指桐城。由於孝祥對遺棄李氏諱莫如深,所以不能用當時的地名來洩露她的真實去處。詞人唯一希求的是,桐鄉的君子,想到我在這裡心身憔悴而能體諒被迫拆散的苦衷吧!

這首送人詞一氣舒捲,傾吐詞人與恩愛情侶分離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不僅表現在從江邊送別到明日重陽的時空轉換,加深了離愁的思維程度,而且感情真摯,柔腸百轉,所寫離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出任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讒降職北歸,途經湖南洞庭湖(詞中的洞庭、青草二湖相通,總稱洞庭湖)。時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誘發了詞人深邃的宇宙意識和勃然詩興,使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說到詩歌表現宇宙意識,我們便會想到唐人詩中的《春江花月夜》和《登幽州臺歌》。但是,宋詞所表現的宇宙意識和唐詩比較起來,畢竟各有千秋。張若虛的詞中,流瀉著的是一片如夢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緒。在水月無盡的永恆面前,作者流露出無限的惆悵;而在這悵惘之中,又夾雜著某種憧憬、留戀和對人生無常的輕微嘆息。它是痴情而純真的,卻又夾雜著涉世未深的稚嫩。陳子昂的詩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積聚著自《詩經》和《楚辭》以來無數善感的騷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著的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時卻又表現出了很幽深的孤獨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與詩人對立著的,因此他覺得孤立無援而只能獨自愴然淚下。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和人類思想的發展,出現在幾百年後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

請讀《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徜徉在清風明月的懷抱之中而感到無所不適的快樂,這種融通了人與宇宙界限的意識觀念,標誌著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從前代人的困惑、苦惱中解脫出來,而達到了一種更為高級的超曠的思想境地,反映出這一代身受多種社會矛盾困擾的文人於經歷了艱苦曲折的心路歷程之後,在思想領域裡已經找到了一種自我解脫、自我超化的途徑。

張孝祥這個人,不管從其人品、胸襟、才學、詞風來看,都與蘇軾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凡是優秀的作家(特別象張孝祥這樣的有個性、有才華的作家),除了向前人學習之外,便會有著自己的特創。

張孝祥的這首詞,以他高潔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為基礎,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寥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至此,詞情頓時達到了高潮: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時已經達到了忘形的超脫地步而把人世間的一切(連日子)都遺忘得乾乾淨淨了,因此,那些富功名、寵辱得失,更已一股腦兒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在這一瞬間,時間似乎已經凝滯了,空間也已縮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個扣舷獨嘯的詞人形象充塞於畫面而又響起了虎嘯龍吟,風起浪湧的畫外音。起初那個更無一點風色、安謐恬靜的洞庭湖霎時間似乎變成了萬象沓至、群賓雜亂的熱鬧酒席,而那位肝膽冰雪的主人也變成了酒入熱腸、壯氣凌雲的豪士了?。

歷史上的張孝祥,是一位有才華、有抱負、有器識的愛國之士。但在這首作於特定環境的詞中,作者的高潔人格、高尚氣節以及廣遠襟懷,都融化在一片皎潔瑩白的月光湖影中,變得透明、澄澈;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肅穆、深邃和豐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興會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個寥闊高遠的藝術意境中,顯得超塵、出俗;經過了宇宙意識的昇華,而越發的朦朧、神祕和優美。詞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妙處在何?妙處在於物我交遊、天人合一;妙處在於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試想,一個從塵世中來的凡人,能夠跳出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的困境,而達到如此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豈非妙極!而前人常說言不盡意,作者卻能借助於此種物我交融、情景交浹的意境,把無私、忘我的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這又豈非是文學的無上妙境!胡仔曾經哀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三),此話有失偏頗。眼前的這首《念奴嬌》詞,就是一篇廢不得的佳作。如果說,蘇詞藉著月光傾吐對人類之愛的摯情歌頌的話,那麼張詞就藉著月光抒發對高風亮節的盡情讚美。

不但是在中秋詩詞的長廊中、而且是在整個古典文學的長廊中,它都是一首傑出的代表作。而載負著它的基礎,就在於那經過宇宙意識,昇華過的人格美和藝術美。它將具有著澡雪精神和提高審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

一葉凌波,十里馭風,煙鬟霧鬢蕭蕭。

認得蘭皋瓊珮,水館冰綃。

秋霽明霞乍吐,曙涼宿靄初消。

恨微顰不語,少進還收,佇立超遙。

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

猶自待、青鸞傳信,烏鵲成橋。

悵望胎仙琴疊,忍看翡翠蘭苕。

夢迴人遠,紅雲一片,天際笙簫。

中國古代詩裡有遊仙類,其初寫些出塵思想,後業也兼及兒女情懷。這首詞乍看頗有遊仙韻味,但經深入揣摩,仍是懷念早年情侶李氏之作。乾道三年(1167年)秋,作者與李氏所生之子張同之曾去看作作者。是年同之已十五歲,父子乍見,諒當悲喜交集。追念與其母李氏舊情猶在而相見無期,能不感慨萬端、沉思入夢?這首詞就是紀夢之作。

通觀全詞,除最後三句述醒後幻覺外,餘皆夢中所見,寫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極煙水迷離之極。

蘇軾的《江城子》也是記夢,上來就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後來又說:縱使相逢應不識。上片寫的是死別之情,下片才寫夢境: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他這是憑悼亡人,可以如此實寫;孝祥和李氏是生離而非死別,因此虛實兼顧。夢境本虛,故以認得實之。重圓無望是事實,卻以猶自待虛詞掩之。其他如相顧無言與微顰不語,明月夜,短鬆崗與紅雲一片,天際笙簫等等,一寫永訣的哀傷,一寫暫離的悲慼。對比二者,措辭可謂各盡其妙。而後者描寫夢裡重逢,尤能將真摯愛情和微茫心事曲折地表達出來。孝祥自從紹興丙子(1156)送別李氏,曾有雖富貴,忍棄平生荊布及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念奴嬌》)等句。

一別逾十年,如今同之遠來省親,怎會不勾起內心深處的痛苦?詞裡說: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斷魂欲遣誰招?前二句承上啟下,第三句竟是一篇主旨,細心體味便知。明楊慎盛稱於湖詞,曾引秋淨(霽)一聯為寫景之妙的例句(《詞品》卷四),倘當日得知本事,所以理解全詞更深,料應拊掌稱絕。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裡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據《於湖先生長短句》,本詞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因此本詞當為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裡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滄陷的悲痛之情,上闋寫觀塞,下闋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並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為鞭梢。繡旗為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為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里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烽火為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該有多少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

一尊句承上啟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於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為顏色渾濁的酒,常用於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獷悲壯之意。范仲淹《漁家傲》雲:濁酒一杯家萬里。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內心悲慼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慄,感念中原未復,人民陷於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圖恢復,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本詞上闋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隱約隱呈作者的感情色採,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闋抒發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在讀者眼前儼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採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為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浣溪沙·洞庭》

行盡瀟湘到洞庭。

楚天闊處數峰青。

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

白魚雙尾玉刀明。

夜涼船影浸疏星。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孝宗乾道四年(1168),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模可見,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後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並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紅蓼,指生於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雲: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裡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唸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餘地來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來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

本詞乃作者重遊三塔寺而作,三塔寺,位於三塔湖(又名樑城湖)之畔,其旁另有寒光亭,即本詞中寒光亭下水連天句中的寒光亭。

起句問訊湖邊春色,問訊即問候。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江東》詩: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問訊何如就是問候起居。此詞問候的對象不是某人,而是湖邊春色。因為此前已經來過,重來如見故人,故爾致意問候。湖邊春色者,不止於下文寫到的絲絲綠柳,舉凡湖中春水,岸上春花,堤邊春草,林間春鳥,統在其中。詞人對於湖邊的情意如此殷切,重來又是三年一句說出了所以然。一是這樣的地方,他本來就已經很喜歡,雖只是偶然路過,也說不妨蹤跡更遲留,(《三塔寺阻雨》);如今重到,其喜悅可想而知,二是這次重來,距前次又隔三年了,幾年未到,蘊積的感情自然深厚。一般人重遊舊地時,往往也會有這樣的情感衝動。這一句句子極平常,字面也不起眼,卻是頗有意思,說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說出來的話。

上兩句人還未到三塔寺,心卻已先到了。下一句東風吹我過湖船,這才開始出場。過湖船是駛過湖面的船,是過湖而抵達三塔寺了。東風吹送,一應春色:楊柳絲絲拂面,再應春色。助興東風,定知心意;拂面楊柳,似解人情,與詞人重來問訊熱切之心,互相映襯。這時也還不過是泊岸系舟耳,已寫得如此神完氣足。則當詞人重入三塔寺以後,又將如何寫景抒情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出乎讀者的意料,過片既不承接上片描寫意脈,也全然換過了一副感情,以純理性的筆墨,吐出了自從進入官場以來,痛感世路崎嶇的一腔幽怨。已慣者,是經歷過多次人生道路上浮沉曲折之後的感悟之言。詞人有志於恢復中原。支持主戰派但不贊成急功近利,要先以自治自強為根本,又諫言廣開用才之路,頗得到宋高宗的嘉許。但政府中仍是主和派掌權,他們憑私見排斥異已,詞人空有長才銳氣,未得大用,反被一再謫遷,不由得意冷心灰,產生了離開汙濁的官場鬥爭,向自然界尋求寧靜的環境以解脫心中的煩惱的念頭。此心到處悠然的到處便是這一類的去處,三塔湖也是其中一處。這樣過片兩句就與上文發生了內在的聯繫。其實,三塔湖並非詞人所到過的風景最美的地方,三塔寺也只是一座頗為破敗的寺宇。《於湖文集》中有一篇《重修三塔偈》,其中說:三塔雖在,四壁常空。仰眾佛之尤奇,念殘僧之益少。《三塔寺阻雨》詩也說這裡是市迥薪芻少,僧殘像教空的。詞人愛這裡,豈不是因為它冷落衰敗的境況恰可引為同調,而壯闊純美的湖上風光又正契合心懷麼?所謂悠然,正是暫脫塵囂試忘痛苦時的心境。

陶淵明《飲酒》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詞人悠然之下,又見到了什麼呢?是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詞人在三塔寺望湖所見之景多矣,有蒼山在煙外,高浪與天通,有涼風撼楊柳,晴日麗荷花,有釣艇未歸饒夕照(均見其有關三塔寺詩),而這裡獨拈出水天之間飛鷗一片之景,及作者特設之筆。

蓋亦淵明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之意。寫景之中,即寓情感,與世路句作反照,又寫出了此心的悠然。陶在飛鳥相與還之下續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詞人也說過:悠然心會,妙處與君說(《念奴嬌。過洞庭》)詞寫到飛起沙鷗一片便結末,那麼結束兩句的真意,我們也可於其無言處會之。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西江月·黃陵廟》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張孝祥離開湖南長沙,到達湖北荊州(今江陵)任職。這首詞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詞題一作阻風三峰下。詞句亦稍有差異。他在給友人黃子默的信中說: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黃陵廟在湖南湘陰縣北的黃陵山。相傳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廟,故稱黃陵廟。可見孝祥在赴任途中曾為風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繪洶湧澎湃的波浪,而是著眼於波臣風伯的善戲。因此詞人傾注了濃烈的主觀想象色彩。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起兩句寫舟泛湘江一路行來的景色。只寫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懷足慰之事,下必細數。以下轉入黃昏阻風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兩句,由自我想象而進入一種主觀幻覺心理的境界。詞人不說自己的行船為大風所阻,不得行駛的實況,相反卻抒寫自己幻覺的意象,水神熱情地邀請他欣賞那美好的夕陽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閃動著象魚鱗般的波紋。這種浪漫主義手法,把現實與想象,幻覺心理與時空變化,非常和諧地描繪在一幅畫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從而增強了詞的藝術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對風遏行舟的情況詞人此刻的心境,猶如蘇軾《定風波》詞中所寫: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樣泰然自如。不過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切望風向轉變。如果明天能夠轉為順風的話,那麼今天露宿在江邊也是心情舒暢的。

結尾以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兩句收結,別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歌舞曲。岳陽樓,在湖南嶽陽市城西,面臨洞庭湖。這裡前一句寫一陣陣江中波濤的聲響,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這種生動的比喻表現出詞人所獨有的想象。後一句則是表達他內心的願望,當行舟到達岳陽時,一定要登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風光。

張孝祥一生英才奇氣,如果說在《念奴嬌。過洞庭》詞中以吸江酌鬥,賓客萬象的豪邁氣勢,使南宋魏了翁為之傾倒,盛讚此首在集中最為杰特(見《鶴山題跋》卷二)。那麼在這首詞中濃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奇幻的藝術想象,同樣顯露出他的傑出才華和獨具的詞作風格。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生查子·遠山眉黛橫》

遠山眉黛橫,媚柳開青眼。

樓閣斷霞明,簾幕春寒淺。

杯延玉漏遲,獨怕金刀剪。

明月忽飛來,花影和簾卷。

這首詞或題秦觀作,字句亦略異。詞寫一位女了從傍晚到深夜的春愁。主人公的感情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風格清婉淡雅,讀時須細細體味,久而方知其味。

蘇軾《洞仙歌》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明月本在天空,因簾開而照入,人或未覺也:月色忽飛來,花影和簾卷,天空本無月色,忽爾突現如天外飛來,人遂捲簾而歡接之,則是有意去看月。有如中夕孤獨無聊,見客至而起迎,雖本非所盼,亦有勝於無。從另外一頭看,也似乎是月亮對人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際,忽然撥雲而出,殷勤下顧。誠如東坡詞所謂明月多情來照戶(《漁家傲。七夕》)。一筆而四面玲瓏,堪稱高手。花影和簾卷,也是極富含蘊的名句。張先《歸朝歡》詞雲:曈曈,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是寫日間情景。此詞在構思上可能受到他的影響,但時間放在夜裡,日影改為月影,卻別具一番情趣。月光忽然照進室內,閨中人要捲簾看月,把照在簾幕上的花影也一齊捲起了。月色未現時原無花影,花影和簾卷顯然在月色飛來之後。不說看月而說捲簾,說捲簾又用花影和簾卷這樣優美精緻的詞句來表述,不純是以景結情,還通過行動以表達內心。此刻閨中佳人是怎麼想的呢,作者沒有明言,只是把這種帶有象徵意味的景象呈現出來,讓讀者去想象,去品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含蓄不盡,意在言外。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豪放派”代表作家《張孝祥》詩詞品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