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語

縱觀唐代中晚期的歷朝帝王,最有閃光點的,就算是唐憲宗李純了。他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掃除積弊,重用賢良,同時制約宦官的發展,改革田地制度,使得民生得到休養生息。尤其是對藩鎮採取強硬態度,審時度勢,連連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在形式上將帝國重歸一統,被稱為“中興之主”。歷史上就把唐憲宗這個時期稱之為"元和中興"

談到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就得先講講在唐憲宗之前的朝局,那就是 “永貞革新”,那麼咱們先來簡單的瞭解一下“永貞革新”

"

引語

縱觀唐代中晚期的歷朝帝王,最有閃光點的,就算是唐憲宗李純了。他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掃除積弊,重用賢良,同時制約宦官的發展,改革田地制度,使得民生得到休養生息。尤其是對藩鎮採取強硬態度,審時度勢,連連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在形式上將帝國重歸一統,被稱為“中興之主”。歷史上就把唐憲宗這個時期稱之為"元和中興"

談到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就得先講講在唐憲宗之前的朝局,那就是 “永貞革新”,那麼咱們先來簡單的瞭解一下“永貞革新”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二王八司馬事件

貞元二十四年(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在百官的擁戴下,登上了皇位,改元永貞,他就是唐順宗。唐順宗的身體不好,當時已經臥床不起。

雖然身體不好,但是並不能阻止唐順宗的改革熱情。他有著想銳意進取的上進心。唐順宗啟用的是東宮待詔王叔文、王伾。這兩人就是所謂的“二王”。看這個官職就知道,這兩人都是順宗做太子時就跟著他的老人。兩人想比,王叔文要比王伾強上許多,《舊唐書》中記載著他的一件事就可見一斑。

李誦做太子的時候,曾與東宮官員談論時事,談到宦官極其擾民的宮市時,群情激憤,而惟獨王叔文一言不發。人去後,李誦問他為何無言,他說:‘“太子奉事皇.仁,只要視膳問安即可,不該參預外事。皇仁在位己久,一旦小人以此進讒言,說太子拉攏人心,太子將無法辯解。”李誦聽後,如醒醚灌頂,當即表示,若非王叔文,他是聽不到此言的。

王叔文為了控制權力,結交了許多的當時的名人,如韋執誼、陸質、呂溫、李景儉、韓譁、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十多人,他們結為生死之交。此外,還結交了禁軍、方鎮等軍政人物。

就這樣,一個以王叔文為中心的新興的政治集團形成了,出於這個集團本身的利益,他們中也融入了士人擔當天下道義的成分,所以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主張。因為是發生在永貞年間,所以史稱“永貞革新”。革新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下面幾項。

1. 抑制宦官,禁止擾民害民的官市以及五坊小使,以期消滅宦官專政的現象

2. 抑制方鎮,收激地方財政及用人之權,以期提高中央集權

3. 抑制陳舊勢力,起用新人補充政權,以期推出全新政局

4. 抑制苛政,降低與減少各種賦稅勞役,以期獲得民心。

如果只看這些舉措,那自然有強國強民的作用。但是這個集團的結構本身就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可以說是良莠參半,他們其中大多數人並不是像自我標榜的那樣,忠君愛民。其中一些人更是大發其財,他們車馬往來,受賄納賂,盡情揮霍。

伾主往來傳授;王叔文主決斷;韋執誼為文;劉禹錫、陳諫、韓曄、韓泰、柳宗元、房啟、凌準等謀議唱和聽外事。而伾與叔文及諸朋黨之門,車馬填湊,而伾門尤盛,珍玩賂遺,歲時不絕。室中為無門大櫃,唯開一竅,足以受物,以藏金寶,其妻或寢臥於上。
"

引語

縱觀唐代中晚期的歷朝帝王,最有閃光點的,就算是唐憲宗李純了。他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掃除積弊,重用賢良,同時制約宦官的發展,改革田地制度,使得民生得到休養生息。尤其是對藩鎮採取強硬態度,審時度勢,連連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在形式上將帝國重歸一統,被稱為“中興之主”。歷史上就把唐憲宗這個時期稱之為"元和中興"

談到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就得先講講在唐憲宗之前的朝局,那就是 “永貞革新”,那麼咱們先來簡單的瞭解一下“永貞革新”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二王八司馬事件

貞元二十四年(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在百官的擁戴下,登上了皇位,改元永貞,他就是唐順宗。唐順宗的身體不好,當時已經臥床不起。

雖然身體不好,但是並不能阻止唐順宗的改革熱情。他有著想銳意進取的上進心。唐順宗啟用的是東宮待詔王叔文、王伾。這兩人就是所謂的“二王”。看這個官職就知道,這兩人都是順宗做太子時就跟著他的老人。兩人想比,王叔文要比王伾強上許多,《舊唐書》中記載著他的一件事就可見一斑。

李誦做太子的時候,曾與東宮官員談論時事,談到宦官極其擾民的宮市時,群情激憤,而惟獨王叔文一言不發。人去後,李誦問他為何無言,他說:‘“太子奉事皇.仁,只要視膳問安即可,不該參預外事。皇仁在位己久,一旦小人以此進讒言,說太子拉攏人心,太子將無法辯解。”李誦聽後,如醒醚灌頂,當即表示,若非王叔文,他是聽不到此言的。

王叔文為了控制權力,結交了許多的當時的名人,如韋執誼、陸質、呂溫、李景儉、韓譁、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十多人,他們結為生死之交。此外,還結交了禁軍、方鎮等軍政人物。

就這樣,一個以王叔文為中心的新興的政治集團形成了,出於這個集團本身的利益,他們中也融入了士人擔當天下道義的成分,所以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主張。因為是發生在永貞年間,所以史稱“永貞革新”。革新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下面幾項。

1. 抑制宦官,禁止擾民害民的官市以及五坊小使,以期消滅宦官專政的現象

2. 抑制方鎮,收激地方財政及用人之權,以期提高中央集權

3. 抑制陳舊勢力,起用新人補充政權,以期推出全新政局

4. 抑制苛政,降低與減少各種賦稅勞役,以期獲得民心。

如果只看這些舉措,那自然有強國強民的作用。但是這個集團的結構本身就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可以說是良莠參半,他們其中大多數人並不是像自我標榜的那樣,忠君愛民。其中一些人更是大發其財,他們車馬往來,受賄納賂,盡情揮霍。

伾主往來傳授;王叔文主決斷;韋執誼為文;劉禹錫、陳諫、韓曄、韓泰、柳宗元、房啟、凌準等謀議唱和聽外事。而伾與叔文及諸朋黨之門,車馬填湊,而伾門尤盛,珍玩賂遺,歲時不絕。室中為無門大櫃,唯開一竅,足以受物,以藏金寶,其妻或寢臥於上。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即使是那些名聲不錯的人,也不免意氣用事,利用權力,大肆發洩私憤。劉禹錫當時擔任屯田員外郎,掌管度支鹽鐵大權,對大臣就多有傷害行為,受到侍御史竇群的彈勃,最後反而竇群被罷官。柳宗元任禮部員外郎,因與御史大夫武元衡有個人矛盾,就將武元衡貶了職。像這類記載,《舊唐書》中可以說是多的很,簡直是不勝枚舉。那些被打擊的朝臣被迫與宦官、方鎮聯手,就把他們給孤立起來了。

永貞元年八月,皇太子李純即位,這就是唐憲宗。順宗退位稱太上皇。

憲宗一即位,就立刻貶王伾為開州(治盛山,今四川開縣)司馬,王伾不久病死了。憲宗同時貶王叔文為渝州(治巴縣,今重慶)司戶,明年令其自殺。十一月,又貶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韋執誼為崖州(治舍城,今海南瓊山東南)司馬,神策行軍司馬韓泰為虔州(治贛縣,今江西贛州)司馬,司封郎中韓曄為饒州(治鄱陽,今江西波陽)司馬,禮部員外郎柳宗元為永州(治零陵,今湖南零陵)司馬,屯田員外郎劉禹錫為朗州(治武陵,今湖南常德)司馬,河中少尹陳諫為台州(治臨海,今浙江臨海)司馬,和州(治歷陽,今安徽和縣)刺史稜為連州(治桂陽,今廣東連州)司馬,嶽州(治巴陵,今湖北嶽陽)刺史程異為郴州(治郴縣,今湖南郴州)司馬。

“永貞革新”如同曇花一現,前後時間只有八個月就夭折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唐憲宗雖然嚴厲地制裁了“二王八司馬”革新集團。但是,他沒有因人廢政,而是迅速的加強中央集權,打擊藩鎮,實際上,他的改革的步子比之“二王八司馬”走得更遠,採取的措施更為凌厲,獲得的效果也更為矚目。

"

引語

縱觀唐代中晚期的歷朝帝王,最有閃光點的,就算是唐憲宗李純了。他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掃除積弊,重用賢良,同時制約宦官的發展,改革田地制度,使得民生得到休養生息。尤其是對藩鎮採取強硬態度,審時度勢,連連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在形式上將帝國重歸一統,被稱為“中興之主”。歷史上就把唐憲宗這個時期稱之為"元和中興"

談到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就得先講講在唐憲宗之前的朝局,那就是 “永貞革新”,那麼咱們先來簡單的瞭解一下“永貞革新”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二王八司馬事件

貞元二十四年(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在百官的擁戴下,登上了皇位,改元永貞,他就是唐順宗。唐順宗的身體不好,當時已經臥床不起。

雖然身體不好,但是並不能阻止唐順宗的改革熱情。他有著想銳意進取的上進心。唐順宗啟用的是東宮待詔王叔文、王伾。這兩人就是所謂的“二王”。看這個官職就知道,這兩人都是順宗做太子時就跟著他的老人。兩人想比,王叔文要比王伾強上許多,《舊唐書》中記載著他的一件事就可見一斑。

李誦做太子的時候,曾與東宮官員談論時事,談到宦官極其擾民的宮市時,群情激憤,而惟獨王叔文一言不發。人去後,李誦問他為何無言,他說:‘“太子奉事皇.仁,只要視膳問安即可,不該參預外事。皇仁在位己久,一旦小人以此進讒言,說太子拉攏人心,太子將無法辯解。”李誦聽後,如醒醚灌頂,當即表示,若非王叔文,他是聽不到此言的。

王叔文為了控制權力,結交了許多的當時的名人,如韋執誼、陸質、呂溫、李景儉、韓譁、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十多人,他們結為生死之交。此外,還結交了禁軍、方鎮等軍政人物。

就這樣,一個以王叔文為中心的新興的政治集團形成了,出於這個集團本身的利益,他們中也融入了士人擔當天下道義的成分,所以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主張。因為是發生在永貞年間,所以史稱“永貞革新”。革新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下面幾項。

1. 抑制宦官,禁止擾民害民的官市以及五坊小使,以期消滅宦官專政的現象

2. 抑制方鎮,收激地方財政及用人之權,以期提高中央集權

3. 抑制陳舊勢力,起用新人補充政權,以期推出全新政局

4. 抑制苛政,降低與減少各種賦稅勞役,以期獲得民心。

如果只看這些舉措,那自然有強國強民的作用。但是這個集團的結構本身就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可以說是良莠參半,他們其中大多數人並不是像自我標榜的那樣,忠君愛民。其中一些人更是大發其財,他們車馬往來,受賄納賂,盡情揮霍。

伾主往來傳授;王叔文主決斷;韋執誼為文;劉禹錫、陳諫、韓曄、韓泰、柳宗元、房啟、凌準等謀議唱和聽外事。而伾與叔文及諸朋黨之門,車馬填湊,而伾門尤盛,珍玩賂遺,歲時不絕。室中為無門大櫃,唯開一竅,足以受物,以藏金寶,其妻或寢臥於上。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即使是那些名聲不錯的人,也不免意氣用事,利用權力,大肆發洩私憤。劉禹錫當時擔任屯田員外郎,掌管度支鹽鐵大權,對大臣就多有傷害行為,受到侍御史竇群的彈勃,最後反而竇群被罷官。柳宗元任禮部員外郎,因與御史大夫武元衡有個人矛盾,就將武元衡貶了職。像這類記載,《舊唐書》中可以說是多的很,簡直是不勝枚舉。那些被打擊的朝臣被迫與宦官、方鎮聯手,就把他們給孤立起來了。

永貞元年八月,皇太子李純即位,這就是唐憲宗。順宗退位稱太上皇。

憲宗一即位,就立刻貶王伾為開州(治盛山,今四川開縣)司馬,王伾不久病死了。憲宗同時貶王叔文為渝州(治巴縣,今重慶)司戶,明年令其自殺。十一月,又貶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韋執誼為崖州(治舍城,今海南瓊山東南)司馬,神策行軍司馬韓泰為虔州(治贛縣,今江西贛州)司馬,司封郎中韓曄為饒州(治鄱陽,今江西波陽)司馬,禮部員外郎柳宗元為永州(治零陵,今湖南零陵)司馬,屯田員外郎劉禹錫為朗州(治武陵,今湖南常德)司馬,河中少尹陳諫為台州(治臨海,今浙江臨海)司馬,和州(治歷陽,今安徽和縣)刺史稜為連州(治桂陽,今廣東連州)司馬,嶽州(治巴陵,今湖北嶽陽)刺史程異為郴州(治郴縣,今湖南郴州)司馬。

“永貞革新”如同曇花一現,前後時間只有八個月就夭折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唐憲宗雖然嚴厲地制裁了“二王八司馬”革新集團。但是,他沒有因人廢政,而是迅速的加強中央集權,打擊藩鎮,實際上,他的改革的步子比之“二王八司馬”走得更遠,採取的措施更為凌厲,獲得的效果也更為矚目。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政歸宰輔

《舊唐書》在記述和評論憲宗一朝政事時論說:

"上自藩邸監國,以至臨御,訖於元和,軍國樞機,盡歸之於宰相。由是中外鹹理,紀律再張,果能剪削亂階,誅除群盜。"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了在憲宗的元和年間,處置軍國大事的權利是在宰相手中的,當時唐憲宗也確實任用了幾個好的宰相,像杜黃裳、李吉甫、裴垍、裴度也確實是一時之選。這也正是憲宗朝政的一大新氣象,同時也是使"唐室中興"的一大重要因素。我們下面就簡單講講唐憲宗是如何重用人才的。

1.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二月,憲宗與宰相們談論帝王為政之道。其中杜黃裳就說:"帝王之務,在於修己簡易,擇賢委任"。"為人主之體固不可代下司職,但擇人委任,責其成效,賞罰必信,誰不盡心"。"人主常勢,患在不能推誠;人臣之弊,患在不能自竭。由是上疑下詐,禮貌或虧,欲求致理,自然難致。"唐憲宗李純對這個說法大為贊同,當時就表示表示"猶須宰執臣僚同心輔助,豈朕今日獨能為理(治)哉!"

2.元和元年四月,朝廷策試製舉之士,像元稹、獨孤鬱、白居易、蕭俛、沈傳師等這些中晚唐時期的才智之士都被啟用。元稹上疏論諫官職能,奏請恢復百官以次進對、正衙奏事等制度。憲宗"頗嘉納其言,時召見之。"

3.元和二年正月,杜黃裳出鎮河中,唐憲宗以武元衡為門下侍郎、李吉甫為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李吉甫拜相之後,廣攬人才,提拔了不少真有本事的能吏。史書上稱之為以"宰相之職,宜選擢賢俊"、"數月之內,選用略盡,當時翕然稱吉甫有得人之稱。"。

4.當時的名臣裴垍因為長時間在禮部、考功二司任職,所以多識"今之才傑",裴垍在任期間所舉薦的三十多人,都得到了重用。

5.元和三年九月,李吉甫向唐憲宗密薦裴垍代替自己擔任宰相,自己出鎮淮南。但是在朝廷中的事,他依然是十分關注。史書稱其"在揚州,每有朝廷得失,軍國利害,皆密疏論列"。

6.元和六年正月,裴垍病免後,李吉甫重新入朝主政。九年九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卒,其子吳元濟請襲父位,李吉甫認為淮西四境無援,宜因時取之,頗葉上旨,始為經度淮西之謀。"

7.元和六年五月,憲宗與宰相們在延英殿"論治道,日旰,暑甚,汗透御服,宰相恐上體倦,求退。"憲宗挽留說:"朕入禁中,所與處者獨宮人、宦官耳,故樂與卿等且共談為理(治)之要,殊不知倦也。"

8.李吉甫暴病卒後,裴度為相。裴度拜相後,諸司公事,鹹取中書門下處分,"延接奇士,共為籌畫","天下賢俊,得以效計議於丞相"。吳元濟縱兵侵掠及於東都都畿,憲宗"悉以兵事委武元衡"。元和十年六月,刺客襲殺武元衡,傷及裴度。有請罷裴度官以安方鎮之心者,憲宗大怒道:"若罷度官,是奸計得行,朝綱何以振舉?"裴度亦以平定方鎮為己任,憲宗則以"大計屬之"。

"時群盜幹紀,變起都城,朝野恐駭。及(裴)度命相制下,人情始安,以為必能殄寇。自是誅賊之計,日聞獻替,用軍愈急。"

"

引語

縱觀唐代中晚期的歷朝帝王,最有閃光點的,就算是唐憲宗李純了。他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掃除積弊,重用賢良,同時制約宦官的發展,改革田地制度,使得民生得到休養生息。尤其是對藩鎮採取強硬態度,審時度勢,連連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在形式上將帝國重歸一統,被稱為“中興之主”。歷史上就把唐憲宗這個時期稱之為"元和中興"

談到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就得先講講在唐憲宗之前的朝局,那就是 “永貞革新”,那麼咱們先來簡單的瞭解一下“永貞革新”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二王八司馬事件

貞元二十四年(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在百官的擁戴下,登上了皇位,改元永貞,他就是唐順宗。唐順宗的身體不好,當時已經臥床不起。

雖然身體不好,但是並不能阻止唐順宗的改革熱情。他有著想銳意進取的上進心。唐順宗啟用的是東宮待詔王叔文、王伾。這兩人就是所謂的“二王”。看這個官職就知道,這兩人都是順宗做太子時就跟著他的老人。兩人想比,王叔文要比王伾強上許多,《舊唐書》中記載著他的一件事就可見一斑。

李誦做太子的時候,曾與東宮官員談論時事,談到宦官極其擾民的宮市時,群情激憤,而惟獨王叔文一言不發。人去後,李誦問他為何無言,他說:‘“太子奉事皇.仁,只要視膳問安即可,不該參預外事。皇仁在位己久,一旦小人以此進讒言,說太子拉攏人心,太子將無法辯解。”李誦聽後,如醒醚灌頂,當即表示,若非王叔文,他是聽不到此言的。

王叔文為了控制權力,結交了許多的當時的名人,如韋執誼、陸質、呂溫、李景儉、韓譁、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十多人,他們結為生死之交。此外,還結交了禁軍、方鎮等軍政人物。

就這樣,一個以王叔文為中心的新興的政治集團形成了,出於這個集團本身的利益,他們中也融入了士人擔當天下道義的成分,所以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主張。因為是發生在永貞年間,所以史稱“永貞革新”。革新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下面幾項。

1. 抑制宦官,禁止擾民害民的官市以及五坊小使,以期消滅宦官專政的現象

2. 抑制方鎮,收激地方財政及用人之權,以期提高中央集權

3. 抑制陳舊勢力,起用新人補充政權,以期推出全新政局

4. 抑制苛政,降低與減少各種賦稅勞役,以期獲得民心。

如果只看這些舉措,那自然有強國強民的作用。但是這個集團的結構本身就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可以說是良莠參半,他們其中大多數人並不是像自我標榜的那樣,忠君愛民。其中一些人更是大發其財,他們車馬往來,受賄納賂,盡情揮霍。

伾主往來傳授;王叔文主決斷;韋執誼為文;劉禹錫、陳諫、韓曄、韓泰、柳宗元、房啟、凌準等謀議唱和聽外事。而伾與叔文及諸朋黨之門,車馬填湊,而伾門尤盛,珍玩賂遺,歲時不絕。室中為無門大櫃,唯開一竅,足以受物,以藏金寶,其妻或寢臥於上。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即使是那些名聲不錯的人,也不免意氣用事,利用權力,大肆發洩私憤。劉禹錫當時擔任屯田員外郎,掌管度支鹽鐵大權,對大臣就多有傷害行為,受到侍御史竇群的彈勃,最後反而竇群被罷官。柳宗元任禮部員外郎,因與御史大夫武元衡有個人矛盾,就將武元衡貶了職。像這類記載,《舊唐書》中可以說是多的很,簡直是不勝枚舉。那些被打擊的朝臣被迫與宦官、方鎮聯手,就把他們給孤立起來了。

永貞元年八月,皇太子李純即位,這就是唐憲宗。順宗退位稱太上皇。

憲宗一即位,就立刻貶王伾為開州(治盛山,今四川開縣)司馬,王伾不久病死了。憲宗同時貶王叔文為渝州(治巴縣,今重慶)司戶,明年令其自殺。十一月,又貶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韋執誼為崖州(治舍城,今海南瓊山東南)司馬,神策行軍司馬韓泰為虔州(治贛縣,今江西贛州)司馬,司封郎中韓曄為饒州(治鄱陽,今江西波陽)司馬,禮部員外郎柳宗元為永州(治零陵,今湖南零陵)司馬,屯田員外郎劉禹錫為朗州(治武陵,今湖南常德)司馬,河中少尹陳諫為台州(治臨海,今浙江臨海)司馬,和州(治歷陽,今安徽和縣)刺史稜為連州(治桂陽,今廣東連州)司馬,嶽州(治巴陵,今湖北嶽陽)刺史程異為郴州(治郴縣,今湖南郴州)司馬。

“永貞革新”如同曇花一現,前後時間只有八個月就夭折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唐憲宗雖然嚴厲地制裁了“二王八司馬”革新集團。但是,他沒有因人廢政,而是迅速的加強中央集權,打擊藩鎮,實際上,他的改革的步子比之“二王八司馬”走得更遠,採取的措施更為凌厲,獲得的效果也更為矚目。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政歸宰輔

《舊唐書》在記述和評論憲宗一朝政事時論說:

"上自藩邸監國,以至臨御,訖於元和,軍國樞機,盡歸之於宰相。由是中外鹹理,紀律再張,果能剪削亂階,誅除群盜。"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了在憲宗的元和年間,處置軍國大事的權利是在宰相手中的,當時唐憲宗也確實任用了幾個好的宰相,像杜黃裳、李吉甫、裴垍、裴度也確實是一時之選。這也正是憲宗朝政的一大新氣象,同時也是使"唐室中興"的一大重要因素。我們下面就簡單講講唐憲宗是如何重用人才的。

1.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二月,憲宗與宰相們談論帝王為政之道。其中杜黃裳就說:"帝王之務,在於修己簡易,擇賢委任"。"為人主之體固不可代下司職,但擇人委任,責其成效,賞罰必信,誰不盡心"。"人主常勢,患在不能推誠;人臣之弊,患在不能自竭。由是上疑下詐,禮貌或虧,欲求致理,自然難致。"唐憲宗李純對這個說法大為贊同,當時就表示表示"猶須宰執臣僚同心輔助,豈朕今日獨能為理(治)哉!"

2.元和元年四月,朝廷策試製舉之士,像元稹、獨孤鬱、白居易、蕭俛、沈傳師等這些中晚唐時期的才智之士都被啟用。元稹上疏論諫官職能,奏請恢復百官以次進對、正衙奏事等制度。憲宗"頗嘉納其言,時召見之。"

3.元和二年正月,杜黃裳出鎮河中,唐憲宗以武元衡為門下侍郎、李吉甫為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李吉甫拜相之後,廣攬人才,提拔了不少真有本事的能吏。史書上稱之為以"宰相之職,宜選擢賢俊"、"數月之內,選用略盡,當時翕然稱吉甫有得人之稱。"。

4.當時的名臣裴垍因為長時間在禮部、考功二司任職,所以多識"今之才傑",裴垍在任期間所舉薦的三十多人,都得到了重用。

5.元和三年九月,李吉甫向唐憲宗密薦裴垍代替自己擔任宰相,自己出鎮淮南。但是在朝廷中的事,他依然是十分關注。史書稱其"在揚州,每有朝廷得失,軍國利害,皆密疏論列"。

6.元和六年正月,裴垍病免後,李吉甫重新入朝主政。九年九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卒,其子吳元濟請襲父位,李吉甫認為淮西四境無援,宜因時取之,頗葉上旨,始為經度淮西之謀。"

7.元和六年五月,憲宗與宰相們在延英殿"論治道,日旰,暑甚,汗透御服,宰相恐上體倦,求退。"憲宗挽留說:"朕入禁中,所與處者獨宮人、宦官耳,故樂與卿等且共談為理(治)之要,殊不知倦也。"

8.李吉甫暴病卒後,裴度為相。裴度拜相後,諸司公事,鹹取中書門下處分,"延接奇士,共為籌畫","天下賢俊,得以效計議於丞相"。吳元濟縱兵侵掠及於東都都畿,憲宗"悉以兵事委武元衡"。元和十年六月,刺客襲殺武元衡,傷及裴度。有請罷裴度官以安方鎮之心者,憲宗大怒道:"若罷度官,是奸計得行,朝綱何以振舉?"裴度亦以平定方鎮為己任,憲宗則以"大計屬之"。

"時群盜幹紀,變起都城,朝野恐駭。及(裴)度命相制下,人情始安,以為必能殄寇。自是誅賊之計,日聞獻替,用軍愈急。"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總之,憲宗所用宰相,大多可以說是"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賢相"。這種君臣和諧,共同操勞國事的景象,自從開元末年之後,就很難能夠看到了,所以說,唐憲宗的元和中興,是和他使用名臣,權歸宰輔,宵衣旰食,勤心勉政是分不開的。

所以史書稱其“我有宰衡,耀德觀兵。元和之政,聞於頌聲。

強化皇權整頓財政

唐憲宗和他的宰相們,那麼盡心盡責的治理國家,目的自然是想要中興唐室。翦削藩鎮之亂。所以強化皇權,就成為唐憲宗所有事務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下面我們就聊聊他在強化皇權方面,主要做了哪些措施。

李吉甫拜相前後,多次提出隔離方鎮與其所屬州郡關係的建言。

元和元年九月,建言:"州刺史不得擅見本道使,罷諸道歲終巡勾以絕苛斂"。二年拜相後,以"常病方鎮強恣",又從容向憲宗進言:"使屬郡刺史得自為政,則風化可成。"憲宗深然之,"出郎吏十餘人為刺史"。針對藩鎮"終身不易地",容易形成地方上的盤根錯節關係,"吉甫為相歲餘,凡易三十六鎮"。

這些雖然也是急務,但是整頓財政更是能夠做好這些急務的前提條件。元和二年,李吉甫奏上《元和國計簿》。統計資料證明:

"天下方鎮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其中,"每歲賦入倚辦,止於浙江東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八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萬戶。比量天寶供稅之戶,則四分有一。天下兵戎仰給縣官者八十三萬餘人,比量天寶士馬,則三分加一,率以兩戶資一兵。"

看上面的文字,顯示出當時的經濟狀況,財賦所出基本上都是在江淮。所以說,轉運使之職,就顯得尤為重要。

"

引語

縱觀唐代中晚期的歷朝帝王,最有閃光點的,就算是唐憲宗李純了。他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掃除積弊,重用賢良,同時制約宦官的發展,改革田地制度,使得民生得到休養生息。尤其是對藩鎮採取強硬態度,審時度勢,連連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在形式上將帝國重歸一統,被稱為“中興之主”。歷史上就把唐憲宗這個時期稱之為"元和中興"

談到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就得先講講在唐憲宗之前的朝局,那就是 “永貞革新”,那麼咱們先來簡單的瞭解一下“永貞革新”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二王八司馬事件

貞元二十四年(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在百官的擁戴下,登上了皇位,改元永貞,他就是唐順宗。唐順宗的身體不好,當時已經臥床不起。

雖然身體不好,但是並不能阻止唐順宗的改革熱情。他有著想銳意進取的上進心。唐順宗啟用的是東宮待詔王叔文、王伾。這兩人就是所謂的“二王”。看這個官職就知道,這兩人都是順宗做太子時就跟著他的老人。兩人想比,王叔文要比王伾強上許多,《舊唐書》中記載著他的一件事就可見一斑。

李誦做太子的時候,曾與東宮官員談論時事,談到宦官極其擾民的宮市時,群情激憤,而惟獨王叔文一言不發。人去後,李誦問他為何無言,他說:‘“太子奉事皇.仁,只要視膳問安即可,不該參預外事。皇仁在位己久,一旦小人以此進讒言,說太子拉攏人心,太子將無法辯解。”李誦聽後,如醒醚灌頂,當即表示,若非王叔文,他是聽不到此言的。

王叔文為了控制權力,結交了許多的當時的名人,如韋執誼、陸質、呂溫、李景儉、韓譁、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十多人,他們結為生死之交。此外,還結交了禁軍、方鎮等軍政人物。

就這樣,一個以王叔文為中心的新興的政治集團形成了,出於這個集團本身的利益,他們中也融入了士人擔當天下道義的成分,所以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主張。因為是發生在永貞年間,所以史稱“永貞革新”。革新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下面幾項。

1. 抑制宦官,禁止擾民害民的官市以及五坊小使,以期消滅宦官專政的現象

2. 抑制方鎮,收激地方財政及用人之權,以期提高中央集權

3. 抑制陳舊勢力,起用新人補充政權,以期推出全新政局

4. 抑制苛政,降低與減少各種賦稅勞役,以期獲得民心。

如果只看這些舉措,那自然有強國強民的作用。但是這個集團的結構本身就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可以說是良莠參半,他們其中大多數人並不是像自我標榜的那樣,忠君愛民。其中一些人更是大發其財,他們車馬往來,受賄納賂,盡情揮霍。

伾主往來傳授;王叔文主決斷;韋執誼為文;劉禹錫、陳諫、韓曄、韓泰、柳宗元、房啟、凌準等謀議唱和聽外事。而伾與叔文及諸朋黨之門,車馬填湊,而伾門尤盛,珍玩賂遺,歲時不絕。室中為無門大櫃,唯開一竅,足以受物,以藏金寶,其妻或寢臥於上。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即使是那些名聲不錯的人,也不免意氣用事,利用權力,大肆發洩私憤。劉禹錫當時擔任屯田員外郎,掌管度支鹽鐵大權,對大臣就多有傷害行為,受到侍御史竇群的彈勃,最後反而竇群被罷官。柳宗元任禮部員外郎,因與御史大夫武元衡有個人矛盾,就將武元衡貶了職。像這類記載,《舊唐書》中可以說是多的很,簡直是不勝枚舉。那些被打擊的朝臣被迫與宦官、方鎮聯手,就把他們給孤立起來了。

永貞元年八月,皇太子李純即位,這就是唐憲宗。順宗退位稱太上皇。

憲宗一即位,就立刻貶王伾為開州(治盛山,今四川開縣)司馬,王伾不久病死了。憲宗同時貶王叔文為渝州(治巴縣,今重慶)司戶,明年令其自殺。十一月,又貶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韋執誼為崖州(治舍城,今海南瓊山東南)司馬,神策行軍司馬韓泰為虔州(治贛縣,今江西贛州)司馬,司封郎中韓曄為饒州(治鄱陽,今江西波陽)司馬,禮部員外郎柳宗元為永州(治零陵,今湖南零陵)司馬,屯田員外郎劉禹錫為朗州(治武陵,今湖南常德)司馬,河中少尹陳諫為台州(治臨海,今浙江臨海)司馬,和州(治歷陽,今安徽和縣)刺史稜為連州(治桂陽,今廣東連州)司馬,嶽州(治巴陵,今湖北嶽陽)刺史程異為郴州(治郴縣,今湖南郴州)司馬。

“永貞革新”如同曇花一現,前後時間只有八個月就夭折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唐憲宗雖然嚴厲地制裁了“二王八司馬”革新集團。但是,他沒有因人廢政,而是迅速的加強中央集權,打擊藩鎮,實際上,他的改革的步子比之“二王八司馬”走得更遠,採取的措施更為凌厲,獲得的效果也更為矚目。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政歸宰輔

《舊唐書》在記述和評論憲宗一朝政事時論說:

"上自藩邸監國,以至臨御,訖於元和,軍國樞機,盡歸之於宰相。由是中外鹹理,紀律再張,果能剪削亂階,誅除群盜。"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了在憲宗的元和年間,處置軍國大事的權利是在宰相手中的,當時唐憲宗也確實任用了幾個好的宰相,像杜黃裳、李吉甫、裴垍、裴度也確實是一時之選。這也正是憲宗朝政的一大新氣象,同時也是使"唐室中興"的一大重要因素。我們下面就簡單講講唐憲宗是如何重用人才的。

1.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二月,憲宗與宰相們談論帝王為政之道。其中杜黃裳就說:"帝王之務,在於修己簡易,擇賢委任"。"為人主之體固不可代下司職,但擇人委任,責其成效,賞罰必信,誰不盡心"。"人主常勢,患在不能推誠;人臣之弊,患在不能自竭。由是上疑下詐,禮貌或虧,欲求致理,自然難致。"唐憲宗李純對這個說法大為贊同,當時就表示表示"猶須宰執臣僚同心輔助,豈朕今日獨能為理(治)哉!"

2.元和元年四月,朝廷策試製舉之士,像元稹、獨孤鬱、白居易、蕭俛、沈傳師等這些中晚唐時期的才智之士都被啟用。元稹上疏論諫官職能,奏請恢復百官以次進對、正衙奏事等制度。憲宗"頗嘉納其言,時召見之。"

3.元和二年正月,杜黃裳出鎮河中,唐憲宗以武元衡為門下侍郎、李吉甫為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李吉甫拜相之後,廣攬人才,提拔了不少真有本事的能吏。史書上稱之為以"宰相之職,宜選擢賢俊"、"數月之內,選用略盡,當時翕然稱吉甫有得人之稱。"。

4.當時的名臣裴垍因為長時間在禮部、考功二司任職,所以多識"今之才傑",裴垍在任期間所舉薦的三十多人,都得到了重用。

5.元和三年九月,李吉甫向唐憲宗密薦裴垍代替自己擔任宰相,自己出鎮淮南。但是在朝廷中的事,他依然是十分關注。史書稱其"在揚州,每有朝廷得失,軍國利害,皆密疏論列"。

6.元和六年正月,裴垍病免後,李吉甫重新入朝主政。九年九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卒,其子吳元濟請襲父位,李吉甫認為淮西四境無援,宜因時取之,頗葉上旨,始為經度淮西之謀。"

7.元和六年五月,憲宗與宰相們在延英殿"論治道,日旰,暑甚,汗透御服,宰相恐上體倦,求退。"憲宗挽留說:"朕入禁中,所與處者獨宮人、宦官耳,故樂與卿等且共談為理(治)之要,殊不知倦也。"

8.李吉甫暴病卒後,裴度為相。裴度拜相後,諸司公事,鹹取中書門下處分,"延接奇士,共為籌畫","天下賢俊,得以效計議於丞相"。吳元濟縱兵侵掠及於東都都畿,憲宗"悉以兵事委武元衡"。元和十年六月,刺客襲殺武元衡,傷及裴度。有請罷裴度官以安方鎮之心者,憲宗大怒道:"若罷度官,是奸計得行,朝綱何以振舉?"裴度亦以平定方鎮為己任,憲宗則以"大計屬之"。

"時群盜幹紀,變起都城,朝野恐駭。及(裴)度命相制下,人情始安,以為必能殄寇。自是誅賊之計,日聞獻替,用軍愈急。"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總之,憲宗所用宰相,大多可以說是"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賢相"。這種君臣和諧,共同操勞國事的景象,自從開元末年之後,就很難能夠看到了,所以說,唐憲宗的元和中興,是和他使用名臣,權歸宰輔,宵衣旰食,勤心勉政是分不開的。

所以史書稱其“我有宰衡,耀德觀兵。元和之政,聞於頌聲。

強化皇權整頓財政

唐憲宗和他的宰相們,那麼盡心盡責的治理國家,目的自然是想要中興唐室。翦削藩鎮之亂。所以強化皇權,就成為唐憲宗所有事務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下面我們就聊聊他在強化皇權方面,主要做了哪些措施。

李吉甫拜相前後,多次提出隔離方鎮與其所屬州郡關係的建言。

元和元年九月,建言:"州刺史不得擅見本道使,罷諸道歲終巡勾以絕苛斂"。二年拜相後,以"常病方鎮強恣",又從容向憲宗進言:"使屬郡刺史得自為政,則風化可成。"憲宗深然之,"出郎吏十餘人為刺史"。針對藩鎮"終身不易地",容易形成地方上的盤根錯節關係,"吉甫為相歲餘,凡易三十六鎮"。

這些雖然也是急務,但是整頓財政更是能夠做好這些急務的前提條件。元和二年,李吉甫奏上《元和國計簿》。統計資料證明:

"天下方鎮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其中,"每歲賦入倚辦,止於浙江東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八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萬戶。比量天寶供稅之戶,則四分有一。天下兵戎仰給縣官者八十三萬餘人,比量天寶士馬,則三分加一,率以兩戶資一兵。"

看上面的文字,顯示出當時的經濟狀況,財賦所出基本上都是在江淮。所以說,轉運使之職,就顯得尤為重要。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元和元年四月,杜佑請求解除管理財賦的度支、鹽鐵轉運使之職,推舉李巽為度支、鹽鐵轉運使。這個李巽很有經濟管理能力。對他的評價很高。

"自榷管之興,唯劉晏得其術,而(李)巽次之。然初年之利,類(劉)晏之季年,季年之利,則三倍於晏矣。"

元和四年,李巽又推薦程異"曉達錢穀",推舉他做揚子巡院留後,然後一直升到淮南等五道兩稅使。這個程異在任期間,也是盡心負責。

"厲己竭節,江淮錢穀之弊,多所鏟革。""時淮西用兵,國用不足,異使江表以調徵賦,且諷有土者以饒羨入貢,至則不剝下,不浚財,經費以贏,人頗便之。"

程異因為經濟工作搞得很出色,而專領鹽鐵轉運使。元和十三年,升任程異為同平章事,這就是宰相了,但是他的主要任務,還是財政工作。“依前充使”

整頓財政不能只是依重江淮賦稅,同時還得改革財賦方案。這對於重振皇權才更有重要意義。而這個方案,是裴垍先提出來的。

先前的舊制度,天下百姓所輸的賦稅共分為三份。一份上交給朝廷,二份送交給節鎮(節度使),三份留到本府州中。

唐德宗制定兩稅法時,實物值錢而錢不值錢。後來由於錢幣短缺,變成實物不值錢而錢幣越來越貴重。按照當初所定兩稅的稅錢,百姓交納的賦稅實際上就等於加倍了(已倍其初征)。這還是僅僅是從實物與錢幣的關係方面而言,實際情況可能更糟糕。

"其留州、送使,所在長吏又降省估使就實估,以自封殖而重賦於人。"

這也就是說,留州、送使的兩部分,地方官吏根本不按照尚書都省規定的價格進行徵收,而是儘量壓價壓等,"重賦於人"。這樣一來更是加劇了百姓的負擔,從而怨聲載道。

元和三年裴垍拜相後,提出:"天下留州、送使物,一切令依省估。其所在觀察使,仍以其所蒞之郡租賦自給,若不足,然後徵於支郡。"

裴垍的方案有兩個要點:一是防止地方"重賦於人",要求留州、送使部分必須"依省估"。這其實就是固定數額,約束了地方藩鎮的隨意加額。另一要點是部分地剝奪節鎮"自專稅賦"的權力,"以其所蒞(在)之郡租賦自給"。這樣,"諸州送使額,悉變為上供",不僅使朝廷賦稅收入增加,江淮之地也能減輕一下賦稅,讓江淮百姓輕鬆一下。("江淮稍息肩"),這個方案其實是和李吉甫所建言的"使屬郡刺史得自為政"基本相同,從這兩個方面削弱藩鎮實力,從而能夠真正的強化唐王朝中央皇權。

"

引語

縱觀唐代中晚期的歷朝帝王,最有閃光點的,就算是唐憲宗李純了。他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掃除積弊,重用賢良,同時制約宦官的發展,改革田地制度,使得民生得到休養生息。尤其是對藩鎮採取強硬態度,審時度勢,連連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在形式上將帝國重歸一統,被稱為“中興之主”。歷史上就把唐憲宗這個時期稱之為"元和中興"

談到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就得先講講在唐憲宗之前的朝局,那就是 “永貞革新”,那麼咱們先來簡單的瞭解一下“永貞革新”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二王八司馬事件

貞元二十四年(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在百官的擁戴下,登上了皇位,改元永貞,他就是唐順宗。唐順宗的身體不好,當時已經臥床不起。

雖然身體不好,但是並不能阻止唐順宗的改革熱情。他有著想銳意進取的上進心。唐順宗啟用的是東宮待詔王叔文、王伾。這兩人就是所謂的“二王”。看這個官職就知道,這兩人都是順宗做太子時就跟著他的老人。兩人想比,王叔文要比王伾強上許多,《舊唐書》中記載著他的一件事就可見一斑。

李誦做太子的時候,曾與東宮官員談論時事,談到宦官極其擾民的宮市時,群情激憤,而惟獨王叔文一言不發。人去後,李誦問他為何無言,他說:‘“太子奉事皇.仁,只要視膳問安即可,不該參預外事。皇仁在位己久,一旦小人以此進讒言,說太子拉攏人心,太子將無法辯解。”李誦聽後,如醒醚灌頂,當即表示,若非王叔文,他是聽不到此言的。

王叔文為了控制權力,結交了許多的當時的名人,如韋執誼、陸質、呂溫、李景儉、韓譁、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十多人,他們結為生死之交。此外,還結交了禁軍、方鎮等軍政人物。

就這樣,一個以王叔文為中心的新興的政治集團形成了,出於這個集團本身的利益,他們中也融入了士人擔當天下道義的成分,所以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主張。因為是發生在永貞年間,所以史稱“永貞革新”。革新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下面幾項。

1. 抑制宦官,禁止擾民害民的官市以及五坊小使,以期消滅宦官專政的現象

2. 抑制方鎮,收激地方財政及用人之權,以期提高中央集權

3. 抑制陳舊勢力,起用新人補充政權,以期推出全新政局

4. 抑制苛政,降低與減少各種賦稅勞役,以期獲得民心。

如果只看這些舉措,那自然有強國強民的作用。但是這個集團的結構本身就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可以說是良莠參半,他們其中大多數人並不是像自我標榜的那樣,忠君愛民。其中一些人更是大發其財,他們車馬往來,受賄納賂,盡情揮霍。

伾主往來傳授;王叔文主決斷;韋執誼為文;劉禹錫、陳諫、韓曄、韓泰、柳宗元、房啟、凌準等謀議唱和聽外事。而伾與叔文及諸朋黨之門,車馬填湊,而伾門尤盛,珍玩賂遺,歲時不絕。室中為無門大櫃,唯開一竅,足以受物,以藏金寶,其妻或寢臥於上。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即使是那些名聲不錯的人,也不免意氣用事,利用權力,大肆發洩私憤。劉禹錫當時擔任屯田員外郎,掌管度支鹽鐵大權,對大臣就多有傷害行為,受到侍御史竇群的彈勃,最後反而竇群被罷官。柳宗元任禮部員外郎,因與御史大夫武元衡有個人矛盾,就將武元衡貶了職。像這類記載,《舊唐書》中可以說是多的很,簡直是不勝枚舉。那些被打擊的朝臣被迫與宦官、方鎮聯手,就把他們給孤立起來了。

永貞元年八月,皇太子李純即位,這就是唐憲宗。順宗退位稱太上皇。

憲宗一即位,就立刻貶王伾為開州(治盛山,今四川開縣)司馬,王伾不久病死了。憲宗同時貶王叔文為渝州(治巴縣,今重慶)司戶,明年令其自殺。十一月,又貶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韋執誼為崖州(治舍城,今海南瓊山東南)司馬,神策行軍司馬韓泰為虔州(治贛縣,今江西贛州)司馬,司封郎中韓曄為饒州(治鄱陽,今江西波陽)司馬,禮部員外郎柳宗元為永州(治零陵,今湖南零陵)司馬,屯田員外郎劉禹錫為朗州(治武陵,今湖南常德)司馬,河中少尹陳諫為台州(治臨海,今浙江臨海)司馬,和州(治歷陽,今安徽和縣)刺史稜為連州(治桂陽,今廣東連州)司馬,嶽州(治巴陵,今湖北嶽陽)刺史程異為郴州(治郴縣,今湖南郴州)司馬。

“永貞革新”如同曇花一現,前後時間只有八個月就夭折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唐憲宗雖然嚴厲地制裁了“二王八司馬”革新集團。但是,他沒有因人廢政,而是迅速的加強中央集權,打擊藩鎮,實際上,他的改革的步子比之“二王八司馬”走得更遠,採取的措施更為凌厲,獲得的效果也更為矚目。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政歸宰輔

《舊唐書》在記述和評論憲宗一朝政事時論說:

"上自藩邸監國,以至臨御,訖於元和,軍國樞機,盡歸之於宰相。由是中外鹹理,紀律再張,果能剪削亂階,誅除群盜。"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了在憲宗的元和年間,處置軍國大事的權利是在宰相手中的,當時唐憲宗也確實任用了幾個好的宰相,像杜黃裳、李吉甫、裴垍、裴度也確實是一時之選。這也正是憲宗朝政的一大新氣象,同時也是使"唐室中興"的一大重要因素。我們下面就簡單講講唐憲宗是如何重用人才的。

1.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二月,憲宗與宰相們談論帝王為政之道。其中杜黃裳就說:"帝王之務,在於修己簡易,擇賢委任"。"為人主之體固不可代下司職,但擇人委任,責其成效,賞罰必信,誰不盡心"。"人主常勢,患在不能推誠;人臣之弊,患在不能自竭。由是上疑下詐,禮貌或虧,欲求致理,自然難致。"唐憲宗李純對這個說法大為贊同,當時就表示表示"猶須宰執臣僚同心輔助,豈朕今日獨能為理(治)哉!"

2.元和元年四月,朝廷策試製舉之士,像元稹、獨孤鬱、白居易、蕭俛、沈傳師等這些中晚唐時期的才智之士都被啟用。元稹上疏論諫官職能,奏請恢復百官以次進對、正衙奏事等制度。憲宗"頗嘉納其言,時召見之。"

3.元和二年正月,杜黃裳出鎮河中,唐憲宗以武元衡為門下侍郎、李吉甫為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李吉甫拜相之後,廣攬人才,提拔了不少真有本事的能吏。史書上稱之為以"宰相之職,宜選擢賢俊"、"數月之內,選用略盡,當時翕然稱吉甫有得人之稱。"。

4.當時的名臣裴垍因為長時間在禮部、考功二司任職,所以多識"今之才傑",裴垍在任期間所舉薦的三十多人,都得到了重用。

5.元和三年九月,李吉甫向唐憲宗密薦裴垍代替自己擔任宰相,自己出鎮淮南。但是在朝廷中的事,他依然是十分關注。史書稱其"在揚州,每有朝廷得失,軍國利害,皆密疏論列"。

6.元和六年正月,裴垍病免後,李吉甫重新入朝主政。九年九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卒,其子吳元濟請襲父位,李吉甫認為淮西四境無援,宜因時取之,頗葉上旨,始為經度淮西之謀。"

7.元和六年五月,憲宗與宰相們在延英殿"論治道,日旰,暑甚,汗透御服,宰相恐上體倦,求退。"憲宗挽留說:"朕入禁中,所與處者獨宮人、宦官耳,故樂與卿等且共談為理(治)之要,殊不知倦也。"

8.李吉甫暴病卒後,裴度為相。裴度拜相後,諸司公事,鹹取中書門下處分,"延接奇士,共為籌畫","天下賢俊,得以效計議於丞相"。吳元濟縱兵侵掠及於東都都畿,憲宗"悉以兵事委武元衡"。元和十年六月,刺客襲殺武元衡,傷及裴度。有請罷裴度官以安方鎮之心者,憲宗大怒道:"若罷度官,是奸計得行,朝綱何以振舉?"裴度亦以平定方鎮為己任,憲宗則以"大計屬之"。

"時群盜幹紀,變起都城,朝野恐駭。及(裴)度命相制下,人情始安,以為必能殄寇。自是誅賊之計,日聞獻替,用軍愈急。"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總之,憲宗所用宰相,大多可以說是"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賢相"。這種君臣和諧,共同操勞國事的景象,自從開元末年之後,就很難能夠看到了,所以說,唐憲宗的元和中興,是和他使用名臣,權歸宰輔,宵衣旰食,勤心勉政是分不開的。

所以史書稱其“我有宰衡,耀德觀兵。元和之政,聞於頌聲。

強化皇權整頓財政

唐憲宗和他的宰相們,那麼盡心盡責的治理國家,目的自然是想要中興唐室。翦削藩鎮之亂。所以強化皇權,就成為唐憲宗所有事務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下面我們就聊聊他在強化皇權方面,主要做了哪些措施。

李吉甫拜相前後,多次提出隔離方鎮與其所屬州郡關係的建言。

元和元年九月,建言:"州刺史不得擅見本道使,罷諸道歲終巡勾以絕苛斂"。二年拜相後,以"常病方鎮強恣",又從容向憲宗進言:"使屬郡刺史得自為政,則風化可成。"憲宗深然之,"出郎吏十餘人為刺史"。針對藩鎮"終身不易地",容易形成地方上的盤根錯節關係,"吉甫為相歲餘,凡易三十六鎮"。

這些雖然也是急務,但是整頓財政更是能夠做好這些急務的前提條件。元和二年,李吉甫奏上《元和國計簿》。統計資料證明:

"天下方鎮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其中,"每歲賦入倚辦,止於浙江東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八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萬戶。比量天寶供稅之戶,則四分有一。天下兵戎仰給縣官者八十三萬餘人,比量天寶士馬,則三分加一,率以兩戶資一兵。"

看上面的文字,顯示出當時的經濟狀況,財賦所出基本上都是在江淮。所以說,轉運使之職,就顯得尤為重要。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元和元年四月,杜佑請求解除管理財賦的度支、鹽鐵轉運使之職,推舉李巽為度支、鹽鐵轉運使。這個李巽很有經濟管理能力。對他的評價很高。

"自榷管之興,唯劉晏得其術,而(李)巽次之。然初年之利,類(劉)晏之季年,季年之利,則三倍於晏矣。"

元和四年,李巽又推薦程異"曉達錢穀",推舉他做揚子巡院留後,然後一直升到淮南等五道兩稅使。這個程異在任期間,也是盡心負責。

"厲己竭節,江淮錢穀之弊,多所鏟革。""時淮西用兵,國用不足,異使江表以調徵賦,且諷有土者以饒羨入貢,至則不剝下,不浚財,經費以贏,人頗便之。"

程異因為經濟工作搞得很出色,而專領鹽鐵轉運使。元和十三年,升任程異為同平章事,這就是宰相了,但是他的主要任務,還是財政工作。“依前充使”

整頓財政不能只是依重江淮賦稅,同時還得改革財賦方案。這對於重振皇權才更有重要意義。而這個方案,是裴垍先提出來的。

先前的舊制度,天下百姓所輸的賦稅共分為三份。一份上交給朝廷,二份送交給節鎮(節度使),三份留到本府州中。

唐德宗制定兩稅法時,實物值錢而錢不值錢。後來由於錢幣短缺,變成實物不值錢而錢幣越來越貴重。按照當初所定兩稅的稅錢,百姓交納的賦稅實際上就等於加倍了(已倍其初征)。這還是僅僅是從實物與錢幣的關係方面而言,實際情況可能更糟糕。

"其留州、送使,所在長吏又降省估使就實估,以自封殖而重賦於人。"

這也就是說,留州、送使的兩部分,地方官吏根本不按照尚書都省規定的價格進行徵收,而是儘量壓價壓等,"重賦於人"。這樣一來更是加劇了百姓的負擔,從而怨聲載道。

元和三年裴垍拜相後,提出:"天下留州、送使物,一切令依省估。其所在觀察使,仍以其所蒞之郡租賦自給,若不足,然後徵於支郡。"

裴垍的方案有兩個要點:一是防止地方"重賦於人",要求留州、送使部分必須"依省估"。這其實就是固定數額,約束了地方藩鎮的隨意加額。另一要點是部分地剝奪節鎮"自專稅賦"的權力,"以其所蒞(在)之郡租賦自給"。這樣,"諸州送使額,悉變為上供",不僅使朝廷賦稅收入增加,江淮之地也能減輕一下賦稅,讓江淮百姓輕鬆一下。("江淮稍息肩"),這個方案其實是和李吉甫所建言的"使屬郡刺史得自為政"基本相同,從這兩個方面削弱藩鎮實力,從而能夠真正的強化唐王朝中央皇權。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強硬手腕翦除藩鎮

唐德宗是經歷過“安史之亂”的,可以算是飽經憂患了。他對待藩鎮,還是比較姑息遷就的。所以到了唐憲宗即位的時候,藩鎮抗命就出現擴了大趨勢。其中實力最強、對朝廷威脅最大的是成德、魏博、淄青、淮西四鎮。

唐憲宗與藩鎮割據鬥爭的序幕,首先是在西川拉開的。西川節度使韋皋病逝後,他的下屬支度副使劉闢仿照其他藩鎮的做法,自為留後,然後報請中央政府批准。那個時候唐憲宗才登位,百廢待興,所以就任命了劉闢為西川節度副使、知節度事(即代理節度使)。但是這種做法,卻遭到了右諫議大夫韋丹的反對。

“今釋闢不誅,則朝廷可以指臂而使者,惟兩京耳。此外誰不為叛”。

韋丹這種看法,其實是代表了朝廷中許多人正直大臣的看法,唐憲宗當然同意他們的看法,但是覺得時機還不成熟,就先任命韋丹為東川節度使(鎮梓州縣,今四川三臺),以鉗制西川。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劉闢再次提出了得隴望蜀的要求,要求朝廷批准他兼領三川(東、西川與山南西道)之地。然而此時,唐憲宗已經理清了朝中的各種關係,所以就堅決的拒絕了他。

劉闢就直接調兵遣將,包圍前東川節度使李康坐鎮的梓州(今四川三臺),準備自命他的僚屬盧文若為東川節度使。

唐憲宗對劉闢的叛亂行為,決定出重兵討伐。可朝中的公卿百官,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巴蜀地勢險要,難以攻取。只有宰相杜黃裳力排眾議,支持唐憲宗討伐,並且推薦資望雖淺,但是有文韜武略的神策軍使高祟文領軍前往,而且為了事權統一,杜黃裳還建議不派監軍,這個主張,隨即得到了翰林學士李吉甫的贊同。

劉闢作亂,議者以劍南險固,不宜生事;唯黃裳堅請討除,憲宗從之。又奏請不以中官為監軍,只委高崇文為使。黃裳自經營伐蜀,以至成功,指授崇文,無不懸合。崇文素憚劉澭,黃裳使人謂崇文曰:“若不奮命,當以劉澭代之。”由是得崇文之死力既平,宰臣入賀,帝目黃裳曰:“此卿之功也。”

不出杜黃裳的所料,朝廷對西川的戰爭,唐軍以壓倒的優勢在推進。在高崇文的指揮下,唐軍兵分二路,與山南西道部隊兩路夾擊,直搗西川的治所成都。全線潰敗的劉闢,在逃往吐蕃的途中被生擒,押往長安斬首。西川的收復,劉闢的敗亡,這是唐憲宗取得的第一仗的勝利

西川歸於中央後,唐憲宗調河東節度使嚴緩,會合天德軍,討伐抗拒朝廷的夏綏(今天的陝西靖邊)節度留後楊惠琳,再次獲得了大捷。

西川與夏綏問題的解決,空前地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威望,併產生了極大的威懾力。許多藩鎮的節度使,先後提出人朝,接受朝廷的安排。

元和元年三月,以李演為夏綏節度使,楊惠琳勒兵拒命。朝廷調河東、天德軍合擊之,夏州兵馬使張承金斬楊惠琳,傳首京師。 夏、蜀既平,藩鎮惕息,多求入朝。

唐憲宗在短短的幾年間,成功收服了李鑄的鎮海節度使,盧龍節度使劉濟、魏博節度使田興、成德節度使王承宗至少在表面上表示出了對唐王朝朝廷的恭順。

"

引語

縱觀唐代中晚期的歷朝帝王,最有閃光點的,就算是唐憲宗李純了。他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掃除積弊,重用賢良,同時制約宦官的發展,改革田地制度,使得民生得到休養生息。尤其是對藩鎮採取強硬態度,審時度勢,連連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在形式上將帝國重歸一統,被稱為“中興之主”。歷史上就把唐憲宗這個時期稱之為"元和中興"

談到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就得先講講在唐憲宗之前的朝局,那就是 “永貞革新”,那麼咱們先來簡單的瞭解一下“永貞革新”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二王八司馬事件

貞元二十四年(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在百官的擁戴下,登上了皇位,改元永貞,他就是唐順宗。唐順宗的身體不好,當時已經臥床不起。

雖然身體不好,但是並不能阻止唐順宗的改革熱情。他有著想銳意進取的上進心。唐順宗啟用的是東宮待詔王叔文、王伾。這兩人就是所謂的“二王”。看這個官職就知道,這兩人都是順宗做太子時就跟著他的老人。兩人想比,王叔文要比王伾強上許多,《舊唐書》中記載著他的一件事就可見一斑。

李誦做太子的時候,曾與東宮官員談論時事,談到宦官極其擾民的宮市時,群情激憤,而惟獨王叔文一言不發。人去後,李誦問他為何無言,他說:‘“太子奉事皇.仁,只要視膳問安即可,不該參預外事。皇仁在位己久,一旦小人以此進讒言,說太子拉攏人心,太子將無法辯解。”李誦聽後,如醒醚灌頂,當即表示,若非王叔文,他是聽不到此言的。

王叔文為了控制權力,結交了許多的當時的名人,如韋執誼、陸質、呂溫、李景儉、韓譁、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十多人,他們結為生死之交。此外,還結交了禁軍、方鎮等軍政人物。

就這樣,一個以王叔文為中心的新興的政治集團形成了,出於這個集團本身的利益,他們中也融入了士人擔當天下道義的成分,所以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主張。因為是發生在永貞年間,所以史稱“永貞革新”。革新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下面幾項。

1. 抑制宦官,禁止擾民害民的官市以及五坊小使,以期消滅宦官專政的現象

2. 抑制方鎮,收激地方財政及用人之權,以期提高中央集權

3. 抑制陳舊勢力,起用新人補充政權,以期推出全新政局

4. 抑制苛政,降低與減少各種賦稅勞役,以期獲得民心。

如果只看這些舉措,那自然有強國強民的作用。但是這個集團的結構本身就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可以說是良莠參半,他們其中大多數人並不是像自我標榜的那樣,忠君愛民。其中一些人更是大發其財,他們車馬往來,受賄納賂,盡情揮霍。

伾主往來傳授;王叔文主決斷;韋執誼為文;劉禹錫、陳諫、韓曄、韓泰、柳宗元、房啟、凌準等謀議唱和聽外事。而伾與叔文及諸朋黨之門,車馬填湊,而伾門尤盛,珍玩賂遺,歲時不絕。室中為無門大櫃,唯開一竅,足以受物,以藏金寶,其妻或寢臥於上。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即使是那些名聲不錯的人,也不免意氣用事,利用權力,大肆發洩私憤。劉禹錫當時擔任屯田員外郎,掌管度支鹽鐵大權,對大臣就多有傷害行為,受到侍御史竇群的彈勃,最後反而竇群被罷官。柳宗元任禮部員外郎,因與御史大夫武元衡有個人矛盾,就將武元衡貶了職。像這類記載,《舊唐書》中可以說是多的很,簡直是不勝枚舉。那些被打擊的朝臣被迫與宦官、方鎮聯手,就把他們給孤立起來了。

永貞元年八月,皇太子李純即位,這就是唐憲宗。順宗退位稱太上皇。

憲宗一即位,就立刻貶王伾為開州(治盛山,今四川開縣)司馬,王伾不久病死了。憲宗同時貶王叔文為渝州(治巴縣,今重慶)司戶,明年令其自殺。十一月,又貶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韋執誼為崖州(治舍城,今海南瓊山東南)司馬,神策行軍司馬韓泰為虔州(治贛縣,今江西贛州)司馬,司封郎中韓曄為饒州(治鄱陽,今江西波陽)司馬,禮部員外郎柳宗元為永州(治零陵,今湖南零陵)司馬,屯田員外郎劉禹錫為朗州(治武陵,今湖南常德)司馬,河中少尹陳諫為台州(治臨海,今浙江臨海)司馬,和州(治歷陽,今安徽和縣)刺史稜為連州(治桂陽,今廣東連州)司馬,嶽州(治巴陵,今湖北嶽陽)刺史程異為郴州(治郴縣,今湖南郴州)司馬。

“永貞革新”如同曇花一現,前後時間只有八個月就夭折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唐憲宗雖然嚴厲地制裁了“二王八司馬”革新集團。但是,他沒有因人廢政,而是迅速的加強中央集權,打擊藩鎮,實際上,他的改革的步子比之“二王八司馬”走得更遠,採取的措施更為凌厲,獲得的效果也更為矚目。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政歸宰輔

《舊唐書》在記述和評論憲宗一朝政事時論說:

"上自藩邸監國,以至臨御,訖於元和,軍國樞機,盡歸之於宰相。由是中外鹹理,紀律再張,果能剪削亂階,誅除群盜。"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了在憲宗的元和年間,處置軍國大事的權利是在宰相手中的,當時唐憲宗也確實任用了幾個好的宰相,像杜黃裳、李吉甫、裴垍、裴度也確實是一時之選。這也正是憲宗朝政的一大新氣象,同時也是使"唐室中興"的一大重要因素。我們下面就簡單講講唐憲宗是如何重用人才的。

1.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二月,憲宗與宰相們談論帝王為政之道。其中杜黃裳就說:"帝王之務,在於修己簡易,擇賢委任"。"為人主之體固不可代下司職,但擇人委任,責其成效,賞罰必信,誰不盡心"。"人主常勢,患在不能推誠;人臣之弊,患在不能自竭。由是上疑下詐,禮貌或虧,欲求致理,自然難致。"唐憲宗李純對這個說法大為贊同,當時就表示表示"猶須宰執臣僚同心輔助,豈朕今日獨能為理(治)哉!"

2.元和元年四月,朝廷策試製舉之士,像元稹、獨孤鬱、白居易、蕭俛、沈傳師等這些中晚唐時期的才智之士都被啟用。元稹上疏論諫官職能,奏請恢復百官以次進對、正衙奏事等制度。憲宗"頗嘉納其言,時召見之。"

3.元和二年正月,杜黃裳出鎮河中,唐憲宗以武元衡為門下侍郎、李吉甫為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李吉甫拜相之後,廣攬人才,提拔了不少真有本事的能吏。史書上稱之為以"宰相之職,宜選擢賢俊"、"數月之內,選用略盡,當時翕然稱吉甫有得人之稱。"。

4.當時的名臣裴垍因為長時間在禮部、考功二司任職,所以多識"今之才傑",裴垍在任期間所舉薦的三十多人,都得到了重用。

5.元和三年九月,李吉甫向唐憲宗密薦裴垍代替自己擔任宰相,自己出鎮淮南。但是在朝廷中的事,他依然是十分關注。史書稱其"在揚州,每有朝廷得失,軍國利害,皆密疏論列"。

6.元和六年正月,裴垍病免後,李吉甫重新入朝主政。九年九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卒,其子吳元濟請襲父位,李吉甫認為淮西四境無援,宜因時取之,頗葉上旨,始為經度淮西之謀。"

7.元和六年五月,憲宗與宰相們在延英殿"論治道,日旰,暑甚,汗透御服,宰相恐上體倦,求退。"憲宗挽留說:"朕入禁中,所與處者獨宮人、宦官耳,故樂與卿等且共談為理(治)之要,殊不知倦也。"

8.李吉甫暴病卒後,裴度為相。裴度拜相後,諸司公事,鹹取中書門下處分,"延接奇士,共為籌畫","天下賢俊,得以效計議於丞相"。吳元濟縱兵侵掠及於東都都畿,憲宗"悉以兵事委武元衡"。元和十年六月,刺客襲殺武元衡,傷及裴度。有請罷裴度官以安方鎮之心者,憲宗大怒道:"若罷度官,是奸計得行,朝綱何以振舉?"裴度亦以平定方鎮為己任,憲宗則以"大計屬之"。

"時群盜幹紀,變起都城,朝野恐駭。及(裴)度命相制下,人情始安,以為必能殄寇。自是誅賊之計,日聞獻替,用軍愈急。"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總之,憲宗所用宰相,大多可以說是"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賢相"。這種君臣和諧,共同操勞國事的景象,自從開元末年之後,就很難能夠看到了,所以說,唐憲宗的元和中興,是和他使用名臣,權歸宰輔,宵衣旰食,勤心勉政是分不開的。

所以史書稱其“我有宰衡,耀德觀兵。元和之政,聞於頌聲。

強化皇權整頓財政

唐憲宗和他的宰相們,那麼盡心盡責的治理國家,目的自然是想要中興唐室。翦削藩鎮之亂。所以強化皇權,就成為唐憲宗所有事務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下面我們就聊聊他在強化皇權方面,主要做了哪些措施。

李吉甫拜相前後,多次提出隔離方鎮與其所屬州郡關係的建言。

元和元年九月,建言:"州刺史不得擅見本道使,罷諸道歲終巡勾以絕苛斂"。二年拜相後,以"常病方鎮強恣",又從容向憲宗進言:"使屬郡刺史得自為政,則風化可成。"憲宗深然之,"出郎吏十餘人為刺史"。針對藩鎮"終身不易地",容易形成地方上的盤根錯節關係,"吉甫為相歲餘,凡易三十六鎮"。

這些雖然也是急務,但是整頓財政更是能夠做好這些急務的前提條件。元和二年,李吉甫奏上《元和國計簿》。統計資料證明:

"天下方鎮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其中,"每歲賦入倚辦,止於浙江東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八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萬戶。比量天寶供稅之戶,則四分有一。天下兵戎仰給縣官者八十三萬餘人,比量天寶士馬,則三分加一,率以兩戶資一兵。"

看上面的文字,顯示出當時的經濟狀況,財賦所出基本上都是在江淮。所以說,轉運使之職,就顯得尤為重要。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元和元年四月,杜佑請求解除管理財賦的度支、鹽鐵轉運使之職,推舉李巽為度支、鹽鐵轉運使。這個李巽很有經濟管理能力。對他的評價很高。

"自榷管之興,唯劉晏得其術,而(李)巽次之。然初年之利,類(劉)晏之季年,季年之利,則三倍於晏矣。"

元和四年,李巽又推薦程異"曉達錢穀",推舉他做揚子巡院留後,然後一直升到淮南等五道兩稅使。這個程異在任期間,也是盡心負責。

"厲己竭節,江淮錢穀之弊,多所鏟革。""時淮西用兵,國用不足,異使江表以調徵賦,且諷有土者以饒羨入貢,至則不剝下,不浚財,經費以贏,人頗便之。"

程異因為經濟工作搞得很出色,而專領鹽鐵轉運使。元和十三年,升任程異為同平章事,這就是宰相了,但是他的主要任務,還是財政工作。“依前充使”

整頓財政不能只是依重江淮賦稅,同時還得改革財賦方案。這對於重振皇權才更有重要意義。而這個方案,是裴垍先提出來的。

先前的舊制度,天下百姓所輸的賦稅共分為三份。一份上交給朝廷,二份送交給節鎮(節度使),三份留到本府州中。

唐德宗制定兩稅法時,實物值錢而錢不值錢。後來由於錢幣短缺,變成實物不值錢而錢幣越來越貴重。按照當初所定兩稅的稅錢,百姓交納的賦稅實際上就等於加倍了(已倍其初征)。這還是僅僅是從實物與錢幣的關係方面而言,實際情況可能更糟糕。

"其留州、送使,所在長吏又降省估使就實估,以自封殖而重賦於人。"

這也就是說,留州、送使的兩部分,地方官吏根本不按照尚書都省規定的價格進行徵收,而是儘量壓價壓等,"重賦於人"。這樣一來更是加劇了百姓的負擔,從而怨聲載道。

元和三年裴垍拜相後,提出:"天下留州、送使物,一切令依省估。其所在觀察使,仍以其所蒞之郡租賦自給,若不足,然後徵於支郡。"

裴垍的方案有兩個要點:一是防止地方"重賦於人",要求留州、送使部分必須"依省估"。這其實就是固定數額,約束了地方藩鎮的隨意加額。另一要點是部分地剝奪節鎮"自專稅賦"的權力,"以其所蒞(在)之郡租賦自給"。這樣,"諸州送使額,悉變為上供",不僅使朝廷賦稅收入增加,江淮之地也能減輕一下賦稅,讓江淮百姓輕鬆一下。("江淮稍息肩"),這個方案其實是和李吉甫所建言的"使屬郡刺史得自為政"基本相同,從這兩個方面削弱藩鎮實力,從而能夠真正的強化唐王朝中央皇權。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強硬手腕翦除藩鎮

唐德宗是經歷過“安史之亂”的,可以算是飽經憂患了。他對待藩鎮,還是比較姑息遷就的。所以到了唐憲宗即位的時候,藩鎮抗命就出現擴了大趨勢。其中實力最強、對朝廷威脅最大的是成德、魏博、淄青、淮西四鎮。

唐憲宗與藩鎮割據鬥爭的序幕,首先是在西川拉開的。西川節度使韋皋病逝後,他的下屬支度副使劉闢仿照其他藩鎮的做法,自為留後,然後報請中央政府批准。那個時候唐憲宗才登位,百廢待興,所以就任命了劉闢為西川節度副使、知節度事(即代理節度使)。但是這種做法,卻遭到了右諫議大夫韋丹的反對。

“今釋闢不誅,則朝廷可以指臂而使者,惟兩京耳。此外誰不為叛”。

韋丹這種看法,其實是代表了朝廷中許多人正直大臣的看法,唐憲宗當然同意他們的看法,但是覺得時機還不成熟,就先任命韋丹為東川節度使(鎮梓州縣,今四川三臺),以鉗制西川。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劉闢再次提出了得隴望蜀的要求,要求朝廷批准他兼領三川(東、西川與山南西道)之地。然而此時,唐憲宗已經理清了朝中的各種關係,所以就堅決的拒絕了他。

劉闢就直接調兵遣將,包圍前東川節度使李康坐鎮的梓州(今四川三臺),準備自命他的僚屬盧文若為東川節度使。

唐憲宗對劉闢的叛亂行為,決定出重兵討伐。可朝中的公卿百官,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巴蜀地勢險要,難以攻取。只有宰相杜黃裳力排眾議,支持唐憲宗討伐,並且推薦資望雖淺,但是有文韜武略的神策軍使高祟文領軍前往,而且為了事權統一,杜黃裳還建議不派監軍,這個主張,隨即得到了翰林學士李吉甫的贊同。

劉闢作亂,議者以劍南險固,不宜生事;唯黃裳堅請討除,憲宗從之。又奏請不以中官為監軍,只委高崇文為使。黃裳自經營伐蜀,以至成功,指授崇文,無不懸合。崇文素憚劉澭,黃裳使人謂崇文曰:“若不奮命,當以劉澭代之。”由是得崇文之死力既平,宰臣入賀,帝目黃裳曰:“此卿之功也。”

不出杜黃裳的所料,朝廷對西川的戰爭,唐軍以壓倒的優勢在推進。在高崇文的指揮下,唐軍兵分二路,與山南西道部隊兩路夾擊,直搗西川的治所成都。全線潰敗的劉闢,在逃往吐蕃的途中被生擒,押往長安斬首。西川的收復,劉闢的敗亡,這是唐憲宗取得的第一仗的勝利

西川歸於中央後,唐憲宗調河東節度使嚴緩,會合天德軍,討伐抗拒朝廷的夏綏(今天的陝西靖邊)節度留後楊惠琳,再次獲得了大捷。

西川與夏綏問題的解決,空前地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威望,併產生了極大的威懾力。許多藩鎮的節度使,先後提出人朝,接受朝廷的安排。

元和元年三月,以李演為夏綏節度使,楊惠琳勒兵拒命。朝廷調河東、天德軍合擊之,夏州兵馬使張承金斬楊惠琳,傳首京師。 夏、蜀既平,藩鎮惕息,多求入朝。

唐憲宗在短短的幾年間,成功收服了李鑄的鎮海節度使,盧龍節度使劉濟、魏博節度使田興、成德節度使王承宗至少在表面上表示出了對唐王朝朝廷的恭順。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唐憲宗平藩生涯而言,最為輝煌的,就是平定淮西吳元濟,史稱“淮西大捷”。這場戰爭足足打了四年,影響波及到了整個唐帝國。

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節度使(也稱彰義節度使)吳少陽病死,其子吳元濟匿喪,自領軍務。

淮西鎮下轄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從李希烈以來,一直保持著半獨立狀態。淮西的勢力向北推進,就能控制汴梁;向東北推進,就能扼制甬橋(在今安徽宿州城南古汴水上)切斷漕運,這也是一個戰略要地,所以朝廷必須鞏固這一地區的統治權。

宰相李吉甫臨終前,向唐憲宗進言,講清楚淮西的戰略意義的重要性。

“淮西非如河北,四無黨援,國家常宿數十萬兵以備之,勞費不可支也。失今不取,後難圖矣”

唐憲宗接受了李吉甫的意見,決意對淮西用兵。但是官軍十餘萬人,圍攻淮西,前後四年,沒有取得勝利。朝臣竟言“師老財竭”,請求罷兵。獨有裴度請求“自往督戰”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唐憲宗於是命裴度以宰相兼彰義節度使(即西節度使),充淮西宣慰處置使,馳赴前線指揮全線戰事。

元和十一年冬,憲宗先已任命李愬為唐隨鄧節度使,想與淮西決戰,唐隨鄧節度使有“牙隊三千人,號六院兵馬,皆山南東道之精銳也。而此時裴度又親自到達淮西前線以後,軍士士氣大振。李愬就想著趁士氣旺盛之際,偷襲蔡州

元和十二年十月十四日,李愬命李祐、李憲率領牙隊三千人為先鋒,自己率領三千人為中軍,命李進誠率領三千人為後軍。李愬雪夜入蔡州這段歷史故事,《資治通鑑》描述實在是太精彩,如果用白話的話,那就無味了許多,不過文字倒也不是特別艱澀,就摘錄如下吧。

“軍出,不知所之,愬曰:但東行!行六十里,夜,至張柴村,盡殺其戍卒及烽子,據其柵,命士稍休,食幹精(乾飯)”,留軍五百人鎮其地。復夜引兵出門,諸將請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吳元濟。諸將皆失色”。“時大風雪,旌旗裂,人馬凍死者相望。天陰黑,白張柴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人人自以為必死”。“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蔡州城下,“近城有鵝鴨池,想令擊之以混軍聲。自吳少誠拒命,官軍不至蔡州城下三十餘年,故蔡人不為備”。十五日“四鼓,想至城下,無一人知者”。李愬等先登城,“壯從之,守門卒方熟寐,盡殺之,而留擊柝者,使擊柝如故。遂開門納眾,及裡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雞鳴,雪止,想入居元濟外宅。或告元濟:官軍至矣!元濟尚寢,笑曰:俘因為盜耳!曉當盡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濟始懼”,“乃帥左右登牙城拒戰。”想進“攻牙城,毀其外門,得甲庫,取器械”。十六日,“復攻之,燒其南門”,“晡時,門壞”,元濟窮請降,蔡州平。十七日,李愬“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十一月,斬吳元濟於獨柳之下。

"

引語

縱觀唐代中晚期的歷朝帝王,最有閃光點的,就算是唐憲宗李純了。他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掃除積弊,重用賢良,同時制約宦官的發展,改革田地制度,使得民生得到休養生息。尤其是對藩鎮採取強硬態度,審時度勢,連連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在形式上將帝國重歸一統,被稱為“中興之主”。歷史上就把唐憲宗這個時期稱之為"元和中興"

談到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就得先講講在唐憲宗之前的朝局,那就是 “永貞革新”,那麼咱們先來簡單的瞭解一下“永貞革新”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二王八司馬事件

貞元二十四年(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在百官的擁戴下,登上了皇位,改元永貞,他就是唐順宗。唐順宗的身體不好,當時已經臥床不起。

雖然身體不好,但是並不能阻止唐順宗的改革熱情。他有著想銳意進取的上進心。唐順宗啟用的是東宮待詔王叔文、王伾。這兩人就是所謂的“二王”。看這個官職就知道,這兩人都是順宗做太子時就跟著他的老人。兩人想比,王叔文要比王伾強上許多,《舊唐書》中記載著他的一件事就可見一斑。

李誦做太子的時候,曾與東宮官員談論時事,談到宦官極其擾民的宮市時,群情激憤,而惟獨王叔文一言不發。人去後,李誦問他為何無言,他說:‘“太子奉事皇.仁,只要視膳問安即可,不該參預外事。皇仁在位己久,一旦小人以此進讒言,說太子拉攏人心,太子將無法辯解。”李誦聽後,如醒醚灌頂,當即表示,若非王叔文,他是聽不到此言的。

王叔文為了控制權力,結交了許多的當時的名人,如韋執誼、陸質、呂溫、李景儉、韓譁、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十多人,他們結為生死之交。此外,還結交了禁軍、方鎮等軍政人物。

就這樣,一個以王叔文為中心的新興的政治集團形成了,出於這個集團本身的利益,他們中也融入了士人擔當天下道義的成分,所以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主張。因為是發生在永貞年間,所以史稱“永貞革新”。革新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下面幾項。

1. 抑制宦官,禁止擾民害民的官市以及五坊小使,以期消滅宦官專政的現象

2. 抑制方鎮,收激地方財政及用人之權,以期提高中央集權

3. 抑制陳舊勢力,起用新人補充政權,以期推出全新政局

4. 抑制苛政,降低與減少各種賦稅勞役,以期獲得民心。

如果只看這些舉措,那自然有強國強民的作用。但是這個集團的結構本身就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可以說是良莠參半,他們其中大多數人並不是像自我標榜的那樣,忠君愛民。其中一些人更是大發其財,他們車馬往來,受賄納賂,盡情揮霍。

伾主往來傳授;王叔文主決斷;韋執誼為文;劉禹錫、陳諫、韓曄、韓泰、柳宗元、房啟、凌準等謀議唱和聽外事。而伾與叔文及諸朋黨之門,車馬填湊,而伾門尤盛,珍玩賂遺,歲時不絕。室中為無門大櫃,唯開一竅,足以受物,以藏金寶,其妻或寢臥於上。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即使是那些名聲不錯的人,也不免意氣用事,利用權力,大肆發洩私憤。劉禹錫當時擔任屯田員外郎,掌管度支鹽鐵大權,對大臣就多有傷害行為,受到侍御史竇群的彈勃,最後反而竇群被罷官。柳宗元任禮部員外郎,因與御史大夫武元衡有個人矛盾,就將武元衡貶了職。像這類記載,《舊唐書》中可以說是多的很,簡直是不勝枚舉。那些被打擊的朝臣被迫與宦官、方鎮聯手,就把他們給孤立起來了。

永貞元年八月,皇太子李純即位,這就是唐憲宗。順宗退位稱太上皇。

憲宗一即位,就立刻貶王伾為開州(治盛山,今四川開縣)司馬,王伾不久病死了。憲宗同時貶王叔文為渝州(治巴縣,今重慶)司戶,明年令其自殺。十一月,又貶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韋執誼為崖州(治舍城,今海南瓊山東南)司馬,神策行軍司馬韓泰為虔州(治贛縣,今江西贛州)司馬,司封郎中韓曄為饒州(治鄱陽,今江西波陽)司馬,禮部員外郎柳宗元為永州(治零陵,今湖南零陵)司馬,屯田員外郎劉禹錫為朗州(治武陵,今湖南常德)司馬,河中少尹陳諫為台州(治臨海,今浙江臨海)司馬,和州(治歷陽,今安徽和縣)刺史稜為連州(治桂陽,今廣東連州)司馬,嶽州(治巴陵,今湖北嶽陽)刺史程異為郴州(治郴縣,今湖南郴州)司馬。

“永貞革新”如同曇花一現,前後時間只有八個月就夭折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唐憲宗雖然嚴厲地制裁了“二王八司馬”革新集團。但是,他沒有因人廢政,而是迅速的加強中央集權,打擊藩鎮,實際上,他的改革的步子比之“二王八司馬”走得更遠,採取的措施更為凌厲,獲得的效果也更為矚目。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政歸宰輔

《舊唐書》在記述和評論憲宗一朝政事時論說:

"上自藩邸監國,以至臨御,訖於元和,軍國樞機,盡歸之於宰相。由是中外鹹理,紀律再張,果能剪削亂階,誅除群盜。"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了在憲宗的元和年間,處置軍國大事的權利是在宰相手中的,當時唐憲宗也確實任用了幾個好的宰相,像杜黃裳、李吉甫、裴垍、裴度也確實是一時之選。這也正是憲宗朝政的一大新氣象,同時也是使"唐室中興"的一大重要因素。我們下面就簡單講講唐憲宗是如何重用人才的。

1.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二月,憲宗與宰相們談論帝王為政之道。其中杜黃裳就說:"帝王之務,在於修己簡易,擇賢委任"。"為人主之體固不可代下司職,但擇人委任,責其成效,賞罰必信,誰不盡心"。"人主常勢,患在不能推誠;人臣之弊,患在不能自竭。由是上疑下詐,禮貌或虧,欲求致理,自然難致。"唐憲宗李純對這個說法大為贊同,當時就表示表示"猶須宰執臣僚同心輔助,豈朕今日獨能為理(治)哉!"

2.元和元年四月,朝廷策試製舉之士,像元稹、獨孤鬱、白居易、蕭俛、沈傳師等這些中晚唐時期的才智之士都被啟用。元稹上疏論諫官職能,奏請恢復百官以次進對、正衙奏事等制度。憲宗"頗嘉納其言,時召見之。"

3.元和二年正月,杜黃裳出鎮河中,唐憲宗以武元衡為門下侍郎、李吉甫為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李吉甫拜相之後,廣攬人才,提拔了不少真有本事的能吏。史書上稱之為以"宰相之職,宜選擢賢俊"、"數月之內,選用略盡,當時翕然稱吉甫有得人之稱。"。

4.當時的名臣裴垍因為長時間在禮部、考功二司任職,所以多識"今之才傑",裴垍在任期間所舉薦的三十多人,都得到了重用。

5.元和三年九月,李吉甫向唐憲宗密薦裴垍代替自己擔任宰相,自己出鎮淮南。但是在朝廷中的事,他依然是十分關注。史書稱其"在揚州,每有朝廷得失,軍國利害,皆密疏論列"。

6.元和六年正月,裴垍病免後,李吉甫重新入朝主政。九年九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卒,其子吳元濟請襲父位,李吉甫認為淮西四境無援,宜因時取之,頗葉上旨,始為經度淮西之謀。"

7.元和六年五月,憲宗與宰相們在延英殿"論治道,日旰,暑甚,汗透御服,宰相恐上體倦,求退。"憲宗挽留說:"朕入禁中,所與處者獨宮人、宦官耳,故樂與卿等且共談為理(治)之要,殊不知倦也。"

8.李吉甫暴病卒後,裴度為相。裴度拜相後,諸司公事,鹹取中書門下處分,"延接奇士,共為籌畫","天下賢俊,得以效計議於丞相"。吳元濟縱兵侵掠及於東都都畿,憲宗"悉以兵事委武元衡"。元和十年六月,刺客襲殺武元衡,傷及裴度。有請罷裴度官以安方鎮之心者,憲宗大怒道:"若罷度官,是奸計得行,朝綱何以振舉?"裴度亦以平定方鎮為己任,憲宗則以"大計屬之"。

"時群盜幹紀,變起都城,朝野恐駭。及(裴)度命相制下,人情始安,以為必能殄寇。自是誅賊之計,日聞獻替,用軍愈急。"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總之,憲宗所用宰相,大多可以說是"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賢相"。這種君臣和諧,共同操勞國事的景象,自從開元末年之後,就很難能夠看到了,所以說,唐憲宗的元和中興,是和他使用名臣,權歸宰輔,宵衣旰食,勤心勉政是分不開的。

所以史書稱其“我有宰衡,耀德觀兵。元和之政,聞於頌聲。

強化皇權整頓財政

唐憲宗和他的宰相們,那麼盡心盡責的治理國家,目的自然是想要中興唐室。翦削藩鎮之亂。所以強化皇權,就成為唐憲宗所有事務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下面我們就聊聊他在強化皇權方面,主要做了哪些措施。

李吉甫拜相前後,多次提出隔離方鎮與其所屬州郡關係的建言。

元和元年九月,建言:"州刺史不得擅見本道使,罷諸道歲終巡勾以絕苛斂"。二年拜相後,以"常病方鎮強恣",又從容向憲宗進言:"使屬郡刺史得自為政,則風化可成。"憲宗深然之,"出郎吏十餘人為刺史"。針對藩鎮"終身不易地",容易形成地方上的盤根錯節關係,"吉甫為相歲餘,凡易三十六鎮"。

這些雖然也是急務,但是整頓財政更是能夠做好這些急務的前提條件。元和二年,李吉甫奏上《元和國計簿》。統計資料證明:

"天下方鎮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其中,"每歲賦入倚辦,止於浙江東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八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萬戶。比量天寶供稅之戶,則四分有一。天下兵戎仰給縣官者八十三萬餘人,比量天寶士馬,則三分加一,率以兩戶資一兵。"

看上面的文字,顯示出當時的經濟狀況,財賦所出基本上都是在江淮。所以說,轉運使之職,就顯得尤為重要。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元和元年四月,杜佑請求解除管理財賦的度支、鹽鐵轉運使之職,推舉李巽為度支、鹽鐵轉運使。這個李巽很有經濟管理能力。對他的評價很高。

"自榷管之興,唯劉晏得其術,而(李)巽次之。然初年之利,類(劉)晏之季年,季年之利,則三倍於晏矣。"

元和四年,李巽又推薦程異"曉達錢穀",推舉他做揚子巡院留後,然後一直升到淮南等五道兩稅使。這個程異在任期間,也是盡心負責。

"厲己竭節,江淮錢穀之弊,多所鏟革。""時淮西用兵,國用不足,異使江表以調徵賦,且諷有土者以饒羨入貢,至則不剝下,不浚財,經費以贏,人頗便之。"

程異因為經濟工作搞得很出色,而專領鹽鐵轉運使。元和十三年,升任程異為同平章事,這就是宰相了,但是他的主要任務,還是財政工作。“依前充使”

整頓財政不能只是依重江淮賦稅,同時還得改革財賦方案。這對於重振皇權才更有重要意義。而這個方案,是裴垍先提出來的。

先前的舊制度,天下百姓所輸的賦稅共分為三份。一份上交給朝廷,二份送交給節鎮(節度使),三份留到本府州中。

唐德宗制定兩稅法時,實物值錢而錢不值錢。後來由於錢幣短缺,變成實物不值錢而錢幣越來越貴重。按照當初所定兩稅的稅錢,百姓交納的賦稅實際上就等於加倍了(已倍其初征)。這還是僅僅是從實物與錢幣的關係方面而言,實際情況可能更糟糕。

"其留州、送使,所在長吏又降省估使就實估,以自封殖而重賦於人。"

這也就是說,留州、送使的兩部分,地方官吏根本不按照尚書都省規定的價格進行徵收,而是儘量壓價壓等,"重賦於人"。這樣一來更是加劇了百姓的負擔,從而怨聲載道。

元和三年裴垍拜相後,提出:"天下留州、送使物,一切令依省估。其所在觀察使,仍以其所蒞之郡租賦自給,若不足,然後徵於支郡。"

裴垍的方案有兩個要點:一是防止地方"重賦於人",要求留州、送使部分必須"依省估"。這其實就是固定數額,約束了地方藩鎮的隨意加額。另一要點是部分地剝奪節鎮"自專稅賦"的權力,"以其所蒞(在)之郡租賦自給"。這樣,"諸州送使額,悉變為上供",不僅使朝廷賦稅收入增加,江淮之地也能減輕一下賦稅,讓江淮百姓輕鬆一下。("江淮稍息肩"),這個方案其實是和李吉甫所建言的"使屬郡刺史得自為政"基本相同,從這兩個方面削弱藩鎮實力,從而能夠真正的強化唐王朝中央皇權。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強硬手腕翦除藩鎮

唐德宗是經歷過“安史之亂”的,可以算是飽經憂患了。他對待藩鎮,還是比較姑息遷就的。所以到了唐憲宗即位的時候,藩鎮抗命就出現擴了大趨勢。其中實力最強、對朝廷威脅最大的是成德、魏博、淄青、淮西四鎮。

唐憲宗與藩鎮割據鬥爭的序幕,首先是在西川拉開的。西川節度使韋皋病逝後,他的下屬支度副使劉闢仿照其他藩鎮的做法,自為留後,然後報請中央政府批准。那個時候唐憲宗才登位,百廢待興,所以就任命了劉闢為西川節度副使、知節度事(即代理節度使)。但是這種做法,卻遭到了右諫議大夫韋丹的反對。

“今釋闢不誅,則朝廷可以指臂而使者,惟兩京耳。此外誰不為叛”。

韋丹這種看法,其實是代表了朝廷中許多人正直大臣的看法,唐憲宗當然同意他們的看法,但是覺得時機還不成熟,就先任命韋丹為東川節度使(鎮梓州縣,今四川三臺),以鉗制西川。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劉闢再次提出了得隴望蜀的要求,要求朝廷批准他兼領三川(東、西川與山南西道)之地。然而此時,唐憲宗已經理清了朝中的各種關係,所以就堅決的拒絕了他。

劉闢就直接調兵遣將,包圍前東川節度使李康坐鎮的梓州(今四川三臺),準備自命他的僚屬盧文若為東川節度使。

唐憲宗對劉闢的叛亂行為,決定出重兵討伐。可朝中的公卿百官,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巴蜀地勢險要,難以攻取。只有宰相杜黃裳力排眾議,支持唐憲宗討伐,並且推薦資望雖淺,但是有文韜武略的神策軍使高祟文領軍前往,而且為了事權統一,杜黃裳還建議不派監軍,這個主張,隨即得到了翰林學士李吉甫的贊同。

劉闢作亂,議者以劍南險固,不宜生事;唯黃裳堅請討除,憲宗從之。又奏請不以中官為監軍,只委高崇文為使。黃裳自經營伐蜀,以至成功,指授崇文,無不懸合。崇文素憚劉澭,黃裳使人謂崇文曰:“若不奮命,當以劉澭代之。”由是得崇文之死力既平,宰臣入賀,帝目黃裳曰:“此卿之功也。”

不出杜黃裳的所料,朝廷對西川的戰爭,唐軍以壓倒的優勢在推進。在高崇文的指揮下,唐軍兵分二路,與山南西道部隊兩路夾擊,直搗西川的治所成都。全線潰敗的劉闢,在逃往吐蕃的途中被生擒,押往長安斬首。西川的收復,劉闢的敗亡,這是唐憲宗取得的第一仗的勝利

西川歸於中央後,唐憲宗調河東節度使嚴緩,會合天德軍,討伐抗拒朝廷的夏綏(今天的陝西靖邊)節度留後楊惠琳,再次獲得了大捷。

西川與夏綏問題的解決,空前地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威望,併產生了極大的威懾力。許多藩鎮的節度使,先後提出人朝,接受朝廷的安排。

元和元年三月,以李演為夏綏節度使,楊惠琳勒兵拒命。朝廷調河東、天德軍合擊之,夏州兵馬使張承金斬楊惠琳,傳首京師。 夏、蜀既平,藩鎮惕息,多求入朝。

唐憲宗在短短的幾年間,成功收服了李鑄的鎮海節度使,盧龍節度使劉濟、魏博節度使田興、成德節度使王承宗至少在表面上表示出了對唐王朝朝廷的恭順。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唐憲宗平藩生涯而言,最為輝煌的,就是平定淮西吳元濟,史稱“淮西大捷”。這場戰爭足足打了四年,影響波及到了整個唐帝國。

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節度使(也稱彰義節度使)吳少陽病死,其子吳元濟匿喪,自領軍務。

淮西鎮下轄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從李希烈以來,一直保持著半獨立狀態。淮西的勢力向北推進,就能控制汴梁;向東北推進,就能扼制甬橋(在今安徽宿州城南古汴水上)切斷漕運,這也是一個戰略要地,所以朝廷必須鞏固這一地區的統治權。

宰相李吉甫臨終前,向唐憲宗進言,講清楚淮西的戰略意義的重要性。

“淮西非如河北,四無黨援,國家常宿數十萬兵以備之,勞費不可支也。失今不取,後難圖矣”

唐憲宗接受了李吉甫的意見,決意對淮西用兵。但是官軍十餘萬人,圍攻淮西,前後四年,沒有取得勝利。朝臣竟言“師老財竭”,請求罷兵。獨有裴度請求“自往督戰”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唐憲宗於是命裴度以宰相兼彰義節度使(即西節度使),充淮西宣慰處置使,馳赴前線指揮全線戰事。

元和十一年冬,憲宗先已任命李愬為唐隨鄧節度使,想與淮西決戰,唐隨鄧節度使有“牙隊三千人,號六院兵馬,皆山南東道之精銳也。而此時裴度又親自到達淮西前線以後,軍士士氣大振。李愬就想著趁士氣旺盛之際,偷襲蔡州

元和十二年十月十四日,李愬命李祐、李憲率領牙隊三千人為先鋒,自己率領三千人為中軍,命李進誠率領三千人為後軍。李愬雪夜入蔡州這段歷史故事,《資治通鑑》描述實在是太精彩,如果用白話的話,那就無味了許多,不過文字倒也不是特別艱澀,就摘錄如下吧。

“軍出,不知所之,愬曰:但東行!行六十里,夜,至張柴村,盡殺其戍卒及烽子,據其柵,命士稍休,食幹精(乾飯)”,留軍五百人鎮其地。復夜引兵出門,諸將請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吳元濟。諸將皆失色”。“時大風雪,旌旗裂,人馬凍死者相望。天陰黑,白張柴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人人自以為必死”。“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蔡州城下,“近城有鵝鴨池,想令擊之以混軍聲。自吳少誠拒命,官軍不至蔡州城下三十餘年,故蔡人不為備”。十五日“四鼓,想至城下,無一人知者”。李愬等先登城,“壯從之,守門卒方熟寐,盡殺之,而留擊柝者,使擊柝如故。遂開門納眾,及裡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雞鳴,雪止,想入居元濟外宅。或告元濟:官軍至矣!元濟尚寢,笑曰:俘因為盜耳!曉當盡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濟始懼”,“乃帥左右登牙城拒戰。”想進“攻牙城,毀其外門,得甲庫,取器械”。十六日,“復攻之,燒其南門”,“晡時,門壞”,元濟窮請降,蔡州平。十七日,李愬“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十一月,斬吳元濟於獨柳之下。

淺析唐代元和中興:唐王朝日落前的最後餘暉

淮西平定,裴度回京為宰相。李愬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彰義留後。淮西的重新歸唐王朝統治,對於運河的暢通無阻,起了重要保證作用。

平藩的最後一個大勝利,是平定擔任淄青節度使的李師道。在吳元濟兵敗身亡後,各藩鎮再度向朝廷獻忠心,紛紛表示質子割地。李師道作了同樣的表示,但是不久就反悔了,繼續與朝廷分庭抗禮。唐憲宗早就想解決淄青鎮,遂乘勢調宣武、義成、武寧、橫海與魏博.五鎮之兵進行會剿。還未等兵臨城下,淄青軍都知兵馬使劉悟響應官軍,殺了李師道。從而淄青十二州全歸順唐廷。

唐憲宗平藩的巨大功績,使他成了安史之亂後唐王朝最有作為的帝王。正是他的作為,才使得唐王朝多綿延了一個世紀。

結語:有始無終

淮西平定後,憲宗慢慢地驕奢起來了。《舊唐書》稱其“求長生而好神仙,迎佛骨而貶名士(韓愈)。將相再遭冷遇,宦官更得寵信。”的說法還是很客觀的,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年)正月,憲宗暴崩。自此,政局反覆不定,內廷宦官擅權,外廷朋黨相爭,地方藩鎮起伏。"大唐帝國"在如此紛繁的權利"內耗"之下,一天天地更加衰落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