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從何而來?一個“華”字有多特別?'

"

文/大橙子

眾所周知,“中華”二字中的“中”字來自於“中央之國”之意,那麼其中的“華”字又來源於什麼呢?儒家經典中“冕服採章曰華,大國曰夏”的解釋真的符合歷史事實嗎?

01 華服之美

中國傳統儒家解釋之中一般認為中華、華夏等詞中的“華”來自於服章之美。比如《春秋左氏傳·左定十年傳》中曰:“夷不亂華。”《疏》解釋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再如《尚書注》中所說:“冕服採章曰華,大國曰夏。”都是這個意思。

但無論是《春秋左氏傳》還是《尚書》都是中國傳統的儒家經典,是“聖人之書”,他們在其中對於歷史、民俗等領域問題進行解釋時難免以聖人之學為旨歸,而忽視歷史事實。比如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民俗學家就提出:“形容服章之美的名詞有許多,我們的先祖為什麼一定要選擇‘中華’一詞來做我們的族稱?而不是選擇‘中禮’、‘中儀’、‘中章’、‘中冕’、‘中彩’來做我們的族稱呢?”

而且,在中華民族的早期,當時的“中華”先民們與其他民族的早期人類一樣還都處在“披樹葉,裹獸皮”的原始社會,又有什麼“冕服採章”可言?

"

文/大橙子

眾所周知,“中華”二字中的“中”字來自於“中央之國”之意,那麼其中的“華”字又來源於什麼呢?儒家經典中“冕服採章曰華,大國曰夏”的解釋真的符合歷史事實嗎?

01 華服之美

中國傳統儒家解釋之中一般認為中華、華夏等詞中的“華”來自於服章之美。比如《春秋左氏傳·左定十年傳》中曰:“夷不亂華。”《疏》解釋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再如《尚書注》中所說:“冕服採章曰華,大國曰夏。”都是這個意思。

但無論是《春秋左氏傳》還是《尚書》都是中國傳統的儒家經典,是“聖人之書”,他們在其中對於歷史、民俗等領域問題進行解釋時難免以聖人之學為旨歸,而忽視歷史事實。比如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民俗學家就提出:“形容服章之美的名詞有許多,我們的先祖為什麼一定要選擇‘中華’一詞來做我們的族稱?而不是選擇‘中禮’、‘中儀’、‘中章’、‘中冕’、‘中彩’來做我們的族稱呢?”

而且,在中華民族的早期,當時的“中華”先民們與其他民族的早期人類一樣還都處在“披樹葉,裹獸皮”的原始社會,又有什麼“冕服採章”可言?

“中華”從何而來?一個“華”字有多特別?

圖/周朝服飾

02 “華”字本意

在甲骨文中,只有“華”字而沒有“花”字,其中“華”的字形像是一株長滿了花果的花樹。再據《通訓定聲》中雲:“開花謂之華”,《詩經·國風》中《桃夭》篇:“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爾雅·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禮記·郊特牲》:“天子樹瓜華”(“華”指“瓜果”)等古籍所言,“華”字本意很可能是泛指一切花草瓜果。

此外,“華”字還可以象徵美麗奪目、光彩照人等,比如它在“日華”、“月華”等詞中指的都是太陽、月亮等炫目的光芒,《尚書·大傳·虞夏傳》中的:“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也是此意。

"

文/大橙子

眾所周知,“中華”二字中的“中”字來自於“中央之國”之意,那麼其中的“華”字又來源於什麼呢?儒家經典中“冕服採章曰華,大國曰夏”的解釋真的符合歷史事實嗎?

01 華服之美

中國傳統儒家解釋之中一般認為中華、華夏等詞中的“華”來自於服章之美。比如《春秋左氏傳·左定十年傳》中曰:“夷不亂華。”《疏》解釋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再如《尚書注》中所說:“冕服採章曰華,大國曰夏。”都是這個意思。

但無論是《春秋左氏傳》還是《尚書》都是中國傳統的儒家經典,是“聖人之書”,他們在其中對於歷史、民俗等領域問題進行解釋時難免以聖人之學為旨歸,而忽視歷史事實。比如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民俗學家就提出:“形容服章之美的名詞有許多,我們的先祖為什麼一定要選擇‘中華’一詞來做我們的族稱?而不是選擇‘中禮’、‘中儀’、‘中章’、‘中冕’、‘中彩’來做我們的族稱呢?”

而且,在中華民族的早期,當時的“中華”先民們與其他民族的早期人類一樣還都處在“披樹葉,裹獸皮”的原始社會,又有什麼“冕服採章”可言?

“中華”從何而來?一個“華”字有多特別?

圖/周朝服飾

02 “華”字本意

在甲骨文中,只有“華”字而沒有“花”字,其中“華”的字形像是一株長滿了花果的花樹。再據《通訓定聲》中雲:“開花謂之華”,《詩經·國風》中《桃夭》篇:“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爾雅·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禮記·郊特牲》:“天子樹瓜華”(“華”指“瓜果”)等古籍所言,“華”字本意很可能是泛指一切花草瓜果。

此外,“華”字還可以象徵美麗奪目、光彩照人等,比如它在“日華”、“月華”等詞中指的都是太陽、月亮等炫目的光芒,《尚書·大傳·虞夏傳》中的:“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也是此意。

“中華”從何而來?一個“華”字有多特別?

圖/“華”字字形演變

03 華胥族

前幾年有一部由網絡作家唐七公子小說《華胥引》改編的電視劇,且不論作者在抄襲事件中犯了多大的錯,《華胥引》這個小說的名字卻是下了功夫的,因為中國歷史上的“野蠻時代”確實曾有一個部落名叫“華胥氏”。

據《史記·帝王世紀》記載:“包犧氏母曰華胥。”《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太皋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皰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又據《太平御覽》引《通甲開山圖》曰:“女媧氏歿,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凡十五代,皆襲包犧(即伏犧)之號。”

由上可知,華胥氏為伏犧氏之母,而之後的柏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等都是伏犧氏的後代或分支,即他們也是華胥氏的後代或分支。由此,在之後的將中華稱為“華”而非“中燧”、“中包”等也是理所當然了。

"

文/大橙子

眾所周知,“中華”二字中的“中”字來自於“中央之國”之意,那麼其中的“華”字又來源於什麼呢?儒家經典中“冕服採章曰華,大國曰夏”的解釋真的符合歷史事實嗎?

01 華服之美

中國傳統儒家解釋之中一般認為中華、華夏等詞中的“華”來自於服章之美。比如《春秋左氏傳·左定十年傳》中曰:“夷不亂華。”《疏》解釋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再如《尚書注》中所說:“冕服採章曰華,大國曰夏。”都是這個意思。

但無論是《春秋左氏傳》還是《尚書》都是中國傳統的儒家經典,是“聖人之書”,他們在其中對於歷史、民俗等領域問題進行解釋時難免以聖人之學為旨歸,而忽視歷史事實。比如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民俗學家就提出:“形容服章之美的名詞有許多,我們的先祖為什麼一定要選擇‘中華’一詞來做我們的族稱?而不是選擇‘中禮’、‘中儀’、‘中章’、‘中冕’、‘中彩’來做我們的族稱呢?”

而且,在中華民族的早期,當時的“中華”先民們與其他民族的早期人類一樣還都處在“披樹葉,裹獸皮”的原始社會,又有什麼“冕服採章”可言?

“中華”從何而來?一個“華”字有多特別?

圖/周朝服飾

02 “華”字本意

在甲骨文中,只有“華”字而沒有“花”字,其中“華”的字形像是一株長滿了花果的花樹。再據《通訓定聲》中雲:“開花謂之華”,《詩經·國風》中《桃夭》篇:“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爾雅·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禮記·郊特牲》:“天子樹瓜華”(“華”指“瓜果”)等古籍所言,“華”字本意很可能是泛指一切花草瓜果。

此外,“華”字還可以象徵美麗奪目、光彩照人等,比如它在“日華”、“月華”等詞中指的都是太陽、月亮等炫目的光芒,《尚書·大傳·虞夏傳》中的:“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也是此意。

“中華”從何而來?一個“華”字有多特別?

圖/“華”字字形演變

03 華胥族

前幾年有一部由網絡作家唐七公子小說《華胥引》改編的電視劇,且不論作者在抄襲事件中犯了多大的錯,《華胥引》這個小說的名字卻是下了功夫的,因為中國歷史上的“野蠻時代”確實曾有一個部落名叫“華胥氏”。

據《史記·帝王世紀》記載:“包犧氏母曰華胥。”《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太皋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皰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又據《太平御覽》引《通甲開山圖》曰:“女媧氏歿,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凡十五代,皆襲包犧(即伏犧)之號。”

由上可知,華胥氏為伏犧氏之母,而之後的柏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等都是伏犧氏的後代或分支,即他們也是華胥氏的後代或分支。由此,在之後的將中華稱為“華”而非“中燧”、“中包”等也是理所當然了。

“中華”從何而來?一個“華”字有多特別?

圖/華胥氏

當然,這只是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此問題的一種探索,更多的證據還有待於更多考古證據和文字證據的發現以及後人的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林河:《中華為什麼叫“華”?》,《民間文化》2000年第2期;

李建輝:《中華為什麼叫“華”——訪文化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林河》,《中國民族》2003年第1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