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

我們經常說“教育”,那“教育”是什麼呢?

“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的“教育”有培養教導之意。

《說文解字》中對“教育”的解釋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

我們經常說“教育”,那“教育”是什麼呢?

“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的“教育”有培養教導之意。

《說文解字》中對“教育”的解釋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小篆“教育”)


從字面意思不難理解“教”就是言傳身教,有上才有行,才有參考代表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所以對‘教’的理解可以是傳承,是一個動詞,是可以有變化的,教師就是去實現傳承的老師。

“育”幫助孩子讓他們向善。這更體現出“育”的目的性。教育本身也是一個動詞,中國古代的“教育”二字,有它的歷史含義。這種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本身的含義也是不一樣的。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教育”就是傳承培養孩子各種能力知識,讓他們心中充滿善和愛。

"

我們經常說“教育”,那“教育”是什麼呢?

“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的“教育”有培養教導之意。

《說文解字》中對“教育”的解釋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小篆“教育”)


從字面意思不難理解“教”就是言傳身教,有上才有行,才有參考代表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所以對‘教’的理解可以是傳承,是一個動詞,是可以有變化的,教師就是去實現傳承的老師。

“育”幫助孩子讓他們向善。這更體現出“育”的目的性。教育本身也是一個動詞,中國古代的“教育”二字,有它的歷史含義。這種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本身的含義也是不一樣的。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教育”就是傳承培養孩子各種能力知識,讓他們心中充滿善和愛。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人生於世,行走在人生之路上,一開始接觸的就是家庭的教育,是父母的價值觀的浸潤。孩子如果想要想走得快,走得好,父母要培養的習慣有很多,要傳遞的底線也有很多,“勿貪多”就是其中的一條底線。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道:

瓶中有果。兒伸手入瓶,取之滿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貪多,則拳可出矣。”


這篇小古文雖短,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直到今天,依然引人深思。

“勿貪多”是從小就要養成的道德約束底線


大人都知道,貪念是生命痛苦的根源,小孩子不懂這些,只知道拿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且是想要一次拿完。

自幼父母就告訴我們,一個一個往嘴裡填,不要一次塞滿,小心噎著。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這是規矩。吃東西時,慢點吃,少吃滋味好,多吃滋味少。

"

我們經常說“教育”,那“教育”是什麼呢?

“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的“教育”有培養教導之意。

《說文解字》中對“教育”的解釋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小篆“教育”)


從字面意思不難理解“教”就是言傳身教,有上才有行,才有參考代表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所以對‘教’的理解可以是傳承,是一個動詞,是可以有變化的,教師就是去實現傳承的老師。

“育”幫助孩子讓他們向善。這更體現出“育”的目的性。教育本身也是一個動詞,中國古代的“教育”二字,有它的歷史含義。這種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本身的含義也是不一樣的。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教育”就是傳承培養孩子各種能力知識,讓他們心中充滿善和愛。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人生於世,行走在人生之路上,一開始接觸的就是家庭的教育,是父母的價值觀的浸潤。孩子如果想要想走得快,走得好,父母要培養的習慣有很多,要傳遞的底線也有很多,“勿貪多”就是其中的一條底線。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道:

瓶中有果。兒伸手入瓶,取之滿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貪多,則拳可出矣。”


這篇小古文雖短,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直到今天,依然引人深思。

“勿貪多”是從小就要養成的道德約束底線


大人都知道,貪念是生命痛苦的根源,小孩子不懂這些,只知道拿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且是想要一次拿完。

自幼父母就告訴我們,一個一個往嘴裡填,不要一次塞滿,小心噎著。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這是規矩。吃東西時,慢點吃,少吃滋味好,多吃滋味少。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如果童年時大人能教授我們這個道理,是會受用一生的。“勿貪多”教會了我們節制與取捨,從思考和判斷上劃定了貪婪的底線。

但是很多人並沒有自幼從思想上形成道德準則,當我們長大後,面對花花世界、燈紅酒綠,在選擇的時候就沒有這樣一個門檻底線制約自己的判斷,貪慾薰心,迷失了自我。

這麼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很多人就是沒有做到,是因為自小缺少“勿貪多”的實踐教學。如果自小將“勿貪多”的道理深入到我們的靈魂中,生活就有了底線,人生便有了敬畏。

“戒不專”是要深刻融到骨子裡的道理


“勿貪多”也要求我們在工作方面要專心,不要心猿意馬,這山看著那山高,動輒換工作。

王充《論衡》中有這樣的句子:“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私須之作。”

"

我們經常說“教育”,那“教育”是什麼呢?

“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的“教育”有培養教導之意。

《說文解字》中對“教育”的解釋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小篆“教育”)


從字面意思不難理解“教”就是言傳身教,有上才有行,才有參考代表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所以對‘教’的理解可以是傳承,是一個動詞,是可以有變化的,教師就是去實現傳承的老師。

“育”幫助孩子讓他們向善。這更體現出“育”的目的性。教育本身也是一個動詞,中國古代的“教育”二字,有它的歷史含義。這種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本身的含義也是不一樣的。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教育”就是傳承培養孩子各種能力知識,讓他們心中充滿善和愛。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人生於世,行走在人生之路上,一開始接觸的就是家庭的教育,是父母的價值觀的浸潤。孩子如果想要想走得快,走得好,父母要培養的習慣有很多,要傳遞的底線也有很多,“勿貪多”就是其中的一條底線。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道:

瓶中有果。兒伸手入瓶,取之滿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貪多,則拳可出矣。”


這篇小古文雖短,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直到今天,依然引人深思。

“勿貪多”是從小就要養成的道德約束底線


大人都知道,貪念是生命痛苦的根源,小孩子不懂這些,只知道拿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且是想要一次拿完。

自幼父母就告訴我們,一個一個往嘴裡填,不要一次塞滿,小心噎著。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這是規矩。吃東西時,慢點吃,少吃滋味好,多吃滋味少。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如果童年時大人能教授我們這個道理,是會受用一生的。“勿貪多”教會了我們節制與取捨,從思考和判斷上劃定了貪婪的底線。

但是很多人並沒有自幼從思想上形成道德準則,當我們長大後,面對花花世界、燈紅酒綠,在選擇的時候就沒有這樣一個門檻底線制約自己的判斷,貪慾薰心,迷失了自我。

這麼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很多人就是沒有做到,是因為自小缺少“勿貪多”的實踐教學。如果自小將“勿貪多”的道理深入到我們的靈魂中,生活就有了底線,人生便有了敬畏。

“戒不專”是要深刻融到骨子裡的道理


“勿貪多”也要求我們在工作方面要專心,不要心猿意馬,這山看著那山高,動輒換工作。

王充《論衡》中有這樣的句子:“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私須之作。”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大人也常常說“不急,不急,慢慢來,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這樣的人生道理可謂人人皆知,但是堅持做到的卻是少之又少,很少將一項專業技能練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相反,很多人是騎著驢找馬,頻繁的改變自己的志向,每次都從零開始,結果是累死了驢,也沒找到馬,白白浪費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

"

我們經常說“教育”,那“教育”是什麼呢?

“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的“教育”有培養教導之意。

《說文解字》中對“教育”的解釋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小篆“教育”)


從字面意思不難理解“教”就是言傳身教,有上才有行,才有參考代表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所以對‘教’的理解可以是傳承,是一個動詞,是可以有變化的,教師就是去實現傳承的老師。

“育”幫助孩子讓他們向善。這更體現出“育”的目的性。教育本身也是一個動詞,中國古代的“教育”二字,有它的歷史含義。這種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本身的含義也是不一樣的。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教育”就是傳承培養孩子各種能力知識,讓他們心中充滿善和愛。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人生於世,行走在人生之路上,一開始接觸的就是家庭的教育,是父母的價值觀的浸潤。孩子如果想要想走得快,走得好,父母要培養的習慣有很多,要傳遞的底線也有很多,“勿貪多”就是其中的一條底線。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道:

瓶中有果。兒伸手入瓶,取之滿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貪多,則拳可出矣。”


這篇小古文雖短,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直到今天,依然引人深思。

“勿貪多”是從小就要養成的道德約束底線


大人都知道,貪念是生命痛苦的根源,小孩子不懂這些,只知道拿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且是想要一次拿完。

自幼父母就告訴我們,一個一個往嘴裡填,不要一次塞滿,小心噎著。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這是規矩。吃東西時,慢點吃,少吃滋味好,多吃滋味少。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如果童年時大人能教授我們這個道理,是會受用一生的。“勿貪多”教會了我們節制與取捨,從思考和判斷上劃定了貪婪的底線。

但是很多人並沒有自幼從思想上形成道德準則,當我們長大後,面對花花世界、燈紅酒綠,在選擇的時候就沒有這樣一個門檻底線制約自己的判斷,貪慾薰心,迷失了自我。

這麼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很多人就是沒有做到,是因為自小缺少“勿貪多”的實踐教學。如果自小將“勿貪多”的道理深入到我們的靈魂中,生活就有了底線,人生便有了敬畏。

“戒不專”是要深刻融到骨子裡的道理


“勿貪多”也要求我們在工作方面要專心,不要心猿意馬,這山看著那山高,動輒換工作。

王充《論衡》中有這樣的句子:“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私須之作。”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大人也常常說“不急,不急,慢慢來,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這樣的人生道理可謂人人皆知,但是堅持做到的卻是少之又少,很少將一項專業技能練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相反,很多人是騎著驢找馬,頻繁的改變自己的志向,每次都從零開始,結果是累死了驢,也沒找到馬,白白浪費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該告訴孩子“勿貪多”,做加法之前,應該先做減法,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主要的工作中去,不然眉毛鬍子一把抓,結果什麼都抓不到。

一直認真地去做一件事情,成功的機率是最大的。而很多人卻時常急於求成,不願接受這個淺顯的道理。我們每個人在路上,要想走得快,走得好,請一定要記住——貪多嚼不爛,貪多走不遠。

“禁慾望”是擁有美好生活的大前提


“勿貪多”還告誡我們時刻警惕“慾望”的閥門。要知道,人本動物,慾望是無止境的,它如那盛滿糖果的瓶子,你貪婪地把手伸進去,想一次掙一大把才出來,殊不知卻可能落入萬丈深淵。那些痛心疾首、撕心裂肺的哭喊,大多是因為貪心太重,不懂得見好就收。

貪慾是動物的本性,這道理大家並非不懂,只是到了實際生活中就忘記了。所有的急功近利,都是失去標準底線惹的禍。

"

我們經常說“教育”,那“教育”是什麼呢?

“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的“教育”有培養教導之意。

《說文解字》中對“教育”的解釋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小篆“教育”)


從字面意思不難理解“教”就是言傳身教,有上才有行,才有參考代表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所以對‘教’的理解可以是傳承,是一個動詞,是可以有變化的,教師就是去實現傳承的老師。

“育”幫助孩子讓他們向善。這更體現出“育”的目的性。教育本身也是一個動詞,中國古代的“教育”二字,有它的歷史含義。這種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本身的含義也是不一樣的。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教育”就是傳承培養孩子各種能力知識,讓他們心中充滿善和愛。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人生於世,行走在人生之路上,一開始接觸的就是家庭的教育,是父母的價值觀的浸潤。孩子如果想要想走得快,走得好,父母要培養的習慣有很多,要傳遞的底線也有很多,“勿貪多”就是其中的一條底線。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道:

瓶中有果。兒伸手入瓶,取之滿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貪多,則拳可出矣。”


這篇小古文雖短,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直到今天,依然引人深思。

“勿貪多”是從小就要養成的道德約束底線


大人都知道,貪念是生命痛苦的根源,小孩子不懂這些,只知道拿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且是想要一次拿完。

自幼父母就告訴我們,一個一個往嘴裡填,不要一次塞滿,小心噎著。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這是規矩。吃東西時,慢點吃,少吃滋味好,多吃滋味少。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如果童年時大人能教授我們這個道理,是會受用一生的。“勿貪多”教會了我們節制與取捨,從思考和判斷上劃定了貪婪的底線。

但是很多人並沒有自幼從思想上形成道德準則,當我們長大後,面對花花世界、燈紅酒綠,在選擇的時候就沒有這樣一個門檻底線制約自己的判斷,貪慾薰心,迷失了自我。

這麼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很多人就是沒有做到,是因為自小缺少“勿貪多”的實踐教學。如果自小將“勿貪多”的道理深入到我們的靈魂中,生活就有了底線,人生便有了敬畏。

“戒不專”是要深刻融到骨子裡的道理


“勿貪多”也要求我們在工作方面要專心,不要心猿意馬,這山看著那山高,動輒換工作。

王充《論衡》中有這樣的句子:“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私須之作。”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大人也常常說“不急,不急,慢慢來,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這樣的人生道理可謂人人皆知,但是堅持做到的卻是少之又少,很少將一項專業技能練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相反,很多人是騎著驢找馬,頻繁的改變自己的志向,每次都從零開始,結果是累死了驢,也沒找到馬,白白浪費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該告訴孩子“勿貪多”,做加法之前,應該先做減法,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主要的工作中去,不然眉毛鬍子一把抓,結果什麼都抓不到。

一直認真地去做一件事情,成功的機率是最大的。而很多人卻時常急於求成,不願接受這個淺顯的道理。我們每個人在路上,要想走得快,走得好,請一定要記住——貪多嚼不爛,貪多走不遠。

“禁慾望”是擁有美好生活的大前提


“勿貪多”還告誡我們時刻警惕“慾望”的閥門。要知道,人本動物,慾望是無止境的,它如那盛滿糖果的瓶子,你貪婪地把手伸進去,想一次掙一大把才出來,殊不知卻可能落入萬丈深淵。那些痛心疾首、撕心裂肺的哭喊,大多是因為貪心太重,不懂得見好就收。

貪慾是動物的本性,這道理大家並非不懂,只是到了實際生活中就忘記了。所有的急功近利,都是失去標準底線惹的禍。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要想拴住慾望這頭怪獸,除了社會大環境,法律法規,父母從小對孩子的的道德修養的培養也是不可或缺的。

智慧,悲憫,仁義,善美和愛,天道自然,大道無形,這些發展的規律都存在我們華夏文明古老的故事裡。

"

我們經常說“教育”,那“教育”是什麼呢?

“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的“教育”有培養教導之意。

《說文解字》中對“教育”的解釋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小篆“教育”)


從字面意思不難理解“教”就是言傳身教,有上才有行,才有參考代表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所以對‘教’的理解可以是傳承,是一個動詞,是可以有變化的,教師就是去實現傳承的老師。

“育”幫助孩子讓他們向善。這更體現出“育”的目的性。教育本身也是一個動詞,中國古代的“教育”二字,有它的歷史含義。這種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本身的含義也是不一樣的。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教育”就是傳承培養孩子各種能力知識,讓他們心中充滿善和愛。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人生於世,行走在人生之路上,一開始接觸的就是家庭的教育,是父母的價值觀的浸潤。孩子如果想要想走得快,走得好,父母要培養的習慣有很多,要傳遞的底線也有很多,“勿貪多”就是其中的一條底線。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道:

瓶中有果。兒伸手入瓶,取之滿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貪多,則拳可出矣。”


這篇小古文雖短,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直到今天,依然引人深思。

“勿貪多”是從小就要養成的道德約束底線


大人都知道,貪念是生命痛苦的根源,小孩子不懂這些,只知道拿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且是想要一次拿完。

自幼父母就告訴我們,一個一個往嘴裡填,不要一次塞滿,小心噎著。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這是規矩。吃東西時,慢點吃,少吃滋味好,多吃滋味少。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如果童年時大人能教授我們這個道理,是會受用一生的。“勿貪多”教會了我們節制與取捨,從思考和判斷上劃定了貪婪的底線。

但是很多人並沒有自幼從思想上形成道德準則,當我們長大後,面對花花世界、燈紅酒綠,在選擇的時候就沒有這樣一個門檻底線制約自己的判斷,貪慾薰心,迷失了自我。

這麼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很多人就是沒有做到,是因為自小缺少“勿貪多”的實踐教學。如果自小將“勿貪多”的道理深入到我們的靈魂中,生活就有了底線,人生便有了敬畏。

“戒不專”是要深刻融到骨子裡的道理


“勿貪多”也要求我們在工作方面要專心,不要心猿意馬,這山看著那山高,動輒換工作。

王充《論衡》中有這樣的句子:“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私須之作。”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大人也常常說“不急,不急,慢慢來,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這樣的人生道理可謂人人皆知,但是堅持做到的卻是少之又少,很少將一項專業技能練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相反,很多人是騎著驢找馬,頻繁的改變自己的志向,每次都從零開始,結果是累死了驢,也沒找到馬,白白浪費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該告訴孩子“勿貪多”,做加法之前,應該先做減法,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主要的工作中去,不然眉毛鬍子一把抓,結果什麼都抓不到。

一直認真地去做一件事情,成功的機率是最大的。而很多人卻時常急於求成,不願接受這個淺顯的道理。我們每個人在路上,要想走得快,走得好,請一定要記住——貪多嚼不爛,貪多走不遠。

“禁慾望”是擁有美好生活的大前提


“勿貪多”還告誡我們時刻警惕“慾望”的閥門。要知道,人本動物,慾望是無止境的,它如那盛滿糖果的瓶子,你貪婪地把手伸進去,想一次掙一大把才出來,殊不知卻可能落入萬丈深淵。那些痛心疾首、撕心裂肺的哭喊,大多是因為貪心太重,不懂得見好就收。

貪慾是動物的本性,這道理大家並非不懂,只是到了實際生活中就忘記了。所有的急功近利,都是失去標準底線惹的禍。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要想拴住慾望這頭怪獸,除了社會大環境,法律法規,父母從小對孩子的的道德修養的培養也是不可或缺的。

智慧,悲憫,仁義,善美和愛,天道自然,大道無形,這些發展的規律都存在我們華夏文明古老的故事裡。

一篇只有34個字的古文,卻被譽為最好的教育範本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千江有水,自然就會映出天上的月亮;萬里無雲,自然就會顯露出萬里的天空。

若想江中有月,重要的不是去追尋月亮,而是要江中有水,自然會有月;若要萬里無雲,不要去執著於天,而是清除心中的“雲”,天自然會顯現出來。

希望“勿貪多”這個小故事能成為更多人生命裡的水,映出明月,驅散更多的烏雲,看到一個朗朗乾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