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有韜晦皇帝,裝傻三十多年,一出手滅了政治高手'

"


"


唐代最有韜晦皇帝,裝傻三十多年,一出手滅了政治高手


1


萬壽公主怎麼也想不到,就因為在慈恩寺看了一場戲而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父親罰站,他看都不看她一眼,而是罵了一句:

豈有小叔子病了不去探視,而去看戲的?!

在這之前,他還扔下一句話:

我一直奇怪為什麼士大夫都不想與我家通婚,確實是有原因的。

萬壽公主哪見過這陣仗,一下子嚇哭了,只有流涕請罪。好在她再沒有受到什麼處分,而是被送回家。

這位罵她的人,就是公主的父親,人稱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

萬壽公主的駙馬是起居郎鄭顥,出身滎陽鄭氏,是中國由漢至唐時期北方著名士族,與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並稱為五姓七家。李唐依靠關隴集團建國,對佔據文化高地的山東士族多采取拉攏姿態。然而山東士族似乎並不買賬,始終瞧不起出身軍旅的李氏,在聯姻的問題上一直不夠積極。因此,能與如此高門聯姻,對皇家來說也是一種榮幸。

宣宗作為帝王,卻沒有給子女帝王應有的待遇。萬壽公主出嫁,沒有用張揚的銀車,而用了銅車。臨行前,諄諄告誡公主:恪守婦道,不得欺辱夫家,不得干政。

被教訓了一頓後,萬壽公主再沒有做出格的事情,其他皇親國戚也謹守禮法,不敢逾越。

以上,不過是唐宣宗李忱治國的小小浪花。

2


820年,43歲的唐憲宗李純暴死,十四年的元和中興時代宣告結束。元和中興是10歲的李忱能看到的最好的時代,復興和超越它,成為李忱一生的夢想。

然而,憲宗死後,皇位並不屬於他。李忱是十三子,在他前面,是已被定為太子的三子李恆,這就是歷史上的唐穆宗。穆宗在位4年後去世,在接下來的20多年中,李忱的三個侄子:敬宗、文宗、武宗相繼在位。

尷尬的是,李忱雖然是叔叔,卻只比敬宗、文宗小1歲,比武宗大4歲。他11歲被封為光王,因年齡相近,並未得到侄子們的尊敬,反而還經常被戲謔,得了個外號“光叔”。這位光叔在經歷了父親的暴死之後,突然學會了裝傻充愣,一直沉默寡言,即使遊宴時也不太說話。

儘管如此,這位小皇叔還是危機不斷,聰明的武宗經常借各種時機置他於死地,他每次都是在宦官的幫助下死裡逃生。最後不得不請求出家為僧,雲遊天下。

就像小說中的橋段一樣,只要是主角,哪怕落魄天涯,光環依舊籠罩著他。

李忱的光環從10歲就點亮了。那一年,他生了一場病,恍恍惚惚中,自覺有光照耀全身,進而做出君主對臣子才做出的姿勢來(當然,他自己不說,別人無從知曉。)他還經常夢到成龍昇天,為此,他的母親鄭太后警告他不要說出去。

在雲遊期間,李忱遇到了一位禪師黃檗。那天,倆人站在瀑布下對詩。黃檗禪師詠出的詩句是: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李忱脫口而出: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


唐代最有韜晦皇帝,裝傻三十多年,一出手滅了政治高手


1


萬壽公主怎麼也想不到,就因為在慈恩寺看了一場戲而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父親罰站,他看都不看她一眼,而是罵了一句:

豈有小叔子病了不去探視,而去看戲的?!

在這之前,他還扔下一句話:

我一直奇怪為什麼士大夫都不想與我家通婚,確實是有原因的。

萬壽公主哪見過這陣仗,一下子嚇哭了,只有流涕請罪。好在她再沒有受到什麼處分,而是被送回家。

這位罵她的人,就是公主的父親,人稱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

萬壽公主的駙馬是起居郎鄭顥,出身滎陽鄭氏,是中國由漢至唐時期北方著名士族,與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並稱為五姓七家。李唐依靠關隴集團建國,對佔據文化高地的山東士族多采取拉攏姿態。然而山東士族似乎並不買賬,始終瞧不起出身軍旅的李氏,在聯姻的問題上一直不夠積極。因此,能與如此高門聯姻,對皇家來說也是一種榮幸。

宣宗作為帝王,卻沒有給子女帝王應有的待遇。萬壽公主出嫁,沒有用張揚的銀車,而用了銅車。臨行前,諄諄告誡公主:恪守婦道,不得欺辱夫家,不得干政。

被教訓了一頓後,萬壽公主再沒有做出格的事情,其他皇親國戚也謹守禮法,不敢逾越。

以上,不過是唐宣宗李忱治國的小小浪花。

2


820年,43歲的唐憲宗李純暴死,十四年的元和中興時代宣告結束。元和中興是10歲的李忱能看到的最好的時代,復興和超越它,成為李忱一生的夢想。

然而,憲宗死後,皇位並不屬於他。李忱是十三子,在他前面,是已被定為太子的三子李恆,這就是歷史上的唐穆宗。穆宗在位4年後去世,在接下來的20多年中,李忱的三個侄子:敬宗、文宗、武宗相繼在位。

尷尬的是,李忱雖然是叔叔,卻只比敬宗、文宗小1歲,比武宗大4歲。他11歲被封為光王,因年齡相近,並未得到侄子們的尊敬,反而還經常被戲謔,得了個外號“光叔”。這位光叔在經歷了父親的暴死之後,突然學會了裝傻充愣,一直沉默寡言,即使遊宴時也不太說話。

儘管如此,這位小皇叔還是危機不斷,聰明的武宗經常借各種時機置他於死地,他每次都是在宦官的幫助下死裡逃生。最後不得不請求出家為僧,雲遊天下。

就像小說中的橋段一樣,只要是主角,哪怕落魄天涯,光環依舊籠罩著他。

李忱的光環從10歲就點亮了。那一年,他生了一場病,恍恍惚惚中,自覺有光照耀全身,進而做出君主對臣子才做出的姿勢來(當然,他自己不說,別人無從知曉。)他還經常夢到成龍昇天,為此,他的母親鄭太后警告他不要說出去。

在雲遊期間,李忱遇到了一位禪師黃檗。那天,倆人站在瀑布下對詩。黃檗禪師詠出的詩句是: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李忱脫口而出: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唐代最有韜晦皇帝,裝傻三十多年,一出手滅了政治高手



歷史證明,能留下志向遠大的詩句的人,都是成大事的。

3


儘管李忱自己想成大事,他也暗自做著準備(比如很多事例表明,他與宦官關係非同一般。)但是這時候的李忱,可能還是沒有想到,自己會在不久的將來,真正掌管如此廣大的疆土。

可見,一個人想成功,還得靠老天眷顧。

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846年,頗有作為的唐武宗因服食丹藥而亡。宦官們一起商議要立誰為天子才能保住目前的地位不動搖。曾經救過李忱的仇士良提議立光王,最後大家一致同意立平日裡呆傻的李忱,很快就下了詔書。

宣宗即位後,一方面極盡哀慼,另一方面,彷彿做熟的一般,處理政務,英明果敢,井井有條,大家恍然大悟,原來一切都是裝的。

只有宣宗知道自己能走到今天,完全是僥倖。

他的母親鄭氏,當面不過是是叛將李錡的一個侍妾,李錡死後,鄭氏沒入宮中,受到憲宗的寵幸,生下宣宗,自己的地位也一步步提升,但是她並未忘記自己的出身,因此經常告誡兒子要處處小心。

李忱登上帝位之後,所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迅速樹立自己的權威。許是報復年輕時受武宗的欺辱,宣宗給自己的定的方針就是:凡是武宗肯定的,他就否定,凡是武宗否定的,他就肯定。武宗支持李黨,他就支持牛黨,武宗滅佛,他就修佛。武宗最喜歡李德裕,他就首先拿李德裕開刀。

李德裕是唐武宗最信賴的大臣,也是當時少見的實幹家,在文宗、武宗時期,李德裕几上幾下,從不計較,不管在哪個崗位上都兢兢業業,把工作幹得風生水起。他作為李黨核心,位高權重,頗有功績,在武宗朝說一不二。對新君宣宗來說,李德裕不是一座靠山,相反,是一座壓在胸口的沉重的大山。即位當天,宣宗見到李德裕,竟然緊張得流汗。

要想發出自己的聲音,就必須扳倒這座大山。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李德裕突然被罷相,貶為荊南節度使,此後一貶再貶,一路貶到潮州任司馬,最後渡過瓊州海峽,到海南島崖州任司戶。

李德裕的政治生涯結束了,宣宗也失去了與唐代最後一個偉大朝臣共事的機會。

李德裕失勢,李黨全線崩潰,牛黨全部起復,牛僧孺、李宗閔等得到升遷或任用。

宣宗倚重的宰相,是白居易的從弟白敏中。

4

白敏中能上位,也是沾了白居易的光,更得益於李德裕的推薦。唐武宗很欣賞白居易,想啟用他。當時的宰相李德裕就對武宗說:

“白居易年老,恐不堪重任。其從弟白敏中學問不低於他,可加以任用。”

白敏中立即從戶部員外郎成為翰林學士、知制誥,不久成為中書舍人。宣宗即位後,也想讓白居易為相,結果卻得知他已經病逝好幾個月了,而白敏中在朝。於是,白敏中以兵部侍郎而為宰相,五年之內,十三次升遷。

對自己有提拔之恩的李德裕,白敏中以怨報德,趁著李德裕失勢,使人揭發李德裕的罪行,致其被安排閒職。白敏中並無特殊才能,他選官任人的標準就是:凡是李德裕不看重的一概任用。

白敏中的作用似乎除了打擊李德裕外,再沒有其他了。

宣宗所倚重的另一個宰相是令狐綯。

令狐綯是令狐楚的二公子,李商隱的朋友。令狐綯之所以能被重用,竟然是因為當年唐憲宗發喪之時,遭遇風雨,其他人都去避雨了,只有令狐楚原地不動。這一幕被年幼的李忱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不知道這人是誰,只記得是一個高個大鬍子。

韋小寶當年從天津去往遼東公幹時,也是有一個大鬍子武官既不恭維也不送禮,韋小寶認為他身具才華,後來這位大鬍子趙良棟果然頗有立功,這是後話。

"


唐代最有韜晦皇帝,裝傻三十多年,一出手滅了政治高手


1


萬壽公主怎麼也想不到,就因為在慈恩寺看了一場戲而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父親罰站,他看都不看她一眼,而是罵了一句:

豈有小叔子病了不去探視,而去看戲的?!

在這之前,他還扔下一句話:

我一直奇怪為什麼士大夫都不想與我家通婚,確實是有原因的。

萬壽公主哪見過這陣仗,一下子嚇哭了,只有流涕請罪。好在她再沒有受到什麼處分,而是被送回家。

這位罵她的人,就是公主的父親,人稱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

萬壽公主的駙馬是起居郎鄭顥,出身滎陽鄭氏,是中國由漢至唐時期北方著名士族,與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並稱為五姓七家。李唐依靠關隴集團建國,對佔據文化高地的山東士族多采取拉攏姿態。然而山東士族似乎並不買賬,始終瞧不起出身軍旅的李氏,在聯姻的問題上一直不夠積極。因此,能與如此高門聯姻,對皇家來說也是一種榮幸。

宣宗作為帝王,卻沒有給子女帝王應有的待遇。萬壽公主出嫁,沒有用張揚的銀車,而用了銅車。臨行前,諄諄告誡公主:恪守婦道,不得欺辱夫家,不得干政。

被教訓了一頓後,萬壽公主再沒有做出格的事情,其他皇親國戚也謹守禮法,不敢逾越。

以上,不過是唐宣宗李忱治國的小小浪花。

2


820年,43歲的唐憲宗李純暴死,十四年的元和中興時代宣告結束。元和中興是10歲的李忱能看到的最好的時代,復興和超越它,成為李忱一生的夢想。

然而,憲宗死後,皇位並不屬於他。李忱是十三子,在他前面,是已被定為太子的三子李恆,這就是歷史上的唐穆宗。穆宗在位4年後去世,在接下來的20多年中,李忱的三個侄子:敬宗、文宗、武宗相繼在位。

尷尬的是,李忱雖然是叔叔,卻只比敬宗、文宗小1歲,比武宗大4歲。他11歲被封為光王,因年齡相近,並未得到侄子們的尊敬,反而還經常被戲謔,得了個外號“光叔”。這位光叔在經歷了父親的暴死之後,突然學會了裝傻充愣,一直沉默寡言,即使遊宴時也不太說話。

儘管如此,這位小皇叔還是危機不斷,聰明的武宗經常借各種時機置他於死地,他每次都是在宦官的幫助下死裡逃生。最後不得不請求出家為僧,雲遊天下。

就像小說中的橋段一樣,只要是主角,哪怕落魄天涯,光環依舊籠罩著他。

李忱的光環從10歲就點亮了。那一年,他生了一場病,恍恍惚惚中,自覺有光照耀全身,進而做出君主對臣子才做出的姿勢來(當然,他自己不說,別人無從知曉。)他還經常夢到成龍昇天,為此,他的母親鄭太后警告他不要說出去。

在雲遊期間,李忱遇到了一位禪師黃檗。那天,倆人站在瀑布下對詩。黃檗禪師詠出的詩句是: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李忱脫口而出: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唐代最有韜晦皇帝,裝傻三十多年,一出手滅了政治高手



歷史證明,能留下志向遠大的詩句的人,都是成大事的。

3


儘管李忱自己想成大事,他也暗自做著準備(比如很多事例表明,他與宦官關係非同一般。)但是這時候的李忱,可能還是沒有想到,自己會在不久的將來,真正掌管如此廣大的疆土。

可見,一個人想成功,還得靠老天眷顧。

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846年,頗有作為的唐武宗因服食丹藥而亡。宦官們一起商議要立誰為天子才能保住目前的地位不動搖。曾經救過李忱的仇士良提議立光王,最後大家一致同意立平日裡呆傻的李忱,很快就下了詔書。

宣宗即位後,一方面極盡哀慼,另一方面,彷彿做熟的一般,處理政務,英明果敢,井井有條,大家恍然大悟,原來一切都是裝的。

只有宣宗知道自己能走到今天,完全是僥倖。

他的母親鄭氏,當面不過是是叛將李錡的一個侍妾,李錡死後,鄭氏沒入宮中,受到憲宗的寵幸,生下宣宗,自己的地位也一步步提升,但是她並未忘記自己的出身,因此經常告誡兒子要處處小心。

李忱登上帝位之後,所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迅速樹立自己的權威。許是報復年輕時受武宗的欺辱,宣宗給自己的定的方針就是:凡是武宗肯定的,他就否定,凡是武宗否定的,他就肯定。武宗支持李黨,他就支持牛黨,武宗滅佛,他就修佛。武宗最喜歡李德裕,他就首先拿李德裕開刀。

李德裕是唐武宗最信賴的大臣,也是當時少見的實幹家,在文宗、武宗時期,李德裕几上幾下,從不計較,不管在哪個崗位上都兢兢業業,把工作幹得風生水起。他作為李黨核心,位高權重,頗有功績,在武宗朝說一不二。對新君宣宗來說,李德裕不是一座靠山,相反,是一座壓在胸口的沉重的大山。即位當天,宣宗見到李德裕,竟然緊張得流汗。

要想發出自己的聲音,就必須扳倒這座大山。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李德裕突然被罷相,貶為荊南節度使,此後一貶再貶,一路貶到潮州任司馬,最後渡過瓊州海峽,到海南島崖州任司戶。

李德裕的政治生涯結束了,宣宗也失去了與唐代最後一個偉大朝臣共事的機會。

李德裕失勢,李黨全線崩潰,牛黨全部起復,牛僧孺、李宗閔等得到升遷或任用。

宣宗倚重的宰相,是白居易的從弟白敏中。

4

白敏中能上位,也是沾了白居易的光,更得益於李德裕的推薦。唐武宗很欣賞白居易,想啟用他。當時的宰相李德裕就對武宗說:

“白居易年老,恐不堪重任。其從弟白敏中學問不低於他,可加以任用。”

白敏中立即從戶部員外郎成為翰林學士、知制誥,不久成為中書舍人。宣宗即位後,也想讓白居易為相,結果卻得知他已經病逝好幾個月了,而白敏中在朝。於是,白敏中以兵部侍郎而為宰相,五年之內,十三次升遷。

對自己有提拔之恩的李德裕,白敏中以怨報德,趁著李德裕失勢,使人揭發李德裕的罪行,致其被安排閒職。白敏中並無特殊才能,他選官任人的標準就是:凡是李德裕不看重的一概任用。

白敏中的作用似乎除了打擊李德裕外,再沒有其他了。

宣宗所倚重的另一個宰相是令狐綯。

令狐綯是令狐楚的二公子,李商隱的朋友。令狐綯之所以能被重用,竟然是因為當年唐憲宗發喪之時,遭遇風雨,其他人都去避雨了,只有令狐楚原地不動。這一幕被年幼的李忱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不知道這人是誰,只記得是一個高個大鬍子。

韋小寶當年從天津去往遼東公幹時,也是有一個大鬍子武官既不恭維也不送禮,韋小寶認為他身具才華,後來這位大鬍子趙良棟果然頗有立功,這是後話。

唐代最有韜晦皇帝,裝傻三十多年,一出手滅了政治高手


宣宗問白敏中這位大鬍子是誰,白敏中回答,是令狐楚。彼時,令狐楚早在文宗時期就去世了。宣宗就問令狐楚有什麼子嗣沒有。白敏中推薦了令狐綯,宣宗立即任命令狐綯為考功郎中、知制誥,以後又提拔為翰林學士。

白敏中、令狐綯在執政期間在政治上並無建樹,一來是二人確實並沒有過人才幹,二來是唐宣宗有其獨特的不為人知的用人之道,必須小心謹慎,方得平安。

無怪歷史學家岑仲勉曾說,宣宗貶謫李德裕是洩私憤,自毀長城,他只能做守成之主,絕非挽回危局之材。

5


宣宗出身卑微,其能繼位也並非名正言順,加之沒有受過治理國家的訓練,往往只憑自己的好惡決斷。他生性多疑,對所有大臣並不信任,只相信自己的判斷。

宣宗選用大臣,帶有三個明顯的傾向:

一是喜歡任用牛黨的人,只因為武宗任用李黨。

二是喜歡用元和年間舊臣的子孫。比如令狐綯,僅憑其父在憲宗葬禮上的表現就可以坐上宰相之位。

三是注重細枝末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一點在對地方官的任用上表現尤為明顯。

有一次,宣宗出城打獵,在渭水河畔見幾十個百姓在佛寺祈禱,就上前打聽原因。百姓答:

“我們是醴泉縣百姓,因縣令李君奭政績優秀,現任期將滿,百姓想讓他繼續留任,故此祈禱。”

宣宗回宮之後,就在屏風上記下了李君奭的名字,中書省兩次擬任新的醴泉縣令人選,都被宣宗駁回。一年後,吏部因懷州刺史出缺,請求任命,宣宗才御筆一揮,讓李君奭上任。眾人都不知道緣由,直到李君奭拜見時,宣宗才告訴他為什麼。

涇陽縣令李行言也是此類受惠者。有一天,宣宗又去北苑打獵,遇到幾個涇陽縣的樵夫,閒聊說起縣令的政績,宣宗就記住了,將他的名字站在柱子上。兩年後,李行言上任海州刺史,臨行前,宣宗賜他金紫,還說明原因。

6

對朝臣來說,能不能當上宰相還有很大的運氣的成分。

這位皇帝選擇宰相沒有章法,往往綜合各種條件選出兩三個人選,最後抓鬮決定。

即便當上了,每天的日子也不好過。上朝時,宣宗一臉威嚴,讓群臣無法仰視。待得過一會兒,龍顏突然緩和,與大家說說閒話。不知道什麼時候,龍顏突然又恢復了威儀。

周樨拜相的時候,韋澳非但沒有對他慶祝,反而說“願相公無權。”一年後,周樨即被罷相。

唯一長期身居相位的唯有令狐綯,長達10年之久。令狐綯並無過人之處,一生庸庸碌碌,唯唯諾諾。儘管如此,他對人說,10年執政,每次延英殿奏對,哪怕寒冬都汗流浹背。

群臣完全無法摸著主君的脾性,唯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樣的御下之術,雖然別具一格,卻不是宣宗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申不害就提出了“術”的統治思想,他主張君主要不動聲色,無論賞罰均不能讓人瞧出來,要保持神祕莫測的風格。

這是對群臣不信任的表現,也暗示了自己的心虛。

7

然而,唐宣宗在歷史上的聲名並不壞,相反,他還被後人譽為“小太宗”。

他處處學習元和中興和貞觀之治做法,虛心納諫,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對地方官,則用心查訪,發現政績突出的刺史、縣令則破格任用。對不合格的官員則不輕易授官。同時,宣宗還關心百信疾苦,適當減輕他們的負擔。自己也足夠勤儉,連去華清池泡澡都在群臣的勸諫下作罷。

宣宗個人嗜好也並無不當之處,他喜歡打馬球,自己就是個高手。他還和唐玄宗一樣精通音律,但並不沉溺其中。最大的嗜好是讀書,往往一個人在偏殿讀書很久,以至於得了個“老儒生”的外號。他還很重視科舉考試,一旦自己看中的考生未中,就會替他惋惜。

宣宗朝最大的驚喜來自於河西。

那時候,吐蕃內亂不斷,851年二月,沙州人張議潮趁機招攬豪傑之士,一舉拿下沙州城池,派人向唐朝歸降,被任命為沙州防禦使,震動朝野。八個月後,張議潮帶來更大的禮物,他發兵攻下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等十州,派其兄長張義澤帶著十一個州的地圖去往長安,極大的振奮了國家。要知道,河湟之地自安史之亂後就逐漸被吐蕃佔據,這一佔就是近百年。

"


唐代最有韜晦皇帝,裝傻三十多年,一出手滅了政治高手


1


萬壽公主怎麼也想不到,就因為在慈恩寺看了一場戲而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父親罰站,他看都不看她一眼,而是罵了一句:

豈有小叔子病了不去探視,而去看戲的?!

在這之前,他還扔下一句話:

我一直奇怪為什麼士大夫都不想與我家通婚,確實是有原因的。

萬壽公主哪見過這陣仗,一下子嚇哭了,只有流涕請罪。好在她再沒有受到什麼處分,而是被送回家。

這位罵她的人,就是公主的父親,人稱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

萬壽公主的駙馬是起居郎鄭顥,出身滎陽鄭氏,是中國由漢至唐時期北方著名士族,與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並稱為五姓七家。李唐依靠關隴集團建國,對佔據文化高地的山東士族多采取拉攏姿態。然而山東士族似乎並不買賬,始終瞧不起出身軍旅的李氏,在聯姻的問題上一直不夠積極。因此,能與如此高門聯姻,對皇家來說也是一種榮幸。

宣宗作為帝王,卻沒有給子女帝王應有的待遇。萬壽公主出嫁,沒有用張揚的銀車,而用了銅車。臨行前,諄諄告誡公主:恪守婦道,不得欺辱夫家,不得干政。

被教訓了一頓後,萬壽公主再沒有做出格的事情,其他皇親國戚也謹守禮法,不敢逾越。

以上,不過是唐宣宗李忱治國的小小浪花。

2


820年,43歲的唐憲宗李純暴死,十四年的元和中興時代宣告結束。元和中興是10歲的李忱能看到的最好的時代,復興和超越它,成為李忱一生的夢想。

然而,憲宗死後,皇位並不屬於他。李忱是十三子,在他前面,是已被定為太子的三子李恆,這就是歷史上的唐穆宗。穆宗在位4年後去世,在接下來的20多年中,李忱的三個侄子:敬宗、文宗、武宗相繼在位。

尷尬的是,李忱雖然是叔叔,卻只比敬宗、文宗小1歲,比武宗大4歲。他11歲被封為光王,因年齡相近,並未得到侄子們的尊敬,反而還經常被戲謔,得了個外號“光叔”。這位光叔在經歷了父親的暴死之後,突然學會了裝傻充愣,一直沉默寡言,即使遊宴時也不太說話。

儘管如此,這位小皇叔還是危機不斷,聰明的武宗經常借各種時機置他於死地,他每次都是在宦官的幫助下死裡逃生。最後不得不請求出家為僧,雲遊天下。

就像小說中的橋段一樣,只要是主角,哪怕落魄天涯,光環依舊籠罩著他。

李忱的光環從10歲就點亮了。那一年,他生了一場病,恍恍惚惚中,自覺有光照耀全身,進而做出君主對臣子才做出的姿勢來(當然,他自己不說,別人無從知曉。)他還經常夢到成龍昇天,為此,他的母親鄭太后警告他不要說出去。

在雲遊期間,李忱遇到了一位禪師黃檗。那天,倆人站在瀑布下對詩。黃檗禪師詠出的詩句是: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李忱脫口而出: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唐代最有韜晦皇帝,裝傻三十多年,一出手滅了政治高手



歷史證明,能留下志向遠大的詩句的人,都是成大事的。

3


儘管李忱自己想成大事,他也暗自做著準備(比如很多事例表明,他與宦官關係非同一般。)但是這時候的李忱,可能還是沒有想到,自己會在不久的將來,真正掌管如此廣大的疆土。

可見,一個人想成功,還得靠老天眷顧。

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846年,頗有作為的唐武宗因服食丹藥而亡。宦官們一起商議要立誰為天子才能保住目前的地位不動搖。曾經救過李忱的仇士良提議立光王,最後大家一致同意立平日裡呆傻的李忱,很快就下了詔書。

宣宗即位後,一方面極盡哀慼,另一方面,彷彿做熟的一般,處理政務,英明果敢,井井有條,大家恍然大悟,原來一切都是裝的。

只有宣宗知道自己能走到今天,完全是僥倖。

他的母親鄭氏,當面不過是是叛將李錡的一個侍妾,李錡死後,鄭氏沒入宮中,受到憲宗的寵幸,生下宣宗,自己的地位也一步步提升,但是她並未忘記自己的出身,因此經常告誡兒子要處處小心。

李忱登上帝位之後,所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迅速樹立自己的權威。許是報復年輕時受武宗的欺辱,宣宗給自己的定的方針就是:凡是武宗肯定的,他就否定,凡是武宗否定的,他就肯定。武宗支持李黨,他就支持牛黨,武宗滅佛,他就修佛。武宗最喜歡李德裕,他就首先拿李德裕開刀。

李德裕是唐武宗最信賴的大臣,也是當時少見的實幹家,在文宗、武宗時期,李德裕几上幾下,從不計較,不管在哪個崗位上都兢兢業業,把工作幹得風生水起。他作為李黨核心,位高權重,頗有功績,在武宗朝說一不二。對新君宣宗來說,李德裕不是一座靠山,相反,是一座壓在胸口的沉重的大山。即位當天,宣宗見到李德裕,竟然緊張得流汗。

要想發出自己的聲音,就必須扳倒這座大山。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李德裕突然被罷相,貶為荊南節度使,此後一貶再貶,一路貶到潮州任司馬,最後渡過瓊州海峽,到海南島崖州任司戶。

李德裕的政治生涯結束了,宣宗也失去了與唐代最後一個偉大朝臣共事的機會。

李德裕失勢,李黨全線崩潰,牛黨全部起復,牛僧孺、李宗閔等得到升遷或任用。

宣宗倚重的宰相,是白居易的從弟白敏中。

4

白敏中能上位,也是沾了白居易的光,更得益於李德裕的推薦。唐武宗很欣賞白居易,想啟用他。當時的宰相李德裕就對武宗說:

“白居易年老,恐不堪重任。其從弟白敏中學問不低於他,可加以任用。”

白敏中立即從戶部員外郎成為翰林學士、知制誥,不久成為中書舍人。宣宗即位後,也想讓白居易為相,結果卻得知他已經病逝好幾個月了,而白敏中在朝。於是,白敏中以兵部侍郎而為宰相,五年之內,十三次升遷。

對自己有提拔之恩的李德裕,白敏中以怨報德,趁著李德裕失勢,使人揭發李德裕的罪行,致其被安排閒職。白敏中並無特殊才能,他選官任人的標準就是:凡是李德裕不看重的一概任用。

白敏中的作用似乎除了打擊李德裕外,再沒有其他了。

宣宗所倚重的另一個宰相是令狐綯。

令狐綯是令狐楚的二公子,李商隱的朋友。令狐綯之所以能被重用,竟然是因為當年唐憲宗發喪之時,遭遇風雨,其他人都去避雨了,只有令狐楚原地不動。這一幕被年幼的李忱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不知道這人是誰,只記得是一個高個大鬍子。

韋小寶當年從天津去往遼東公幹時,也是有一個大鬍子武官既不恭維也不送禮,韋小寶認為他身具才華,後來這位大鬍子趙良棟果然頗有立功,這是後話。

唐代最有韜晦皇帝,裝傻三十多年,一出手滅了政治高手


宣宗問白敏中這位大鬍子是誰,白敏中回答,是令狐楚。彼時,令狐楚早在文宗時期就去世了。宣宗就問令狐楚有什麼子嗣沒有。白敏中推薦了令狐綯,宣宗立即任命令狐綯為考功郎中、知制誥,以後又提拔為翰林學士。

白敏中、令狐綯在執政期間在政治上並無建樹,一來是二人確實並沒有過人才幹,二來是唐宣宗有其獨特的不為人知的用人之道,必須小心謹慎,方得平安。

無怪歷史學家岑仲勉曾說,宣宗貶謫李德裕是洩私憤,自毀長城,他只能做守成之主,絕非挽回危局之材。

5


宣宗出身卑微,其能繼位也並非名正言順,加之沒有受過治理國家的訓練,往往只憑自己的好惡決斷。他生性多疑,對所有大臣並不信任,只相信自己的判斷。

宣宗選用大臣,帶有三個明顯的傾向:

一是喜歡任用牛黨的人,只因為武宗任用李黨。

二是喜歡用元和年間舊臣的子孫。比如令狐綯,僅憑其父在憲宗葬禮上的表現就可以坐上宰相之位。

三是注重細枝末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一點在對地方官的任用上表現尤為明顯。

有一次,宣宗出城打獵,在渭水河畔見幾十個百姓在佛寺祈禱,就上前打聽原因。百姓答:

“我們是醴泉縣百姓,因縣令李君奭政績優秀,現任期將滿,百姓想讓他繼續留任,故此祈禱。”

宣宗回宮之後,就在屏風上記下了李君奭的名字,中書省兩次擬任新的醴泉縣令人選,都被宣宗駁回。一年後,吏部因懷州刺史出缺,請求任命,宣宗才御筆一揮,讓李君奭上任。眾人都不知道緣由,直到李君奭拜見時,宣宗才告訴他為什麼。

涇陽縣令李行言也是此類受惠者。有一天,宣宗又去北苑打獵,遇到幾個涇陽縣的樵夫,閒聊說起縣令的政績,宣宗就記住了,將他的名字站在柱子上。兩年後,李行言上任海州刺史,臨行前,宣宗賜他金紫,還說明原因。

6

對朝臣來說,能不能當上宰相還有很大的運氣的成分。

這位皇帝選擇宰相沒有章法,往往綜合各種條件選出兩三個人選,最後抓鬮決定。

即便當上了,每天的日子也不好過。上朝時,宣宗一臉威嚴,讓群臣無法仰視。待得過一會兒,龍顏突然緩和,與大家說說閒話。不知道什麼時候,龍顏突然又恢復了威儀。

周樨拜相的時候,韋澳非但沒有對他慶祝,反而說“願相公無權。”一年後,周樨即被罷相。

唯一長期身居相位的唯有令狐綯,長達10年之久。令狐綯並無過人之處,一生庸庸碌碌,唯唯諾諾。儘管如此,他對人說,10年執政,每次延英殿奏對,哪怕寒冬都汗流浹背。

群臣完全無法摸著主君的脾性,唯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樣的御下之術,雖然別具一格,卻不是宣宗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申不害就提出了“術”的統治思想,他主張君主要不動聲色,無論賞罰均不能讓人瞧出來,要保持神祕莫測的風格。

這是對群臣不信任的表現,也暗示了自己的心虛。

7

然而,唐宣宗在歷史上的聲名並不壞,相反,他還被後人譽為“小太宗”。

他處處學習元和中興和貞觀之治做法,虛心納諫,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對地方官,則用心查訪,發現政績突出的刺史、縣令則破格任用。對不合格的官員則不輕易授官。同時,宣宗還關心百信疾苦,適當減輕他們的負擔。自己也足夠勤儉,連去華清池泡澡都在群臣的勸諫下作罷。

宣宗個人嗜好也並無不當之處,他喜歡打馬球,自己就是個高手。他還和唐玄宗一樣精通音律,但並不沉溺其中。最大的嗜好是讀書,往往一個人在偏殿讀書很久,以至於得了個“老儒生”的外號。他還很重視科舉考試,一旦自己看中的考生未中,就會替他惋惜。

宣宗朝最大的驚喜來自於河西。

那時候,吐蕃內亂不斷,851年二月,沙州人張議潮趁機招攬豪傑之士,一舉拿下沙州城池,派人向唐朝歸降,被任命為沙州防禦使,震動朝野。八個月後,張議潮帶來更大的禮物,他發兵攻下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等十州,派其兄長張義澤帶著十一個州的地圖去往長安,極大的振奮了國家。要知道,河湟之地自安史之亂後就逐漸被吐蕃佔據,這一佔就是近百年。

唐代最有韜晦皇帝,裝傻三十多年,一出手滅了政治高手


後人多把此次功勞記在宣宗名下,其實,與宣宗並無多大關係。這件事,說來話長,值得專門寫一篇文章記述。

8


唐宣宗一個孤家寡人,執政一十三年,五十歲因吞服丹藥而死,步了侄子武宗的後塵。儘管缺乏前期的歷練,他還是基本掌控了整個朝局。無力扭轉大唐危局,但他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當江河日下時,再微弱的太陽,只要發光,總是最美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