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

大唐天寶十四年,發生了史上著名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長安陷落後,唐玄宗李隆基倉皇出逃,朝中大臣嬪妃隨駕西行。沿途的百姓不斷地攔駕請求玄宗以社稷為重,不要將廣大百姓置於水火而不顧。行至馬嵬驛,發生了一次兵變,楊貴妃與楊國忠被誅滅,此時早已失魂落魄的唐玄宗,根本無心顧及什麼社稷百姓了,於是逃難的民眾將目標轉向了太子李亨,要求玄宗把太子留下來收復長安。

太子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性情仁孝,不忍離開玄宗左右,李亨的長子李像、三子李倓、東宮侍衛李輔國都勸李亨留下來收復京都。而這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的便是太子妃張良娣了。從李亨歸復二京之時起,張良娣便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

"

大唐天寶十四年,發生了史上著名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長安陷落後,唐玄宗李隆基倉皇出逃,朝中大臣嬪妃隨駕西行。沿途的百姓不斷地攔駕請求玄宗以社稷為重,不要將廣大百姓置於水火而不顧。行至馬嵬驛,發生了一次兵變,楊貴妃與楊國忠被誅滅,此時早已失魂落魄的唐玄宗,根本無心顧及什麼社稷百姓了,於是逃難的民眾將目標轉向了太子李亨,要求玄宗把太子留下來收復長安。

太子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性情仁孝,不忍離開玄宗左右,李亨的長子李像、三子李倓、東宮侍衛李輔國都勸李亨留下來收復京都。而這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的便是太子妃張良娣了。從李亨歸復二京之時起,張良娣便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張良娣,南陽西鄂人,出身官宦世家,祖母竇氏,是玄宗的母親昭成皇太后的妹妹。武則天時期,昭成皇太后被武則天所殺,而武則天在她的孫子中比較喜歡李隆基,於是讓竇氏入宮撫養李隆基。後李隆基即位,為報竇氏的養育之恩,封竇氏為鄧國夫人。張良娣是竇氏第四子張去逸的女兒,天寶年間被冊封為太子宮良娣。

張良娣善於言談,善解人意,能夠體會李亨的心情,在李亨最為苦悶無助的時候給了他莫大的精神支持。李亨一生坎坷,他能夠繼承皇位,純屬意外,可以說是在無形中漁翁得利。當初武惠妃受玄宗專寵,為了把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立為太子,武惠妃勾結權臣李林甫陷害了太子李瑛,而她的兒子壽王李瑁不僅沒有取得皇位,還把自己的愛妃楊玉環搭進去了。

"

大唐天寶十四年,發生了史上著名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長安陷落後,唐玄宗李隆基倉皇出逃,朝中大臣嬪妃隨駕西行。沿途的百姓不斷地攔駕請求玄宗以社稷為重,不要將廣大百姓置於水火而不顧。行至馬嵬驛,發生了一次兵變,楊貴妃與楊國忠被誅滅,此時早已失魂落魄的唐玄宗,根本無心顧及什麼社稷百姓了,於是逃難的民眾將目標轉向了太子李亨,要求玄宗把太子留下來收復長安。

太子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性情仁孝,不忍離開玄宗左右,李亨的長子李像、三子李倓、東宮侍衛李輔國都勸李亨留下來收復京都。而這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的便是太子妃張良娣了。從李亨歸復二京之時起,張良娣便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張良娣,南陽西鄂人,出身官宦世家,祖母竇氏,是玄宗的母親昭成皇太后的妹妹。武則天時期,昭成皇太后被武則天所殺,而武則天在她的孫子中比較喜歡李隆基,於是讓竇氏入宮撫養李隆基。後李隆基即位,為報竇氏的養育之恩,封竇氏為鄧國夫人。張良娣是竇氏第四子張去逸的女兒,天寶年間被冊封為太子宮良娣。

張良娣善於言談,善解人意,能夠體會李亨的心情,在李亨最為苦悶無助的時候給了他莫大的精神支持。李亨一生坎坷,他能夠繼承皇位,純屬意外,可以說是在無形中漁翁得利。當初武惠妃受玄宗專寵,為了把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立為太子,武惠妃勾結權臣李林甫陷害了太子李瑛,而她的兒子壽王李瑁不僅沒有取得皇位,還把自己的愛妃楊玉環搭進去了。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當初李亨不願離開玄宗去收復長安,多虧了張良娣從中力勸,陳述利害,才使得李亨決定北去靈武,因為李亨曾在那裡做過朔方節度使,經營多年。一路上風餐露宿,很是艱辛,張良娣給予了李亨無微不至的關懷,也為她之後的得寵創造了條件。

李亨、張良娣一行到達靈武時,以李光弼、郭子儀等為首的各路兵馬相繼趕到,諸大臣擁李亨即位,是為唐肅宗。

"

大唐天寶十四年,發生了史上著名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長安陷落後,唐玄宗李隆基倉皇出逃,朝中大臣嬪妃隨駕西行。沿途的百姓不斷地攔駕請求玄宗以社稷為重,不要將廣大百姓置於水火而不顧。行至馬嵬驛,發生了一次兵變,楊貴妃與楊國忠被誅滅,此時早已失魂落魄的唐玄宗,根本無心顧及什麼社稷百姓了,於是逃難的民眾將目標轉向了太子李亨,要求玄宗把太子留下來收復長安。

太子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性情仁孝,不忍離開玄宗左右,李亨的長子李像、三子李倓、東宮侍衛李輔國都勸李亨留下來收復京都。而這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的便是太子妃張良娣了。從李亨歸復二京之時起,張良娣便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張良娣,南陽西鄂人,出身官宦世家,祖母竇氏,是玄宗的母親昭成皇太后的妹妹。武則天時期,昭成皇太后被武則天所殺,而武則天在她的孫子中比較喜歡李隆基,於是讓竇氏入宮撫養李隆基。後李隆基即位,為報竇氏的養育之恩,封竇氏為鄧國夫人。張良娣是竇氏第四子張去逸的女兒,天寶年間被冊封為太子宮良娣。

張良娣善於言談,善解人意,能夠體會李亨的心情,在李亨最為苦悶無助的時候給了他莫大的精神支持。李亨一生坎坷,他能夠繼承皇位,純屬意外,可以說是在無形中漁翁得利。當初武惠妃受玄宗專寵,為了把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立為太子,武惠妃勾結權臣李林甫陷害了太子李瑛,而她的兒子壽王李瑁不僅沒有取得皇位,還把自己的愛妃楊玉環搭進去了。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當初李亨不願離開玄宗去收復長安,多虧了張良娣從中力勸,陳述利害,才使得李亨決定北去靈武,因為李亨曾在那裡做過朔方節度使,經營多年。一路上風餐露宿,很是艱辛,張良娣給予了李亨無微不至的關懷,也為她之後的得寵創造了條件。

李亨、張良娣一行到達靈武時,以李光弼、郭子儀等為首的各路兵馬相繼趕到,諸大臣擁李亨即位,是為唐肅宗。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很快傳到西蜀,玄宗便遣使傳位給肅宗,並把一副七寶馬鞍賜予了張良娣。馬鞍上鑲嵌無數珍寶,張良娣十分喜歡,但這副七寶馬鞍卻被李泌建議充公了。失去馬鞍的張良娣內心非常不快,肅宗便極力安慰,與她邊賭博邊飲酒為她解憂,後來成了她的習慣,而肅宗則任其所為唐肅宗性格懦弱,遇事沒有主見,而在這方面,張良娣正好與他相反,這是個很有想法的女人,什麼事都很有主張肅宗缺少的正是這一點,所以對張良娣很是依賴,內政外事都要讓她幫著分析一番。張良娣恃寵生嬌,正好藉此機會為自己的兒子謀得太子位置。但這之前還有廣平王李豫和建寧王李倓,故她將這兩位皇子視為眼中釘,一心想置二位皇子於死地。張良娣看到李輔國性情狡詐,鬼主意不少便將李輔國引為幫手,圖謀陷害李豫和李倓。建寧王李倓一向對張良娣沒有好印象,屢次勸肅宗不要聽信這個女人的話。只因李倓鋒芒太露,被張良娣抓住了把柄,被肅宗賜死。李豫見兄弟建寧王李倓被害,從此擔驚受怕,於是一心討好張良娣,好在張良娣的兒子定王李侗還小,李豫暫時沒有什麼危險。

"

大唐天寶十四年,發生了史上著名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長安陷落後,唐玄宗李隆基倉皇出逃,朝中大臣嬪妃隨駕西行。沿途的百姓不斷地攔駕請求玄宗以社稷為重,不要將廣大百姓置於水火而不顧。行至馬嵬驛,發生了一次兵變,楊貴妃與楊國忠被誅滅,此時早已失魂落魄的唐玄宗,根本無心顧及什麼社稷百姓了,於是逃難的民眾將目標轉向了太子李亨,要求玄宗把太子留下來收復長安。

太子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性情仁孝,不忍離開玄宗左右,李亨的長子李像、三子李倓、東宮侍衛李輔國都勸李亨留下來收復京都。而這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的便是太子妃張良娣了。從李亨歸復二京之時起,張良娣便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張良娣,南陽西鄂人,出身官宦世家,祖母竇氏,是玄宗的母親昭成皇太后的妹妹。武則天時期,昭成皇太后被武則天所殺,而武則天在她的孫子中比較喜歡李隆基,於是讓竇氏入宮撫養李隆基。後李隆基即位,為報竇氏的養育之恩,封竇氏為鄧國夫人。張良娣是竇氏第四子張去逸的女兒,天寶年間被冊封為太子宮良娣。

張良娣善於言談,善解人意,能夠體會李亨的心情,在李亨最為苦悶無助的時候給了他莫大的精神支持。李亨一生坎坷,他能夠繼承皇位,純屬意外,可以說是在無形中漁翁得利。當初武惠妃受玄宗專寵,為了把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立為太子,武惠妃勾結權臣李林甫陷害了太子李瑛,而她的兒子壽王李瑁不僅沒有取得皇位,還把自己的愛妃楊玉環搭進去了。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當初李亨不願離開玄宗去收復長安,多虧了張良娣從中力勸,陳述利害,才使得李亨決定北去靈武,因為李亨曾在那裡做過朔方節度使,經營多年。一路上風餐露宿,很是艱辛,張良娣給予了李亨無微不至的關懷,也為她之後的得寵創造了條件。

李亨、張良娣一行到達靈武時,以李光弼、郭子儀等為首的各路兵馬相繼趕到,諸大臣擁李亨即位,是為唐肅宗。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很快傳到西蜀,玄宗便遣使傳位給肅宗,並把一副七寶馬鞍賜予了張良娣。馬鞍上鑲嵌無數珍寶,張良娣十分喜歡,但這副七寶馬鞍卻被李泌建議充公了。失去馬鞍的張良娣內心非常不快,肅宗便極力安慰,與她邊賭博邊飲酒為她解憂,後來成了她的習慣,而肅宗則任其所為唐肅宗性格懦弱,遇事沒有主見,而在這方面,張良娣正好與他相反,這是個很有想法的女人,什麼事都很有主張肅宗缺少的正是這一點,所以對張良娣很是依賴,內政外事都要讓她幫著分析一番。張良娣恃寵生嬌,正好藉此機會為自己的兒子謀得太子位置。但這之前還有廣平王李豫和建寧王李倓,故她將這兩位皇子視為眼中釘,一心想置二位皇子於死地。張良娣看到李輔國性情狡詐,鬼主意不少便將李輔國引為幫手,圖謀陷害李豫和李倓。建寧王李倓一向對張良娣沒有好印象,屢次勸肅宗不要聽信這個女人的話。只因李倓鋒芒太露,被張良娣抓住了把柄,被肅宗賜死。李豫見兄弟建寧王李倓被害,從此擔驚受怕,於是一心討好張良娣,好在張良娣的兒子定王李侗還小,李豫暫時沒有什麼危險。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叛軍被平定後,肅宗返回長安,同年又把老父親玄宗接回來,安置於城南的興慶宮居住,接著冊封張良娣為皇后,封李輔國為國公。張良娣被封為皇后後,更加恃寵驕橫了,與李輔國持權干涉政事,為所欲為,全然沒有把肅宗放在眼裡,而肅宗懦弱怕事,雖然不高興,但也不好去責怪於她。太上皇回到長安後,雖然不再過問朝政,但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吏們還經常去興慶宮問安。玄宗對張良娣和李輔國沒有好感,多次勸說肅宗不要親寵這兩個人。二人便懷恨在心,搬弄是非,製造出許多流言。尤其是借太上皇與外人往來頻繁,而毀這些人是圖謀不軌,勸肅宗將太上皇遷到內富宗便默認了他們的建議。張良娣便與李輔國一道將太上皇軟禁在甘露數,這個地方冷冷清清,玄宗不久便一病不起。寶應元年,七十七歲的玄宗逝此時的肅宗也在生病之中,忽聽父親病逝內心很是不安愧,心情抑鬱,病情更加嚴重了,於第二天詔令太子李豫監國。這時宮中發生了內亂,張良娣與李輔國為奪權產生嫌隙。李輔國見太子李即位是遲早的事,便為自己留了條後路,暗中幫助李豫對抗張良娣。

"

大唐天寶十四年,發生了史上著名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長安陷落後,唐玄宗李隆基倉皇出逃,朝中大臣嬪妃隨駕西行。沿途的百姓不斷地攔駕請求玄宗以社稷為重,不要將廣大百姓置於水火而不顧。行至馬嵬驛,發生了一次兵變,楊貴妃與楊國忠被誅滅,此時早已失魂落魄的唐玄宗,根本無心顧及什麼社稷百姓了,於是逃難的民眾將目標轉向了太子李亨,要求玄宗把太子留下來收復長安。

太子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性情仁孝,不忍離開玄宗左右,李亨的長子李像、三子李倓、東宮侍衛李輔國都勸李亨留下來收復京都。而這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的便是太子妃張良娣了。從李亨歸復二京之時起,張良娣便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張良娣,南陽西鄂人,出身官宦世家,祖母竇氏,是玄宗的母親昭成皇太后的妹妹。武則天時期,昭成皇太后被武則天所殺,而武則天在她的孫子中比較喜歡李隆基,於是讓竇氏入宮撫養李隆基。後李隆基即位,為報竇氏的養育之恩,封竇氏為鄧國夫人。張良娣是竇氏第四子張去逸的女兒,天寶年間被冊封為太子宮良娣。

張良娣善於言談,善解人意,能夠體會李亨的心情,在李亨最為苦悶無助的時候給了他莫大的精神支持。李亨一生坎坷,他能夠繼承皇位,純屬意外,可以說是在無形中漁翁得利。當初武惠妃受玄宗專寵,為了把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立為太子,武惠妃勾結權臣李林甫陷害了太子李瑛,而她的兒子壽王李瑁不僅沒有取得皇位,還把自己的愛妃楊玉環搭進去了。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當初李亨不願離開玄宗去收復長安,多虧了張良娣從中力勸,陳述利害,才使得李亨決定北去靈武,因為李亨曾在那裡做過朔方節度使,經營多年。一路上風餐露宿,很是艱辛,張良娣給予了李亨無微不至的關懷,也為她之後的得寵創造了條件。

李亨、張良娣一行到達靈武時,以李光弼、郭子儀等為首的各路兵馬相繼趕到,諸大臣擁李亨即位,是為唐肅宗。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很快傳到西蜀,玄宗便遣使傳位給肅宗,並把一副七寶馬鞍賜予了張良娣。馬鞍上鑲嵌無數珍寶,張良娣十分喜歡,但這副七寶馬鞍卻被李泌建議充公了。失去馬鞍的張良娣內心非常不快,肅宗便極力安慰,與她邊賭博邊飲酒為她解憂,後來成了她的習慣,而肅宗則任其所為唐肅宗性格懦弱,遇事沒有主見,而在這方面,張良娣正好與他相反,這是個很有想法的女人,什麼事都很有主張肅宗缺少的正是這一點,所以對張良娣很是依賴,內政外事都要讓她幫著分析一番。張良娣恃寵生嬌,正好藉此機會為自己的兒子謀得太子位置。但這之前還有廣平王李豫和建寧王李倓,故她將這兩位皇子視為眼中釘,一心想置二位皇子於死地。張良娣看到李輔國性情狡詐,鬼主意不少便將李輔國引為幫手,圖謀陷害李豫和李倓。建寧王李倓一向對張良娣沒有好印象,屢次勸肅宗不要聽信這個女人的話。只因李倓鋒芒太露,被張良娣抓住了把柄,被肅宗賜死。李豫見兄弟建寧王李倓被害,從此擔驚受怕,於是一心討好張良娣,好在張良娣的兒子定王李侗還小,李豫暫時沒有什麼危險。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叛軍被平定後,肅宗返回長安,同年又把老父親玄宗接回來,安置於城南的興慶宮居住,接著冊封張良娣為皇后,封李輔國為國公。張良娣被封為皇后後,更加恃寵驕橫了,與李輔國持權干涉政事,為所欲為,全然沒有把肅宗放在眼裡,而肅宗懦弱怕事,雖然不高興,但也不好去責怪於她。太上皇回到長安後,雖然不再過問朝政,但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吏們還經常去興慶宮問安。玄宗對張良娣和李輔國沒有好感,多次勸說肅宗不要親寵這兩個人。二人便懷恨在心,搬弄是非,製造出許多流言。尤其是借太上皇與外人往來頻繁,而毀這些人是圖謀不軌,勸肅宗將太上皇遷到內富宗便默認了他們的建議。張良娣便與李輔國一道將太上皇軟禁在甘露數,這個地方冷冷清清,玄宗不久便一病不起。寶應元年,七十七歲的玄宗逝此時的肅宗也在生病之中,忽聽父親病逝內心很是不安愧,心情抑鬱,病情更加嚴重了,於第二天詔令太子李豫監國。這時宮中發生了內亂,張良娣與李輔國為奪權產生嫌隙。李輔國見太子李即位是遲早的事,便為自己留了條後路,暗中幫助李豫對抗張良娣。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張良娣也想拉找李豫先除掉李輔國,太子藉故推脫,一招不成,張良又使一招,她召來越王李系商量除掉李輔國後將李豫廢掉讓他做皇帝,李系應允。他們設伏在長生殿企圖誘殺李豫,然而事情洩了密,李豫與李輔國帶著御林軍進了長生殿將張良娣殺死,肅宗在混亂中被驚嚇致死,張良三歲的小兒子也被嚇死。

四天後,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然而,軍政大權完全被李輔國所控制,朝野上下只知有李國,不知有代宗。

"

大唐天寶十四年,發生了史上著名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長安陷落後,唐玄宗李隆基倉皇出逃,朝中大臣嬪妃隨駕西行。沿途的百姓不斷地攔駕請求玄宗以社稷為重,不要將廣大百姓置於水火而不顧。行至馬嵬驛,發生了一次兵變,楊貴妃與楊國忠被誅滅,此時早已失魂落魄的唐玄宗,根本無心顧及什麼社稷百姓了,於是逃難的民眾將目標轉向了太子李亨,要求玄宗把太子留下來收復長安。

太子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性情仁孝,不忍離開玄宗左右,李亨的長子李像、三子李倓、東宮侍衛李輔國都勸李亨留下來收復京都。而這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的便是太子妃張良娣了。從李亨歸復二京之時起,張良娣便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張良娣,南陽西鄂人,出身官宦世家,祖母竇氏,是玄宗的母親昭成皇太后的妹妹。武則天時期,昭成皇太后被武則天所殺,而武則天在她的孫子中比較喜歡李隆基,於是讓竇氏入宮撫養李隆基。後李隆基即位,為報竇氏的養育之恩,封竇氏為鄧國夫人。張良娣是竇氏第四子張去逸的女兒,天寶年間被冊封為太子宮良娣。

張良娣善於言談,善解人意,能夠體會李亨的心情,在李亨最為苦悶無助的時候給了他莫大的精神支持。李亨一生坎坷,他能夠繼承皇位,純屬意外,可以說是在無形中漁翁得利。當初武惠妃受玄宗專寵,為了把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立為太子,武惠妃勾結權臣李林甫陷害了太子李瑛,而她的兒子壽王李瑁不僅沒有取得皇位,還把自己的愛妃楊玉環搭進去了。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當初李亨不願離開玄宗去收復長安,多虧了張良娣從中力勸,陳述利害,才使得李亨決定北去靈武,因為李亨曾在那裡做過朔方節度使,經營多年。一路上風餐露宿,很是艱辛,張良娣給予了李亨無微不至的關懷,也為她之後的得寵創造了條件。

李亨、張良娣一行到達靈武時,以李光弼、郭子儀等為首的各路兵馬相繼趕到,諸大臣擁李亨即位,是為唐肅宗。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很快傳到西蜀,玄宗便遣使傳位給肅宗,並把一副七寶馬鞍賜予了張良娣。馬鞍上鑲嵌無數珍寶,張良娣十分喜歡,但這副七寶馬鞍卻被李泌建議充公了。失去馬鞍的張良娣內心非常不快,肅宗便極力安慰,與她邊賭博邊飲酒為她解憂,後來成了她的習慣,而肅宗則任其所為唐肅宗性格懦弱,遇事沒有主見,而在這方面,張良娣正好與他相反,這是個很有想法的女人,什麼事都很有主張肅宗缺少的正是這一點,所以對張良娣很是依賴,內政外事都要讓她幫著分析一番。張良娣恃寵生嬌,正好藉此機會為自己的兒子謀得太子位置。但這之前還有廣平王李豫和建寧王李倓,故她將這兩位皇子視為眼中釘,一心想置二位皇子於死地。張良娣看到李輔國性情狡詐,鬼主意不少便將李輔國引為幫手,圖謀陷害李豫和李倓。建寧王李倓一向對張良娣沒有好印象,屢次勸肅宗不要聽信這個女人的話。只因李倓鋒芒太露,被張良娣抓住了把柄,被肅宗賜死。李豫見兄弟建寧王李倓被害,從此擔驚受怕,於是一心討好張良娣,好在張良娣的兒子定王李侗還小,李豫暫時沒有什麼危險。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叛軍被平定後,肅宗返回長安,同年又把老父親玄宗接回來,安置於城南的興慶宮居住,接著冊封張良娣為皇后,封李輔國為國公。張良娣被封為皇后後,更加恃寵驕橫了,與李輔國持權干涉政事,為所欲為,全然沒有把肅宗放在眼裡,而肅宗懦弱怕事,雖然不高興,但也不好去責怪於她。太上皇回到長安後,雖然不再過問朝政,但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吏們還經常去興慶宮問安。玄宗對張良娣和李輔國沒有好感,多次勸說肅宗不要親寵這兩個人。二人便懷恨在心,搬弄是非,製造出許多流言。尤其是借太上皇與外人往來頻繁,而毀這些人是圖謀不軌,勸肅宗將太上皇遷到內富宗便默認了他們的建議。張良娣便與李輔國一道將太上皇軟禁在甘露數,這個地方冷冷清清,玄宗不久便一病不起。寶應元年,七十七歲的玄宗逝此時的肅宗也在生病之中,忽聽父親病逝內心很是不安愧,心情抑鬱,病情更加嚴重了,於第二天詔令太子李豫監國。這時宮中發生了內亂,張良娣與李輔國為奪權產生嫌隙。李輔國見太子李即位是遲早的事,便為自己留了條後路,暗中幫助李豫對抗張良娣。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張良娣也想拉找李豫先除掉李輔國,太子藉故推脫,一招不成,張良又使一招,她召來越王李系商量除掉李輔國後將李豫廢掉讓他做皇帝,李系應允。他們設伏在長生殿企圖誘殺李豫,然而事情洩了密,李豫與李輔國帶著御林軍進了長生殿將張良娣殺死,肅宗在混亂中被驚嚇致死,張良三歲的小兒子也被嚇死。

四天後,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然而,軍政大權完全被李輔國所控制,朝野上下只知有李國,不知有代宗。

張良娣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一系列政變

而張良娣這個女人,至死她的名字也無從考證留給世人的只是一個封號她有過輝煌,從各方面說都是一位出色的皇后,但她卻用她的智謀引發了宮廷的一系列政變。宮廷的是是非非我們無從評價,或許環境塑造了人性的扭曲,或許本性使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