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名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名字中為何都有一個“之”字?

王羲之、王獻之是書法史上有名的一對父子,在書法史被稱之為“二王”。筆者每每看到書法史上這一對書壇聖手的名字時,腦海中總是會浮起一個疑問:這對父子的名字中怎麼都有一個“之”字呢?不僅如此,《晉書﹒卷八》中的《王羲之傳附子王凝之傳》記載: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名字中都含有一個“之”字,例如王獻之、王凝之、王徽之等。

書法名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名字中為何都有一個“之”字?

(王曦之)

書法名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名字中為何都有一個“之”字?

(王獻之)

父子名字中有一個字相同,這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從古至今,人們對起名都很慎重,父子名字中沒有一個字是相同的;不但父子如此,而且臣子對君上、下級對上級的名字中都有這種避免出現名、同字的事情。一旦出現這種現象,必須立即更改。在古代,這屬於“避諱”之一種,是一種文化常識。

書法名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名字中為何都有一個“之”字?

王羲之書法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禮法制度周全,禮法傳統不可造次,“避諱”是頭等大事。大概從唐代開始,取名字應避開祖先、長輩、尊者的名號。後來越來越嚴格,約定俗成,取名絕不能“犯忌”。在約定俗成的取名傳統中,不管是一母同胞還是堂兄堂弟,名字中都含一個相同的字,用來代表兄弟姊妹;有時,在同族人的名字中,也用一個相同的字代表“班輩”。

書法名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名字中為何都有一個“之”字?

(王羲之著名的《蘭亭序》)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取名多樣化,講究沒有那麼多了,兄弟姊妹也不一定要同一個字,同一個字的也不一定是兄弟姊妹。但父子名字中有一個字相同,仍然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在講究為尊者諱、對避諱特別看重的封建社會,父子名字中有一個字相同更是是不可想象的:那是明顯的不分尊卑上下,是典型的“僭越”。

(王獻之的書法作品)

書法名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名字中為何都有一個“之”字?

那麼,王獻之的名字為何不為父親王羲之避諱?王羲之給兒子取名的時候為何沒有想到這一點?或者想到一點也不在意?

有人說,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所處的年代是東晉,而魏晉時代是封建中國思想最開放、最風流、最不循規蹈矩的時代,那時的人哪有那麼多規矩!其實,這種說法有些想當然,細細推究起來是站不住腳的。特別是像王氏這樣的名門望族,再怎麼不拘禮法,也不會在白紙黑字、跟隨人一生的名字上這麼隨意、這麼不在意世人的看法。

後來翻讀資料,發現著名史學家、國學家陳寅恪先生早就考證過這個現象。陳寅恪先生在《崔浩與寇謙之》(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書店2001年版)一文開頭破譯了這一文化之謎: 六朝天師道信徒以“之”字為名者甚多,“之”在名中,代表宗教信仰,如佛教之“釋”、“法”類。非特專之真名,可以不避諱,可以省略。如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不避“之”諱。

也就是說,王氏一族名字中之所以有“之”字,是因為信奉天師道的關係,“之”字代表的是信仰,是道教徒的身份標誌。

後人如果不求甚解,是很容易陷入迷惑之中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