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

中國地域太大,對於普通人來說,全國兩千多個縣,就像兩千多個外語單詞,想記住,太難。所以,一個地方,往往是被賦予了自然、歷史與人文註解後,獨具了品質,才扎入了人們的記憶深處。比如,記住全椒縣是因為《儒林外史》,績溪縣有胡適,歙縣的牌坊群名噪古今,含山縣則顯然是擁有了褒禪山。

"

中國地域太大,對於普通人來說,全國兩千多個縣,就像兩千多個外語單詞,想記住,太難。所以,一個地方,往往是被賦予了自然、歷史與人文註解後,獨具了品質,才扎入了人們的記憶深處。比如,記住全椒縣是因為《儒林外史》,績溪縣有胡適,歙縣的牌坊群名噪古今,含山縣則顯然是擁有了褒禪山。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對褒禪山情有獨鍾由來已久,當年我在中學講授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覺得1054年的王安石太牛,居然在半途而廢的褒禪山華陽洞裡領悟出那麼多深刻的道理來,所以我就對學生們說,“找個禮拜天,你們也去遊一遊褒禪山,也弄一些哲理出來,放上八九百年,就成為名人名言了”。學生們搖頭晃腦地笑著,很興奮,似乎自己快跟王安石平起平坐了。

褒禪山有多遠?學生們課後真的就研究起了地圖,他們告訴我,褒禪山離我們學校200公里,路途遙遠,還沒有直達車,去不成了。

去不成不要緊,但學生們記住了地圖上的含山。

"

中國地域太大,對於普通人來說,全國兩千多個縣,就像兩千多個外語單詞,想記住,太難。所以,一個地方,往往是被賦予了自然、歷史與人文註解後,獨具了品質,才扎入了人們的記憶深處。比如,記住全椒縣是因為《儒林外史》,績溪縣有胡適,歙縣的牌坊群名噪古今,含山縣則顯然是擁有了褒禪山。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對褒禪山情有獨鍾由來已久,當年我在中學講授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覺得1054年的王安石太牛,居然在半途而廢的褒禪山華陽洞裡領悟出那麼多深刻的道理來,所以我就對學生們說,“找個禮拜天,你們也去遊一遊褒禪山,也弄一些哲理出來,放上八九百年,就成為名人名言了”。學生們搖頭晃腦地笑著,很興奮,似乎自己快跟王安石平起平坐了。

褒禪山有多遠?學生們課後真的就研究起了地圖,他們告訴我,褒禪山離我們學校200公里,路途遙遠,還沒有直達車,去不成了。

去不成不要緊,但學生們記住了地圖上的含山。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講完《遊褒禪山記》二十多年後的一個春天,我終於來到了褒禪山。

安徽文學院簽約作家和全國文學名刊主編對接會在褒禪山腳下召開,我是會議的主持人之一。開會當然重要,但大家最重要的願望卻是沿著王安石的足跡,上褒禪山,進華陽洞,看能不能沾一身“唐宋八大家”的文氣,文運從此昌盛起來。《小說月報》原創版執行主編鄧芳對我說,“看人家王安石,褒禪山一遊,游出了那麼多思想,可我們當下的小說有景緻,有故事,有情節,就是沒有思想,沒有境界。”我說,“等我們這些作家都像王安石一樣,混到了宰相份上,自然就有思想了。”大傢伙一笑了之。

褒禪山不高,上山的路也不陡。

春天江淮之間的土地上灌透了一場接一場的春雨,天一晴,滿山遍野便是密不透風的綠色,湛藍天空,潔白的雲朵浮在陽光下,如同盛開的棉花,竟紋絲不動;漫步在林蔭山道上,呼吸著清晰而透明的空氣,人也被春天打開了。

一路上,大夥兒不著邊際地議論著王安石一行五人是否和我們以相同的線路和相同的心情上山。一些不同的聲音不斷出現,有人說王安石離開舒州通判的崗位即將高升,作為一個政府高官,他心裡裝著的是家國天下,而不是文學;異議者說“文以載道”是“唐宋八大家”的旗幟,王安石是八大家之一,“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大師級文學水準,雖在文中參禪悟道,但文學品質依然卓越,“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尤可識,曰‘花山’”“其下平曠,有泉側出……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遊者不能窮也”,王安石的文字惜墨如金,簡練,卻極具造型感,說鬼斧神工一點都不過分。

"

中國地域太大,對於普通人來說,全國兩千多個縣,就像兩千多個外語單詞,想記住,太難。所以,一個地方,往往是被賦予了自然、歷史與人文註解後,獨具了品質,才扎入了人們的記憶深處。比如,記住全椒縣是因為《儒林外史》,績溪縣有胡適,歙縣的牌坊群名噪古今,含山縣則顯然是擁有了褒禪山。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對褒禪山情有獨鍾由來已久,當年我在中學講授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覺得1054年的王安石太牛,居然在半途而廢的褒禪山華陽洞裡領悟出那麼多深刻的道理來,所以我就對學生們說,“找個禮拜天,你們也去遊一遊褒禪山,也弄一些哲理出來,放上八九百年,就成為名人名言了”。學生們搖頭晃腦地笑著,很興奮,似乎自己快跟王安石平起平坐了。

褒禪山有多遠?學生們課後真的就研究起了地圖,他們告訴我,褒禪山離我們學校200公里,路途遙遠,還沒有直達車,去不成了。

去不成不要緊,但學生們記住了地圖上的含山。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講完《遊褒禪山記》二十多年後的一個春天,我終於來到了褒禪山。

安徽文學院簽約作家和全國文學名刊主編對接會在褒禪山腳下召開,我是會議的主持人之一。開會當然重要,但大家最重要的願望卻是沿著王安石的足跡,上褒禪山,進華陽洞,看能不能沾一身“唐宋八大家”的文氣,文運從此昌盛起來。《小說月報》原創版執行主編鄧芳對我說,“看人家王安石,褒禪山一遊,游出了那麼多思想,可我們當下的小說有景緻,有故事,有情節,就是沒有思想,沒有境界。”我說,“等我們這些作家都像王安石一樣,混到了宰相份上,自然就有思想了。”大傢伙一笑了之。

褒禪山不高,上山的路也不陡。

春天江淮之間的土地上灌透了一場接一場的春雨,天一晴,滿山遍野便是密不透風的綠色,湛藍天空,潔白的雲朵浮在陽光下,如同盛開的棉花,竟紋絲不動;漫步在林蔭山道上,呼吸著清晰而透明的空氣,人也被春天打開了。

一路上,大夥兒不著邊際地議論著王安石一行五人是否和我們以相同的線路和相同的心情上山。一些不同的聲音不斷出現,有人說王安石離開舒州通判的崗位即將高升,作為一個政府高官,他心裡裝著的是家國天下,而不是文學;異議者說“文以載道”是“唐宋八大家”的旗幟,王安石是八大家之一,“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大師級文學水準,雖在文中參禪悟道,但文學品質依然卓越,“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尤可識,曰‘花山’”“其下平曠,有泉側出……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遊者不能窮也”,王安石的文字惜墨如金,簡練,卻極具造型感,說鬼斧神工一點都不過分。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大宋江山已遠去千年,王安石如今在褒禪山華陽洞前以一尊雕塑的形象站在春天溫潤的陽光下,雕塑中的王安石仰望天空,左手握舉著給仁宗的改革上書,一副“濟蒼生、救黎民”的緊迫與焦慮的表情,而全無文人的飄逸和瀟灑。《古文觀止》中的王安石是文學家,而修雕塑的當地政府顯然按政治家的待遇塑造了王安石。不同人的眼裡有不同的哈姆雷特,不同人眼裡也就有了不同的王安石。作家們更願意王安石與自己為伍,所以在跟王安石雕塑合影的時候,大談王安石的詩《泊船瓜洲》應與《遊褒禪山記》有一樣的地位。“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當屬千古絕唱,但中國文學觀中文學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所以,談人生勵志的《遊褒禪山記》就高於個人化抒情的《泊船瓜洲》了。

華陽洞前,有一座小石橋,叫“懷賢橋”,當年王安石進洞前,沒走過這道橋,後人為懷念他修的。華陽洞口的石刻是王安石手跡,但不是當時寫的,而是後人從江西臨川“王安石紀念館”拓印來的,倒是洞口上方的青檀樹是千年以前的老樹,王安石1054年進華陽洞的那天就有了,王安石是否看到了這棵樹不得而知,但這棵樹非常奇特,在懸崖之上,“石抱著樹,樹抱著石”,樹與石緊緊糾纏在一起,這棵可以用來做宣紙的青檀樹,似乎就像是王安石的歷史代言人一樣,堅定不移地站在洞口上方,注視著歷史變遷和人間悲喜。

"

中國地域太大,對於普通人來說,全國兩千多個縣,就像兩千多個外語單詞,想記住,太難。所以,一個地方,往往是被賦予了自然、歷史與人文註解後,獨具了品質,才扎入了人們的記憶深處。比如,記住全椒縣是因為《儒林外史》,績溪縣有胡適,歙縣的牌坊群名噪古今,含山縣則顯然是擁有了褒禪山。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對褒禪山情有獨鍾由來已久,當年我在中學講授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覺得1054年的王安石太牛,居然在半途而廢的褒禪山華陽洞裡領悟出那麼多深刻的道理來,所以我就對學生們說,“找個禮拜天,你們也去遊一遊褒禪山,也弄一些哲理出來,放上八九百年,就成為名人名言了”。學生們搖頭晃腦地笑著,很興奮,似乎自己快跟王安石平起平坐了。

褒禪山有多遠?學生們課後真的就研究起了地圖,他們告訴我,褒禪山離我們學校200公里,路途遙遠,還沒有直達車,去不成了。

去不成不要緊,但學生們記住了地圖上的含山。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講完《遊褒禪山記》二十多年後的一個春天,我終於來到了褒禪山。

安徽文學院簽約作家和全國文學名刊主編對接會在褒禪山腳下召開,我是會議的主持人之一。開會當然重要,但大家最重要的願望卻是沿著王安石的足跡,上褒禪山,進華陽洞,看能不能沾一身“唐宋八大家”的文氣,文運從此昌盛起來。《小說月報》原創版執行主編鄧芳對我說,“看人家王安石,褒禪山一遊,游出了那麼多思想,可我們當下的小說有景緻,有故事,有情節,就是沒有思想,沒有境界。”我說,“等我們這些作家都像王安石一樣,混到了宰相份上,自然就有思想了。”大傢伙一笑了之。

褒禪山不高,上山的路也不陡。

春天江淮之間的土地上灌透了一場接一場的春雨,天一晴,滿山遍野便是密不透風的綠色,湛藍天空,潔白的雲朵浮在陽光下,如同盛開的棉花,竟紋絲不動;漫步在林蔭山道上,呼吸著清晰而透明的空氣,人也被春天打開了。

一路上,大夥兒不著邊際地議論著王安石一行五人是否和我們以相同的線路和相同的心情上山。一些不同的聲音不斷出現,有人說王安石離開舒州通判的崗位即將高升,作為一個政府高官,他心裡裝著的是家國天下,而不是文學;異議者說“文以載道”是“唐宋八大家”的旗幟,王安石是八大家之一,“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大師級文學水準,雖在文中參禪悟道,但文學品質依然卓越,“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尤可識,曰‘花山’”“其下平曠,有泉側出……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遊者不能窮也”,王安石的文字惜墨如金,簡練,卻極具造型感,說鬼斧神工一點都不過分。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大宋江山已遠去千年,王安石如今在褒禪山華陽洞前以一尊雕塑的形象站在春天溫潤的陽光下,雕塑中的王安石仰望天空,左手握舉著給仁宗的改革上書,一副“濟蒼生、救黎民”的緊迫與焦慮的表情,而全無文人的飄逸和瀟灑。《古文觀止》中的王安石是文學家,而修雕塑的當地政府顯然按政治家的待遇塑造了王安石。不同人的眼裡有不同的哈姆雷特,不同人眼裡也就有了不同的王安石。作家們更願意王安石與自己為伍,所以在跟王安石雕塑合影的時候,大談王安石的詩《泊船瓜洲》應與《遊褒禪山記》有一樣的地位。“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當屬千古絕唱,但中國文學觀中文學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所以,談人生勵志的《遊褒禪山記》就高於個人化抒情的《泊船瓜洲》了。

華陽洞前,有一座小石橋,叫“懷賢橋”,當年王安石進洞前,沒走過這道橋,後人為懷念他修的。華陽洞口的石刻是王安石手跡,但不是當時寫的,而是後人從江西臨川“王安石紀念館”拓印來的,倒是洞口上方的青檀樹是千年以前的老樹,王安石1054年進華陽洞的那天就有了,王安石是否看到了這棵樹不得而知,但這棵樹非常奇特,在懸崖之上,“石抱著樹,樹抱著石”,樹與石緊緊糾纏在一起,這棵可以用來做宣紙的青檀樹,似乎就像是王安石的歷史代言人一樣,堅定不移地站在洞口上方,注視著歷史變遷和人間悲喜。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華陽洞內,歷朝歷代的文人騷客們附庸風雅,石刻、題詩隨處可見,都想跟王安石和《遊褒禪山記》一起不朽。華陽洞內再也不需要那個時代的火把了,電燈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各種造型的鐘乳石在電燈光的揭示下,呈現出“蓮花倒映”“荊公斗筆”“賢人書壽”“鮮燭高照”等無數被命名的奇特景觀。洞內道路或崎嶇,或陡峭,或狹窄,或溼滑,前洞還沒走完,已是氣喘吁吁、汗溼衣襟,可由於洞內有了燈光照明,王安石所說的“愈深、愈難、愈險”就感覺不到了。現在的華陽洞大約有1.6公里遊程,所以我們比王安石走的要遠得多,看到的也多得多,只是沒悟出什麼人生道理來,印象深刻的是入洞不久後有一道“天河”,雖不足百米,卻深達一米五,河水是山上石縫裡滲出來的山泉水,乘小木船行使天河中,伸手掬起一捧河水,清澈透亮,冰冷刺骨。據說這水比超市裡賣的礦泉水要純正得多。

"

中國地域太大,對於普通人來說,全國兩千多個縣,就像兩千多個外語單詞,想記住,太難。所以,一個地方,往往是被賦予了自然、歷史與人文註解後,獨具了品質,才扎入了人們的記憶深處。比如,記住全椒縣是因為《儒林外史》,績溪縣有胡適,歙縣的牌坊群名噪古今,含山縣則顯然是擁有了褒禪山。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對褒禪山情有獨鍾由來已久,當年我在中學講授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覺得1054年的王安石太牛,居然在半途而廢的褒禪山華陽洞裡領悟出那麼多深刻的道理來,所以我就對學生們說,“找個禮拜天,你們也去遊一遊褒禪山,也弄一些哲理出來,放上八九百年,就成為名人名言了”。學生們搖頭晃腦地笑著,很興奮,似乎自己快跟王安石平起平坐了。

褒禪山有多遠?學生們課後真的就研究起了地圖,他們告訴我,褒禪山離我們學校200公里,路途遙遠,還沒有直達車,去不成了。

去不成不要緊,但學生們記住了地圖上的含山。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講完《遊褒禪山記》二十多年後的一個春天,我終於來到了褒禪山。

安徽文學院簽約作家和全國文學名刊主編對接會在褒禪山腳下召開,我是會議的主持人之一。開會當然重要,但大家最重要的願望卻是沿著王安石的足跡,上褒禪山,進華陽洞,看能不能沾一身“唐宋八大家”的文氣,文運從此昌盛起來。《小說月報》原創版執行主編鄧芳對我說,“看人家王安石,褒禪山一遊,游出了那麼多思想,可我們當下的小說有景緻,有故事,有情節,就是沒有思想,沒有境界。”我說,“等我們這些作家都像王安石一樣,混到了宰相份上,自然就有思想了。”大傢伙一笑了之。

褒禪山不高,上山的路也不陡。

春天江淮之間的土地上灌透了一場接一場的春雨,天一晴,滿山遍野便是密不透風的綠色,湛藍天空,潔白的雲朵浮在陽光下,如同盛開的棉花,竟紋絲不動;漫步在林蔭山道上,呼吸著清晰而透明的空氣,人也被春天打開了。

一路上,大夥兒不著邊際地議論著王安石一行五人是否和我們以相同的線路和相同的心情上山。一些不同的聲音不斷出現,有人說王安石離開舒州通判的崗位即將高升,作為一個政府高官,他心裡裝著的是家國天下,而不是文學;異議者說“文以載道”是“唐宋八大家”的旗幟,王安石是八大家之一,“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大師級文學水準,雖在文中參禪悟道,但文學品質依然卓越,“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尤可識,曰‘花山’”“其下平曠,有泉側出……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遊者不能窮也”,王安石的文字惜墨如金,簡練,卻極具造型感,說鬼斧神工一點都不過分。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大宋江山已遠去千年,王安石如今在褒禪山華陽洞前以一尊雕塑的形象站在春天溫潤的陽光下,雕塑中的王安石仰望天空,左手握舉著給仁宗的改革上書,一副“濟蒼生、救黎民”的緊迫與焦慮的表情,而全無文人的飄逸和瀟灑。《古文觀止》中的王安石是文學家,而修雕塑的當地政府顯然按政治家的待遇塑造了王安石。不同人的眼裡有不同的哈姆雷特,不同人眼裡也就有了不同的王安石。作家們更願意王安石與自己為伍,所以在跟王安石雕塑合影的時候,大談王安石的詩《泊船瓜洲》應與《遊褒禪山記》有一樣的地位。“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當屬千古絕唱,但中國文學觀中文學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所以,談人生勵志的《遊褒禪山記》就高於個人化抒情的《泊船瓜洲》了。

華陽洞前,有一座小石橋,叫“懷賢橋”,當年王安石進洞前,沒走過這道橋,後人為懷念他修的。華陽洞口的石刻是王安石手跡,但不是當時寫的,而是後人從江西臨川“王安石紀念館”拓印來的,倒是洞口上方的青檀樹是千年以前的老樹,王安石1054年進華陽洞的那天就有了,王安石是否看到了這棵樹不得而知,但這棵樹非常奇特,在懸崖之上,“石抱著樹,樹抱著石”,樹與石緊緊糾纏在一起,這棵可以用來做宣紙的青檀樹,似乎就像是王安石的歷史代言人一樣,堅定不移地站在洞口上方,注視著歷史變遷和人間悲喜。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華陽洞內,歷朝歷代的文人騷客們附庸風雅,石刻、題詩隨處可見,都想跟王安石和《遊褒禪山記》一起不朽。華陽洞內再也不需要那個時代的火把了,電燈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各種造型的鐘乳石在電燈光的揭示下,呈現出“蓮花倒映”“荊公斗筆”“賢人書壽”“鮮燭高照”等無數被命名的奇特景觀。洞內道路或崎嶇,或陡峭,或狹窄,或溼滑,前洞還沒走完,已是氣喘吁吁、汗溼衣襟,可由於洞內有了燈光照明,王安石所說的“愈深、愈難、愈險”就感覺不到了。現在的華陽洞大約有1.6公里遊程,所以我們比王安石走的要遠得多,看到的也多得多,只是沒悟出什麼人生道理來,印象深刻的是入洞不久後有一道“天河”,雖不足百米,卻深達一米五,河水是山上石縫裡滲出來的山泉水,乘小木船行使天河中,伸手掬起一捧河水,清澈透亮,冰冷刺骨。據說這水比超市裡賣的礦泉水要純正得多。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從華陽洞出來,就到了褒禪山的半山腰,這時候你會感覺到春天的褒禪山像一個溫柔清麗的少女,放眼望去,一種濃得化不開的綠色掩蓋了所有堅硬的岩石和陡峭,褒禪山是山,可全無山的猙獰與粗獷。這當是褒禪山的另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質。

含山有古昭關,有凌家灘,但真正讓人們記住含山的是褒禪山,千古傳誦的《遊褒禪山記》在大陸、港、澳、臺課本中是必選篇目。“夫夷以近,則遊者眾,而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將人生哲學定位於“有志、有力、有助”的三位一體,古今聖賢,無不推崇。

"

中國地域太大,對於普通人來說,全國兩千多個縣,就像兩千多個外語單詞,想記住,太難。所以,一個地方,往往是被賦予了自然、歷史與人文註解後,獨具了品質,才扎入了人們的記憶深處。比如,記住全椒縣是因為《儒林外史》,績溪縣有胡適,歙縣的牌坊群名噪古今,含山縣則顯然是擁有了褒禪山。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對褒禪山情有獨鍾由來已久,當年我在中學講授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覺得1054年的王安石太牛,居然在半途而廢的褒禪山華陽洞裡領悟出那麼多深刻的道理來,所以我就對學生們說,“找個禮拜天,你們也去遊一遊褒禪山,也弄一些哲理出來,放上八九百年,就成為名人名言了”。學生們搖頭晃腦地笑著,很興奮,似乎自己快跟王安石平起平坐了。

褒禪山有多遠?學生們課後真的就研究起了地圖,他們告訴我,褒禪山離我們學校200公里,路途遙遠,還沒有直達車,去不成了。

去不成不要緊,但學生們記住了地圖上的含山。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講完《遊褒禪山記》二十多年後的一個春天,我終於來到了褒禪山。

安徽文學院簽約作家和全國文學名刊主編對接會在褒禪山腳下召開,我是會議的主持人之一。開會當然重要,但大家最重要的願望卻是沿著王安石的足跡,上褒禪山,進華陽洞,看能不能沾一身“唐宋八大家”的文氣,文運從此昌盛起來。《小說月報》原創版執行主編鄧芳對我說,“看人家王安石,褒禪山一遊,游出了那麼多思想,可我們當下的小說有景緻,有故事,有情節,就是沒有思想,沒有境界。”我說,“等我們這些作家都像王安石一樣,混到了宰相份上,自然就有思想了。”大傢伙一笑了之。

褒禪山不高,上山的路也不陡。

春天江淮之間的土地上灌透了一場接一場的春雨,天一晴,滿山遍野便是密不透風的綠色,湛藍天空,潔白的雲朵浮在陽光下,如同盛開的棉花,竟紋絲不動;漫步在林蔭山道上,呼吸著清晰而透明的空氣,人也被春天打開了。

一路上,大夥兒不著邊際地議論著王安石一行五人是否和我們以相同的線路和相同的心情上山。一些不同的聲音不斷出現,有人說王安石離開舒州通判的崗位即將高升,作為一個政府高官,他心裡裝著的是家國天下,而不是文學;異議者說“文以載道”是“唐宋八大家”的旗幟,王安石是八大家之一,“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大師級文學水準,雖在文中參禪悟道,但文學品質依然卓越,“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尤可識,曰‘花山’”“其下平曠,有泉側出……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遊者不能窮也”,王安石的文字惜墨如金,簡練,卻極具造型感,說鬼斧神工一點都不過分。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大宋江山已遠去千年,王安石如今在褒禪山華陽洞前以一尊雕塑的形象站在春天溫潤的陽光下,雕塑中的王安石仰望天空,左手握舉著給仁宗的改革上書,一副“濟蒼生、救黎民”的緊迫與焦慮的表情,而全無文人的飄逸和瀟灑。《古文觀止》中的王安石是文學家,而修雕塑的當地政府顯然按政治家的待遇塑造了王安石。不同人的眼裡有不同的哈姆雷特,不同人眼裡也就有了不同的王安石。作家們更願意王安石與自己為伍,所以在跟王安石雕塑合影的時候,大談王安石的詩《泊船瓜洲》應與《遊褒禪山記》有一樣的地位。“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當屬千古絕唱,但中國文學觀中文學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所以,談人生勵志的《遊褒禪山記》就高於個人化抒情的《泊船瓜洲》了。

華陽洞前,有一座小石橋,叫“懷賢橋”,當年王安石進洞前,沒走過這道橋,後人為懷念他修的。華陽洞口的石刻是王安石手跡,但不是當時寫的,而是後人從江西臨川“王安石紀念館”拓印來的,倒是洞口上方的青檀樹是千年以前的老樹,王安石1054年進華陽洞的那天就有了,王安石是否看到了這棵樹不得而知,但這棵樹非常奇特,在懸崖之上,“石抱著樹,樹抱著石”,樹與石緊緊糾纏在一起,這棵可以用來做宣紙的青檀樹,似乎就像是王安石的歷史代言人一樣,堅定不移地站在洞口上方,注視著歷史變遷和人間悲喜。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華陽洞內,歷朝歷代的文人騷客們附庸風雅,石刻、題詩隨處可見,都想跟王安石和《遊褒禪山記》一起不朽。華陽洞內再也不需要那個時代的火把了,電燈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各種造型的鐘乳石在電燈光的揭示下,呈現出“蓮花倒映”“荊公斗筆”“賢人書壽”“鮮燭高照”等無數被命名的奇特景觀。洞內道路或崎嶇,或陡峭,或狹窄,或溼滑,前洞還沒走完,已是氣喘吁吁、汗溼衣襟,可由於洞內有了燈光照明,王安石所說的“愈深、愈難、愈險”就感覺不到了。現在的華陽洞大約有1.6公里遊程,所以我們比王安石走的要遠得多,看到的也多得多,只是沒悟出什麼人生道理來,印象深刻的是入洞不久後有一道“天河”,雖不足百米,卻深達一米五,河水是山上石縫裡滲出來的山泉水,乘小木船行使天河中,伸手掬起一捧河水,清澈透亮,冰冷刺骨。據說這水比超市裡賣的礦泉水要純正得多。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從華陽洞出來,就到了褒禪山的半山腰,這時候你會感覺到春天的褒禪山像一個溫柔清麗的少女,放眼望去,一種濃得化不開的綠色掩蓋了所有堅硬的岩石和陡峭,褒禪山是山,可全無山的猙獰與粗獷。這當是褒禪山的另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質。

含山有古昭關,有凌家灘,但真正讓人們記住含山的是褒禪山,千古傳誦的《遊褒禪山記》在大陸、港、澳、臺課本中是必選篇目。“夫夷以近,則遊者眾,而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將人生哲學定位於“有志、有力、有助”的三位一體,古今聖賢,無不推崇。

WE領讀|褒禪山是王安石的過客,王安石是褒禪山的千年

​屯溪因為有黃山,而改名為黃山市;德都縣因為有五大連池,改名為五大連池市。“花山”因為慧褒和尚在這裡修建禪院,而改名褒禪山,據此,含山縣完全可以更名為“褒禪山縣”。

這種聯想在我離開含山以後變得異常固執。

*本文原標題:《褒禪山散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