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清單外准入限制將全面清理

投資 經濟 趙萍 北京商報 2019-07-05
負面清單外准入限制將全面清理

北京商報訊(記者陶鳳 肖湧剛)連日來,一系列擴大開放政策密集出臺,從新設6個自貿試驗區,到發佈新版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逐漸成型,下一步,相關政策如何落地成為關鍵。7月2日,商務部召開“一促兩穩”專題新聞發佈會,針對當前促消費、穩外貿、穩外資熱點話題進行集中迴應。

發佈會上,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唐文弘透露,六年以來5次修訂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從六年前的190條縮減到現在全國版的40條和自貿區版的37條。他指出,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情,現在正在全面清理負面清單以外的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嚴格落實“非禁即入”。

在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看來,目前負面清單以外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各部門之間的政策統一。

負面清單外准入限制將全面清理

“涉及到具體行業,比如2019版負面清單提到的文化、交通、通信領域,各部門現存文件可能存在一定衝突,需要進行統一清理,為外資進入相關領域掃清障礙。”趙萍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

今年3月新出臺的《外商投資法》為外商投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唐文弘指出,商務部正在推進《外商投資法》的配套法規和規章的制定。完善外資企業投訴工作機制等各項制度,搭建維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的高效平臺。同時,將全面清理現行有效的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廢止、修改與外商投資法不符的、不銜接的規定。

例如,為推進投資便利,不斷縮減外商投資企業的審批範圍,下放審批權限。商務部將按照《外商投資法》的規定,在前兩年外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審批改備案的基礎之上,建立信息報告制度,將更大限度地便利企業投資,從明年1月1日開始實施。

北京商報記者在發佈會上了解到,今年1-6月,全國經審批方式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只有30多家,佔比僅僅只有0.16%。

密集出臺的開放政策彰顯了中國堅持多邊貿易體制、積極融入全球經濟的決心。不過,今年以來,隨著中美經貿摩擦生變,外貿形勢走向的不確定性增加。

針對經貿摩擦對中國外貿造成的影響,商務部綜合司司長儲士家在發佈會上回應稱,中美經貿摩擦給中國外貿外資帶來一定的壓力,但影響總體可控。

儲司長列出了一組數據以佐證上述觀點。他提到,今年外貿企業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在增長,1-5月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33萬家,同比增長6.6%。

同時,對外貿易市場的多元化取得新進展,中國與232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今年以來中國在歐盟、日本、巴西、俄羅斯、南非等主要經濟體的市場份額均有所上升。

儲士家提到,經過一年多的積極應對,目前企業應對經貿摩擦的辦法更多、底氣更足,企業通過降低成本、增加研發、市場多元化等多種方式積極應對,有信心把不利影響降至最低。

從一年多的實際運行情況看,2018年外貿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吸引外資在國際投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實現逆勢增長。今年以來,在去年高基數的基礎上,外貿外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5月當月出口和外資增速比前4個月還在加快,充分說明了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

儲士家強調,穩外貿、穩外資不只是為了應對中美經貿摩擦,不能把中美經貿摩擦作為一個筐,什麼問題和困難都往裡邊裝。穩外貿、穩外資既要看到中美經貿摩擦帶來的挑戰,也要看到國際國內經貿環境中的各種有利因素和機遇。“中國外貿外資具備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和條件,也就是說過去穩、現在穩,接下來還會穩。”

例如,對於有記者提到的產業鏈外遷問題,儲士家說,不能把產業外遷與中美經貿摩擦直接掛鉤,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隨著我國的科技發展和擴大開放,既有像5G這樣的國內新產業鏈形成,也有像特斯拉這樣的帶動國外產業鏈融入。另一方面,企業也會根據自身發展需要主動‘走出去’佈局全球,或向綜合成本更低的地方轉移。當然,也有少數企業受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外遷,但規模不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