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貶義,孩子的成長需要“負面情緒”,家長可以適當給予'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帶著一點涼意的秋果被洗好後端坐在茶几上,父親拿起一個果子咔嚓一口咬下去,問“你最近學習怎麼樣啦?”兒子遲疑半天說“老師總說我這不好那不好的,我不喜歡老師”。父親放下手中的果子,起身要走,又回頭對旁邊的母親說了一句“這就是你的快樂教育嗎?”

這個故事,要從兒子剛上小學那年開始說起,一向做慣了領導的父親對孩子甚是嚴厲,母親心疼兒子說孩子正是學習階段,不要總是批評啊給他負面情緒什麼的,要多給孩子一些正面情緒。

於是,母親的誇讚、助威、甚至假樂觀總是縈繞著孩子。如今,孩子10歲了,4年的正面情緒到是吸收夠多了,可一旦有個負面情緒的風吹草動,孩子就像樹上的霜,禁不起敲打。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帶著一點涼意的秋果被洗好後端坐在茶几上,父親拿起一個果子咔嚓一口咬下去,問“你最近學習怎麼樣啦?”兒子遲疑半天說“老師總說我這不好那不好的,我不喜歡老師”。父親放下手中的果子,起身要走,又回頭對旁邊的母親說了一句“這就是你的快樂教育嗎?”

這個故事,要從兒子剛上小學那年開始說起,一向做慣了領導的父親對孩子甚是嚴厲,母親心疼兒子說孩子正是學習階段,不要總是批評啊給他負面情緒什麼的,要多給孩子一些正面情緒。

於是,母親的誇讚、助威、甚至假樂觀總是縈繞著孩子。如今,孩子10歲了,4年的正面情緒到是吸收夠多了,可一旦有個負面情緒的風吹草動,孩子就像樹上的霜,禁不起敲打。

負面≠貶義,孩子的成長需要“負面情緒”,家長可以適當給予

教育中清一色的“正面情緒”,對孩子未必是好事

說到正面和負面情緒,就不得不說說李玫瑾教授的一段話“家長要對6歲前的孩子說“不”。”她說,6歲前,如果你很少對孩子說不(我們可以理解為否定、拒絕、等一些列負面情緒),那孩子大一點了就有可能做出格的事兒。

有一家富貴人家,家裡的5歲小女孩自然是這種家庭放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的千金公主。

對於經濟,家人從未擔心過,山珍海味,國外遊,名車名錶數不盡。

所以,由著孩子“糟蹋”,小千金生性嬌慣,被人欺負了,家裡人說那個人壞;東西丟了說沒事,咱有錢買;不愛吃的飯就開著車滿城的轉悠去買;

甚至做錯了題,也被誇讚做的好。似乎在這個還未真正步入校園的孩子心理,世界一切都是正面的,任何負面的東西,都和她無關。

可是有一年,那個城市發了大水,再有錢也攔不住自然災害。整個城市陷入了恐慌,包括這家人。

小千金每天都躲在被窩裡,怕極了,連飯都不敢吃,玩具也不玩,但其實他們家的情況還好,過了一個星期吧,大家都慢慢恢復了生活。可是這場災難讓這個孩子遭受了重大的打擊,一向接受美好的、陽光的正面情緒的孩子,對突如此來的負面情緒措手不及,好長時間才恢復正常。

也許,在物質社會裡,很多時候,很多家庭都覺得沒有必要給予孩子一些挫折體驗,因為能力所及,處處是美好,處處是正面情緒。

很多家庭,也許能力不及,卻也想時時刻刻讓孩子快樂著,悠閒著,為孩子擋住了大自然、外界社會每天都有可能變幻莫測的狂風驟雨。殊不知,這樣的孩子,卻經不起一點折騰,成為人生的弱者。

所以,一味的讓孩子面對世界美好的一面,甚至給予孩子一些假想的樂觀,孩子就永遠無法去面對這個世界慘痛的一面。就像魯迅說的,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由負面事件,演化出的負面情緒,能夠激發孩子更多的動力,也是能夠幫助孩子直麵人生的另一法門!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帶著一點涼意的秋果被洗好後端坐在茶几上,父親拿起一個果子咔嚓一口咬下去,問“你最近學習怎麼樣啦?”兒子遲疑半天說“老師總說我這不好那不好的,我不喜歡老師”。父親放下手中的果子,起身要走,又回頭對旁邊的母親說了一句“這就是你的快樂教育嗎?”

這個故事,要從兒子剛上小學那年開始說起,一向做慣了領導的父親對孩子甚是嚴厲,母親心疼兒子說孩子正是學習階段,不要總是批評啊給他負面情緒什麼的,要多給孩子一些正面情緒。

於是,母親的誇讚、助威、甚至假樂觀總是縈繞著孩子。如今,孩子10歲了,4年的正面情緒到是吸收夠多了,可一旦有個負面情緒的風吹草動,孩子就像樹上的霜,禁不起敲打。

負面≠貶義,孩子的成長需要“負面情緒”,家長可以適當給予

教育中清一色的“正面情緒”,對孩子未必是好事

說到正面和負面情緒,就不得不說說李玫瑾教授的一段話“家長要對6歲前的孩子說“不”。”她說,6歲前,如果你很少對孩子說不(我們可以理解為否定、拒絕、等一些列負面情緒),那孩子大一點了就有可能做出格的事兒。

有一家富貴人家,家裡的5歲小女孩自然是這種家庭放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的千金公主。

對於經濟,家人從未擔心過,山珍海味,國外遊,名車名錶數不盡。

所以,由著孩子“糟蹋”,小千金生性嬌慣,被人欺負了,家裡人說那個人壞;東西丟了說沒事,咱有錢買;不愛吃的飯就開著車滿城的轉悠去買;

甚至做錯了題,也被誇讚做的好。似乎在這個還未真正步入校園的孩子心理,世界一切都是正面的,任何負面的東西,都和她無關。

可是有一年,那個城市發了大水,再有錢也攔不住自然災害。整個城市陷入了恐慌,包括這家人。

小千金每天都躲在被窩裡,怕極了,連飯都不敢吃,玩具也不玩,但其實他們家的情況還好,過了一個星期吧,大家都慢慢恢復了生活。可是這場災難讓這個孩子遭受了重大的打擊,一向接受美好的、陽光的正面情緒的孩子,對突如此來的負面情緒措手不及,好長時間才恢復正常。

也許,在物質社會裡,很多時候,很多家庭都覺得沒有必要給予孩子一些挫折體驗,因為能力所及,處處是美好,處處是正面情緒。

很多家庭,也許能力不及,卻也想時時刻刻讓孩子快樂著,悠閒著,為孩子擋住了大自然、外界社會每天都有可能變幻莫測的狂風驟雨。殊不知,這樣的孩子,卻經不起一點折騰,成為人生的弱者。

所以,一味的讓孩子面對世界美好的一面,甚至給予孩子一些假想的樂觀,孩子就永遠無法去面對這個世界慘痛的一面。就像魯迅說的,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由負面事件,演化出的負面情緒,能夠激發孩子更多的動力,也是能夠幫助孩子直麵人生的另一法門!

負面≠貶義,孩子的成長需要“負面情緒”,家長可以適當給予

適當的給孩子增加負面情緒和緊迫感

1、讓孩子對負面情緒做出正確認知

我們常規的理解是:笑、肯定、鼓勵、幫助都是正面情緒的表現,而哭、批評、對抗等是負面情緒的表現。當然,孩子也是這麼理解的。

比如孩子摔倒了,哭的撕心裂肺的,如果家長這個時候說“別哭別哭,不就是摔倒了嗎!有什麼可哭的!”孩子會對摔倒和哭產生一種“不喜歡”的態度。

可如果家長說“哭吧孩子,媽媽知道你疼,疼了就哭出來!”孩子就會明白“我疼了就哭,這是一種常態!可以這麼做!”

前者是不喜歡,後者是可以接受,那你說,哪種對孩子的引導更好呢?當然是後者。人們,包括兒童在內,他們更喜歡弱化大家都認為正常不過的一件事。

所以孩子的負面情緒一旦出現,家長要明白,不要去阻止,要讓孩子認為這是常態,欣然接受就好。

其實,不需要我們做父母的人為添加,孩子就已經會自動獲取到常態的“負面情緒”了。

正面情緒像是蜜糖,會讓孩子吃的從頭甜到腳,但其卻不知,懈怠心理也會由此而生,所以,平衡二者很重要。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帶著一點涼意的秋果被洗好後端坐在茶几上,父親拿起一個果子咔嚓一口咬下去,問“你最近學習怎麼樣啦?”兒子遲疑半天說“老師總說我這不好那不好的,我不喜歡老師”。父親放下手中的果子,起身要走,又回頭對旁邊的母親說了一句“這就是你的快樂教育嗎?”

這個故事,要從兒子剛上小學那年開始說起,一向做慣了領導的父親對孩子甚是嚴厲,母親心疼兒子說孩子正是學習階段,不要總是批評啊給他負面情緒什麼的,要多給孩子一些正面情緒。

於是,母親的誇讚、助威、甚至假樂觀總是縈繞著孩子。如今,孩子10歲了,4年的正面情緒到是吸收夠多了,可一旦有個負面情緒的風吹草動,孩子就像樹上的霜,禁不起敲打。

負面≠貶義,孩子的成長需要“負面情緒”,家長可以適當給予

教育中清一色的“正面情緒”,對孩子未必是好事

說到正面和負面情緒,就不得不說說李玫瑾教授的一段話“家長要對6歲前的孩子說“不”。”她說,6歲前,如果你很少對孩子說不(我們可以理解為否定、拒絕、等一些列負面情緒),那孩子大一點了就有可能做出格的事兒。

有一家富貴人家,家裡的5歲小女孩自然是這種家庭放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的千金公主。

對於經濟,家人從未擔心過,山珍海味,國外遊,名車名錶數不盡。

所以,由著孩子“糟蹋”,小千金生性嬌慣,被人欺負了,家裡人說那個人壞;東西丟了說沒事,咱有錢買;不愛吃的飯就開著車滿城的轉悠去買;

甚至做錯了題,也被誇讚做的好。似乎在這個還未真正步入校園的孩子心理,世界一切都是正面的,任何負面的東西,都和她無關。

可是有一年,那個城市發了大水,再有錢也攔不住自然災害。整個城市陷入了恐慌,包括這家人。

小千金每天都躲在被窩裡,怕極了,連飯都不敢吃,玩具也不玩,但其實他們家的情況還好,過了一個星期吧,大家都慢慢恢復了生活。可是這場災難讓這個孩子遭受了重大的打擊,一向接受美好的、陽光的正面情緒的孩子,對突如此來的負面情緒措手不及,好長時間才恢復正常。

也許,在物質社會裡,很多時候,很多家庭都覺得沒有必要給予孩子一些挫折體驗,因為能力所及,處處是美好,處處是正面情緒。

很多家庭,也許能力不及,卻也想時時刻刻讓孩子快樂著,悠閒著,為孩子擋住了大自然、外界社會每天都有可能變幻莫測的狂風驟雨。殊不知,這樣的孩子,卻經不起一點折騰,成為人生的弱者。

所以,一味的讓孩子面對世界美好的一面,甚至給予孩子一些假想的樂觀,孩子就永遠無法去面對這個世界慘痛的一面。就像魯迅說的,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由負面事件,演化出的負面情緒,能夠激發孩子更多的動力,也是能夠幫助孩子直麵人生的另一法門!

負面≠貶義,孩子的成長需要“負面情緒”,家長可以適當給予

適當的給孩子增加負面情緒和緊迫感

1、讓孩子對負面情緒做出正確認知

我們常規的理解是:笑、肯定、鼓勵、幫助都是正面情緒的表現,而哭、批評、對抗等是負面情緒的表現。當然,孩子也是這麼理解的。

比如孩子摔倒了,哭的撕心裂肺的,如果家長這個時候說“別哭別哭,不就是摔倒了嗎!有什麼可哭的!”孩子會對摔倒和哭產生一種“不喜歡”的態度。

可如果家長說“哭吧孩子,媽媽知道你疼,疼了就哭出來!”孩子就會明白“我疼了就哭,這是一種常態!可以這麼做!”

前者是不喜歡,後者是可以接受,那你說,哪種對孩子的引導更好呢?當然是後者。人們,包括兒童在內,他們更喜歡弱化大家都認為正常不過的一件事。

所以孩子的負面情緒一旦出現,家長要明白,不要去阻止,要讓孩子認為這是常態,欣然接受就好。

其實,不需要我們做父母的人為添加,孩子就已經會自動獲取到常態的“負面情緒”了。

正面情緒像是蜜糖,會讓孩子吃的從頭甜到腳,但其卻不知,懈怠心理也會由此而生,所以,平衡二者很重要。

負面≠貶義,孩子的成長需要“負面情緒”,家長可以適當給予

2、平衡孩子的正面和負面情緒

如果說負面情緒反而能推動孩子,激發潛能,那麼它就猶如咖啡中的伴侶、或糖,一杯好喝的咖啡,是正面和負面情緒的共同努力調製而來。

明兒的媽媽為了讓孩子在下一次跆拳道比賽中成功晉級紅帶,真是煞費苦心啊。為了增加孩子的信念和動力,媽媽每天都會用毛筆寫一段標語掛在牆上,類似於“你最棒,你能行!”的話,這確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信任,可總覺得無滋無味。

更令人敬佩的是,明兒媽媽蒐羅了大量的跆拳道視頻,一個一個的看,找出他們的優點可以學習的地方,然後再指出明兒欠缺的地方。

看得見鼓勵,也觸得到批點,雖說明兒在被指出不足之處時也會心情不爽,可是作為媽媽來講,她做到了去平衡孩子的正面和負面情緒,讓孩子在鼓勵中前行,在批點中跳躍,跳躍式的前進,豈不是比別人快出不少!

我們所欠缺的,恰恰是明兒媽媽的睿智,如何懂得在對待孩子的不足時給予客觀具象的批點,而不是一味的差評和打壓,又如何懂得在給予孩子鼓勵的同時也不忘餘光關注對手的動態。

這就是平衡兩種情緒所為孩子帶來的重要意義!孩子會更加明白,媽媽是在推動他的前進,而非指責。

所有的正面情緒可能都會歸為一類,但負面情緒可能永遠都不會歸為一類,每一種都要為其做好妥善的收尾。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帶著一點涼意的秋果被洗好後端坐在茶几上,父親拿起一個果子咔嚓一口咬下去,問“你最近學習怎麼樣啦?”兒子遲疑半天說“老師總說我這不好那不好的,我不喜歡老師”。父親放下手中的果子,起身要走,又回頭對旁邊的母親說了一句“這就是你的快樂教育嗎?”

這個故事,要從兒子剛上小學那年開始說起,一向做慣了領導的父親對孩子甚是嚴厲,母親心疼兒子說孩子正是學習階段,不要總是批評啊給他負面情緒什麼的,要多給孩子一些正面情緒。

於是,母親的誇讚、助威、甚至假樂觀總是縈繞著孩子。如今,孩子10歲了,4年的正面情緒到是吸收夠多了,可一旦有個負面情緒的風吹草動,孩子就像樹上的霜,禁不起敲打。

負面≠貶義,孩子的成長需要“負面情緒”,家長可以適當給予

教育中清一色的“正面情緒”,對孩子未必是好事

說到正面和負面情緒,就不得不說說李玫瑾教授的一段話“家長要對6歲前的孩子說“不”。”她說,6歲前,如果你很少對孩子說不(我們可以理解為否定、拒絕、等一些列負面情緒),那孩子大一點了就有可能做出格的事兒。

有一家富貴人家,家裡的5歲小女孩自然是這種家庭放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的千金公主。

對於經濟,家人從未擔心過,山珍海味,國外遊,名車名錶數不盡。

所以,由著孩子“糟蹋”,小千金生性嬌慣,被人欺負了,家裡人說那個人壞;東西丟了說沒事,咱有錢買;不愛吃的飯就開著車滿城的轉悠去買;

甚至做錯了題,也被誇讚做的好。似乎在這個還未真正步入校園的孩子心理,世界一切都是正面的,任何負面的東西,都和她無關。

可是有一年,那個城市發了大水,再有錢也攔不住自然災害。整個城市陷入了恐慌,包括這家人。

小千金每天都躲在被窩裡,怕極了,連飯都不敢吃,玩具也不玩,但其實他們家的情況還好,過了一個星期吧,大家都慢慢恢復了生活。可是這場災難讓這個孩子遭受了重大的打擊,一向接受美好的、陽光的正面情緒的孩子,對突如此來的負面情緒措手不及,好長時間才恢復正常。

也許,在物質社會裡,很多時候,很多家庭都覺得沒有必要給予孩子一些挫折體驗,因為能力所及,處處是美好,處處是正面情緒。

很多家庭,也許能力不及,卻也想時時刻刻讓孩子快樂著,悠閒著,為孩子擋住了大自然、外界社會每天都有可能變幻莫測的狂風驟雨。殊不知,這樣的孩子,卻經不起一點折騰,成為人生的弱者。

所以,一味的讓孩子面對世界美好的一面,甚至給予孩子一些假想的樂觀,孩子就永遠無法去面對這個世界慘痛的一面。就像魯迅說的,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由負面事件,演化出的負面情緒,能夠激發孩子更多的動力,也是能夠幫助孩子直麵人生的另一法門!

負面≠貶義,孩子的成長需要“負面情緒”,家長可以適當給予

適當的給孩子增加負面情緒和緊迫感

1、讓孩子對負面情緒做出正確認知

我們常規的理解是:笑、肯定、鼓勵、幫助都是正面情緒的表現,而哭、批評、對抗等是負面情緒的表現。當然,孩子也是這麼理解的。

比如孩子摔倒了,哭的撕心裂肺的,如果家長這個時候說“別哭別哭,不就是摔倒了嗎!有什麼可哭的!”孩子會對摔倒和哭產生一種“不喜歡”的態度。

可如果家長說“哭吧孩子,媽媽知道你疼,疼了就哭出來!”孩子就會明白“我疼了就哭,這是一種常態!可以這麼做!”

前者是不喜歡,後者是可以接受,那你說,哪種對孩子的引導更好呢?當然是後者。人們,包括兒童在內,他們更喜歡弱化大家都認為正常不過的一件事。

所以孩子的負面情緒一旦出現,家長要明白,不要去阻止,要讓孩子認為這是常態,欣然接受就好。

其實,不需要我們做父母的人為添加,孩子就已經會自動獲取到常態的“負面情緒”了。

正面情緒像是蜜糖,會讓孩子吃的從頭甜到腳,但其卻不知,懈怠心理也會由此而生,所以,平衡二者很重要。

負面≠貶義,孩子的成長需要“負面情緒”,家長可以適當給予

2、平衡孩子的正面和負面情緒

如果說負面情緒反而能推動孩子,激發潛能,那麼它就猶如咖啡中的伴侶、或糖,一杯好喝的咖啡,是正面和負面情緒的共同努力調製而來。

明兒的媽媽為了讓孩子在下一次跆拳道比賽中成功晉級紅帶,真是煞費苦心啊。為了增加孩子的信念和動力,媽媽每天都會用毛筆寫一段標語掛在牆上,類似於“你最棒,你能行!”的話,這確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信任,可總覺得無滋無味。

更令人敬佩的是,明兒媽媽蒐羅了大量的跆拳道視頻,一個一個的看,找出他們的優點可以學習的地方,然後再指出明兒欠缺的地方。

看得見鼓勵,也觸得到批點,雖說明兒在被指出不足之處時也會心情不爽,可是作為媽媽來講,她做到了去平衡孩子的正面和負面情緒,讓孩子在鼓勵中前行,在批點中跳躍,跳躍式的前進,豈不是比別人快出不少!

我們所欠缺的,恰恰是明兒媽媽的睿智,如何懂得在對待孩子的不足時給予客觀具象的批點,而不是一味的差評和打壓,又如何懂得在給予孩子鼓勵的同時也不忘餘光關注對手的動態。

這就是平衡兩種情緒所為孩子帶來的重要意義!孩子會更加明白,媽媽是在推動他的前進,而非指責。

所有的正面情緒可能都會歸為一類,但負面情緒可能永遠都不會歸為一類,每一種都要為其做好妥善的收尾。

負面≠貶義,孩子的成長需要“負面情緒”,家長可以適當給予

3、為孩子的負面情緒做妥善收尾

我們說,孩子的父母情緒並不需要我們人為去添加,它只是一種常態,但即便再普遍的情緒,對於孩子來說,都要有一個保護性的收尾。

比如,今天的鋼琴課孩子彈的並不是很好,你批評了孩子,他委屈的回了房間,而家長卻繼續去廚房做飯,孩子會想:媽媽只是愛彈鋼琴的我,並不是愛我。

假如你批評完了孩子,我們再多加一個環節——批評的目的,你對孩子說“媽媽很愛你,喜歡看你彈鋼琴的樣子,批評你是為了看到彈的更好的你,也希望你變得更加優秀”,然後你可以輕輕的親吻一下孩子的額頭,然後再各自去做各自的事情。孩子不會委屈,會平和的坐在沙發上心中輕輕閃過一排字“媽媽愛我”。

所有的教育,都要以愛出發,向愛終結。不管給予孩子的是鼓勵,還是批點式的激發,為的都是讓孩子明白,當下他所做的事情,或者說是父母安排他做的事情是未來某一天他覺得再合理不過的,這是“這是愛”。

所以,有時候,我們經常在教育孩子時“顧頭不顧尾”,一開始語重心長,慈顏善目,可漸漸就開始凶巴巴,風聲鶴唳。缺了愛,誰都不會走遠,何況是孩子。

另外,對於孩子而言,他理解的不單單是愛,還有責任。反面激勵,是讓孩子擁有自我巡行的能力,讓孩子感受到承擔的責任,才是他繼續前行的階梯。

我們望子成龍的心,大概和九級颱風差不了多少,都是一股“催孩子的冷氣流”和“愛孩子的暖氣流”在互相纏繞,正面情緒,負面情緒,就好比如此,缺一不可。要讓孩子對負面情緒做出正確認知,還有平衡二者關係,為負面情緒做妥善收尾,這三件事足以能夠讓教育這次風波,最終迴歸平靜。

今日互動:你覺得孩子的負面情緒有沒有正向作用呢?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關注【C位媽媽】,棘手的育兒難題和倍感幸福得育兒瞬間都能得到幫助和迴應,經歷和經驗可能不同,但我們愛孩子的心始終一樣。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必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