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氪〡騰訊VS阿里佈局全景圖:創投“雙寡頭”究竟誰能贏到最後'

"

騰訊和阿里作為中國資本市場上最受關注的“互聯網巨頭”,鬥爭從未停止,在一級市場的投資和佈局更彰顯了兩強的“野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聯網面臨轉型之際,To B業務戰略升級的背景下,兩家公司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投資傾向和佈局值得重點關注。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流量為王的時代終將過去。流量的存量和增量承壓,To B業務升級迫在眉睫。

特別是,在美團和小米加入了新的競爭後,互聯網公司的競爭越顯“白熱化”。

騰訊 vs 阿里

創投的“雙寡頭”格局


從一級市場的投資角度分析,騰訊和阿里不分伯仲。阿里在歷史上投入到併購的資金規模遠遠大於騰訊,而騰訊在一級市場的積極性更勝一籌。

截至2019年8月初,騰訊在一級市場上累計投資公司 644 家、投資事件達797 起。阿里巴巴在一級市場上累計投資公司 480 家、投資事件達598起。

從行業佈局來看,騰訊投資數量最多的行業中,排名前三的領域為文娛傳媒、遊戲和企業服務三大主流行業。

從投資金額來看,前五位分別是汽車交通、電子商務和文娛傳媒、遊戲和企業服務。


"

騰訊和阿里作為中國資本市場上最受關注的“互聯網巨頭”,鬥爭從未停止,在一級市場的投資和佈局更彰顯了兩強的“野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聯網面臨轉型之際,To B業務戰略升級的背景下,兩家公司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投資傾向和佈局值得重點關注。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流量為王的時代終將過去。流量的存量和增量承壓,To B業務升級迫在眉睫。

特別是,在美團和小米加入了新的競爭後,互聯網公司的競爭越顯“白熱化”。

騰訊 vs 阿里

創投的“雙寡頭”格局


從一級市場的投資角度分析,騰訊和阿里不分伯仲。阿里在歷史上投入到併購的資金規模遠遠大於騰訊,而騰訊在一級市場的積極性更勝一籌。

截至2019年8月初,騰訊在一級市場上累計投資公司 644 家、投資事件達797 起。阿里巴巴在一級市場上累計投資公司 480 家、投資事件達598起。

從行業佈局來看,騰訊投資數量最多的行業中,排名前三的領域為文娛傳媒、遊戲和企業服務三大主流行業。

從投資金額來看,前五位分別是汽車交通、電子商務和文娛傳媒、遊戲和企業服務。


金氪〡騰訊VS阿里佈局全景圖:創投“雙寡頭”究竟誰能贏到最後


數據來源:桔子數據

而阿里巴巴的行業佈局則和騰訊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從投資數量角度,排名前三的分別為電子商務、企業服務和文娛傳媒三大主流行業。

從投資金額來看,前三位的行業則分別是本地生活、電子商務和物流業務,投資金額分別約為1183億元、974.6億元和381億元。

可以看出,阿里對本地生活和電子商務領域非常重視,物流業務的佈局也是出於完善“商業和零售”產業鏈的考量。


"

騰訊和阿里作為中國資本市場上最受關注的“互聯網巨頭”,鬥爭從未停止,在一級市場的投資和佈局更彰顯了兩強的“野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聯網面臨轉型之際,To B業務戰略升級的背景下,兩家公司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投資傾向和佈局值得重點關注。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流量為王的時代終將過去。流量的存量和增量承壓,To B業務升級迫在眉睫。

特別是,在美團和小米加入了新的競爭後,互聯網公司的競爭越顯“白熱化”。

騰訊 vs 阿里

創投的“雙寡頭”格局


從一級市場的投資角度分析,騰訊和阿里不分伯仲。阿里在歷史上投入到併購的資金規模遠遠大於騰訊,而騰訊在一級市場的積極性更勝一籌。

截至2019年8月初,騰訊在一級市場上累計投資公司 644 家、投資事件達797 起。阿里巴巴在一級市場上累計投資公司 480 家、投資事件達598起。

從行業佈局來看,騰訊投資數量最多的行業中,排名前三的領域為文娛傳媒、遊戲和企業服務三大主流行業。

從投資金額來看,前五位分別是汽車交通、電子商務和文娛傳媒、遊戲和企業服務。


金氪〡騰訊VS阿里佈局全景圖:創投“雙寡頭”究竟誰能贏到最後


數據來源:桔子數據

而阿里巴巴的行業佈局則和騰訊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從投資數量角度,排名前三的分別為電子商務、企業服務和文娛傳媒三大主流行業。

從投資金額來看,前三位的行業則分別是本地生活、電子商務和物流業務,投資金額分別約為1183億元、974.6億元和381億元。

可以看出,阿里對本地生活和電子商務領域非常重視,物流業務的佈局也是出於完善“商業和零售”產業鏈的考量。


金氪〡騰訊VS阿里佈局全景圖:創投“雙寡頭”究竟誰能贏到最後


數據來源:桔子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位互聯網巨頭在“電子商務、文娛傳媒和企業服務”三大領域都投入了巨大的投資。

但二者由於基本的商業屬性不同,其投資的側重點也呈現鮮明的特徵。

實際上,騰訊與阿里的投資中,帶有鮮明的公司文化基因,而企業往往具備相似的文化基因並能做到知行合一。

在深挖騰訊和阿里巴巴的使命、價值觀後,發現二者在底層文化基因方面具備相似點和不同之處。

首先,“使命”是一家企業的初心和起點,阿里巴巴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為使命。

而騰訊則是通過互聯網服務提升人類生活品質,使產品和服務像水和電融入人們的生活。二者初心都是為客戶服務,以互聯網為主要渠道。

從價值觀來看,兩家公司特點鮮明,阿里巴巴像是一個是金融生,騰訊則更像是典型的理科男。阿里巴巴把“客戶第一”放在價值觀的第一位,這是其在核心電商業務領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騰訊則相對低調踏實—正直、進取、合作、創新,符合其以技術發家的事實。

賽道與思維升級

打響下半場爭奪戰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流量為王的時代終將過去,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流量的存量和增量承壓。

從絕對規模來看,互聯網用戶的規模增速已經開始進入相對瓶頸,在橫向維度的用戶數據挖掘和縱向維度的區域滲透是目前所有互聯網公司所聚焦的重點。

而對於兩大巨頭躋身創投行列的原因,國金證券分析師認為,騰訊和阿里都高度重視投資併購,原因是它們需要快速切入新業務,不可能事事都內部孵化,而且它們的財務資源也足以支撐投資併購。

從騰訊說起,騰訊在去年經歷“至暗時刻”,業績表現不及預期、業務發展遭遇“瓶頸期”,被市場質疑已經變為一家“沒有夢想的公司”,成為一家只會依賴資本來投資的科技公司。

但騰訊的投資都不是盲目激進,而只是當做一種手段或者是方式,來發展自己的業務,以“投資”思維在一級市場的投資佈局,完善自身的業務體系。

在業務投資上加緊佈局,投資數量和投資金額創下歷史新高,投入729億元完成160件投資,可謂戰績喜人。

同時,大刀闊斧的對公司進行組織管理架構調整。

2018年9月30日,騰訊宣佈啟動戰略升級,這也是時隔6年後,騰訊進行的新一輪組織結構優化調整。

在原有七大事業群(BG)的基礎上,公司組織架構重組為:保留原有的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微信事業群(WXG);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由此,七大事業群變為六大事業部。

從投資風格分析,“騰訊投行化”一直是外界熱議的話題。騰訊的戰略投資規模大、範圍廣,從遊戲、電競到零售等。而阿里則是基於實業思維進行佈局,重在掌握控股權。

從商業模式上看,騰訊是高度依賴流量的,它通過社交平臺產生鉅額流量,但是社交本身難以變現,有必要將流量導出,對象包括遊戲、也包括合作伙伴的應用。

“阿里雖然也通過淘寶產生充足的流量,但是電商本身的變現能力更強,所以並沒有將流量導出的衝動。

因此,互聯網行業往往稱騰訊為流量白洞”阿里為“流量黑洞”。騰訊傾向於以聯營獲得合作伙伴,然後導出流量、共同賺錢;阿里則傾向於以併購將對方消化吸收,實現流量的“自體循環”。”國金證券認為。

從體制文化上看,騰訊基於“產品經理文化”建立體制,各個事業群、事業部關聯度不是非常高。在這樣的管理體制下,騰訊對於控股權的野心並不是很大。

但阿里則完全不同,整個公司的思想戰略統一且集中。在這種情況下一項新業務在思想上需要與阿里看齊、在組織上需要與阿里融合。

而在未來的業務佈局中,騰訊不但要在遊戲、電競等強勢領域擴大優勢,還要全面進軍影視內容、切入新零售、擴大 B 端服務和金融業務。

就騰訊而言,騰訊控股的戰略方向有兩個:第一是發展 2B 業務,其中,金融支付已經頗具規模,但是雲計算、企業服務還差很遠;第二是將微信小程序發展為囊括遊戲、媒體、電商、O2O 的生態系統。

而阿里則在新零售和 O2O 領域佈下重兵,在文化娛樂領域維持存在,進一步加強對支付和物流的掌控。阿里在本地生活和電商方面有著明顯的特徵,商業生態完善,在此基礎上,阿里加快了步伐,物聯網也成為了其下半場的新賽道。

2018 年 3 月 28 日,阿里在雲棲大會·深圳峰會上宣佈阿里將全面進軍物聯網產業,物聯網產業成為阿里繼電商、雲計算、物流、和金融之後的第五條主賽道。

物聯網產業未來發展的前景並致力於用互聯網思維建設 IoT標準與生態,打通已有技術標準,撬動國際標準進而推動整個 IoT 行業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新經濟行業最新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榜單中,騰訊投資的企業數量居於前列,僅次於紅杉資本,投資了近80家獨角獸企業,甚至趕超了IDG資本、經緯中國,遙遙領先阿里巴巴成為“非典型性創投”黑馬。

2018年活躍投資機構TOP10為:騰訊、紅杉資本中國、真格基金、IDG資本、經緯中國、順為資本、險峰長青、阿里巴巴、啟明創投、紀源資本。

從投資機構類型來看,在“2018年活躍投資機構Top10榜單”中,共有8家VC,除此之外還有兩家戰略投資機構,騰訊和阿里巴巴。

值得注意的是,展望未來,在環境生變、行業競爭凸顯的背景下,互聯網公司紛紛謀求轉型、升級,思維生變—To B向To C轉變,賽道生變—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新業務,而聚焦下半場To C,巨頭紛紛瞄準下半場,雙方難免在一些領域會有競爭。

- End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