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萬億產業互聯網,阿里騰訊商湯,誰是王者?誰是青銅?

"近一百年來,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的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處於那個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隨著波浪順順當當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長。"

——吳軍《浪潮之巔》

產業互聯網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人們開始篤定它就是下一個十年。

9月5日,騰訊宣佈1.2億美金投資銷售易,這已經是今年以來騰訊第五次投資服務B端的企業,包括之前易久批、微盟、有贊等,馬化騰用超25億的真金白銀,表示了進軍產業互聯網的決心;同樣起家於B端的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已經躋身世界前列,這成為了阿里在產業互聯網時代重要的砝碼,而百度手握BAT中最多AI知識產權,也獲得殺進產業互聯網的利器。

在產業互聯網面前,BAT有著天然的平臺和資本優勢,但後來者也非常凶猛,AI四小龍分別將AI技術賦能給各行各業,其中商湯科技估值高達70億美金,曠視科技也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書,以人工智能為切入點,搶灘To B市場的還有依圖、雲從、科大、優必選......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紅利的觸頂,改造傳統企業這片To B的藍海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那麼在下一個產業互聯網時代,究竟是BAT會繼續傲視群雄?還是會有新領軍者從夾縫中誕生?

消費互聯網VS產業互聯網:沙灘撿貝殼VS深海撿珍珠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產業互聯網,借用獵豹移動董事長傅盛的總結,產業互聯網就是讓實體經濟擁有和互聯網一樣的效率。

但是產業互聯網和此前的消費互聯網到底有何異同?

從服務對象來說:一個是針對B端企業、組織,幫助實現它們商業效率的提升,一個是針對C端、個人,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革。

從採用的手段上看,產業互聯網則要複雜得多:消費互聯網時代,講究快速佔領市場,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千團大戰還是打車市場激烈爭奪戰,迅速佔領市場對於一家公司的重要性,有時一個月的時間差,或者一個小概率事件就有可能導致一個公司破或立。

猶如2010年雷軍看中移動互聯網下社交產業的機會,決定做米聊時,就曾說騰訊只給了一個月時間,果不其然,在張小龍跟進後,由於服務器、性能等均要比米聊強大,瞬間米聊被蠶食了。

同樣滴滴在剛成立時,舉步維艱,但2012年11月,北京的一場大雪讓打不到車的上班族紛紛嘗試滴滴,就在這一天,滴滴引起了金沙江創投朱嘯虎的注意,並投了200萬美元,挽救了危難中的滴滴。

但在產業互聯網時代,這些短時間內破或立的故事可能都不會發生,產業互聯網更像是一場長久的拉力戰。消費互聯網時代用一個產品就能俘獲一群人,產業互聯網強調的是不同科技在不同場景的運用,例如機器人在家庭和醫療的運用場景,就無法採用同一個解決方案。迅速複製、快速收戰、用戶裂變,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也就成了偽命題。

產業互聯網的鏈條要長的許多,曠視CEO印奇曾經表示,消費互聯網贏者通吃的模式在產業互聯網時代會結束,因為產業的鏈條很長。有人很形象的比喻,如果說消費互聯網是沙灘撿貝殼,那麼產業互聯網就是深海採珍珠。很顯然產業互聯網是比消費互聯網要難啃的生意。

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噢不,是產業互聯網

產業互聯網的風靡,其實跟當下互聯網公司的焦慮不無關係。

2019年Quest Mobile數據顯示,互聯網為代表的產業市場總量天花板已經顯現,2018年以來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用戶數的淨增量已明顯放緩,月活數量穩定在11.2億左右,而這一數字已接近中國人口總數,缺乏增長的空間。但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在資本市場擁有眾多追隨者的互聯網巨頭們,需要新的增長引擎,去支撐目前的市值,或去成為更偉大的企業。

"
萬億產業互聯網,阿里騰訊商湯,誰是王者?誰是青銅?

"近一百年來,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的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處於那個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隨著波浪順順當當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長。"

——吳軍《浪潮之巔》

產業互聯網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人們開始篤定它就是下一個十年。

9月5日,騰訊宣佈1.2億美金投資銷售易,這已經是今年以來騰訊第五次投資服務B端的企業,包括之前易久批、微盟、有贊等,馬化騰用超25億的真金白銀,表示了進軍產業互聯網的決心;同樣起家於B端的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已經躋身世界前列,這成為了阿里在產業互聯網時代重要的砝碼,而百度手握BAT中最多AI知識產權,也獲得殺進產業互聯網的利器。

在產業互聯網面前,BAT有著天然的平臺和資本優勢,但後來者也非常凶猛,AI四小龍分別將AI技術賦能給各行各業,其中商湯科技估值高達70億美金,曠視科技也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書,以人工智能為切入點,搶灘To B市場的還有依圖、雲從、科大、優必選......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紅利的觸頂,改造傳統企業這片To B的藍海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那麼在下一個產業互聯網時代,究竟是BAT會繼續傲視群雄?還是會有新領軍者從夾縫中誕生?

消費互聯網VS產業互聯網:沙灘撿貝殼VS深海撿珍珠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產業互聯網,借用獵豹移動董事長傅盛的總結,產業互聯網就是讓實體經濟擁有和互聯網一樣的效率。

但是產業互聯網和此前的消費互聯網到底有何異同?

從服務對象來說:一個是針對B端企業、組織,幫助實現它們商業效率的提升,一個是針對C端、個人,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革。

從採用的手段上看,產業互聯網則要複雜得多:消費互聯網時代,講究快速佔領市場,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千團大戰還是打車市場激烈爭奪戰,迅速佔領市場對於一家公司的重要性,有時一個月的時間差,或者一個小概率事件就有可能導致一個公司破或立。

猶如2010年雷軍看中移動互聯網下社交產業的機會,決定做米聊時,就曾說騰訊只給了一個月時間,果不其然,在張小龍跟進後,由於服務器、性能等均要比米聊強大,瞬間米聊被蠶食了。

同樣滴滴在剛成立時,舉步維艱,但2012年11月,北京的一場大雪讓打不到車的上班族紛紛嘗試滴滴,就在這一天,滴滴引起了金沙江創投朱嘯虎的注意,並投了200萬美元,挽救了危難中的滴滴。

但在產業互聯網時代,這些短時間內破或立的故事可能都不會發生,產業互聯網更像是一場長久的拉力戰。消費互聯網時代用一個產品就能俘獲一群人,產業互聯網強調的是不同科技在不同場景的運用,例如機器人在家庭和醫療的運用場景,就無法採用同一個解決方案。迅速複製、快速收戰、用戶裂變,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也就成了偽命題。

產業互聯網的鏈條要長的許多,曠視CEO印奇曾經表示,消費互聯網贏者通吃的模式在產業互聯網時代會結束,因為產業的鏈條很長。有人很形象的比喻,如果說消費互聯網是沙灘撿貝殼,那麼產業互聯網就是深海採珍珠。很顯然產業互聯網是比消費互聯網要難啃的生意。

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噢不,是產業互聯網

產業互聯網的風靡,其實跟當下互聯網公司的焦慮不無關係。

2019年Quest Mobile數據顯示,互聯網為代表的產業市場總量天花板已經顯現,2018年以來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用戶數的淨增量已明顯放緩,月活數量穩定在11.2億左右,而這一數字已接近中國人口總數,缺乏增長的空間。但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在資本市場擁有眾多追隨者的互聯網巨頭們,需要新的增長引擎,去支撐目前的市值,或去成為更偉大的企業。

萬億產業互聯網,阿里騰訊商湯,誰是王者?誰是青銅?

數據來源:Quest Mobile 圖片來源:獵豹智庫

一邊是傳統產業在創新能力、資源配置等方面體現出的效率不足,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還未找到大規模的應用場景。在兩種新舊勢能的交替中,人們開始相信幫助傳統企業降本增效的產業互聯網會是下一片沃土,它就是下一個十年發展的新動能。

那麼,產業互聯網究竟是不是值得追尋的星辰大海?有行業人士初步估算了產業互聯網的規模,他們認為綜合工、農、服務業等規模情況,產業互聯網在全球有90萬億元的市場潛力,其中中國將佔據12萬億元。

群雄逐鹿 產業互聯網引發混戰

一旦確定了戰場,BAT們率先扛起大旗。

對巨頭而言,"行業佔位+資本佔位"是其搶灘新戰場的核心競爭力。最先的標準動作是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騰訊成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阿里雲升級阿里雲智能,同樣百度則將智能雲事業部(ACU)升級為智能雲事業群組(ACG),他們紛紛開始開始強調服務B端的雲計算,同時涉獵大數據、AI等技術,並在智慧零售、製造等領域,開始了一系列產業互聯網的資本佈局。

"
萬億產業互聯網,阿里騰訊商湯,誰是王者?誰是青銅?

"近一百年來,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的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處於那個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隨著波浪順順當當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長。"

——吳軍《浪潮之巔》

產業互聯網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人們開始篤定它就是下一個十年。

9月5日,騰訊宣佈1.2億美金投資銷售易,這已經是今年以來騰訊第五次投資服務B端的企業,包括之前易久批、微盟、有贊等,馬化騰用超25億的真金白銀,表示了進軍產業互聯網的決心;同樣起家於B端的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已經躋身世界前列,這成為了阿里在產業互聯網時代重要的砝碼,而百度手握BAT中最多AI知識產權,也獲得殺進產業互聯網的利器。

在產業互聯網面前,BAT有著天然的平臺和資本優勢,但後來者也非常凶猛,AI四小龍分別將AI技術賦能給各行各業,其中商湯科技估值高達70億美金,曠視科技也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書,以人工智能為切入點,搶灘To B市場的還有依圖、雲從、科大、優必選......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紅利的觸頂,改造傳統企業這片To B的藍海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那麼在下一個產業互聯網時代,究竟是BAT會繼續傲視群雄?還是會有新領軍者從夾縫中誕生?

消費互聯網VS產業互聯網:沙灘撿貝殼VS深海撿珍珠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產業互聯網,借用獵豹移動董事長傅盛的總結,產業互聯網就是讓實體經濟擁有和互聯網一樣的效率。

但是產業互聯網和此前的消費互聯網到底有何異同?

從服務對象來說:一個是針對B端企業、組織,幫助實現它們商業效率的提升,一個是針對C端、個人,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革。

從採用的手段上看,產業互聯網則要複雜得多:消費互聯網時代,講究快速佔領市場,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千團大戰還是打車市場激烈爭奪戰,迅速佔領市場對於一家公司的重要性,有時一個月的時間差,或者一個小概率事件就有可能導致一個公司破或立。

猶如2010年雷軍看中移動互聯網下社交產業的機會,決定做米聊時,就曾說騰訊只給了一個月時間,果不其然,在張小龍跟進後,由於服務器、性能等均要比米聊強大,瞬間米聊被蠶食了。

同樣滴滴在剛成立時,舉步維艱,但2012年11月,北京的一場大雪讓打不到車的上班族紛紛嘗試滴滴,就在這一天,滴滴引起了金沙江創投朱嘯虎的注意,並投了200萬美元,挽救了危難中的滴滴。

但在產業互聯網時代,這些短時間內破或立的故事可能都不會發生,產業互聯網更像是一場長久的拉力戰。消費互聯網時代用一個產品就能俘獲一群人,產業互聯網強調的是不同科技在不同場景的運用,例如機器人在家庭和醫療的運用場景,就無法採用同一個解決方案。迅速複製、快速收戰、用戶裂變,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也就成了偽命題。

產業互聯網的鏈條要長的許多,曠視CEO印奇曾經表示,消費互聯網贏者通吃的模式在產業互聯網時代會結束,因為產業的鏈條很長。有人很形象的比喻,如果說消費互聯網是沙灘撿貝殼,那麼產業互聯網就是深海採珍珠。很顯然產業互聯網是比消費互聯網要難啃的生意。

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噢不,是產業互聯網

產業互聯網的風靡,其實跟當下互聯網公司的焦慮不無關係。

2019年Quest Mobile數據顯示,互聯網為代表的產業市場總量天花板已經顯現,2018年以來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用戶數的淨增量已明顯放緩,月活數量穩定在11.2億左右,而這一數字已接近中國人口總數,缺乏增長的空間。但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在資本市場擁有眾多追隨者的互聯網巨頭們,需要新的增長引擎,去支撐目前的市值,或去成為更偉大的企業。

萬億產業互聯網,阿里騰訊商湯,誰是王者?誰是青銅?

數據來源:Quest Mobile 圖片來源:獵豹智庫

一邊是傳統產業在創新能力、資源配置等方面體現出的效率不足,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還未找到大規模的應用場景。在兩種新舊勢能的交替中,人們開始相信幫助傳統企業降本增效的產業互聯網會是下一片沃土,它就是下一個十年發展的新動能。

那麼,產業互聯網究竟是不是值得追尋的星辰大海?有行業人士初步估算了產業互聯網的規模,他們認為綜合工、農、服務業等規模情況,產業互聯網在全球有90萬億元的市場潛力,其中中國將佔據12萬億元。

群雄逐鹿 產業互聯網引發混戰

一旦確定了戰場,BAT們率先扛起大旗。

對巨頭而言,"行業佔位+資本佔位"是其搶灘新戰場的核心競爭力。最先的標準動作是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騰訊成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阿里雲升級阿里雲智能,同樣百度則將智能雲事業部(ACU)升級為智能雲事業群組(ACG),他們紛紛開始開始強調服務B端的雲計算,同時涉獵大數據、AI等技術,並在智慧零售、製造等領域,開始了一系列產業互聯網的資本佈局。

萬億產業互聯網,阿里騰訊商湯,誰是王者?誰是青銅?

圖片來源:獵豹全球智庫

一些新興的科技公司也不甘示弱,特別是人工智能領域,5G的到來讓"泛在傳感"成為了可能,機器變得能"聽"、能"看"、能"說",同時將各種場景中的"小數據"蒐集成為"大數據",為實體經濟提升效率提供了重大機遇。

一向缺乏落地場景的AI公司,紛紛將產業互聯網視為突圍的重要機遇,一場將AI賦能給各行各業的跑馬圈地運動正在開啟,它們將深度學習和人臉識別等技術應用在各行各業當中,科大訊飛強調在教育和政法領域的運用,商湯注重智慧城市、智慧手機、泛文化娛樂等,曠視科技則提出了個人、城市以及供應鏈物聯網,同樣AI四小龍中的依圖科技和雲從科技分別加深了在安防、醫療和金融領域的落地。

可以看得出在新的巨大產業機會面前,誰都想分的一杯羹,BAT想要通過產業互聯網繼續保持頭把交椅的地位,而新興科技企業則希望通過此擁有戰略高地,站上歷史的舞臺。

下一個十年, 誰是引領者?

那麼誰將引領未來的十年?會是BAT嗎?

巨頭企業有著天然平臺和資本優勢,不過顯然它們無法"通吃"整個產業互聯網紅利,隨著各行各業個性化需求越來越高,對於傳統行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速度也勢必要加快,明顯這些新興的科技企業已經行動,而在改造B端企業面前,對所有參與者來說,至少是相對公平的起跑線。

那麼未來的引領者會是那些新興的科技企業嗎?如果非要套用互聯網時代誰掌握流量誰就可能掌握未來的邏輯,我們認為,真正的新興技術在場景的實際應用就是產業互聯網時代新的"流量入口",就例如包括現在AI企業通過將AI技術運用到給各個行業,積累大量的數據,幫助商家做出科學的商業決策,確實有可能幫助它們在下一個時代側翼突圍,實現彎道超車。

曾經有科技行業觀察者寫道,在消費互聯網的時代,3Q大戰危機的出現,不僅改變了騰訊,還改變了馬化騰,此後騰訊不再是一定要將對方打死,轉而開始開放平臺、佈局生態。

經歷過消費互聯網的洗禮,這些互聯網公司要比以前更加成熟、開放。

所以在產業互聯網時代,我們才能夠看到,BAT和新興科技不是處於完全對立面的局勢,二者是在開放、合作的前提下一同前行,就猶如在商湯科技和曠視的股權結構中,我們均能看到阿里旗下資本的身影,在優必選中我們也能看到騰訊的出現。這正如騰訊研究院所說,產業互聯網不是靠一兩家企業就能夠實現的,也不是僅靠互聯網就能主導的,它需要連接擴展到全產業、縱深到產業鏈的每個環節。

如果您對公司研究、戰略研究、投融資事件感興趣,請聯繫以下(備註:公司+職務+姓名)

"
萬億產業互聯網,阿里騰訊商湯,誰是王者?誰是青銅?

"近一百年來,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的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處於那個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隨著波浪順順當當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長。"

——吳軍《浪潮之巔》

產業互聯網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人們開始篤定它就是下一個十年。

9月5日,騰訊宣佈1.2億美金投資銷售易,這已經是今年以來騰訊第五次投資服務B端的企業,包括之前易久批、微盟、有贊等,馬化騰用超25億的真金白銀,表示了進軍產業互聯網的決心;同樣起家於B端的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已經躋身世界前列,這成為了阿里在產業互聯網時代重要的砝碼,而百度手握BAT中最多AI知識產權,也獲得殺進產業互聯網的利器。

在產業互聯網面前,BAT有著天然的平臺和資本優勢,但後來者也非常凶猛,AI四小龍分別將AI技術賦能給各行各業,其中商湯科技估值高達70億美金,曠視科技也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書,以人工智能為切入點,搶灘To B市場的還有依圖、雲從、科大、優必選......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紅利的觸頂,改造傳統企業這片To B的藍海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那麼在下一個產業互聯網時代,究竟是BAT會繼續傲視群雄?還是會有新領軍者從夾縫中誕生?

消費互聯網VS產業互聯網:沙灘撿貝殼VS深海撿珍珠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產業互聯網,借用獵豹移動董事長傅盛的總結,產業互聯網就是讓實體經濟擁有和互聯網一樣的效率。

但是產業互聯網和此前的消費互聯網到底有何異同?

從服務對象來說:一個是針對B端企業、組織,幫助實現它們商業效率的提升,一個是針對C端、個人,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革。

從採用的手段上看,產業互聯網則要複雜得多:消費互聯網時代,講究快速佔領市場,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千團大戰還是打車市場激烈爭奪戰,迅速佔領市場對於一家公司的重要性,有時一個月的時間差,或者一個小概率事件就有可能導致一個公司破或立。

猶如2010年雷軍看中移動互聯網下社交產業的機會,決定做米聊時,就曾說騰訊只給了一個月時間,果不其然,在張小龍跟進後,由於服務器、性能等均要比米聊強大,瞬間米聊被蠶食了。

同樣滴滴在剛成立時,舉步維艱,但2012年11月,北京的一場大雪讓打不到車的上班族紛紛嘗試滴滴,就在這一天,滴滴引起了金沙江創投朱嘯虎的注意,並投了200萬美元,挽救了危難中的滴滴。

但在產業互聯網時代,這些短時間內破或立的故事可能都不會發生,產業互聯網更像是一場長久的拉力戰。消費互聯網時代用一個產品就能俘獲一群人,產業互聯網強調的是不同科技在不同場景的運用,例如機器人在家庭和醫療的運用場景,就無法採用同一個解決方案。迅速複製、快速收戰、用戶裂變,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也就成了偽命題。

產業互聯網的鏈條要長的許多,曠視CEO印奇曾經表示,消費互聯網贏者通吃的模式在產業互聯網時代會結束,因為產業的鏈條很長。有人很形象的比喻,如果說消費互聯網是沙灘撿貝殼,那麼產業互聯網就是深海採珍珠。很顯然產業互聯網是比消費互聯網要難啃的生意。

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噢不,是產業互聯網

產業互聯網的風靡,其實跟當下互聯網公司的焦慮不無關係。

2019年Quest Mobile數據顯示,互聯網為代表的產業市場總量天花板已經顯現,2018年以來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用戶數的淨增量已明顯放緩,月活數量穩定在11.2億左右,而這一數字已接近中國人口總數,缺乏增長的空間。但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在資本市場擁有眾多追隨者的互聯網巨頭們,需要新的增長引擎,去支撐目前的市值,或去成為更偉大的企業。

萬億產業互聯網,阿里騰訊商湯,誰是王者?誰是青銅?

數據來源:Quest Mobile 圖片來源:獵豹智庫

一邊是傳統產業在創新能力、資源配置等方面體現出的效率不足,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還未找到大規模的應用場景。在兩種新舊勢能的交替中,人們開始相信幫助傳統企業降本增效的產業互聯網會是下一片沃土,它就是下一個十年發展的新動能。

那麼,產業互聯網究竟是不是值得追尋的星辰大海?有行業人士初步估算了產業互聯網的規模,他們認為綜合工、農、服務業等規模情況,產業互聯網在全球有90萬億元的市場潛力,其中中國將佔據12萬億元。

群雄逐鹿 產業互聯網引發混戰

一旦確定了戰場,BAT們率先扛起大旗。

對巨頭而言,"行業佔位+資本佔位"是其搶灘新戰場的核心競爭力。最先的標準動作是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騰訊成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阿里雲升級阿里雲智能,同樣百度則將智能雲事業部(ACU)升級為智能雲事業群組(ACG),他們紛紛開始開始強調服務B端的雲計算,同時涉獵大數據、AI等技術,並在智慧零售、製造等領域,開始了一系列產業互聯網的資本佈局。

萬億產業互聯網,阿里騰訊商湯,誰是王者?誰是青銅?

圖片來源:獵豹全球智庫

一些新興的科技公司也不甘示弱,特別是人工智能領域,5G的到來讓"泛在傳感"成為了可能,機器變得能"聽"、能"看"、能"說",同時將各種場景中的"小數據"蒐集成為"大數據",為實體經濟提升效率提供了重大機遇。

一向缺乏落地場景的AI公司,紛紛將產業互聯網視為突圍的重要機遇,一場將AI賦能給各行各業的跑馬圈地運動正在開啟,它們將深度學習和人臉識別等技術應用在各行各業當中,科大訊飛強調在教育和政法領域的運用,商湯注重智慧城市、智慧手機、泛文化娛樂等,曠視科技則提出了個人、城市以及供應鏈物聯網,同樣AI四小龍中的依圖科技和雲從科技分別加深了在安防、醫療和金融領域的落地。

可以看得出在新的巨大產業機會面前,誰都想分的一杯羹,BAT想要通過產業互聯網繼續保持頭把交椅的地位,而新興科技企業則希望通過此擁有戰略高地,站上歷史的舞臺。

下一個十年, 誰是引領者?

那麼誰將引領未來的十年?會是BAT嗎?

巨頭企業有著天然平臺和資本優勢,不過顯然它們無法"通吃"整個產業互聯網紅利,隨著各行各業個性化需求越來越高,對於傳統行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速度也勢必要加快,明顯這些新興的科技企業已經行動,而在改造B端企業面前,對所有參與者來說,至少是相對公平的起跑線。

那麼未來的引領者會是那些新興的科技企業嗎?如果非要套用互聯網時代誰掌握流量誰就可能掌握未來的邏輯,我們認為,真正的新興技術在場景的實際應用就是產業互聯網時代新的"流量入口",就例如包括現在AI企業通過將AI技術運用到給各個行業,積累大量的數據,幫助商家做出科學的商業決策,確實有可能幫助它們在下一個時代側翼突圍,實現彎道超車。

曾經有科技行業觀察者寫道,在消費互聯網的時代,3Q大戰危機的出現,不僅改變了騰訊,還改變了馬化騰,此後騰訊不再是一定要將對方打死,轉而開始開放平臺、佈局生態。

經歷過消費互聯網的洗禮,這些互聯網公司要比以前更加成熟、開放。

所以在產業互聯網時代,我們才能夠看到,BAT和新興科技不是處於完全對立面的局勢,二者是在開放、合作的前提下一同前行,就猶如在商湯科技和曠視的股權結構中,我們均能看到阿里旗下資本的身影,在優必選中我們也能看到騰訊的出現。這正如騰訊研究院所說,產業互聯網不是靠一兩家企業就能夠實現的,也不是僅靠互聯網就能主導的,它需要連接擴展到全產業、縱深到產業鏈的每個環節。

如果您對公司研究、戰略研究、投融資事件感興趣,請聯繫以下(備註:公司+職務+姓名)

萬億產業互聯網,阿里騰訊商湯,誰是王者?誰是青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