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一次家就累到了?遊牧民族一年要搬好幾次!

遊牧民逐水草而居,給人留下他們似乎總在“漫無邊際”地尋找水草的印象。實際上,自古以來遊牧民並非“自由散漫到處遊蕩”,而是隨季節更替,循著相對固定的牧道,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牧場間移動,進行有規律的轉場。勇敢智慧的塔吉克人遵循高原遊牧規律,放牧區域和移動路線依據高原地形地貌及氣候特徵而定。放牧區域以雪山、河流、溝(河)谷兩側的山脈為一個整體,隨季節劃分出夏、冬及春秋牧場,並根據草場承載力劃分出若干個放牧單位。每個溝(河)谷里根據牲畜的承載量,居住著十幾到幾十戶牧民,分別來自若干個家族,他們之間都有或近或遠的血緣關係。

對每個家族來說,最不敢懈怠的是轉場——整個遊牧過程中連接四季牧場和完成一個完整牧業生產週期的重要環節。帕米爾高原大部分區域是以季節性轉場為主,夏季在高山牧場,冬季在河谷盆地。整個過程忙碌、煩瑣而艱辛,要做好轉場前準備、轉場時間和路線規劃,以及突發自然災害的應對等一系列工作。

搬一次家就累到了?遊牧民族一年要搬好幾次!

攝影:小強先森

一次轉場,就如同全家人帶著牲畜在高低海拔間的一次遷徙。過去牧道簡陋,缺乏現代交通、通信工具,一轉場可能幾個月都見不上一面,再加上轉場途中充滿未知和各種艱難險阻,因此,每家每戶轉場前,親戚、鄰居都要前來相送,在出發那天舉行隆重的送別儀式。這樣的相聚和告別,是牧民們彼此之間重要的心理支撐。

8月底、9月初,提孜那甫村的牧民們已經在海拔近5000米的達如扎夏季牧場度過了一個短暫的夏季,即將搬遷到山下的瓊塔西秋季牧場。

同一個山谷裡的牧民們都走動起來,由於牧道陡峭狹窄又崎嶇不平,他們要事先商量好每家每戶轉場的時間和順序,以免引發途中的“交通堵塞”。男人們抓緊時間清點牲畜,把瘦弱或殘疾的牲畜提前送下山。女人們則忙著修補氈房的圍氈,沖洗晾晒氈毯、衣物;準備饢、奶酪、酸奶等路途上的食物和日常生活用品。過去交通不發達時,要在路上夜宿好幾天才能到達秋季牧場,還得撿拾足夠的柴火和牛糞做燃料。

搬一次家就累到了?遊牧民族一年要搬好幾次!

攝影:葉金

到了轉場那天,全家人天不亮就起來忙碌,親戚鄰居們也都趕來幫忙。就著奶茶匆忙吃點饢後,女人們麻利地收拾起家當,有時為了趕時間,前一天就要把氈房拆掉並打包好。糧食、被褥、炊具、柴火和其他家當,分門別類捆綁在駱駝、犛牛、驢子身上。離開營地前,按照習俗在棚圈周圍點燃煙火,庇佑轉場順利,這是塔吉克人歷史上曾信仰過的拜火教的遺存。

轉場的速度並不快。牛羊們剛在夏季牧場享受了近三個月的豐盛水草,養得膘肥體壯,轉場途中要放緩行進速度,否則容易掉膘。女人們肩膀上扛著酸奶和鮮奶——以防潑灑出來,步行跟在牲畜後頭。

牧道險峻,要翻山涉水。夏天的雨季裡,河水滔滔奔騰,橫跨河上的簡易木橋可供人通行,但大部分牲畜要蹚河而過,小羊羔在驚慌之中很容易被湍急的河水沖走,男人們就會在下游攔截,連拽帶拉把它們拖上岸。轉場途中還會遭遇突發的氣候、環境變化,如暴雨、泥石流等,牲畜死傷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如今的轉場,相較過去已經便利多了。很多牧場修建了簡易牧道,拖拉機可以直接開到營地。牧民們把所有家當,甚至連同小羊羔都塞進車廂裡,早上出發,下午就能到達秋季牧場。但簡易牧道並沒有延伸到每個牧民的家門口,大部分牲畜依然要像過去一樣由牧民邊走邊牧,耗費幾天時間才能到達下一個營地。

搬一次家就累到了?遊牧民族一年要搬好幾次!

攝影:葉金

塔吉克族整個遊牧過程已經形成了一種秩序,成為人人遵守的習慣。這種習慣的形成,基於他們對嚴酷環境的共同認知。由於塔什庫爾幹縣草場環境差異較大,牧民居住分散,家族規模也會隨季節變化而有所增減。全縣牧民們主要聚居的幾條山谷之間隔著常年積雪的高山和洶湧的河流。根據地形地貌、放牧區域及交通情況,縣域內主要分為兩個牧區。一區指314國道沿線的科克亞爾柯爾克孜族鄉、塔合曼鄉、提孜那甫鄉、塔什庫爾干鄉、達布達爾鄉、麻扎爾種羊場等地,因位於公路沿線,有機械化轉場的條件,可以用拖拉機、卡車等交通工具直接把物資和羊羔拉到牧場。二區指瓦恰鄉、馬爾洋鄉、庫科西魯克鄉、大同鄉這些交通不便的鄉村,轉場時所有家當主要還是依靠犛牛和毛驢來運輸。

對塔吉克牧民來說,以機械化運輸工具為特徵的現代化轉場,並不完全意味著福音。2009年開始,塔什庫爾幹縣部分牧場開始試點“機械化轉場”,降低了幼畜和弱畜在轉場路途中的死亡率,也免除了老人、孩子的風餐露宿之苦。但用卡車裝運牛羊轉場,也會出現由於顛簸,羊群互相擠壓碰撞受傷,以及下車後因身體不適無法好好進食、膘情下降等情況。有牧民認為,從畜種選育方面來說,邊走邊牧的轉場方式可以篩選出羊群中的優勢品種。雖然現代化的運輸工具和技術手段作為輔助,給轉場提供了更好的後勤服務和保障,但牧民們在整體上依然遵循著傳統的遊牧規律。

搬一次家就累到了?遊牧民族一年要搬好幾次!

攝影:包迪

隨季節更替移動的轉場,既是塔吉克人的一種生產方式,更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轉場是傳統遊牧技能和文化知識傳承的過程,承載著無數代塔吉克人的歷史與社會記憶。唯有轉場最能體現高原遊牧的文化特徵。家族的血脈關係、鄰里的互助、社會的秩序、隆重的送別儀式、虔誠的麻扎祭拜等,都依附在轉場的路途中。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帕米爾高原的塔吉克遊牧方式也正在經歷各種變化和改造,有人預言這種隨季節垂直移動的遊牧方式終將消失。其實,這些變化恰恰反映出塔吉克人對現代化做出的應對策略,他們用拖拉機、卡車代替犛牛運輸,用摩托車代替馬匹,用煤氣罐代替牛糞,但他們並沒有放棄遊牧,正如塔吉克民間流傳的那首歌謠:“只有翱翔藍天的雄鷹知道帕米爾高原的寬廣;只有古老的鷹笛知道年輕獵手的情傷……”塔吉克牧民內心自有其篤信,他們要跟隨牲畜追逐水草,他們的家園是移動的,如果停止移動,他們將失去牲畜,失去源遠流長的“鷹”文化,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園。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陳祥軍。內容來自:《地道風物·帕米爾之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