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5)帶放射線跳刀痕圈足:由於明代中期到清代雍正時期生產量大,快速修理半乾的坯時吃刀太多,就會產生跳刀痕,很多圈足內折視有明顯的放射性跳刀痕。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5)帶放射線跳刀痕圈足:由於明代中期到清代雍正時期生產量大,快速修理半乾的坯時吃刀太多,就會產生跳刀痕,很多圈足內折視有明顯的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5)帶放射線跳刀痕圈足:由於明代中期到清代雍正時期生產量大,快速修理半乾的坯時吃刀太多,就會產生跳刀痕,很多圈足內折視有明顯的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6)泥鰍背圈足:由於對圈足有更高的要求,清代的圈足做好後仔細修理打磨,一般都成泥鰍背。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5)帶放射線跳刀痕圈足:由於明代中期到清代雍正時期生產量大,快速修理半乾的坯時吃刀太多,就會產生跳刀痕,很多圈足內折視有明顯的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6)泥鰍背圈足:由於對圈足有更高的要求,清代的圈足做好後仔細修理打磨,一般都成泥鰍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5)帶放射線跳刀痕圈足:由於明代中期到清代雍正時期生產量大,快速修理半乾的坯時吃刀太多,就會產生跳刀痕,很多圈足內折視有明顯的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6)泥鰍背圈足:由於對圈足有更高的要求,清代的圈足做好後仔細修理打磨,一般都成泥鰍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7)二層臺的圈足:雙圈足這是康熙特有的圈足。二層臺多用在色釉琢器上,是為了防止釉流到器底與匣粘住,後也成為一種器底的造型。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5)帶放射線跳刀痕圈足:由於明代中期到清代雍正時期生產量大,快速修理半乾的坯時吃刀太多,就會產生跳刀痕,很多圈足內折視有明顯的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6)泥鰍背圈足:由於對圈足有更高的要求,清代的圈足做好後仔細修理打磨,一般都成泥鰍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7)二層臺的圈足:雙圈足這是康熙特有的圈足。二層臺多用在色釉琢器上,是為了防止釉流到器底與匣粘住,後也成為一種器底的造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5)帶放射線跳刀痕圈足:由於明代中期到清代雍正時期生產量大,快速修理半乾的坯時吃刀太多,就會產生跳刀痕,很多圈足內折視有明顯的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6)泥鰍背圈足:由於對圈足有更高的要求,清代的圈足做好後仔細修理打磨,一般都成泥鰍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7)二層臺的圈足:雙圈足這是康熙特有的圈足。二層臺多用在色釉琢器上,是為了防止釉流到器底與匣粘住,後也成為一種器底的造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8)雙圈足:康熙青花瓷器中陳設器和比較高檔的民窯產品和官窯中時常見到這種圈足,康熙後就沒有了。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5)帶放射線跳刀痕圈足:由於明代中期到清代雍正時期生產量大,快速修理半乾的坯時吃刀太多,就會產生跳刀痕,很多圈足內折視有明顯的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6)泥鰍背圈足:由於對圈足有更高的要求,清代的圈足做好後仔細修理打磨,一般都成泥鰍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7)二層臺的圈足:雙圈足這是康熙特有的圈足。二層臺多用在色釉琢器上,是為了防止釉流到器底與匣粘住,後也成為一種器底的造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8)雙圈足:康熙青花瓷器中陳設器和比較高檔的民窯產品和官窯中時常見到這種圈足,康熙後就沒有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5)帶放射線跳刀痕圈足:由於明代中期到清代雍正時期生產量大,快速修理半乾的坯時吃刀太多,就會產生跳刀痕,很多圈足內折視有明顯的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6)泥鰍背圈足:由於對圈足有更高的要求,清代的圈足做好後仔細修理打磨,一般都成泥鰍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7)二層臺的圈足:雙圈足這是康熙特有的圈足。二層臺多用在色釉琢器上,是為了防止釉流到器底與匣粘住,後也成為一種器底的造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8)雙圈足:康熙青花瓷器中陳設器和比較高檔的民窯產品和官窯中時常見到這種圈足,康熙後就沒有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9)敲底圈足:清代乾隆後,色釉很多都是採取敲底。把粘在窯具上的成品敲出來,因而這類器底多不平。民國和解放後有的敲出後再專門磨出來。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5)帶放射線跳刀痕圈足:由於明代中期到清代雍正時期生產量大,快速修理半乾的坯時吃刀太多,就會產生跳刀痕,很多圈足內折視有明顯的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6)泥鰍背圈足:由於對圈足有更高的要求,清代的圈足做好後仔細修理打磨,一般都成泥鰍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7)二層臺的圈足:雙圈足這是康熙特有的圈足。二層臺多用在色釉琢器上,是為了防止釉流到器底與匣粘住,後也成為一種器底的造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8)雙圈足:康熙青花瓷器中陳設器和比較高檔的民窯產品和官窯中時常見到這種圈足,康熙後就沒有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9)敲底圈足:清代乾隆後,色釉很多都是採取敲底。把粘在窯具上的成品敲出來,因而這類器底多不平。民國和解放後有的敲出後再專門磨出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5)帶放射線跳刀痕圈足:由於明代中期到清代雍正時期生產量大,快速修理半乾的坯時吃刀太多,就會產生跳刀痕,很多圈足內折視有明顯的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6)泥鰍背圈足:由於對圈足有更高的要求,清代的圈足做好後仔細修理打磨,一般都成泥鰍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7)二層臺的圈足:雙圈足這是康熙特有的圈足。二層臺多用在色釉琢器上,是為了防止釉流到器底與匣粘住,後也成為一種器底的造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8)雙圈足:康熙青花瓷器中陳設器和比較高檔的民窯產品和官窯中時常見到這種圈足,康熙後就沒有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9)敲底圈足:清代乾隆後,色釉很多都是採取敲底。把粘在窯具上的成品敲出來,因而這類器底多不平。民國和解放後有的敲出後再專門磨出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0)內圈墊燒圈足:只要是這種內圈墊燒的瓷器,只能是民國後到解放後的,多半是壺,特徵明顯。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5)帶放射線跳刀痕圈足:由於明代中期到清代雍正時期生產量大,快速修理半乾的坯時吃刀太多,就會產生跳刀痕,很多圈足內折視有明顯的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6)泥鰍背圈足:由於對圈足有更高的要求,清代的圈足做好後仔細修理打磨,一般都成泥鰍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7)二層臺的圈足:雙圈足這是康熙特有的圈足。二層臺多用在色釉琢器上,是為了防止釉流到器底與匣粘住,後也成為一種器底的造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8)雙圈足:康熙青花瓷器中陳設器和比較高檔的民窯產品和官窯中時常見到這種圈足,康熙後就沒有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9)敲底圈足:清代乾隆後,色釉很多都是採取敲底。把粘在窯具上的成品敲出來,因而這類器底多不平。民國和解放後有的敲出後再專門磨出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0)內圈墊燒圈足:只要是這種內圈墊燒的瓷器,只能是民國後到解放後的,多半是壺,特徵明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5)帶放射線跳刀痕圈足:由於明代中期到清代雍正時期生產量大,快速修理半乾的坯時吃刀太多,就會產生跳刀痕,很多圈足內折視有明顯的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6)泥鰍背圈足:由於對圈足有更高的要求,清代的圈足做好後仔細修理打磨,一般都成泥鰍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7)二層臺的圈足:雙圈足這是康熙特有的圈足。二層臺多用在色釉琢器上,是為了防止釉流到器底與匣粘住,後也成為一種器底的造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8)雙圈足:康熙青花瓷器中陳設器和比較高檔的民窯產品和官窯中時常見到這種圈足,康熙後就沒有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9)敲底圈足:清代乾隆後,色釉很多都是採取敲底。把粘在窯具上的成品敲出來,因而這類器底多不平。民國和解放後有的敲出後再專門磨出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0)內圈墊燒圈足:只要是這種內圈墊燒的瓷器,只能是民國後到解放後的,多半是壺,特徵明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1)日本瓷器底:日本瓷器與中國差不多,因而容易搞混。一般日本瓷器是生燒燒好後再掛釉燒,因而在圈足上胎和釉過渡不明確。日本瓷器一般圈足比較小,也有圈足內是螺旋紋的。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5)帶放射線跳刀痕圈足:由於明代中期到清代雍正時期生產量大,快速修理半乾的坯時吃刀太多,就會產生跳刀痕,很多圈足內折視有明顯的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6)泥鰍背圈足:由於對圈足有更高的要求,清代的圈足做好後仔細修理打磨,一般都成泥鰍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7)二層臺的圈足:雙圈足這是康熙特有的圈足。二層臺多用在色釉琢器上,是為了防止釉流到器底與匣粘住,後也成為一種器底的造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8)雙圈足:康熙青花瓷器中陳設器和比較高檔的民窯產品和官窯中時常見到這種圈足,康熙後就沒有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9)敲底圈足:清代乾隆後,色釉很多都是採取敲底。把粘在窯具上的成品敲出來,因而這類器底多不平。民國和解放後有的敲出後再專門磨出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0)內圈墊燒圈足:只要是這種內圈墊燒的瓷器,只能是民國後到解放後的,多半是壺,特徵明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1)日本瓷器底:日本瓷器與中國差不多,因而容易搞混。一般日本瓷器是生燒燒好後再掛釉燒,因而在圈足上胎和釉過渡不明確。日本瓷器一般圈足比較小,也有圈足內是螺旋紋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中)

第五,看圈足

圈足是陶瓷器鑑定中相當重要的工藝範疇,具有特殊的斷代意義。由於陶瓷的材質和工藝特徵,使得一般圓器琢器都有圈足。因為陶瓷發展的各個時期工藝特點,表現出了很強的時代特徵和窯系特徵。通過對圈足的判斷可以粗略劃定時代和窯口。

1、泥坯接底:商周一部分和秦漢的部分大器。由於當時是採取泥條盤築法制坯,製坯時先做一泥坯圈底放在底下,再用泥條逐漸盤成全器。因而,底一段都是接上的,有底痕,新仿一般都是旋坯,因而沒有接痕特徵,當然也一些陶器是旋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線切割底:魏晉南北朝時,有些青瓷在製坯、旋坯完後,最後在把全器和轉輪上下多餘的部分瓷泥分開時,是用弓形線鋸子將溼坯泥與已成形器割開的。由於轉輪的轉動,切割時是由一邊進入再從一邊出來,切割完後就會呈現偏心的放射線,非常的典型。當然,在隋唐時,長沙窯部分小型器物也有類似這樣的偏心切割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實足內斜凹陷底:漢壺和漢瓿的底,內斜凹陷,上有黑色的釉,這是漢代特有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德清窯和越窯實足內凹,一般都有墊燒的痕跡。不同的窯口實足墊燒使用的支具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窯口和年代識別的參考,十分重要。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餅形底或叫假圈足:在隋唐的很多窯口中,器物看似圈足,而實際足內是實足,被稱之為假圈足。餅底和餅底內凹是其主要特徵,長沙窯等都是。很多餅底上都留有墊燒的託泥痕跡和粘沙痕跡,這種焚燒痕又是區別幾個窯口的重要標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玉璧底:象玉璧一樣的底。(1)隋唐時的邢窯碗和有些器物是特有的玉璧底。唐代宋代窯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2)明末天啟、崇禎時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3)清康熙時,有的筆筒是玉璧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唐宋還有一種窯口邊窄一點的稱之為玉環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中多玉璧底,但其向內底方向收刀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清三代有些筆筒和陳設器多玉璧底,清康熙筆筒有很多是玉璧底,玉璧邊有釉中間無釉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民國到解放後有一在批壺都是玉璧底,但這都很容易區分,從紋飾和器型

6、圈足

(1)斜削高圈足:漢代的壺有高圈足斜是特點,後一直到唐代才見有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砂底圈足:圈足和底部都無釉,唐宋和北方窯口如磁州窯多這種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宋以後少用砂底無釉工藝,但有些窯口,有些特殊器還習慣用砂底無釉工藝。沙底無釉,明代大盤和清代的大盤多半沙底無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盤內底打磨細膩,有一部分到民國的魚盤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數盤是釉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3)釉底圈足:由於發明了墊燒支燒等工藝改造後,中國陶瓷底足一般都是釉底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4)宋代青白釉特殊修坯圈足:瓷土陶開始細,坯泥強度增加,因而,圈足開始成為主要工藝。因而,宋代瓷器,特別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藝上是溼坯修足。由於生產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內壁一般斜角進入器底,在削平底的最後一下提刀時,總是留下一道直切刀痕,這是宋代特別是影青的一大特徵。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5)高圈足:宋元時期瓷土強度增大,開始出現薄而高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6)矮圈足:宋元時期後瓷土強度增強,圈足牆都變薄而高,而北方窯口矮圈足還在繼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7)支釘支燒圈足:那時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解決流釉不粘底的辦法就有了支釘或託泥。越窯圈足上有4-6個託泥墊燒痕跡。支釘支燒底,主要窯是宋代汝窯,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燒。民國、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壺小件是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越窯、德清窯的託泥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墊塊墊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內底支燒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元代特有的內澀圈墊燒

(8)滿釉圈足芒口覆燒:宋代定窯瓷器選用燒技術,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後景德鎮等多窯燒這種芒口碗。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9)鐵足:官窯、哥、均窯,由於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燒出來後胎呈現出醬黑色,因而有鐵足的感覺。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0)明代青花瓷碗內斜足牆圈足:明代青花瓷是收藏中的一大宗。早期、永樂的圈足多沙底無釉。明代早期圈足牆內斜,一般不容易提起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1)明代尖削圈足:由於明代景德鎮瓷器多是旋坯好後再浸釉,為了讓圈足頂端少粘釉,明代青花碗瓷器圈足一般比較尖。大多數民窯瓷器,上釉後再把端足的釉颳去,因而圈足多不平,有高低不平的削底,與清代明顯不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2)明代捏底浸釉圈足:明代有些青花罐是在畫好青花後手捏罐底浸釉所以罐底留下手捏的痕跡,包括還有些碗和青花瓷小件底部有明顯的手捏圈足浸釉的痕跡。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3)明晚期外青內白釉青花圈足:明代晚期有些窯口的青花碗是在畫好了青花紋飾,並浸了釉以後再修出圈足,所以再浸底足的釉時是用的另外一種釉,因而形成這種獨特的圈足。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4)清代胎釉過渡分明的圈足:明末的玉璧底後,清代早期順治年間的瓷器有很多是平底。清代正常的加工工藝改變,器物成形後,先上釉,然後再修圈足,繼而再上圈足釉,因圈足多釉和胎間的分界線分明,所以清代就圈足就都是胎釉分割分明的圈足了。但清康熙圈足外的漏胎線特別高,十分分明。露胎多,且多有火石紅是特別的。到乾隆之後上釉修圈足後,再用筆和抹布抹一下,故而一直到光緒,圈足的胎釉接合處已經變得很滋潤柔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5)帶放射線跳刀痕圈足:由於明代中期到清代雍正時期生產量大,快速修理半乾的坯時吃刀太多,就會產生跳刀痕,很多圈足內折視有明顯的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6)泥鰍背圈足:由於對圈足有更高的要求,清代的圈足做好後仔細修理打磨,一般都成泥鰍背。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7)二層臺的圈足:雙圈足這是康熙特有的圈足。二層臺多用在色釉琢器上,是為了防止釉流到器底與匣粘住,後也成為一種器底的造型。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8)雙圈足:康熙青花瓷器中陳設器和比較高檔的民窯產品和官窯中時常見到這種圈足,康熙後就沒有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19)敲底圈足:清代乾隆後,色釉很多都是採取敲底。把粘在窯具上的成品敲出來,因而這類器底多不平。民國和解放後有的敲出後再專門磨出來。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0)內圈墊燒圈足:只要是這種內圈墊燒的瓷器,只能是民國後到解放後的,多半是壺,特徵明顯。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21)日本瓷器底:日本瓷器與中國差不多,因而容易搞混。一般日本瓷器是生燒燒好後再掛釉燒,因而在圈足上胎和釉過渡不明確。日本瓷器一般圈足比較小,也有圈足內是螺旋紋的。


陶瓷鑑定 圈足(中)


陶瓷鑑定 圈足(中)


看圈足總結:

圈足是不同時期不同窯口的身份證。

圈足是是不同時期不同窯口工藝的反映。

圈足是不同時期不同窯口材料的窗

圈足是使用磨損痕跡和做舊反映的窗口。

本文轉載自夏志鋼(武漢壺語堂博物館館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