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突厥汗國到奧斯曼帝國

唐朝 唐軍 頡利可汗 蒙古 歷史趣談 2017-06-11

突厥是繼匈奴之後又一個盤踞於我國北部草原的強大遊牧民族。突厥和現在的維吾爾族有什麼關係呢?和土耳其又有什麼關係?“東突厥斯坦”是怎麼回事?古代突厥和現在的土耳其,是否存在某些歷史的淵源?本文試圖解答上述問題。

突厥並非一民族之統稱

“突厥”一詞因公元6世紀中葉至8世紀中葉的“突厥汗國”而出現在中國漢文史籍裡。突厥汗國是以阿史那氏族為統治氏族的眾多遊牧部落聯合體,組成該聯合體的各部落使用的是一種相同或大體相同的語言,這種語言因之被稱作突厥語。於是,漢文古籍上又把與他們出於同一族源,並且講古代突厥語和若干突厥語方言的各遊牧部落通稱為突厥。這樣,漢文古書上的“突厥”就有了狹義和廣義的兩個概念。但無論狹義或廣義,“突厥”都不是某一個具體民族共同體的名稱。如同著名學者巴托爾德曾經指出過的那樣:突厥是隨著大的部落聯盟的形成而產生的,如果企圖把“突厥”這一術語同某個部落聯繫在一起,那是徒勞的,因為各部落都有其他完全固定的名稱。只有部落的聯合才用“突厥”這個名稱。

《周書》、《隋書》、《北史》的記載揭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突厥在其“史前”或早期歷史階段曾居天山或阿爾泰山南麓地區。這與它日後在西域設立汗庭,並積極經營西域不無關係。

“突厥”並不是一個民族的名字,而是一個部落聯盟的名字。但突厥汗國建立後,位於中國中原的政府習慣把突厥汗國的人統稱為“突厥人”。

從突厥汗國到奧斯曼帝國

突厥語民族發源地

突厥汗國的建立

在公元前6世紀,在黑海至阿姆河、錫爾河流域一帶(今俄羅斯南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地),生活著一個叫做“塞人”的遊牧民族。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帝國崛起,面對亞歷山大大軍的逼近,塞人被迫東遷到漠北(蒙古高原、戈壁以北地區)。這一地區就處於中國中原的正北方,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大本營,以及對中原發動襲擊的基地,當時居統治地位的是匈奴,另外還有其他遊牧民族。遊牧民族一般以家族為單位群居,一些大的家族形成民族內不同的分支。塞人的一支阿史那部(即一群姓“阿史那”的塞人)與當地的鐵勒人(又稱敕勒、丁零)的一支混居、交融,阿史那部接受了鐵勒人的狼圖騰與黑色崇拜。

由於突厥民族的部落非常多,因而突厥人在歷史上建立了非常多的國家。突厥汗國是建立在草原遊牧生活方式上的部落聯盟國家。

阿史那部第一次建立了統一的鐵勒人(確切地說是鐵勒人與原始塞人混合後的新種族)的帝國,這時離塞人遷到漠北已將近1000年。在這1000年裡,鐵勒人始終生存在其他大帝國的夾縫中,隨著其他政權的消長而東奔西走,終於在552年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把它命名為“突厥”。

公元546年,高車國密謀攻擊柔然,阿史那土門率部族五萬餘眾擊敗高車。此後土門自恃有功於柔然,向柔然王求婚。柔然王“阿那環”怒言辱罵土門:“爾乃我鍛奴(打鐵匠),何敢發是言耶?”(《周書》50卷,突厥傳)。土門心懷不滿,便轉向西魏政權(鮮卑血統)求婚,當時的西魏皇帝(文帝拓跋元寶炬)把長樂公主嫁給了他。阿史那部族通過聯姻壯大了勢力,便開始對柔然進行報復性戰爭,於552年征服柔然汗國。土門自稱“伊利可汗”。至此,突厥汗國成立。

從突厥汗國到奧斯曼帝國

突厥汗國

突厥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

公元581年,隋統一中原。此時,突厥境內因爭奪大可汗之位而分化成五個割據勢力。他們之間相互猜忌,自相殘殺,削弱了實力。最終導致突厥汗國在公元583年分裂為東西二部。在東西突厥分裂前的三十餘年裡,是突厥最強盛的時期,這是突厥語系的現代人頗感自豪的一段歷史。分裂後,東西突厥雖然相繼歷經盛衰,也未強盛到昔日西到裡海,東至小興安嶺的廣闊疆域。此時,隋乘機出兵,專攻東突厥,東突厥屢戰屢敗,一度淪為隋的附庸國。爾後隋出兵大破西突厥。其餘部奉隋命遷往河套一帶,西突厥“突利可汗”被隋文帝冊封為“意利珍豆啟民可汗”。西突厥另外幾個重要可汗降的降,逃的逃,最終因“處羅可汗”被迫降隋而肢解。

突厥汗國被大唐所滅

唐朝建立之初,中原局勢未定,無力顧及突厥,使其死灰復燃,東突厥再次成為北方大國。“始畢可汗”死後,其子什缽苾複稱“突利可汗”,其弟莫賀咄則稱“頡利可汗”。“頡利可汗”勇武過人,常有吞併中原之意。唐表面上對突厥以禮相待,答應與頡利和親,暗中卻積極準備抵禦。

公元624年(唐武德七年),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率全部兵力大舉犯唐,唐高祖李淵令李世民、李元吉掛帥出征。世民設計離間突利、頡利二人。竟與突利結為兄弟,致使頡利孤掌難鳴,只好撤兵。

公元629年(貞觀三年),唐軍大舉進攻東突厥。頡利兵敗逃至小可汗蘇尼失的領地,蘇尼失率眾降唐,將頡利獻與唐軍。突利見大勢已去,也率部降唐。其它各部落有的依附薛延陀,有的投奔西突厥。東突厥名存實亡。頡利被俘後,其餘部推舉小可汗斛勃為主。在金山(阿爾泰山)之北趕走薛延陀,建立臨時政府,自稱“乙注車鼻可汗”。收突厥散兵約3萬,休養生息。

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高宗李治)。“車鼻可汗”在金山被唐軍捉獲,其部眾被安置在於都斤山一帶(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抗愛山北),設置狼山都督府。唐在此地區設置單于都戶府和瀚海都護府,統領各都督府。東突厥汗國在歷史上消亡。同年唐繼續進攻西突厥,659 年唐軍斬西突厥大將真珠葉護於雙河(新疆博樂),西突厥被迫降唐。從此強大的突厥汗國不復存在。

從突厥汗國到奧斯曼帝國

突厥被大唐所滅

突厥殘餘西遷,由僕入主

爾後原屬突厥的各部落對唐時而反叛,時而投降,時而聯合,時而各自為戰,更有幾個領袖自稱“可汗”,妄圖回覆到東西突厥分裂前最強盛的時期。然而終於迴天乏力,於公元745年被唐朝冊封的回紇“古力非羅汗”徹底攻滅。突厥殘餘流亡大部分流亡西亞、歐洲一帶,少數留在中原的突厥人也漸漸被融入當地文化。

從公元552年至744年長達192年的時間裡,突厥汗國時而臣服,時而獨立,幾度興衰沉浮。但作為一個利益集團(國家)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其可汗領導下的各個部族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形成了突厥語系,創造了突厥文字。從此,凡講突厥語的人被稱為“突厥人”,這就是有些學者們所稱的廣義“突厥人”的概念。

公元8世紀大食(阿拉伯)人在怛羅斯打敗唐軍,一部分突厥人開始接受伊斯蘭教的影響,並參加大食的軍隊。由於他們具有遊牧民族高超的騎射本領和長期戰爭鍛鍊,很快表現出優良的軍事素質,在大食的軍隊中逐漸取代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

隨著大食政權的日漸衰弱,突厥軍人由原先的僕人地位變成了主人。大約970年,突厥的一支“塞爾柱(突厥人同波斯人的混血)”人,順利越過邊境,進入穆斯林地區。在巴格達(大食都)幾度廢立統治者,控制數任哈里發(大食君主),不久便大權獨攬。

1071年,在小亞細亞東部的曼齊刻爾特戰役中,突厥人大獲全勝,俘虜了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四世。從此,小亞細亞的大分部地區,由基督教地區變成了突厥和穆斯林地區,一直延續至今。

小小突厥部落成長為奧斯曼帝國

1242年,塞爾柱帝國與蒙古交戰屢屢失利。塞爾柱帝國和拜占庭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的一個突厥人小部落漁翁得利,乘機發展壯大。1299年,該部落首領奧斯曼稱愛米爾(伊斯蘭教中對一城的地方行政長官的尊稱),1300年又自稱蘇丹(意為“尊貴的”,相當於阿拉伯帝國一個省份或者幾個省份的最高教政長官,也就相當於在大帝國中的領主)。雖說此時名義上還在塞爾柱帝國統治之下,但事實上帝國已無力控制該地。

1326年,奧斯曼奪取拜占庭在小亞細亞的重鎮布魯薩,控制了馬爾馬拉海峽,並把首都遷到布魯薩,這一新的國家稱為奧斯曼帝國,佔有統治地位的突厥人被稱作“奧斯曼突厥人”,漢語音譯為土耳其人(Turkey)。

此後歷經兩個世紀的鬥爭,奧斯曼帝國先亡塞爾柱,後滅拜占庭,並於1453年遷都於原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6世紀中期,奧斯曼帝國經過不斷擴張侵略,變成一個龐大的帝國。版圖囊括了以前存在過的阿拉伯和拜佔廷兩個帝國的大部分地區,地跨歐亞非三大洲,這個突厥帝國稱霸一時。

從突厥汗國到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

直到1914年,奧斯曼帝國站在同盟國一方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10月底,奧斯曼帝國戰敗投降。後來在凱末爾的領導下,於1923年10月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奧斯曼帝國退出歷史舞臺。

留在原突厥汗國領土上的突厥後裔,今大多分佈在中亞地區的五個國家: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他們和土耳其共和國並稱為“突厥語六國”。20世紀90年代,突厥語六國定期舉行首腦會議,意在建立突厥聯盟。為此,曾受到俄羅斯的嚴厲警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