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我國的第一代敦煌學家,是我國敦煌藝術研究的先驅。他放下安穩的法國生活,丟掉美好的浪漫愛情,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敦煌。在黃沙滿天,駝鈴鳴響的絲綢道路上,他永遠常存,他就是被譽為“敦煌的守護神”的常書鴻。

"

他是我國的第一代敦煌學家,是我國敦煌藝術研究的先驅。他放下安穩的法國生活,丟掉美好的浪漫愛情,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敦煌。在黃沙滿天,駝鈴鳴響的絲綢道路上,他永遠常存,他就是被譽為“敦煌的守護神”的常書鴻。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年少名揚法國

1904年,常書鴻在浙江杭州出生,常書鴻本姓伊爾根覺羅,是正兒八經的滿洲人,其祖父名少峰,為清朝駐防杭州的“世襲雲騎尉”。1918年,常書鴻考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25年,常書鴻前往省立工業專業學校任職美術教員,從此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謎。

1927年,為了在藝術上有所突破,常書鴻從西子湖畔漂洋過海前往法國里昂美術專科學校求學。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苦學,常書鴻以第一的成績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成為了著名油畫大師勞朗斯的門生。

次年,本是初出茅廬的他在法國畫界聲名鵲起,此後他連續四年拿下了當時法國學院派最具權威的畫廊——巴黎“春季沙龍”的金、銀獎,得到“不輕易以一字許人”的著名藝術批評家莫葛雷的另眼相待,此後他的作品陸續被蓬皮杜藝術中心、里昂美術館和法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事業一派磅礴的他在婚姻上更有個美麗溫婉的妻子,她叫陳芝秀,是常書鴻姑媽領養的女兒。

"

他是我國的第一代敦煌學家,是我國敦煌藝術研究的先驅。他放下安穩的法國生活,丟掉美好的浪漫愛情,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敦煌。在黃沙滿天,駝鈴鳴響的絲綢道路上,他永遠常存,他就是被譽為“敦煌的守護神”的常書鴻。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年少名揚法國

1904年,常書鴻在浙江杭州出生,常書鴻本姓伊爾根覺羅,是正兒八經的滿洲人,其祖父名少峰,為清朝駐防杭州的“世襲雲騎尉”。1918年,常書鴻考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25年,常書鴻前往省立工業專業學校任職美術教員,從此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謎。

1927年,為了在藝術上有所突破,常書鴻從西子湖畔漂洋過海前往法國里昂美術專科學校求學。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苦學,常書鴻以第一的成績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成為了著名油畫大師勞朗斯的門生。

次年,本是初出茅廬的他在法國畫界聲名鵲起,此後他連續四年拿下了當時法國學院派最具權威的畫廊——巴黎“春季沙龍”的金、銀獎,得到“不輕易以一字許人”的著名藝術批評家莫葛雷的另眼相待,此後他的作品陸續被蓬皮杜藝術中心、里昂美術館和法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事業一派磅礴的他在婚姻上更有個美麗溫婉的妻子,她叫陳芝秀,是常書鴻姑媽領養的女兒。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陳芝秀

那年她17歲,來到杭州相親,青春的芬芳相互吸引著兩個年輕人,在看見她的第一眼,他已一見鍾情,她亦如是。

他愛繪畫,她則喜歡雕塑,在巴黎相敬如賓的他們成為了畫界的“模範夫妻”,她成為了他的繆斯女神,他許多著名作品的靈感都來自於她。在他們巴黎16區的小屋裡,充滿了溫馨浪漫,新生的女兒常沙娜更是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樂趣。

"

他是我國的第一代敦煌學家,是我國敦煌藝術研究的先驅。他放下安穩的法國生活,丟掉美好的浪漫愛情,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敦煌。在黃沙滿天,駝鈴鳴響的絲綢道路上,他永遠常存,他就是被譽為“敦煌的守護神”的常書鴻。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年少名揚法國

1904年,常書鴻在浙江杭州出生,常書鴻本姓伊爾根覺羅,是正兒八經的滿洲人,其祖父名少峰,為清朝駐防杭州的“世襲雲騎尉”。1918年,常書鴻考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25年,常書鴻前往省立工業專業學校任職美術教員,從此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謎。

1927年,為了在藝術上有所突破,常書鴻從西子湖畔漂洋過海前往法國里昂美術專科學校求學。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苦學,常書鴻以第一的成績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成為了著名油畫大師勞朗斯的門生。

次年,本是初出茅廬的他在法國畫界聲名鵲起,此後他連續四年拿下了當時法國學院派最具權威的畫廊——巴黎“春季沙龍”的金、銀獎,得到“不輕易以一字許人”的著名藝術批評家莫葛雷的另眼相待,此後他的作品陸續被蓬皮杜藝術中心、里昂美術館和法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事業一派磅礴的他在婚姻上更有個美麗溫婉的妻子,她叫陳芝秀,是常書鴻姑媽領養的女兒。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陳芝秀

那年她17歲,來到杭州相親,青春的芬芳相互吸引著兩個年輕人,在看見她的第一眼,他已一見鍾情,她亦如是。

他愛繪畫,她則喜歡雕塑,在巴黎相敬如賓的他們成為了畫界的“模範夫妻”,她成為了他的繆斯女神,他許多著名作品的靈感都來自於她。在他們巴黎16區的小屋裡,充滿了溫馨浪漫,新生的女兒常沙娜更是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樂趣。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一對璧人,常書鴻與陳芝秀(左一,左二)

因緣邂逅敦煌

1935年,在充滿詩情畫意的塞納河畔,常書鴻在一箇舊書攤上第一次看到了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他被畫冊的內容驚呆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彷彿一下子向他打開,那是從北魏到大唐時代的佛教藝術圖畫,磅礴的氣勢,恢宏的筆觸,奔放的畫風,細膩的人物無不深深地吸引著他。

當從書攤主人那裡得知這些圖冊是在敦煌的千佛洞中拍攝而來後,常書鴻心中不免湧出一種悵然:身為炎黃子孫的自己,竟然不知道敦煌位於何方。

次日,常書鴻來到了收藏敦煌絹畫的吉美博物館,他驚奇地發現儘管過去了千年,這些絹畫的手法與技巧依舊是那麼前衛和現代。後來他在回憶文章《鐵馬叮咚》中寫道:“傾倒於西洋文化,而且曾非常有自豪感地以蒙巴那斯的畫家自居……現在面對祖國的如此悠久的文化歷史,真是愧疚之極,不知如何懺悔才是。”

經此塞納河畔之遇後,常書鴻心生了前往敦煌的想法,在聽到丈夫回國的決定後,妻子陳芝秀說:“書鴻,你不會是大腦一時發熱?你得好好想一想,你在巴黎已非常被看好,連巴黎近代美術館也收藏了你的油畫,你還是巴黎美術協會的會員。這份殊榮,是眾多海外學子難以比肩的。可一旦回到那塊軍閥混戰、血腥殺戮的土地,國運衰微,豈有藝術的昌明?”

面對妻子的勸解,常書鴻不假思索地說到:“芝秀,我很清醒。如果真的是大腦發熱,那也是被古老的敦煌藝術感染的。功名利祿不過過眼煙雲,真正的藝術家並不看重這些。”

為了讓丈夫留下來,陳芝秀更是搬出了女兒與自己:“我離畢業還有一年,沙娜也不過5歲,連一句中文都不會說。”

"

他是我國的第一代敦煌學家,是我國敦煌藝術研究的先驅。他放下安穩的法國生活,丟掉美好的浪漫愛情,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敦煌。在黃沙滿天,駝鈴鳴響的絲綢道路上,他永遠常存,他就是被譽為“敦煌的守護神”的常書鴻。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年少名揚法國

1904年,常書鴻在浙江杭州出生,常書鴻本姓伊爾根覺羅,是正兒八經的滿洲人,其祖父名少峰,為清朝駐防杭州的“世襲雲騎尉”。1918年,常書鴻考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25年,常書鴻前往省立工業專業學校任職美術教員,從此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謎。

1927年,為了在藝術上有所突破,常書鴻從西子湖畔漂洋過海前往法國里昂美術專科學校求學。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苦學,常書鴻以第一的成績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成為了著名油畫大師勞朗斯的門生。

次年,本是初出茅廬的他在法國畫界聲名鵲起,此後他連續四年拿下了當時法國學院派最具權威的畫廊——巴黎“春季沙龍”的金、銀獎,得到“不輕易以一字許人”的著名藝術批評家莫葛雷的另眼相待,此後他的作品陸續被蓬皮杜藝術中心、里昂美術館和法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事業一派磅礴的他在婚姻上更有個美麗溫婉的妻子,她叫陳芝秀,是常書鴻姑媽領養的女兒。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陳芝秀

那年她17歲,來到杭州相親,青春的芬芳相互吸引著兩個年輕人,在看見她的第一眼,他已一見鍾情,她亦如是。

他愛繪畫,她則喜歡雕塑,在巴黎相敬如賓的他們成為了畫界的“模範夫妻”,她成為了他的繆斯女神,他許多著名作品的靈感都來自於她。在他們巴黎16區的小屋裡,充滿了溫馨浪漫,新生的女兒常沙娜更是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樂趣。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一對璧人,常書鴻與陳芝秀(左一,左二)

因緣邂逅敦煌

1935年,在充滿詩情畫意的塞納河畔,常書鴻在一箇舊書攤上第一次看到了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他被畫冊的內容驚呆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彷彿一下子向他打開,那是從北魏到大唐時代的佛教藝術圖畫,磅礴的氣勢,恢宏的筆觸,奔放的畫風,細膩的人物無不深深地吸引著他。

當從書攤主人那裡得知這些圖冊是在敦煌的千佛洞中拍攝而來後,常書鴻心中不免湧出一種悵然:身為炎黃子孫的自己,竟然不知道敦煌位於何方。

次日,常書鴻來到了收藏敦煌絹畫的吉美博物館,他驚奇地發現儘管過去了千年,這些絹畫的手法與技巧依舊是那麼前衛和現代。後來他在回憶文章《鐵馬叮咚》中寫道:“傾倒於西洋文化,而且曾非常有自豪感地以蒙巴那斯的畫家自居……現在面對祖國的如此悠久的文化歷史,真是愧疚之極,不知如何懺悔才是。”

經此塞納河畔之遇後,常書鴻心生了前往敦煌的想法,在聽到丈夫回國的決定後,妻子陳芝秀說:“書鴻,你不會是大腦一時發熱?你得好好想一想,你在巴黎已非常被看好,連巴黎近代美術館也收藏了你的油畫,你還是巴黎美術協會的會員。這份殊榮,是眾多海外學子難以比肩的。可一旦回到那塊軍閥混戰、血腥殺戮的土地,國運衰微,豈有藝術的昌明?”

面對妻子的勸解,常書鴻不假思索地說到:“芝秀,我很清醒。如果真的是大腦發熱,那也是被古老的敦煌藝術感染的。功名利祿不過過眼煙雲,真正的藝術家並不看重這些。”

為了讓丈夫留下來,陳芝秀更是搬出了女兒與自己:“我離畢業還有一年,沙娜也不過5歲,連一句中文都不會說。”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常書鴻、陳芝秀和女兒常沙娜

但這一切都無法束縛常書鴻飛往敦煌的藝術之翼,1937年常書鴻馬不停蹄地回到了闊別多年的祖國,在重慶安定下來的他心卻安定不下來,只因他心中未見到魂牽夢縈的敦煌。機緣巧合下,當時擔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的于右任提出的建立敦煌研究所的提案正式通過,在好友樑思成的推薦下常書鴻前往敦煌擔任所長。

1942年,在看見敦煌的那一剎那,他心情澎湃,後來他在《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一書中寫道:就在我們初到這裡時,洞窟被當做淘金人夜宿的地方。脫落的壁畫夾雜在殘垣斷壁中,隨處皆是。我不勝感慨,負在我們肩上的工作,將是那麼艱鉅沉重。

儘管言辭中頗有傷感之言,但常書鴻已經做好了準備,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敦煌。

"

他是我國的第一代敦煌學家,是我國敦煌藝術研究的先驅。他放下安穩的法國生活,丟掉美好的浪漫愛情,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敦煌。在黃沙滿天,駝鈴鳴響的絲綢道路上,他永遠常存,他就是被譽為“敦煌的守護神”的常書鴻。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年少名揚法國

1904年,常書鴻在浙江杭州出生,常書鴻本姓伊爾根覺羅,是正兒八經的滿洲人,其祖父名少峰,為清朝駐防杭州的“世襲雲騎尉”。1918年,常書鴻考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25年,常書鴻前往省立工業專業學校任職美術教員,從此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謎。

1927年,為了在藝術上有所突破,常書鴻從西子湖畔漂洋過海前往法國里昂美術專科學校求學。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苦學,常書鴻以第一的成績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成為了著名油畫大師勞朗斯的門生。

次年,本是初出茅廬的他在法國畫界聲名鵲起,此後他連續四年拿下了當時法國學院派最具權威的畫廊——巴黎“春季沙龍”的金、銀獎,得到“不輕易以一字許人”的著名藝術批評家莫葛雷的另眼相待,此後他的作品陸續被蓬皮杜藝術中心、里昂美術館和法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事業一派磅礴的他在婚姻上更有個美麗溫婉的妻子,她叫陳芝秀,是常書鴻姑媽領養的女兒。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陳芝秀

那年她17歲,來到杭州相親,青春的芬芳相互吸引著兩個年輕人,在看見她的第一眼,他已一見鍾情,她亦如是。

他愛繪畫,她則喜歡雕塑,在巴黎相敬如賓的他們成為了畫界的“模範夫妻”,她成為了他的繆斯女神,他許多著名作品的靈感都來自於她。在他們巴黎16區的小屋裡,充滿了溫馨浪漫,新生的女兒常沙娜更是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樂趣。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一對璧人,常書鴻與陳芝秀(左一,左二)

因緣邂逅敦煌

1935年,在充滿詩情畫意的塞納河畔,常書鴻在一箇舊書攤上第一次看到了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他被畫冊的內容驚呆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彷彿一下子向他打開,那是從北魏到大唐時代的佛教藝術圖畫,磅礴的氣勢,恢宏的筆觸,奔放的畫風,細膩的人物無不深深地吸引著他。

當從書攤主人那裡得知這些圖冊是在敦煌的千佛洞中拍攝而來後,常書鴻心中不免湧出一種悵然:身為炎黃子孫的自己,竟然不知道敦煌位於何方。

次日,常書鴻來到了收藏敦煌絹畫的吉美博物館,他驚奇地發現儘管過去了千年,這些絹畫的手法與技巧依舊是那麼前衛和現代。後來他在回憶文章《鐵馬叮咚》中寫道:“傾倒於西洋文化,而且曾非常有自豪感地以蒙巴那斯的畫家自居……現在面對祖國的如此悠久的文化歷史,真是愧疚之極,不知如何懺悔才是。”

經此塞納河畔之遇後,常書鴻心生了前往敦煌的想法,在聽到丈夫回國的決定後,妻子陳芝秀說:“書鴻,你不會是大腦一時發熱?你得好好想一想,你在巴黎已非常被看好,連巴黎近代美術館也收藏了你的油畫,你還是巴黎美術協會的會員。這份殊榮,是眾多海外學子難以比肩的。可一旦回到那塊軍閥混戰、血腥殺戮的土地,國運衰微,豈有藝術的昌明?”

面對妻子的勸解,常書鴻不假思索地說到:“芝秀,我很清醒。如果真的是大腦發熱,那也是被古老的敦煌藝術感染的。功名利祿不過過眼煙雲,真正的藝術家並不看重這些。”

為了讓丈夫留下來,陳芝秀更是搬出了女兒與自己:“我離畢業還有一年,沙娜也不過5歲,連一句中文都不會說。”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常書鴻、陳芝秀和女兒常沙娜

但這一切都無法束縛常書鴻飛往敦煌的藝術之翼,1937年常書鴻馬不停蹄地回到了闊別多年的祖國,在重慶安定下來的他心卻安定不下來,只因他心中未見到魂牽夢縈的敦煌。機緣巧合下,當時擔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的于右任提出的建立敦煌研究所的提案正式通過,在好友樑思成的推薦下常書鴻前往敦煌擔任所長。

1942年,在看見敦煌的那一剎那,他心情澎湃,後來他在《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一書中寫道:就在我們初到這裡時,洞窟被當做淘金人夜宿的地方。脫落的壁畫夾雜在殘垣斷壁中,隨處皆是。我不勝感慨,負在我們肩上的工作,將是那麼艱鉅沉重。

儘管言辭中頗有傷感之言,但常書鴻已經做好了準備,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敦煌。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1939年,常書鴻與友人合影

得敦煌,失芝秀

早在決定回國之際,常書鴻與妻子就因前往敦煌之事發生幾次爭吵,雖然沒有出現大的裂痕,但兩人心中已經出現了隔閡。

在常書鴻回國的第二年,陳芝秀從巴黎攜女回國,之後她與丈夫經過了幾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先是在北京生活,盧溝橋事變後,她與丈夫踏上了南逃之旅,好不容易在重慶安頓下來,常書鴻卻為了敦煌的藝術研究舉家遷往敦煌。

這位歷經顛沛的江南才女因搬家之事與丈夫再次大吵,哭泣的她向年幼的妻子哭訴道:“你爸爸瘋了,他嫌我們的苦受得還不夠,非要將一家人搬到那荒涼徹骨的敦煌去不可。嘉陵才兩歲,體弱多病,到了那天寒地凍的鬼地方咋活呀?”

1943年,出任國立敦煌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攜帶妻子兒女前往敦煌,沿途凜冽刺骨,蒼茫大地上只有幾株乾枯的紅柳在風中抖動。

"

他是我國的第一代敦煌學家,是我國敦煌藝術研究的先驅。他放下安穩的法國生活,丟掉美好的浪漫愛情,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敦煌。在黃沙滿天,駝鈴鳴響的絲綢道路上,他永遠常存,他就是被譽為“敦煌的守護神”的常書鴻。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年少名揚法國

1904年,常書鴻在浙江杭州出生,常書鴻本姓伊爾根覺羅,是正兒八經的滿洲人,其祖父名少峰,為清朝駐防杭州的“世襲雲騎尉”。1918年,常書鴻考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25年,常書鴻前往省立工業專業學校任職美術教員,從此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謎。

1927年,為了在藝術上有所突破,常書鴻從西子湖畔漂洋過海前往法國里昂美術專科學校求學。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苦學,常書鴻以第一的成績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成為了著名油畫大師勞朗斯的門生。

次年,本是初出茅廬的他在法國畫界聲名鵲起,此後他連續四年拿下了當時法國學院派最具權威的畫廊——巴黎“春季沙龍”的金、銀獎,得到“不輕易以一字許人”的著名藝術批評家莫葛雷的另眼相待,此後他的作品陸續被蓬皮杜藝術中心、里昂美術館和法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事業一派磅礴的他在婚姻上更有個美麗溫婉的妻子,她叫陳芝秀,是常書鴻姑媽領養的女兒。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陳芝秀

那年她17歲,來到杭州相親,青春的芬芳相互吸引著兩個年輕人,在看見她的第一眼,他已一見鍾情,她亦如是。

他愛繪畫,她則喜歡雕塑,在巴黎相敬如賓的他們成為了畫界的“模範夫妻”,她成為了他的繆斯女神,他許多著名作品的靈感都來自於她。在他們巴黎16區的小屋裡,充滿了溫馨浪漫,新生的女兒常沙娜更是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樂趣。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一對璧人,常書鴻與陳芝秀(左一,左二)

因緣邂逅敦煌

1935年,在充滿詩情畫意的塞納河畔,常書鴻在一箇舊書攤上第一次看到了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他被畫冊的內容驚呆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彷彿一下子向他打開,那是從北魏到大唐時代的佛教藝術圖畫,磅礴的氣勢,恢宏的筆觸,奔放的畫風,細膩的人物無不深深地吸引著他。

當從書攤主人那裡得知這些圖冊是在敦煌的千佛洞中拍攝而來後,常書鴻心中不免湧出一種悵然:身為炎黃子孫的自己,竟然不知道敦煌位於何方。

次日,常書鴻來到了收藏敦煌絹畫的吉美博物館,他驚奇地發現儘管過去了千年,這些絹畫的手法與技巧依舊是那麼前衛和現代。後來他在回憶文章《鐵馬叮咚》中寫道:“傾倒於西洋文化,而且曾非常有自豪感地以蒙巴那斯的畫家自居……現在面對祖國的如此悠久的文化歷史,真是愧疚之極,不知如何懺悔才是。”

經此塞納河畔之遇後,常書鴻心生了前往敦煌的想法,在聽到丈夫回國的決定後,妻子陳芝秀說:“書鴻,你不會是大腦一時發熱?你得好好想一想,你在巴黎已非常被看好,連巴黎近代美術館也收藏了你的油畫,你還是巴黎美術協會的會員。這份殊榮,是眾多海外學子難以比肩的。可一旦回到那塊軍閥混戰、血腥殺戮的土地,國運衰微,豈有藝術的昌明?”

面對妻子的勸解,常書鴻不假思索地說到:“芝秀,我很清醒。如果真的是大腦發熱,那也是被古老的敦煌藝術感染的。功名利祿不過過眼煙雲,真正的藝術家並不看重這些。”

為了讓丈夫留下來,陳芝秀更是搬出了女兒與自己:“我離畢業還有一年,沙娜也不過5歲,連一句中文都不會說。”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常書鴻、陳芝秀和女兒常沙娜

但這一切都無法束縛常書鴻飛往敦煌的藝術之翼,1937年常書鴻馬不停蹄地回到了闊別多年的祖國,在重慶安定下來的他心卻安定不下來,只因他心中未見到魂牽夢縈的敦煌。機緣巧合下,當時擔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的于右任提出的建立敦煌研究所的提案正式通過,在好友樑思成的推薦下常書鴻前往敦煌擔任所長。

1942年,在看見敦煌的那一剎那,他心情澎湃,後來他在《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一書中寫道:就在我們初到這裡時,洞窟被當做淘金人夜宿的地方。脫落的壁畫夾雜在殘垣斷壁中,隨處皆是。我不勝感慨,負在我們肩上的工作,將是那麼艱鉅沉重。

儘管言辭中頗有傷感之言,但常書鴻已經做好了準備,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敦煌。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1939年,常書鴻與友人合影

得敦煌,失芝秀

早在決定回國之際,常書鴻與妻子就因前往敦煌之事發生幾次爭吵,雖然沒有出現大的裂痕,但兩人心中已經出現了隔閡。

在常書鴻回國的第二年,陳芝秀從巴黎攜女回國,之後她與丈夫經過了幾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先是在北京生活,盧溝橋事變後,她與丈夫踏上了南逃之旅,好不容易在重慶安頓下來,常書鴻卻為了敦煌的藝術研究舉家遷往敦煌。

這位歷經顛沛的江南才女因搬家之事與丈夫再次大吵,哭泣的她向年幼的妻子哭訴道:“你爸爸瘋了,他嫌我們的苦受得還不夠,非要將一家人搬到那荒涼徹骨的敦煌去不可。嘉陵才兩歲,體弱多病,到了那天寒地凍的鬼地方咋活呀?”

1943年,出任國立敦煌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攜帶妻子兒女前往敦煌,沿途凜冽刺骨,蒼茫大地上只有幾株乾枯的紅柳在風中抖動。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一家四口

敦煌之地,黃沙蔽日,黃土撲面,每天三餐就是簡單的麵條撒點鹽、辣子和醋,沒有火爐子,在寒冷的冬夜,雙手都僵凍如鐵。

早已享受著巴黎生活的陳芝秀自然無法忍受這一切,他和常書鴻不再是畫界的“模範夫妻”,他們漸漸被生活折磨成一對怨偶,彼此的爭吵越來越多,據他們的女兒常沙娜後來回憶:“他們打架,打的時候,母親就去揪父親的眼鏡。因為父親高度近視,拿掉眼鏡,就看不見了。”

爭吵讓這對夫妻本就疏遠,再加上常書鴻一心將心撲在了敦煌事業上,忽略了妻子的感情,讓這段婚姻開始出現了裂痕,陳芝秀的心中,正慢慢地向敦煌研究所的總務主任趙忠清傾斜。

1945年,陳芝秀突謊稱自己有婦科病,向丈夫提出去蘭州檢查身體,常書鴻不以為意,竟還交代陳芝秀的老鄉趙忠清:“忠清老弟,拜託你照顧好夫人。”

矇在鼓裡的常書鴻竟還不知道這是他們的私奔之計,待陳芝秀離開數日後,常書鴻才知曉妻子和趙忠清是私奔出走了。悲痛欲絕的他連夜飛馳,馬不停蹄地趕往蘭州,心切的他不慎從馬上摔了下來,昏倒在戈壁灘上,被玉門關的地質工程師孫建初和一位老工人救起。

他昏迷了三天三夜,幾乎在鬼門關前走了一回,等到醒來之後,才看到蘭州報紙上刊登了陳芝秀的聲明:和常書鴻脫離關係。夫妻相守二十載,從此卻成為陌路人,這對常書鴻無疑是最大的悲痛,悲痛欲絕的他沒有就此沉淪下去,他知道他心中還有未完的敦煌之夢。

"

他是我國的第一代敦煌學家,是我國敦煌藝術研究的先驅。他放下安穩的法國生活,丟掉美好的浪漫愛情,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敦煌。在黃沙滿天,駝鈴鳴響的絲綢道路上,他永遠常存,他就是被譽為“敦煌的守護神”的常書鴻。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年少名揚法國

1904年,常書鴻在浙江杭州出生,常書鴻本姓伊爾根覺羅,是正兒八經的滿洲人,其祖父名少峰,為清朝駐防杭州的“世襲雲騎尉”。1918年,常書鴻考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25年,常書鴻前往省立工業專業學校任職美術教員,從此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謎。

1927年,為了在藝術上有所突破,常書鴻從西子湖畔漂洋過海前往法國里昂美術專科學校求學。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苦學,常書鴻以第一的成績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成為了著名油畫大師勞朗斯的門生。

次年,本是初出茅廬的他在法國畫界聲名鵲起,此後他連續四年拿下了當時法國學院派最具權威的畫廊——巴黎“春季沙龍”的金、銀獎,得到“不輕易以一字許人”的著名藝術批評家莫葛雷的另眼相待,此後他的作品陸續被蓬皮杜藝術中心、里昂美術館和法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事業一派磅礴的他在婚姻上更有個美麗溫婉的妻子,她叫陳芝秀,是常書鴻姑媽領養的女兒。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陳芝秀

那年她17歲,來到杭州相親,青春的芬芳相互吸引著兩個年輕人,在看見她的第一眼,他已一見鍾情,她亦如是。

他愛繪畫,她則喜歡雕塑,在巴黎相敬如賓的他們成為了畫界的“模範夫妻”,她成為了他的繆斯女神,他許多著名作品的靈感都來自於她。在他們巴黎16區的小屋裡,充滿了溫馨浪漫,新生的女兒常沙娜更是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樂趣。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一對璧人,常書鴻與陳芝秀(左一,左二)

因緣邂逅敦煌

1935年,在充滿詩情畫意的塞納河畔,常書鴻在一箇舊書攤上第一次看到了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他被畫冊的內容驚呆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彷彿一下子向他打開,那是從北魏到大唐時代的佛教藝術圖畫,磅礴的氣勢,恢宏的筆觸,奔放的畫風,細膩的人物無不深深地吸引著他。

當從書攤主人那裡得知這些圖冊是在敦煌的千佛洞中拍攝而來後,常書鴻心中不免湧出一種悵然:身為炎黃子孫的自己,竟然不知道敦煌位於何方。

次日,常書鴻來到了收藏敦煌絹畫的吉美博物館,他驚奇地發現儘管過去了千年,這些絹畫的手法與技巧依舊是那麼前衛和現代。後來他在回憶文章《鐵馬叮咚》中寫道:“傾倒於西洋文化,而且曾非常有自豪感地以蒙巴那斯的畫家自居……現在面對祖國的如此悠久的文化歷史,真是愧疚之極,不知如何懺悔才是。”

經此塞納河畔之遇後,常書鴻心生了前往敦煌的想法,在聽到丈夫回國的決定後,妻子陳芝秀說:“書鴻,你不會是大腦一時發熱?你得好好想一想,你在巴黎已非常被看好,連巴黎近代美術館也收藏了你的油畫,你還是巴黎美術協會的會員。這份殊榮,是眾多海外學子難以比肩的。可一旦回到那塊軍閥混戰、血腥殺戮的土地,國運衰微,豈有藝術的昌明?”

面對妻子的勸解,常書鴻不假思索地說到:“芝秀,我很清醒。如果真的是大腦發熱,那也是被古老的敦煌藝術感染的。功名利祿不過過眼煙雲,真正的藝術家並不看重這些。”

為了讓丈夫留下來,陳芝秀更是搬出了女兒與自己:“我離畢業還有一年,沙娜也不過5歲,連一句中文都不會說。”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常書鴻、陳芝秀和女兒常沙娜

但這一切都無法束縛常書鴻飛往敦煌的藝術之翼,1937年常書鴻馬不停蹄地回到了闊別多年的祖國,在重慶安定下來的他心卻安定不下來,只因他心中未見到魂牽夢縈的敦煌。機緣巧合下,當時擔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的于右任提出的建立敦煌研究所的提案正式通過,在好友樑思成的推薦下常書鴻前往敦煌擔任所長。

1942年,在看見敦煌的那一剎那,他心情澎湃,後來他在《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一書中寫道:就在我們初到這裡時,洞窟被當做淘金人夜宿的地方。脫落的壁畫夾雜在殘垣斷壁中,隨處皆是。我不勝感慨,負在我們肩上的工作,將是那麼艱鉅沉重。

儘管言辭中頗有傷感之言,但常書鴻已經做好了準備,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敦煌。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1939年,常書鴻與友人合影

得敦煌,失芝秀

早在決定回國之際,常書鴻與妻子就因前往敦煌之事發生幾次爭吵,雖然沒有出現大的裂痕,但兩人心中已經出現了隔閡。

在常書鴻回國的第二年,陳芝秀從巴黎攜女回國,之後她與丈夫經過了幾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先是在北京生活,盧溝橋事變後,她與丈夫踏上了南逃之旅,好不容易在重慶安頓下來,常書鴻卻為了敦煌的藝術研究舉家遷往敦煌。

這位歷經顛沛的江南才女因搬家之事與丈夫再次大吵,哭泣的她向年幼的妻子哭訴道:“你爸爸瘋了,他嫌我們的苦受得還不夠,非要將一家人搬到那荒涼徹骨的敦煌去不可。嘉陵才兩歲,體弱多病,到了那天寒地凍的鬼地方咋活呀?”

1943年,出任國立敦煌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攜帶妻子兒女前往敦煌,沿途凜冽刺骨,蒼茫大地上只有幾株乾枯的紅柳在風中抖動。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一家四口

敦煌之地,黃沙蔽日,黃土撲面,每天三餐就是簡單的麵條撒點鹽、辣子和醋,沒有火爐子,在寒冷的冬夜,雙手都僵凍如鐵。

早已享受著巴黎生活的陳芝秀自然無法忍受這一切,他和常書鴻不再是畫界的“模範夫妻”,他們漸漸被生活折磨成一對怨偶,彼此的爭吵越來越多,據他們的女兒常沙娜後來回憶:“他們打架,打的時候,母親就去揪父親的眼鏡。因為父親高度近視,拿掉眼鏡,就看不見了。”

爭吵讓這對夫妻本就疏遠,再加上常書鴻一心將心撲在了敦煌事業上,忽略了妻子的感情,讓這段婚姻開始出現了裂痕,陳芝秀的心中,正慢慢地向敦煌研究所的總務主任趙忠清傾斜。

1945年,陳芝秀突謊稱自己有婦科病,向丈夫提出去蘭州檢查身體,常書鴻不以為意,竟還交代陳芝秀的老鄉趙忠清:“忠清老弟,拜託你照顧好夫人。”

矇在鼓裡的常書鴻竟還不知道這是他們的私奔之計,待陳芝秀離開數日後,常書鴻才知曉妻子和趙忠清是私奔出走了。悲痛欲絕的他連夜飛馳,馬不停蹄地趕往蘭州,心切的他不慎從馬上摔了下來,昏倒在戈壁灘上,被玉門關的地質工程師孫建初和一位老工人救起。

他昏迷了三天三夜,幾乎在鬼門關前走了一回,等到醒來之後,才看到蘭州報紙上刊登了陳芝秀的聲明:和常書鴻脫離關係。夫妻相守二十載,從此卻成為陌路人,這對常書鴻無疑是最大的悲痛,悲痛欲絕的他沒有就此沉淪下去,他知道他心中還有未完的敦煌之夢。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曾經的模仿夫妻

生為敦煌人,死作敦煌衛

妻子出走後,常書鴻將全部心血注入敦煌藝術研究,但好景不長,1945年,常書鴻卻接到了教育部的通知:撤銷敦煌藝術研究所,將石窟交給縣政府管轄,停止撥給消費。這意味著敦煌的藝術研究將無法繼續下去,研究所的成員只能抱著遺憾紛紛離去,只有常書鴻依然堅守在敦煌。

苦心人天不負,常書鴻的堅持終於換來了傅斯年、張民權、郭沫若等人的支持。1946年,常書鴻又再次開展了他的敦煌研究之旅,他將敦煌的藝術瑰寶不斷地展示給更多的人。1948年,常書鴻帶著敦煌500多幅臨本壁畫在南京和上海舉辦展覽,獲得了巨大成功。

進入七十年代後,時代動盪,常書鴻遭受誣陷,被開除黨籍,接受勞動改造。被命運再次打擊的常書鴻沒有放棄,而是熬過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艱苦歲月,始終堅守在敦煌,美學家高爾泰曾勸阻他說:“算了,別回敦煌去了!人生如逆旅,安處是吾鄉。你已經七十多歲,能放鬆休息最好……”

但常書鴻卻說到:“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我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敦煌,就這麼糊里糊塗被趕了出來,怎麼想都不安心。”

"

他是我國的第一代敦煌學家,是我國敦煌藝術研究的先驅。他放下安穩的法國生活,丟掉美好的浪漫愛情,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敦煌。在黃沙滿天,駝鈴鳴響的絲綢道路上,他永遠常存,他就是被譽為“敦煌的守護神”的常書鴻。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年少名揚法國

1904年,常書鴻在浙江杭州出生,常書鴻本姓伊爾根覺羅,是正兒八經的滿洲人,其祖父名少峰,為清朝駐防杭州的“世襲雲騎尉”。1918年,常書鴻考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25年,常書鴻前往省立工業專業學校任職美術教員,從此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謎。

1927年,為了在藝術上有所突破,常書鴻從西子湖畔漂洋過海前往法國里昂美術專科學校求學。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苦學,常書鴻以第一的成績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成為了著名油畫大師勞朗斯的門生。

次年,本是初出茅廬的他在法國畫界聲名鵲起,此後他連續四年拿下了當時法國學院派最具權威的畫廊——巴黎“春季沙龍”的金、銀獎,得到“不輕易以一字許人”的著名藝術批評家莫葛雷的另眼相待,此後他的作品陸續被蓬皮杜藝術中心、里昂美術館和法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事業一派磅礴的他在婚姻上更有個美麗溫婉的妻子,她叫陳芝秀,是常書鴻姑媽領養的女兒。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陳芝秀

那年她17歲,來到杭州相親,青春的芬芳相互吸引著兩個年輕人,在看見她的第一眼,他已一見鍾情,她亦如是。

他愛繪畫,她則喜歡雕塑,在巴黎相敬如賓的他們成為了畫界的“模範夫妻”,她成為了他的繆斯女神,他許多著名作品的靈感都來自於她。在他們巴黎16區的小屋裡,充滿了溫馨浪漫,新生的女兒常沙娜更是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樂趣。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一對璧人,常書鴻與陳芝秀(左一,左二)

因緣邂逅敦煌

1935年,在充滿詩情畫意的塞納河畔,常書鴻在一箇舊書攤上第一次看到了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他被畫冊的內容驚呆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彷彿一下子向他打開,那是從北魏到大唐時代的佛教藝術圖畫,磅礴的氣勢,恢宏的筆觸,奔放的畫風,細膩的人物無不深深地吸引著他。

當從書攤主人那裡得知這些圖冊是在敦煌的千佛洞中拍攝而來後,常書鴻心中不免湧出一種悵然:身為炎黃子孫的自己,竟然不知道敦煌位於何方。

次日,常書鴻來到了收藏敦煌絹畫的吉美博物館,他驚奇地發現儘管過去了千年,這些絹畫的手法與技巧依舊是那麼前衛和現代。後來他在回憶文章《鐵馬叮咚》中寫道:“傾倒於西洋文化,而且曾非常有自豪感地以蒙巴那斯的畫家自居……現在面對祖國的如此悠久的文化歷史,真是愧疚之極,不知如何懺悔才是。”

經此塞納河畔之遇後,常書鴻心生了前往敦煌的想法,在聽到丈夫回國的決定後,妻子陳芝秀說:“書鴻,你不會是大腦一時發熱?你得好好想一想,你在巴黎已非常被看好,連巴黎近代美術館也收藏了你的油畫,你還是巴黎美術協會的會員。這份殊榮,是眾多海外學子難以比肩的。可一旦回到那塊軍閥混戰、血腥殺戮的土地,國運衰微,豈有藝術的昌明?”

面對妻子的勸解,常書鴻不假思索地說到:“芝秀,我很清醒。如果真的是大腦發熱,那也是被古老的敦煌藝術感染的。功名利祿不過過眼煙雲,真正的藝術家並不看重這些。”

為了讓丈夫留下來,陳芝秀更是搬出了女兒與自己:“我離畢業還有一年,沙娜也不過5歲,連一句中文都不會說。”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常書鴻、陳芝秀和女兒常沙娜

但這一切都無法束縛常書鴻飛往敦煌的藝術之翼,1937年常書鴻馬不停蹄地回到了闊別多年的祖國,在重慶安定下來的他心卻安定不下來,只因他心中未見到魂牽夢縈的敦煌。機緣巧合下,當時擔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的于右任提出的建立敦煌研究所的提案正式通過,在好友樑思成的推薦下常書鴻前往敦煌擔任所長。

1942年,在看見敦煌的那一剎那,他心情澎湃,後來他在《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一書中寫道:就在我們初到這裡時,洞窟被當做淘金人夜宿的地方。脫落的壁畫夾雜在殘垣斷壁中,隨處皆是。我不勝感慨,負在我們肩上的工作,將是那麼艱鉅沉重。

儘管言辭中頗有傷感之言,但常書鴻已經做好了準備,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敦煌。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1939年,常書鴻與友人合影

得敦煌,失芝秀

早在決定回國之際,常書鴻與妻子就因前往敦煌之事發生幾次爭吵,雖然沒有出現大的裂痕,但兩人心中已經出現了隔閡。

在常書鴻回國的第二年,陳芝秀從巴黎攜女回國,之後她與丈夫經過了幾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先是在北京生活,盧溝橋事變後,她與丈夫踏上了南逃之旅,好不容易在重慶安頓下來,常書鴻卻為了敦煌的藝術研究舉家遷往敦煌。

這位歷經顛沛的江南才女因搬家之事與丈夫再次大吵,哭泣的她向年幼的妻子哭訴道:“你爸爸瘋了,他嫌我們的苦受得還不夠,非要將一家人搬到那荒涼徹骨的敦煌去不可。嘉陵才兩歲,體弱多病,到了那天寒地凍的鬼地方咋活呀?”

1943年,出任國立敦煌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攜帶妻子兒女前往敦煌,沿途凜冽刺骨,蒼茫大地上只有幾株乾枯的紅柳在風中抖動。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一家四口

敦煌之地,黃沙蔽日,黃土撲面,每天三餐就是簡單的麵條撒點鹽、辣子和醋,沒有火爐子,在寒冷的冬夜,雙手都僵凍如鐵。

早已享受著巴黎生活的陳芝秀自然無法忍受這一切,他和常書鴻不再是畫界的“模範夫妻”,他們漸漸被生活折磨成一對怨偶,彼此的爭吵越來越多,據他們的女兒常沙娜後來回憶:“他們打架,打的時候,母親就去揪父親的眼鏡。因為父親高度近視,拿掉眼鏡,就看不見了。”

爭吵讓這對夫妻本就疏遠,再加上常書鴻一心將心撲在了敦煌事業上,忽略了妻子的感情,讓這段婚姻開始出現了裂痕,陳芝秀的心中,正慢慢地向敦煌研究所的總務主任趙忠清傾斜。

1945年,陳芝秀突謊稱自己有婦科病,向丈夫提出去蘭州檢查身體,常書鴻不以為意,竟還交代陳芝秀的老鄉趙忠清:“忠清老弟,拜託你照顧好夫人。”

矇在鼓裡的常書鴻竟還不知道這是他們的私奔之計,待陳芝秀離開數日後,常書鴻才知曉妻子和趙忠清是私奔出走了。悲痛欲絕的他連夜飛馳,馬不停蹄地趕往蘭州,心切的他不慎從馬上摔了下來,昏倒在戈壁灘上,被玉門關的地質工程師孫建初和一位老工人救起。

他昏迷了三天三夜,幾乎在鬼門關前走了一回,等到醒來之後,才看到蘭州報紙上刊登了陳芝秀的聲明:和常書鴻脫離關係。夫妻相守二十載,從此卻成為陌路人,這對常書鴻無疑是最大的悲痛,悲痛欲絕的他沒有就此沉淪下去,他知道他心中還有未完的敦煌之夢。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曾經的模仿夫妻

生為敦煌人,死作敦煌衛

妻子出走後,常書鴻將全部心血注入敦煌藝術研究,但好景不長,1945年,常書鴻卻接到了教育部的通知:撤銷敦煌藝術研究所,將石窟交給縣政府管轄,停止撥給消費。這意味著敦煌的藝術研究將無法繼續下去,研究所的成員只能抱著遺憾紛紛離去,只有常書鴻依然堅守在敦煌。

苦心人天不負,常書鴻的堅持終於換來了傅斯年、張民權、郭沫若等人的支持。1946年,常書鴻又再次開展了他的敦煌研究之旅,他將敦煌的藝術瑰寶不斷地展示給更多的人。1948年,常書鴻帶著敦煌500多幅臨本壁畫在南京和上海舉辦展覽,獲得了巨大成功。

進入七十年代後,時代動盪,常書鴻遭受誣陷,被開除黨籍,接受勞動改造。被命運再次打擊的常書鴻沒有放棄,而是熬過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艱苦歲月,始終堅守在敦煌,美學家高爾泰曾勸阻他說:“算了,別回敦煌去了!人生如逆旅,安處是吾鄉。你已經七十多歲,能放鬆休息最好……”

但常書鴻卻說到:“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我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敦煌,就這麼糊里糊塗被趕了出來,怎麼想都不安心。”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常書鴻先生

到後來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常書鴻的老年失憶症已經越發嚴重,儘管已經在北京療養生活,但每每有人拜訪他時,他總會說道:“為什麼要我住在這個屋子裡?為什麼把我弄到北京?為什麼不讓我回敦煌,我要回敦煌,我還要住我那個土房子。”

記憶也許會缺失,也許會忘懷,但心中的夢卻無法被磨滅,無論過去多久,常書鴻心中的敦煌永遠都在,即使他已經病得記不清任何事,任何人,但他卻永遠不會忘記心中的敦煌。

"

他是我國的第一代敦煌學家,是我國敦煌藝術研究的先驅。他放下安穩的法國生活,丟掉美好的浪漫愛情,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敦煌。在黃沙滿天,駝鈴鳴響的絲綢道路上,他永遠常存,他就是被譽為“敦煌的守護神”的常書鴻。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年少名揚法國

1904年,常書鴻在浙江杭州出生,常書鴻本姓伊爾根覺羅,是正兒八經的滿洲人,其祖父名少峰,為清朝駐防杭州的“世襲雲騎尉”。1918年,常書鴻考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25年,常書鴻前往省立工業專業學校任職美術教員,從此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謎。

1927年,為了在藝術上有所突破,常書鴻從西子湖畔漂洋過海前往法國里昂美術專科學校求學。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苦學,常書鴻以第一的成績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成為了著名油畫大師勞朗斯的門生。

次年,本是初出茅廬的他在法國畫界聲名鵲起,此後他連續四年拿下了當時法國學院派最具權威的畫廊——巴黎“春季沙龍”的金、銀獎,得到“不輕易以一字許人”的著名藝術批評家莫葛雷的另眼相待,此後他的作品陸續被蓬皮杜藝術中心、里昂美術館和法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事業一派磅礴的他在婚姻上更有個美麗溫婉的妻子,她叫陳芝秀,是常書鴻姑媽領養的女兒。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陳芝秀

那年她17歲,來到杭州相親,青春的芬芳相互吸引著兩個年輕人,在看見她的第一眼,他已一見鍾情,她亦如是。

他愛繪畫,她則喜歡雕塑,在巴黎相敬如賓的他們成為了畫界的“模範夫妻”,她成為了他的繆斯女神,他許多著名作品的靈感都來自於她。在他們巴黎16區的小屋裡,充滿了溫馨浪漫,新生的女兒常沙娜更是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樂趣。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一對璧人,常書鴻與陳芝秀(左一,左二)

因緣邂逅敦煌

1935年,在充滿詩情畫意的塞納河畔,常書鴻在一箇舊書攤上第一次看到了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他被畫冊的內容驚呆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彷彿一下子向他打開,那是從北魏到大唐時代的佛教藝術圖畫,磅礴的氣勢,恢宏的筆觸,奔放的畫風,細膩的人物無不深深地吸引著他。

當從書攤主人那裡得知這些圖冊是在敦煌的千佛洞中拍攝而來後,常書鴻心中不免湧出一種悵然:身為炎黃子孫的自己,竟然不知道敦煌位於何方。

次日,常書鴻來到了收藏敦煌絹畫的吉美博物館,他驚奇地發現儘管過去了千年,這些絹畫的手法與技巧依舊是那麼前衛和現代。後來他在回憶文章《鐵馬叮咚》中寫道:“傾倒於西洋文化,而且曾非常有自豪感地以蒙巴那斯的畫家自居……現在面對祖國的如此悠久的文化歷史,真是愧疚之極,不知如何懺悔才是。”

經此塞納河畔之遇後,常書鴻心生了前往敦煌的想法,在聽到丈夫回國的決定後,妻子陳芝秀說:“書鴻,你不會是大腦一時發熱?你得好好想一想,你在巴黎已非常被看好,連巴黎近代美術館也收藏了你的油畫,你還是巴黎美術協會的會員。這份殊榮,是眾多海外學子難以比肩的。可一旦回到那塊軍閥混戰、血腥殺戮的土地,國運衰微,豈有藝術的昌明?”

面對妻子的勸解,常書鴻不假思索地說到:“芝秀,我很清醒。如果真的是大腦發熱,那也是被古老的敦煌藝術感染的。功名利祿不過過眼煙雲,真正的藝術家並不看重這些。”

為了讓丈夫留下來,陳芝秀更是搬出了女兒與自己:“我離畢業還有一年,沙娜也不過5歲,連一句中文都不會說。”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常書鴻、陳芝秀和女兒常沙娜

但這一切都無法束縛常書鴻飛往敦煌的藝術之翼,1937年常書鴻馬不停蹄地回到了闊別多年的祖國,在重慶安定下來的他心卻安定不下來,只因他心中未見到魂牽夢縈的敦煌。機緣巧合下,當時擔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的于右任提出的建立敦煌研究所的提案正式通過,在好友樑思成的推薦下常書鴻前往敦煌擔任所長。

1942年,在看見敦煌的那一剎那,他心情澎湃,後來他在《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一書中寫道:就在我們初到這裡時,洞窟被當做淘金人夜宿的地方。脫落的壁畫夾雜在殘垣斷壁中,隨處皆是。我不勝感慨,負在我們肩上的工作,將是那麼艱鉅沉重。

儘管言辭中頗有傷感之言,但常書鴻已經做好了準備,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敦煌。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1939年,常書鴻與友人合影

得敦煌,失芝秀

早在決定回國之際,常書鴻與妻子就因前往敦煌之事發生幾次爭吵,雖然沒有出現大的裂痕,但兩人心中已經出現了隔閡。

在常書鴻回國的第二年,陳芝秀從巴黎攜女回國,之後她與丈夫經過了幾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先是在北京生活,盧溝橋事變後,她與丈夫踏上了南逃之旅,好不容易在重慶安頓下來,常書鴻卻為了敦煌的藝術研究舉家遷往敦煌。

這位歷經顛沛的江南才女因搬家之事與丈夫再次大吵,哭泣的她向年幼的妻子哭訴道:“你爸爸瘋了,他嫌我們的苦受得還不夠,非要將一家人搬到那荒涼徹骨的敦煌去不可。嘉陵才兩歲,體弱多病,到了那天寒地凍的鬼地方咋活呀?”

1943年,出任國立敦煌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攜帶妻子兒女前往敦煌,沿途凜冽刺骨,蒼茫大地上只有幾株乾枯的紅柳在風中抖動。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一家四口

敦煌之地,黃沙蔽日,黃土撲面,每天三餐就是簡單的麵條撒點鹽、辣子和醋,沒有火爐子,在寒冷的冬夜,雙手都僵凍如鐵。

早已享受著巴黎生活的陳芝秀自然無法忍受這一切,他和常書鴻不再是畫界的“模範夫妻”,他們漸漸被生活折磨成一對怨偶,彼此的爭吵越來越多,據他們的女兒常沙娜後來回憶:“他們打架,打的時候,母親就去揪父親的眼鏡。因為父親高度近視,拿掉眼鏡,就看不見了。”

爭吵讓這對夫妻本就疏遠,再加上常書鴻一心將心撲在了敦煌事業上,忽略了妻子的感情,讓這段婚姻開始出現了裂痕,陳芝秀的心中,正慢慢地向敦煌研究所的總務主任趙忠清傾斜。

1945年,陳芝秀突謊稱自己有婦科病,向丈夫提出去蘭州檢查身體,常書鴻不以為意,竟還交代陳芝秀的老鄉趙忠清:“忠清老弟,拜託你照顧好夫人。”

矇在鼓裡的常書鴻竟還不知道這是他們的私奔之計,待陳芝秀離開數日後,常書鴻才知曉妻子和趙忠清是私奔出走了。悲痛欲絕的他連夜飛馳,馬不停蹄地趕往蘭州,心切的他不慎從馬上摔了下來,昏倒在戈壁灘上,被玉門關的地質工程師孫建初和一位老工人救起。

他昏迷了三天三夜,幾乎在鬼門關前走了一回,等到醒來之後,才看到蘭州報紙上刊登了陳芝秀的聲明:和常書鴻脫離關係。夫妻相守二十載,從此卻成為陌路人,這對常書鴻無疑是最大的悲痛,悲痛欲絕的他沒有就此沉淪下去,他知道他心中還有未完的敦煌之夢。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曾經的模仿夫妻

生為敦煌人,死作敦煌衛

妻子出走後,常書鴻將全部心血注入敦煌藝術研究,但好景不長,1945年,常書鴻卻接到了教育部的通知:撤銷敦煌藝術研究所,將石窟交給縣政府管轄,停止撥給消費。這意味著敦煌的藝術研究將無法繼續下去,研究所的成員只能抱著遺憾紛紛離去,只有常書鴻依然堅守在敦煌。

苦心人天不負,常書鴻的堅持終於換來了傅斯年、張民權、郭沫若等人的支持。1946年,常書鴻又再次開展了他的敦煌研究之旅,他將敦煌的藝術瑰寶不斷地展示給更多的人。1948年,常書鴻帶著敦煌500多幅臨本壁畫在南京和上海舉辦展覽,獲得了巨大成功。

進入七十年代後,時代動盪,常書鴻遭受誣陷,被開除黨籍,接受勞動改造。被命運再次打擊的常書鴻沒有放棄,而是熬過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艱苦歲月,始終堅守在敦煌,美學家高爾泰曾勸阻他說:“算了,別回敦煌去了!人生如逆旅,安處是吾鄉。你已經七十多歲,能放鬆休息最好……”

但常書鴻卻說到:“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我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敦煌,就這麼糊里糊塗被趕了出來,怎麼想都不安心。”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圖 | 常書鴻先生

到後來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常書鴻的老年失憶症已經越發嚴重,儘管已經在北京療養生活,但每每有人拜訪他時,他總會說道:“為什麼要我住在這個屋子裡?為什麼把我弄到北京?為什麼不讓我回敦煌,我要回敦煌,我還要住我那個土房子。”

記憶也許會缺失,也許會忘懷,但心中的夢卻無法被磨滅,無論過去多久,常書鴻心中的敦煌永遠都在,即使他已經病得記不清任何事,任何人,但他卻永遠不會忘記心中的敦煌。

從模範夫妻到怨偶分離,常書鴻與妻子的20年:後知後覺,說散就散

1994年6月,常書鴻在北京去世,按照他的遺願,他的骨灰埋在了莫高窟,他生前是敦煌的守護神,死後他也將永遠守護著莫高窟,守護著敦煌的瑰寶,守護這片沙漠之地。

文丨鹿無為

圖片參考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