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

帝王之家是無情的,知常容寫過一篇文章《太子越能幹,皇帝越害怕,這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真實想法》有很多朋友在下面留言說唐玄宗太無情,為什麼處處防著自己的兒子呢?這就引發出一個議題:帝王之家難道真的不能有父子之情和兄弟之愛嗎

"

帝王之家是無情的,知常容寫過一篇文章《太子越能幹,皇帝越害怕,這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真實想法》有很多朋友在下面留言說唐玄宗太無情,為什麼處處防著自己的兒子呢?這就引發出一個議題:帝王之家難道真的不能有父子之情和兄弟之愛嗎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民間熟知度最高的兄弟相殘例子應該是《七步詩》。據傳說曹丕當上皇帝之後,某一天找了一個藉故要求曹植七步成詩,不然就殺了他。在這種情況下,曹植寫下這首著名的《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今念之,其悲涼之氣透骨而來。

曹丕迫害曹植在《三國志》裡也有記載。

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

這是灌均上奏的,如果不是曹丕授意,給灌均十萬個膽也不敢給曹植按上這樣的罪名,曹植再胡鬧也不會去劫脅使者。

"

帝王之家是無情的,知常容寫過一篇文章《太子越能幹,皇帝越害怕,這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真實想法》有很多朋友在下面留言說唐玄宗太無情,為什麼處處防著自己的兒子呢?這就引發出一個議題:帝王之家難道真的不能有父子之情和兄弟之愛嗎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民間熟知度最高的兄弟相殘例子應該是《七步詩》。據傳說曹丕當上皇帝之後,某一天找了一個藉故要求曹植七步成詩,不然就殺了他。在這種情況下,曹植寫下這首著名的《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今念之,其悲涼之氣透骨而來。

曹丕迫害曹植在《三國志》裡也有記載。

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

這是灌均上奏的,如果不是曹丕授意,給灌均十萬個膽也不敢給曹植按上這樣的罪名,曹植再胡鬧也不會去劫脅使者。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父子相害的案例在唐朝發生的機率也很高,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逼唐高祖禪讓,《長安十二時辰》別看聖人不斷折騰太子,似乎很可憐。後來太子坐上帝位之後,同樣放任太監去迫害唐玄宗,也就是劇中的聖人,父子之情蕩然無存。

唐肅宗將唐玄宗遷到太極宮的過程中,在路上遇到李輔國帶著很多刀已離鞘的士兵圍住唐玄宗。從陣勢上看,一聲令下,唐玄宗自然就會身死刀下。唐玄宗此時已經年老,身邊才二三十個老弱之人。

如此情景,唐玄宗嚇的掉了好幾次馬背,幸好高力士也就是劇中的郭力仕鎮住了場面。到了太極宮後,唐玄宗拉著高力士的手說,如果沒有你,我今天的命算是沒了。李輔國只是一個宦官,雖說是他自己的主意,如果他沒有摸透唐肅宗的心思,他怎麼敢如此呢?事後也沒有受到任何的警告,依舊深受唐肅宗寵信。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難道真的沒有親情嗎?

"

帝王之家是無情的,知常容寫過一篇文章《太子越能幹,皇帝越害怕,這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真實想法》有很多朋友在下面留言說唐玄宗太無情,為什麼處處防著自己的兒子呢?這就引發出一個議題:帝王之家難道真的不能有父子之情和兄弟之愛嗎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民間熟知度最高的兄弟相殘例子應該是《七步詩》。據傳說曹丕當上皇帝之後,某一天找了一個藉故要求曹植七步成詩,不然就殺了他。在這種情況下,曹植寫下這首著名的《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今念之,其悲涼之氣透骨而來。

曹丕迫害曹植在《三國志》裡也有記載。

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

這是灌均上奏的,如果不是曹丕授意,給灌均十萬個膽也不敢給曹植按上這樣的罪名,曹植再胡鬧也不會去劫脅使者。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父子相害的案例在唐朝發生的機率也很高,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逼唐高祖禪讓,《長安十二時辰》別看聖人不斷折騰太子,似乎很可憐。後來太子坐上帝位之後,同樣放任太監去迫害唐玄宗,也就是劇中的聖人,父子之情蕩然無存。

唐肅宗將唐玄宗遷到太極宮的過程中,在路上遇到李輔國帶著很多刀已離鞘的士兵圍住唐玄宗。從陣勢上看,一聲令下,唐玄宗自然就會身死刀下。唐玄宗此時已經年老,身邊才二三十個老弱之人。

如此情景,唐玄宗嚇的掉了好幾次馬背,幸好高力士也就是劇中的郭力仕鎮住了場面。到了太極宮後,唐玄宗拉著高力士的手說,如果沒有你,我今天的命算是沒了。李輔國只是一個宦官,雖說是他自己的主意,如果他沒有摸透唐肅宗的心思,他怎麼敢如此呢?事後也沒有受到任何的警告,依舊深受唐肅宗寵信。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難道真的沒有親情嗎?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古人早就道出真正的理由。

這個人叫馬周。

馬周這個人挺有意思的,他少年之時家窮,但是眼高於頂,對誰都不用心,放浪不羈所以不受大家歡迎,後來多次任官都受到上司的責難,幹不了多久就辭職,乾脆當了常何的門客。

有一次唐太宗希望大家上書談論現在的得失,進行自我批評。常何是個武將,自然寫不出來,門客馬周代寫。唐太宗看完很驚訝這是個人才。唐太宗想見到馬周,求賢若渴,派了四批人去請,終於見到了馬周。這件事情曾是戲曲的常用題材。

一交流就像遇到知己一樣,很快馬周就青雲直上了。

貞觀十一年,時任侍御史的馬周在給李世民的上書中道出為什麼父子,兄弟之間不能有親情的原因。

"

帝王之家是無情的,知常容寫過一篇文章《太子越能幹,皇帝越害怕,這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真實想法》有很多朋友在下面留言說唐玄宗太無情,為什麼處處防著自己的兒子呢?這就引發出一個議題:帝王之家難道真的不能有父子之情和兄弟之愛嗎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民間熟知度最高的兄弟相殘例子應該是《七步詩》。據傳說曹丕當上皇帝之後,某一天找了一個藉故要求曹植七步成詩,不然就殺了他。在這種情況下,曹植寫下這首著名的《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今念之,其悲涼之氣透骨而來。

曹丕迫害曹植在《三國志》裡也有記載。

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

這是灌均上奏的,如果不是曹丕授意,給灌均十萬個膽也不敢給曹植按上這樣的罪名,曹植再胡鬧也不會去劫脅使者。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父子相害的案例在唐朝發生的機率也很高,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逼唐高祖禪讓,《長安十二時辰》別看聖人不斷折騰太子,似乎很可憐。後來太子坐上帝位之後,同樣放任太監去迫害唐玄宗,也就是劇中的聖人,父子之情蕩然無存。

唐肅宗將唐玄宗遷到太極宮的過程中,在路上遇到李輔國帶著很多刀已離鞘的士兵圍住唐玄宗。從陣勢上看,一聲令下,唐玄宗自然就會身死刀下。唐玄宗此時已經年老,身邊才二三十個老弱之人。

如此情景,唐玄宗嚇的掉了好幾次馬背,幸好高力士也就是劇中的郭力仕鎮住了場面。到了太極宮後,唐玄宗拉著高力士的手說,如果沒有你,我今天的命算是沒了。李輔國只是一個宦官,雖說是他自己的主意,如果他沒有摸透唐肅宗的心思,他怎麼敢如此呢?事後也沒有受到任何的警告,依舊深受唐肅宗寵信。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難道真的沒有親情嗎?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古人早就道出真正的理由。

這個人叫馬周。

馬周這個人挺有意思的,他少年之時家窮,但是眼高於頂,對誰都不用心,放浪不羈所以不受大家歡迎,後來多次任官都受到上司的責難,幹不了多久就辭職,乾脆當了常何的門客。

有一次唐太宗希望大家上書談論現在的得失,進行自我批評。常何是個武將,自然寫不出來,門客馬周代寫。唐太宗看完很驚訝這是個人才。唐太宗想見到馬周,求賢若渴,派了四批人去請,終於見到了馬周。這件事情曾是戲曲的常用題材。

一交流就像遇到知己一樣,很快馬周就青雲直上了。

貞觀十一年,時任侍御史的馬周在給李世民的上書中道出為什麼父子,兄弟之間不能有親情的原因。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首先他指出皇帝不能對孩子有偏愛。因為從漢晉以來很多因為有偏愛,最終導致災禍,這樣的事情舉不用勝舉。

人主熟知其然,但溺於私愛,故前車既覆而後車不改轍也——《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 》

然後他繼續說,每一個皇帝都很清楚這樣是不對的,但是架不住親情,會對喜歡的孩子有偏愛,這樣會給大臣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導致每一個孩子身邊都會圍上一大幫給他們出主意的人。孩子也接受到錯誤的信息,所以最後雖然前面反例很多,帝王自己也很清楚這樣做不對,但架不住人之常情還是會繼續犯的。

馬周的邏輯就是皇帝是不可以有私愛。因為皇帝的私愛是很危險的

"

帝王之家是無情的,知常容寫過一篇文章《太子越能幹,皇帝越害怕,這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真實想法》有很多朋友在下面留言說唐玄宗太無情,為什麼處處防著自己的兒子呢?這就引發出一個議題:帝王之家難道真的不能有父子之情和兄弟之愛嗎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民間熟知度最高的兄弟相殘例子應該是《七步詩》。據傳說曹丕當上皇帝之後,某一天找了一個藉故要求曹植七步成詩,不然就殺了他。在這種情況下,曹植寫下這首著名的《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今念之,其悲涼之氣透骨而來。

曹丕迫害曹植在《三國志》裡也有記載。

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

這是灌均上奏的,如果不是曹丕授意,給灌均十萬個膽也不敢給曹植按上這樣的罪名,曹植再胡鬧也不會去劫脅使者。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父子相害的案例在唐朝發生的機率也很高,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逼唐高祖禪讓,《長安十二時辰》別看聖人不斷折騰太子,似乎很可憐。後來太子坐上帝位之後,同樣放任太監去迫害唐玄宗,也就是劇中的聖人,父子之情蕩然無存。

唐肅宗將唐玄宗遷到太極宮的過程中,在路上遇到李輔國帶著很多刀已離鞘的士兵圍住唐玄宗。從陣勢上看,一聲令下,唐玄宗自然就會身死刀下。唐玄宗此時已經年老,身邊才二三十個老弱之人。

如此情景,唐玄宗嚇的掉了好幾次馬背,幸好高力士也就是劇中的郭力仕鎮住了場面。到了太極宮後,唐玄宗拉著高力士的手說,如果沒有你,我今天的命算是沒了。李輔國只是一個宦官,雖說是他自己的主意,如果他沒有摸透唐肅宗的心思,他怎麼敢如此呢?事後也沒有受到任何的警告,依舊深受唐肅宗寵信。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難道真的沒有親情嗎?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古人早就道出真正的理由。

這個人叫馬周。

馬周這個人挺有意思的,他少年之時家窮,但是眼高於頂,對誰都不用心,放浪不羈所以不受大家歡迎,後來多次任官都受到上司的責難,幹不了多久就辭職,乾脆當了常何的門客。

有一次唐太宗希望大家上書談論現在的得失,進行自我批評。常何是個武將,自然寫不出來,門客馬周代寫。唐太宗看完很驚訝這是個人才。唐太宗想見到馬周,求賢若渴,派了四批人去請,終於見到了馬周。這件事情曾是戲曲的常用題材。

一交流就像遇到知己一樣,很快馬周就青雲直上了。

貞觀十一年,時任侍御史的馬周在給李世民的上書中道出為什麼父子,兄弟之間不能有親情的原因。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首先他指出皇帝不能對孩子有偏愛。因為從漢晉以來很多因為有偏愛,最終導致災禍,這樣的事情舉不用勝舉。

人主熟知其然,但溺於私愛,故前車既覆而後車不改轍也——《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 》

然後他繼續說,每一個皇帝都很清楚這樣是不對的,但是架不住親情,會對喜歡的孩子有偏愛,這樣會給大臣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導致每一個孩子身邊都會圍上一大幫給他們出主意的人。孩子也接受到錯誤的信息,所以最後雖然前面反例很多,帝王自己也很清楚這樣做不對,但架不住人之常情還是會繼續犯的。

馬周的邏輯就是皇帝是不可以有私愛。因為皇帝的私愛是很危險的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他舉了曹操的例子,曹操早期對曹植很寵愛,使得曹植與曹丕相爭,最後曹丕把曹植給恨上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曹植後來遇到的困境有一大部分是曹操的私愛造成的。

太祖甚異之,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

曹操對曹植的確很愛,但是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昔魏武帝寵樹陳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閉,有同獄囚,以先帝加恩太多——《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 》

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皇帝你現在對孩子特別的寵愛,實際上是給他未來生活埋下禍根。簡單一句話就是皇帝想要給孩子呈現父愛,但不能給也不敢給。皇帝註定是孤家寡人

"

帝王之家是無情的,知常容寫過一篇文章《太子越能幹,皇帝越害怕,這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真實想法》有很多朋友在下面留言說唐玄宗太無情,為什麼處處防著自己的兒子呢?這就引發出一個議題:帝王之家難道真的不能有父子之情和兄弟之愛嗎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民間熟知度最高的兄弟相殘例子應該是《七步詩》。據傳說曹丕當上皇帝之後,某一天找了一個藉故要求曹植七步成詩,不然就殺了他。在這種情況下,曹植寫下這首著名的《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今念之,其悲涼之氣透骨而來。

曹丕迫害曹植在《三國志》裡也有記載。

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

這是灌均上奏的,如果不是曹丕授意,給灌均十萬個膽也不敢給曹植按上這樣的罪名,曹植再胡鬧也不會去劫脅使者。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父子相害的案例在唐朝發生的機率也很高,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逼唐高祖禪讓,《長安十二時辰》別看聖人不斷折騰太子,似乎很可憐。後來太子坐上帝位之後,同樣放任太監去迫害唐玄宗,也就是劇中的聖人,父子之情蕩然無存。

唐肅宗將唐玄宗遷到太極宮的過程中,在路上遇到李輔國帶著很多刀已離鞘的士兵圍住唐玄宗。從陣勢上看,一聲令下,唐玄宗自然就會身死刀下。唐玄宗此時已經年老,身邊才二三十個老弱之人。

如此情景,唐玄宗嚇的掉了好幾次馬背,幸好高力士也就是劇中的郭力仕鎮住了場面。到了太極宮後,唐玄宗拉著高力士的手說,如果沒有你,我今天的命算是沒了。李輔國只是一個宦官,雖說是他自己的主意,如果他沒有摸透唐肅宗的心思,他怎麼敢如此呢?事後也沒有受到任何的警告,依舊深受唐肅宗寵信。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難道真的沒有親情嗎?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古人早就道出真正的理由。

這個人叫馬周。

馬周這個人挺有意思的,他少年之時家窮,但是眼高於頂,對誰都不用心,放浪不羈所以不受大家歡迎,後來多次任官都受到上司的責難,幹不了多久就辭職,乾脆當了常何的門客。

有一次唐太宗希望大家上書談論現在的得失,進行自我批評。常何是個武將,自然寫不出來,門客馬周代寫。唐太宗看完很驚訝這是個人才。唐太宗想見到馬周,求賢若渴,派了四批人去請,終於見到了馬周。這件事情曾是戲曲的常用題材。

一交流就像遇到知己一樣,很快馬周就青雲直上了。

貞觀十一年,時任侍御史的馬周在給李世民的上書中道出為什麼父子,兄弟之間不能有親情的原因。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首先他指出皇帝不能對孩子有偏愛。因為從漢晉以來很多因為有偏愛,最終導致災禍,這樣的事情舉不用勝舉。

人主熟知其然,但溺於私愛,故前車既覆而後車不改轍也——《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 》

然後他繼續說,每一個皇帝都很清楚這樣是不對的,但是架不住親情,會對喜歡的孩子有偏愛,這樣會給大臣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導致每一個孩子身邊都會圍上一大幫給他們出主意的人。孩子也接受到錯誤的信息,所以最後雖然前面反例很多,帝王自己也很清楚這樣做不對,但架不住人之常情還是會繼續犯的。

馬周的邏輯就是皇帝是不可以有私愛。因為皇帝的私愛是很危險的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他舉了曹操的例子,曹操早期對曹植很寵愛,使得曹植與曹丕相爭,最後曹丕把曹植給恨上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曹植後來遇到的困境有一大部分是曹操的私愛造成的。

太祖甚異之,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

曹操對曹植的確很愛,但是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昔魏武帝寵樹陳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閉,有同獄囚,以先帝加恩太多——《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 》

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皇帝你現在對孩子特別的寵愛,實際上是給他未來生活埋下禍根。簡單一句話就是皇帝想要給孩子呈現父愛,但不能給也不敢給。皇帝註定是孤家寡人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當然馬周說話還是比較緩和的,當時他對李世民說,你也不用難過,因為你的孩子有的吃,有的用,還有這麼高的地位,比普通人好太多了,什麼都有了,你根本不需要給他們私愛

李世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最後給了他很多賞賜,不久就升任給事中

但人非草木,怎麼可能做到絕對無情呢?後來李世民就偏愛魏王泰。這個時候唐初大書法家褚遂良就提醒李世民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他提出的觀點是:

昔聖人制禮,尊嫡卑庶。謂之儲君,道亞霄極,甚為崇重,用物不計,泉貨財帛,與王者共之。庶子體卑,不得為例,——《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 》

核心就一句話,兒子之間就是不一樣的,必須要有等級,要有規矩,要不平等,要有高下之分,這樣才可以符合規矩,而且他將這個認為是聖人制禮。

這樣的觀點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簡直無法理解。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分出太子出其他孩子的不同,父親為什麼不能一同而視,平等視之呢?

"

帝王之家是無情的,知常容寫過一篇文章《太子越能幹,皇帝越害怕,這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真實想法》有很多朋友在下面留言說唐玄宗太無情,為什麼處處防著自己的兒子呢?這就引發出一個議題:帝王之家難道真的不能有父子之情和兄弟之愛嗎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民間熟知度最高的兄弟相殘例子應該是《七步詩》。據傳說曹丕當上皇帝之後,某一天找了一個藉故要求曹植七步成詩,不然就殺了他。在這種情況下,曹植寫下這首著名的《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今念之,其悲涼之氣透骨而來。

曹丕迫害曹植在《三國志》裡也有記載。

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

這是灌均上奏的,如果不是曹丕授意,給灌均十萬個膽也不敢給曹植按上這樣的罪名,曹植再胡鬧也不會去劫脅使者。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父子相害的案例在唐朝發生的機率也很高,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逼唐高祖禪讓,《長安十二時辰》別看聖人不斷折騰太子,似乎很可憐。後來太子坐上帝位之後,同樣放任太監去迫害唐玄宗,也就是劇中的聖人,父子之情蕩然無存。

唐肅宗將唐玄宗遷到太極宮的過程中,在路上遇到李輔國帶著很多刀已離鞘的士兵圍住唐玄宗。從陣勢上看,一聲令下,唐玄宗自然就會身死刀下。唐玄宗此時已經年老,身邊才二三十個老弱之人。

如此情景,唐玄宗嚇的掉了好幾次馬背,幸好高力士也就是劇中的郭力仕鎮住了場面。到了太極宮後,唐玄宗拉著高力士的手說,如果沒有你,我今天的命算是沒了。李輔國只是一個宦官,雖說是他自己的主意,如果他沒有摸透唐肅宗的心思,他怎麼敢如此呢?事後也沒有受到任何的警告,依舊深受唐肅宗寵信。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難道真的沒有親情嗎?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古人早就道出真正的理由。

這個人叫馬周。

馬周這個人挺有意思的,他少年之時家窮,但是眼高於頂,對誰都不用心,放浪不羈所以不受大家歡迎,後來多次任官都受到上司的責難,幹不了多久就辭職,乾脆當了常何的門客。

有一次唐太宗希望大家上書談論現在的得失,進行自我批評。常何是個武將,自然寫不出來,門客馬周代寫。唐太宗看完很驚訝這是個人才。唐太宗想見到馬周,求賢若渴,派了四批人去請,終於見到了馬周。這件事情曾是戲曲的常用題材。

一交流就像遇到知己一樣,很快馬周就青雲直上了。

貞觀十一年,時任侍御史的馬周在給李世民的上書中道出為什麼父子,兄弟之間不能有親情的原因。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首先他指出皇帝不能對孩子有偏愛。因為從漢晉以來很多因為有偏愛,最終導致災禍,這樣的事情舉不用勝舉。

人主熟知其然,但溺於私愛,故前車既覆而後車不改轍也——《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 》

然後他繼續說,每一個皇帝都很清楚這樣是不對的,但是架不住親情,會對喜歡的孩子有偏愛,這樣會給大臣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導致每一個孩子身邊都會圍上一大幫給他們出主意的人。孩子也接受到錯誤的信息,所以最後雖然前面反例很多,帝王自己也很清楚這樣做不對,但架不住人之常情還是會繼續犯的。

馬周的邏輯就是皇帝是不可以有私愛。因為皇帝的私愛是很危險的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他舉了曹操的例子,曹操早期對曹植很寵愛,使得曹植與曹丕相爭,最後曹丕把曹植給恨上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曹植後來遇到的困境有一大部分是曹操的私愛造成的。

太祖甚異之,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

曹操對曹植的確很愛,但是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昔魏武帝寵樹陳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閉,有同獄囚,以先帝加恩太多——《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 》

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皇帝你現在對孩子特別的寵愛,實際上是給他未來生活埋下禍根。簡單一句話就是皇帝想要給孩子呈現父愛,但不能給也不敢給。皇帝註定是孤家寡人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當然馬周說話還是比較緩和的,當時他對李世民說,你也不用難過,因為你的孩子有的吃,有的用,還有這麼高的地位,比普通人好太多了,什麼都有了,你根本不需要給他們私愛

李世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最後給了他很多賞賜,不久就升任給事中

但人非草木,怎麼可能做到絕對無情呢?後來李世民就偏愛魏王泰。這個時候唐初大書法家褚遂良就提醒李世民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他提出的觀點是:

昔聖人制禮,尊嫡卑庶。謂之儲君,道亞霄極,甚為崇重,用物不計,泉貨財帛,與王者共之。庶子體卑,不得為例,——《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 》

核心就一句話,兒子之間就是不一樣的,必須要有等級,要有規矩,要不平等,要有高下之分,這樣才可以符合規矩,而且他將這個認為是聖人制禮。

這樣的觀點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簡直無法理解。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分出太子出其他孩子的不同,父親為什麼不能一同而視,平等視之呢?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當親者疏,當尊者卑,則佞巧之徒承機而動,私恩害公——《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 》

因為皇帝不能將這些兒子分成等級,來一個親疏有別,尊卑有別,斷了別人的念想,那會給投機之人一種暗示趁機結黨,最後禍害的絕對是國家。

雖然李世民接受勸告,最後依舊對魏王更加寵愛,使得當時的太子李承乾深感壓力,擔心太子之位失去,第一步想到弄死李泰,失敗之後就與侯君集等人來了一個先下手為強逼宮李世民,結果當然是失敗了。

這是皇帝的私愛造成的,所以最後立太子的時候立了一個最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當時李世民的想法是李治不心狠手辣,這樣才能夠讓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都活下來,而不是相殘。但溫和的李治卻給了武則天一個機會,這一切似乎又是冥冥之中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李世民想展示父愛都不可能。所以上天是完全公平的,當你得到越多,那就代表失去越多。皇帝擁有天下,但卻不能擁有親情。皇帝自稱孤,寡人,雖然說是自謙,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現實的寫照呢

"

帝王之家是無情的,知常容寫過一篇文章《太子越能幹,皇帝越害怕,這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聖人真實想法》有很多朋友在下面留言說唐玄宗太無情,為什麼處處防著自己的兒子呢?這就引發出一個議題:帝王之家難道真的不能有父子之情和兄弟之愛嗎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民間熟知度最高的兄弟相殘例子應該是《七步詩》。據傳說曹丕當上皇帝之後,某一天找了一個藉故要求曹植七步成詩,不然就殺了他。在這種情況下,曹植寫下這首著名的《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今念之,其悲涼之氣透骨而來。

曹丕迫害曹植在《三國志》裡也有記載。

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

這是灌均上奏的,如果不是曹丕授意,給灌均十萬個膽也不敢給曹植按上這樣的罪名,曹植再胡鬧也不會去劫脅使者。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父子相害的案例在唐朝發生的機率也很高,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逼唐高祖禪讓,《長安十二時辰》別看聖人不斷折騰太子,似乎很可憐。後來太子坐上帝位之後,同樣放任太監去迫害唐玄宗,也就是劇中的聖人,父子之情蕩然無存。

唐肅宗將唐玄宗遷到太極宮的過程中,在路上遇到李輔國帶著很多刀已離鞘的士兵圍住唐玄宗。從陣勢上看,一聲令下,唐玄宗自然就會身死刀下。唐玄宗此時已經年老,身邊才二三十個老弱之人。

如此情景,唐玄宗嚇的掉了好幾次馬背,幸好高力士也就是劇中的郭力仕鎮住了場面。到了太極宮後,唐玄宗拉著高力士的手說,如果沒有你,我今天的命算是沒了。李輔國只是一個宦官,雖說是他自己的主意,如果他沒有摸透唐肅宗的心思,他怎麼敢如此呢?事後也沒有受到任何的警告,依舊深受唐肅宗寵信。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難道真的沒有親情嗎?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古人早就道出真正的理由。

這個人叫馬周。

馬周這個人挺有意思的,他少年之時家窮,但是眼高於頂,對誰都不用心,放浪不羈所以不受大家歡迎,後來多次任官都受到上司的責難,幹不了多久就辭職,乾脆當了常何的門客。

有一次唐太宗希望大家上書談論現在的得失,進行自我批評。常何是個武將,自然寫不出來,門客馬周代寫。唐太宗看完很驚訝這是個人才。唐太宗想見到馬周,求賢若渴,派了四批人去請,終於見到了馬周。這件事情曾是戲曲的常用題材。

一交流就像遇到知己一樣,很快馬周就青雲直上了。

貞觀十一年,時任侍御史的馬周在給李世民的上書中道出為什麼父子,兄弟之間不能有親情的原因。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首先他指出皇帝不能對孩子有偏愛。因為從漢晉以來很多因為有偏愛,最終導致災禍,這樣的事情舉不用勝舉。

人主熟知其然,但溺於私愛,故前車既覆而後車不改轍也——《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 》

然後他繼續說,每一個皇帝都很清楚這樣是不對的,但是架不住親情,會對喜歡的孩子有偏愛,這樣會給大臣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導致每一個孩子身邊都會圍上一大幫給他們出主意的人。孩子也接受到錯誤的信息,所以最後雖然前面反例很多,帝王自己也很清楚這樣做不對,但架不住人之常情還是會繼續犯的。

馬周的邏輯就是皇帝是不可以有私愛。因為皇帝的私愛是很危險的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他舉了曹操的例子,曹操早期對曹植很寵愛,使得曹植與曹丕相爭,最後曹丕把曹植給恨上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曹植後來遇到的困境有一大部分是曹操的私愛造成的。

太祖甚異之,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

曹操對曹植的確很愛,但是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昔魏武帝寵樹陳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閉,有同獄囚,以先帝加恩太多——《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 》

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皇帝你現在對孩子特別的寵愛,實際上是給他未來生活埋下禍根。簡單一句話就是皇帝想要給孩子呈現父愛,但不能給也不敢給。皇帝註定是孤家寡人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當然馬周說話還是比較緩和的,當時他對李世民說,你也不用難過,因為你的孩子有的吃,有的用,還有這麼高的地位,比普通人好太多了,什麼都有了,你根本不需要給他們私愛

李世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最後給了他很多賞賜,不久就升任給事中

但人非草木,怎麼可能做到絕對無情呢?後來李世民就偏愛魏王泰。這個時候唐初大書法家褚遂良就提醒李世民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他提出的觀點是:

昔聖人制禮,尊嫡卑庶。謂之儲君,道亞霄極,甚為崇重,用物不計,泉貨財帛,與王者共之。庶子體卑,不得為例,——《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 》

核心就一句話,兒子之間就是不一樣的,必須要有等級,要有規矩,要不平等,要有高下之分,這樣才可以符合規矩,而且他將這個認為是聖人制禮。

這樣的觀點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簡直無法理解。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分出太子出其他孩子的不同,父親為什麼不能一同而視,平等視之呢?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當親者疏,當尊者卑,則佞巧之徒承機而動,私恩害公——《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 》

因為皇帝不能將這些兒子分成等級,來一個親疏有別,尊卑有別,斷了別人的念想,那會給投機之人一種暗示趁機結黨,最後禍害的絕對是國家。

雖然李世民接受勸告,最後依舊對魏王更加寵愛,使得當時的太子李承乾深感壓力,擔心太子之位失去,第一步想到弄死李泰,失敗之後就與侯君集等人來了一個先下手為強逼宮李世民,結果當然是失敗了。

這是皇帝的私愛造成的,所以最後立太子的時候立了一個最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當時李世民的想法是李治不心狠手辣,這樣才能夠讓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都活下來,而不是相殘。但溫和的李治卻給了武則天一個機會,這一切似乎又是冥冥之中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李世民想展示父愛都不可能。所以上天是完全公平的,當你得到越多,那就代表失去越多。皇帝擁有天下,但卻不能擁有親情。皇帝自稱孤,寡人,雖然說是自謙,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現實的寫照呢

《長安十二時辰》聖人與太子為啥無父子之情,古人給出解釋有理嗎?

這又讓我想起周星馳主演的《大話西遊》中的一段臺詞,至尊寶到底要不要變成孫悟空。

我要再提醒你一次,金箍戴上之後你再也不是個凡人,人世間的情慾不能再沾半點。如果動心這個金箍就會在你頭上越收越緊,苦不堪言。

今天我才真正弄明白周星馳這句臺詞的意思。李世民將皇帝位的金箍戴上之後,他失去了什麼?當他動了父子之愛,就引發太子之亂,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立了溫和的李治卻埋下了武周之亂。

這世界從不缺金箍,金箍是很誘人,它會給你超能力,歷朝歷代不斷有人去搶著戴,他們始終認為搶到這些就是幸福生活,就是人生巔峰。

對於普通人來說,名和利就是人世間最大的金箍,搶的人也很多。戴不戴全在你自願,也沒有對錯,只是你的選擇。

一句話:有得必有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