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

《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廣受好評,劇中男主張小敬身陷右驍衛官署大牢,無法脫身,關鍵時刻驃騎大將軍郭利仕出面,才將張小敬救出。劇裡李必稱其為郭叔叔的大將軍郭利仕,是聖人身邊的寵臣,太子和李必也都十分信任他,也正是他,在得知聖人有了隱居驪山溫泉宮,移權給右相的想法後,挺身而出,為太子仗義執言,試圖扭轉乾坤。那麼,這位太子的得力幫手郭利仕在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歷史上真實的郭利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

《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廣受好評,劇中男主張小敬身陷右驍衛官署大牢,無法脫身,關鍵時刻驃騎大將軍郭利仕出面,才將張小敬救出。劇裡李必稱其為郭叔叔的大將軍郭利仕,是聖人身邊的寵臣,太子和李必也都十分信任他,也正是他,在得知聖人有了隱居驪山溫泉宮,移權給右相的想法後,挺身而出,為太子仗義執言,試圖扭轉乾坤。那麼,這位太子的得力幫手郭利仕在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歷史上真實的郭利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貴妃捧墨,力士脫靴

其實,郭利仕的歷史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大宦官高力士。提到高力士,大家知之甚廣的便是“貴妃捧墨,力士脫靴”,說的是唐明皇有一天興趣很高,就命李白作詩,李白喝了酒,便狂妄的讓高力士為他脫靴子,讓楊貴妃為他研墨,這擱平時沒人敢使喚唐明皇的兩大紅人,但那時唐明皇興趣很高,就隨口答應讓他們倆人去給李白幫忙,李白也是一揮而就,寫的名篇,從而博得皇帝龍顏大悅。

"

《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廣受好評,劇中男主張小敬身陷右驍衛官署大牢,無法脫身,關鍵時刻驃騎大將軍郭利仕出面,才將張小敬救出。劇裡李必稱其為郭叔叔的大將軍郭利仕,是聖人身邊的寵臣,太子和李必也都十分信任他,也正是他,在得知聖人有了隱居驪山溫泉宮,移權給右相的想法後,挺身而出,為太子仗義執言,試圖扭轉乾坤。那麼,這位太子的得力幫手郭利仕在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歷史上真實的郭利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貴妃捧墨,力士脫靴

其實,郭利仕的歷史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大宦官高力士。提到高力士,大家知之甚廣的便是“貴妃捧墨,力士脫靴”,說的是唐明皇有一天興趣很高,就命李白作詩,李白喝了酒,便狂妄的讓高力士為他脫靴子,讓楊貴妃為他研墨,這擱平時沒人敢使喚唐明皇的兩大紅人,但那時唐明皇興趣很高,就隨口答應讓他們倆人去給李白幫忙,李白也是一揮而就,寫的名篇,從而博得皇帝龍顏大悅。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然而,經過歷代專家的考證,認為高力士為李白脫靴這件事並無正式記載,而多見於民間傳聞,故而高力士為李白脫靴子應為民間為突出李白而編纂而成,並不符實。

名門之後,家道生變

據正史記載,高力士雖然是宦官但卻是出身名門,他的曾祖馮盎是隋末唐初的嶺南首領,父親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然而在長壽二年(693年),馮君衡遭到誣陷而抄家,年僅九歲的高力士也受牽連而被閹割成了宦官。入宮之前名為力士,入宮後曾因小錯而女皇武則天被趕出皇宮,在宦官高延福的撫養下才活了下來,因此改姓為高,即高力士。

參與政變,相助玄宗

景龍年間,李隆基被封為臨淄王期間,高力士傾心侍奉左右,他雖是一介宦官,卻強壯魁梧,辦事得力,頗有見識,有將軍之風範, 他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決斷性格,也為李隆基所看重,遂被李隆基引為知己,獲得李隆基恩寵相待。他與唐玄宗不離不棄、終生不渝的關係,更是超越了君臣,超越了主僕,那是一種生死與共的兄弟、知己情誼。

唐隆年間(710年)高力士助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唐睿宗李旦得以復位登基為帝。李隆基因功被立於皇太子,此後高力士一直跟隨其左右。先天二年(713年),高力士又參與李隆基發動的政變,誅殺意欲謀反的太平公主一黨。

"

《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廣受好評,劇中男主張小敬身陷右驍衛官署大牢,無法脫身,關鍵時刻驃騎大將軍郭利仕出面,才將張小敬救出。劇裡李必稱其為郭叔叔的大將軍郭利仕,是聖人身邊的寵臣,太子和李必也都十分信任他,也正是他,在得知聖人有了隱居驪山溫泉宮,移權給右相的想法後,挺身而出,為太子仗義執言,試圖扭轉乾坤。那麼,這位太子的得力幫手郭利仕在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歷史上真實的郭利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貴妃捧墨,力士脫靴

其實,郭利仕的歷史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大宦官高力士。提到高力士,大家知之甚廣的便是“貴妃捧墨,力士脫靴”,說的是唐明皇有一天興趣很高,就命李白作詩,李白喝了酒,便狂妄的讓高力士為他脫靴子,讓楊貴妃為他研墨,這擱平時沒人敢使喚唐明皇的兩大紅人,但那時唐明皇興趣很高,就隨口答應讓他們倆人去給李白幫忙,李白也是一揮而就,寫的名篇,從而博得皇帝龍顏大悅。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然而,經過歷代專家的考證,認為高力士為李白脫靴這件事並無正式記載,而多見於民間傳聞,故而高力士為李白脫靴子應為民間為突出李白而編纂而成,並不符實。

名門之後,家道生變

據正史記載,高力士雖然是宦官但卻是出身名門,他的曾祖馮盎是隋末唐初的嶺南首領,父親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然而在長壽二年(693年),馮君衡遭到誣陷而抄家,年僅九歲的高力士也受牽連而被閹割成了宦官。入宮之前名為力士,入宮後曾因小錯而女皇武則天被趕出皇宮,在宦官高延福的撫養下才活了下來,因此改姓為高,即高力士。

參與政變,相助玄宗

景龍年間,李隆基被封為臨淄王期間,高力士傾心侍奉左右,他雖是一介宦官,卻強壯魁梧,辦事得力,頗有見識,有將軍之風範, 他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決斷性格,也為李隆基所看重,遂被李隆基引為知己,獲得李隆基恩寵相待。他與唐玄宗不離不棄、終生不渝的關係,更是超越了君臣,超越了主僕,那是一種生死與共的兄弟、知己情誼。

唐隆年間(710年)高力士助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唐睿宗李旦得以復位登基為帝。李隆基因功被立於皇太子,此後高力士一直跟隨其左右。先天二年(713年),高力士又參與李隆基發動的政變,誅殺意欲謀反的太平公主一黨。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因高力士在這兩次政變中表現突出,唐玄宗破格授他為官銀青光祿大夫。開元初年,高力士兼任右監門衛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全國上下呈交給皇帝的奏章,都要先經過他的過目,小事高力士即可自行處置,只有大事才交給皇帝裁決。在當時,用權傾天下來形容高力士一點都不過。

唐玄宗甚至說:“力士當上(值日),我寢乃安”,意思就是“由高力士在前面應承處理,我歇息則安穩。”有皇帝如此的信任,高力士在朝中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太子李亨,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李嶼稱高力士為“二兄”,諸王公主則稱高力士為“阿翁”,駙馬們都稱其為“爺”。皇帝李隆基為了表示對高力士的尊重,稱呼他為“將軍”。高力士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

《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廣受好評,劇中男主張小敬身陷右驍衛官署大牢,無法脫身,關鍵時刻驃騎大將軍郭利仕出面,才將張小敬救出。劇裡李必稱其為郭叔叔的大將軍郭利仕,是聖人身邊的寵臣,太子和李必也都十分信任他,也正是他,在得知聖人有了隱居驪山溫泉宮,移權給右相的想法後,挺身而出,為太子仗義執言,試圖扭轉乾坤。那麼,這位太子的得力幫手郭利仕在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歷史上真實的郭利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貴妃捧墨,力士脫靴

其實,郭利仕的歷史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大宦官高力士。提到高力士,大家知之甚廣的便是“貴妃捧墨,力士脫靴”,說的是唐明皇有一天興趣很高,就命李白作詩,李白喝了酒,便狂妄的讓高力士為他脫靴子,讓楊貴妃為他研墨,這擱平時沒人敢使喚唐明皇的兩大紅人,但那時唐明皇興趣很高,就隨口答應讓他們倆人去給李白幫忙,李白也是一揮而就,寫的名篇,從而博得皇帝龍顏大悅。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然而,經過歷代專家的考證,認為高力士為李白脫靴這件事並無正式記載,而多見於民間傳聞,故而高力士為李白脫靴子應為民間為突出李白而編纂而成,並不符實。

名門之後,家道生變

據正史記載,高力士雖然是宦官但卻是出身名門,他的曾祖馮盎是隋末唐初的嶺南首領,父親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然而在長壽二年(693年),馮君衡遭到誣陷而抄家,年僅九歲的高力士也受牽連而被閹割成了宦官。入宮之前名為力士,入宮後曾因小錯而女皇武則天被趕出皇宮,在宦官高延福的撫養下才活了下來,因此改姓為高,即高力士。

參與政變,相助玄宗

景龍年間,李隆基被封為臨淄王期間,高力士傾心侍奉左右,他雖是一介宦官,卻強壯魁梧,辦事得力,頗有見識,有將軍之風範, 他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決斷性格,也為李隆基所看重,遂被李隆基引為知己,獲得李隆基恩寵相待。他與唐玄宗不離不棄、終生不渝的關係,更是超越了君臣,超越了主僕,那是一種生死與共的兄弟、知己情誼。

唐隆年間(710年)高力士助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唐睿宗李旦得以復位登基為帝。李隆基因功被立於皇太子,此後高力士一直跟隨其左右。先天二年(713年),高力士又參與李隆基發動的政變,誅殺意欲謀反的太平公主一黨。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因高力士在這兩次政變中表現突出,唐玄宗破格授他為官銀青光祿大夫。開元初年,高力士兼任右監門衛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全國上下呈交給皇帝的奏章,都要先經過他的過目,小事高力士即可自行處置,只有大事才交給皇帝裁決。在當時,用權傾天下來形容高力士一點都不過。

唐玄宗甚至說:“力士當上(值日),我寢乃安”,意思就是“由高力士在前面應承處理,我歇息則安穩。”有皇帝如此的信任,高力士在朝中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太子李亨,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李嶼稱高力士為“二兄”,諸王公主則稱高力士為“阿翁”,駙馬們都稱其為“爺”。皇帝李隆基為了表示對高力士的尊重,稱呼他為“將軍”。高力士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李隆基在位日久,高力士受到的封賞也越來越多。天寶初年,加官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晉爵渤海郡公。天寶七年(748年),加封驃騎大將軍。天寶十四年(755年),設立內侍省,有內侍監兩名,官階正三品。

安史之亂,大唐國殤

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天寶14年(755年)11月,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發動叛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武備廢弛,軍隊潰不成兵,節節敗退,沿途州縣幾乎是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15年(756年),叛軍佔領東都洛陽,因唐玄宗的胡亂指揮,潼關失守。這年6月,叛軍即攻破都城長安。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改變大唐國運的“安史之亂”。

"

《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廣受好評,劇中男主張小敬身陷右驍衛官署大牢,無法脫身,關鍵時刻驃騎大將軍郭利仕出面,才將張小敬救出。劇裡李必稱其為郭叔叔的大將軍郭利仕,是聖人身邊的寵臣,太子和李必也都十分信任他,也正是他,在得知聖人有了隱居驪山溫泉宮,移權給右相的想法後,挺身而出,為太子仗義執言,試圖扭轉乾坤。那麼,這位太子的得力幫手郭利仕在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歷史上真實的郭利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貴妃捧墨,力士脫靴

其實,郭利仕的歷史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大宦官高力士。提到高力士,大家知之甚廣的便是“貴妃捧墨,力士脫靴”,說的是唐明皇有一天興趣很高,就命李白作詩,李白喝了酒,便狂妄的讓高力士為他脫靴子,讓楊貴妃為他研墨,這擱平時沒人敢使喚唐明皇的兩大紅人,但那時唐明皇興趣很高,就隨口答應讓他們倆人去給李白幫忙,李白也是一揮而就,寫的名篇,從而博得皇帝龍顏大悅。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然而,經過歷代專家的考證,認為高力士為李白脫靴這件事並無正式記載,而多見於民間傳聞,故而高力士為李白脫靴子應為民間為突出李白而編纂而成,並不符實。

名門之後,家道生變

據正史記載,高力士雖然是宦官但卻是出身名門,他的曾祖馮盎是隋末唐初的嶺南首領,父親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然而在長壽二年(693年),馮君衡遭到誣陷而抄家,年僅九歲的高力士也受牽連而被閹割成了宦官。入宮之前名為力士,入宮後曾因小錯而女皇武則天被趕出皇宮,在宦官高延福的撫養下才活了下來,因此改姓為高,即高力士。

參與政變,相助玄宗

景龍年間,李隆基被封為臨淄王期間,高力士傾心侍奉左右,他雖是一介宦官,卻強壯魁梧,辦事得力,頗有見識,有將軍之風範, 他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決斷性格,也為李隆基所看重,遂被李隆基引為知己,獲得李隆基恩寵相待。他與唐玄宗不離不棄、終生不渝的關係,更是超越了君臣,超越了主僕,那是一種生死與共的兄弟、知己情誼。

唐隆年間(710年)高力士助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唐睿宗李旦得以復位登基為帝。李隆基因功被立於皇太子,此後高力士一直跟隨其左右。先天二年(713年),高力士又參與李隆基發動的政變,誅殺意欲謀反的太平公主一黨。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因高力士在這兩次政變中表現突出,唐玄宗破格授他為官銀青光祿大夫。開元初年,高力士兼任右監門衛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全國上下呈交給皇帝的奏章,都要先經過他的過目,小事高力士即可自行處置,只有大事才交給皇帝裁決。在當時,用權傾天下來形容高力士一點都不過。

唐玄宗甚至說:“力士當上(值日),我寢乃安”,意思就是“由高力士在前面應承處理,我歇息則安穩。”有皇帝如此的信任,高力士在朝中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太子李亨,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李嶼稱高力士為“二兄”,諸王公主則稱高力士為“阿翁”,駙馬們都稱其為“爺”。皇帝李隆基為了表示對高力士的尊重,稱呼他為“將軍”。高力士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李隆基在位日久,高力士受到的封賞也越來越多。天寶初年,加官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晉爵渤海郡公。天寶七年(748年),加封驃騎大將軍。天寶十四年(755年),設立內侍省,有內侍監兩名,官階正三品。

安史之亂,大唐國殤

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天寶14年(755年)11月,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發動叛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武備廢弛,軍隊潰不成兵,節節敗退,沿途州縣幾乎是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15年(756年),叛軍佔領東都洛陽,因唐玄宗的胡亂指揮,潼關失守。這年6月,叛軍即攻破都城長安。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改變大唐國運的“安史之亂”。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城破前,唐玄宗李隆基帶著皇子皇孫和一幫親信倉皇出逃。行至馬嵬驛發生兵變,宰相楊國忠被憤怒的士兵所誅殺。然而惱怒的士兵們並沒有因此罷休,他們認為楊貴妃是紅顏禍水,要求皇帝處死楊貴妃。唐玄宗卻是萬分捨不得,僵持之間,這時是高力士出面,苦勸皇帝忍痛割愛,平息兵變,以大局為重。唐玄宗不得已,令高力士將楊貴妃引到一佛堂內勒死。楊貴妃香消玉殞,這才平息了這場兵變。

玄宗失勢,唯有高力士相隨

馬嵬驛兵變後,唐玄宗李隆基與太子李亨分道而行,玄宗帶著高力士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殘兵敗將。不久,李亨就在靈武自行宣佈即帝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節制天下兵馬,而唐玄宗被尊為太上皇。

"

《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廣受好評,劇中男主張小敬身陷右驍衛官署大牢,無法脫身,關鍵時刻驃騎大將軍郭利仕出面,才將張小敬救出。劇裡李必稱其為郭叔叔的大將軍郭利仕,是聖人身邊的寵臣,太子和李必也都十分信任他,也正是他,在得知聖人有了隱居驪山溫泉宮,移權給右相的想法後,挺身而出,為太子仗義執言,試圖扭轉乾坤。那麼,這位太子的得力幫手郭利仕在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歷史上真實的郭利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貴妃捧墨,力士脫靴

其實,郭利仕的歷史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大宦官高力士。提到高力士,大家知之甚廣的便是“貴妃捧墨,力士脫靴”,說的是唐明皇有一天興趣很高,就命李白作詩,李白喝了酒,便狂妄的讓高力士為他脫靴子,讓楊貴妃為他研墨,這擱平時沒人敢使喚唐明皇的兩大紅人,但那時唐明皇興趣很高,就隨口答應讓他們倆人去給李白幫忙,李白也是一揮而就,寫的名篇,從而博得皇帝龍顏大悅。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然而,經過歷代專家的考證,認為高力士為李白脫靴這件事並無正式記載,而多見於民間傳聞,故而高力士為李白脫靴子應為民間為突出李白而編纂而成,並不符實。

名門之後,家道生變

據正史記載,高力士雖然是宦官但卻是出身名門,他的曾祖馮盎是隋末唐初的嶺南首領,父親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然而在長壽二年(693年),馮君衡遭到誣陷而抄家,年僅九歲的高力士也受牽連而被閹割成了宦官。入宮之前名為力士,入宮後曾因小錯而女皇武則天被趕出皇宮,在宦官高延福的撫養下才活了下來,因此改姓為高,即高力士。

參與政變,相助玄宗

景龍年間,李隆基被封為臨淄王期間,高力士傾心侍奉左右,他雖是一介宦官,卻強壯魁梧,辦事得力,頗有見識,有將軍之風範, 他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決斷性格,也為李隆基所看重,遂被李隆基引為知己,獲得李隆基恩寵相待。他與唐玄宗不離不棄、終生不渝的關係,更是超越了君臣,超越了主僕,那是一種生死與共的兄弟、知己情誼。

唐隆年間(710年)高力士助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唐睿宗李旦得以復位登基為帝。李隆基因功被立於皇太子,此後高力士一直跟隨其左右。先天二年(713年),高力士又參與李隆基發動的政變,誅殺意欲謀反的太平公主一黨。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因高力士在這兩次政變中表現突出,唐玄宗破格授他為官銀青光祿大夫。開元初年,高力士兼任右監門衛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全國上下呈交給皇帝的奏章,都要先經過他的過目,小事高力士即可自行處置,只有大事才交給皇帝裁決。在當時,用權傾天下來形容高力士一點都不過。

唐玄宗甚至說:“力士當上(值日),我寢乃安”,意思就是“由高力士在前面應承處理,我歇息則安穩。”有皇帝如此的信任,高力士在朝中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太子李亨,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李嶼稱高力士為“二兄”,諸王公主則稱高力士為“阿翁”,駙馬們都稱其為“爺”。皇帝李隆基為了表示對高力士的尊重,稱呼他為“將軍”。高力士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李隆基在位日久,高力士受到的封賞也越來越多。天寶初年,加官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晉爵渤海郡公。天寶七年(748年),加封驃騎大將軍。天寶十四年(755年),設立內侍省,有內侍監兩名,官階正三品。

安史之亂,大唐國殤

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天寶14年(755年)11月,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發動叛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武備廢弛,軍隊潰不成兵,節節敗退,沿途州縣幾乎是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15年(756年),叛軍佔領東都洛陽,因唐玄宗的胡亂指揮,潼關失守。這年6月,叛軍即攻破都城長安。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改變大唐國運的“安史之亂”。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城破前,唐玄宗李隆基帶著皇子皇孫和一幫親信倉皇出逃。行至馬嵬驛發生兵變,宰相楊國忠被憤怒的士兵所誅殺。然而惱怒的士兵們並沒有因此罷休,他們認為楊貴妃是紅顏禍水,要求皇帝處死楊貴妃。唐玄宗卻是萬分捨不得,僵持之間,這時是高力士出面,苦勸皇帝忍痛割愛,平息兵變,以大局為重。唐玄宗不得已,令高力士將楊貴妃引到一佛堂內勒死。楊貴妃香消玉殞,這才平息了這場兵變。

玄宗失勢,唯有高力士相隨

馬嵬驛兵變後,唐玄宗李隆基與太子李亨分道而行,玄宗帶著高力士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殘兵敗將。不久,李亨就在靈武自行宣佈即帝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節制天下兵馬,而唐玄宗被尊為太上皇。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至德二年(757年),作為太上皇的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於興慶宮。歷經鉅變,大唐帝國由盛轉衰,同時,國家的最高權柄也由唐玄宗移交到了唐肅宗手裡,這也代表著李隆基的失勢,此時此刻,相伴於玄宗身邊的唯有高力士一人而已。

至死不渝,為玄宗而死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官宦李輔國趁唐肅宗李亨患病之機,矯詔將太上皇李隆基遷居。途經夾城時,李輔國竟然率五百騎,氣勢洶洶地攔住去路,並且斬殺了玄宗身邊的一名小太監。李隆基膽戰心驚,幾乎墜下馬來,關鍵時刻,幸虧高力士在旁邊護佑,斥退李輔國,李隆基才安全遷居甘露殿。事後李隆基拉著高力士的手流淚說“多虧你呀!否則,我已成刀下之鬼了”。

"

《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廣受好評,劇中男主張小敬身陷右驍衛官署大牢,無法脫身,關鍵時刻驃騎大將軍郭利仕出面,才將張小敬救出。劇裡李必稱其為郭叔叔的大將軍郭利仕,是聖人身邊的寵臣,太子和李必也都十分信任他,也正是他,在得知聖人有了隱居驪山溫泉宮,移權給右相的想法後,挺身而出,為太子仗義執言,試圖扭轉乾坤。那麼,這位太子的得力幫手郭利仕在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歷史上真實的郭利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貴妃捧墨,力士脫靴

其實,郭利仕的歷史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大宦官高力士。提到高力士,大家知之甚廣的便是“貴妃捧墨,力士脫靴”,說的是唐明皇有一天興趣很高,就命李白作詩,李白喝了酒,便狂妄的讓高力士為他脫靴子,讓楊貴妃為他研墨,這擱平時沒人敢使喚唐明皇的兩大紅人,但那時唐明皇興趣很高,就隨口答應讓他們倆人去給李白幫忙,李白也是一揮而就,寫的名篇,從而博得皇帝龍顏大悅。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然而,經過歷代專家的考證,認為高力士為李白脫靴這件事並無正式記載,而多見於民間傳聞,故而高力士為李白脫靴子應為民間為突出李白而編纂而成,並不符實。

名門之後,家道生變

據正史記載,高力士雖然是宦官但卻是出身名門,他的曾祖馮盎是隋末唐初的嶺南首領,父親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然而在長壽二年(693年),馮君衡遭到誣陷而抄家,年僅九歲的高力士也受牽連而被閹割成了宦官。入宮之前名為力士,入宮後曾因小錯而女皇武則天被趕出皇宮,在宦官高延福的撫養下才活了下來,因此改姓為高,即高力士。

參與政變,相助玄宗

景龍年間,李隆基被封為臨淄王期間,高力士傾心侍奉左右,他雖是一介宦官,卻強壯魁梧,辦事得力,頗有見識,有將軍之風範, 他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決斷性格,也為李隆基所看重,遂被李隆基引為知己,獲得李隆基恩寵相待。他與唐玄宗不離不棄、終生不渝的關係,更是超越了君臣,超越了主僕,那是一種生死與共的兄弟、知己情誼。

唐隆年間(710年)高力士助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唐睿宗李旦得以復位登基為帝。李隆基因功被立於皇太子,此後高力士一直跟隨其左右。先天二年(713年),高力士又參與李隆基發動的政變,誅殺意欲謀反的太平公主一黨。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因高力士在這兩次政變中表現突出,唐玄宗破格授他為官銀青光祿大夫。開元初年,高力士兼任右監門衛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全國上下呈交給皇帝的奏章,都要先經過他的過目,小事高力士即可自行處置,只有大事才交給皇帝裁決。在當時,用權傾天下來形容高力士一點都不過。

唐玄宗甚至說:“力士當上(值日),我寢乃安”,意思就是“由高力士在前面應承處理,我歇息則安穩。”有皇帝如此的信任,高力士在朝中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太子李亨,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李嶼稱高力士為“二兄”,諸王公主則稱高力士為“阿翁”,駙馬們都稱其為“爺”。皇帝李隆基為了表示對高力士的尊重,稱呼他為“將軍”。高力士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李隆基在位日久,高力士受到的封賞也越來越多。天寶初年,加官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晉爵渤海郡公。天寶七年(748年),加封驃騎大將軍。天寶十四年(755年),設立內侍省,有內侍監兩名,官階正三品。

安史之亂,大唐國殤

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天寶14年(755年)11月,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發動叛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武備廢弛,軍隊潰不成兵,節節敗退,沿途州縣幾乎是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15年(756年),叛軍佔領東都洛陽,因唐玄宗的胡亂指揮,潼關失守。這年6月,叛軍即攻破都城長安。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改變大唐國運的“安史之亂”。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城破前,唐玄宗李隆基帶著皇子皇孫和一幫親信倉皇出逃。行至馬嵬驛發生兵變,宰相楊國忠被憤怒的士兵所誅殺。然而惱怒的士兵們並沒有因此罷休,他們認為楊貴妃是紅顏禍水,要求皇帝處死楊貴妃。唐玄宗卻是萬分捨不得,僵持之間,這時是高力士出面,苦勸皇帝忍痛割愛,平息兵變,以大局為重。唐玄宗不得已,令高力士將楊貴妃引到一佛堂內勒死。楊貴妃香消玉殞,這才平息了這場兵變。

玄宗失勢,唯有高力士相隨

馬嵬驛兵變後,唐玄宗李隆基與太子李亨分道而行,玄宗帶著高力士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殘兵敗將。不久,李亨就在靈武自行宣佈即帝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節制天下兵馬,而唐玄宗被尊為太上皇。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至德二年(757年),作為太上皇的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於興慶宮。歷經鉅變,大唐帝國由盛轉衰,同時,國家的最高權柄也由唐玄宗移交到了唐肅宗手裡,這也代表著李隆基的失勢,此時此刻,相伴於玄宗身邊的唯有高力士一人而已。

至死不渝,為玄宗而死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官宦李輔國趁唐肅宗李亨患病之機,矯詔將太上皇李隆基遷居。途經夾城時,李輔國竟然率五百騎,氣勢洶洶地攔住去路,並且斬殺了玄宗身邊的一名小太監。李隆基膽戰心驚,幾乎墜下馬來,關鍵時刻,幸虧高力士在旁邊護佑,斥退李輔國,李隆基才安全遷居甘露殿。事後李隆基拉著高力士的手流淚說“多虧你呀!否則,我已成刀下之鬼了”。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但是,大權在握的李輔國怎能允許已然失勢的高力士當眾拂面子,不久高力士即被李輔國設計陷害,流放巫州。寶應元年(762年),京城來詔,赦免高力士,但不準回京,而是被安排到朗州。途中傳來噩耗,太上皇李隆基病逝,享年78歲。聽到這個噩耗,高力士悲傷不已,北望號啕痛哭,最後吐血而亡。

唐代宗命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娶妻的太監

除了忠心,高力士不同於歷代其他知名太監地地方還有很多;其中就有他是歷史上首位娶妻的宦官。一個不是男人地男人,要老婆做什麼?妻子是什麼?難道只是男人的生理伴侶?如果是這樣,妻子和妓女就沒有什麼本質地分別。一個人生理地不完善,並不意味著可以剝奪他感情地需要。

"

《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廣受好評,劇中男主張小敬身陷右驍衛官署大牢,無法脫身,關鍵時刻驃騎大將軍郭利仕出面,才將張小敬救出。劇裡李必稱其為郭叔叔的大將軍郭利仕,是聖人身邊的寵臣,太子和李必也都十分信任他,也正是他,在得知聖人有了隱居驪山溫泉宮,移權給右相的想法後,挺身而出,為太子仗義執言,試圖扭轉乾坤。那麼,這位太子的得力幫手郭利仕在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歷史上真實的郭利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貴妃捧墨,力士脫靴

其實,郭利仕的歷史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大宦官高力士。提到高力士,大家知之甚廣的便是“貴妃捧墨,力士脫靴”,說的是唐明皇有一天興趣很高,就命李白作詩,李白喝了酒,便狂妄的讓高力士為他脫靴子,讓楊貴妃為他研墨,這擱平時沒人敢使喚唐明皇的兩大紅人,但那時唐明皇興趣很高,就隨口答應讓他們倆人去給李白幫忙,李白也是一揮而就,寫的名篇,從而博得皇帝龍顏大悅。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然而,經過歷代專家的考證,認為高力士為李白脫靴這件事並無正式記載,而多見於民間傳聞,故而高力士為李白脫靴子應為民間為突出李白而編纂而成,並不符實。

名門之後,家道生變

據正史記載,高力士雖然是宦官但卻是出身名門,他的曾祖馮盎是隋末唐初的嶺南首領,父親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然而在長壽二年(693年),馮君衡遭到誣陷而抄家,年僅九歲的高力士也受牽連而被閹割成了宦官。入宮之前名為力士,入宮後曾因小錯而女皇武則天被趕出皇宮,在宦官高延福的撫養下才活了下來,因此改姓為高,即高力士。

參與政變,相助玄宗

景龍年間,李隆基被封為臨淄王期間,高力士傾心侍奉左右,他雖是一介宦官,卻強壯魁梧,辦事得力,頗有見識,有將軍之風範, 他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決斷性格,也為李隆基所看重,遂被李隆基引為知己,獲得李隆基恩寵相待。他與唐玄宗不離不棄、終生不渝的關係,更是超越了君臣,超越了主僕,那是一種生死與共的兄弟、知己情誼。

唐隆年間(710年)高力士助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唐睿宗李旦得以復位登基為帝。李隆基因功被立於皇太子,此後高力士一直跟隨其左右。先天二年(713年),高力士又參與李隆基發動的政變,誅殺意欲謀反的太平公主一黨。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因高力士在這兩次政變中表現突出,唐玄宗破格授他為官銀青光祿大夫。開元初年,高力士兼任右監門衛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全國上下呈交給皇帝的奏章,都要先經過他的過目,小事高力士即可自行處置,只有大事才交給皇帝裁決。在當時,用權傾天下來形容高力士一點都不過。

唐玄宗甚至說:“力士當上(值日),我寢乃安”,意思就是“由高力士在前面應承處理,我歇息則安穩。”有皇帝如此的信任,高力士在朝中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太子李亨,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李嶼稱高力士為“二兄”,諸王公主則稱高力士為“阿翁”,駙馬們都稱其為“爺”。皇帝李隆基為了表示對高力士的尊重,稱呼他為“將軍”。高力士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李隆基在位日久,高力士受到的封賞也越來越多。天寶初年,加官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晉爵渤海郡公。天寶七年(748年),加封驃騎大將軍。天寶十四年(755年),設立內侍省,有內侍監兩名,官階正三品。

安史之亂,大唐國殤

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天寶14年(755年)11月,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發動叛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武備廢弛,軍隊潰不成兵,節節敗退,沿途州縣幾乎是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15年(756年),叛軍佔領東都洛陽,因唐玄宗的胡亂指揮,潼關失守。這年6月,叛軍即攻破都城長安。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改變大唐國運的“安史之亂”。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城破前,唐玄宗李隆基帶著皇子皇孫和一幫親信倉皇出逃。行至馬嵬驛發生兵變,宰相楊國忠被憤怒的士兵所誅殺。然而惱怒的士兵們並沒有因此罷休,他們認為楊貴妃是紅顏禍水,要求皇帝處死楊貴妃。唐玄宗卻是萬分捨不得,僵持之間,這時是高力士出面,苦勸皇帝忍痛割愛,平息兵變,以大局為重。唐玄宗不得已,令高力士將楊貴妃引到一佛堂內勒死。楊貴妃香消玉殞,這才平息了這場兵變。

玄宗失勢,唯有高力士相隨

馬嵬驛兵變後,唐玄宗李隆基與太子李亨分道而行,玄宗帶著高力士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殘兵敗將。不久,李亨就在靈武自行宣佈即帝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節制天下兵馬,而唐玄宗被尊為太上皇。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至德二年(757年),作為太上皇的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於興慶宮。歷經鉅變,大唐帝國由盛轉衰,同時,國家的最高權柄也由唐玄宗移交到了唐肅宗手裡,這也代表著李隆基的失勢,此時此刻,相伴於玄宗身邊的唯有高力士一人而已。

至死不渝,為玄宗而死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官宦李輔國趁唐肅宗李亨患病之機,矯詔將太上皇李隆基遷居。途經夾城時,李輔國竟然率五百騎,氣勢洶洶地攔住去路,並且斬殺了玄宗身邊的一名小太監。李隆基膽戰心驚,幾乎墜下馬來,關鍵時刻,幸虧高力士在旁邊護佑,斥退李輔國,李隆基才安全遷居甘露殿。事後李隆基拉著高力士的手流淚說“多虧你呀!否則,我已成刀下之鬼了”。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但是,大權在握的李輔國怎能允許已然失勢的高力士當眾拂面子,不久高力士即被李輔國設計陷害,流放巫州。寶應元年(762年),京城來詔,赦免高力士,但不準回京,而是被安排到朗州。途中傳來噩耗,太上皇李隆基病逝,享年78歲。聽到這個噩耗,高力士悲傷不已,北望號啕痛哭,最後吐血而亡。

唐代宗命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娶妻的太監

除了忠心,高力士不同於歷代其他知名太監地地方還有很多;其中就有他是歷史上首位娶妻的宦官。一個不是男人地男人,要老婆做什麼?妻子是什麼?難道只是男人的生理伴侶?如果是這樣,妻子和妓女就沒有什麼本質地分別。一個人生理地不完善,並不意味著可以剝奪他感情地需要。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據傳,妻子呂氏是高力士在少年流浪時相認地,後來雖然他身為宦官,呂氏仍然心甘情願地嫁進了門,如此看來,這樁婚姻並沒有什麼可非議的。而且我還在想,這樁首次發生在宦官身上地婚姻或許也便是同類婚姻中最美好和單純地一例,往後那些權傾一時地太監們迎娶地三妻四妾,恐怕真情實意者少而攀權附貴者多。相比他們來說,高力士算是幸福之人。

還原一個真實的高力士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的唐史專家胡戟這樣評價高力士:“他有歷史侷限性,但他也為唐王朝的中興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對比唐王朝爾虞我詐、親情泯滅的殘酷鬥爭,他對唐玄宗致死不渝的忠誠,無疑是閃爍著人性光輝的一個亮點。”

《高公墓誌並序》有載:“周旋無違,獻納必可,言大小而皆入,事曲折而合符,恭而不勞,親而不黷,諫而不忤,久而不厭,美暢於中,聲聞於外。”

"

《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廣受好評,劇中男主張小敬身陷右驍衛官署大牢,無法脫身,關鍵時刻驃騎大將軍郭利仕出面,才將張小敬救出。劇裡李必稱其為郭叔叔的大將軍郭利仕,是聖人身邊的寵臣,太子和李必也都十分信任他,也正是他,在得知聖人有了隱居驪山溫泉宮,移權給右相的想法後,挺身而出,為太子仗義執言,試圖扭轉乾坤。那麼,這位太子的得力幫手郭利仕在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呢?歷史上真實的郭利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貴妃捧墨,力士脫靴

其實,郭利仕的歷史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大宦官高力士。提到高力士,大家知之甚廣的便是“貴妃捧墨,力士脫靴”,說的是唐明皇有一天興趣很高,就命李白作詩,李白喝了酒,便狂妄的讓高力士為他脫靴子,讓楊貴妃為他研墨,這擱平時沒人敢使喚唐明皇的兩大紅人,但那時唐明皇興趣很高,就隨口答應讓他們倆人去給李白幫忙,李白也是一揮而就,寫的名篇,從而博得皇帝龍顏大悅。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然而,經過歷代專家的考證,認為高力士為李白脫靴這件事並無正式記載,而多見於民間傳聞,故而高力士為李白脫靴子應為民間為突出李白而編纂而成,並不符實。

名門之後,家道生變

據正史記載,高力士雖然是宦官但卻是出身名門,他的曾祖馮盎是隋末唐初的嶺南首領,父親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然而在長壽二年(693年),馮君衡遭到誣陷而抄家,年僅九歲的高力士也受牽連而被閹割成了宦官。入宮之前名為力士,入宮後曾因小錯而女皇武則天被趕出皇宮,在宦官高延福的撫養下才活了下來,因此改姓為高,即高力士。

參與政變,相助玄宗

景龍年間,李隆基被封為臨淄王期間,高力士傾心侍奉左右,他雖是一介宦官,卻強壯魁梧,辦事得力,頗有見識,有將軍之風範, 他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決斷性格,也為李隆基所看重,遂被李隆基引為知己,獲得李隆基恩寵相待。他與唐玄宗不離不棄、終生不渝的關係,更是超越了君臣,超越了主僕,那是一種生死與共的兄弟、知己情誼。

唐隆年間(710年)高力士助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唐睿宗李旦得以復位登基為帝。李隆基因功被立於皇太子,此後高力士一直跟隨其左右。先天二年(713年),高力士又參與李隆基發動的政變,誅殺意欲謀反的太平公主一黨。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因高力士在這兩次政變中表現突出,唐玄宗破格授他為官銀青光祿大夫。開元初年,高力士兼任右監門衛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全國上下呈交給皇帝的奏章,都要先經過他的過目,小事高力士即可自行處置,只有大事才交給皇帝裁決。在當時,用權傾天下來形容高力士一點都不過。

唐玄宗甚至說:“力士當上(值日),我寢乃安”,意思就是“由高力士在前面應承處理,我歇息則安穩。”有皇帝如此的信任,高力士在朝中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太子李亨,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李嶼稱高力士為“二兄”,諸王公主則稱高力士為“阿翁”,駙馬們都稱其為“爺”。皇帝李隆基為了表示對高力士的尊重,稱呼他為“將軍”。高力士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李隆基在位日久,高力士受到的封賞也越來越多。天寶初年,加官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晉爵渤海郡公。天寶七年(748年),加封驃騎大將軍。天寶十四年(755年),設立內侍省,有內侍監兩名,官階正三品。

安史之亂,大唐國殤

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天寶14年(755年)11月,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發動叛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武備廢弛,軍隊潰不成兵,節節敗退,沿途州縣幾乎是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15年(756年),叛軍佔領東都洛陽,因唐玄宗的胡亂指揮,潼關失守。這年6月,叛軍即攻破都城長安。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改變大唐國運的“安史之亂”。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城破前,唐玄宗李隆基帶著皇子皇孫和一幫親信倉皇出逃。行至馬嵬驛發生兵變,宰相楊國忠被憤怒的士兵所誅殺。然而惱怒的士兵們並沒有因此罷休,他們認為楊貴妃是紅顏禍水,要求皇帝處死楊貴妃。唐玄宗卻是萬分捨不得,僵持之間,這時是高力士出面,苦勸皇帝忍痛割愛,平息兵變,以大局為重。唐玄宗不得已,令高力士將楊貴妃引到一佛堂內勒死。楊貴妃香消玉殞,這才平息了這場兵變。

玄宗失勢,唯有高力士相隨

馬嵬驛兵變後,唐玄宗李隆基與太子李亨分道而行,玄宗帶著高力士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殘兵敗將。不久,李亨就在靈武自行宣佈即帝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節制天下兵馬,而唐玄宗被尊為太上皇。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至德二年(757年),作為太上皇的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於興慶宮。歷經鉅變,大唐帝國由盛轉衰,同時,國家的最高權柄也由唐玄宗移交到了唐肅宗手裡,這也代表著李隆基的失勢,此時此刻,相伴於玄宗身邊的唯有高力士一人而已。

至死不渝,為玄宗而死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官宦李輔國趁唐肅宗李亨患病之機,矯詔將太上皇李隆基遷居。途經夾城時,李輔國竟然率五百騎,氣勢洶洶地攔住去路,並且斬殺了玄宗身邊的一名小太監。李隆基膽戰心驚,幾乎墜下馬來,關鍵時刻,幸虧高力士在旁邊護佑,斥退李輔國,李隆基才安全遷居甘露殿。事後李隆基拉著高力士的手流淚說“多虧你呀!否則,我已成刀下之鬼了”。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但是,大權在握的李輔國怎能允許已然失勢的高力士當眾拂面子,不久高力士即被李輔國設計陷害,流放巫州。寶應元年(762年),京城來詔,赦免高力士,但不準回京,而是被安排到朗州。途中傳來噩耗,太上皇李隆基病逝,享年78歲。聽到這個噩耗,高力士悲傷不已,北望號啕痛哭,最後吐血而亡。

唐代宗命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娶妻的太監

除了忠心,高力士不同於歷代其他知名太監地地方還有很多;其中就有他是歷史上首位娶妻的宦官。一個不是男人地男人,要老婆做什麼?妻子是什麼?難道只是男人的生理伴侶?如果是這樣,妻子和妓女就沒有什麼本質地分別。一個人生理地不完善,並不意味著可以剝奪他感情地需要。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據傳,妻子呂氏是高力士在少年流浪時相認地,後來雖然他身為宦官,呂氏仍然心甘情願地嫁進了門,如此看來,這樁婚姻並沒有什麼可非議的。而且我還在想,這樁首次發生在宦官身上地婚姻或許也便是同類婚姻中最美好和單純地一例,往後那些權傾一時地太監們迎娶地三妻四妾,恐怕真情實意者少而攀權附貴者多。相比他們來說,高力士算是幸福之人。

還原一個真實的高力士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的唐史專家胡戟這樣評價高力士:“他有歷史侷限性,但他也為唐王朝的中興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對比唐王朝爾虞我詐、親情泯滅的殘酷鬥爭,他對唐玄宗致死不渝的忠誠,無疑是閃爍著人性光輝的一個亮點。”

《高公墓誌並序》有載:“周旋無違,獻納必可,言大小而皆入,事曲折而合符,恭而不勞,親而不黷,諫而不忤,久而不厭,美暢於中,聲聞於外。”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世人只知為李白脫靴,卻不知驃騎大將軍

根據考古專家們對高力士腿骨的研究數據和高力士墓誌銘的記載,畫家屈泉聲描摹出了高力士的畫像。

畫中的高力士決非民間認為的猥瑣不堪的小丑,而是一個奔行騎射的威武將軍,有歷史學家這樣評價他:他是一位有著複雜出身、悽苦經歷,具備遠見卓識和清醒頭腦,但同時也對唐朝由盛轉衰負有一定責任的一代宦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