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李斌城等

美食可以穿越時空。1400年前的唐朝,在美食上與現代人心意相通。

張小敬帶紅了水盆羊肉、水晶柿子、胡餅,讓人看到了長安城的煙火味兒。不不不,應該是一股羊肉味、孜然味兒……

"

作者丨李斌城等

美食可以穿越時空。1400年前的唐朝,在美食上與現代人心意相通。

張小敬帶紅了水盆羊肉、水晶柿子、胡餅,讓人看到了長安城的煙火味兒。不不不,應該是一股羊肉味、孜然味兒……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唐朝是一個燒烤的世界,一個對食肉者友好的朝代。在起家於大西北的李唐皇室的引領下,全國人民對於燒烤痴迷;在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唐朝給“吃貨”們難得的淡定從容;在一個不用跪著進食的時代,唐朝人在桌椅凳上悄然開創現代飲食文明。

今天跟大家一起盤點下唐代的美食,看看1400年前中國人的餐桌。


01 主食


這一時期主食的種類仍可分為餅、飯、粥、糕等數種。從史籍中的出現頻率看,餅最多,飯、粥次之,糕較少。


第一,餅。餅是一個類概念,種類繁多。既包括現在的餅類食品也包括現在的饅頭、包子、麵條類食品。


粗略計算,這一時期出現在史籍上的餅就有胡餅、蒸餅、煎餅、環餅、湯餅、薄餅、齏餅、追餅、燒餅、籠餅等,以及不以餅稱的餅類食品如饆饠、飠念頭、饅頭、餺飥等,下面介紹其中幾種食用普遍又具本時期特色的餅。


胡餅。胡餅在隋唐五代食用的非常廣泛。日本和尚圓仁的《入唐求法巡行禮記》記唐文宗開成六年(後改年號為會昌元年,即841年)“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據敦煌文書記載,當時在敦煌地區的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餅,每個餅用面半升,個頭很大。



"

作者丨李斌城等

美食可以穿越時空。1400年前的唐朝,在美食上與現代人心意相通。

張小敬帶紅了水盆羊肉、水晶柿子、胡餅,讓人看到了長安城的煙火味兒。不不不,應該是一股羊肉味、孜然味兒……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唐朝是一個燒烤的世界,一個對食肉者友好的朝代。在起家於大西北的李唐皇室的引領下,全國人民對於燒烤痴迷;在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唐朝給“吃貨”們難得的淡定從容;在一個不用跪著進食的時代,唐朝人在桌椅凳上悄然開創現代飲食文明。

今天跟大家一起盤點下唐代的美食,看看1400年前中國人的餐桌。


01 主食


這一時期主食的種類仍可分為餅、飯、粥、糕等數種。從史籍中的出現頻率看,餅最多,飯、粥次之,糕較少。


第一,餅。餅是一個類概念,種類繁多。既包括現在的餅類食品也包括現在的饅頭、包子、麵條類食品。


粗略計算,這一時期出現在史籍上的餅就有胡餅、蒸餅、煎餅、環餅、湯餅、薄餅、齏餅、追餅、燒餅、籠餅等,以及不以餅稱的餅類食品如饆饠、飠念頭、饅頭、餺飥等,下面介紹其中幾種食用普遍又具本時期特色的餅。


胡餅。胡餅在隋唐五代食用的非常廣泛。日本和尚圓仁的《入唐求法巡行禮記》記唐文宗開成六年(後改年號為會昌元年,即841年)“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據敦煌文書記載,當時在敦煌地區的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餅,每個餅用面半升,個頭很大。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胡餅


1969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徑19.5釐米、類似今新疆地區流行的素饢的食品,那就是唐代胡餅的實物。今天的“饢”有饢、油饢、素饢之分,唐代的“胡餅”也有胡餅、油胡餅、肉胡餅幾類。


當時又有胡麻餅,類似今天的芝麻燒餅。也有人稱此為胡餅。關於胡麻餅最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的詩《寄胡麻餅與楊萬州》。詩中寫道:“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輔興”是唐代長安城內一個坊的坊名。它那裡的胡麻餅非常有名。


饆饠。饆饠也是一種胡食,是唐代新傳入的食品。據考證,它是一種帶餡的麵點。饆饠又稱畢羅。李匡在《資暇錄》中說:“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饆饠在北方尤其是關中地區比較流行,長安就有許多饆饠、饆饠店專賣饆饠。



"

作者丨李斌城等

美食可以穿越時空。1400年前的唐朝,在美食上與現代人心意相通。

張小敬帶紅了水盆羊肉、水晶柿子、胡餅,讓人看到了長安城的煙火味兒。不不不,應該是一股羊肉味、孜然味兒……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唐朝是一個燒烤的世界,一個對食肉者友好的朝代。在起家於大西北的李唐皇室的引領下,全國人民對於燒烤痴迷;在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唐朝給“吃貨”們難得的淡定從容;在一個不用跪著進食的時代,唐朝人在桌椅凳上悄然開創現代飲食文明。

今天跟大家一起盤點下唐代的美食,看看1400年前中國人的餐桌。


01 主食


這一時期主食的種類仍可分為餅、飯、粥、糕等數種。從史籍中的出現頻率看,餅最多,飯、粥次之,糕較少。


第一,餅。餅是一個類概念,種類繁多。既包括現在的餅類食品也包括現在的饅頭、包子、麵條類食品。


粗略計算,這一時期出現在史籍上的餅就有胡餅、蒸餅、煎餅、環餅、湯餅、薄餅、齏餅、追餅、燒餅、籠餅等,以及不以餅稱的餅類食品如饆饠、飠念頭、饅頭、餺飥等,下面介紹其中幾種食用普遍又具本時期特色的餅。


胡餅。胡餅在隋唐五代食用的非常廣泛。日本和尚圓仁的《入唐求法巡行禮記》記唐文宗開成六年(後改年號為會昌元年,即841年)“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據敦煌文書記載,當時在敦煌地區的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餅,每個餅用面半升,個頭很大。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胡餅


1969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徑19.5釐米、類似今新疆地區流行的素饢的食品,那就是唐代胡餅的實物。今天的“饢”有饢、油饢、素饢之分,唐代的“胡餅”也有胡餅、油胡餅、肉胡餅幾類。


當時又有胡麻餅,類似今天的芝麻燒餅。也有人稱此為胡餅。關於胡麻餅最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的詩《寄胡麻餅與楊萬州》。詩中寫道:“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輔興”是唐代長安城內一個坊的坊名。它那裡的胡麻餅非常有名。


饆饠。饆饠也是一種胡食,是唐代新傳入的食品。據考證,它是一種帶餡的麵點。饆饠又稱畢羅。李匡在《資暇錄》中說:“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饆饠在北方尤其是關中地區比較流行,長安就有許多饆饠、饆饠店專賣饆饠。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饆饠

明經、進士、城市平民都去店中吃,而衣冠家自己做饆饠,有些就做的非常好。例如屬於“衣冠家名食”中韓約所作的“櫻桃饆饠”就是饆饠做好後,餡裡的櫻桃能夠做到“其色不變”。


蒸餅。蒸餅在這一時期的食用也很普遍。《朝野僉載》卷5記長安人鄒駱駝“常以小車推蒸餅賣之”,可知蒸餅在街市上到處有賣。武則天時的四品官張衡正是因為“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因而未能升入三品官的。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也隨船帶了“幹蒸餅一車”。蒸餅就是今饅頭一類的麵食,形狀大約上圓下平,與今天的圓饅頭差不多。


湯餅、餺飥。湯餅就是麵條。夏天吃的叫“冷淘”,也就是涼麵,當時南方和北方都吃。《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供百官膳食有云:“冬月則加造湯餅……夏月加冷淘。”


杜甫大曆年間在成都草堂也曾寫過一首“槐葉冷淘”的詩。詩中說:“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從“經齒冷於雪”看,這“冷淘面”是夠涼的。


湯餅中還有一種被稱為餺飥,又稱不託。宋人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曾說:“湯餅唐人謂之不託,今俗謂之餺飥矣。”其實湯餅與餺飥似仍有區別,後者從形制上說可能稍寬一點。


第二,飯。飯也是一個種類甚多的類概念。若就飯的原料而言,主要有粟米飯(黃米飯)、稻米飯(糯米飯)、麥飯(蕎麥飯、大麥飯)、雕胡飯等。北方多吃粟米飯,南方多吃稻米飯,而菰米做的雕胡飯則只為詩人和文士們所喜愛。


大致說來,平民百姓只能吃到一般的粟米飯或糙米飯,如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說海州到登州之間的“山村縣人,飧物粗硬,愛吃鹽茶粟飯,澀吞不入,吃即胸疼”。


但皇帝貴族們的飯就十分講究了,例如有“用水晶飯(糯米飯)、龍睛粉、龍腦末(冰片)、牛酪漿調事畢,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進”的清風飯,是唐敬宗食用的消夏食品;而同樣是黃米飯,也有將肉絲雞蛋等“雜味”澆在飯面上的“御黃王母飯”。這是韋巨源“燒尾宴”中的一道主食。


第三,粥。粥的原料與飯差不多,有粟米粥、稻米粥、麥粥、面粥等。粥的食用也極普遍,上自皇帝官宦、下至僧俗民眾,沒有不食用的。


粥的名目也很多。據《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為百官供膳,“夏月加……粉粥,寒食加餳粥”。《雲仙雜記》卷5引《金鑾密記》雲:“白居易在翰林,賜防風粥一甌。”其他還有杏酪粥、雲母粥、胡麻粥、地黃粥、茶粥、蔥粥等。


"

作者丨李斌城等

美食可以穿越時空。1400年前的唐朝,在美食上與現代人心意相通。

張小敬帶紅了水盆羊肉、水晶柿子、胡餅,讓人看到了長安城的煙火味兒。不不不,應該是一股羊肉味、孜然味兒……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唐朝是一個燒烤的世界,一個對食肉者友好的朝代。在起家於大西北的李唐皇室的引領下,全國人民對於燒烤痴迷;在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唐朝給“吃貨”們難得的淡定從容;在一個不用跪著進食的時代,唐朝人在桌椅凳上悄然開創現代飲食文明。

今天跟大家一起盤點下唐代的美食,看看1400年前中國人的餐桌。


01 主食


這一時期主食的種類仍可分為餅、飯、粥、糕等數種。從史籍中的出現頻率看,餅最多,飯、粥次之,糕較少。


第一,餅。餅是一個類概念,種類繁多。既包括現在的餅類食品也包括現在的饅頭、包子、麵條類食品。


粗略計算,這一時期出現在史籍上的餅就有胡餅、蒸餅、煎餅、環餅、湯餅、薄餅、齏餅、追餅、燒餅、籠餅等,以及不以餅稱的餅類食品如饆饠、飠念頭、饅頭、餺飥等,下面介紹其中幾種食用普遍又具本時期特色的餅。


胡餅。胡餅在隋唐五代食用的非常廣泛。日本和尚圓仁的《入唐求法巡行禮記》記唐文宗開成六年(後改年號為會昌元年,即841年)“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據敦煌文書記載,當時在敦煌地區的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餅,每個餅用面半升,個頭很大。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胡餅


1969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徑19.5釐米、類似今新疆地區流行的素饢的食品,那就是唐代胡餅的實物。今天的“饢”有饢、油饢、素饢之分,唐代的“胡餅”也有胡餅、油胡餅、肉胡餅幾類。


當時又有胡麻餅,類似今天的芝麻燒餅。也有人稱此為胡餅。關於胡麻餅最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的詩《寄胡麻餅與楊萬州》。詩中寫道:“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輔興”是唐代長安城內一個坊的坊名。它那裡的胡麻餅非常有名。


饆饠。饆饠也是一種胡食,是唐代新傳入的食品。據考證,它是一種帶餡的麵點。饆饠又稱畢羅。李匡在《資暇錄》中說:“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饆饠在北方尤其是關中地區比較流行,長安就有許多饆饠、饆饠店專賣饆饠。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饆饠

明經、進士、城市平民都去店中吃,而衣冠家自己做饆饠,有些就做的非常好。例如屬於“衣冠家名食”中韓約所作的“櫻桃饆饠”就是饆饠做好後,餡裡的櫻桃能夠做到“其色不變”。


蒸餅。蒸餅在這一時期的食用也很普遍。《朝野僉載》卷5記長安人鄒駱駝“常以小車推蒸餅賣之”,可知蒸餅在街市上到處有賣。武則天時的四品官張衡正是因為“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因而未能升入三品官的。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也隨船帶了“幹蒸餅一車”。蒸餅就是今饅頭一類的麵食,形狀大約上圓下平,與今天的圓饅頭差不多。


湯餅、餺飥。湯餅就是麵條。夏天吃的叫“冷淘”,也就是涼麵,當時南方和北方都吃。《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供百官膳食有云:“冬月則加造湯餅……夏月加冷淘。”


杜甫大曆年間在成都草堂也曾寫過一首“槐葉冷淘”的詩。詩中說:“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從“經齒冷於雪”看,這“冷淘面”是夠涼的。


湯餅中還有一種被稱為餺飥,又稱不託。宋人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曾說:“湯餅唐人謂之不託,今俗謂之餺飥矣。”其實湯餅與餺飥似仍有區別,後者從形制上說可能稍寬一點。


第二,飯。飯也是一個種類甚多的類概念。若就飯的原料而言,主要有粟米飯(黃米飯)、稻米飯(糯米飯)、麥飯(蕎麥飯、大麥飯)、雕胡飯等。北方多吃粟米飯,南方多吃稻米飯,而菰米做的雕胡飯則只為詩人和文士們所喜愛。


大致說來,平民百姓只能吃到一般的粟米飯或糙米飯,如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說海州到登州之間的“山村縣人,飧物粗硬,愛吃鹽茶粟飯,澀吞不入,吃即胸疼”。


但皇帝貴族們的飯就十分講究了,例如有“用水晶飯(糯米飯)、龍睛粉、龍腦末(冰片)、牛酪漿調事畢,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進”的清風飯,是唐敬宗食用的消夏食品;而同樣是黃米飯,也有將肉絲雞蛋等“雜味”澆在飯面上的“御黃王母飯”。這是韋巨源“燒尾宴”中的一道主食。


第三,粥。粥的原料與飯差不多,有粟米粥、稻米粥、麥粥、面粥等。粥的食用也極普遍,上自皇帝官宦、下至僧俗民眾,沒有不食用的。


粥的名目也很多。據《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為百官供膳,“夏月加……粉粥,寒食加餳粥”。《雲仙雜記》卷5引《金鑾密記》雲:“白居易在翰林,賜防風粥一甌。”其他還有杏酪粥、雲母粥、胡麻粥、地黃粥、茶粥、蔥粥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靖安司的工作餐:一碗粥配一個胡餅


至於後唐時宰相上朝前堂廚準備的小吃中,有所謂“粟粥、乳粥、豆沙加糖粥”,那就是十分高級的粥了。宰相盧澄將三種粥一起吃,呈現三種顏色,所以當時有“相粥白玄黃”的說法。


第四,糕。糕在主食中屬於點心類比較精細的食品。談“糕”之前,我們先說一下“點心”。“點心”一詞雖在唐代已經出現,但當時是作為動詞使用的,並且它不專指現代意義上的點心。


當時稱現代意義上的點心為“艹果子”。例如圓仁在長安過新年,“眾僧上堂,吃粥、餛飩、雜艹果子”(《入唐求法行禮記》卷3。)這裡的“雜艹果子”就是點心。1966—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發現有許多精美的花式點心,它為我們認識唐代點心提供了實物資料。


糕也是點心的一種,也有許多名目,在韋巨源《燒尾宴食賬》中就有“七返膏(糕)、水晶龍鳳糕(即糯米棗糕)、玉露團(酥糕)”等數種。


到後周年間,開封甚至出了個以做糕出名並因而入貲為官的“花糕員外”。據《清異錄》卷下記載,他賣的“糕”有:“滿天星(金米)、糝拌(夾棗豆)、金糕糜員外糝(外有花)、花截肚(內有花)、大小虹橋(暈子)、木蜜金毛面(棗獅子也)”等。


"

作者丨李斌城等

美食可以穿越時空。1400年前的唐朝,在美食上與現代人心意相通。

張小敬帶紅了水盆羊肉、水晶柿子、胡餅,讓人看到了長安城的煙火味兒。不不不,應該是一股羊肉味、孜然味兒……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唐朝是一個燒烤的世界,一個對食肉者友好的朝代。在起家於大西北的李唐皇室的引領下,全國人民對於燒烤痴迷;在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唐朝給“吃貨”們難得的淡定從容;在一個不用跪著進食的時代,唐朝人在桌椅凳上悄然開創現代飲食文明。

今天跟大家一起盤點下唐代的美食,看看1400年前中國人的餐桌。


01 主食


這一時期主食的種類仍可分為餅、飯、粥、糕等數種。從史籍中的出現頻率看,餅最多,飯、粥次之,糕較少。


第一,餅。餅是一個類概念,種類繁多。既包括現在的餅類食品也包括現在的饅頭、包子、麵條類食品。


粗略計算,這一時期出現在史籍上的餅就有胡餅、蒸餅、煎餅、環餅、湯餅、薄餅、齏餅、追餅、燒餅、籠餅等,以及不以餅稱的餅類食品如饆饠、飠念頭、饅頭、餺飥等,下面介紹其中幾種食用普遍又具本時期特色的餅。


胡餅。胡餅在隋唐五代食用的非常廣泛。日本和尚圓仁的《入唐求法巡行禮記》記唐文宗開成六年(後改年號為會昌元年,即841年)“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據敦煌文書記載,當時在敦煌地區的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餅,每個餅用面半升,個頭很大。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胡餅


1969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徑19.5釐米、類似今新疆地區流行的素饢的食品,那就是唐代胡餅的實物。今天的“饢”有饢、油饢、素饢之分,唐代的“胡餅”也有胡餅、油胡餅、肉胡餅幾類。


當時又有胡麻餅,類似今天的芝麻燒餅。也有人稱此為胡餅。關於胡麻餅最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的詩《寄胡麻餅與楊萬州》。詩中寫道:“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輔興”是唐代長安城內一個坊的坊名。它那裡的胡麻餅非常有名。


饆饠。饆饠也是一種胡食,是唐代新傳入的食品。據考證,它是一種帶餡的麵點。饆饠又稱畢羅。李匡在《資暇錄》中說:“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饆饠在北方尤其是關中地區比較流行,長安就有許多饆饠、饆饠店專賣饆饠。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饆饠

明經、進士、城市平民都去店中吃,而衣冠家自己做饆饠,有些就做的非常好。例如屬於“衣冠家名食”中韓約所作的“櫻桃饆饠”就是饆饠做好後,餡裡的櫻桃能夠做到“其色不變”。


蒸餅。蒸餅在這一時期的食用也很普遍。《朝野僉載》卷5記長安人鄒駱駝“常以小車推蒸餅賣之”,可知蒸餅在街市上到處有賣。武則天時的四品官張衡正是因為“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因而未能升入三品官的。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也隨船帶了“幹蒸餅一車”。蒸餅就是今饅頭一類的麵食,形狀大約上圓下平,與今天的圓饅頭差不多。


湯餅、餺飥。湯餅就是麵條。夏天吃的叫“冷淘”,也就是涼麵,當時南方和北方都吃。《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供百官膳食有云:“冬月則加造湯餅……夏月加冷淘。”


杜甫大曆年間在成都草堂也曾寫過一首“槐葉冷淘”的詩。詩中說:“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從“經齒冷於雪”看,這“冷淘面”是夠涼的。


湯餅中還有一種被稱為餺飥,又稱不託。宋人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曾說:“湯餅唐人謂之不託,今俗謂之餺飥矣。”其實湯餅與餺飥似仍有區別,後者從形制上說可能稍寬一點。


第二,飯。飯也是一個種類甚多的類概念。若就飯的原料而言,主要有粟米飯(黃米飯)、稻米飯(糯米飯)、麥飯(蕎麥飯、大麥飯)、雕胡飯等。北方多吃粟米飯,南方多吃稻米飯,而菰米做的雕胡飯則只為詩人和文士們所喜愛。


大致說來,平民百姓只能吃到一般的粟米飯或糙米飯,如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說海州到登州之間的“山村縣人,飧物粗硬,愛吃鹽茶粟飯,澀吞不入,吃即胸疼”。


但皇帝貴族們的飯就十分講究了,例如有“用水晶飯(糯米飯)、龍睛粉、龍腦末(冰片)、牛酪漿調事畢,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進”的清風飯,是唐敬宗食用的消夏食品;而同樣是黃米飯,也有將肉絲雞蛋等“雜味”澆在飯面上的“御黃王母飯”。這是韋巨源“燒尾宴”中的一道主食。


第三,粥。粥的原料與飯差不多,有粟米粥、稻米粥、麥粥、面粥等。粥的食用也極普遍,上自皇帝官宦、下至僧俗民眾,沒有不食用的。


粥的名目也很多。據《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為百官供膳,“夏月加……粉粥,寒食加餳粥”。《雲仙雜記》卷5引《金鑾密記》雲:“白居易在翰林,賜防風粥一甌。”其他還有杏酪粥、雲母粥、胡麻粥、地黃粥、茶粥、蔥粥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靖安司的工作餐:一碗粥配一個胡餅


至於後唐時宰相上朝前堂廚準備的小吃中,有所謂“粟粥、乳粥、豆沙加糖粥”,那就是十分高級的粥了。宰相盧澄將三種粥一起吃,呈現三種顏色,所以當時有“相粥白玄黃”的說法。


第四,糕。糕在主食中屬於點心類比較精細的食品。談“糕”之前,我們先說一下“點心”。“點心”一詞雖在唐代已經出現,但當時是作為動詞使用的,並且它不專指現代意義上的點心。


當時稱現代意義上的點心為“艹果子”。例如圓仁在長安過新年,“眾僧上堂,吃粥、餛飩、雜艹果子”(《入唐求法行禮記》卷3。)這裡的“雜艹果子”就是點心。1966—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發現有許多精美的花式點心,它為我們認識唐代點心提供了實物資料。


糕也是點心的一種,也有許多名目,在韋巨源《燒尾宴食賬》中就有“七返膏(糕)、水晶龍鳳糕(即糯米棗糕)、玉露團(酥糕)”等數種。


到後周年間,開封甚至出了個以做糕出名並因而入貲為官的“花糕員外”。據《清異錄》卷下記載,他賣的“糕”有:“滿天星(金米)、糝拌(夾棗豆)、金糕糜員外糝(外有花)、花截肚(內有花)、大小虹橋(暈子)、木蜜金毛面(棗獅子也)”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夕食


關於這一時期的主食還要指出以下兩點。第一,這時的節日飲食中有些主食與該節日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搭配。舉最典型的一例就是前述《唐六典》所述光祿寺對百官的供膳。其中有關節日的供膳有:“寒食加餳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加煎餅;正月十五日、晦日加糕糜;五月五日加粽米壹;七月七日加斫餅;九月九日加糕”等。


第二,前述主食中的大部分前代已有。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麵點新品種,如春繭、包子、餃子等。其中“包子”一詞最早見於《清異錄》所記“綠荷包子”,而餃子的實物已為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的唐代墓葬中發現,其形狀與今日的餃子完全一樣。


02 副食


這一時期副食的原料更為豐富。例如蔬菜有新近引進的萵苣、菠薐等;海味有鯢魚、海蟹、比目魚、海鏡、海蜇、蠔肉、烏賊、魚脣、石花菜等;動物下水如魚肚、馬腸等也有人烹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方的人吃蝙蝠、蜂房、象鼻、蟻子、老鼠,甚至吃蛇蠍、蚯蚓、蜣螂、螻蛄乃至臭蟲,這就為豐富多彩的菜餚提供了物質來源。



"

作者丨李斌城等

美食可以穿越時空。1400年前的唐朝,在美食上與現代人心意相通。

張小敬帶紅了水盆羊肉、水晶柿子、胡餅,讓人看到了長安城的煙火味兒。不不不,應該是一股羊肉味、孜然味兒……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唐朝是一個燒烤的世界,一個對食肉者友好的朝代。在起家於大西北的李唐皇室的引領下,全國人民對於燒烤痴迷;在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唐朝給“吃貨”們難得的淡定從容;在一個不用跪著進食的時代,唐朝人在桌椅凳上悄然開創現代飲食文明。

今天跟大家一起盤點下唐代的美食,看看1400年前中國人的餐桌。


01 主食


這一時期主食的種類仍可分為餅、飯、粥、糕等數種。從史籍中的出現頻率看,餅最多,飯、粥次之,糕較少。


第一,餅。餅是一個類概念,種類繁多。既包括現在的餅類食品也包括現在的饅頭、包子、麵條類食品。


粗略計算,這一時期出現在史籍上的餅就有胡餅、蒸餅、煎餅、環餅、湯餅、薄餅、齏餅、追餅、燒餅、籠餅等,以及不以餅稱的餅類食品如饆饠、飠念頭、饅頭、餺飥等,下面介紹其中幾種食用普遍又具本時期特色的餅。


胡餅。胡餅在隋唐五代食用的非常廣泛。日本和尚圓仁的《入唐求法巡行禮記》記唐文宗開成六年(後改年號為會昌元年,即841年)“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據敦煌文書記載,當時在敦煌地區的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餅,每個餅用面半升,個頭很大。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胡餅


1969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徑19.5釐米、類似今新疆地區流行的素饢的食品,那就是唐代胡餅的實物。今天的“饢”有饢、油饢、素饢之分,唐代的“胡餅”也有胡餅、油胡餅、肉胡餅幾類。


當時又有胡麻餅,類似今天的芝麻燒餅。也有人稱此為胡餅。關於胡麻餅最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的詩《寄胡麻餅與楊萬州》。詩中寫道:“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輔興”是唐代長安城內一個坊的坊名。它那裡的胡麻餅非常有名。


饆饠。饆饠也是一種胡食,是唐代新傳入的食品。據考證,它是一種帶餡的麵點。饆饠又稱畢羅。李匡在《資暇錄》中說:“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饆饠在北方尤其是關中地區比較流行,長安就有許多饆饠、饆饠店專賣饆饠。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饆饠

明經、進士、城市平民都去店中吃,而衣冠家自己做饆饠,有些就做的非常好。例如屬於“衣冠家名食”中韓約所作的“櫻桃饆饠”就是饆饠做好後,餡裡的櫻桃能夠做到“其色不變”。


蒸餅。蒸餅在這一時期的食用也很普遍。《朝野僉載》卷5記長安人鄒駱駝“常以小車推蒸餅賣之”,可知蒸餅在街市上到處有賣。武則天時的四品官張衡正是因為“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因而未能升入三品官的。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也隨船帶了“幹蒸餅一車”。蒸餅就是今饅頭一類的麵食,形狀大約上圓下平,與今天的圓饅頭差不多。


湯餅、餺飥。湯餅就是麵條。夏天吃的叫“冷淘”,也就是涼麵,當時南方和北方都吃。《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供百官膳食有云:“冬月則加造湯餅……夏月加冷淘。”


杜甫大曆年間在成都草堂也曾寫過一首“槐葉冷淘”的詩。詩中說:“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從“經齒冷於雪”看,這“冷淘面”是夠涼的。


湯餅中還有一種被稱為餺飥,又稱不託。宋人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曾說:“湯餅唐人謂之不託,今俗謂之餺飥矣。”其實湯餅與餺飥似仍有區別,後者從形制上說可能稍寬一點。


第二,飯。飯也是一個種類甚多的類概念。若就飯的原料而言,主要有粟米飯(黃米飯)、稻米飯(糯米飯)、麥飯(蕎麥飯、大麥飯)、雕胡飯等。北方多吃粟米飯,南方多吃稻米飯,而菰米做的雕胡飯則只為詩人和文士們所喜愛。


大致說來,平民百姓只能吃到一般的粟米飯或糙米飯,如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說海州到登州之間的“山村縣人,飧物粗硬,愛吃鹽茶粟飯,澀吞不入,吃即胸疼”。


但皇帝貴族們的飯就十分講究了,例如有“用水晶飯(糯米飯)、龍睛粉、龍腦末(冰片)、牛酪漿調事畢,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進”的清風飯,是唐敬宗食用的消夏食品;而同樣是黃米飯,也有將肉絲雞蛋等“雜味”澆在飯面上的“御黃王母飯”。這是韋巨源“燒尾宴”中的一道主食。


第三,粥。粥的原料與飯差不多,有粟米粥、稻米粥、麥粥、面粥等。粥的食用也極普遍,上自皇帝官宦、下至僧俗民眾,沒有不食用的。


粥的名目也很多。據《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為百官供膳,“夏月加……粉粥,寒食加餳粥”。《雲仙雜記》卷5引《金鑾密記》雲:“白居易在翰林,賜防風粥一甌。”其他還有杏酪粥、雲母粥、胡麻粥、地黃粥、茶粥、蔥粥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靖安司的工作餐:一碗粥配一個胡餅


至於後唐時宰相上朝前堂廚準備的小吃中,有所謂“粟粥、乳粥、豆沙加糖粥”,那就是十分高級的粥了。宰相盧澄將三種粥一起吃,呈現三種顏色,所以當時有“相粥白玄黃”的說法。


第四,糕。糕在主食中屬於點心類比較精細的食品。談“糕”之前,我們先說一下“點心”。“點心”一詞雖在唐代已經出現,但當時是作為動詞使用的,並且它不專指現代意義上的點心。


當時稱現代意義上的點心為“艹果子”。例如圓仁在長安過新年,“眾僧上堂,吃粥、餛飩、雜艹果子”(《入唐求法行禮記》卷3。)這裡的“雜艹果子”就是點心。1966—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發現有許多精美的花式點心,它為我們認識唐代點心提供了實物資料。


糕也是點心的一種,也有許多名目,在韋巨源《燒尾宴食賬》中就有“七返膏(糕)、水晶龍鳳糕(即糯米棗糕)、玉露團(酥糕)”等數種。


到後周年間,開封甚至出了個以做糕出名並因而入貲為官的“花糕員外”。據《清異錄》卷下記載,他賣的“糕”有:“滿天星(金米)、糝拌(夾棗豆)、金糕糜員外糝(外有花)、花截肚(內有花)、大小虹橋(暈子)、木蜜金毛面(棗獅子也)”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夕食


關於這一時期的主食還要指出以下兩點。第一,這時的節日飲食中有些主食與該節日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搭配。舉最典型的一例就是前述《唐六典》所述光祿寺對百官的供膳。其中有關節日的供膳有:“寒食加餳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加煎餅;正月十五日、晦日加糕糜;五月五日加粽米壹;七月七日加斫餅;九月九日加糕”等。


第二,前述主食中的大部分前代已有。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麵點新品種,如春繭、包子、餃子等。其中“包子”一詞最早見於《清異錄》所記“綠荷包子”,而餃子的實物已為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的唐代墓葬中發現,其形狀與今日的餃子完全一樣。


02 副食


這一時期副食的原料更為豐富。例如蔬菜有新近引進的萵苣、菠薐等;海味有鯢魚、海蟹、比目魚、海鏡、海蜇、蠔肉、烏賊、魚脣、石花菜等;動物下水如魚肚、馬腸等也有人烹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方的人吃蝙蝠、蜂房、象鼻、蟻子、老鼠,甚至吃蛇蠍、蚯蚓、蜣螂、螻蛄乃至臭蟲,這就為豐富多彩的菜餚提供了物質來源。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


這一時期的烹調方法仍以蒸、煮、烙、燒、煎、炸、烤為主,很少使用或尚未出現氽、扒、釀、貼等方法。餚饌主要仍然是炙品、膾品、脯魚乍品、羹月霍、菹齏這些前代已有的品種。此外還有素菜與花式菜餚。


(一)炙品。炙品在這時仍是食用最多的餚饌品種。如前所述,隋朝人就已知道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炙肉,味道不同。從史籍上看,當時用來“行炙”的有牛、馬、驢、羊、鹿、鵝、蛙、魚、蠔、蚌蛤、蝤蠐、大貊、茄子等。“衣冠家名食”中有“駝峰炙”,韋巨源燒尾宴上有“昇平炙”;懿宗皇帝賜同昌公主有“靈消炙”等。



"

作者丨李斌城等

美食可以穿越時空。1400年前的唐朝,在美食上與現代人心意相通。

張小敬帶紅了水盆羊肉、水晶柿子、胡餅,讓人看到了長安城的煙火味兒。不不不,應該是一股羊肉味、孜然味兒……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唐朝是一個燒烤的世界,一個對食肉者友好的朝代。在起家於大西北的李唐皇室的引領下,全國人民對於燒烤痴迷;在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唐朝給“吃貨”們難得的淡定從容;在一個不用跪著進食的時代,唐朝人在桌椅凳上悄然開創現代飲食文明。

今天跟大家一起盤點下唐代的美食,看看1400年前中國人的餐桌。


01 主食


這一時期主食的種類仍可分為餅、飯、粥、糕等數種。從史籍中的出現頻率看,餅最多,飯、粥次之,糕較少。


第一,餅。餅是一個類概念,種類繁多。既包括現在的餅類食品也包括現在的饅頭、包子、麵條類食品。


粗略計算,這一時期出現在史籍上的餅就有胡餅、蒸餅、煎餅、環餅、湯餅、薄餅、齏餅、追餅、燒餅、籠餅等,以及不以餅稱的餅類食品如饆饠、飠念頭、饅頭、餺飥等,下面介紹其中幾種食用普遍又具本時期特色的餅。


胡餅。胡餅在隋唐五代食用的非常廣泛。日本和尚圓仁的《入唐求法巡行禮記》記唐文宗開成六年(後改年號為會昌元年,即841年)“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據敦煌文書記載,當時在敦煌地區的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餅,每個餅用面半升,個頭很大。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胡餅


1969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徑19.5釐米、類似今新疆地區流行的素饢的食品,那就是唐代胡餅的實物。今天的“饢”有饢、油饢、素饢之分,唐代的“胡餅”也有胡餅、油胡餅、肉胡餅幾類。


當時又有胡麻餅,類似今天的芝麻燒餅。也有人稱此為胡餅。關於胡麻餅最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的詩《寄胡麻餅與楊萬州》。詩中寫道:“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輔興”是唐代長安城內一個坊的坊名。它那裡的胡麻餅非常有名。


饆饠。饆饠也是一種胡食,是唐代新傳入的食品。據考證,它是一種帶餡的麵點。饆饠又稱畢羅。李匡在《資暇錄》中說:“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饆饠在北方尤其是關中地區比較流行,長安就有許多饆饠、饆饠店專賣饆饠。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饆饠

明經、進士、城市平民都去店中吃,而衣冠家自己做饆饠,有些就做的非常好。例如屬於“衣冠家名食”中韓約所作的“櫻桃饆饠”就是饆饠做好後,餡裡的櫻桃能夠做到“其色不變”。


蒸餅。蒸餅在這一時期的食用也很普遍。《朝野僉載》卷5記長安人鄒駱駝“常以小車推蒸餅賣之”,可知蒸餅在街市上到處有賣。武則天時的四品官張衡正是因為“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因而未能升入三品官的。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也隨船帶了“幹蒸餅一車”。蒸餅就是今饅頭一類的麵食,形狀大約上圓下平,與今天的圓饅頭差不多。


湯餅、餺飥。湯餅就是麵條。夏天吃的叫“冷淘”,也就是涼麵,當時南方和北方都吃。《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供百官膳食有云:“冬月則加造湯餅……夏月加冷淘。”


杜甫大曆年間在成都草堂也曾寫過一首“槐葉冷淘”的詩。詩中說:“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從“經齒冷於雪”看,這“冷淘面”是夠涼的。


湯餅中還有一種被稱為餺飥,又稱不託。宋人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曾說:“湯餅唐人謂之不託,今俗謂之餺飥矣。”其實湯餅與餺飥似仍有區別,後者從形制上說可能稍寬一點。


第二,飯。飯也是一個種類甚多的類概念。若就飯的原料而言,主要有粟米飯(黃米飯)、稻米飯(糯米飯)、麥飯(蕎麥飯、大麥飯)、雕胡飯等。北方多吃粟米飯,南方多吃稻米飯,而菰米做的雕胡飯則只為詩人和文士們所喜愛。


大致說來,平民百姓只能吃到一般的粟米飯或糙米飯,如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說海州到登州之間的“山村縣人,飧物粗硬,愛吃鹽茶粟飯,澀吞不入,吃即胸疼”。


但皇帝貴族們的飯就十分講究了,例如有“用水晶飯(糯米飯)、龍睛粉、龍腦末(冰片)、牛酪漿調事畢,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進”的清風飯,是唐敬宗食用的消夏食品;而同樣是黃米飯,也有將肉絲雞蛋等“雜味”澆在飯面上的“御黃王母飯”。這是韋巨源“燒尾宴”中的一道主食。


第三,粥。粥的原料與飯差不多,有粟米粥、稻米粥、麥粥、面粥等。粥的食用也極普遍,上自皇帝官宦、下至僧俗民眾,沒有不食用的。


粥的名目也很多。據《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為百官供膳,“夏月加……粉粥,寒食加餳粥”。《雲仙雜記》卷5引《金鑾密記》雲:“白居易在翰林,賜防風粥一甌。”其他還有杏酪粥、雲母粥、胡麻粥、地黃粥、茶粥、蔥粥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靖安司的工作餐:一碗粥配一個胡餅


至於後唐時宰相上朝前堂廚準備的小吃中,有所謂“粟粥、乳粥、豆沙加糖粥”,那就是十分高級的粥了。宰相盧澄將三種粥一起吃,呈現三種顏色,所以當時有“相粥白玄黃”的說法。


第四,糕。糕在主食中屬於點心類比較精細的食品。談“糕”之前,我們先說一下“點心”。“點心”一詞雖在唐代已經出現,但當時是作為動詞使用的,並且它不專指現代意義上的點心。


當時稱現代意義上的點心為“艹果子”。例如圓仁在長安過新年,“眾僧上堂,吃粥、餛飩、雜艹果子”(《入唐求法行禮記》卷3。)這裡的“雜艹果子”就是點心。1966—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發現有許多精美的花式點心,它為我們認識唐代點心提供了實物資料。


糕也是點心的一種,也有許多名目,在韋巨源《燒尾宴食賬》中就有“七返膏(糕)、水晶龍鳳糕(即糯米棗糕)、玉露團(酥糕)”等數種。


到後周年間,開封甚至出了個以做糕出名並因而入貲為官的“花糕員外”。據《清異錄》卷下記載,他賣的“糕”有:“滿天星(金米)、糝拌(夾棗豆)、金糕糜員外糝(外有花)、花截肚(內有花)、大小虹橋(暈子)、木蜜金毛面(棗獅子也)”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夕食


關於這一時期的主食還要指出以下兩點。第一,這時的節日飲食中有些主食與該節日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搭配。舉最典型的一例就是前述《唐六典》所述光祿寺對百官的供膳。其中有關節日的供膳有:“寒食加餳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加煎餅;正月十五日、晦日加糕糜;五月五日加粽米壹;七月七日加斫餅;九月九日加糕”等。


第二,前述主食中的大部分前代已有。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麵點新品種,如春繭、包子、餃子等。其中“包子”一詞最早見於《清異錄》所記“綠荷包子”,而餃子的實物已為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的唐代墓葬中發現,其形狀與今日的餃子完全一樣。


02 副食


這一時期副食的原料更為豐富。例如蔬菜有新近引進的萵苣、菠薐等;海味有鯢魚、海蟹、比目魚、海鏡、海蜇、蠔肉、烏賊、魚脣、石花菜等;動物下水如魚肚、馬腸等也有人烹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方的人吃蝙蝠、蜂房、象鼻、蟻子、老鼠,甚至吃蛇蠍、蚯蚓、蜣螂、螻蛄乃至臭蟲,這就為豐富多彩的菜餚提供了物質來源。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


這一時期的烹調方法仍以蒸、煮、烙、燒、煎、炸、烤為主,很少使用或尚未出現氽、扒、釀、貼等方法。餚饌主要仍然是炙品、膾品、脯魚乍品、羹月霍、菹齏這些前代已有的品種。此外還有素菜與花式菜餚。


(一)炙品。炙品在這時仍是食用最多的餚饌品種。如前所述,隋朝人就已知道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炙肉,味道不同。從史籍上看,當時用來“行炙”的有牛、馬、驢、羊、鹿、鵝、蛙、魚、蠔、蚌蛤、蝤蠐、大貊、茄子等。“衣冠家名食”中有“駝峰炙”,韋巨源燒尾宴上有“昇平炙”;懿宗皇帝賜同昌公主有“靈消炙”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烤肉

(二)膾品。這一時期食膾依然成風,有關食膾的逸事也很多。《大業拾遺記》詳載有吳郡的幹膾加工法,說隋時吳郡曾貢幹膾於隋煬帝。這種松江鱸魚乾膾,配上香柔花葉,就是“所謂金齏玉鱠,東南之佳味也”。當時能割膾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割膾時刀工要求很高。《酉陽雜俎》記“南孝廉者,善斫鱠。薄絲縷,輕可吹起,操刀響捷,若合節奏”。


由於吃生魚很容易得病,所以史籍中有關食膾生病的事就屢見不鮮。例如《酉陽雜俎》和《明皇雜錄》都記載了宰相房琯因食膾而病死在閬州的故事。由於故事有些荒誕,因而《舊唐書·房琯傳》不取,但也說他“在路遇疾……卒於閬州僧舍”。當時著名的膾品有隋朝的“飛鸞膾”“天孫膾”唐代的“丁子香淋膾”、五代時的“縷子膾”。


(三)脯、鮓品。脯鮓品在這一時期也有進一步的發展。除一般大眾化的脯鮓外,還有鹿脯、蚌肉脯、蜈蚣肉脯、蘆服鮓、野豬鮓等。


著名的脯品有宮廷中的“紅虯脯”,《杜陽雜編》記同昌公主家人所吃的“紅虯脯,非虯也,但貯於盤中,縷彳建如紅絲,高一尺,以筋抑之,無三、四分,撤即復故”,的確很奇妙;前述的“野豬鮓”是唐玄宗賞賜給安祿山的,可能為胡人安祿山所喜愛。


(四)羹臛。羹臛在這一時期仍很重要。唐玄宗召徵李白,“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民間新嫁娘也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以羹湯的好壞代表烹飪技藝的高低。



"

作者丨李斌城等

美食可以穿越時空。1400年前的唐朝,在美食上與現代人心意相通。

張小敬帶紅了水盆羊肉、水晶柿子、胡餅,讓人看到了長安城的煙火味兒。不不不,應該是一股羊肉味、孜然味兒……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唐朝是一個燒烤的世界,一個對食肉者友好的朝代。在起家於大西北的李唐皇室的引領下,全國人民對於燒烤痴迷;在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唐朝給“吃貨”們難得的淡定從容;在一個不用跪著進食的時代,唐朝人在桌椅凳上悄然開創現代飲食文明。

今天跟大家一起盤點下唐代的美食,看看1400年前中國人的餐桌。


01 主食


這一時期主食的種類仍可分為餅、飯、粥、糕等數種。從史籍中的出現頻率看,餅最多,飯、粥次之,糕較少。


第一,餅。餅是一個類概念,種類繁多。既包括現在的餅類食品也包括現在的饅頭、包子、麵條類食品。


粗略計算,這一時期出現在史籍上的餅就有胡餅、蒸餅、煎餅、環餅、湯餅、薄餅、齏餅、追餅、燒餅、籠餅等,以及不以餅稱的餅類食品如饆饠、飠念頭、饅頭、餺飥等,下面介紹其中幾種食用普遍又具本時期特色的餅。


胡餅。胡餅在隋唐五代食用的非常廣泛。日本和尚圓仁的《入唐求法巡行禮記》記唐文宗開成六年(後改年號為會昌元年,即841年)“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據敦煌文書記載,當時在敦煌地區的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餅,每個餅用面半升,個頭很大。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胡餅


1969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徑19.5釐米、類似今新疆地區流行的素饢的食品,那就是唐代胡餅的實物。今天的“饢”有饢、油饢、素饢之分,唐代的“胡餅”也有胡餅、油胡餅、肉胡餅幾類。


當時又有胡麻餅,類似今天的芝麻燒餅。也有人稱此為胡餅。關於胡麻餅最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的詩《寄胡麻餅與楊萬州》。詩中寫道:“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輔興”是唐代長安城內一個坊的坊名。它那裡的胡麻餅非常有名。


饆饠。饆饠也是一種胡食,是唐代新傳入的食品。據考證,它是一種帶餡的麵點。饆饠又稱畢羅。李匡在《資暇錄》中說:“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饆饠在北方尤其是關中地區比較流行,長安就有許多饆饠、饆饠店專賣饆饠。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饆饠

明經、進士、城市平民都去店中吃,而衣冠家自己做饆饠,有些就做的非常好。例如屬於“衣冠家名食”中韓約所作的“櫻桃饆饠”就是饆饠做好後,餡裡的櫻桃能夠做到“其色不變”。


蒸餅。蒸餅在這一時期的食用也很普遍。《朝野僉載》卷5記長安人鄒駱駝“常以小車推蒸餅賣之”,可知蒸餅在街市上到處有賣。武則天時的四品官張衡正是因為“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因而未能升入三品官的。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也隨船帶了“幹蒸餅一車”。蒸餅就是今饅頭一類的麵食,形狀大約上圓下平,與今天的圓饅頭差不多。


湯餅、餺飥。湯餅就是麵條。夏天吃的叫“冷淘”,也就是涼麵,當時南方和北方都吃。《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供百官膳食有云:“冬月則加造湯餅……夏月加冷淘。”


杜甫大曆年間在成都草堂也曾寫過一首“槐葉冷淘”的詩。詩中說:“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從“經齒冷於雪”看,這“冷淘面”是夠涼的。


湯餅中還有一種被稱為餺飥,又稱不託。宋人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曾說:“湯餅唐人謂之不託,今俗謂之餺飥矣。”其實湯餅與餺飥似仍有區別,後者從形制上說可能稍寬一點。


第二,飯。飯也是一個種類甚多的類概念。若就飯的原料而言,主要有粟米飯(黃米飯)、稻米飯(糯米飯)、麥飯(蕎麥飯、大麥飯)、雕胡飯等。北方多吃粟米飯,南方多吃稻米飯,而菰米做的雕胡飯則只為詩人和文士們所喜愛。


大致說來,平民百姓只能吃到一般的粟米飯或糙米飯,如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說海州到登州之間的“山村縣人,飧物粗硬,愛吃鹽茶粟飯,澀吞不入,吃即胸疼”。


但皇帝貴族們的飯就十分講究了,例如有“用水晶飯(糯米飯)、龍睛粉、龍腦末(冰片)、牛酪漿調事畢,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進”的清風飯,是唐敬宗食用的消夏食品;而同樣是黃米飯,也有將肉絲雞蛋等“雜味”澆在飯面上的“御黃王母飯”。這是韋巨源“燒尾宴”中的一道主食。


第三,粥。粥的原料與飯差不多,有粟米粥、稻米粥、麥粥、面粥等。粥的食用也極普遍,上自皇帝官宦、下至僧俗民眾,沒有不食用的。


粥的名目也很多。據《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為百官供膳,“夏月加……粉粥,寒食加餳粥”。《雲仙雜記》卷5引《金鑾密記》雲:“白居易在翰林,賜防風粥一甌。”其他還有杏酪粥、雲母粥、胡麻粥、地黃粥、茶粥、蔥粥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靖安司的工作餐:一碗粥配一個胡餅


至於後唐時宰相上朝前堂廚準備的小吃中,有所謂“粟粥、乳粥、豆沙加糖粥”,那就是十分高級的粥了。宰相盧澄將三種粥一起吃,呈現三種顏色,所以當時有“相粥白玄黃”的說法。


第四,糕。糕在主食中屬於點心類比較精細的食品。談“糕”之前,我們先說一下“點心”。“點心”一詞雖在唐代已經出現,但當時是作為動詞使用的,並且它不專指現代意義上的點心。


當時稱現代意義上的點心為“艹果子”。例如圓仁在長安過新年,“眾僧上堂,吃粥、餛飩、雜艹果子”(《入唐求法行禮記》卷3。)這裡的“雜艹果子”就是點心。1966—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發現有許多精美的花式點心,它為我們認識唐代點心提供了實物資料。


糕也是點心的一種,也有許多名目,在韋巨源《燒尾宴食賬》中就有“七返膏(糕)、水晶龍鳳糕(即糯米棗糕)、玉露團(酥糕)”等數種。


到後周年間,開封甚至出了個以做糕出名並因而入貲為官的“花糕員外”。據《清異錄》卷下記載,他賣的“糕”有:“滿天星(金米)、糝拌(夾棗豆)、金糕糜員外糝(外有花)、花截肚(內有花)、大小虹橋(暈子)、木蜜金毛面(棗獅子也)”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夕食


關於這一時期的主食還要指出以下兩點。第一,這時的節日飲食中有些主食與該節日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搭配。舉最典型的一例就是前述《唐六典》所述光祿寺對百官的供膳。其中有關節日的供膳有:“寒食加餳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加煎餅;正月十五日、晦日加糕糜;五月五日加粽米壹;七月七日加斫餅;九月九日加糕”等。


第二,前述主食中的大部分前代已有。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麵點新品種,如春繭、包子、餃子等。其中“包子”一詞最早見於《清異錄》所記“綠荷包子”,而餃子的實物已為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的唐代墓葬中發現,其形狀與今日的餃子完全一樣。


02 副食


這一時期副食的原料更為豐富。例如蔬菜有新近引進的萵苣、菠薐等;海味有鯢魚、海蟹、比目魚、海鏡、海蜇、蠔肉、烏賊、魚脣、石花菜等;動物下水如魚肚、馬腸等也有人烹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方的人吃蝙蝠、蜂房、象鼻、蟻子、老鼠,甚至吃蛇蠍、蚯蚓、蜣螂、螻蛄乃至臭蟲,這就為豐富多彩的菜餚提供了物質來源。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


這一時期的烹調方法仍以蒸、煮、烙、燒、煎、炸、烤為主,很少使用或尚未出現氽、扒、釀、貼等方法。餚饌主要仍然是炙品、膾品、脯魚乍品、羹月霍、菹齏這些前代已有的品種。此外還有素菜與花式菜餚。


(一)炙品。炙品在這時仍是食用最多的餚饌品種。如前所述,隋朝人就已知道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炙肉,味道不同。從史籍上看,當時用來“行炙”的有牛、馬、驢、羊、鹿、鵝、蛙、魚、蠔、蚌蛤、蝤蠐、大貊、茄子等。“衣冠家名食”中有“駝峰炙”,韋巨源燒尾宴上有“昇平炙”;懿宗皇帝賜同昌公主有“靈消炙”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烤肉

(二)膾品。這一時期食膾依然成風,有關食膾的逸事也很多。《大業拾遺記》詳載有吳郡的幹膾加工法,說隋時吳郡曾貢幹膾於隋煬帝。這種松江鱸魚乾膾,配上香柔花葉,就是“所謂金齏玉鱠,東南之佳味也”。當時能割膾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割膾時刀工要求很高。《酉陽雜俎》記“南孝廉者,善斫鱠。薄絲縷,輕可吹起,操刀響捷,若合節奏”。


由於吃生魚很容易得病,所以史籍中有關食膾生病的事就屢見不鮮。例如《酉陽雜俎》和《明皇雜錄》都記載了宰相房琯因食膾而病死在閬州的故事。由於故事有些荒誕,因而《舊唐書·房琯傳》不取,但也說他“在路遇疾……卒於閬州僧舍”。當時著名的膾品有隋朝的“飛鸞膾”“天孫膾”唐代的“丁子香淋膾”、五代時的“縷子膾”。


(三)脯、鮓品。脯鮓品在這一時期也有進一步的發展。除一般大眾化的脯鮓外,還有鹿脯、蚌肉脯、蜈蚣肉脯、蘆服鮓、野豬鮓等。


著名的脯品有宮廷中的“紅虯脯”,《杜陽雜編》記同昌公主家人所吃的“紅虯脯,非虯也,但貯於盤中,縷彳建如紅絲,高一尺,以筋抑之,無三、四分,撤即復故”,的確很奇妙;前述的“野豬鮓”是唐玄宗賞賜給安祿山的,可能為胡人安祿山所喜愛。


(四)羹臛。羹臛在這一時期仍很重要。唐玄宗召徵李白,“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民間新嫁娘也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以羹湯的好壞代表烹飪技藝的高低。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羹湯


見於史籍的羹臛有許多名目,例如有羊羹、魚羹、蝦羹、薺菜羹、香芹羹、蛤蜊羹、鱖魚臛等。榆葉羹不用說是平民吃的;皇帝賜臣下的則有月兒羹、甘露羹、用動物的蹄做的羹如蹄羹、駝蹄羹都是高級羹湯。


(五)菹齏。菹齏在史籍中記載雖不多,但實際上卻是食用非常普遍的一種菜饌。《清異錄》捲上有“百歲羹”條雲:“俗呼齏為百歲羹。言至貧亦可具;雖百歲,可長享也”。常見的菹齏有芹齏、蒜齏、薺菹等。


五代時有所謂“翰林齏”,其做法和吃法為:“用時菜五、七種、擇去老壽者,細長刀破之,入滿甕,審硬軟作汁,量淺深,慎啟閉,時檢察,待其玉潔而芳香則熟矣。若欲食,先煉雍州酥,次下幹齏及鹽花,冬春用熟筍,夏秋用生藕,亦刀破令形與齏同。既熟,攪於羹中,極清美。”這是官員們吃的比較高級的齏。


(六)素菜與花式菜餚。素菜在這一時期也有新的發展。“豆腐”一詞已正式出現在史籍中,說明了它的普及。這時還出現了以素料製作成動物形象的菜點。


《北夢瑣言》卷3雲:“唐崔侍中安潛,崇奉釋氏,鮮茹葷血……鎮西川三年,唯多蔬食。宴諸司,以面及蒟艹弱之類染作顏色,用象豚肩、羊臑、膾炙之屬,皆逼真也”。這恐怕是我國素料葷作的最早記錄。


至於花式菜餚,最典型的例子是《清異錄》所記唐代的“輞川小樣”。其說雲:“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魚乍、鱸膾、脯、鹽醬瓜蔬,黃赤雜色,鬥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則人裝一景,合成輞川圖小樣。”


《輞川圖》是唐代詩人王維為他自己遊居的輞川景區畫的圖。能把《輞川圖》二十景再現於花式冷盤之中,實在是繪畫藝術與烹飪技藝相結合的一大傑作,反映出唐代花式菜餚已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

作者丨李斌城等

美食可以穿越時空。1400年前的唐朝,在美食上與現代人心意相通。

張小敬帶紅了水盆羊肉、水晶柿子、胡餅,讓人看到了長安城的煙火味兒。不不不,應該是一股羊肉味、孜然味兒……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唐朝是一個燒烤的世界,一個對食肉者友好的朝代。在起家於大西北的李唐皇室的引領下,全國人民對於燒烤痴迷;在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唐朝給“吃貨”們難得的淡定從容;在一個不用跪著進食的時代,唐朝人在桌椅凳上悄然開創現代飲食文明。

今天跟大家一起盤點下唐代的美食,看看1400年前中國人的餐桌。


01 主食


這一時期主食的種類仍可分為餅、飯、粥、糕等數種。從史籍中的出現頻率看,餅最多,飯、粥次之,糕較少。


第一,餅。餅是一個類概念,種類繁多。既包括現在的餅類食品也包括現在的饅頭、包子、麵條類食品。


粗略計算,這一時期出現在史籍上的餅就有胡餅、蒸餅、煎餅、環餅、湯餅、薄餅、齏餅、追餅、燒餅、籠餅等,以及不以餅稱的餅類食品如饆饠、飠念頭、饅頭、餺飥等,下面介紹其中幾種食用普遍又具本時期特色的餅。


胡餅。胡餅在隋唐五代食用的非常廣泛。日本和尚圓仁的《入唐求法巡行禮記》記唐文宗開成六年(後改年號為會昌元年,即841年)“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據敦煌文書記載,當時在敦煌地區的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餅,每個餅用面半升,個頭很大。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胡餅


1969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徑19.5釐米、類似今新疆地區流行的素饢的食品,那就是唐代胡餅的實物。今天的“饢”有饢、油饢、素饢之分,唐代的“胡餅”也有胡餅、油胡餅、肉胡餅幾類。


當時又有胡麻餅,類似今天的芝麻燒餅。也有人稱此為胡餅。關於胡麻餅最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的詩《寄胡麻餅與楊萬州》。詩中寫道:“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輔興”是唐代長安城內一個坊的坊名。它那裡的胡麻餅非常有名。


饆饠。饆饠也是一種胡食,是唐代新傳入的食品。據考證,它是一種帶餡的麵點。饆饠又稱畢羅。李匡在《資暇錄》中說:“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饆饠在北方尤其是關中地區比較流行,長安就有許多饆饠、饆饠店專賣饆饠。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饆饠

明經、進士、城市平民都去店中吃,而衣冠家自己做饆饠,有些就做的非常好。例如屬於“衣冠家名食”中韓約所作的“櫻桃饆饠”就是饆饠做好後,餡裡的櫻桃能夠做到“其色不變”。


蒸餅。蒸餅在這一時期的食用也很普遍。《朝野僉載》卷5記長安人鄒駱駝“常以小車推蒸餅賣之”,可知蒸餅在街市上到處有賣。武則天時的四品官張衡正是因為“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因而未能升入三品官的。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也隨船帶了“幹蒸餅一車”。蒸餅就是今饅頭一類的麵食,形狀大約上圓下平,與今天的圓饅頭差不多。


湯餅、餺飥。湯餅就是麵條。夏天吃的叫“冷淘”,也就是涼麵,當時南方和北方都吃。《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供百官膳食有云:“冬月則加造湯餅……夏月加冷淘。”


杜甫大曆年間在成都草堂也曾寫過一首“槐葉冷淘”的詩。詩中說:“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從“經齒冷於雪”看,這“冷淘面”是夠涼的。


湯餅中還有一種被稱為餺飥,又稱不託。宋人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曾說:“湯餅唐人謂之不託,今俗謂之餺飥矣。”其實湯餅與餺飥似仍有區別,後者從形制上說可能稍寬一點。


第二,飯。飯也是一個種類甚多的類概念。若就飯的原料而言,主要有粟米飯(黃米飯)、稻米飯(糯米飯)、麥飯(蕎麥飯、大麥飯)、雕胡飯等。北方多吃粟米飯,南方多吃稻米飯,而菰米做的雕胡飯則只為詩人和文士們所喜愛。


大致說來,平民百姓只能吃到一般的粟米飯或糙米飯,如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說海州到登州之間的“山村縣人,飧物粗硬,愛吃鹽茶粟飯,澀吞不入,吃即胸疼”。


但皇帝貴族們的飯就十分講究了,例如有“用水晶飯(糯米飯)、龍睛粉、龍腦末(冰片)、牛酪漿調事畢,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進”的清風飯,是唐敬宗食用的消夏食品;而同樣是黃米飯,也有將肉絲雞蛋等“雜味”澆在飯面上的“御黃王母飯”。這是韋巨源“燒尾宴”中的一道主食。


第三,粥。粥的原料與飯差不多,有粟米粥、稻米粥、麥粥、面粥等。粥的食用也極普遍,上自皇帝官宦、下至僧俗民眾,沒有不食用的。


粥的名目也很多。據《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為百官供膳,“夏月加……粉粥,寒食加餳粥”。《雲仙雜記》卷5引《金鑾密記》雲:“白居易在翰林,賜防風粥一甌。”其他還有杏酪粥、雲母粥、胡麻粥、地黃粥、茶粥、蔥粥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靖安司的工作餐:一碗粥配一個胡餅


至於後唐時宰相上朝前堂廚準備的小吃中,有所謂“粟粥、乳粥、豆沙加糖粥”,那就是十分高級的粥了。宰相盧澄將三種粥一起吃,呈現三種顏色,所以當時有“相粥白玄黃”的說法。


第四,糕。糕在主食中屬於點心類比較精細的食品。談“糕”之前,我們先說一下“點心”。“點心”一詞雖在唐代已經出現,但當時是作為動詞使用的,並且它不專指現代意義上的點心。


當時稱現代意義上的點心為“艹果子”。例如圓仁在長安過新年,“眾僧上堂,吃粥、餛飩、雜艹果子”(《入唐求法行禮記》卷3。)這裡的“雜艹果子”就是點心。1966—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發現有許多精美的花式點心,它為我們認識唐代點心提供了實物資料。


糕也是點心的一種,也有許多名目,在韋巨源《燒尾宴食賬》中就有“七返膏(糕)、水晶龍鳳糕(即糯米棗糕)、玉露團(酥糕)”等數種。


到後周年間,開封甚至出了個以做糕出名並因而入貲為官的“花糕員外”。據《清異錄》卷下記載,他賣的“糕”有:“滿天星(金米)、糝拌(夾棗豆)、金糕糜員外糝(外有花)、花截肚(內有花)、大小虹橋(暈子)、木蜜金毛面(棗獅子也)”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夕食


關於這一時期的主食還要指出以下兩點。第一,這時的節日飲食中有些主食與該節日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搭配。舉最典型的一例就是前述《唐六典》所述光祿寺對百官的供膳。其中有關節日的供膳有:“寒食加餳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加煎餅;正月十五日、晦日加糕糜;五月五日加粽米壹;七月七日加斫餅;九月九日加糕”等。


第二,前述主食中的大部分前代已有。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麵點新品種,如春繭、包子、餃子等。其中“包子”一詞最早見於《清異錄》所記“綠荷包子”,而餃子的實物已為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的唐代墓葬中發現,其形狀與今日的餃子完全一樣。


02 副食


這一時期副食的原料更為豐富。例如蔬菜有新近引進的萵苣、菠薐等;海味有鯢魚、海蟹、比目魚、海鏡、海蜇、蠔肉、烏賊、魚脣、石花菜等;動物下水如魚肚、馬腸等也有人烹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方的人吃蝙蝠、蜂房、象鼻、蟻子、老鼠,甚至吃蛇蠍、蚯蚓、蜣螂、螻蛄乃至臭蟲,這就為豐富多彩的菜餚提供了物質來源。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


這一時期的烹調方法仍以蒸、煮、烙、燒、煎、炸、烤為主,很少使用或尚未出現氽、扒、釀、貼等方法。餚饌主要仍然是炙品、膾品、脯魚乍品、羹月霍、菹齏這些前代已有的品種。此外還有素菜與花式菜餚。


(一)炙品。炙品在這時仍是食用最多的餚饌品種。如前所述,隋朝人就已知道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炙肉,味道不同。從史籍上看,當時用來“行炙”的有牛、馬、驢、羊、鹿、鵝、蛙、魚、蠔、蚌蛤、蝤蠐、大貊、茄子等。“衣冠家名食”中有“駝峰炙”,韋巨源燒尾宴上有“昇平炙”;懿宗皇帝賜同昌公主有“靈消炙”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烤肉

(二)膾品。這一時期食膾依然成風,有關食膾的逸事也很多。《大業拾遺記》詳載有吳郡的幹膾加工法,說隋時吳郡曾貢幹膾於隋煬帝。這種松江鱸魚乾膾,配上香柔花葉,就是“所謂金齏玉鱠,東南之佳味也”。當時能割膾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割膾時刀工要求很高。《酉陽雜俎》記“南孝廉者,善斫鱠。薄絲縷,輕可吹起,操刀響捷,若合節奏”。


由於吃生魚很容易得病,所以史籍中有關食膾生病的事就屢見不鮮。例如《酉陽雜俎》和《明皇雜錄》都記載了宰相房琯因食膾而病死在閬州的故事。由於故事有些荒誕,因而《舊唐書·房琯傳》不取,但也說他“在路遇疾……卒於閬州僧舍”。當時著名的膾品有隋朝的“飛鸞膾”“天孫膾”唐代的“丁子香淋膾”、五代時的“縷子膾”。


(三)脯、鮓品。脯鮓品在這一時期也有進一步的發展。除一般大眾化的脯鮓外,還有鹿脯、蚌肉脯、蜈蚣肉脯、蘆服鮓、野豬鮓等。


著名的脯品有宮廷中的“紅虯脯”,《杜陽雜編》記同昌公主家人所吃的“紅虯脯,非虯也,但貯於盤中,縷彳建如紅絲,高一尺,以筋抑之,無三、四分,撤即復故”,的確很奇妙;前述的“野豬鮓”是唐玄宗賞賜給安祿山的,可能為胡人安祿山所喜愛。


(四)羹臛。羹臛在這一時期仍很重要。唐玄宗召徵李白,“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民間新嫁娘也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以羹湯的好壞代表烹飪技藝的高低。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羹湯


見於史籍的羹臛有許多名目,例如有羊羹、魚羹、蝦羹、薺菜羹、香芹羹、蛤蜊羹、鱖魚臛等。榆葉羹不用說是平民吃的;皇帝賜臣下的則有月兒羹、甘露羹、用動物的蹄做的羹如蹄羹、駝蹄羹都是高級羹湯。


(五)菹齏。菹齏在史籍中記載雖不多,但實際上卻是食用非常普遍的一種菜饌。《清異錄》捲上有“百歲羹”條雲:“俗呼齏為百歲羹。言至貧亦可具;雖百歲,可長享也”。常見的菹齏有芹齏、蒜齏、薺菹等。


五代時有所謂“翰林齏”,其做法和吃法為:“用時菜五、七種、擇去老壽者,細長刀破之,入滿甕,審硬軟作汁,量淺深,慎啟閉,時檢察,待其玉潔而芳香則熟矣。若欲食,先煉雍州酥,次下幹齏及鹽花,冬春用熟筍,夏秋用生藕,亦刀破令形與齏同。既熟,攪於羹中,極清美。”這是官員們吃的比較高級的齏。


(六)素菜與花式菜餚。素菜在這一時期也有新的發展。“豆腐”一詞已正式出現在史籍中,說明了它的普及。這時還出現了以素料製作成動物形象的菜點。


《北夢瑣言》卷3雲:“唐崔侍中安潛,崇奉釋氏,鮮茹葷血……鎮西川三年,唯多蔬食。宴諸司,以面及蒟艹弱之類染作顏色,用象豚肩、羊臑、膾炙之屬,皆逼真也”。這恐怕是我國素料葷作的最早記錄。


至於花式菜餚,最典型的例子是《清異錄》所記唐代的“輞川小樣”。其說雲:“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魚乍、鱸膾、脯、鹽醬瓜蔬,黃赤雜色,鬥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則人裝一景,合成輞川圖小樣。”


《輞川圖》是唐代詩人王維為他自己遊居的輞川景區畫的圖。能把《輞川圖》二十景再現於花式冷盤之中,實在是繪畫藝術與烹飪技藝相結合的一大傑作,反映出唐代花式菜餚已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輞川圖》臨摹本

這一時期由於南北統一,國內南北飲食不斷有所交流。《十國春秋》卷32記一個北方(唐長安)御廚跑到南唐,南唐“御膳宴設賴之,略有中朝承平遺風。其食味有鷺鷥餅、天喜餅、駝蹄、春分、密雲餅、鐺糟炙、瓏璁、紅頭籤、五色餛飩、子母饅頭諸法”。


這條史料中提到的食品屬北方飲食系統,說明北方飲食受到南方歡迎。不過一方面是南北的飲食交流,同時飲食的地區差異在這一時期仍很明顯,只是限於史料和篇幅,這裡僅能就副食的南北差異作一簡單介紹。


唐崔融在《禁屠議》中說:“江南諸州,乃以魚為命;河西諸國,以肉為齋。”這就概略說出了南北飲食中菜餚的差異。當時北方確實吃肉多吃魚少。


日本學者田統在《中國食物史》中對隋謝諷《食經》和唐韋巨源《燒尾宴食賬》中的副食作過統計,結果羊、乳製品多於魚、鮓製品,證明它們記錄的是北方菜。


由於隋唐五代時北方仍受西、北遊牧民族“胡食”的影響,因此在北方飲食中羊肉甚多,羊肉的地位也高於雞肉和豬肉。


"

作者丨李斌城等

美食可以穿越時空。1400年前的唐朝,在美食上與現代人心意相通。

張小敬帶紅了水盆羊肉、水晶柿子、胡餅,讓人看到了長安城的煙火味兒。不不不,應該是一股羊肉味、孜然味兒……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唐朝是一個燒烤的世界,一個對食肉者友好的朝代。在起家於大西北的李唐皇室的引領下,全國人民對於燒烤痴迷;在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唐朝給“吃貨”們難得的淡定從容;在一個不用跪著進食的時代,唐朝人在桌椅凳上悄然開創現代飲食文明。

今天跟大家一起盤點下唐代的美食,看看1400年前中國人的餐桌。


01 主食


這一時期主食的種類仍可分為餅、飯、粥、糕等數種。從史籍中的出現頻率看,餅最多,飯、粥次之,糕較少。


第一,餅。餅是一個類概念,種類繁多。既包括現在的餅類食品也包括現在的饅頭、包子、麵條類食品。


粗略計算,這一時期出現在史籍上的餅就有胡餅、蒸餅、煎餅、環餅、湯餅、薄餅、齏餅、追餅、燒餅、籠餅等,以及不以餅稱的餅類食品如饆饠、飠念頭、饅頭、餺飥等,下面介紹其中幾種食用普遍又具本時期特色的餅。


胡餅。胡餅在隋唐五代食用的非常廣泛。日本和尚圓仁的《入唐求法巡行禮記》記唐文宗開成六年(後改年號為會昌元年,即841年)“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據敦煌文書記載,當時在敦煌地區的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餅,每個餅用面半升,個頭很大。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胡餅


1969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徑19.5釐米、類似今新疆地區流行的素饢的食品,那就是唐代胡餅的實物。今天的“饢”有饢、油饢、素饢之分,唐代的“胡餅”也有胡餅、油胡餅、肉胡餅幾類。


當時又有胡麻餅,類似今天的芝麻燒餅。也有人稱此為胡餅。關於胡麻餅最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的詩《寄胡麻餅與楊萬州》。詩中寫道:“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輔興”是唐代長安城內一個坊的坊名。它那裡的胡麻餅非常有名。


饆饠。饆饠也是一種胡食,是唐代新傳入的食品。據考證,它是一種帶餡的麵點。饆饠又稱畢羅。李匡在《資暇錄》中說:“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饆饠在北方尤其是關中地區比較流行,長安就有許多饆饠、饆饠店專賣饆饠。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饆饠

明經、進士、城市平民都去店中吃,而衣冠家自己做饆饠,有些就做的非常好。例如屬於“衣冠家名食”中韓約所作的“櫻桃饆饠”就是饆饠做好後,餡裡的櫻桃能夠做到“其色不變”。


蒸餅。蒸餅在這一時期的食用也很普遍。《朝野僉載》卷5記長安人鄒駱駝“常以小車推蒸餅賣之”,可知蒸餅在街市上到處有賣。武則天時的四品官張衡正是因為“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因而未能升入三品官的。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也隨船帶了“幹蒸餅一車”。蒸餅就是今饅頭一類的麵食,形狀大約上圓下平,與今天的圓饅頭差不多。


湯餅、餺飥。湯餅就是麵條。夏天吃的叫“冷淘”,也就是涼麵,當時南方和北方都吃。《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供百官膳食有云:“冬月則加造湯餅……夏月加冷淘。”


杜甫大曆年間在成都草堂也曾寫過一首“槐葉冷淘”的詩。詩中說:“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從“經齒冷於雪”看,這“冷淘面”是夠涼的。


湯餅中還有一種被稱為餺飥,又稱不託。宋人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曾說:“湯餅唐人謂之不託,今俗謂之餺飥矣。”其實湯餅與餺飥似仍有區別,後者從形制上說可能稍寬一點。


第二,飯。飯也是一個種類甚多的類概念。若就飯的原料而言,主要有粟米飯(黃米飯)、稻米飯(糯米飯)、麥飯(蕎麥飯、大麥飯)、雕胡飯等。北方多吃粟米飯,南方多吃稻米飯,而菰米做的雕胡飯則只為詩人和文士們所喜愛。


大致說來,平民百姓只能吃到一般的粟米飯或糙米飯,如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說海州到登州之間的“山村縣人,飧物粗硬,愛吃鹽茶粟飯,澀吞不入,吃即胸疼”。


但皇帝貴族們的飯就十分講究了,例如有“用水晶飯(糯米飯)、龍睛粉、龍腦末(冰片)、牛酪漿調事畢,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進”的清風飯,是唐敬宗食用的消夏食品;而同樣是黃米飯,也有將肉絲雞蛋等“雜味”澆在飯面上的“御黃王母飯”。這是韋巨源“燒尾宴”中的一道主食。


第三,粥。粥的原料與飯差不多,有粟米粥、稻米粥、麥粥、面粥等。粥的食用也極普遍,上自皇帝官宦、下至僧俗民眾,沒有不食用的。


粥的名目也很多。據《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為百官供膳,“夏月加……粉粥,寒食加餳粥”。《雲仙雜記》卷5引《金鑾密記》雲:“白居易在翰林,賜防風粥一甌。”其他還有杏酪粥、雲母粥、胡麻粥、地黃粥、茶粥、蔥粥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靖安司的工作餐:一碗粥配一個胡餅


至於後唐時宰相上朝前堂廚準備的小吃中,有所謂“粟粥、乳粥、豆沙加糖粥”,那就是十分高級的粥了。宰相盧澄將三種粥一起吃,呈現三種顏色,所以當時有“相粥白玄黃”的說法。


第四,糕。糕在主食中屬於點心類比較精細的食品。談“糕”之前,我們先說一下“點心”。“點心”一詞雖在唐代已經出現,但當時是作為動詞使用的,並且它不專指現代意義上的點心。


當時稱現代意義上的點心為“艹果子”。例如圓仁在長安過新年,“眾僧上堂,吃粥、餛飩、雜艹果子”(《入唐求法行禮記》卷3。)這裡的“雜艹果子”就是點心。1966—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發現有許多精美的花式點心,它為我們認識唐代點心提供了實物資料。


糕也是點心的一種,也有許多名目,在韋巨源《燒尾宴食賬》中就有“七返膏(糕)、水晶龍鳳糕(即糯米棗糕)、玉露團(酥糕)”等數種。


到後周年間,開封甚至出了個以做糕出名並因而入貲為官的“花糕員外”。據《清異錄》卷下記載,他賣的“糕”有:“滿天星(金米)、糝拌(夾棗豆)、金糕糜員外糝(外有花)、花截肚(內有花)、大小虹橋(暈子)、木蜜金毛面(棗獅子也)”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夕食


關於這一時期的主食還要指出以下兩點。第一,這時的節日飲食中有些主食與該節日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搭配。舉最典型的一例就是前述《唐六典》所述光祿寺對百官的供膳。其中有關節日的供膳有:“寒食加餳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加煎餅;正月十五日、晦日加糕糜;五月五日加粽米壹;七月七日加斫餅;九月九日加糕”等。


第二,前述主食中的大部分前代已有。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麵點新品種,如春繭、包子、餃子等。其中“包子”一詞最早見於《清異錄》所記“綠荷包子”,而餃子的實物已為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的唐代墓葬中發現,其形狀與今日的餃子完全一樣。


02 副食


這一時期副食的原料更為豐富。例如蔬菜有新近引進的萵苣、菠薐等;海味有鯢魚、海蟹、比目魚、海鏡、海蜇、蠔肉、烏賊、魚脣、石花菜等;動物下水如魚肚、馬腸等也有人烹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方的人吃蝙蝠、蜂房、象鼻、蟻子、老鼠,甚至吃蛇蠍、蚯蚓、蜣螂、螻蛄乃至臭蟲,這就為豐富多彩的菜餚提供了物質來源。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


這一時期的烹調方法仍以蒸、煮、烙、燒、煎、炸、烤為主,很少使用或尚未出現氽、扒、釀、貼等方法。餚饌主要仍然是炙品、膾品、脯魚乍品、羹月霍、菹齏這些前代已有的品種。此外還有素菜與花式菜餚。


(一)炙品。炙品在這時仍是食用最多的餚饌品種。如前所述,隋朝人就已知道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炙肉,味道不同。從史籍上看,當時用來“行炙”的有牛、馬、驢、羊、鹿、鵝、蛙、魚、蠔、蚌蛤、蝤蠐、大貊、茄子等。“衣冠家名食”中有“駝峰炙”,韋巨源燒尾宴上有“昇平炙”;懿宗皇帝賜同昌公主有“靈消炙”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烤肉

(二)膾品。這一時期食膾依然成風,有關食膾的逸事也很多。《大業拾遺記》詳載有吳郡的幹膾加工法,說隋時吳郡曾貢幹膾於隋煬帝。這種松江鱸魚乾膾,配上香柔花葉,就是“所謂金齏玉鱠,東南之佳味也”。當時能割膾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割膾時刀工要求很高。《酉陽雜俎》記“南孝廉者,善斫鱠。薄絲縷,輕可吹起,操刀響捷,若合節奏”。


由於吃生魚很容易得病,所以史籍中有關食膾生病的事就屢見不鮮。例如《酉陽雜俎》和《明皇雜錄》都記載了宰相房琯因食膾而病死在閬州的故事。由於故事有些荒誕,因而《舊唐書·房琯傳》不取,但也說他“在路遇疾……卒於閬州僧舍”。當時著名的膾品有隋朝的“飛鸞膾”“天孫膾”唐代的“丁子香淋膾”、五代時的“縷子膾”。


(三)脯、鮓品。脯鮓品在這一時期也有進一步的發展。除一般大眾化的脯鮓外,還有鹿脯、蚌肉脯、蜈蚣肉脯、蘆服鮓、野豬鮓等。


著名的脯品有宮廷中的“紅虯脯”,《杜陽雜編》記同昌公主家人所吃的“紅虯脯,非虯也,但貯於盤中,縷彳建如紅絲,高一尺,以筋抑之,無三、四分,撤即復故”,的確很奇妙;前述的“野豬鮓”是唐玄宗賞賜給安祿山的,可能為胡人安祿山所喜愛。


(四)羹臛。羹臛在這一時期仍很重要。唐玄宗召徵李白,“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民間新嫁娘也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以羹湯的好壞代表烹飪技藝的高低。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羹湯


見於史籍的羹臛有許多名目,例如有羊羹、魚羹、蝦羹、薺菜羹、香芹羹、蛤蜊羹、鱖魚臛等。榆葉羹不用說是平民吃的;皇帝賜臣下的則有月兒羹、甘露羹、用動物的蹄做的羹如蹄羹、駝蹄羹都是高級羹湯。


(五)菹齏。菹齏在史籍中記載雖不多,但實際上卻是食用非常普遍的一種菜饌。《清異錄》捲上有“百歲羹”條雲:“俗呼齏為百歲羹。言至貧亦可具;雖百歲,可長享也”。常見的菹齏有芹齏、蒜齏、薺菹等。


五代時有所謂“翰林齏”,其做法和吃法為:“用時菜五、七種、擇去老壽者,細長刀破之,入滿甕,審硬軟作汁,量淺深,慎啟閉,時檢察,待其玉潔而芳香則熟矣。若欲食,先煉雍州酥,次下幹齏及鹽花,冬春用熟筍,夏秋用生藕,亦刀破令形與齏同。既熟,攪於羹中,極清美。”這是官員們吃的比較高級的齏。


(六)素菜與花式菜餚。素菜在這一時期也有新的發展。“豆腐”一詞已正式出現在史籍中,說明了它的普及。這時還出現了以素料製作成動物形象的菜點。


《北夢瑣言》卷3雲:“唐崔侍中安潛,崇奉釋氏,鮮茹葷血……鎮西川三年,唯多蔬食。宴諸司,以面及蒟艹弱之類染作顏色,用象豚肩、羊臑、膾炙之屬,皆逼真也”。這恐怕是我國素料葷作的最早記錄。


至於花式菜餚,最典型的例子是《清異錄》所記唐代的“輞川小樣”。其說雲:“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魚乍、鱸膾、脯、鹽醬瓜蔬,黃赤雜色,鬥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則人裝一景,合成輞川圖小樣。”


《輞川圖》是唐代詩人王維為他自己遊居的輞川景區畫的圖。能把《輞川圖》二十景再現於花式冷盤之中,實在是繪畫藝術與烹飪技藝相結合的一大傑作,反映出唐代花式菜餚已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輞川圖》臨摹本

這一時期由於南北統一,國內南北飲食不斷有所交流。《十國春秋》卷32記一個北方(唐長安)御廚跑到南唐,南唐“御膳宴設賴之,略有中朝承平遺風。其食味有鷺鷥餅、天喜餅、駝蹄、春分、密雲餅、鐺糟炙、瓏璁、紅頭籤、五色餛飩、子母饅頭諸法”。


這條史料中提到的食品屬北方飲食系統,說明北方飲食受到南方歡迎。不過一方面是南北的飲食交流,同時飲食的地區差異在這一時期仍很明顯,只是限於史料和篇幅,這裡僅能就副食的南北差異作一簡單介紹。


唐崔融在《禁屠議》中說:“江南諸州,乃以魚為命;河西諸國,以肉為齋。”這就概略說出了南北飲食中菜餚的差異。當時北方確實吃肉多吃魚少。


日本學者田統在《中國食物史》中對隋謝諷《食經》和唐韋巨源《燒尾宴食賬》中的副食作過統計,結果羊、乳製品多於魚、鮓製品,證明它們記錄的是北方菜。


由於隋唐五代時北方仍受西、北遊牧民族“胡食”的影響,因此在北方飲食中羊肉甚多,羊肉的地位也高於雞肉和豬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水盆羊肉


《唐六典》卷4記載了唐朝政府供給各級官員的食料,其中對親王以下所賜食料中有“每月給羊二十口、豬肉六十斤、魚三十頭”的規定,可知羊肉遠遠多於豬肉,至於魚,不過一天只能吃上一條而已。


北方餚饌中還有很多品類帶有濃郁的少數民族味道,例如渾羊歿忽、于闐法全蒸羊、野豬鮓等,其中唐代突厥血統的著名將領哥舒翰特別愛吃一種叫做“熱洛河”的菜。


與北方愛吃羊肉等肉不同,南方愛吃魚類水產。例如前述隋代的吳郡以“金齏玉魚會”聞名於世;唐朝蘇州好燒鯉魚;“杜甫在蜀,日以七金買黃兒米半籃、細子魚一串”,這“細子魚”是“蜀人奉養之粗者”;懷素在《食魚帖》中也說:“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吃肉”,用親身經歷說到了南北飲食習慣的區別。


到五代,吳越有位判官毛勝曾戲為《水族加恩簿》,提到數十種浙地所產水族,並說自己“生居水國,饜烹海鮮,嘗以天饞居士自名”,也反映出南方人喜食水產類的特點。



"

作者丨李斌城等

美食可以穿越時空。1400年前的唐朝,在美食上與現代人心意相通。

張小敬帶紅了水盆羊肉、水晶柿子、胡餅,讓人看到了長安城的煙火味兒。不不不,應該是一股羊肉味、孜然味兒……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唐朝是一個燒烤的世界,一個對食肉者友好的朝代。在起家於大西北的李唐皇室的引領下,全國人民對於燒烤痴迷;在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唐朝給“吃貨”們難得的淡定從容;在一個不用跪著進食的時代,唐朝人在桌椅凳上悄然開創現代飲食文明。

今天跟大家一起盤點下唐代的美食,看看1400年前中國人的餐桌。


01 主食


這一時期主食的種類仍可分為餅、飯、粥、糕等數種。從史籍中的出現頻率看,餅最多,飯、粥次之,糕較少。


第一,餅。餅是一個類概念,種類繁多。既包括現在的餅類食品也包括現在的饅頭、包子、麵條類食品。


粗略計算,這一時期出現在史籍上的餅就有胡餅、蒸餅、煎餅、環餅、湯餅、薄餅、齏餅、追餅、燒餅、籠餅等,以及不以餅稱的餅類食品如饆饠、飠念頭、饅頭、餺飥等,下面介紹其中幾種食用普遍又具本時期特色的餅。


胡餅。胡餅在隋唐五代食用的非常廣泛。日本和尚圓仁的《入唐求法巡行禮記》記唐文宗開成六年(後改年號為會昌元年,即841年)“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據敦煌文書記載,當時在敦煌地區的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餅,每個餅用面半升,個頭很大。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胡餅


1969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徑19.5釐米、類似今新疆地區流行的素饢的食品,那就是唐代胡餅的實物。今天的“饢”有饢、油饢、素饢之分,唐代的“胡餅”也有胡餅、油胡餅、肉胡餅幾類。


當時又有胡麻餅,類似今天的芝麻燒餅。也有人稱此為胡餅。關於胡麻餅最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的詩《寄胡麻餅與楊萬州》。詩中寫道:“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輔興”是唐代長安城內一個坊的坊名。它那裡的胡麻餅非常有名。


饆饠。饆饠也是一種胡食,是唐代新傳入的食品。據考證,它是一種帶餡的麵點。饆饠又稱畢羅。李匡在《資暇錄》中說:“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饆饠在北方尤其是關中地區比較流行,長安就有許多饆饠、饆饠店專賣饆饠。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饆饠

明經、進士、城市平民都去店中吃,而衣冠家自己做饆饠,有些就做的非常好。例如屬於“衣冠家名食”中韓約所作的“櫻桃饆饠”就是饆饠做好後,餡裡的櫻桃能夠做到“其色不變”。


蒸餅。蒸餅在這一時期的食用也很普遍。《朝野僉載》卷5記長安人鄒駱駝“常以小車推蒸餅賣之”,可知蒸餅在街市上到處有賣。武則天時的四品官張衡正是因為“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因而未能升入三品官的。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也隨船帶了“幹蒸餅一車”。蒸餅就是今饅頭一類的麵食,形狀大約上圓下平,與今天的圓饅頭差不多。


湯餅、餺飥。湯餅就是麵條。夏天吃的叫“冷淘”,也就是涼麵,當時南方和北方都吃。《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供百官膳食有云:“冬月則加造湯餅……夏月加冷淘。”


杜甫大曆年間在成都草堂也曾寫過一首“槐葉冷淘”的詩。詩中說:“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從“經齒冷於雪”看,這“冷淘面”是夠涼的。


湯餅中還有一種被稱為餺飥,又稱不託。宋人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曾說:“湯餅唐人謂之不託,今俗謂之餺飥矣。”其實湯餅與餺飥似仍有區別,後者從形制上說可能稍寬一點。


第二,飯。飯也是一個種類甚多的類概念。若就飯的原料而言,主要有粟米飯(黃米飯)、稻米飯(糯米飯)、麥飯(蕎麥飯、大麥飯)、雕胡飯等。北方多吃粟米飯,南方多吃稻米飯,而菰米做的雕胡飯則只為詩人和文士們所喜愛。


大致說來,平民百姓只能吃到一般的粟米飯或糙米飯,如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說海州到登州之間的“山村縣人,飧物粗硬,愛吃鹽茶粟飯,澀吞不入,吃即胸疼”。


但皇帝貴族們的飯就十分講究了,例如有“用水晶飯(糯米飯)、龍睛粉、龍腦末(冰片)、牛酪漿調事畢,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進”的清風飯,是唐敬宗食用的消夏食品;而同樣是黃米飯,也有將肉絲雞蛋等“雜味”澆在飯面上的“御黃王母飯”。這是韋巨源“燒尾宴”中的一道主食。


第三,粥。粥的原料與飯差不多,有粟米粥、稻米粥、麥粥、面粥等。粥的食用也極普遍,上自皇帝官宦、下至僧俗民眾,沒有不食用的。


粥的名目也很多。據《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為百官供膳,“夏月加……粉粥,寒食加餳粥”。《雲仙雜記》卷5引《金鑾密記》雲:“白居易在翰林,賜防風粥一甌。”其他還有杏酪粥、雲母粥、胡麻粥、地黃粥、茶粥、蔥粥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靖安司的工作餐:一碗粥配一個胡餅


至於後唐時宰相上朝前堂廚準備的小吃中,有所謂“粟粥、乳粥、豆沙加糖粥”,那就是十分高級的粥了。宰相盧澄將三種粥一起吃,呈現三種顏色,所以當時有“相粥白玄黃”的說法。


第四,糕。糕在主食中屬於點心類比較精細的食品。談“糕”之前,我們先說一下“點心”。“點心”一詞雖在唐代已經出現,但當時是作為動詞使用的,並且它不專指現代意義上的點心。


當時稱現代意義上的點心為“艹果子”。例如圓仁在長安過新年,“眾僧上堂,吃粥、餛飩、雜艹果子”(《入唐求法行禮記》卷3。)這裡的“雜艹果子”就是點心。1966—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發現有許多精美的花式點心,它為我們認識唐代點心提供了實物資料。


糕也是點心的一種,也有許多名目,在韋巨源《燒尾宴食賬》中就有“七返膏(糕)、水晶龍鳳糕(即糯米棗糕)、玉露團(酥糕)”等數種。


到後周年間,開封甚至出了個以做糕出名並因而入貲為官的“花糕員外”。據《清異錄》卷下記載,他賣的“糕”有:“滿天星(金米)、糝拌(夾棗豆)、金糕糜員外糝(外有花)、花截肚(內有花)、大小虹橋(暈子)、木蜜金毛面(棗獅子也)”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夕食


關於這一時期的主食還要指出以下兩點。第一,這時的節日飲食中有些主食與該節日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搭配。舉最典型的一例就是前述《唐六典》所述光祿寺對百官的供膳。其中有關節日的供膳有:“寒食加餳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加煎餅;正月十五日、晦日加糕糜;五月五日加粽米壹;七月七日加斫餅;九月九日加糕”等。


第二,前述主食中的大部分前代已有。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麵點新品種,如春繭、包子、餃子等。其中“包子”一詞最早見於《清異錄》所記“綠荷包子”,而餃子的實物已為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的唐代墓葬中發現,其形狀與今日的餃子完全一樣。


02 副食


這一時期副食的原料更為豐富。例如蔬菜有新近引進的萵苣、菠薐等;海味有鯢魚、海蟹、比目魚、海鏡、海蜇、蠔肉、烏賊、魚脣、石花菜等;動物下水如魚肚、馬腸等也有人烹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方的人吃蝙蝠、蜂房、象鼻、蟻子、老鼠,甚至吃蛇蠍、蚯蚓、蜣螂、螻蛄乃至臭蟲,這就為豐富多彩的菜餚提供了物質來源。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


這一時期的烹調方法仍以蒸、煮、烙、燒、煎、炸、烤為主,很少使用或尚未出現氽、扒、釀、貼等方法。餚饌主要仍然是炙品、膾品、脯魚乍品、羹月霍、菹齏這些前代已有的品種。此外還有素菜與花式菜餚。


(一)炙品。炙品在這時仍是食用最多的餚饌品種。如前所述,隋朝人就已知道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炙肉,味道不同。從史籍上看,當時用來“行炙”的有牛、馬、驢、羊、鹿、鵝、蛙、魚、蠔、蚌蛤、蝤蠐、大貊、茄子等。“衣冠家名食”中有“駝峰炙”,韋巨源燒尾宴上有“昇平炙”;懿宗皇帝賜同昌公主有“靈消炙”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烤肉

(二)膾品。這一時期食膾依然成風,有關食膾的逸事也很多。《大業拾遺記》詳載有吳郡的幹膾加工法,說隋時吳郡曾貢幹膾於隋煬帝。這種松江鱸魚乾膾,配上香柔花葉,就是“所謂金齏玉鱠,東南之佳味也”。當時能割膾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割膾時刀工要求很高。《酉陽雜俎》記“南孝廉者,善斫鱠。薄絲縷,輕可吹起,操刀響捷,若合節奏”。


由於吃生魚很容易得病,所以史籍中有關食膾生病的事就屢見不鮮。例如《酉陽雜俎》和《明皇雜錄》都記載了宰相房琯因食膾而病死在閬州的故事。由於故事有些荒誕,因而《舊唐書·房琯傳》不取,但也說他“在路遇疾……卒於閬州僧舍”。當時著名的膾品有隋朝的“飛鸞膾”“天孫膾”唐代的“丁子香淋膾”、五代時的“縷子膾”。


(三)脯、鮓品。脯鮓品在這一時期也有進一步的發展。除一般大眾化的脯鮓外,還有鹿脯、蚌肉脯、蜈蚣肉脯、蘆服鮓、野豬鮓等。


著名的脯品有宮廷中的“紅虯脯”,《杜陽雜編》記同昌公主家人所吃的“紅虯脯,非虯也,但貯於盤中,縷彳建如紅絲,高一尺,以筋抑之,無三、四分,撤即復故”,的確很奇妙;前述的“野豬鮓”是唐玄宗賞賜給安祿山的,可能為胡人安祿山所喜愛。


(四)羹臛。羹臛在這一時期仍很重要。唐玄宗召徵李白,“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民間新嫁娘也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以羹湯的好壞代表烹飪技藝的高低。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羹湯


見於史籍的羹臛有許多名目,例如有羊羹、魚羹、蝦羹、薺菜羹、香芹羹、蛤蜊羹、鱖魚臛等。榆葉羹不用說是平民吃的;皇帝賜臣下的則有月兒羹、甘露羹、用動物的蹄做的羹如蹄羹、駝蹄羹都是高級羹湯。


(五)菹齏。菹齏在史籍中記載雖不多,但實際上卻是食用非常普遍的一種菜饌。《清異錄》捲上有“百歲羹”條雲:“俗呼齏為百歲羹。言至貧亦可具;雖百歲,可長享也”。常見的菹齏有芹齏、蒜齏、薺菹等。


五代時有所謂“翰林齏”,其做法和吃法為:“用時菜五、七種、擇去老壽者,細長刀破之,入滿甕,審硬軟作汁,量淺深,慎啟閉,時檢察,待其玉潔而芳香則熟矣。若欲食,先煉雍州酥,次下幹齏及鹽花,冬春用熟筍,夏秋用生藕,亦刀破令形與齏同。既熟,攪於羹中,極清美。”這是官員們吃的比較高級的齏。


(六)素菜與花式菜餚。素菜在這一時期也有新的發展。“豆腐”一詞已正式出現在史籍中,說明了它的普及。這時還出現了以素料製作成動物形象的菜點。


《北夢瑣言》卷3雲:“唐崔侍中安潛,崇奉釋氏,鮮茹葷血……鎮西川三年,唯多蔬食。宴諸司,以面及蒟艹弱之類染作顏色,用象豚肩、羊臑、膾炙之屬,皆逼真也”。這恐怕是我國素料葷作的最早記錄。


至於花式菜餚,最典型的例子是《清異錄》所記唐代的“輞川小樣”。其說雲:“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魚乍、鱸膾、脯、鹽醬瓜蔬,黃赤雜色,鬥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則人裝一景,合成輞川圖小樣。”


《輞川圖》是唐代詩人王維為他自己遊居的輞川景區畫的圖。能把《輞川圖》二十景再現於花式冷盤之中,實在是繪畫藝術與烹飪技藝相結合的一大傑作,反映出唐代花式菜餚已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輞川圖》臨摹本

這一時期由於南北統一,國內南北飲食不斷有所交流。《十國春秋》卷32記一個北方(唐長安)御廚跑到南唐,南唐“御膳宴設賴之,略有中朝承平遺風。其食味有鷺鷥餅、天喜餅、駝蹄、春分、密雲餅、鐺糟炙、瓏璁、紅頭籤、五色餛飩、子母饅頭諸法”。


這條史料中提到的食品屬北方飲食系統,說明北方飲食受到南方歡迎。不過一方面是南北的飲食交流,同時飲食的地區差異在這一時期仍很明顯,只是限於史料和篇幅,這裡僅能就副食的南北差異作一簡單介紹。


唐崔融在《禁屠議》中說:“江南諸州,乃以魚為命;河西諸國,以肉為齋。”這就概略說出了南北飲食中菜餚的差異。當時北方確實吃肉多吃魚少。


日本學者田統在《中國食物史》中對隋謝諷《食經》和唐韋巨源《燒尾宴食賬》中的副食作過統計,結果羊、乳製品多於魚、鮓製品,證明它們記錄的是北方菜。


由於隋唐五代時北方仍受西、北遊牧民族“胡食”的影響,因此在北方飲食中羊肉甚多,羊肉的地位也高於雞肉和豬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水盆羊肉


《唐六典》卷4記載了唐朝政府供給各級官員的食料,其中對親王以下所賜食料中有“每月給羊二十口、豬肉六十斤、魚三十頭”的規定,可知羊肉遠遠多於豬肉,至於魚,不過一天只能吃上一條而已。


北方餚饌中還有很多品類帶有濃郁的少數民族味道,例如渾羊歿忽、于闐法全蒸羊、野豬鮓等,其中唐代突厥血統的著名將領哥舒翰特別愛吃一種叫做“熱洛河”的菜。


與北方愛吃羊肉等肉不同,南方愛吃魚類水產。例如前述隋代的吳郡以“金齏玉魚會”聞名於世;唐朝蘇州好燒鯉魚;“杜甫在蜀,日以七金買黃兒米半籃、細子魚一串”,這“細子魚”是“蜀人奉養之粗者”;懷素在《食魚帖》中也說:“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吃肉”,用親身經歷說到了南北飲食習慣的區別。


到五代,吳越有位判官毛勝曾戲為《水族加恩簿》,提到數十種浙地所產水族,並說自己“生居水國,饜烹海鮮,嘗以天饞居士自名”,也反映出南方人喜食水產類的特點。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盛宴


另外與北方相差比較大的食饌是黔中、嶺南地區的菜餚。唐高力士被貶巫州,“於園中見薺菜,土人不解吃。便賦詩曰:兩京秤斤賣,五溪無人採。夷夏雖有殊,氣味應不改”。《雲仙雜記》記載說桂林風俗日日食蛙,當地人認為它比“黑麵郎(豬)”味道好。


《北戶錄》、《嶺表錄異》是專記嶺南風物的著作,其中也記載了當地的一些名菜。例如“象鼻炙”,是捕捉循州、雷州的黑象炙成的,頗為“肥脆”。又有“不祿羹”,味道肥濃不算,尤其是吃法奇特,要用鼻子飲,即“滿斟一杓,內觜入鼻,仰首徐傾之。飲盡傳杓,如酒巡行之”。


此外,“容南土風好食水牛肉……或炮或炙……既飽,即以聖齏銷之”,而這“聖齏”實際是“牛腸胃中已化草”,難怪“北客到彼……但能食肉,罔有啜齏者”。


《十國春秋》卷87記吳越孫承祐“常饌客,指其盤曰:‘今日,南之蛑蝤、北之紅羊、東之蝦魚、西之佳粟,無不畢備,可雲富有小四海矣’。”這可說是反映當時各地飲食特色的一段很好的史料,同時它也告訴我們當時飲食生活中出現的交流和融合。


這一時期的水果與前代大致相同。據唐張族鳥《遊仙窟》記載,唐前期常吃的水果有葡萄、甘蔗、棗、石榴、橘、柰、瓜、梨、李、桃等。



"

作者丨李斌城等

美食可以穿越時空。1400年前的唐朝,在美食上與現代人心意相通。

張小敬帶紅了水盆羊肉、水晶柿子、胡餅,讓人看到了長安城的煙火味兒。不不不,應該是一股羊肉味、孜然味兒……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唐朝是一個燒烤的世界,一個對食肉者友好的朝代。在起家於大西北的李唐皇室的引領下,全國人民對於燒烤痴迷;在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唐朝給“吃貨”們難得的淡定從容;在一個不用跪著進食的時代,唐朝人在桌椅凳上悄然開創現代飲食文明。

今天跟大家一起盤點下唐代的美食,看看1400年前中國人的餐桌。


01 主食


這一時期主食的種類仍可分為餅、飯、粥、糕等數種。從史籍中的出現頻率看,餅最多,飯、粥次之,糕較少。


第一,餅。餅是一個類概念,種類繁多。既包括現在的餅類食品也包括現在的饅頭、包子、麵條類食品。


粗略計算,這一時期出現在史籍上的餅就有胡餅、蒸餅、煎餅、環餅、湯餅、薄餅、齏餅、追餅、燒餅、籠餅等,以及不以餅稱的餅類食品如饆饠、飠念頭、饅頭、餺飥等,下面介紹其中幾種食用普遍又具本時期特色的餅。


胡餅。胡餅在隋唐五代食用的非常廣泛。日本和尚圓仁的《入唐求法巡行禮記》記唐文宗開成六年(後改年號為會昌元年,即841年)“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據敦煌文書記載,當時在敦煌地區的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餅,每個餅用面半升,個頭很大。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胡餅


1969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徑19.5釐米、類似今新疆地區流行的素饢的食品,那就是唐代胡餅的實物。今天的“饢”有饢、油饢、素饢之分,唐代的“胡餅”也有胡餅、油胡餅、肉胡餅幾類。


當時又有胡麻餅,類似今天的芝麻燒餅。也有人稱此為胡餅。關於胡麻餅最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的詩《寄胡麻餅與楊萬州》。詩中寫道:“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輔興”是唐代長安城內一個坊的坊名。它那裡的胡麻餅非常有名。


饆饠。饆饠也是一種胡食,是唐代新傳入的食品。據考證,它是一種帶餡的麵點。饆饠又稱畢羅。李匡在《資暇錄》中說:“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饆饠在北方尤其是關中地區比較流行,長安就有許多饆饠、饆饠店專賣饆饠。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饆饠

明經、進士、城市平民都去店中吃,而衣冠家自己做饆饠,有些就做的非常好。例如屬於“衣冠家名食”中韓約所作的“櫻桃饆饠”就是饆饠做好後,餡裡的櫻桃能夠做到“其色不變”。


蒸餅。蒸餅在這一時期的食用也很普遍。《朝野僉載》卷5記長安人鄒駱駝“常以小車推蒸餅賣之”,可知蒸餅在街市上到處有賣。武則天時的四品官張衡正是因為“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因而未能升入三品官的。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也隨船帶了“幹蒸餅一車”。蒸餅就是今饅頭一類的麵食,形狀大約上圓下平,與今天的圓饅頭差不多。


湯餅、餺飥。湯餅就是麵條。夏天吃的叫“冷淘”,也就是涼麵,當時南方和北方都吃。《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供百官膳食有云:“冬月則加造湯餅……夏月加冷淘。”


杜甫大曆年間在成都草堂也曾寫過一首“槐葉冷淘”的詩。詩中說:“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從“經齒冷於雪”看,這“冷淘面”是夠涼的。


湯餅中還有一種被稱為餺飥,又稱不託。宋人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曾說:“湯餅唐人謂之不託,今俗謂之餺飥矣。”其實湯餅與餺飥似仍有區別,後者從形制上說可能稍寬一點。


第二,飯。飯也是一個種類甚多的類概念。若就飯的原料而言,主要有粟米飯(黃米飯)、稻米飯(糯米飯)、麥飯(蕎麥飯、大麥飯)、雕胡飯等。北方多吃粟米飯,南方多吃稻米飯,而菰米做的雕胡飯則只為詩人和文士們所喜愛。


大致說來,平民百姓只能吃到一般的粟米飯或糙米飯,如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說海州到登州之間的“山村縣人,飧物粗硬,愛吃鹽茶粟飯,澀吞不入,吃即胸疼”。


但皇帝貴族們的飯就十分講究了,例如有“用水晶飯(糯米飯)、龍睛粉、龍腦末(冰片)、牛酪漿調事畢,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進”的清風飯,是唐敬宗食用的消夏食品;而同樣是黃米飯,也有將肉絲雞蛋等“雜味”澆在飯面上的“御黃王母飯”。這是韋巨源“燒尾宴”中的一道主食。


第三,粥。粥的原料與飯差不多,有粟米粥、稻米粥、麥粥、面粥等。粥的食用也極普遍,上自皇帝官宦、下至僧俗民眾,沒有不食用的。


粥的名目也很多。據《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為百官供膳,“夏月加……粉粥,寒食加餳粥”。《雲仙雜記》卷5引《金鑾密記》雲:“白居易在翰林,賜防風粥一甌。”其他還有杏酪粥、雲母粥、胡麻粥、地黃粥、茶粥、蔥粥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靖安司的工作餐:一碗粥配一個胡餅


至於後唐時宰相上朝前堂廚準備的小吃中,有所謂“粟粥、乳粥、豆沙加糖粥”,那就是十分高級的粥了。宰相盧澄將三種粥一起吃,呈現三種顏色,所以當時有“相粥白玄黃”的說法。


第四,糕。糕在主食中屬於點心類比較精細的食品。談“糕”之前,我們先說一下“點心”。“點心”一詞雖在唐代已經出現,但當時是作為動詞使用的,並且它不專指現代意義上的點心。


當時稱現代意義上的點心為“艹果子”。例如圓仁在長安過新年,“眾僧上堂,吃粥、餛飩、雜艹果子”(《入唐求法行禮記》卷3。)這裡的“雜艹果子”就是點心。1966—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發現有許多精美的花式點心,它為我們認識唐代點心提供了實物資料。


糕也是點心的一種,也有許多名目,在韋巨源《燒尾宴食賬》中就有“七返膏(糕)、水晶龍鳳糕(即糯米棗糕)、玉露團(酥糕)”等數種。


到後周年間,開封甚至出了個以做糕出名並因而入貲為官的“花糕員外”。據《清異錄》卷下記載,他賣的“糕”有:“滿天星(金米)、糝拌(夾棗豆)、金糕糜員外糝(外有花)、花截肚(內有花)、大小虹橋(暈子)、木蜜金毛面(棗獅子也)”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夕食


關於這一時期的主食還要指出以下兩點。第一,這時的節日飲食中有些主食與該節日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搭配。舉最典型的一例就是前述《唐六典》所述光祿寺對百官的供膳。其中有關節日的供膳有:“寒食加餳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加煎餅;正月十五日、晦日加糕糜;五月五日加粽米壹;七月七日加斫餅;九月九日加糕”等。


第二,前述主食中的大部分前代已有。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麵點新品種,如春繭、包子、餃子等。其中“包子”一詞最早見於《清異錄》所記“綠荷包子”,而餃子的實物已為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的唐代墓葬中發現,其形狀與今日的餃子完全一樣。


02 副食


這一時期副食的原料更為豐富。例如蔬菜有新近引進的萵苣、菠薐等;海味有鯢魚、海蟹、比目魚、海鏡、海蜇、蠔肉、烏賊、魚脣、石花菜等;動物下水如魚肚、馬腸等也有人烹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方的人吃蝙蝠、蜂房、象鼻、蟻子、老鼠,甚至吃蛇蠍、蚯蚓、蜣螂、螻蛄乃至臭蟲,這就為豐富多彩的菜餚提供了物質來源。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


這一時期的烹調方法仍以蒸、煮、烙、燒、煎、炸、烤為主,很少使用或尚未出現氽、扒、釀、貼等方法。餚饌主要仍然是炙品、膾品、脯魚乍品、羹月霍、菹齏這些前代已有的品種。此外還有素菜與花式菜餚。


(一)炙品。炙品在這時仍是食用最多的餚饌品種。如前所述,隋朝人就已知道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炙肉,味道不同。從史籍上看,當時用來“行炙”的有牛、馬、驢、羊、鹿、鵝、蛙、魚、蠔、蚌蛤、蝤蠐、大貊、茄子等。“衣冠家名食”中有“駝峰炙”,韋巨源燒尾宴上有“昇平炙”;懿宗皇帝賜同昌公主有“靈消炙”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烤肉

(二)膾品。這一時期食膾依然成風,有關食膾的逸事也很多。《大業拾遺記》詳載有吳郡的幹膾加工法,說隋時吳郡曾貢幹膾於隋煬帝。這種松江鱸魚乾膾,配上香柔花葉,就是“所謂金齏玉鱠,東南之佳味也”。當時能割膾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割膾時刀工要求很高。《酉陽雜俎》記“南孝廉者,善斫鱠。薄絲縷,輕可吹起,操刀響捷,若合節奏”。


由於吃生魚很容易得病,所以史籍中有關食膾生病的事就屢見不鮮。例如《酉陽雜俎》和《明皇雜錄》都記載了宰相房琯因食膾而病死在閬州的故事。由於故事有些荒誕,因而《舊唐書·房琯傳》不取,但也說他“在路遇疾……卒於閬州僧舍”。當時著名的膾品有隋朝的“飛鸞膾”“天孫膾”唐代的“丁子香淋膾”、五代時的“縷子膾”。


(三)脯、鮓品。脯鮓品在這一時期也有進一步的發展。除一般大眾化的脯鮓外,還有鹿脯、蚌肉脯、蜈蚣肉脯、蘆服鮓、野豬鮓等。


著名的脯品有宮廷中的“紅虯脯”,《杜陽雜編》記同昌公主家人所吃的“紅虯脯,非虯也,但貯於盤中,縷彳建如紅絲,高一尺,以筋抑之,無三、四分,撤即復故”,的確很奇妙;前述的“野豬鮓”是唐玄宗賞賜給安祿山的,可能為胡人安祿山所喜愛。


(四)羹臛。羹臛在這一時期仍很重要。唐玄宗召徵李白,“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民間新嫁娘也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以羹湯的好壞代表烹飪技藝的高低。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羹湯


見於史籍的羹臛有許多名目,例如有羊羹、魚羹、蝦羹、薺菜羹、香芹羹、蛤蜊羹、鱖魚臛等。榆葉羹不用說是平民吃的;皇帝賜臣下的則有月兒羹、甘露羹、用動物的蹄做的羹如蹄羹、駝蹄羹都是高級羹湯。


(五)菹齏。菹齏在史籍中記載雖不多,但實際上卻是食用非常普遍的一種菜饌。《清異錄》捲上有“百歲羹”條雲:“俗呼齏為百歲羹。言至貧亦可具;雖百歲,可長享也”。常見的菹齏有芹齏、蒜齏、薺菹等。


五代時有所謂“翰林齏”,其做法和吃法為:“用時菜五、七種、擇去老壽者,細長刀破之,入滿甕,審硬軟作汁,量淺深,慎啟閉,時檢察,待其玉潔而芳香則熟矣。若欲食,先煉雍州酥,次下幹齏及鹽花,冬春用熟筍,夏秋用生藕,亦刀破令形與齏同。既熟,攪於羹中,極清美。”這是官員們吃的比較高級的齏。


(六)素菜與花式菜餚。素菜在這一時期也有新的發展。“豆腐”一詞已正式出現在史籍中,說明了它的普及。這時還出現了以素料製作成動物形象的菜點。


《北夢瑣言》卷3雲:“唐崔侍中安潛,崇奉釋氏,鮮茹葷血……鎮西川三年,唯多蔬食。宴諸司,以面及蒟艹弱之類染作顏色,用象豚肩、羊臑、膾炙之屬,皆逼真也”。這恐怕是我國素料葷作的最早記錄。


至於花式菜餚,最典型的例子是《清異錄》所記唐代的“輞川小樣”。其說雲:“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魚乍、鱸膾、脯、鹽醬瓜蔬,黃赤雜色,鬥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則人裝一景,合成輞川圖小樣。”


《輞川圖》是唐代詩人王維為他自己遊居的輞川景區畫的圖。能把《輞川圖》二十景再現於花式冷盤之中,實在是繪畫藝術與烹飪技藝相結合的一大傑作,反映出唐代花式菜餚已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輞川圖》臨摹本

這一時期由於南北統一,國內南北飲食不斷有所交流。《十國春秋》卷32記一個北方(唐長安)御廚跑到南唐,南唐“御膳宴設賴之,略有中朝承平遺風。其食味有鷺鷥餅、天喜餅、駝蹄、春分、密雲餅、鐺糟炙、瓏璁、紅頭籤、五色餛飩、子母饅頭諸法”。


這條史料中提到的食品屬北方飲食系統,說明北方飲食受到南方歡迎。不過一方面是南北的飲食交流,同時飲食的地區差異在這一時期仍很明顯,只是限於史料和篇幅,這裡僅能就副食的南北差異作一簡單介紹。


唐崔融在《禁屠議》中說:“江南諸州,乃以魚為命;河西諸國,以肉為齋。”這就概略說出了南北飲食中菜餚的差異。當時北方確實吃肉多吃魚少。


日本學者田統在《中國食物史》中對隋謝諷《食經》和唐韋巨源《燒尾宴食賬》中的副食作過統計,結果羊、乳製品多於魚、鮓製品,證明它們記錄的是北方菜。


由於隋唐五代時北方仍受西、北遊牧民族“胡食”的影響,因此在北方飲食中羊肉甚多,羊肉的地位也高於雞肉和豬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水盆羊肉


《唐六典》卷4記載了唐朝政府供給各級官員的食料,其中對親王以下所賜食料中有“每月給羊二十口、豬肉六十斤、魚三十頭”的規定,可知羊肉遠遠多於豬肉,至於魚,不過一天只能吃上一條而已。


北方餚饌中還有很多品類帶有濃郁的少數民族味道,例如渾羊歿忽、于闐法全蒸羊、野豬鮓等,其中唐代突厥血統的著名將領哥舒翰特別愛吃一種叫做“熱洛河”的菜。


與北方愛吃羊肉等肉不同,南方愛吃魚類水產。例如前述隋代的吳郡以“金齏玉魚會”聞名於世;唐朝蘇州好燒鯉魚;“杜甫在蜀,日以七金買黃兒米半籃、細子魚一串”,這“細子魚”是“蜀人奉養之粗者”;懷素在《食魚帖》中也說:“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吃肉”,用親身經歷說到了南北飲食習慣的區別。


到五代,吳越有位判官毛勝曾戲為《水族加恩簿》,提到數十種浙地所產水族,並說自己“生居水國,饜烹海鮮,嘗以天饞居士自名”,也反映出南方人喜食水產類的特點。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盛宴


另外與北方相差比較大的食饌是黔中、嶺南地區的菜餚。唐高力士被貶巫州,“於園中見薺菜,土人不解吃。便賦詩曰:兩京秤斤賣,五溪無人採。夷夏雖有殊,氣味應不改”。《雲仙雜記》記載說桂林風俗日日食蛙,當地人認為它比“黑麵郎(豬)”味道好。


《北戶錄》、《嶺表錄異》是專記嶺南風物的著作,其中也記載了當地的一些名菜。例如“象鼻炙”,是捕捉循州、雷州的黑象炙成的,頗為“肥脆”。又有“不祿羹”,味道肥濃不算,尤其是吃法奇特,要用鼻子飲,即“滿斟一杓,內觜入鼻,仰首徐傾之。飲盡傳杓,如酒巡行之”。


此外,“容南土風好食水牛肉……或炮或炙……既飽,即以聖齏銷之”,而這“聖齏”實際是“牛腸胃中已化草”,難怪“北客到彼……但能食肉,罔有啜齏者”。


《十國春秋》卷87記吳越孫承祐“常饌客,指其盤曰:‘今日,南之蛑蝤、北之紅羊、東之蝦魚、西之佳粟,無不畢備,可雲富有小四海矣’。”這可說是反映當時各地飲食特色的一段很好的史料,同時它也告訴我們當時飲食生活中出現的交流和融合。


這一時期的水果與前代大致相同。據唐張族鳥《遊仙窟》記載,唐前期常吃的水果有葡萄、甘蔗、棗、石榴、橘、柰、瓜、梨、李、桃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來一份吸火晶柿子?

到盛唐以後,有名的水果還有櫻桃和荔枝。這兩種水果在北方很名貴,皇帝常將它們賜給臣下。荔枝因楊貴妃喜愛而佔盡風流,櫻桃則以櫻桃宴最為出名。這一時期的水果中又有西瓜。儘管關於中國何時有西瓜目前尚無定論,但“西瓜”一詞見於五代卻是確定無疑的。


這一時期除自然糖、飴糖外,又多了一種蔗糖。唐貞觀年間太宗曾派人去印度學習製糖法,高宗時又去學習,結果使中國人學會了製造紅糖和白砂糖這兩種蔗糖的技能。


由於引進了蔗糖,這時的飲饌風味變得更加豐富,特別是加速了各式甜食的發展。同時,日常吃的塊糖除“大扁餳、馬鞍餳、荊餳”等飴糖外,市上也開始有蔗糖出售,當然這種糖的價錢很高。到唐大曆年間(766—779),四川地區還出現了冰糖。



"

作者丨李斌城等

美食可以穿越時空。1400年前的唐朝,在美食上與現代人心意相通。

張小敬帶紅了水盆羊肉、水晶柿子、胡餅,讓人看到了長安城的煙火味兒。不不不,應該是一股羊肉味、孜然味兒……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唐朝是一個燒烤的世界,一個對食肉者友好的朝代。在起家於大西北的李唐皇室的引領下,全國人民對於燒烤痴迷;在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唐朝給“吃貨”們難得的淡定從容;在一個不用跪著進食的時代,唐朝人在桌椅凳上悄然開創現代飲食文明。

今天跟大家一起盤點下唐代的美食,看看1400年前中國人的餐桌。


01 主食


這一時期主食的種類仍可分為餅、飯、粥、糕等數種。從史籍中的出現頻率看,餅最多,飯、粥次之,糕較少。


第一,餅。餅是一個類概念,種類繁多。既包括現在的餅類食品也包括現在的饅頭、包子、麵條類食品。


粗略計算,這一時期出現在史籍上的餅就有胡餅、蒸餅、煎餅、環餅、湯餅、薄餅、齏餅、追餅、燒餅、籠餅等,以及不以餅稱的餅類食品如饆饠、飠念頭、饅頭、餺飥等,下面介紹其中幾種食用普遍又具本時期特色的餅。


胡餅。胡餅在隋唐五代食用的非常廣泛。日本和尚圓仁的《入唐求法巡行禮記》記唐文宗開成六年(後改年號為會昌元年,即841年)“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據敦煌文書記載,當時在敦煌地區的僧人和工匠都吃胡餅,每個餅用面半升,個頭很大。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胡餅


1969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徑19.5釐米、類似今新疆地區流行的素饢的食品,那就是唐代胡餅的實物。今天的“饢”有饢、油饢、素饢之分,唐代的“胡餅”也有胡餅、油胡餅、肉胡餅幾類。


當時又有胡麻餅,類似今天的芝麻燒餅。也有人稱此為胡餅。關於胡麻餅最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的詩《寄胡麻餅與楊萬州》。詩中寫道:“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輔興”是唐代長安城內一個坊的坊名。它那裡的胡麻餅非常有名。


饆饠。饆饠也是一種胡食,是唐代新傳入的食品。據考證,它是一種帶餡的麵點。饆饠又稱畢羅。李匡在《資暇錄》中說:“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饆饠在北方尤其是關中地區比較流行,長安就有許多饆饠、饆饠店專賣饆饠。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饆饠

明經、進士、城市平民都去店中吃,而衣冠家自己做饆饠,有些就做的非常好。例如屬於“衣冠家名食”中韓約所作的“櫻桃饆饠”就是饆饠做好後,餡裡的櫻桃能夠做到“其色不變”。


蒸餅。蒸餅在這一時期的食用也很普遍。《朝野僉載》卷5記長安人鄒駱駝“常以小車推蒸餅賣之”,可知蒸餅在街市上到處有賣。武則天時的四品官張衡正是因為“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因而未能升入三品官的。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也隨船帶了“幹蒸餅一車”。蒸餅就是今饅頭一類的麵食,形狀大約上圓下平,與今天的圓饅頭差不多。


湯餅、餺飥。湯餅就是麵條。夏天吃的叫“冷淘”,也就是涼麵,當時南方和北方都吃。《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供百官膳食有云:“冬月則加造湯餅……夏月加冷淘。”


杜甫大曆年間在成都草堂也曾寫過一首“槐葉冷淘”的詩。詩中說:“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從“經齒冷於雪”看,這“冷淘面”是夠涼的。


湯餅中還有一種被稱為餺飥,又稱不託。宋人歐陽修在《歸田錄》中曾說:“湯餅唐人謂之不託,今俗謂之餺飥矣。”其實湯餅與餺飥似仍有區別,後者從形制上說可能稍寬一點。


第二,飯。飯也是一個種類甚多的類概念。若就飯的原料而言,主要有粟米飯(黃米飯)、稻米飯(糯米飯)、麥飯(蕎麥飯、大麥飯)、雕胡飯等。北方多吃粟米飯,南方多吃稻米飯,而菰米做的雕胡飯則只為詩人和文士們所喜愛。


大致說來,平民百姓只能吃到一般的粟米飯或糙米飯,如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說海州到登州之間的“山村縣人,飧物粗硬,愛吃鹽茶粟飯,澀吞不入,吃即胸疼”。


但皇帝貴族們的飯就十分講究了,例如有“用水晶飯(糯米飯)、龍睛粉、龍腦末(冰片)、牛酪漿調事畢,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進”的清風飯,是唐敬宗食用的消夏食品;而同樣是黃米飯,也有將肉絲雞蛋等“雜味”澆在飯面上的“御黃王母飯”。這是韋巨源“燒尾宴”中的一道主食。


第三,粥。粥的原料與飯差不多,有粟米粥、稻米粥、麥粥、面粥等。粥的食用也極普遍,上自皇帝官宦、下至僧俗民眾,沒有不食用的。


粥的名目也很多。據《唐六典》卷15記光祿寺為百官供膳,“夏月加……粉粥,寒食加餳粥”。《雲仙雜記》卷5引《金鑾密記》雲:“白居易在翰林,賜防風粥一甌。”其他還有杏酪粥、雲母粥、胡麻粥、地黃粥、茶粥、蔥粥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靖安司的工作餐:一碗粥配一個胡餅


至於後唐時宰相上朝前堂廚準備的小吃中,有所謂“粟粥、乳粥、豆沙加糖粥”,那就是十分高級的粥了。宰相盧澄將三種粥一起吃,呈現三種顏色,所以當時有“相粥白玄黃”的說法。


第四,糕。糕在主食中屬於點心類比較精細的食品。談“糕”之前,我們先說一下“點心”。“點心”一詞雖在唐代已經出現,但當時是作為動詞使用的,並且它不專指現代意義上的點心。


當時稱現代意義上的點心為“艹果子”。例如圓仁在長安過新年,“眾僧上堂,吃粥、餛飩、雜艹果子”(《入唐求法行禮記》卷3。)這裡的“雜艹果子”就是點心。1966—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發現有許多精美的花式點心,它為我們認識唐代點心提供了實物資料。


糕也是點心的一種,也有許多名目,在韋巨源《燒尾宴食賬》中就有“七返膏(糕)、水晶龍鳳糕(即糯米棗糕)、玉露團(酥糕)”等數種。


到後周年間,開封甚至出了個以做糕出名並因而入貲為官的“花糕員外”。據《清異錄》卷下記載,他賣的“糕”有:“滿天星(金米)、糝拌(夾棗豆)、金糕糜員外糝(外有花)、花截肚(內有花)、大小虹橋(暈子)、木蜜金毛面(棗獅子也)”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夕食


關於這一時期的主食還要指出以下兩點。第一,這時的節日飲食中有些主食與該節日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搭配。舉最典型的一例就是前述《唐六典》所述光祿寺對百官的供膳。其中有關節日的供膳有:“寒食加餳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加煎餅;正月十五日、晦日加糕糜;五月五日加粽米壹;七月七日加斫餅;九月九日加糕”等。


第二,前述主食中的大部分前代已有。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麵點新品種,如春繭、包子、餃子等。其中“包子”一詞最早見於《清異錄》所記“綠荷包子”,而餃子的實物已為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的唐代墓葬中發現,其形狀與今日的餃子完全一樣。


02 副食


這一時期副食的原料更為豐富。例如蔬菜有新近引進的萵苣、菠薐等;海味有鯢魚、海蟹、比目魚、海鏡、海蜇、蠔肉、烏賊、魚脣、石花菜等;動物下水如魚肚、馬腸等也有人烹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方的人吃蝙蝠、蜂房、象鼻、蟻子、老鼠,甚至吃蛇蠍、蚯蚓、蜣螂、螻蛄乃至臭蟲,這就為豐富多彩的菜餚提供了物質來源。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


這一時期的烹調方法仍以蒸、煮、烙、燒、煎、炸、烤為主,很少使用或尚未出現氽、扒、釀、貼等方法。餚饌主要仍然是炙品、膾品、脯魚乍品、羹月霍、菹齏這些前代已有的品種。此外還有素菜與花式菜餚。


(一)炙品。炙品在這時仍是食用最多的餚饌品種。如前所述,隋朝人就已知道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炙肉,味道不同。從史籍上看,當時用來“行炙”的有牛、馬、驢、羊、鹿、鵝、蛙、魚、蠔、蚌蛤、蝤蠐、大貊、茄子等。“衣冠家名食”中有“駝峰炙”,韋巨源燒尾宴上有“昇平炙”;懿宗皇帝賜同昌公主有“靈消炙”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烤肉

(二)膾品。這一時期食膾依然成風,有關食膾的逸事也很多。《大業拾遺記》詳載有吳郡的幹膾加工法,說隋時吳郡曾貢幹膾於隋煬帝。這種松江鱸魚乾膾,配上香柔花葉,就是“所謂金齏玉鱠,東南之佳味也”。當時能割膾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割膾時刀工要求很高。《酉陽雜俎》記“南孝廉者,善斫鱠。薄絲縷,輕可吹起,操刀響捷,若合節奏”。


由於吃生魚很容易得病,所以史籍中有關食膾生病的事就屢見不鮮。例如《酉陽雜俎》和《明皇雜錄》都記載了宰相房琯因食膾而病死在閬州的故事。由於故事有些荒誕,因而《舊唐書·房琯傳》不取,但也說他“在路遇疾……卒於閬州僧舍”。當時著名的膾品有隋朝的“飛鸞膾”“天孫膾”唐代的“丁子香淋膾”、五代時的“縷子膾”。


(三)脯、鮓品。脯鮓品在這一時期也有進一步的發展。除一般大眾化的脯鮓外,還有鹿脯、蚌肉脯、蜈蚣肉脯、蘆服鮓、野豬鮓等。


著名的脯品有宮廷中的“紅虯脯”,《杜陽雜編》記同昌公主家人所吃的“紅虯脯,非虯也,但貯於盤中,縷彳建如紅絲,高一尺,以筋抑之,無三、四分,撤即復故”,的確很奇妙;前述的“野豬鮓”是唐玄宗賞賜給安祿山的,可能為胡人安祿山所喜愛。


(四)羹臛。羹臛在這一時期仍很重要。唐玄宗召徵李白,“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民間新嫁娘也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以羹湯的好壞代表烹飪技藝的高低。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羹湯


見於史籍的羹臛有許多名目,例如有羊羹、魚羹、蝦羹、薺菜羹、香芹羹、蛤蜊羹、鱖魚臛等。榆葉羹不用說是平民吃的;皇帝賜臣下的則有月兒羹、甘露羹、用動物的蹄做的羹如蹄羹、駝蹄羹都是高級羹湯。


(五)菹齏。菹齏在史籍中記載雖不多,但實際上卻是食用非常普遍的一種菜饌。《清異錄》捲上有“百歲羹”條雲:“俗呼齏為百歲羹。言至貧亦可具;雖百歲,可長享也”。常見的菹齏有芹齏、蒜齏、薺菹等。


五代時有所謂“翰林齏”,其做法和吃法為:“用時菜五、七種、擇去老壽者,細長刀破之,入滿甕,審硬軟作汁,量淺深,慎啟閉,時檢察,待其玉潔而芳香則熟矣。若欲食,先煉雍州酥,次下幹齏及鹽花,冬春用熟筍,夏秋用生藕,亦刀破令形與齏同。既熟,攪於羹中,極清美。”這是官員們吃的比較高級的齏。


(六)素菜與花式菜餚。素菜在這一時期也有新的發展。“豆腐”一詞已正式出現在史籍中,說明了它的普及。這時還出現了以素料製作成動物形象的菜點。


《北夢瑣言》卷3雲:“唐崔侍中安潛,崇奉釋氏,鮮茹葷血……鎮西川三年,唯多蔬食。宴諸司,以面及蒟艹弱之類染作顏色,用象豚肩、羊臑、膾炙之屬,皆逼真也”。這恐怕是我國素料葷作的最早記錄。


至於花式菜餚,最典型的例子是《清異錄》所記唐代的“輞川小樣”。其說雲:“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魚乍、鱸膾、脯、鹽醬瓜蔬,黃赤雜色,鬥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則人裝一景,合成輞川圖小樣。”


《輞川圖》是唐代詩人王維為他自己遊居的輞川景區畫的圖。能把《輞川圖》二十景再現於花式冷盤之中,實在是繪畫藝術與烹飪技藝相結合的一大傑作,反映出唐代花式菜餚已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輞川圖》臨摹本

這一時期由於南北統一,國內南北飲食不斷有所交流。《十國春秋》卷32記一個北方(唐長安)御廚跑到南唐,南唐“御膳宴設賴之,略有中朝承平遺風。其食味有鷺鷥餅、天喜餅、駝蹄、春分、密雲餅、鐺糟炙、瓏璁、紅頭籤、五色餛飩、子母饅頭諸法”。


這條史料中提到的食品屬北方飲食系統,說明北方飲食受到南方歡迎。不過一方面是南北的飲食交流,同時飲食的地區差異在這一時期仍很明顯,只是限於史料和篇幅,這裡僅能就副食的南北差異作一簡單介紹。


唐崔融在《禁屠議》中說:“江南諸州,乃以魚為命;河西諸國,以肉為齋。”這就概略說出了南北飲食中菜餚的差異。當時北方確實吃肉多吃魚少。


日本學者田統在《中國食物史》中對隋謝諷《食經》和唐韋巨源《燒尾宴食賬》中的副食作過統計,結果羊、乳製品多於魚、鮓製品,證明它們記錄的是北方菜。


由於隋唐五代時北方仍受西、北遊牧民族“胡食”的影響,因此在北方飲食中羊肉甚多,羊肉的地位也高於雞肉和豬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水盆羊肉


《唐六典》卷4記載了唐朝政府供給各級官員的食料,其中對親王以下所賜食料中有“每月給羊二十口、豬肉六十斤、魚三十頭”的規定,可知羊肉遠遠多於豬肉,至於魚,不過一天只能吃上一條而已。


北方餚饌中還有很多品類帶有濃郁的少數民族味道,例如渾羊歿忽、于闐法全蒸羊、野豬鮓等,其中唐代突厥血統的著名將領哥舒翰特別愛吃一種叫做“熱洛河”的菜。


與北方愛吃羊肉等肉不同,南方愛吃魚類水產。例如前述隋代的吳郡以“金齏玉魚會”聞名於世;唐朝蘇州好燒鯉魚;“杜甫在蜀,日以七金買黃兒米半籃、細子魚一串”,這“細子魚”是“蜀人奉養之粗者”;懷素在《食魚帖》中也說:“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吃肉”,用親身經歷說到了南北飲食習慣的區別。


到五代,吳越有位判官毛勝曾戲為《水族加恩簿》,提到數十種浙地所產水族,並說自己“生居水國,饜烹海鮮,嘗以天饞居士自名”,也反映出南方人喜食水產類的特點。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盛宴


另外與北方相差比較大的食饌是黔中、嶺南地區的菜餚。唐高力士被貶巫州,“於園中見薺菜,土人不解吃。便賦詩曰:兩京秤斤賣,五溪無人採。夷夏雖有殊,氣味應不改”。《雲仙雜記》記載說桂林風俗日日食蛙,當地人認為它比“黑麵郎(豬)”味道好。


《北戶錄》、《嶺表錄異》是專記嶺南風物的著作,其中也記載了當地的一些名菜。例如“象鼻炙”,是捕捉循州、雷州的黑象炙成的,頗為“肥脆”。又有“不祿羹”,味道肥濃不算,尤其是吃法奇特,要用鼻子飲,即“滿斟一杓,內觜入鼻,仰首徐傾之。飲盡傳杓,如酒巡行之”。


此外,“容南土風好食水牛肉……或炮或炙……既飽,即以聖齏銷之”,而這“聖齏”實際是“牛腸胃中已化草”,難怪“北客到彼……但能食肉,罔有啜齏者”。


《十國春秋》卷87記吳越孫承祐“常饌客,指其盤曰:‘今日,南之蛑蝤、北之紅羊、東之蝦魚、西之佳粟,無不畢備,可雲富有小四海矣’。”這可說是反映當時各地飲食特色的一段很好的史料,同時它也告訴我們當時飲食生活中出現的交流和融合。


這一時期的水果與前代大致相同。據唐張族鳥《遊仙窟》記載,唐前期常吃的水果有葡萄、甘蔗、棗、石榴、橘、柰、瓜、梨、李、桃等。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來一份吸火晶柿子?

到盛唐以後,有名的水果還有櫻桃和荔枝。這兩種水果在北方很名貴,皇帝常將它們賜給臣下。荔枝因楊貴妃喜愛而佔盡風流,櫻桃則以櫻桃宴最為出名。這一時期的水果中又有西瓜。儘管關於中國何時有西瓜目前尚無定論,但“西瓜”一詞見於五代卻是確定無疑的。


這一時期除自然糖、飴糖外,又多了一種蔗糖。唐貞觀年間太宗曾派人去印度學習製糖法,高宗時又去學習,結果使中國人學會了製造紅糖和白砂糖這兩種蔗糖的技能。


由於引進了蔗糖,這時的飲饌風味變得更加豐富,特別是加速了各式甜食的發展。同時,日常吃的塊糖除“大扁餳、馬鞍餳、荊餳”等飴糖外,市上也開始有蔗糖出售,當然這種糖的價錢很高。到唐大曆年間(766—779),四川地區還出現了冰糖。



《長安十二時辰》:可惜沒拍出大唐眼花繚亂的美食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一時期或許受遊牧民族飲食影響,北方吃“乳酪”類食品甚多,例如有馬酪、羊酪、杏酪、酪櫻桃、酪雕胡等,以至輿論都用酪酥類來褒貶人物。


《唐國史補》卷中雲:“穆氏兄弟四人,贊、質、員、賞。時人謂贊俗而有格為酪;質美而多入為酥;員為醍醐,言粹而少用;賞為乳腐,言最凡固也。”


本文摘自《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

李斌城、吳麗娛 等著

感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授權發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