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太平御覽》:

“(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

一個頂溫馨的故事。皇上賜食葡萄,身為宰相後來被封為江國公的陳叔達自己不捨得吃,要拿回家去孝敬老母親,他的老母親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婆子,她曾經是陳宣帝陳頊(xū)的昭容,所以陳叔達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異母弟,曾經的天潢貴胄,但老母親得了口乾的病,卻吃不上葡萄。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太平御覽》:

“(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

一個頂溫馨的故事。皇上賜食葡萄,身為宰相後來被封為江國公的陳叔達自己不捨得吃,要拿回家去孝敬老母親,他的老母親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婆子,她曾經是陳宣帝陳頊(xū)的昭容,所以陳叔達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異母弟,曾經的天潢貴胄,但老母親得了口乾的病,卻吃不上葡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因為一片純孝之心,陳叔達敢於抗旨,而唐高祖也竟然這麼有人情味,問清了情況,感慨道:“你還有一個老母親可以孝敬啊!”估計這讓他想起了自己已經過世的老孃,不禁悲從中來,還大哭了一場。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有情有義的漢子,叨叨令很是佩服。

可見在唐初,葡萄還是極稀罕的物品,皇上才能拿得出手。既然葡萄這麼稀缺,那葡萄酒當然更是極品。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太平御覽》:

“(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

一個頂溫馨的故事。皇上賜食葡萄,身為宰相後來被封為江國公的陳叔達自己不捨得吃,要拿回家去孝敬老母親,他的老母親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婆子,她曾經是陳宣帝陳頊(xū)的昭容,所以陳叔達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異母弟,曾經的天潢貴胄,但老母親得了口乾的病,卻吃不上葡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因為一片純孝之心,陳叔達敢於抗旨,而唐高祖也竟然這麼有人情味,問清了情況,感慨道:“你還有一個老母親可以孝敬啊!”估計這讓他想起了自己已經過世的老孃,不禁悲從中來,還大哭了一場。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有情有義的漢子,叨叨令很是佩服。

可見在唐初,葡萄還是極稀罕的物品,皇上才能拿得出手。既然葡萄這麼稀缺,那葡萄酒當然更是極品。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即使這樣,初唐的“五斗先生”王績卻沒少喝葡萄酒,他寫過《酒經》、《酒譜》,精於品酒。他在《題酒家五首》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很優雅的勸酒詩,相逢不醉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太平御覽》:

“(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

一個頂溫馨的故事。皇上賜食葡萄,身為宰相後來被封為江國公的陳叔達自己不捨得吃,要拿回家去孝敬老母親,他的老母親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婆子,她曾經是陳宣帝陳頊(xū)的昭容,所以陳叔達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異母弟,曾經的天潢貴胄,但老母親得了口乾的病,卻吃不上葡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因為一片純孝之心,陳叔達敢於抗旨,而唐高祖也竟然這麼有人情味,問清了情況,感慨道:“你還有一個老母親可以孝敬啊!”估計這讓他想起了自己已經過世的老孃,不禁悲從中來,還大哭了一場。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有情有義的漢子,叨叨令很是佩服。

可見在唐初,葡萄還是極稀罕的物品,皇上才能拿得出手。既然葡萄這麼稀缺,那葡萄酒當然更是極品。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即使這樣,初唐的“五斗先生”王績卻沒少喝葡萄酒,他寫過《酒經》、《酒譜》,精於品酒。他在《題酒家五首》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很優雅的勸酒詩,相逢不醉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王績為什麼能喝上這麼名貴的葡萄酒?因為有地利,近水樓臺先得月,再說王姓是山西望族,王績是王勃的叔公,隱居在山西運城一帶,而運城安邑生產的葡萄酒後來名聞天下。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酒則有……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桃”,“河東乾和”應該是目前所知我們國家最早的葡萄酒品牌。

葡萄酒在唐初還是頂級珍品,奢華不可方物,可走到盛唐,就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了。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太平御覽》:

“(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

一個頂溫馨的故事。皇上賜食葡萄,身為宰相後來被封為江國公的陳叔達自己不捨得吃,要拿回家去孝敬老母親,他的老母親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婆子,她曾經是陳宣帝陳頊(xū)的昭容,所以陳叔達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異母弟,曾經的天潢貴胄,但老母親得了口乾的病,卻吃不上葡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因為一片純孝之心,陳叔達敢於抗旨,而唐高祖也竟然這麼有人情味,問清了情況,感慨道:“你還有一個老母親可以孝敬啊!”估計這讓他想起了自己已經過世的老孃,不禁悲從中來,還大哭了一場。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有情有義的漢子,叨叨令很是佩服。

可見在唐初,葡萄還是極稀罕的物品,皇上才能拿得出手。既然葡萄這麼稀缺,那葡萄酒當然更是極品。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即使這樣,初唐的“五斗先生”王績卻沒少喝葡萄酒,他寫過《酒經》、《酒譜》,精於品酒。他在《題酒家五首》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很優雅的勸酒詩,相逢不醉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王績為什麼能喝上這麼名貴的葡萄酒?因為有地利,近水樓臺先得月,再說王姓是山西望族,王績是王勃的叔公,隱居在山西運城一帶,而運城安邑生產的葡萄酒後來名聞天下。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酒則有……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桃”,“河東乾和”應該是目前所知我們國家最早的葡萄酒品牌。

葡萄酒在唐初還是頂級珍品,奢華不可方物,可走到盛唐,就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在葡萄酒詩中,最蕩氣迴腸的莫過於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以身許國的將士們慷慨赴沙場之前能痛飲葡萄酒,則馬革裹屍死而無憾。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太平御覽》:

“(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

一個頂溫馨的故事。皇上賜食葡萄,身為宰相後來被封為江國公的陳叔達自己不捨得吃,要拿回家去孝敬老母親,他的老母親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婆子,她曾經是陳宣帝陳頊(xū)的昭容,所以陳叔達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異母弟,曾經的天潢貴胄,但老母親得了口乾的病,卻吃不上葡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因為一片純孝之心,陳叔達敢於抗旨,而唐高祖也竟然這麼有人情味,問清了情況,感慨道:“你還有一個老母親可以孝敬啊!”估計這讓他想起了自己已經過世的老孃,不禁悲從中來,還大哭了一場。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有情有義的漢子,叨叨令很是佩服。

可見在唐初,葡萄還是極稀罕的物品,皇上才能拿得出手。既然葡萄這麼稀缺,那葡萄酒當然更是極品。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即使這樣,初唐的“五斗先生”王績卻沒少喝葡萄酒,他寫過《酒經》、《酒譜》,精於品酒。他在《題酒家五首》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很優雅的勸酒詩,相逢不醉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王績為什麼能喝上這麼名貴的葡萄酒?因為有地利,近水樓臺先得月,再說王姓是山西望族,王績是王勃的叔公,隱居在山西運城一帶,而運城安邑生產的葡萄酒後來名聞天下。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酒則有……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桃”,“河東乾和”應該是目前所知我們國家最早的葡萄酒品牌。

葡萄酒在唐初還是頂級珍品,奢華不可方物,可走到盛唐,就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在葡萄酒詩中,最蕩氣迴腸的莫過於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以身許國的將士們慷慨赴沙場之前能痛飲葡萄酒,則馬革裹屍死而無憾。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李白一度在江湖上快意行走,也在風月場上流連忘返。他在《對酒》詩中寫道:“蒲萄酒,金叵(pǒ)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可見,跟葡萄酒匹配的還是金酒杯和玳瑁筵,紙醉金迷。後人對李白有個評價叫“浪漫主義詩人”,呵!不置評,我的理解是分開更精確,“浪”是真的,《對酒》就是浪子歌;“漫”也是確的,《襄陽歌》就有漢江水化成酒的動漫級想像:

“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醱(pō)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臺。”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太平御覽》:

“(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

一個頂溫馨的故事。皇上賜食葡萄,身為宰相後來被封為江國公的陳叔達自己不捨得吃,要拿回家去孝敬老母親,他的老母親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婆子,她曾經是陳宣帝陳頊(xū)的昭容,所以陳叔達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異母弟,曾經的天潢貴胄,但老母親得了口乾的病,卻吃不上葡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因為一片純孝之心,陳叔達敢於抗旨,而唐高祖也竟然這麼有人情味,問清了情況,感慨道:“你還有一個老母親可以孝敬啊!”估計這讓他想起了自己已經過世的老孃,不禁悲從中來,還大哭了一場。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有情有義的漢子,叨叨令很是佩服。

可見在唐初,葡萄還是極稀罕的物品,皇上才能拿得出手。既然葡萄這麼稀缺,那葡萄酒當然更是極品。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即使這樣,初唐的“五斗先生”王績卻沒少喝葡萄酒,他寫過《酒經》、《酒譜》,精於品酒。他在《題酒家五首》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很優雅的勸酒詩,相逢不醉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王績為什麼能喝上這麼名貴的葡萄酒?因為有地利,近水樓臺先得月,再說王姓是山西望族,王績是王勃的叔公,隱居在山西運城一帶,而運城安邑生產的葡萄酒後來名聞天下。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酒則有……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桃”,“河東乾和”應該是目前所知我們國家最早的葡萄酒品牌。

葡萄酒在唐初還是頂級珍品,奢華不可方物,可走到盛唐,就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在葡萄酒詩中,最蕩氣迴腸的莫過於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以身許國的將士們慷慨赴沙場之前能痛飲葡萄酒,則馬革裹屍死而無憾。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李白一度在江湖上快意行走,也在風月場上流連忘返。他在《對酒》詩中寫道:“蒲萄酒,金叵(pǒ)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可見,跟葡萄酒匹配的還是金酒杯和玳瑁筵,紙醉金迷。後人對李白有個評價叫“浪漫主義詩人”,呵!不置評,我的理解是分開更精確,“浪”是真的,《對酒》就是浪子歌;“漫”也是確的,《襄陽歌》就有漢江水化成酒的動漫級想像:

“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醱(pō)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金叵羅

李白也確實有非凡的想像力,一江春水流成酒,一日須傾三百杯,還準備喝它一百年,爛漫到這個程度,千古也就此一人了吧?這裡注意詩中有個比喻,說到葡萄酒,李白形容為“鴨頭綠”,難道在唐代,人們喝的都是綠葡萄酒不成?

最風流蘊藉的唐代詩人,都去種葡萄釀酒了嗎?

“金笳吹朔雪,鐵馬嘶雲水。

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

讀李頎的這首《塞下曲》,有一種很寫意的印象,感覺最早的葡萄酒是用眼淚和鮮血釀就,似乎它天生就應該是紅色的。《長安十二時辰》裡,焦遂倒在鸚鵡杯裡遞給狼衛曹破延暖身的酒也是紅色的。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太平御覽》:

“(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

一個頂溫馨的故事。皇上賜食葡萄,身為宰相後來被封為江國公的陳叔達自己不捨得吃,要拿回家去孝敬老母親,他的老母親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婆子,她曾經是陳宣帝陳頊(xū)的昭容,所以陳叔達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異母弟,曾經的天潢貴胄,但老母親得了口乾的病,卻吃不上葡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因為一片純孝之心,陳叔達敢於抗旨,而唐高祖也竟然這麼有人情味,問清了情況,感慨道:“你還有一個老母親可以孝敬啊!”估計這讓他想起了自己已經過世的老孃,不禁悲從中來,還大哭了一場。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有情有義的漢子,叨叨令很是佩服。

可見在唐初,葡萄還是極稀罕的物品,皇上才能拿得出手。既然葡萄這麼稀缺,那葡萄酒當然更是極品。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即使這樣,初唐的“五斗先生”王績卻沒少喝葡萄酒,他寫過《酒經》、《酒譜》,精於品酒。他在《題酒家五首》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很優雅的勸酒詩,相逢不醉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王績為什麼能喝上這麼名貴的葡萄酒?因為有地利,近水樓臺先得月,再說王姓是山西望族,王績是王勃的叔公,隱居在山西運城一帶,而運城安邑生產的葡萄酒後來名聞天下。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酒則有……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桃”,“河東乾和”應該是目前所知我們國家最早的葡萄酒品牌。

葡萄酒在唐初還是頂級珍品,奢華不可方物,可走到盛唐,就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在葡萄酒詩中,最蕩氣迴腸的莫過於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以身許國的將士們慷慨赴沙場之前能痛飲葡萄酒,則馬革裹屍死而無憾。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李白一度在江湖上快意行走,也在風月場上流連忘返。他在《對酒》詩中寫道:“蒲萄酒,金叵(pǒ)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可見,跟葡萄酒匹配的還是金酒杯和玳瑁筵,紙醉金迷。後人對李白有個評價叫“浪漫主義詩人”,呵!不置評,我的理解是分開更精確,“浪”是真的,《對酒》就是浪子歌;“漫”也是確的,《襄陽歌》就有漢江水化成酒的動漫級想像:

“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醱(pō)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金叵羅

李白也確實有非凡的想像力,一江春水流成酒,一日須傾三百杯,還準備喝它一百年,爛漫到這個程度,千古也就此一人了吧?這裡注意詩中有個比喻,說到葡萄酒,李白形容為“鴨頭綠”,難道在唐代,人們喝的都是綠葡萄酒不成?

最風流蘊藉的唐代詩人,都去種葡萄釀酒了嗎?

“金笳吹朔雪,鐵馬嘶雲水。

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

讀李頎的這首《塞下曲》,有一種很寫意的印象,感覺最早的葡萄酒是用眼淚和鮮血釀就,似乎它天生就應該是紅色的。《長安十二時辰》裡,焦遂倒在鸚鵡杯裡遞給狼衛曹破延暖身的酒也是紅色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但偏偏不是,唐代的葡萄酒多見的倒是綠色,綠葡萄酒!這倒是讓我們有些吃驚。

據柳宗元之《龍城錄》載:

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醹淥(rú lù)翠濤,常以大金甖(yīng)內貯盛,十年飲,不敗其味,即世所未有。太宗文皇帝嘗有詩賜公,稱:

“醹淥勝蘭生,翠濤過玉薤(xiè)。千曰醉不醒,十年味不敗。”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太平御覽》:

“(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

一個頂溫馨的故事。皇上賜食葡萄,身為宰相後來被封為江國公的陳叔達自己不捨得吃,要拿回家去孝敬老母親,他的老母親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婆子,她曾經是陳宣帝陳頊(xū)的昭容,所以陳叔達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異母弟,曾經的天潢貴胄,但老母親得了口乾的病,卻吃不上葡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因為一片純孝之心,陳叔達敢於抗旨,而唐高祖也竟然這麼有人情味,問清了情況,感慨道:“你還有一個老母親可以孝敬啊!”估計這讓他想起了自己已經過世的老孃,不禁悲從中來,還大哭了一場。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有情有義的漢子,叨叨令很是佩服。

可見在唐初,葡萄還是極稀罕的物品,皇上才能拿得出手。既然葡萄這麼稀缺,那葡萄酒當然更是極品。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即使這樣,初唐的“五斗先生”王績卻沒少喝葡萄酒,他寫過《酒經》、《酒譜》,精於品酒。他在《題酒家五首》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很優雅的勸酒詩,相逢不醉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王績為什麼能喝上這麼名貴的葡萄酒?因為有地利,近水樓臺先得月,再說王姓是山西望族,王績是王勃的叔公,隱居在山西運城一帶,而運城安邑生產的葡萄酒後來名聞天下。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酒則有……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桃”,“河東乾和”應該是目前所知我們國家最早的葡萄酒品牌。

葡萄酒在唐初還是頂級珍品,奢華不可方物,可走到盛唐,就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在葡萄酒詩中,最蕩氣迴腸的莫過於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以身許國的將士們慷慨赴沙場之前能痛飲葡萄酒,則馬革裹屍死而無憾。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李白一度在江湖上快意行走,也在風月場上流連忘返。他在《對酒》詩中寫道:“蒲萄酒,金叵(pǒ)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可見,跟葡萄酒匹配的還是金酒杯和玳瑁筵,紙醉金迷。後人對李白有個評價叫“浪漫主義詩人”,呵!不置評,我的理解是分開更精確,“浪”是真的,《對酒》就是浪子歌;“漫”也是確的,《襄陽歌》就有漢江水化成酒的動漫級想像:

“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醱(pō)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金叵羅

李白也確實有非凡的想像力,一江春水流成酒,一日須傾三百杯,還準備喝它一百年,爛漫到這個程度,千古也就此一人了吧?這裡注意詩中有個比喻,說到葡萄酒,李白形容為“鴨頭綠”,難道在唐代,人們喝的都是綠葡萄酒不成?

最風流蘊藉的唐代詩人,都去種葡萄釀酒了嗎?

“金笳吹朔雪,鐵馬嘶雲水。

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

讀李頎的這首《塞下曲》,有一種很寫意的印象,感覺最早的葡萄酒是用眼淚和鮮血釀就,似乎它天生就應該是紅色的。《長安十二時辰》裡,焦遂倒在鸚鵡杯裡遞給狼衛曹破延暖身的酒也是紅色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但偏偏不是,唐代的葡萄酒多見的倒是綠色,綠葡萄酒!這倒是讓我們有些吃驚。

據柳宗元之《龍城錄》載:

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醹淥(rú lù)翠濤,常以大金甖(yīng)內貯盛,十年飲,不敗其味,即世所未有。太宗文皇帝嘗有詩賜公,稱:

“醹淥勝蘭生,翠濤過玉薤(xiè)。千曰醉不醒,十年味不敗。”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意思是一代名相魏徵還是一名釀造葡萄酒的巧匠,他的酒名極雅緻,“醹淥”和“翠濤”,存放十年,味鮮如初。

唐太宗喝了魏徵釀的美酒,讚不絕口,詩裡的“蘭生”說的是漢武帝時的百味旨酒,“玉薤”是隋煬帝的名酒,但這些好酒都被魏徵的葡萄酒打敗了,他的釀酒絕技學自於胡人,自稱得大宛之法。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太平御覽》:

“(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

一個頂溫馨的故事。皇上賜食葡萄,身為宰相後來被封為江國公的陳叔達自己不捨得吃,要拿回家去孝敬老母親,他的老母親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婆子,她曾經是陳宣帝陳頊(xū)的昭容,所以陳叔達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異母弟,曾經的天潢貴胄,但老母親得了口乾的病,卻吃不上葡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因為一片純孝之心,陳叔達敢於抗旨,而唐高祖也竟然這麼有人情味,問清了情況,感慨道:“你還有一個老母親可以孝敬啊!”估計這讓他想起了自己已經過世的老孃,不禁悲從中來,還大哭了一場。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有情有義的漢子,叨叨令很是佩服。

可見在唐初,葡萄還是極稀罕的物品,皇上才能拿得出手。既然葡萄這麼稀缺,那葡萄酒當然更是極品。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即使這樣,初唐的“五斗先生”王績卻沒少喝葡萄酒,他寫過《酒經》、《酒譜》,精於品酒。他在《題酒家五首》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很優雅的勸酒詩,相逢不醉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王績為什麼能喝上這麼名貴的葡萄酒?因為有地利,近水樓臺先得月,再說王姓是山西望族,王績是王勃的叔公,隱居在山西運城一帶,而運城安邑生產的葡萄酒後來名聞天下。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酒則有……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桃”,“河東乾和”應該是目前所知我們國家最早的葡萄酒品牌。

葡萄酒在唐初還是頂級珍品,奢華不可方物,可走到盛唐,就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在葡萄酒詩中,最蕩氣迴腸的莫過於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以身許國的將士們慷慨赴沙場之前能痛飲葡萄酒,則馬革裹屍死而無憾。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李白一度在江湖上快意行走,也在風月場上流連忘返。他在《對酒》詩中寫道:“蒲萄酒,金叵(pǒ)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可見,跟葡萄酒匹配的還是金酒杯和玳瑁筵,紙醉金迷。後人對李白有個評價叫“浪漫主義詩人”,呵!不置評,我的理解是分開更精確,“浪”是真的,《對酒》就是浪子歌;“漫”也是確的,《襄陽歌》就有漢江水化成酒的動漫級想像:

“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醱(pō)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金叵羅

李白也確實有非凡的想像力,一江春水流成酒,一日須傾三百杯,還準備喝它一百年,爛漫到這個程度,千古也就此一人了吧?這裡注意詩中有個比喻,說到葡萄酒,李白形容為“鴨頭綠”,難道在唐代,人們喝的都是綠葡萄酒不成?

最風流蘊藉的唐代詩人,都去種葡萄釀酒了嗎?

“金笳吹朔雪,鐵馬嘶雲水。

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

讀李頎的這首《塞下曲》,有一種很寫意的印象,感覺最早的葡萄酒是用眼淚和鮮血釀就,似乎它天生就應該是紅色的。《長安十二時辰》裡,焦遂倒在鸚鵡杯裡遞給狼衛曹破延暖身的酒也是紅色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但偏偏不是,唐代的葡萄酒多見的倒是綠色,綠葡萄酒!這倒是讓我們有些吃驚。

據柳宗元之《龍城錄》載:

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醹淥(rú lù)翠濤,常以大金甖(yīng)內貯盛,十年飲,不敗其味,即世所未有。太宗文皇帝嘗有詩賜公,稱:

“醹淥勝蘭生,翠濤過玉薤(xiè)。千曰醉不醒,十年味不敗。”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意思是一代名相魏徵還是一名釀造葡萄酒的巧匠,他的酒名極雅緻,“醹淥”和“翠濤”,存放十年,味鮮如初。

唐太宗喝了魏徵釀的美酒,讚不絕口,詩裡的“蘭生”說的是漢武帝時的百味旨酒,“玉薤”是隋煬帝的名酒,但這些好酒都被魏徵的葡萄酒打敗了,他的釀酒絕技學自於胡人,自稱得大宛之法。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640年,唐太宗的大軍攻破高昌,把西域的“馬奶子葡萄”和釀酒方帶回了長安。於是,太宗興致勃勃地DIY了一把。

得益於魏徵的指導,太宗的皇家酒坊大獲成功。據《南部新書》記載:

“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太平御覽》:

“(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

一個頂溫馨的故事。皇上賜食葡萄,身為宰相後來被封為江國公的陳叔達自己不捨得吃,要拿回家去孝敬老母親,他的老母親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婆子,她曾經是陳宣帝陳頊(xū)的昭容,所以陳叔達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異母弟,曾經的天潢貴胄,但老母親得了口乾的病,卻吃不上葡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因為一片純孝之心,陳叔達敢於抗旨,而唐高祖也竟然這麼有人情味,問清了情況,感慨道:“你還有一個老母親可以孝敬啊!”估計這讓他想起了自己已經過世的老孃,不禁悲從中來,還大哭了一場。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有情有義的漢子,叨叨令很是佩服。

可見在唐初,葡萄還是極稀罕的物品,皇上才能拿得出手。既然葡萄這麼稀缺,那葡萄酒當然更是極品。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即使這樣,初唐的“五斗先生”王績卻沒少喝葡萄酒,他寫過《酒經》、《酒譜》,精於品酒。他在《題酒家五首》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很優雅的勸酒詩,相逢不醉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王績為什麼能喝上這麼名貴的葡萄酒?因為有地利,近水樓臺先得月,再說王姓是山西望族,王績是王勃的叔公,隱居在山西運城一帶,而運城安邑生產的葡萄酒後來名聞天下。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酒則有……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桃”,“河東乾和”應該是目前所知我們國家最早的葡萄酒品牌。

葡萄酒在唐初還是頂級珍品,奢華不可方物,可走到盛唐,就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在葡萄酒詩中,最蕩氣迴腸的莫過於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以身許國的將士們慷慨赴沙場之前能痛飲葡萄酒,則馬革裹屍死而無憾。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李白一度在江湖上快意行走,也在風月場上流連忘返。他在《對酒》詩中寫道:“蒲萄酒,金叵(pǒ)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可見,跟葡萄酒匹配的還是金酒杯和玳瑁筵,紙醉金迷。後人對李白有個評價叫“浪漫主義詩人”,呵!不置評,我的理解是分開更精確,“浪”是真的,《對酒》就是浪子歌;“漫”也是確的,《襄陽歌》就有漢江水化成酒的動漫級想像:

“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醱(pō)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金叵羅

李白也確實有非凡的想像力,一江春水流成酒,一日須傾三百杯,還準備喝它一百年,爛漫到這個程度,千古也就此一人了吧?這裡注意詩中有個比喻,說到葡萄酒,李白形容為“鴨頭綠”,難道在唐代,人們喝的都是綠葡萄酒不成?

最風流蘊藉的唐代詩人,都去種葡萄釀酒了嗎?

“金笳吹朔雪,鐵馬嘶雲水。

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

讀李頎的這首《塞下曲》,有一種很寫意的印象,感覺最早的葡萄酒是用眼淚和鮮血釀就,似乎它天生就應該是紅色的。《長安十二時辰》裡,焦遂倒在鸚鵡杯裡遞給狼衛曹破延暖身的酒也是紅色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但偏偏不是,唐代的葡萄酒多見的倒是綠色,綠葡萄酒!這倒是讓我們有些吃驚。

據柳宗元之《龍城錄》載:

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醹淥(rú lù)翠濤,常以大金甖(yīng)內貯盛,十年飲,不敗其味,即世所未有。太宗文皇帝嘗有詩賜公,稱:

“醹淥勝蘭生,翠濤過玉薤(xiè)。千曰醉不醒,十年味不敗。”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意思是一代名相魏徵還是一名釀造葡萄酒的巧匠,他的酒名極雅緻,“醹淥”和“翠濤”,存放十年,味鮮如初。

唐太宗喝了魏徵釀的美酒,讚不絕口,詩裡的“蘭生”說的是漢武帝時的百味旨酒,“玉薤”是隋煬帝的名酒,但這些好酒都被魏徵的葡萄酒打敗了,他的釀酒絕技學自於胡人,自稱得大宛之法。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640年,唐太宗的大軍攻破高昌,把西域的“馬奶子葡萄”和釀酒方帶回了長安。於是,太宗興致勃勃地DIY了一把。

得益於魏徵的指導,太宗的皇家酒坊大獲成功。據《南部新書》記載:

“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此確鑿可知,魏徵所釀之酒“醹淥”和“ 翠濤”果然是綠色葡萄酒。如此,以前疑惑的“燈紅酒綠”一詞,僅從字面看,也該能明白了。

忽然想到白居易膾炙人口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那他喝得也是綠葡萄酒嗎?這個可不是,兩個好朋友的日常小酌,還是喝不上葡萄酒的,雖然白居易官也不算小。這裡的“綠蟻”指的還是米酒,從說話的口氣看,很可能還是白居易自己釀的。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太平御覽》:

“(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

一個頂溫馨的故事。皇上賜食葡萄,身為宰相後來被封為江國公的陳叔達自己不捨得吃,要拿回家去孝敬老母親,他的老母親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婆子,她曾經是陳宣帝陳頊(xū)的昭容,所以陳叔達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異母弟,曾經的天潢貴胄,但老母親得了口乾的病,卻吃不上葡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因為一片純孝之心,陳叔達敢於抗旨,而唐高祖也竟然這麼有人情味,問清了情況,感慨道:“你還有一個老母親可以孝敬啊!”估計這讓他想起了自己已經過世的老孃,不禁悲從中來,還大哭了一場。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有情有義的漢子,叨叨令很是佩服。

可見在唐初,葡萄還是極稀罕的物品,皇上才能拿得出手。既然葡萄這麼稀缺,那葡萄酒當然更是極品。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即使這樣,初唐的“五斗先生”王績卻沒少喝葡萄酒,他寫過《酒經》、《酒譜》,精於品酒。他在《題酒家五首》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很優雅的勸酒詩,相逢不醉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王績為什麼能喝上這麼名貴的葡萄酒?因為有地利,近水樓臺先得月,再說王姓是山西望族,王績是王勃的叔公,隱居在山西運城一帶,而運城安邑生產的葡萄酒後來名聞天下。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酒則有……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桃”,“河東乾和”應該是目前所知我們國家最早的葡萄酒品牌。

葡萄酒在唐初還是頂級珍品,奢華不可方物,可走到盛唐,就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在葡萄酒詩中,最蕩氣迴腸的莫過於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以身許國的將士們慷慨赴沙場之前能痛飲葡萄酒,則馬革裹屍死而無憾。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李白一度在江湖上快意行走,也在風月場上流連忘返。他在《對酒》詩中寫道:“蒲萄酒,金叵(pǒ)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可見,跟葡萄酒匹配的還是金酒杯和玳瑁筵,紙醉金迷。後人對李白有個評價叫“浪漫主義詩人”,呵!不置評,我的理解是分開更精確,“浪”是真的,《對酒》就是浪子歌;“漫”也是確的,《襄陽歌》就有漢江水化成酒的動漫級想像:

“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醱(pō)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金叵羅

李白也確實有非凡的想像力,一江春水流成酒,一日須傾三百杯,還準備喝它一百年,爛漫到這個程度,千古也就此一人了吧?這裡注意詩中有個比喻,說到葡萄酒,李白形容為“鴨頭綠”,難道在唐代,人們喝的都是綠葡萄酒不成?

最風流蘊藉的唐代詩人,都去種葡萄釀酒了嗎?

“金笳吹朔雪,鐵馬嘶雲水。

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

讀李頎的這首《塞下曲》,有一種很寫意的印象,感覺最早的葡萄酒是用眼淚和鮮血釀就,似乎它天生就應該是紅色的。《長安十二時辰》裡,焦遂倒在鸚鵡杯裡遞給狼衛曹破延暖身的酒也是紅色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但偏偏不是,唐代的葡萄酒多見的倒是綠色,綠葡萄酒!這倒是讓我們有些吃驚。

據柳宗元之《龍城錄》載:

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醹淥(rú lù)翠濤,常以大金甖(yīng)內貯盛,十年飲,不敗其味,即世所未有。太宗文皇帝嘗有詩賜公,稱:

“醹淥勝蘭生,翠濤過玉薤(xiè)。千曰醉不醒,十年味不敗。”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意思是一代名相魏徵還是一名釀造葡萄酒的巧匠,他的酒名極雅緻,“醹淥”和“翠濤”,存放十年,味鮮如初。

唐太宗喝了魏徵釀的美酒,讚不絕口,詩裡的“蘭生”說的是漢武帝時的百味旨酒,“玉薤”是隋煬帝的名酒,但這些好酒都被魏徵的葡萄酒打敗了,他的釀酒絕技學自於胡人,自稱得大宛之法。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640年,唐太宗的大軍攻破高昌,把西域的“馬奶子葡萄”和釀酒方帶回了長安。於是,太宗興致勃勃地DIY了一把。

得益於魏徵的指導,太宗的皇家酒坊大獲成功。據《南部新書》記載:

“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此確鑿可知,魏徵所釀之酒“醹淥”和“ 翠濤”果然是綠色葡萄酒。如此,以前疑惑的“燈紅酒綠”一詞,僅從字面看,也該能明白了。

忽然想到白居易膾炙人口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那他喝得也是綠葡萄酒嗎?這個可不是,兩個好朋友的日常小酌,還是喝不上葡萄酒的,雖然白居易官也不算小。這裡的“綠蟻”指的還是米酒,從說話的口氣看,很可能還是白居易自己釀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醉吟先生傳》中稱白居易也是一位資深的釀酒師,“歲釀酒約數百斛”。詩裡寫的也還是米酒的特點,雜質多,碎米、殘渣等浮在酒面上,形成像螞蟻一樣的糟沫,時間稍長了就變成淡綠色,喜歡玩情調的詩人們就用“綠蟻”代指美酒了。

那白居易是不是喝過正宗的葡萄酒呢?當然也喝過,有詩為證:

“酒鉤送盞推蓮子,燭淚粘盤壘葡萄。

不醉遣儂爭散得?門前雪片似鵝毛。”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太平御覽》:

“(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

一個頂溫馨的故事。皇上賜食葡萄,身為宰相後來被封為江國公的陳叔達自己不捨得吃,要拿回家去孝敬老母親,他的老母親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婆子,她曾經是陳宣帝陳頊(xū)的昭容,所以陳叔達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異母弟,曾經的天潢貴胄,但老母親得了口乾的病,卻吃不上葡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因為一片純孝之心,陳叔達敢於抗旨,而唐高祖也竟然這麼有人情味,問清了情況,感慨道:“你還有一個老母親可以孝敬啊!”估計這讓他想起了自己已經過世的老孃,不禁悲從中來,還大哭了一場。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有情有義的漢子,叨叨令很是佩服。

可見在唐初,葡萄還是極稀罕的物品,皇上才能拿得出手。既然葡萄這麼稀缺,那葡萄酒當然更是極品。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即使這樣,初唐的“五斗先生”王績卻沒少喝葡萄酒,他寫過《酒經》、《酒譜》,精於品酒。他在《題酒家五首》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很優雅的勸酒詩,相逢不醉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王績為什麼能喝上這麼名貴的葡萄酒?因為有地利,近水樓臺先得月,再說王姓是山西望族,王績是王勃的叔公,隱居在山西運城一帶,而運城安邑生產的葡萄酒後來名聞天下。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酒則有……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桃”,“河東乾和”應該是目前所知我們國家最早的葡萄酒品牌。

葡萄酒在唐初還是頂級珍品,奢華不可方物,可走到盛唐,就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在葡萄酒詩中,最蕩氣迴腸的莫過於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以身許國的將士們慷慨赴沙場之前能痛飲葡萄酒,則馬革裹屍死而無憾。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李白一度在江湖上快意行走,也在風月場上流連忘返。他在《對酒》詩中寫道:“蒲萄酒,金叵(pǒ)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可見,跟葡萄酒匹配的還是金酒杯和玳瑁筵,紙醉金迷。後人對李白有個評價叫“浪漫主義詩人”,呵!不置評,我的理解是分開更精確,“浪”是真的,《對酒》就是浪子歌;“漫”也是確的,《襄陽歌》就有漢江水化成酒的動漫級想像:

“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醱(pō)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金叵羅

李白也確實有非凡的想像力,一江春水流成酒,一日須傾三百杯,還準備喝它一百年,爛漫到這個程度,千古也就此一人了吧?這裡注意詩中有個比喻,說到葡萄酒,李白形容為“鴨頭綠”,難道在唐代,人們喝的都是綠葡萄酒不成?

最風流蘊藉的唐代詩人,都去種葡萄釀酒了嗎?

“金笳吹朔雪,鐵馬嘶雲水。

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

讀李頎的這首《塞下曲》,有一種很寫意的印象,感覺最早的葡萄酒是用眼淚和鮮血釀就,似乎它天生就應該是紅色的。《長安十二時辰》裡,焦遂倒在鸚鵡杯裡遞給狼衛曹破延暖身的酒也是紅色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但偏偏不是,唐代的葡萄酒多見的倒是綠色,綠葡萄酒!這倒是讓我們有些吃驚。

據柳宗元之《龍城錄》載:

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醹淥(rú lù)翠濤,常以大金甖(yīng)內貯盛,十年飲,不敗其味,即世所未有。太宗文皇帝嘗有詩賜公,稱:

“醹淥勝蘭生,翠濤過玉薤(xiè)。千曰醉不醒,十年味不敗。”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意思是一代名相魏徵還是一名釀造葡萄酒的巧匠,他的酒名極雅緻,“醹淥”和“翠濤”,存放十年,味鮮如初。

唐太宗喝了魏徵釀的美酒,讚不絕口,詩裡的“蘭生”說的是漢武帝時的百味旨酒,“玉薤”是隋煬帝的名酒,但這些好酒都被魏徵的葡萄酒打敗了,他的釀酒絕技學自於胡人,自稱得大宛之法。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640年,唐太宗的大軍攻破高昌,把西域的“馬奶子葡萄”和釀酒方帶回了長安。於是,太宗興致勃勃地DIY了一把。

得益於魏徵的指導,太宗的皇家酒坊大獲成功。據《南部新書》記載:

“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此確鑿可知,魏徵所釀之酒“醹淥”和“ 翠濤”果然是綠色葡萄酒。如此,以前疑惑的“燈紅酒綠”一詞,僅從字面看,也該能明白了。

忽然想到白居易膾炙人口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那他喝得也是綠葡萄酒嗎?這個可不是,兩個好朋友的日常小酌,還是喝不上葡萄酒的,雖然白居易官也不算小。這裡的“綠蟻”指的還是米酒,從說話的口氣看,很可能還是白居易自己釀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醉吟先生傳》中稱白居易也是一位資深的釀酒師,“歲釀酒約數百斛”。詩裡寫的也還是米酒的特點,雜質多,碎米、殘渣等浮在酒面上,形成像螞蟻一樣的糟沫,時間稍長了就變成淡綠色,喜歡玩情調的詩人們就用“綠蟻”代指美酒了。

那白居易是不是喝過正宗的葡萄酒呢?當然也喝過,有詩為證:

“酒鉤送盞推蓮子,燭淚粘盤壘葡萄。

不醉遣儂爭散得?門前雪片似鵝毛。”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這出自《房家夜宴喜雪戲贈主人》。還有“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這出自《寄獻北郡留守裴令公》,詩裡寫的是裴度,但他與白居易過從甚密,沒少一起喝酒。

從色、香、味各個角度來說,家釀米酒畢竟還是比葡萄酒遜色,問題是葡萄酒實在是太貴了,於是被勾走魂魄的詩人們就開始自己想辦法,韓愈就開了小片地,親自種葡萄釀酒了。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太平御覽》:

“(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

一個頂溫馨的故事。皇上賜食葡萄,身為宰相後來被封為江國公的陳叔達自己不捨得吃,要拿回家去孝敬老母親,他的老母親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婆子,她曾經是陳宣帝陳頊(xū)的昭容,所以陳叔達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異母弟,曾經的天潢貴胄,但老母親得了口乾的病,卻吃不上葡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因為一片純孝之心,陳叔達敢於抗旨,而唐高祖也竟然這麼有人情味,問清了情況,感慨道:“你還有一個老母親可以孝敬啊!”估計這讓他想起了自己已經過世的老孃,不禁悲從中來,還大哭了一場。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有情有義的漢子,叨叨令很是佩服。

可見在唐初,葡萄還是極稀罕的物品,皇上才能拿得出手。既然葡萄這麼稀缺,那葡萄酒當然更是極品。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即使這樣,初唐的“五斗先生”王績卻沒少喝葡萄酒,他寫過《酒經》、《酒譜》,精於品酒。他在《題酒家五首》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很優雅的勸酒詩,相逢不醉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王績為什麼能喝上這麼名貴的葡萄酒?因為有地利,近水樓臺先得月,再說王姓是山西望族,王績是王勃的叔公,隱居在山西運城一帶,而運城安邑生產的葡萄酒後來名聞天下。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酒則有……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桃”,“河東乾和”應該是目前所知我們國家最早的葡萄酒品牌。

葡萄酒在唐初還是頂級珍品,奢華不可方物,可走到盛唐,就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在葡萄酒詩中,最蕩氣迴腸的莫過於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以身許國的將士們慷慨赴沙場之前能痛飲葡萄酒,則馬革裹屍死而無憾。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李白一度在江湖上快意行走,也在風月場上流連忘返。他在《對酒》詩中寫道:“蒲萄酒,金叵(pǒ)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可見,跟葡萄酒匹配的還是金酒杯和玳瑁筵,紙醉金迷。後人對李白有個評價叫“浪漫主義詩人”,呵!不置評,我的理解是分開更精確,“浪”是真的,《對酒》就是浪子歌;“漫”也是確的,《襄陽歌》就有漢江水化成酒的動漫級想像:

“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醱(pō)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金叵羅

李白也確實有非凡的想像力,一江春水流成酒,一日須傾三百杯,還準備喝它一百年,爛漫到這個程度,千古也就此一人了吧?這裡注意詩中有個比喻,說到葡萄酒,李白形容為“鴨頭綠”,難道在唐代,人們喝的都是綠葡萄酒不成?

最風流蘊藉的唐代詩人,都去種葡萄釀酒了嗎?

“金笳吹朔雪,鐵馬嘶雲水。

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

讀李頎的這首《塞下曲》,有一種很寫意的印象,感覺最早的葡萄酒是用眼淚和鮮血釀就,似乎它天生就應該是紅色的。《長安十二時辰》裡,焦遂倒在鸚鵡杯裡遞給狼衛曹破延暖身的酒也是紅色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但偏偏不是,唐代的葡萄酒多見的倒是綠色,綠葡萄酒!這倒是讓我們有些吃驚。

據柳宗元之《龍城錄》載:

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醹淥(rú lù)翠濤,常以大金甖(yīng)內貯盛,十年飲,不敗其味,即世所未有。太宗文皇帝嘗有詩賜公,稱:

“醹淥勝蘭生,翠濤過玉薤(xiè)。千曰醉不醒,十年味不敗。”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意思是一代名相魏徵還是一名釀造葡萄酒的巧匠,他的酒名極雅緻,“醹淥”和“翠濤”,存放十年,味鮮如初。

唐太宗喝了魏徵釀的美酒,讚不絕口,詩裡的“蘭生”說的是漢武帝時的百味旨酒,“玉薤”是隋煬帝的名酒,但這些好酒都被魏徵的葡萄酒打敗了,他的釀酒絕技學自於胡人,自稱得大宛之法。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640年,唐太宗的大軍攻破高昌,把西域的“馬奶子葡萄”和釀酒方帶回了長安。於是,太宗興致勃勃地DIY了一把。

得益於魏徵的指導,太宗的皇家酒坊大獲成功。據《南部新書》記載:

“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此確鑿可知,魏徵所釀之酒“醹淥”和“ 翠濤”果然是綠色葡萄酒。如此,以前疑惑的“燈紅酒綠”一詞,僅從字面看,也該能明白了。

忽然想到白居易膾炙人口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那他喝得也是綠葡萄酒嗎?這個可不是,兩個好朋友的日常小酌,還是喝不上葡萄酒的,雖然白居易官也不算小。這裡的“綠蟻”指的還是米酒,從說話的口氣看,很可能還是白居易自己釀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醉吟先生傳》中稱白居易也是一位資深的釀酒師,“歲釀酒約數百斛”。詩裡寫的也還是米酒的特點,雜質多,碎米、殘渣等浮在酒面上,形成像螞蟻一樣的糟沫,時間稍長了就變成淡綠色,喜歡玩情調的詩人們就用“綠蟻”代指美酒了。

那白居易是不是喝過正宗的葡萄酒呢?當然也喝過,有詩為證:

“酒鉤送盞推蓮子,燭淚粘盤壘葡萄。

不醉遣儂爭散得?門前雪片似鵝毛。”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這出自《房家夜宴喜雪戲贈主人》。還有“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這出自《寄獻北郡留守裴令公》,詩裡寫的是裴度,但他與白居易過從甚密,沒少一起喝酒。

從色、香、味各個角度來說,家釀米酒畢竟還是比葡萄酒遜色,問題是葡萄酒實在是太貴了,於是被勾走魂魄的詩人們就開始自己想辦法,韓愈就開了小片地,親自種葡萄釀酒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這位京兆尹大人用詩紀錄了他當時種植葡萄的經過:

“新莖未遍半猶枯,高架支離倒復扶。

若欲滿盤堆馬乳,莫辭添竹引龍鬚。”

詩裡提到的“馬乳葡萄”,主產地在山西太原的清徐,此地從漢代開始就釀製葡萄美酒了。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太平御覽》:

“(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

一個頂溫馨的故事。皇上賜食葡萄,身為宰相後來被封為江國公的陳叔達自己不捨得吃,要拿回家去孝敬老母親,他的老母親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婆子,她曾經是陳宣帝陳頊(xū)的昭容,所以陳叔達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異母弟,曾經的天潢貴胄,但老母親得了口乾的病,卻吃不上葡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因為一片純孝之心,陳叔達敢於抗旨,而唐高祖也竟然這麼有人情味,問清了情況,感慨道:“你還有一個老母親可以孝敬啊!”估計這讓他想起了自己已經過世的老孃,不禁悲從中來,還大哭了一場。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有情有義的漢子,叨叨令很是佩服。

可見在唐初,葡萄還是極稀罕的物品,皇上才能拿得出手。既然葡萄這麼稀缺,那葡萄酒當然更是極品。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即使這樣,初唐的“五斗先生”王績卻沒少喝葡萄酒,他寫過《酒經》、《酒譜》,精於品酒。他在《題酒家五首》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很優雅的勸酒詩,相逢不醉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王績為什麼能喝上這麼名貴的葡萄酒?因為有地利,近水樓臺先得月,再說王姓是山西望族,王績是王勃的叔公,隱居在山西運城一帶,而運城安邑生產的葡萄酒後來名聞天下。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酒則有……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桃”,“河東乾和”應該是目前所知我們國家最早的葡萄酒品牌。

葡萄酒在唐初還是頂級珍品,奢華不可方物,可走到盛唐,就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在葡萄酒詩中,最蕩氣迴腸的莫過於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以身許國的將士們慷慨赴沙場之前能痛飲葡萄酒,則馬革裹屍死而無憾。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李白一度在江湖上快意行走,也在風月場上流連忘返。他在《對酒》詩中寫道:“蒲萄酒,金叵(pǒ)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可見,跟葡萄酒匹配的還是金酒杯和玳瑁筵,紙醉金迷。後人對李白有個評價叫“浪漫主義詩人”,呵!不置評,我的理解是分開更精確,“浪”是真的,《對酒》就是浪子歌;“漫”也是確的,《襄陽歌》就有漢江水化成酒的動漫級想像:

“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醱(pō)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金叵羅

李白也確實有非凡的想像力,一江春水流成酒,一日須傾三百杯,還準備喝它一百年,爛漫到這個程度,千古也就此一人了吧?這裡注意詩中有個比喻,說到葡萄酒,李白形容為“鴨頭綠”,難道在唐代,人們喝的都是綠葡萄酒不成?

最風流蘊藉的唐代詩人,都去種葡萄釀酒了嗎?

“金笳吹朔雪,鐵馬嘶雲水。

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

讀李頎的這首《塞下曲》,有一種很寫意的印象,感覺最早的葡萄酒是用眼淚和鮮血釀就,似乎它天生就應該是紅色的。《長安十二時辰》裡,焦遂倒在鸚鵡杯裡遞給狼衛曹破延暖身的酒也是紅色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但偏偏不是,唐代的葡萄酒多見的倒是綠色,綠葡萄酒!這倒是讓我們有些吃驚。

據柳宗元之《龍城錄》載:

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醹淥(rú lù)翠濤,常以大金甖(yīng)內貯盛,十年飲,不敗其味,即世所未有。太宗文皇帝嘗有詩賜公,稱:

“醹淥勝蘭生,翠濤過玉薤(xiè)。千曰醉不醒,十年味不敗。”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意思是一代名相魏徵還是一名釀造葡萄酒的巧匠,他的酒名極雅緻,“醹淥”和“翠濤”,存放十年,味鮮如初。

唐太宗喝了魏徵釀的美酒,讚不絕口,詩裡的“蘭生”說的是漢武帝時的百味旨酒,“玉薤”是隋煬帝的名酒,但這些好酒都被魏徵的葡萄酒打敗了,他的釀酒絕技學自於胡人,自稱得大宛之法。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640年,唐太宗的大軍攻破高昌,把西域的“馬奶子葡萄”和釀酒方帶回了長安。於是,太宗興致勃勃地DIY了一把。

得益於魏徵的指導,太宗的皇家酒坊大獲成功。據《南部新書》記載:

“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此確鑿可知,魏徵所釀之酒“醹淥”和“ 翠濤”果然是綠色葡萄酒。如此,以前疑惑的“燈紅酒綠”一詞,僅從字面看,也該能明白了。

忽然想到白居易膾炙人口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那他喝得也是綠葡萄酒嗎?這個可不是,兩個好朋友的日常小酌,還是喝不上葡萄酒的,雖然白居易官也不算小。這裡的“綠蟻”指的還是米酒,從說話的口氣看,很可能還是白居易自己釀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醉吟先生傳》中稱白居易也是一位資深的釀酒師,“歲釀酒約數百斛”。詩裡寫的也還是米酒的特點,雜質多,碎米、殘渣等浮在酒面上,形成像螞蟻一樣的糟沫,時間稍長了就變成淡綠色,喜歡玩情調的詩人們就用“綠蟻”代指美酒了。

那白居易是不是喝過正宗的葡萄酒呢?當然也喝過,有詩為證:

“酒鉤送盞推蓮子,燭淚粘盤壘葡萄。

不醉遣儂爭散得?門前雪片似鵝毛。”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這出自《房家夜宴喜雪戲贈主人》。還有“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這出自《寄獻北郡留守裴令公》,詩裡寫的是裴度,但他與白居易過從甚密,沒少一起喝酒。

從色、香、味各個角度來說,家釀米酒畢竟還是比葡萄酒遜色,問題是葡萄酒實在是太貴了,於是被勾走魂魄的詩人們就開始自己想辦法,韓愈就開了小片地,親自種葡萄釀酒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這位京兆尹大人用詩紀錄了他當時種植葡萄的經過:

“新莖未遍半猶枯,高架支離倒復扶。

若欲滿盤堆馬乳,莫辭添竹引龍鬚。”

詩裡提到的“馬乳葡萄”,主產地在山西太原的清徐,此地從漢代開始就釀製葡萄美酒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馬乳帶輕霜,龍鱗曜初旭。

有客汾陰至,臨堂瞪雙目。

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

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

為君持一斗,往取涼州牧。”

這是大詩人劉禹錫《葡萄歌》中的句子,詩裡還寫了修剪、搭架、施肥、灌溉等等辛苦程序,直到豐收釀酒,能這麼下功夫,估計劉禹錫也是喝葡萄酒上癮的主。

"

同樣是酒,杜甫喝得潦倒不堪,李白怎麼喝得豪放曠達?

感覺杜甫的一生都過得緊巴巴的,似乎沒喝過什麼好酒,總是湊合著喝點濁酒薄酒。比如那天,《客至》,“盤飧(sūn)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pēi)。”家裡確實窮,菜無好菜,酒無好酒,但朋友來了,該有的地主之誼不能缺,酒雖然差點,還是要喝一頓的。

有時候,朋友忽然來了,連“舊醅”之類的劣酒都喝光了,怎麼辦?只好向鄰居大喊:你們家還有酒嗎?——“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不?”鄰居家是實誠人,有!當然也沒什麼好酒,你也不用往過跑啦,把酒罈子從矮牆上給你遞過去就行!於是——“牆頭過濁醪(láo),展席俯長流。”這是《夏日李公見訪》,杜甫辦的尷尬又風流的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濁醪就是濁酒,家釀米酒,乳白色,不透明,故稱濁酒。喝酒講究的是人要投機,酒菜差點沒關係。蘇軾說得最專業: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只要感情有,喝啥不是酒?何況杜甫也是個好喝酒要面子的硬漢,有人來了豈能放過?連日連月連年的腌臢心事沉鬱得結了塊,乃需要用酒來澆一下,所以——

“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個愁。”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濁醪必在眼,盡醉攄(shū)懷抱。”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不能從詩品看人品,但至少能看得出酒的質量高低,總之,杜甫翻來覆去喝的都是上不了檔次的酒,應該也就是當時的大眾消費水準吧。

但是他心儀的好朋友李白比他強,名氣大,行情高,彷彿朋友遍天下,動不動就能喝上好酒。比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是山東好酒,名滿天下,用的原料是黍米,古老深井水制糊,酒色有琥珀的光澤。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過終南山,也有老朋友盛情款待,喝得痛快:“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於是把酒向月說出心裡話:“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從喝酒的行頭上來看,“金樽”至少不會裝杜甫喝的那些“濁醪”吧?那裝什麼酒呢?另一首《行路難》裡有交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似乎是很奢華的場面,其實李白一生也不得志,是不是總能喝上那麼好的酒,也許吹了一個小牛,算是藝術允許的誇張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

人生得意,喝點小酒吹點小牛皮,正是男兒本色。個人感覺杜甫也在吹小牛,李白是往富里吹,他反其道而行之,使勁往窮里吹,其實他並不是總過得那麼慘兮兮。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話說回來,作者更關注的是李白喝的“清酒”,其實還是一種米酒,只是酒精度高一點、透明度好一點,也還是小康殷實人家都能喝得上的酒。

那當時有更高級的酒嗎?還真有,高級到老百姓見也沒見過,李白一生應該也是僅喝過有限的幾次,還專門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那讓詩仙如此鍾情的,究竟會是什麼瓊漿玉液呢?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葡萄生髮出來的氤氳詩意,怎樣俘虜了傲岸的詩人?

葡萄酒!在詩人如星漢燦爛,詩情如春草勃發的唐代,那是一種怎樣浪漫而詩意的存在?

先得說說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要說野葡萄,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知道它能吃。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詩·豳(bīn)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這裡的“薁”,是野葡萄,但不能以此釀酒,做“春酒”還是要用“稻”。後來風靡天下的葡萄酒,原料是歐亞種大葡萄,據記載傳入中國是在漢武帝手裡的事,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回來,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中寫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蒲桃”和“葡萄”及下文中的“蒲萄”等都是一個概念,不贅述。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太平御覽》:

“(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

一個頂溫馨的故事。皇上賜食葡萄,身為宰相後來被封為江國公的陳叔達自己不捨得吃,要拿回家去孝敬老母親,他的老母親可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婆子,她曾經是陳宣帝陳頊(xū)的昭容,所以陳叔達是陳後主陳叔寶的異母弟,曾經的天潢貴胄,但老母親得了口乾的病,卻吃不上葡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因為一片純孝之心,陳叔達敢於抗旨,而唐高祖也竟然這麼有人情味,問清了情況,感慨道:“你還有一個老母親可以孝敬啊!”估計這讓他想起了自己已經過世的老孃,不禁悲從中來,還大哭了一場。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有情有義的漢子,叨叨令很是佩服。

可見在唐初,葡萄還是極稀罕的物品,皇上才能拿得出手。既然葡萄這麼稀缺,那葡萄酒當然更是極品。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即使這樣,初唐的“五斗先生”王績卻沒少喝葡萄酒,他寫過《酒經》、《酒譜》,精於品酒。他在《題酒家五首》中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很優雅的勸酒詩,相逢不醉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他王績為什麼能喝上這麼名貴的葡萄酒?因為有地利,近水樓臺先得月,再說王姓是山西望族,王績是王勃的叔公,隱居在山西運城一帶,而運城安邑生產的葡萄酒後來名聞天下。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酒則有……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桃”,“河東乾和”應該是目前所知我們國家最早的葡萄酒品牌。

葡萄酒在唐初還是頂級珍品,奢華不可方物,可走到盛唐,就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在葡萄酒詩中,最蕩氣迴腸的莫過於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以身許國的將士們慷慨赴沙場之前能痛飲葡萄酒,則馬革裹屍死而無憾。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李白一度在江湖上快意行走,也在風月場上流連忘返。他在《對酒》詩中寫道:“蒲萄酒,金叵(pǒ)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可見,跟葡萄酒匹配的還是金酒杯和玳瑁筵,紙醉金迷。後人對李白有個評價叫“浪漫主義詩人”,呵!不置評,我的理解是分開更精確,“浪”是真的,《對酒》就是浪子歌;“漫”也是確的,《襄陽歌》就有漢江水化成酒的動漫級想像:

“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醱(pō)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臺。”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金叵羅

李白也確實有非凡的想像力,一江春水流成酒,一日須傾三百杯,還準備喝它一百年,爛漫到這個程度,千古也就此一人了吧?這裡注意詩中有個比喻,說到葡萄酒,李白形容為“鴨頭綠”,難道在唐代,人們喝的都是綠葡萄酒不成?

最風流蘊藉的唐代詩人,都去種葡萄釀酒了嗎?

“金笳吹朔雪,鐵馬嘶雲水。

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

讀李頎的這首《塞下曲》,有一種很寫意的印象,感覺最早的葡萄酒是用眼淚和鮮血釀就,似乎它天生就應該是紅色的。《長安十二時辰》裡,焦遂倒在鸚鵡杯裡遞給狼衛曹破延暖身的酒也是紅色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但偏偏不是,唐代的葡萄酒多見的倒是綠色,綠葡萄酒!這倒是讓我們有些吃驚。

據柳宗元之《龍城錄》載:

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醹淥(rú lù)翠濤,常以大金甖(yīng)內貯盛,十年飲,不敗其味,即世所未有。太宗文皇帝嘗有詩賜公,稱:

“醹淥勝蘭生,翠濤過玉薤(xiè)。千曰醉不醒,十年味不敗。”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意思是一代名相魏徵還是一名釀造葡萄酒的巧匠,他的酒名極雅緻,“醹淥”和“翠濤”,存放十年,味鮮如初。

唐太宗喝了魏徵釀的美酒,讚不絕口,詩裡的“蘭生”說的是漢武帝時的百味旨酒,“玉薤”是隋煬帝的名酒,但這些好酒都被魏徵的葡萄酒打敗了,他的釀酒絕技學自於胡人,自稱得大宛之法。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640年,唐太宗的大軍攻破高昌,把西域的“馬奶子葡萄”和釀酒方帶回了長安。於是,太宗興致勃勃地DIY了一把。

得益於魏徵的指導,太宗的皇家酒坊大獲成功。據《南部新書》記載:

“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據此確鑿可知,魏徵所釀之酒“醹淥”和“ 翠濤”果然是綠色葡萄酒。如此,以前疑惑的“燈紅酒綠”一詞,僅從字面看,也該能明白了。

忽然想到白居易膾炙人口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那他喝得也是綠葡萄酒嗎?這個可不是,兩個好朋友的日常小酌,還是喝不上葡萄酒的,雖然白居易官也不算小。這裡的“綠蟻”指的還是米酒,從說話的口氣看,很可能還是白居易自己釀的。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醉吟先生傳》中稱白居易也是一位資深的釀酒師,“歲釀酒約數百斛”。詩裡寫的也還是米酒的特點,雜質多,碎米、殘渣等浮在酒面上,形成像螞蟻一樣的糟沫,時間稍長了就變成淡綠色,喜歡玩情調的詩人們就用“綠蟻”代指美酒了。

那白居易是不是喝過正宗的葡萄酒呢?當然也喝過,有詩為證:

“酒鉤送盞推蓮子,燭淚粘盤壘葡萄。

不醉遣儂爭散得?門前雪片似鵝毛。”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這出自《房家夜宴喜雪戲贈主人》。還有“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這出自《寄獻北郡留守裴令公》,詩裡寫的是裴度,但他與白居易過從甚密,沒少一起喝酒。

從色、香、味各個角度來說,家釀米酒畢竟還是比葡萄酒遜色,問題是葡萄酒實在是太貴了,於是被勾走魂魄的詩人們就開始自己想辦法,韓愈就開了小片地,親自種葡萄釀酒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這位京兆尹大人用詩紀錄了他當時種植葡萄的經過:

“新莖未遍半猶枯,高架支離倒復扶。

若欲滿盤堆馬乳,莫辭添竹引龍鬚。”

詩裡提到的“馬乳葡萄”,主產地在山西太原的清徐,此地從漢代開始就釀製葡萄美酒了。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馬乳帶輕霜,龍鱗曜初旭。

有客汾陰至,臨堂瞪雙目。

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

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

為君持一斗,往取涼州牧。”

這是大詩人劉禹錫《葡萄歌》中的句子,詩裡還寫了修剪、搭架、施肥、灌溉等等辛苦程序,直到豐收釀酒,能這麼下功夫,估計劉禹錫也是喝葡萄酒上癮的主。

《長安十二時辰》,焦遂從鸚鵡杯裡倒出綠葡萄酒就更正宗了

看到這裡,感覺那些最富有才氣的大詩人都在家裡忙著種葡萄釀酒呢,這是唐代那些天才們最風雅的事情了吧?

到最後忽然想起了一個小尾巴,在初唐王績的詩裡,“蒲萄帶曲紅”,說得應該是紅葡萄酒,那說明唐代並不是釀不出紅色,據說唐太宗就釀出了八種顏色的酒來。個人推測,當時大家都認為葡萄酒的正宗顏色應該就是綠色,很多讚歎美酒的詩裡都寫的是綠酒,這應該是那個時候的風尚。

太史叨叨令原創。喜歡請轉發。參考書籍:《詩經》、《本草綱目》、《後漢書》、《太平御覽》、《全唐詩》、《龍城錄》、《南部新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