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往後收入越高!《長安十二時辰》出品人透盡大爆款邏輯'

"

今年最火的長劇當屬《長安十二時辰》。當時書剛出版時我就第一時間買來看完,到了電視劇推出時又開始追劇,在我還算挑剔的目光裡,這是少有的電視劇比原著還出彩的案例。於是“見實”的毛病又犯了:這樣的爆款,在這樣的環境中,到底是怎麼實現的?

而且還有一個有意思的背景,那就是自來水現象:在我朋友圈中絕大多數好友都曾討論過這部劇,甚至都能感覺到他們羨慕和讚揚的口水噴濺在手機屏上——當然,到了後期則也有抱怨,就是認為節奏不再讓他們那麼酸爽了。這樣的自擴散力度,顯然不是市場傳播能做到的。

見實為此特別找到《長安十二時辰》出品人、娛躍文化CEO林寧,和他相約坐下來面對面求教、深聊。在那一個多小時裡,聊到的並不是娛樂圈本身,而仍然是用戶行為習慣、市場變遷、產品之力、IP的打造和形成等等這些關鍵話題,只是從我們熟悉的互聯網、小程序等遷移到了內容、劇集之上。

如他提到一個典型的行業週期:

影視內容存在一個三年週期。每過三年,觀眾的口味、平臺對內容的需求都會發生變化。但《長安十二時辰》光拍就花了3年多時間,要穿越週期,風險比想象來的大,這背後倚仗的判斷和原則是什麼?

實際上,這個週期同樣存在於微信每過三年,微信生態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爆品和獨角獸的出現又徹底是一番新天地。什麼樣的判斷和原則能幫助我們穿越這些週期,源源不斷從微信、社交網絡,乃至無數新流量中獲取用戶和增長?貌似和林寧在聊《長安十二時辰》,其實也是在回答這個關鍵問題。

對了,9月19日見實大會,林寧也來,屆時他會在當天主圓桌中分享更多幹貨,也歡迎你現場一起交流切磋。現在,讓我們先回到深聊的現場,和林寧聊聊爆款的長劇背後究竟做了些什麼吧:

"

今年最火的長劇當屬《長安十二時辰》。當時書剛出版時我就第一時間買來看完,到了電視劇推出時又開始追劇,在我還算挑剔的目光裡,這是少有的電視劇比原著還出彩的案例。於是“見實”的毛病又犯了:這樣的爆款,在這樣的環境中,到底是怎麼實現的?

而且還有一個有意思的背景,那就是自來水現象:在我朋友圈中絕大多數好友都曾討論過這部劇,甚至都能感覺到他們羨慕和讚揚的口水噴濺在手機屏上——當然,到了後期則也有抱怨,就是認為節奏不再讓他們那麼酸爽了。這樣的自擴散力度,顯然不是市場傳播能做到的。

見實為此特別找到《長安十二時辰》出品人、娛躍文化CEO林寧,和他相約坐下來面對面求教、深聊。在那一個多小時裡,聊到的並不是娛樂圈本身,而仍然是用戶行為習慣、市場變遷、產品之力、IP的打造和形成等等這些關鍵話題,只是從我們熟悉的互聯網、小程序等遷移到了內容、劇集之上。

如他提到一個典型的行業週期:

影視內容存在一個三年週期。每過三年,觀眾的口味、平臺對內容的需求都會發生變化。但《長安十二時辰》光拍就花了3年多時間,要穿越週期,風險比想象來的大,這背後倚仗的判斷和原則是什麼?

實際上,這個週期同樣存在於微信每過三年,微信生態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爆品和獨角獸的出現又徹底是一番新天地。什麼樣的判斷和原則能幫助我們穿越這些週期,源源不斷從微信、社交網絡,乃至無數新流量中獲取用戶和增長?貌似和林寧在聊《長安十二時辰》,其實也是在回答這個關鍵問題。

對了,9月19日見實大會,林寧也來,屆時他會在當天主圓桌中分享更多幹貨,也歡迎你現場一起交流切磋。現在,讓我們先回到深聊的現場,和林寧聊聊爆款的長劇背後究竟做了些什麼吧:

越往後收入越高!《長安十二時辰》出品人透盡大爆款邏輯

娛躍文化CEO 林寧

見實:截止到現在(2019年8月27日),《長安十二時辰》的收入有多少?

林寧:純劇的國內播映權的收入,創造了當年劇王的價格。對於播映平臺優酷,《長安十二時辰》是超級S級別的項目。除了集均VV、用戶時長這些數字創了新高以外,還極大的拉動了新增了付費會員,據說近千萬的新增。算上這次中插的招商效果也是特別的好,我想對播出平臺也是非常滿意的。

見實:這個收入是怎樣的一個構成?是以廣告為主嗎?

林寧:第一筆收入是版權金,主要是優酷付的版權金還有遊戲授權、海外授權這些收入。因為後面還會有衍生收益,中插廣告分賬,我想最後整個IP的收益,肯定會超過10個億

見實:你們立項的時候,優酷就已經決定買版權了嗎?

林寧: 這個IP確實是在拍之前就預售掉了。我們做出劇本,確定基本班底,優酷就決定採購了。但我覺得這個模式,是我們和優酷共同的嘗試,集合大家的力量做出最好的作品,他們在劇本階段就會介入、要求多少集等等,這次優酷在創作上也幫了很大的忙。

見實:我記得你們的版權是佔了70%?

林寧:娛躍和我們投資的留白,一起購買了書的IP授權,娛躍有70%份額。電視劇,娛躍的出品投資超過了50%。以後我們還會拍動漫,拍《長安十二時辰2》和電影版,每個文本都會產生新版權,每個版權的細節都很多。

見實:《長安十二時辰》是拍了三年嗎?

林寧:對。三年,投入了近5億。單純影視來看,這個收益還算正常。因為我們拍了三年,資金成本分到三年其實並不多,但爆款的價值是在後面。比如《長安十二時辰》還在拍電視劇時,就有人想買遊戲授權,而且保底金很低,因為那時只是一本書。但現在再去做動漫遊戲授權,價格估計會是原來授權金的5到10倍,因為這部電視劇已經是爆款了。我們馬上要做一個動漫產品,授權金就非常高。除了遊戲授權外,還有其他衍生的授權,如未來我們會和博物館做一些基於《長安十二時辰》裡歷史文物的展覽,這個都是新增出來的衍生收入。

見實:你寫了一篇“三年不退”的回顧文章,裡邊提到了續集?

林寧:對,接下來張小敬的故事會發生在我們24集的動漫番裡頭,是發生在地下城的故事,而且該故事和葛老也有關聯。院線電影也在籌備中。現在看,《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結構最好的一點就是一天就是一個故事,所以你可以有無限的想象力。

見實:電視劇第二部會有嗎?

林寧:還會拍,電視劇的續集叫《長安二十四時辰》,也就是48小時發生的故事,現在這個劇本還在寫的過程中。

見實:《長安十二時辰》是年度最大爆款,和《陳情令》、《破冰行動》,及當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琅琊榜》、《甄嬛傳》這些相比,在收入、口碑、製作週期等方面,有什麼可以比較的嗎?

林寧:《長安十二時辰》和《琅琊榜》、《陳情令》這些是沒辦法比的,因為年齡層完全不同,和《破冰行動》也沒有辦法比,它有電視臺的數據加網劇數據,橫向對比沒什麼好比的,類型也都不一樣。但《長安十二時辰》如果要類比,就類比《琅琊榜》,現在我們還沒有在電視臺播放,未來應該會在電視臺傳播。

目前為止,《長安十二時辰》在今年電視劇中的口碑最好,而且它把一些不太看網劇的人都拉進來看網劇了。《長安十二時辰》的製作質量很高,我覺得這部劇的價值在於它把中國電視的製作質量提高了一個檔次。比如現在好萊塢就在跟我們談,而且未來我們會跟好萊塢的一些創作人一起合作動漫作品,我們海外的預售可能也會提前預售出去。

這個劇的核心,一是達到一個全民性的口碑,二是讓海外的製作平臺也相信我們的製作能力。現在海外很多機構和我們在探討合作,過去海外覺得覺得中國的製作水平不如海外同行,真實情況肯定好很多,現在又更是提升了一個檔次。

見實:所以,賣海外版權時,對價格的影響呢?

林寧:第一季海外的版權也大部分預售出去了。以前的電視劇往海外賣,基本一部下來能賣幾百萬人民幣,這次海外的收益也是以前從來沒有過,我沒法說具體的數字,但高了幾個量級。未來的更多收益會持續回收。

見實:我看《長安十二時辰》,後面節奏有些慢了。原來的規劃就是48集嗎?

林寧:原來是60集,後來調整為48集。有人說後面的幾集是有點緩下來了,我們也在測試數據。其實觀劇信息密度如果每一集都那麼緊張,也未必是最舒服的。因為有的觀眾覺得節奏很舒服,有的就覺得很不舒服,比如中老年人看《長安十二時辰》就覺得很不舒服,因為節奏太快了。出去上個廁所就跟不上進度了。而我們最後定在48集,就是因為定位在“網劇”。

見實:不知道印象對不對,“網劇”似乎精良程度不如電視,你們花了三年去折騰這麼一部網劇,當時是怎麼去想的?當時就把它定義為“網劇”?

林寧:第一,這就是個網劇。其實我們三年前去拍的時候,就是拍的網劇,網劇的節奏要比臺劇快,而且信息密度很濃。現在媒體已經偏移了,網絡上產生的收益比電視臺還要大,所以我認為未來網站的影響力比電視臺的影響力更大,這是一個不能質疑的事實。

第二,我判斷精品和頭部產生的作用比中間和長尾的作用都大很多。短視頻是靠信息量來做的,而長視頻是對IP的記憶,也就是說長視頻能生成IP,這個時候我覺得精品和頭部是必然的,就像我們現在看了很多劇,但基本上有印象的就那麼幾個。

這個行業前幾年是劣幣驅逐良幣的一個行業,比如有人花了6000萬買了一個劇,看起來成本比我們這個接近5個億的劇低很多,但是沒什麼影響力,也沒給平臺增加會員,其實這是在消耗平臺的錢,也導致平臺對頭部和精品的激勵減少了。

第三,我覺得未來這個行業應該是B2B2C,平臺承擔這個行業的風險,它的精準度會越來越高,大量的錢應該投到精品上,所以大家看長視頻要有一整季的長期記憶,然後同時期盼下一季出來。我認為《長安十二時辰》下一季再出來的時候,大家可能會更期待,當然做的好不好更決定於質量。三年前我們就發現HBO沒有《權力的遊戲》的時候,其實也就是那麼回事,但是有了這個IP以後,它就立起來了。所以對於長視頻來說,好的內容加一個渠道的深度合作,就能把內容放大,有很多平臺就會一戰成名。

見實:你提到網站的影響力已經優於電視臺,這個現象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林寧:其實這幾年一直都是這麼一個現象,就是年輕受眾或者有消費力的受眾,越來越往互聯網集中。

當然,這裡PK的關鍵只是看投入夠不夠大,如果今天《長安十二時辰》在電視臺播出,我認為也會把觀眾拽到電視前面去,也是同樣的邏輯。

但電視和網絡最大的區別在於網絡是非線性播出,你如果不想看了就可以走,隨時快進和調整。但電視是線性播出的,只能跟著播出時間走。所以這兩個創作結構有點不太一樣。而且今天互聯網和電視的觀眾越來越不一樣了,電視劇觀眾可能是比較“有閒”的一些階層,時間比較多。

今天《長安十二時辰》最大價值,是讓內容價值再度體現,有好內容時,拉付費會員的能力超強,吸引用戶付費意願也超強。

見實:《權力的遊戲》、《紙牌屋》等類似這種IP級的作品,是不是對國內影視劇的製作產生了很大影響?

林寧:你可以看到:製作水平能超出市場一個檔次的作品就是好作品,這些好作品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像奈飛拍的《紙牌屋》在題材上就很有突破性,該劇題材是大家以前不太敢碰的政治題材,對觀眾來說確實很刺激。同時製作水平又很高,每一集都要跟著看才能看懂,這也是新媒體的優勢,使觀眾產生了追劇的感覺,以前電視臺的播出形態可能是一天就放一集,這種線性的播出形態,造成了觀眾沒辦法在想看的時候持續看下去。

其實北美已經走過了我們今天的這個路徑,我們當時為什麼敢砸這個大頭部,因為北美也是砸了大頭部,對平臺產生了巨大價值。奈飛就是典型,它就是靠砸錢來壟斷生產力,把日本動漫公司三年的產能全買了,奈飛出的價格是電視臺以前的兩倍,最好的製作人肯定都到他這裡,然後三年的產能被他限制住,所以整個日本的動漫全在給奈飛打工。

見實:記得你之前說過,影視內容每三年會有一個大變化。但《長安十二時辰》用了三年時間去拍(書籍出版於2017年1月),再到播出,這麼長時間跨度,一個週期都過了,用戶口味變化和市場風險看起來都很大。你對市場有一個什麼樣的認知,能讓你堅信N年後這個事都能成,可以穿越不同週期?

林寧:電視劇市場雖說有三年週期,但此刻大家看到的產品都是兩三年前就開始做的,其實算起來都是在一起跑步競爭,所以最後作品的質量反饋在體量上:我們投入的資金體量是當時同期作品的一倍以上,其他同行拍一個電視劇可能花費兩三億,我們就要投入四五億來拍。這個邏輯和當年HBO、奈飛的判斷是一模一樣的,必須要超出市場兩倍以上的預算成本。當時國內單集成本在300萬人民幣左右,所以按照一集600萬人民幣的成本去拍,可以符合三年後平臺對內容的需求。

從採購角度判斷,BAT的競爭也必然導致頭部內容的競爭會到這個水平,就是投入會越來越大。你看完《長安十二時辰》再看其他劇會越來越覺得寡淡,觀眾的口味一旦拔上去了就再也下不來。美劇就是這樣的,一個劇推高一個,這就是為什麼長視頻內容大家還是那麼喜歡?因為連續的刺激確實是很爽的。現在為這個付費大家是願意的,只有深度頭部內容大家才願意這麼深度的付費。

見實:一集的製作費用,為什麼會成為判斷這個劇是否精良的重要標準?

林寧:因為這裡面確實有很多研發成本。

第一部分是演員的成本。我覺得演員有兩個價值,一是他本身的流量價值,另一個他確實就是個好演員,這次我的選擇標準是好演員。

劇中葛老的演員是第一個定下來的,因為我們當時想要有國際範,而且他是好萊塢的演員,曾兩度獲美國奧斯卡電影節最佳男配角提名。劇組確定的第二個演員是易烊千璽。雷佳音一開始定的是演姚汝能,但他更想演張小敬,結果一試,發現氣質非常合適,是意外之喜。雷佳音還經過了三個月騎馬訓練,其實演員非常辛苦,很不容易。我們還埋了很多下一季重要角色,裡面很多人物都有長期設定。

然後道具、服飾,場景。我們想不僅要有《反恐24小時》的戲劇結構,但是又怎麼能跟它有差異化?怎麼讓市場記住這個作品?我們想真實還原大唐的一天。所以精細化道具都花了很大的代價去做,比如皇帝背後的扇子真的是拿鴕毛做的,還有我們的盔甲和一些武器等,演員真正穿在身上就可以用,當時第一次見導演曹盾,他就帶來了從日本親自去製作的鎧甲,很細的講解,還原當時大唐當時真實的鎧甲。

書中,親王(《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寫起來太容易了,如書中人物隨身攜帶的弩,他想的是像手槍一樣射擊,哪有?後來還是曹盾導演全球各地找,才在英格蘭找到一個手持摺疊弩的原型,借鑑了過來。劇中那個關鍵的大仙燈也是一樣,他想象中是像摩天輪一樣,曹盾導演就把摩天輪橫過來,裡面有各種機械結構,包括最後曹盾把它做成一個壽星形象,這些都很有原創力,都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發。

因此,回到這個問題,並不是說錢代表你不過時,而是製作水準,包括精細化道具等等,是否花了很大代價去做,去真實還原出來。很多戲裡面並不認真去做這些東西,而我們把很多細節很認真的完全還原出來,這個就是成本。也決定了有些戲是否能變成IP。

見實:說到易烊千璽,最早定他是因為流量明星,還是演技?

林寧:是奔著演技去的。李必這個角色,我們定的第一個人就是他,當時所有平臺的人,製片組、導演、出品方坐在一起討論。因為這個角色是個少年天才,19歲就做了高官。易烊千璽演電視劇的時候是17歲。更早之前,導演和易烊千璽談過一次合作,當時有部大製作本來他要來,結果時間不巧錯過了,導演對他有很深的印象,當時就判斷說他首先是一個演技演員。

見實:我們如果去看HBO和奈飛,就是自己有精良製作的,它最後可以躍升為一個平臺,或者說像優酷、騰訊這些大平臺也開始把製作這一塊也覆蓋了,你認為,經常出爆品的團隊會升級為奈飛嗎?

林寧: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說到底就是創意會不會被壟斷?

你剛才也提到優酷是不是介入很多。其實優酷在《長安十二時辰》中真的做了很大的貢獻,優酷會有觀眾數據。比如我們要讓一個導演瞭解數據的本質,需要一個很長的磨合過程,因為以前大部分導演是不看數據的。我們特別重視數據,像望樓都是看著數據設定的,所以雖然大家偏好不同,總體還是能符合潮流和觀眾的口味。

即使奈飛的很多大製作也是找外部的團隊幫他做,但平臺提供了數據和標準,就能修正你的一些創作,或者讓這個創作回到正確的軌道里。我覺得未來就應該是外面有製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大公司和平臺一起來完成某些大製作,平臺自己可能做一些比較常規性的製作,我覺得這是最良性的一個環節,外面的大製作公司可以回報一些更大的收益和分成,可能最後的終極形態會是這樣。

最後,歡迎9月19日來見實大會,和林寧一起腦力大碰撞!互相啟發,才能一起快速前行。

"

今年最火的長劇當屬《長安十二時辰》。當時書剛出版時我就第一時間買來看完,到了電視劇推出時又開始追劇,在我還算挑剔的目光裡,這是少有的電視劇比原著還出彩的案例。於是“見實”的毛病又犯了:這樣的爆款,在這樣的環境中,到底是怎麼實現的?

而且還有一個有意思的背景,那就是自來水現象:在我朋友圈中絕大多數好友都曾討論過這部劇,甚至都能感覺到他們羨慕和讚揚的口水噴濺在手機屏上——當然,到了後期則也有抱怨,就是認為節奏不再讓他們那麼酸爽了。這樣的自擴散力度,顯然不是市場傳播能做到的。

見實為此特別找到《長安十二時辰》出品人、娛躍文化CEO林寧,和他相約坐下來面對面求教、深聊。在那一個多小時裡,聊到的並不是娛樂圈本身,而仍然是用戶行為習慣、市場變遷、產品之力、IP的打造和形成等等這些關鍵話題,只是從我們熟悉的互聯網、小程序等遷移到了內容、劇集之上。

如他提到一個典型的行業週期:

影視內容存在一個三年週期。每過三年,觀眾的口味、平臺對內容的需求都會發生變化。但《長安十二時辰》光拍就花了3年多時間,要穿越週期,風險比想象來的大,這背後倚仗的判斷和原則是什麼?

實際上,這個週期同樣存在於微信每過三年,微信生態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爆品和獨角獸的出現又徹底是一番新天地。什麼樣的判斷和原則能幫助我們穿越這些週期,源源不斷從微信、社交網絡,乃至無數新流量中獲取用戶和增長?貌似和林寧在聊《長安十二時辰》,其實也是在回答這個關鍵問題。

對了,9月19日見實大會,林寧也來,屆時他會在當天主圓桌中分享更多幹貨,也歡迎你現場一起交流切磋。現在,讓我們先回到深聊的現場,和林寧聊聊爆款的長劇背後究竟做了些什麼吧:

越往後收入越高!《長安十二時辰》出品人透盡大爆款邏輯

娛躍文化CEO 林寧

見實:截止到現在(2019年8月27日),《長安十二時辰》的收入有多少?

林寧:純劇的國內播映權的收入,創造了當年劇王的價格。對於播映平臺優酷,《長安十二時辰》是超級S級別的項目。除了集均VV、用戶時長這些數字創了新高以外,還極大的拉動了新增了付費會員,據說近千萬的新增。算上這次中插的招商效果也是特別的好,我想對播出平臺也是非常滿意的。

見實:這個收入是怎樣的一個構成?是以廣告為主嗎?

林寧:第一筆收入是版權金,主要是優酷付的版權金還有遊戲授權、海外授權這些收入。因為後面還會有衍生收益,中插廣告分賬,我想最後整個IP的收益,肯定會超過10個億

見實:你們立項的時候,優酷就已經決定買版權了嗎?

林寧: 這個IP確實是在拍之前就預售掉了。我們做出劇本,確定基本班底,優酷就決定採購了。但我覺得這個模式,是我們和優酷共同的嘗試,集合大家的力量做出最好的作品,他們在劇本階段就會介入、要求多少集等等,這次優酷在創作上也幫了很大的忙。

見實:我記得你們的版權是佔了70%?

林寧:娛躍和我們投資的留白,一起購買了書的IP授權,娛躍有70%份額。電視劇,娛躍的出品投資超過了50%。以後我們還會拍動漫,拍《長安十二時辰2》和電影版,每個文本都會產生新版權,每個版權的細節都很多。

見實:《長安十二時辰》是拍了三年嗎?

林寧:對。三年,投入了近5億。單純影視來看,這個收益還算正常。因為我們拍了三年,資金成本分到三年其實並不多,但爆款的價值是在後面。比如《長安十二時辰》還在拍電視劇時,就有人想買遊戲授權,而且保底金很低,因為那時只是一本書。但現在再去做動漫遊戲授權,價格估計會是原來授權金的5到10倍,因為這部電視劇已經是爆款了。我們馬上要做一個動漫產品,授權金就非常高。除了遊戲授權外,還有其他衍生的授權,如未來我們會和博物館做一些基於《長安十二時辰》裡歷史文物的展覽,這個都是新增出來的衍生收入。

見實:你寫了一篇“三年不退”的回顧文章,裡邊提到了續集?

林寧:對,接下來張小敬的故事會發生在我們24集的動漫番裡頭,是發生在地下城的故事,而且該故事和葛老也有關聯。院線電影也在籌備中。現在看,《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結構最好的一點就是一天就是一個故事,所以你可以有無限的想象力。

見實:電視劇第二部會有嗎?

林寧:還會拍,電視劇的續集叫《長安二十四時辰》,也就是48小時發生的故事,現在這個劇本還在寫的過程中。

見實:《長安十二時辰》是年度最大爆款,和《陳情令》、《破冰行動》,及當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琅琊榜》、《甄嬛傳》這些相比,在收入、口碑、製作週期等方面,有什麼可以比較的嗎?

林寧:《長安十二時辰》和《琅琊榜》、《陳情令》這些是沒辦法比的,因為年齡層完全不同,和《破冰行動》也沒有辦法比,它有電視臺的數據加網劇數據,橫向對比沒什麼好比的,類型也都不一樣。但《長安十二時辰》如果要類比,就類比《琅琊榜》,現在我們還沒有在電視臺播放,未來應該會在電視臺傳播。

目前為止,《長安十二時辰》在今年電視劇中的口碑最好,而且它把一些不太看網劇的人都拉進來看網劇了。《長安十二時辰》的製作質量很高,我覺得這部劇的價值在於它把中國電視的製作質量提高了一個檔次。比如現在好萊塢就在跟我們談,而且未來我們會跟好萊塢的一些創作人一起合作動漫作品,我們海外的預售可能也會提前預售出去。

這個劇的核心,一是達到一個全民性的口碑,二是讓海外的製作平臺也相信我們的製作能力。現在海外很多機構和我們在探討合作,過去海外覺得覺得中國的製作水平不如海外同行,真實情況肯定好很多,現在又更是提升了一個檔次。

見實:所以,賣海外版權時,對價格的影響呢?

林寧:第一季海外的版權也大部分預售出去了。以前的電視劇往海外賣,基本一部下來能賣幾百萬人民幣,這次海外的收益也是以前從來沒有過,我沒法說具體的數字,但高了幾個量級。未來的更多收益會持續回收。

見實:我看《長安十二時辰》,後面節奏有些慢了。原來的規劃就是48集嗎?

林寧:原來是60集,後來調整為48集。有人說後面的幾集是有點緩下來了,我們也在測試數據。其實觀劇信息密度如果每一集都那麼緊張,也未必是最舒服的。因為有的觀眾覺得節奏很舒服,有的就覺得很不舒服,比如中老年人看《長安十二時辰》就覺得很不舒服,因為節奏太快了。出去上個廁所就跟不上進度了。而我們最後定在48集,就是因為定位在“網劇”。

見實:不知道印象對不對,“網劇”似乎精良程度不如電視,你們花了三年去折騰這麼一部網劇,當時是怎麼去想的?當時就把它定義為“網劇”?

林寧:第一,這就是個網劇。其實我們三年前去拍的時候,就是拍的網劇,網劇的節奏要比臺劇快,而且信息密度很濃。現在媒體已經偏移了,網絡上產生的收益比電視臺還要大,所以我認為未來網站的影響力比電視臺的影響力更大,這是一個不能質疑的事實。

第二,我判斷精品和頭部產生的作用比中間和長尾的作用都大很多。短視頻是靠信息量來做的,而長視頻是對IP的記憶,也就是說長視頻能生成IP,這個時候我覺得精品和頭部是必然的,就像我們現在看了很多劇,但基本上有印象的就那麼幾個。

這個行業前幾年是劣幣驅逐良幣的一個行業,比如有人花了6000萬買了一個劇,看起來成本比我們這個接近5個億的劇低很多,但是沒什麼影響力,也沒給平臺增加會員,其實這是在消耗平臺的錢,也導致平臺對頭部和精品的激勵減少了。

第三,我覺得未來這個行業應該是B2B2C,平臺承擔這個行業的風險,它的精準度會越來越高,大量的錢應該投到精品上,所以大家看長視頻要有一整季的長期記憶,然後同時期盼下一季出來。我認為《長安十二時辰》下一季再出來的時候,大家可能會更期待,當然做的好不好更決定於質量。三年前我們就發現HBO沒有《權力的遊戲》的時候,其實也就是那麼回事,但是有了這個IP以後,它就立起來了。所以對於長視頻來說,好的內容加一個渠道的深度合作,就能把內容放大,有很多平臺就會一戰成名。

見實:你提到網站的影響力已經優於電視臺,這個現象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林寧:其實這幾年一直都是這麼一個現象,就是年輕受眾或者有消費力的受眾,越來越往互聯網集中。

當然,這裡PK的關鍵只是看投入夠不夠大,如果今天《長安十二時辰》在電視臺播出,我認為也會把觀眾拽到電視前面去,也是同樣的邏輯。

但電視和網絡最大的區別在於網絡是非線性播出,你如果不想看了就可以走,隨時快進和調整。但電視是線性播出的,只能跟著播出時間走。所以這兩個創作結構有點不太一樣。而且今天互聯網和電視的觀眾越來越不一樣了,電視劇觀眾可能是比較“有閒”的一些階層,時間比較多。

今天《長安十二時辰》最大價值,是讓內容價值再度體現,有好內容時,拉付費會員的能力超強,吸引用戶付費意願也超強。

見實:《權力的遊戲》、《紙牌屋》等類似這種IP級的作品,是不是對國內影視劇的製作產生了很大影響?

林寧:你可以看到:製作水平能超出市場一個檔次的作品就是好作品,這些好作品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像奈飛拍的《紙牌屋》在題材上就很有突破性,該劇題材是大家以前不太敢碰的政治題材,對觀眾來說確實很刺激。同時製作水平又很高,每一集都要跟著看才能看懂,這也是新媒體的優勢,使觀眾產生了追劇的感覺,以前電視臺的播出形態可能是一天就放一集,這種線性的播出形態,造成了觀眾沒辦法在想看的時候持續看下去。

其實北美已經走過了我們今天的這個路徑,我們當時為什麼敢砸這個大頭部,因為北美也是砸了大頭部,對平臺產生了巨大價值。奈飛就是典型,它就是靠砸錢來壟斷生產力,把日本動漫公司三年的產能全買了,奈飛出的價格是電視臺以前的兩倍,最好的製作人肯定都到他這裡,然後三年的產能被他限制住,所以整個日本的動漫全在給奈飛打工。

見實:記得你之前說過,影視內容每三年會有一個大變化。但《長安十二時辰》用了三年時間去拍(書籍出版於2017年1月),再到播出,這麼長時間跨度,一個週期都過了,用戶口味變化和市場風險看起來都很大。你對市場有一個什麼樣的認知,能讓你堅信N年後這個事都能成,可以穿越不同週期?

林寧:電視劇市場雖說有三年週期,但此刻大家看到的產品都是兩三年前就開始做的,其實算起來都是在一起跑步競爭,所以最後作品的質量反饋在體量上:我們投入的資金體量是當時同期作品的一倍以上,其他同行拍一個電視劇可能花費兩三億,我們就要投入四五億來拍。這個邏輯和當年HBO、奈飛的判斷是一模一樣的,必須要超出市場兩倍以上的預算成本。當時國內單集成本在300萬人民幣左右,所以按照一集600萬人民幣的成本去拍,可以符合三年後平臺對內容的需求。

從採購角度判斷,BAT的競爭也必然導致頭部內容的競爭會到這個水平,就是投入會越來越大。你看完《長安十二時辰》再看其他劇會越來越覺得寡淡,觀眾的口味一旦拔上去了就再也下不來。美劇就是這樣的,一個劇推高一個,這就是為什麼長視頻內容大家還是那麼喜歡?因為連續的刺激確實是很爽的。現在為這個付費大家是願意的,只有深度頭部內容大家才願意這麼深度的付費。

見實:一集的製作費用,為什麼會成為判斷這個劇是否精良的重要標準?

林寧:因為這裡面確實有很多研發成本。

第一部分是演員的成本。我覺得演員有兩個價值,一是他本身的流量價值,另一個他確實就是個好演員,這次我的選擇標準是好演員。

劇中葛老的演員是第一個定下來的,因為我們當時想要有國際範,而且他是好萊塢的演員,曾兩度獲美國奧斯卡電影節最佳男配角提名。劇組確定的第二個演員是易烊千璽。雷佳音一開始定的是演姚汝能,但他更想演張小敬,結果一試,發現氣質非常合適,是意外之喜。雷佳音還經過了三個月騎馬訓練,其實演員非常辛苦,很不容易。我們還埋了很多下一季重要角色,裡面很多人物都有長期設定。

然後道具、服飾,場景。我們想不僅要有《反恐24小時》的戲劇結構,但是又怎麼能跟它有差異化?怎麼讓市場記住這個作品?我們想真實還原大唐的一天。所以精細化道具都花了很大的代價去做,比如皇帝背後的扇子真的是拿鴕毛做的,還有我們的盔甲和一些武器等,演員真正穿在身上就可以用,當時第一次見導演曹盾,他就帶來了從日本親自去製作的鎧甲,很細的講解,還原當時大唐當時真實的鎧甲。

書中,親王(《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寫起來太容易了,如書中人物隨身攜帶的弩,他想的是像手槍一樣射擊,哪有?後來還是曹盾導演全球各地找,才在英格蘭找到一個手持摺疊弩的原型,借鑑了過來。劇中那個關鍵的大仙燈也是一樣,他想象中是像摩天輪一樣,曹盾導演就把摩天輪橫過來,裡面有各種機械結構,包括最後曹盾把它做成一個壽星形象,這些都很有原創力,都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發。

因此,回到這個問題,並不是說錢代表你不過時,而是製作水準,包括精細化道具等等,是否花了很大代價去做,去真實還原出來。很多戲裡面並不認真去做這些東西,而我們把很多細節很認真的完全還原出來,這個就是成本。也決定了有些戲是否能變成IP。

見實:說到易烊千璽,最早定他是因為流量明星,還是演技?

林寧:是奔著演技去的。李必這個角色,我們定的第一個人就是他,當時所有平臺的人,製片組、導演、出品方坐在一起討論。因為這個角色是個少年天才,19歲就做了高官。易烊千璽演電視劇的時候是17歲。更早之前,導演和易烊千璽談過一次合作,當時有部大製作本來他要來,結果時間不巧錯過了,導演對他有很深的印象,當時就判斷說他首先是一個演技演員。

見實:我們如果去看HBO和奈飛,就是自己有精良製作的,它最後可以躍升為一個平臺,或者說像優酷、騰訊這些大平臺也開始把製作這一塊也覆蓋了,你認為,經常出爆品的團隊會升級為奈飛嗎?

林寧: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說到底就是創意會不會被壟斷?

你剛才也提到優酷是不是介入很多。其實優酷在《長安十二時辰》中真的做了很大的貢獻,優酷會有觀眾數據。比如我們要讓一個導演瞭解數據的本質,需要一個很長的磨合過程,因為以前大部分導演是不看數據的。我們特別重視數據,像望樓都是看著數據設定的,所以雖然大家偏好不同,總體還是能符合潮流和觀眾的口味。

即使奈飛的很多大製作也是找外部的團隊幫他做,但平臺提供了數據和標準,就能修正你的一些創作,或者讓這個創作回到正確的軌道里。我覺得未來就應該是外面有製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大公司和平臺一起來完成某些大製作,平臺自己可能做一些比較常規性的製作,我覺得這是最良性的一個環節,外面的大製作公司可以回報一些更大的收益和分成,可能最後的終極形態會是這樣。

最後,歡迎9月19日來見實大會,和林寧一起腦力大碰撞!互相啟發,才能一起快速前行。

越往後收入越高!《長安十二時辰》出品人透盡大爆款邏輯

見識他人經驗,提高自己實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