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路——九層十八拐

太行山的險峻盡人皆知,到過太行大峽谷的人也都親身領會。尤其是太行山的(售票)景區,基本是兩山加一條水,盡頭是瀑布。但這就是太行山嗎?不過太行天路,不到“九層十八拐”,不讓天塹危途嚇尿褲,你怎麼好意思說,你去過太行山,知道、瞭解太行山?

從林州紅旗渠下高速,沿s228到山西平順縣的石城鎮,轉鄉道經石巖村抵達大坪村,這裡已經是相當適合休閒避暑的人間仙境。住進農家院,來只小柴雞,喝壺山泉茶,來瓶老白乾,神仙不過如此,夫復何求哉!平順的氣候比濮陽低10度左右,晚間更低,即使開空調在濮陽也難有如此舒適的溫度,白天有酒喝,晚上有那個啥摸,幸福就是如此簡單。

自大坪走3公里就到了岳家寨,這是一個岳飛後代生活的古村落,可住可吃可玩,但收門票,每人10塊,不算多,進也可,走也可。說實話,大坪到岳家寨的路途就是最佳的景點,非但風景如畫,而且無車無人,比起人頭攢動的門票景點不知好上多少倍。大坪村還緊鄰溪流,有水時真的是“此景只應天上有”了。

太行山路——九層十八拐

經岳家寨寨門前急速左後急轉彎,隨著電梯一樣的急速提升,海拔大幅度升高,自此進入了“太行天路”,路在天上,雲在腳下,路在山脊上盤桓,忽而絕壁,忽而懸崖,忽而云中,忽而霧裡,步步精絕險,處處觀景臺。不禁脫口而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太行山路——九層十八拐

太行天路最高處是佛堂村,這裡有一處農家賓館,規模不小,可住百人左右,但這處賓館建的及其醜陋,大灰水泥牆在這仙境般的山上與環境格格不入,就像風景畫上落了個屎殼郎,看了只覺得必欲除之而後快。古建、木屋,或者掩映於綠蔭山石間都是不錯的選擇,為何如此醜陋張揚地佔據人的視線,就像坐在宴席前一邊讓你品嚐美味佳餚,一邊在你視線最易瞄到處擺上一坨狗屎,讓欲食反胃,欲罷不能。但這裡避暑當為首選,因地處高山之巔,旁無遮攔,冷風習習,寒氣逼人。真的是“冷風習習”而不是“涼風習習”,我們駐車遊玩時正值中午,濮陽當時的溫度是35度,而我們一下車都紛紛打冷顫,女士們紛紛穿上了衝鋒衣,可見氣溫之低。

太行山路——九層十八拐

告別“屎殼郎”剛走幾步,不好,對面來了個車隊,三輛車,我們有五輛車,在這鯉魚脊背一樣的山脊上,錯車如同過鬼門關,一不小心那就是車毀人亡。好在剛好路旁有片空地,明顯那就是無數次的堵車後的產物。經過不懈努力總算有驚無險擦肩而過。

太行山路——九層十八拐

駛過太行天路來到一個極小的村莊,因為植被遮掩,山石阻隔,倒是看不清村莊有多大,但依地勢看,村子不會多於20戶人家,沿路僅有兩處老房子搖搖欲墜,我們剛剛停車拍照,從一處大門中蹣跚走出一位老太太,小腳,但當年似乎裹腳裹得不徹底,老太太的腳並不小。這不奇怪,1934年前,把腳裹得比較徹底的還是大家小姐,窮人是要進行一定體力勞動的,裹腳太徹底,腳太小了就無法勞動(1934年至1949年蔣委員長在中華民國政府第二首都南昌推出新生活運動,該運動橫跨八年抗戰。運動要求民眾把“禮義廉恥”結合到日常的“食衣住行”各方面。新運想要做到的,不僅市容清潔、謹守秩序,更 “要改革社會,要復興一個國家和民族”。蔣介石希望新運能使人民改頭換面,具備“國民道德”和“國民知識”,從根本上革除陋習,其中一條就是教育廣大婦女革除裹腳陋習)。但1934年前為大勢所趨,不裹腳就會被人認為是“瘋丫頭”幾乎找不到婆家,所以小戶人家如果不想高攀嫁入大戶,那就應付應付,裹一下,但又不徹底,就成了眼前老太太這種半裹半不裹的小腳。在遊人多去的地方,小腳老太太都知道了自己的稀缺性,只要看到照相機對準她,就立刻張口要錢,而且要價時時加碼。像河北涉縣的王金莊村開始要10塊,後來要20,50,現在已經要100了。

太行山路——九層十八拐

帶隊的老大鄒世峰拍完照,拿出20塊錢給老太太,老太太堅決不要,這是我們大為感動。以老太太的生活狀況,20元錢應當是不小的收入了,但老太太不要。可能遠離城鎮,老太太十有八九這輩子不要說縣城,就連鄉鎮也不可能去,想置辦點生活必需品也是難上加難。從地圖看,這個村應當是石城鎮下香凹村,不要說到平順縣城,就是到石城鎮,開車也要超過3小時,而這條路上現在也不通公交,老太太十有八九這輩子還沒坐過汽車。所以老太太很想要一條新毛巾,而這個小小的願望,在這深山老林中也是幾乎無法實現的奢望。我們紛紛返回車中翻找,好在老婆包裡尚有一條只用過一次的毛巾,總算圓了老太太的夢。在老大鄒世峰的堅持下,老太太也收下了那20塊錢。一直走到下一個停車點,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情都不平靜,老太太讓我們想起了自己的雙親,“子欲養而親不待”呀。

太行山路——九層十八拐

此時已是下午一點許,經過長途跋涉大家都已飢腸轆轆,不想剛出去兩三公里就有了一個可停車、可吃飯的好去處。在深山中,最難的不是找到吃飯的的地方,難的是找到停車的地方。這處“驛站”老闆顯然就是下香凹村的村民,但因為村子附近找不到一塊可停車的空地,所以老闆娘才把飯店開在了離村子兩公里的地方。其實,他也不是為自駕遊的人開的,他是為騎行隊開的,因為這裡根本沒有人自駕來這裡,再往前走,我們就知道此判斷絕對不錯。

老闆娘堪稱老實本分,從頭到尾我沒聽到她說一句話,可能跟我們的管事君君女士交流過,但因為聲音細若遊絲,我真真兩小時沒聽到她發生。老闆娘的性子也是出奇的慢,幾個小菜、一份麵條她整整做了兩小時,實在讓我們餓得夠嗆、等得發慌。接下來的路途因為趕時間而錯過了許多今生再也看不到第二次的美景,實在是罪莫大焉!

太行山路——九層十八拐

兩小時間,一車一人未見,這是孩子已經放暑假後的雙休日,正是旅遊旺季中的旺季,一人不見,足見這裡深山林密,人跡罕至。然而,就在我們吃過飯剛剛開車走出去不到一公里,對面居然突然冒出兩輛小型卡車來,真真是把我們驚出一身冷汗。如果再向前走出兩三公里,過了西井山村,我們兩車對了頭,那下場就一個,兩邊只有一方把車推下山崖,另一方才能開過去,否則,只有雙方站在那等死,要想錯車絕無可能。我好奇的是,這兩輛小卡車是怎麼開進來的,開進來幹什麼?這讓我想起了第一輛開進西藏墨脫的卡車,有進無出,生生的爛在了那裡。

太行山路——九層十八拐

用盡了孫悟空上天入地一樣的手段,總算錯過了這場遭遇戰。沒想到更加殘酷的考研就在眼前。西井山村,我永遠忘不了這個村子的名字,簡直就是恐怖的代名詞。經過村子時,路旁坐著幾位年輕少婦,這在別的村子是少見的,顯然她們是準備迎接食客、宿客的。但看到我們的車緩緩駛過,她們的目光好生奇怪,說面無表情,說呆若木雞,都是,也不是,從她們看我們的眼光中,我看出了驚奇和疑問,你們“能活著出去嗎?”

接下來的路程,證實了她們眼光中的故事。

九層十八拐——路僅有一車之寬,個別地方連一車寬也沒有,懸崖邊用大石塊傍了邊,才勉強湊夠一車寬。直道奇陡,用一檔別車,還要死死踩著剎車,才能控住車速不至於一頭衝向萬丈深淵。路很短,一兩百米就是盡頭,就要一次180度的大轉彎,稍有操作不慎,就再也見不到人影了。一邊是高不見天日的峭壁,一邊是1500米深不見底的深淵,沒有植被的遮擋,沒有任何護欄、石墩的保護,只要一個小小的失誤,等著你的就是一去不返粉身碎骨。為什麼這麼險要的道路不設護欄或石墩?原因很簡單,這條路像許多太行山路一樣,原始模樣就是無數代的山民們用鐵錘、釺子從峭壁上硬生生挖出來的一條“凹槽”1米多寬,勉強讓行人通行。改革開放後才逐漸加寬,可勉強行車。由於是人工開鑿,峭壁一面並不規整,時不時就有三稜八角的巨石凸出來,本來就窄的道路,車輛還要向外靠,以躲過巨石,此時車輪早已半懸空中,哪還有空餘地方來架設護欄、石墩呢?這條“凹槽”本就不是為汽車開挖的,所以有些地方高度不夠,車硬開過去,非被頭頂的石頭揭了天靈蓋不可,所以,考驗司機的除了瞻前、顧後、左顧、右盼外,還要加上一個上觀天、下顧地,恨不能長出10顆眼珠子來,馬王爺來此三隻眼也遠遠不夠用了。

太行山路——九層十八拐

如果,你對這條路還沒有一個直觀印象的話,那就這麼想象吧,假如一睹1500米高,直上直下的石牆,你用刀子在上面畫出九個相連的之子形,然後在之子形上跑車就是了。聊到這一點,有人聯想起滇緬公路的八十一拐,要是兩條路相比,八十一拐就是單向四車道的高速路,九層十八拐就是鄉間的泥濘小道。八十一拐雙向錯車沒問題,況且它是在幾乎平面上折彎,而九層十八拐是在立面上做九次180度大轉彎,難度不是一個重量級。

太行山路——九層十八拐

眼觀三路耳聽八方,唯獨餘光不敢瞄向車輪下的深淵,那深不見底的“天坑”,瞄一眼立刻讓你膽戰心驚。手緊緊握著方向盤像抓著一根救命稻草,稍一鬆懈可能就直飛溝底,也就是直接到地獄報到了,省卻了黑白無常拿鐵鐐捆綁的費事。雖說只有18拐,可好像沒完沒了,沒有盡頭,鬼門關過了一道還有一道,無窮無盡。精神高度緊張,兩耳嗡嗡作響,手腳冷汗淋漓,這是人間嗎?地獄難道比這更恐怖?

太行山路——九層十八拐

除了道路的艱險,給心理壓力更大的一點是,這樣的道路,假如對面來輛車該如何是好,如果不驚慌失措,一頭栽下山崖,或兩車迎頭相撞,那就只有一種下場,要麼把對方的車推下山崖,自己過去,要麼雙方同時棄車,走回目的地,任由車爛在山路上,別無他法。幸好一路上車裡都在播放著佛教六字真言的音樂,幸得佛祖保佑,對面沒有來車,13公里(最險要處越5公里)的生死鬼門關讓我九死一生地闖了過來。

一到稍微平坦寬敞處,我一腳剎車將車停下“下車,摘花椒。”其實我不是想摘花椒,而是剛才的生死半小時,對心理產生的壓力太大,以致已經無法承受,必須下車冷靜冷靜減減壓了。

這裡從頭到尾,漫山遍野全是花椒,空氣中到處瀰漫著無以言表的麻香,我說,就好像前後左右支了1000口大鍋同時在燉魚湯,香氣甚是迷人。

稍加修整,讓心臟逐漸恢復平靜,也讓因長時間剎車而滾燙的車輪轂降降溫,再啟動車輛繼續前進。本以為無限風光都已被拋在腦後,不成想轉了幾道彎好景色又撲面而來,紅砂岩、碧水潭,綠植成蔭,焦作雲臺山的紅石峽原名溫盤峪,為了突出紅石的特點便改了如今的名字,人怕出名豬怕壯,如今那已經成了太行山景區的代言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年不出名時我去那,連攝影帶遊玩半小時足矣,而10年前再去,從上午9點半進入,到下午1點才出來,除了人頭什麼都沒看見,拍照幾乎不可能,除非你是拍“群眾集會”的場面。10分鐘走兩步,你說都去湊那個熱鬧幹什麼?而在這兒,到處都是紅石峽,愛怎麼玩怎麼玩兒,絕不可能遇到搶鏡人,因為沒人。在我們從鬼門關九層十八拐下來,一直到進入河南境內的任村鎮尖莊村為止,3個多小時的路程,未見一車一人,名副其實的專場遊。可惜的是,為了同伴急著去鶴壁高鐵站接孩子,只能匆匆趕路,基本未下車遊玩,有點可惜,但留點念想並不壞,下次再去,但九層十八拐我是沒膽量再去冒險了,除非重賞之下,或者有人在另一頭站崗放哨,保證不會有其他車輛迎頭而來。但這可能嗎?我的身份似乎離政治局常務遠了點,50米一哨的待遇真好。

圖文 李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