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3】迎門坊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3】迎門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4】五大夫坊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鬆亭旁。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鬆,又稱“秦鬆”,“秦鬆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2]誰知後世訛為五株。明代萬曆年間,古鬆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皁保奉敕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松樹,現存二株,虯枝拳曲,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鬆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鬆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以西有攔住山,山坡上有望人鬆,虯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鬆,為泰山重要標誌物之一。西北是朝陽洞,一天然石穴深廣如屋,南闢向陽,舊名迎陽、雲陽。洞後壁有線刻元君像。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3】迎門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4】五大夫坊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鬆亭旁。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鬆,又稱“秦鬆”,“秦鬆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2]誰知後世訛為五株。明代萬曆年間,古鬆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皁保奉敕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松樹,現存二株,虯枝拳曲,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鬆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鬆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以西有攔住山,山坡上有望人鬆,虯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鬆,為泰山重要標誌物之一。西北是朝陽洞,一天然石穴深廣如屋,南闢向陽,舊名迎陽、雲陽。洞後壁有線刻元君像。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5】對松山坊

對松山位於朝陽洞北。雙峰對峙,古鬆萬株,蒼翠蓊鬱,層層疊疊,又名萬松山、鬆海。雲出其間,天風莽蕩,虯舞龍吟,松濤大作,堪稱奇觀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3】迎門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4】五大夫坊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鬆亭旁。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鬆,又稱“秦鬆”,“秦鬆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2]誰知後世訛為五株。明代萬曆年間,古鬆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皁保奉敕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松樹,現存二株,虯枝拳曲,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鬆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鬆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以西有攔住山,山坡上有望人鬆,虯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鬆,為泰山重要標誌物之一。西北是朝陽洞,一天然石穴深廣如屋,南闢向陽,舊名迎陽、雲陽。洞後壁有線刻元君像。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5】對松山坊

對松山位於朝陽洞北。雙峰對峙,古鬆萬株,蒼翠蓊鬱,層層疊疊,又名萬松山、鬆海。雲出其間,天風莽蕩,虯舞龍吟,松濤大作,堪稱奇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6】龍門坊

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

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3】迎門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4】五大夫坊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鬆亭旁。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鬆,又稱“秦鬆”,“秦鬆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2]誰知後世訛為五株。明代萬曆年間,古鬆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皁保奉敕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松樹,現存二株,虯枝拳曲,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鬆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鬆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以西有攔住山,山坡上有望人鬆,虯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鬆,為泰山重要標誌物之一。西北是朝陽洞,一天然石穴深廣如屋,南闢向陽,舊名迎陽、雲陽。洞後壁有線刻元君像。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5】對松山坊

對松山位於朝陽洞北。雙峰對峙,古鬆萬株,蒼翠蓊鬱,層層疊疊,又名萬松山、鬆海。雲出其間,天風莽蕩,虯舞龍吟,松濤大作,堪稱奇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6】龍門坊

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

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7】昇仙坊

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上臨岱頂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飄然昇仙的意境,故名“昇仙坊”。

昇仙坊位於南天門下。全石雙柱單門式,寬2.82米,通高4.5米,建於雙層方 石基上。基石長1.82米,寬0.64米,高0.5米。柱方形,下施滾墩石,獸頭石鼓狀。柱上有門楣、額板、額枋,枋上置五斗。頂為五脊四注式,大脊雕圓頭吻,浮雕瓦 壟、勾頭、滴水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3】迎門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4】五大夫坊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鬆亭旁。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鬆,又稱“秦鬆”,“秦鬆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2]誰知後世訛為五株。明代萬曆年間,古鬆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皁保奉敕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松樹,現存二株,虯枝拳曲,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鬆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鬆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以西有攔住山,山坡上有望人鬆,虯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鬆,為泰山重要標誌物之一。西北是朝陽洞,一天然石穴深廣如屋,南闢向陽,舊名迎陽、雲陽。洞後壁有線刻元君像。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5】對松山坊

對松山位於朝陽洞北。雙峰對峙,古鬆萬株,蒼翠蓊鬱,層層疊疊,又名萬松山、鬆海。雲出其間,天風莽蕩,虯舞龍吟,松濤大作,堪稱奇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6】龍門坊

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

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7】昇仙坊

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上臨岱頂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飄然昇仙的意境,故名“昇仙坊”。

昇仙坊位於南天門下。全石雙柱單門式,寬2.82米,通高4.5米,建於雙層方 石基上。基石長1.82米,寬0.64米,高0.5米。柱方形,下施滾墩石,獸頭石鼓狀。柱上有門楣、額板、額枋,枋上置五斗。頂為五脊四注式,大脊雕圓頭吻,浮雕瓦 壟、勾頭、滴水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元篷坊

道書《雲笈七籤》把泰山說成神仙所居仙境,名蓬元之天,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

蓬元和後面的之天應該是一體的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3】迎門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4】五大夫坊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鬆亭旁。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鬆,又稱“秦鬆”,“秦鬆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2]誰知後世訛為五株。明代萬曆年間,古鬆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皁保奉敕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松樹,現存二株,虯枝拳曲,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鬆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鬆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以西有攔住山,山坡上有望人鬆,虯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鬆,為泰山重要標誌物之一。西北是朝陽洞,一天然石穴深廣如屋,南闢向陽,舊名迎陽、雲陽。洞後壁有線刻元君像。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5】對松山坊

對松山位於朝陽洞北。雙峰對峙,古鬆萬株,蒼翠蓊鬱,層層疊疊,又名萬松山、鬆海。雲出其間,天風莽蕩,虯舞龍吟,松濤大作,堪稱奇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6】龍門坊

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

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7】昇仙坊

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上臨岱頂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飄然昇仙的意境,故名“昇仙坊”。

昇仙坊位於南天門下。全石雙柱單門式,寬2.82米,通高4.5米,建於雙層方 石基上。基石長1.82米,寬0.64米,高0.5米。柱方形,下施滾墩石,獸頭石鼓狀。柱上有門楣、額板、額枋,枋上置五斗。頂為五脊四注式,大脊雕圓頭吻,浮雕瓦 壟、勾頭、滴水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元篷坊

道書《雲笈七籤》把泰山說成神仙所居仙境,名蓬元之天,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

蓬元和後面的之天應該是一體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中升:元篷坊

以顯眼的形象標誌如橋樑、城門、樓閣、牌坊、埠頭、水井、河湖、樹木、花園等命名。 △高盈裡,因處... △全坊巷,據傳此巷舊時立有三個牌坊,因全是貞節牌坊,故名。 △揚名坊,因有方日升妻林氏之節烈牌坊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3】迎門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4】五大夫坊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鬆亭旁。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鬆,又稱“秦鬆”,“秦鬆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2]誰知後世訛為五株。明代萬曆年間,古鬆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皁保奉敕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松樹,現存二株,虯枝拳曲,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鬆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鬆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以西有攔住山,山坡上有望人鬆,虯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鬆,為泰山重要標誌物之一。西北是朝陽洞,一天然石穴深廣如屋,南闢向陽,舊名迎陽、雲陽。洞後壁有線刻元君像。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5】對松山坊

對松山位於朝陽洞北。雙峰對峙,古鬆萬株,蒼翠蓊鬱,層層疊疊,又名萬松山、鬆海。雲出其間,天風莽蕩,虯舞龍吟,松濤大作,堪稱奇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6】龍門坊

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

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7】昇仙坊

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上臨岱頂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飄然昇仙的意境,故名“昇仙坊”。

昇仙坊位於南天門下。全石雙柱單門式,寬2.82米,通高4.5米,建於雙層方 石基上。基石長1.82米,寬0.64米,高0.5米。柱方形,下施滾墩石,獸頭石鼓狀。柱上有門楣、額板、額枋,枋上置五斗。頂為五脊四注式,大脊雕圓頭吻,浮雕瓦 壟、勾頭、滴水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元篷坊

道書《雲笈七籤》把泰山說成神仙所居仙境,名蓬元之天,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

蓬元和後面的之天應該是一體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中升:元篷坊

以顯眼的形象標誌如橋樑、城門、樓閣、牌坊、埠頭、水井、河湖、樹木、花園等命名。 △高盈裡,因處... △全坊巷,據傳此巷舊時立有三個牌坊,因全是貞節牌坊,故名。 △揚名坊,因有方日升妻林氏之節烈牌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9】天街坊2

天街坊

南天門東北有石坊,明人題額“升中”,清末廢。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題額“天街”。坊前北側有迴鑾閣,1989年建為泰安市第三招待所。東側為泰山管委會南天門管理區、公安派出所駐地及招待所等。 天街坊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遺址。民國年間山民在此築茅屋客店,均以木雕“雙升”、“棒槌”、“金鐘”、“木碗”、“鸚鵡”等為招牌。建國後,逐漸改建,均廢。至80年代,陸續改造了天街路面,增設觀景臺、扶手牆。自西而東建天街飯店、天街旅社、過街閣、蓬元商店、泰安市工藝美術招待所、泰安市文物商店、白雲居旅社等。如今道路平整,殿宇毗連,似天上街市。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3】迎門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4】五大夫坊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鬆亭旁。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鬆,又稱“秦鬆”,“秦鬆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2]誰知後世訛為五株。明代萬曆年間,古鬆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皁保奉敕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松樹,現存二株,虯枝拳曲,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鬆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鬆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以西有攔住山,山坡上有望人鬆,虯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鬆,為泰山重要標誌物之一。西北是朝陽洞,一天然石穴深廣如屋,南闢向陽,舊名迎陽、雲陽。洞後壁有線刻元君像。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5】對松山坊

對松山位於朝陽洞北。雙峰對峙,古鬆萬株,蒼翠蓊鬱,層層疊疊,又名萬松山、鬆海。雲出其間,天風莽蕩,虯舞龍吟,松濤大作,堪稱奇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6】龍門坊

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

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7】昇仙坊

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上臨岱頂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飄然昇仙的意境,故名“昇仙坊”。

昇仙坊位於南天門下。全石雙柱單門式,寬2.82米,通高4.5米,建於雙層方 石基上。基石長1.82米,寬0.64米,高0.5米。柱方形,下施滾墩石,獸頭石鼓狀。柱上有門楣、額板、額枋,枋上置五斗。頂為五脊四注式,大脊雕圓頭吻,浮雕瓦 壟、勾頭、滴水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元篷坊

道書《雲笈七籤》把泰山說成神仙所居仙境,名蓬元之天,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

蓬元和後面的之天應該是一體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中升:元篷坊

以顯眼的形象標誌如橋樑、城門、樓閣、牌坊、埠頭、水井、河湖、樹木、花園等命名。 △高盈裡,因處... △全坊巷,據傳此巷舊時立有三個牌坊,因全是貞節牌坊,故名。 △揚名坊,因有方日升妻林氏之節烈牌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9】天街坊2

天街坊

南天門東北有石坊,明人題額“升中”,清末廢。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題額“天街”。坊前北側有迴鑾閣,1989年建為泰安市第三招待所。東側為泰山管委會南天門管理區、公安派出所駐地及招待所等。 天街坊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遺址。民國年間山民在此築茅屋客店,均以木雕“雙升”、“棒槌”、“金鐘”、“木碗”、“鸚鵡”等為招牌。建國後,逐漸改建,均廢。至80年代,陸續改造了天街路面,增設觀景臺、扶手牆。自西而東建天街飯店、天街旅社、過街閣、蓬元商店、泰安市工藝美術招待所、泰安市文物商店、白雲居旅社等。如今道路平整,殿宇毗連,似天上街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0】望吳勝蹟”坊,後面是“孔子廟”坊

望吳勝蹟:

沿天街東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吳勝蹟”。坊北有孔子廟。廟為一進院落,大殿分別供奉著顏回、曾子、子思、孟子的塑像,正中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塑像。孔子與泰山的關係密切相連,孔子當年的政治活動、弘揚教育都在泰山留了遺蹟,前面石坊上“望吳勝蹟”講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一次,顏回和孔子上山,孔子望著遠方說:我看到吳國東門外繫著一匹白馬。然後問顏回:你看到了嗎?顏回回答得好,他說看到了。我還看到栓馬的帶子哩。其實,吳國距此千里之遠,他怎麼能看到那麼遠呢?顏回瞭解老師,也跟著聯想浪漫了一下。之後,孔子奔走各國,屢屢碰壁,只有顏回堅定不移的跟著老師,可惡劣的生活條件使顏回先孔子而去,孔子哀號:天喪予!天喪予!不久,孔子也離開了人世,就是孔子師生這段不凡的感情,現在也被泰山默默的記住了

明人根據孔子與顏回東望吳閶門的故事建立了“望吳勝蹟”坊。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3】迎門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4】五大夫坊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鬆亭旁。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鬆,又稱“秦鬆”,“秦鬆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2]誰知後世訛為五株。明代萬曆年間,古鬆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皁保奉敕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松樹,現存二株,虯枝拳曲,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鬆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鬆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以西有攔住山,山坡上有望人鬆,虯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鬆,為泰山重要標誌物之一。西北是朝陽洞,一天然石穴深廣如屋,南闢向陽,舊名迎陽、雲陽。洞後壁有線刻元君像。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5】對松山坊

對松山位於朝陽洞北。雙峰對峙,古鬆萬株,蒼翠蓊鬱,層層疊疊,又名萬松山、鬆海。雲出其間,天風莽蕩,虯舞龍吟,松濤大作,堪稱奇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6】龍門坊

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

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7】昇仙坊

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上臨岱頂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飄然昇仙的意境,故名“昇仙坊”。

昇仙坊位於南天門下。全石雙柱單門式,寬2.82米,通高4.5米,建於雙層方 石基上。基石長1.82米,寬0.64米,高0.5米。柱方形,下施滾墩石,獸頭石鼓狀。柱上有門楣、額板、額枋,枋上置五斗。頂為五脊四注式,大脊雕圓頭吻,浮雕瓦 壟、勾頭、滴水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元篷坊

道書《雲笈七籤》把泰山說成神仙所居仙境,名蓬元之天,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

蓬元和後面的之天應該是一體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中升:元篷坊

以顯眼的形象標誌如橋樑、城門、樓閣、牌坊、埠頭、水井、河湖、樹木、花園等命名。 △高盈裡,因處... △全坊巷,據傳此巷舊時立有三個牌坊,因全是貞節牌坊,故名。 △揚名坊,因有方日升妻林氏之節烈牌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9】天街坊2

天街坊

南天門東北有石坊,明人題額“升中”,清末廢。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題額“天街”。坊前北側有迴鑾閣,1989年建為泰安市第三招待所。東側為泰山管委會南天門管理區、公安派出所駐地及招待所等。 天街坊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遺址。民國年間山民在此築茅屋客店,均以木雕“雙升”、“棒槌”、“金鐘”、“木碗”、“鸚鵡”等為招牌。建國後,逐漸改建,均廢。至80年代,陸續改造了天街路面,增設觀景臺、扶手牆。自西而東建天街飯店、天街旅社、過街閣、蓬元商店、泰安市工藝美術招待所、泰安市文物商店、白雲居旅社等。如今道路平整,殿宇毗連,似天上街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0】望吳勝蹟”坊,後面是“孔子廟”坊

望吳勝蹟:

沿天街東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吳勝蹟”。坊北有孔子廟。廟為一進院落,大殿分別供奉著顏回、曾子、子思、孟子的塑像,正中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塑像。孔子與泰山的關係密切相連,孔子當年的政治活動、弘揚教育都在泰山留了遺蹟,前面石坊上“望吳勝蹟”講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一次,顏回和孔子上山,孔子望著遠方說:我看到吳國東門外繫著一匹白馬。然後問顏回:你看到了嗎?顏回回答得好,他說看到了。我還看到栓馬的帶子哩。其實,吳國距此千里之遠,他怎麼能看到那麼遠呢?顏回瞭解老師,也跟著聯想浪漫了一下。之後,孔子奔走各國,屢屢碰壁,只有顏回堅定不移的跟著老師,可惡劣的生活條件使顏回先孔子而去,孔子哀號:天喪予!天喪予!不久,孔子也離開了人世,就是孔子師生這段不凡的感情,現在也被泰山默默的記住了

明人根據孔子與顏回東望吳閶門的故事建立了“望吳勝蹟”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望吳勝蹟

在岱頂沿天街東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吳勝蹟”。坊北就是孔子廟,“望吳勝蹟”自然也是講的關於孔子的故事。

《吳郡圖經續記》載:“孔子登泰山,東望吳閶門,嘆曰:吳門有白馬如練。”然後問顏回:你看到了嗎?顏回答曰:看到了。我還看到栓馬的帶子哩。岱頂有石坊“望吳勝蹟”。吳國在今江蘇一帶,距泰山千餘里,人的目力是達不到的,王充在《論衡》中曾引其例,證其虛妄。其實,完全不必過分拘泥於現實,當年,夫子師徒在泰山遙望南方,見白雲悠悠如馬似帶,遂產生聯想幽默一下亦無不可,孔子本來就惶惶度日很不舒服,再讓他老闆著臉,冷冰冰地過日子,豈不是更難受了嗎?孔子也該笑一笑啊。實際上,孔子就是一個幽默的人。有一次在鄭國,他與學生走散了,一個人站在城門邊不知所措。學生向鄭國人打聽老師,鄭國人說,有個像喪家狗的人站在城門邊上,不知是不是你們的老師。後來自貢把這話告訴了老師,孔子聽後開心地笑了,說這個比喻太貼切了,太貼切了!還有一次,有個人評價孔子說,他什麼都懂,什麼都不精。孔子知道後就笑著說,那麼我該專攻什麼呢?射箭?駕車?要不,就專攻駕車吧……孔子的生活絕對是辛苦而多彩的,如果要他整天“你們要,你們要”地教訓人,那就絕非孔子的風格了。顏回當然很瞭解老師,在這裡又同老師幽默了一回,這個故事就變得十分輕鬆了。

孔子廟:

泰山之上有座孔廟,這是中國唯一的高山文廟。一般來講,文廟建於城中,是為祭孔的地方,多為州縣府學所在。而且,這泰山作為神仙所在,竟然在山頂建廟,彰顯出孔子在士大夫心中的地位。

孔子廟,位於泰山天街東端北側,為明嘉靖年間尚書朱衡所建,萬曆年間修大殿。廟前有“望吳聖蹟”石坊,1984年重建。還有一座“孔子廟”石坊。廟內有山門、正殿、配殿,內奉孔子,配祀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賜額“因高喻大”。廟的東側殿為“祈福殿”,西側被闢為“財神殿”,有些不倫不類。

孔子廟有幾幅對聯,可以看出對孔子的敬仰。

廟門兩側楹聯上有清人徐宗幹題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門內影壁上題聯:“登泰山而小天下,黜百氏以宗六經”。廟內孔子像碑上題:“泰嶽為尊唯一人敢配,孔丘固聖共千岫同瞻”。

正殿前對聯:“禮示詩書崇百王法度,仁義忠信設萬世綱紀,橫批:萬世師表。”。

祈福殿前對聯是:“泰山嶽中之孔子,孔子人中之泰山”(明·嚴雲霄《詠孔子廟》)。

孔子曾登泰山,後人競相仿效,接踵而至,對泰山的文化和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發揚了儒家思想。明代《泰山志》說:“泰山勝蹟,孔子稱首”。乾隆1748年東巡至山東,到曲阜朝聖時,還提有“教澤垂千古,泰山終未頹”之句(《謁孔林酹酒》)。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3】迎門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4】五大夫坊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鬆亭旁。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鬆,又稱“秦鬆”,“秦鬆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2]誰知後世訛為五株。明代萬曆年間,古鬆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皁保奉敕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松樹,現存二株,虯枝拳曲,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鬆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鬆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以西有攔住山,山坡上有望人鬆,虯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鬆,為泰山重要標誌物之一。西北是朝陽洞,一天然石穴深廣如屋,南闢向陽,舊名迎陽、雲陽。洞後壁有線刻元君像。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5】對松山坊

對松山位於朝陽洞北。雙峰對峙,古鬆萬株,蒼翠蓊鬱,層層疊疊,又名萬松山、鬆海。雲出其間,天風莽蕩,虯舞龍吟,松濤大作,堪稱奇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6】龍門坊

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

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7】昇仙坊

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上臨岱頂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飄然昇仙的意境,故名“昇仙坊”。

昇仙坊位於南天門下。全石雙柱單門式,寬2.82米,通高4.5米,建於雙層方 石基上。基石長1.82米,寬0.64米,高0.5米。柱方形,下施滾墩石,獸頭石鼓狀。柱上有門楣、額板、額枋,枋上置五斗。頂為五脊四注式,大脊雕圓頭吻,浮雕瓦 壟、勾頭、滴水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元篷坊

道書《雲笈七籤》把泰山說成神仙所居仙境,名蓬元之天,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

蓬元和後面的之天應該是一體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中升:元篷坊

以顯眼的形象標誌如橋樑、城門、樓閣、牌坊、埠頭、水井、河湖、樹木、花園等命名。 △高盈裡,因處... △全坊巷,據傳此巷舊時立有三個牌坊,因全是貞節牌坊,故名。 △揚名坊,因有方日升妻林氏之節烈牌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9】天街坊2

天街坊

南天門東北有石坊,明人題額“升中”,清末廢。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題額“天街”。坊前北側有迴鑾閣,1989年建為泰安市第三招待所。東側為泰山管委會南天門管理區、公安派出所駐地及招待所等。 天街坊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遺址。民國年間山民在此築茅屋客店,均以木雕“雙升”、“棒槌”、“金鐘”、“木碗”、“鸚鵡”等為招牌。建國後,逐漸改建,均廢。至80年代,陸續改造了天街路面,增設觀景臺、扶手牆。自西而東建天街飯店、天街旅社、過街閣、蓬元商店、泰安市工藝美術招待所、泰安市文物商店、白雲居旅社等。如今道路平整,殿宇毗連,似天上街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0】望吳勝蹟”坊,後面是“孔子廟”坊

望吳勝蹟:

沿天街東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吳勝蹟”。坊北有孔子廟。廟為一進院落,大殿分別供奉著顏回、曾子、子思、孟子的塑像,正中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塑像。孔子與泰山的關係密切相連,孔子當年的政治活動、弘揚教育都在泰山留了遺蹟,前面石坊上“望吳勝蹟”講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一次,顏回和孔子上山,孔子望著遠方說:我看到吳國東門外繫著一匹白馬。然後問顏回:你看到了嗎?顏回回答得好,他說看到了。我還看到栓馬的帶子哩。其實,吳國距此千里之遠,他怎麼能看到那麼遠呢?顏回瞭解老師,也跟著聯想浪漫了一下。之後,孔子奔走各國,屢屢碰壁,只有顏回堅定不移的跟著老師,可惡劣的生活條件使顏回先孔子而去,孔子哀號:天喪予!天喪予!不久,孔子也離開了人世,就是孔子師生這段不凡的感情,現在也被泰山默默的記住了

明人根據孔子與顏回東望吳閶門的故事建立了“望吳勝蹟”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望吳勝蹟

在岱頂沿天街東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吳勝蹟”。坊北就是孔子廟,“望吳勝蹟”自然也是講的關於孔子的故事。

《吳郡圖經續記》載:“孔子登泰山,東望吳閶門,嘆曰:吳門有白馬如練。”然後問顏回:你看到了嗎?顏回答曰:看到了。我還看到栓馬的帶子哩。岱頂有石坊“望吳勝蹟”。吳國在今江蘇一帶,距泰山千餘里,人的目力是達不到的,王充在《論衡》中曾引其例,證其虛妄。其實,完全不必過分拘泥於現實,當年,夫子師徒在泰山遙望南方,見白雲悠悠如馬似帶,遂產生聯想幽默一下亦無不可,孔子本來就惶惶度日很不舒服,再讓他老闆著臉,冷冰冰地過日子,豈不是更難受了嗎?孔子也該笑一笑啊。實際上,孔子就是一個幽默的人。有一次在鄭國,他與學生走散了,一個人站在城門邊不知所措。學生向鄭國人打聽老師,鄭國人說,有個像喪家狗的人站在城門邊上,不知是不是你們的老師。後來自貢把這話告訴了老師,孔子聽後開心地笑了,說這個比喻太貼切了,太貼切了!還有一次,有個人評價孔子說,他什麼都懂,什麼都不精。孔子知道後就笑著說,那麼我該專攻什麼呢?射箭?駕車?要不,就專攻駕車吧……孔子的生活絕對是辛苦而多彩的,如果要他整天“你們要,你們要”地教訓人,那就絕非孔子的風格了。顏回當然很瞭解老師,在這裡又同老師幽默了一回,這個故事就變得十分輕鬆了。

孔子廟:

泰山之上有座孔廟,這是中國唯一的高山文廟。一般來講,文廟建於城中,是為祭孔的地方,多為州縣府學所在。而且,這泰山作為神仙所在,竟然在山頂建廟,彰顯出孔子在士大夫心中的地位。

孔子廟,位於泰山天街東端北側,為明嘉靖年間尚書朱衡所建,萬曆年間修大殿。廟前有“望吳聖蹟”石坊,1984年重建。還有一座“孔子廟”石坊。廟內有山門、正殿、配殿,內奉孔子,配祀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賜額“因高喻大”。廟的東側殿為“祈福殿”,西側被闢為“財神殿”,有些不倫不類。

孔子廟有幾幅對聯,可以看出對孔子的敬仰。

廟門兩側楹聯上有清人徐宗幹題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門內影壁上題聯:“登泰山而小天下,黜百氏以宗六經”。廟內孔子像碑上題:“泰嶽為尊唯一人敢配,孔丘固聖共千岫同瞻”。

正殿前對聯:“禮示詩書崇百王法度,仁義忠信設萬世綱紀,橫批:萬世師表。”。

祈福殿前對聯是:“泰山嶽中之孔子,孔子人中之泰山”(明·嚴雲霄《詠孔子廟》)。

孔子曾登泰山,後人競相仿效,接踵而至,對泰山的文化和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發揚了儒家思想。明代《泰山志》說:“泰山勝蹟,孔子稱首”。乾隆1748年東巡至山東,到曲阜朝聖時,還提有“教澤垂千古,泰山終未頹”之句(《謁孔林酹酒》)。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1】北天門坊

景點之一,自丈人峰順坡北下,至山坳處有石坊,原額“元武”,清末圮。1984年重立,雙柱單門石坊,額書“北天門”。是岱頂通往後石塢的必經之路。坊北是摩雲嶺,自坊前順坡東下至勺形谷底是“亂石溝”,過溝是獨足盤,再前行可至後石塢諸景點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3】迎門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4】五大夫坊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鬆亭旁。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鬆,又稱“秦鬆”,“秦鬆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2]誰知後世訛為五株。明代萬曆年間,古鬆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皁保奉敕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松樹,現存二株,虯枝拳曲,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鬆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鬆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以西有攔住山,山坡上有望人鬆,虯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鬆,為泰山重要標誌物之一。西北是朝陽洞,一天然石穴深廣如屋,南闢向陽,舊名迎陽、雲陽。洞後壁有線刻元君像。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5】對松山坊

對松山位於朝陽洞北。雙峰對峙,古鬆萬株,蒼翠蓊鬱,層層疊疊,又名萬松山、鬆海。雲出其間,天風莽蕩,虯舞龍吟,松濤大作,堪稱奇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6】龍門坊

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

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7】昇仙坊

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上臨岱頂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飄然昇仙的意境,故名“昇仙坊”。

昇仙坊位於南天門下。全石雙柱單門式,寬2.82米,通高4.5米,建於雙層方 石基上。基石長1.82米,寬0.64米,高0.5米。柱方形,下施滾墩石,獸頭石鼓狀。柱上有門楣、額板、額枋,枋上置五斗。頂為五脊四注式,大脊雕圓頭吻,浮雕瓦 壟、勾頭、滴水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元篷坊

道書《雲笈七籤》把泰山說成神仙所居仙境,名蓬元之天,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

蓬元和後面的之天應該是一體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中升:元篷坊

以顯眼的形象標誌如橋樑、城門、樓閣、牌坊、埠頭、水井、河湖、樹木、花園等命名。 △高盈裡,因處... △全坊巷,據傳此巷舊時立有三個牌坊,因全是貞節牌坊,故名。 △揚名坊,因有方日升妻林氏之節烈牌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9】天街坊2

天街坊

南天門東北有石坊,明人題額“升中”,清末廢。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題額“天街”。坊前北側有迴鑾閣,1989年建為泰安市第三招待所。東側為泰山管委會南天門管理區、公安派出所駐地及招待所等。 天街坊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遺址。民國年間山民在此築茅屋客店,均以木雕“雙升”、“棒槌”、“金鐘”、“木碗”、“鸚鵡”等為招牌。建國後,逐漸改建,均廢。至80年代,陸續改造了天街路面,增設觀景臺、扶手牆。自西而東建天街飯店、天街旅社、過街閣、蓬元商店、泰安市工藝美術招待所、泰安市文物商店、白雲居旅社等。如今道路平整,殿宇毗連,似天上街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0】望吳勝蹟”坊,後面是“孔子廟”坊

望吳勝蹟:

沿天街東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吳勝蹟”。坊北有孔子廟。廟為一進院落,大殿分別供奉著顏回、曾子、子思、孟子的塑像,正中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塑像。孔子與泰山的關係密切相連,孔子當年的政治活動、弘揚教育都在泰山留了遺蹟,前面石坊上“望吳勝蹟”講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一次,顏回和孔子上山,孔子望著遠方說:我看到吳國東門外繫著一匹白馬。然後問顏回:你看到了嗎?顏回回答得好,他說看到了。我還看到栓馬的帶子哩。其實,吳國距此千里之遠,他怎麼能看到那麼遠呢?顏回瞭解老師,也跟著聯想浪漫了一下。之後,孔子奔走各國,屢屢碰壁,只有顏回堅定不移的跟著老師,可惡劣的生活條件使顏回先孔子而去,孔子哀號:天喪予!天喪予!不久,孔子也離開了人世,就是孔子師生這段不凡的感情,現在也被泰山默默的記住了

明人根據孔子與顏回東望吳閶門的故事建立了“望吳勝蹟”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望吳勝蹟

在岱頂沿天街東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吳勝蹟”。坊北就是孔子廟,“望吳勝蹟”自然也是講的關於孔子的故事。

《吳郡圖經續記》載:“孔子登泰山,東望吳閶門,嘆曰:吳門有白馬如練。”然後問顏回:你看到了嗎?顏回答曰:看到了。我還看到栓馬的帶子哩。岱頂有石坊“望吳勝蹟”。吳國在今江蘇一帶,距泰山千餘里,人的目力是達不到的,王充在《論衡》中曾引其例,證其虛妄。其實,完全不必過分拘泥於現實,當年,夫子師徒在泰山遙望南方,見白雲悠悠如馬似帶,遂產生聯想幽默一下亦無不可,孔子本來就惶惶度日很不舒服,再讓他老闆著臉,冷冰冰地過日子,豈不是更難受了嗎?孔子也該笑一笑啊。實際上,孔子就是一個幽默的人。有一次在鄭國,他與學生走散了,一個人站在城門邊不知所措。學生向鄭國人打聽老師,鄭國人說,有個像喪家狗的人站在城門邊上,不知是不是你們的老師。後來自貢把這話告訴了老師,孔子聽後開心地笑了,說這個比喻太貼切了,太貼切了!還有一次,有個人評價孔子說,他什麼都懂,什麼都不精。孔子知道後就笑著說,那麼我該專攻什麼呢?射箭?駕車?要不,就專攻駕車吧……孔子的生活絕對是辛苦而多彩的,如果要他整天“你們要,你們要”地教訓人,那就絕非孔子的風格了。顏回當然很瞭解老師,在這裡又同老師幽默了一回,這個故事就變得十分輕鬆了。

孔子廟:

泰山之上有座孔廟,這是中國唯一的高山文廟。一般來講,文廟建於城中,是為祭孔的地方,多為州縣府學所在。而且,這泰山作為神仙所在,竟然在山頂建廟,彰顯出孔子在士大夫心中的地位。

孔子廟,位於泰山天街東端北側,為明嘉靖年間尚書朱衡所建,萬曆年間修大殿。廟前有“望吳聖蹟”石坊,1984年重建。還有一座“孔子廟”石坊。廟內有山門、正殿、配殿,內奉孔子,配祀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賜額“因高喻大”。廟的東側殿為“祈福殿”,西側被闢為“財神殿”,有些不倫不類。

孔子廟有幾幅對聯,可以看出對孔子的敬仰。

廟門兩側楹聯上有清人徐宗幹題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門內影壁上題聯:“登泰山而小天下,黜百氏以宗六經”。廟內孔子像碑上題:“泰嶽為尊唯一人敢配,孔丘固聖共千岫同瞻”。

正殿前對聯:“禮示詩書崇百王法度,仁義忠信設萬世綱紀,橫批:萬世師表。”。

祈福殿前對聯是:“泰山嶽中之孔子,孔子人中之泰山”(明·嚴雲霄《詠孔子廟》)。

孔子曾登泰山,後人競相仿效,接踵而至,對泰山的文化和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發揚了儒家思想。明代《泰山志》說:“泰山勝蹟,孔子稱首”。乾隆1748年東巡至山東,到曲阜朝聖時,還提有“教澤垂千古,泰山終未頹”之句(《謁孔林酹酒》)。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1】北天門坊

景點之一,自丈人峰順坡北下,至山坳處有石坊,原額“元武”,清末圮。1984年重立,雙柱單門石坊,額書“北天門”。是岱頂通往後石塢的必經之路。坊北是摩雲嶺,自坊前順坡東下至勺形谷底是“亂石溝”,過溝是獨足盤,再前行可至後石塢諸景點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2】普照寺坊

普照寺位於泰山南麓的凌漢峰下,傳為六朝古剎,又據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載,普照寺為唐宋時古剎。金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題為“普照禪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後屢遭兵燹,基址獨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麗僧滿空禪師登泰山、訪古剎,在泰山20餘年,重建竹林寺,復興普照寺,四方受法者千餘人。現存明正德十六年《重開山記碑》記此事。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並於佛誕之日依古制建壇傳戒。道光年間(1821-1850)建佛閣(今摩鬆樓)。光緒六年(1880)重修正殿和東西配殿。建國後多次修繕。1984年將後院闢為“馮玉祥在泰山”陳列室。

普照寺屬禪宗臨濟派,是華北著名叢林。寺為四進院落,以雙重山門、大雄寶殿、摩鬆樓為中軸線,左右配以殿廡、寮房、花園等,面積6150平方米,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群。

一進山門面闊3間,門樓式建築,門前左右置石獅一對,進門為一院,鐘鼓二樓分列東西,鐘樓內置石柱鍾架及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鑄蓮瓣口形鐵鐘。

二進山門為二院,門內兩山牆各開發券拱門。西拱門外有元代經幢一尊,記僧法海於元貞年間(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況。

沿階而上為三院,中為大雄寶殿,五脊硬山頂三開間,前後廊式,端莊雄偉,內供釋迦牟尼鎏金趺坐銅像。東西配殿各3間,院內銀杏雙挺,油松對生,並有清道光年間(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雙簷蓋罩鐵香爐1尊。大殿東西側有垂花門通後院。

後院有著名的“六朝鬆”,古鬆粗達數抱,枝密盤曲四伸,樹冠如蓋。上有摩鬆樓,可摩頂觀鬆;松下有“篩月亭”,取“古鬆篩月”之意。亭居高臺,方形,四簷飛翹,四柱均有楹聯。亭下有方形石桌,敲擊四角和中央,則發出清脆如磬的五種聲音,因名“五音石”。

中軸線之東,有禪院和石堂院;之西為菊林院,山房門額懸“菊林舊隱”橫匾,院內有“一品大夫”鬆。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頗有成就的詩僧,別號“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其時遍植菊花,號稱“菊圃”。今寺東南尚有其墓塔遺址。

普照寺為岱陽唯一的四方叢林,明洪武年間泰安府僧綱司設於此。建國後,遊人很多,進香者來往不斷。“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動。1979年恢復宗教活動。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3】迎門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4】五大夫坊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鬆亭旁。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鬆,又稱“秦鬆”,“秦鬆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2]誰知後世訛為五株。明代萬曆年間,古鬆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皁保奉敕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松樹,現存二株,虯枝拳曲,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鬆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鬆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以西有攔住山,山坡上有望人鬆,虯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鬆,為泰山重要標誌物之一。西北是朝陽洞,一天然石穴深廣如屋,南闢向陽,舊名迎陽、雲陽。洞後壁有線刻元君像。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5】對松山坊

對松山位於朝陽洞北。雙峰對峙,古鬆萬株,蒼翠蓊鬱,層層疊疊,又名萬松山、鬆海。雲出其間,天風莽蕩,虯舞龍吟,松濤大作,堪稱奇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6】龍門坊

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

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7】昇仙坊

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上臨岱頂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飄然昇仙的意境,故名“昇仙坊”。

昇仙坊位於南天門下。全石雙柱單門式,寬2.82米,通高4.5米,建於雙層方 石基上。基石長1.82米,寬0.64米,高0.5米。柱方形,下施滾墩石,獸頭石鼓狀。柱上有門楣、額板、額枋,枋上置五斗。頂為五脊四注式,大脊雕圓頭吻,浮雕瓦 壟、勾頭、滴水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元篷坊

道書《雲笈七籤》把泰山說成神仙所居仙境,名蓬元之天,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

蓬元和後面的之天應該是一體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中升:元篷坊

以顯眼的形象標誌如橋樑、城門、樓閣、牌坊、埠頭、水井、河湖、樹木、花園等命名。 △高盈裡,因處... △全坊巷,據傳此巷舊時立有三個牌坊,因全是貞節牌坊,故名。 △揚名坊,因有方日升妻林氏之節烈牌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9】天街坊2

天街坊

南天門東北有石坊,明人題額“升中”,清末廢。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題額“天街”。坊前北側有迴鑾閣,1989年建為泰安市第三招待所。東側為泰山管委會南天門管理區、公安派出所駐地及招待所等。 天街坊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遺址。民國年間山民在此築茅屋客店,均以木雕“雙升”、“棒槌”、“金鐘”、“木碗”、“鸚鵡”等為招牌。建國後,逐漸改建,均廢。至80年代,陸續改造了天街路面,增設觀景臺、扶手牆。自西而東建天街飯店、天街旅社、過街閣、蓬元商店、泰安市工藝美術招待所、泰安市文物商店、白雲居旅社等。如今道路平整,殿宇毗連,似天上街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0】望吳勝蹟”坊,後面是“孔子廟”坊

望吳勝蹟:

沿天街東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吳勝蹟”。坊北有孔子廟。廟為一進院落,大殿分別供奉著顏回、曾子、子思、孟子的塑像,正中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塑像。孔子與泰山的關係密切相連,孔子當年的政治活動、弘揚教育都在泰山留了遺蹟,前面石坊上“望吳勝蹟”講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一次,顏回和孔子上山,孔子望著遠方說:我看到吳國東門外繫著一匹白馬。然後問顏回:你看到了嗎?顏回回答得好,他說看到了。我還看到栓馬的帶子哩。其實,吳國距此千里之遠,他怎麼能看到那麼遠呢?顏回瞭解老師,也跟著聯想浪漫了一下。之後,孔子奔走各國,屢屢碰壁,只有顏回堅定不移的跟著老師,可惡劣的生活條件使顏回先孔子而去,孔子哀號:天喪予!天喪予!不久,孔子也離開了人世,就是孔子師生這段不凡的感情,現在也被泰山默默的記住了

明人根據孔子與顏回東望吳閶門的故事建立了“望吳勝蹟”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望吳勝蹟

在岱頂沿天街東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吳勝蹟”。坊北就是孔子廟,“望吳勝蹟”自然也是講的關於孔子的故事。

《吳郡圖經續記》載:“孔子登泰山,東望吳閶門,嘆曰:吳門有白馬如練。”然後問顏回:你看到了嗎?顏回答曰:看到了。我還看到栓馬的帶子哩。岱頂有石坊“望吳勝蹟”。吳國在今江蘇一帶,距泰山千餘里,人的目力是達不到的,王充在《論衡》中曾引其例,證其虛妄。其實,完全不必過分拘泥於現實,當年,夫子師徒在泰山遙望南方,見白雲悠悠如馬似帶,遂產生聯想幽默一下亦無不可,孔子本來就惶惶度日很不舒服,再讓他老闆著臉,冷冰冰地過日子,豈不是更難受了嗎?孔子也該笑一笑啊。實際上,孔子就是一個幽默的人。有一次在鄭國,他與學生走散了,一個人站在城門邊不知所措。學生向鄭國人打聽老師,鄭國人說,有個像喪家狗的人站在城門邊上,不知是不是你們的老師。後來自貢把這話告訴了老師,孔子聽後開心地笑了,說這個比喻太貼切了,太貼切了!還有一次,有個人評價孔子說,他什麼都懂,什麼都不精。孔子知道後就笑著說,那麼我該專攻什麼呢?射箭?駕車?要不,就專攻駕車吧……孔子的生活絕對是辛苦而多彩的,如果要他整天“你們要,你們要”地教訓人,那就絕非孔子的風格了。顏回當然很瞭解老師,在這裡又同老師幽默了一回,這個故事就變得十分輕鬆了。

孔子廟:

泰山之上有座孔廟,這是中國唯一的高山文廟。一般來講,文廟建於城中,是為祭孔的地方,多為州縣府學所在。而且,這泰山作為神仙所在,竟然在山頂建廟,彰顯出孔子在士大夫心中的地位。

孔子廟,位於泰山天街東端北側,為明嘉靖年間尚書朱衡所建,萬曆年間修大殿。廟前有“望吳聖蹟”石坊,1984年重建。還有一座“孔子廟”石坊。廟內有山門、正殿、配殿,內奉孔子,配祀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賜額“因高喻大”。廟的東側殿為“祈福殿”,西側被闢為“財神殿”,有些不倫不類。

孔子廟有幾幅對聯,可以看出對孔子的敬仰。

廟門兩側楹聯上有清人徐宗幹題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門內影壁上題聯:“登泰山而小天下,黜百氏以宗六經”。廟內孔子像碑上題:“泰嶽為尊唯一人敢配,孔丘固聖共千岫同瞻”。

正殿前對聯:“禮示詩書崇百王法度,仁義忠信設萬世綱紀,橫批:萬世師表。”。

祈福殿前對聯是:“泰山嶽中之孔子,孔子人中之泰山”(明·嚴雲霄《詠孔子廟》)。

孔子曾登泰山,後人競相仿效,接踵而至,對泰山的文化和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發揚了儒家思想。明代《泰山志》說:“泰山勝蹟,孔子稱首”。乾隆1748年東巡至山東,到曲阜朝聖時,還提有“教澤垂千古,泰山終未頹”之句(《謁孔林酹酒》)。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1】北天門坊

景點之一,自丈人峰順坡北下,至山坳處有石坊,原額“元武”,清末圮。1984年重立,雙柱單門石坊,額書“北天門”。是岱頂通往後石塢的必經之路。坊北是摩雲嶺,自坊前順坡東下至勺形谷底是“亂石溝”,過溝是獨足盤,再前行可至後石塢諸景點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2】普照寺坊

普照寺位於泰山南麓的凌漢峰下,傳為六朝古剎,又據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載,普照寺為唐宋時古剎。金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題為“普照禪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後屢遭兵燹,基址獨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麗僧滿空禪師登泰山、訪古剎,在泰山20餘年,重建竹林寺,復興普照寺,四方受法者千餘人。現存明正德十六年《重開山記碑》記此事。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並於佛誕之日依古制建壇傳戒。道光年間(1821-1850)建佛閣(今摩鬆樓)。光緒六年(1880)重修正殿和東西配殿。建國後多次修繕。1984年將後院闢為“馮玉祥在泰山”陳列室。

普照寺屬禪宗臨濟派,是華北著名叢林。寺為四進院落,以雙重山門、大雄寶殿、摩鬆樓為中軸線,左右配以殿廡、寮房、花園等,面積6150平方米,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群。

一進山門面闊3間,門樓式建築,門前左右置石獅一對,進門為一院,鐘鼓二樓分列東西,鐘樓內置石柱鍾架及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鑄蓮瓣口形鐵鐘。

二進山門為二院,門內兩山牆各開發券拱門。西拱門外有元代經幢一尊,記僧法海於元貞年間(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況。

沿階而上為三院,中為大雄寶殿,五脊硬山頂三開間,前後廊式,端莊雄偉,內供釋迦牟尼鎏金趺坐銅像。東西配殿各3間,院內銀杏雙挺,油松對生,並有清道光年間(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雙簷蓋罩鐵香爐1尊。大殿東西側有垂花門通後院。

後院有著名的“六朝鬆”,古鬆粗達數抱,枝密盤曲四伸,樹冠如蓋。上有摩鬆樓,可摩頂觀鬆;松下有“篩月亭”,取“古鬆篩月”之意。亭居高臺,方形,四簷飛翹,四柱均有楹聯。亭下有方形石桌,敲擊四角和中央,則發出清脆如磬的五種聲音,因名“五音石”。

中軸線之東,有禪院和石堂院;之西為菊林院,山房門額懸“菊林舊隱”橫匾,院內有“一品大夫”鬆。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頗有成就的詩僧,別號“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其時遍植菊花,號稱“菊圃”。今寺東南尚有其墓塔遺址。

普照寺為岱陽唯一的四方叢林,明洪武年間泰安府僧綱司設於此。建國後,遊人很多,進香者來往不斷。“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動。1979年恢復宗教活動。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3】天地坊在2012年即將結束的時刻,一座巍峨高大,氣勢磅礴,名曰《天地坊》的雄偉建築矗立在泰山西路龍潭路北首進山的路中央。這是一座美麗的四柱三間三樑式現代牌坊。總高度位16.39米,接近五層半樓房,堅實穩重的花崗岩底座上矗立著四個高大的方柱,四柱三間之上有三層雕花橫樑,再其上為四個高大的雲紋柱頭,正中為日月生輝雕塑。其下刻有“天地坊”的橫樑總跨度為8.05米,重38噸,調用70噸的大吊車進行施工。(回想如果用明萬嘉慶間修建“岱宗坊”用土屯辦法,至少也用半年時間,而現在一天即可吊裝完畢,可知現代科技的發展。}

再觀石坊前後有四幅楹聯雋刻於四個方柱之上。陽面靠邊上聯是:“直上青天覽眾山而崇峻”下聯是:“雄踞東地冠五嶽以為尊”明贊泰山崇峻,五嶽獨尊。中間楹聯為:“天覆群生日行月運成宇宙 地載萬物雨潤風薰護人寰”暗喻登泰山而保平安。陰面的兩幅楹聯分別是:“澤生大地家和興業共繁榮 龍舞高天國泰民安程祥瑞”“騰挪日月放光明萬民仰普照之恩 吞吐風雲縱好雨九州呈滋養之德”。遺憾的是四幅楹聯應該用不同的書法字體以示中華名山石刻,而現在只是用一種行書雋刻,留下歷史的特大遺憾。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3】迎門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4】五大夫坊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鬆亭旁。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鬆,又稱“秦鬆”,“秦鬆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2]誰知後世訛為五株。明代萬曆年間,古鬆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皁保奉敕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松樹,現存二株,虯枝拳曲,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鬆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鬆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以西有攔住山,山坡上有望人鬆,虯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鬆,為泰山重要標誌物之一。西北是朝陽洞,一天然石穴深廣如屋,南闢向陽,舊名迎陽、雲陽。洞後壁有線刻元君像。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5】對松山坊

對松山位於朝陽洞北。雙峰對峙,古鬆萬株,蒼翠蓊鬱,層層疊疊,又名萬松山、鬆海。雲出其間,天風莽蕩,虯舞龍吟,松濤大作,堪稱奇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6】龍門坊

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

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7】昇仙坊

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上臨岱頂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飄然昇仙的意境,故名“昇仙坊”。

昇仙坊位於南天門下。全石雙柱單門式,寬2.82米,通高4.5米,建於雙層方 石基上。基石長1.82米,寬0.64米,高0.5米。柱方形,下施滾墩石,獸頭石鼓狀。柱上有門楣、額板、額枋,枋上置五斗。頂為五脊四注式,大脊雕圓頭吻,浮雕瓦 壟、勾頭、滴水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元篷坊

道書《雲笈七籤》把泰山說成神仙所居仙境,名蓬元之天,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

蓬元和後面的之天應該是一體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中升:元篷坊

以顯眼的形象標誌如橋樑、城門、樓閣、牌坊、埠頭、水井、河湖、樹木、花園等命名。 △高盈裡,因處... △全坊巷,據傳此巷舊時立有三個牌坊,因全是貞節牌坊,故名。 △揚名坊,因有方日升妻林氏之節烈牌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9】天街坊2

天街坊

南天門東北有石坊,明人題額“升中”,清末廢。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題額“天街”。坊前北側有迴鑾閣,1989年建為泰安市第三招待所。東側為泰山管委會南天門管理區、公安派出所駐地及招待所等。 天街坊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遺址。民國年間山民在此築茅屋客店,均以木雕“雙升”、“棒槌”、“金鐘”、“木碗”、“鸚鵡”等為招牌。建國後,逐漸改建,均廢。至80年代,陸續改造了天街路面,增設觀景臺、扶手牆。自西而東建天街飯店、天街旅社、過街閣、蓬元商店、泰安市工藝美術招待所、泰安市文物商店、白雲居旅社等。如今道路平整,殿宇毗連,似天上街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0】望吳勝蹟”坊,後面是“孔子廟”坊

望吳勝蹟:

沿天街東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吳勝蹟”。坊北有孔子廟。廟為一進院落,大殿分別供奉著顏回、曾子、子思、孟子的塑像,正中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塑像。孔子與泰山的關係密切相連,孔子當年的政治活動、弘揚教育都在泰山留了遺蹟,前面石坊上“望吳勝蹟”講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一次,顏回和孔子上山,孔子望著遠方說:我看到吳國東門外繫著一匹白馬。然後問顏回:你看到了嗎?顏回回答得好,他說看到了。我還看到栓馬的帶子哩。其實,吳國距此千里之遠,他怎麼能看到那麼遠呢?顏回瞭解老師,也跟著聯想浪漫了一下。之後,孔子奔走各國,屢屢碰壁,只有顏回堅定不移的跟著老師,可惡劣的生活條件使顏回先孔子而去,孔子哀號:天喪予!天喪予!不久,孔子也離開了人世,就是孔子師生這段不凡的感情,現在也被泰山默默的記住了

明人根據孔子與顏回東望吳閶門的故事建立了“望吳勝蹟”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望吳勝蹟

在岱頂沿天街東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吳勝蹟”。坊北就是孔子廟,“望吳勝蹟”自然也是講的關於孔子的故事。

《吳郡圖經續記》載:“孔子登泰山,東望吳閶門,嘆曰:吳門有白馬如練。”然後問顏回:你看到了嗎?顏回答曰:看到了。我還看到栓馬的帶子哩。岱頂有石坊“望吳勝蹟”。吳國在今江蘇一帶,距泰山千餘里,人的目力是達不到的,王充在《論衡》中曾引其例,證其虛妄。其實,完全不必過分拘泥於現實,當年,夫子師徒在泰山遙望南方,見白雲悠悠如馬似帶,遂產生聯想幽默一下亦無不可,孔子本來就惶惶度日很不舒服,再讓他老闆著臉,冷冰冰地過日子,豈不是更難受了嗎?孔子也該笑一笑啊。實際上,孔子就是一個幽默的人。有一次在鄭國,他與學生走散了,一個人站在城門邊不知所措。學生向鄭國人打聽老師,鄭國人說,有個像喪家狗的人站在城門邊上,不知是不是你們的老師。後來自貢把這話告訴了老師,孔子聽後開心地笑了,說這個比喻太貼切了,太貼切了!還有一次,有個人評價孔子說,他什麼都懂,什麼都不精。孔子知道後就笑著說,那麼我該專攻什麼呢?射箭?駕車?要不,就專攻駕車吧……孔子的生活絕對是辛苦而多彩的,如果要他整天“你們要,你們要”地教訓人,那就絕非孔子的風格了。顏回當然很瞭解老師,在這裡又同老師幽默了一回,這個故事就變得十分輕鬆了。

孔子廟:

泰山之上有座孔廟,這是中國唯一的高山文廟。一般來講,文廟建於城中,是為祭孔的地方,多為州縣府學所在。而且,這泰山作為神仙所在,竟然在山頂建廟,彰顯出孔子在士大夫心中的地位。

孔子廟,位於泰山天街東端北側,為明嘉靖年間尚書朱衡所建,萬曆年間修大殿。廟前有“望吳聖蹟”石坊,1984年重建。還有一座“孔子廟”石坊。廟內有山門、正殿、配殿,內奉孔子,配祀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賜額“因高喻大”。廟的東側殿為“祈福殿”,西側被闢為“財神殿”,有些不倫不類。

孔子廟有幾幅對聯,可以看出對孔子的敬仰。

廟門兩側楹聯上有清人徐宗幹題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門內影壁上題聯:“登泰山而小天下,黜百氏以宗六經”。廟內孔子像碑上題:“泰嶽為尊唯一人敢配,孔丘固聖共千岫同瞻”。

正殿前對聯:“禮示詩書崇百王法度,仁義忠信設萬世綱紀,橫批:萬世師表。”。

祈福殿前對聯是:“泰山嶽中之孔子,孔子人中之泰山”(明·嚴雲霄《詠孔子廟》)。

孔子曾登泰山,後人競相仿效,接踵而至,對泰山的文化和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發揚了儒家思想。明代《泰山志》說:“泰山勝蹟,孔子稱首”。乾隆1748年東巡至山東,到曲阜朝聖時,還提有“教澤垂千古,泰山終未頹”之句(《謁孔林酹酒》)。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1】北天門坊

景點之一,自丈人峰順坡北下,至山坳處有石坊,原額“元武”,清末圮。1984年重立,雙柱單門石坊,額書“北天門”。是岱頂通往後石塢的必經之路。坊北是摩雲嶺,自坊前順坡東下至勺形谷底是“亂石溝”,過溝是獨足盤,再前行可至後石塢諸景點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2】普照寺坊

普照寺位於泰山南麓的凌漢峰下,傳為六朝古剎,又據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載,普照寺為唐宋時古剎。金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題為“普照禪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後屢遭兵燹,基址獨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麗僧滿空禪師登泰山、訪古剎,在泰山20餘年,重建竹林寺,復興普照寺,四方受法者千餘人。現存明正德十六年《重開山記碑》記此事。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並於佛誕之日依古制建壇傳戒。道光年間(1821-1850)建佛閣(今摩鬆樓)。光緒六年(1880)重修正殿和東西配殿。建國後多次修繕。1984年將後院闢為“馮玉祥在泰山”陳列室。

普照寺屬禪宗臨濟派,是華北著名叢林。寺為四進院落,以雙重山門、大雄寶殿、摩鬆樓為中軸線,左右配以殿廡、寮房、花園等,面積6150平方米,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群。

一進山門面闊3間,門樓式建築,門前左右置石獅一對,進門為一院,鐘鼓二樓分列東西,鐘樓內置石柱鍾架及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鑄蓮瓣口形鐵鐘。

二進山門為二院,門內兩山牆各開發券拱門。西拱門外有元代經幢一尊,記僧法海於元貞年間(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況。

沿階而上為三院,中為大雄寶殿,五脊硬山頂三開間,前後廊式,端莊雄偉,內供釋迦牟尼鎏金趺坐銅像。東西配殿各3間,院內銀杏雙挺,油松對生,並有清道光年間(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雙簷蓋罩鐵香爐1尊。大殿東西側有垂花門通後院。

後院有著名的“六朝鬆”,古鬆粗達數抱,枝密盤曲四伸,樹冠如蓋。上有摩鬆樓,可摩頂觀鬆;松下有“篩月亭”,取“古鬆篩月”之意。亭居高臺,方形,四簷飛翹,四柱均有楹聯。亭下有方形石桌,敲擊四角和中央,則發出清脆如磬的五種聲音,因名“五音石”。

中軸線之東,有禪院和石堂院;之西為菊林院,山房門額懸“菊林舊隱”橫匾,院內有“一品大夫”鬆。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頗有成就的詩僧,別號“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其時遍植菊花,號稱“菊圃”。今寺東南尚有其墓塔遺址。

普照寺為岱陽唯一的四方叢林,明洪武年間泰安府僧綱司設於此。建國後,遊人很多,進香者來往不斷。“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動。1979年恢復宗教活動。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3】天地坊在2012年即將結束的時刻,一座巍峨高大,氣勢磅礴,名曰《天地坊》的雄偉建築矗立在泰山西路龍潭路北首進山的路中央。這是一座美麗的四柱三間三樑式現代牌坊。總高度位16.39米,接近五層半樓房,堅實穩重的花崗岩底座上矗立著四個高大的方柱,四柱三間之上有三層雕花橫樑,再其上為四個高大的雲紋柱頭,正中為日月生輝雕塑。其下刻有“天地坊”的橫樑總跨度為8.05米,重38噸,調用70噸的大吊車進行施工。(回想如果用明萬嘉慶間修建“岱宗坊”用土屯辦法,至少也用半年時間,而現在一天即可吊裝完畢,可知現代科技的發展。}

再觀石坊前後有四幅楹聯雋刻於四個方柱之上。陽面靠邊上聯是:“直上青天覽眾山而崇峻”下聯是:“雄踞東地冠五嶽以為尊”明贊泰山崇峻,五嶽獨尊。中間楹聯為:“天覆群生日行月運成宇宙 地載萬物雨潤風薰護人寰”暗喻登泰山而保平安。陰面的兩幅楹聯分別是:“澤生大地家和興業共繁榮 龍舞高天國泰民安程祥瑞”“騰挪日月放光明萬民仰普照之恩 吞吐風雲縱好雨九州呈滋養之德”。遺憾的是四幅楹聯應該用不同的書法字體以示中華名山石刻,而現在只是用一種行書雋刻,留下歷史的特大遺憾。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4】天燭峰坊

  • 小天燭峰一柱狀孤峰從谷底霍然拔起,高聳似燭,峰端的勁鬆,宛若燭焰燃燒,因此稱“燭焰鬆”。小天燭峰以東還有一座柱狀山峰,比小天燭峰雄渾粗壯一些,即為大天燭峰。
  • 大、小天燭峰附近是泰山欣賞古鬆的絕佳所在,後石塢古鬆園就在這裡,還有三池碧水。南為鑑池,傳說為元君梳洗映容之處,又名玉女洗頭盆,北為鳳凰池,東北為飲虎池。
  • 大天燭峰下為溪裡峪,舊傳有魔女坐化於此,又名風魔溪,溪中有天燭瀑。
  • 小天燭峰下有一灣,名洗鶴池,過去常有松鶴歇憩嬉戲之中。雙峰西南方附近的天空山下是著名的道教廟宇景觀群。如:老君廟、元君廟、元君墓、靈異泉、蓮花洞、玉女修真處等都坐落在此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3】迎門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4】五大夫坊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鬆亭旁。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鬆,又稱“秦鬆”,“秦鬆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2]誰知後世訛為五株。明代萬曆年間,古鬆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皁保奉敕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松樹,現存二株,虯枝拳曲,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鬆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鬆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以西有攔住山,山坡上有望人鬆,虯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鬆,為泰山重要標誌物之一。西北是朝陽洞,一天然石穴深廣如屋,南闢向陽,舊名迎陽、雲陽。洞後壁有線刻元君像。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5】對松山坊

對松山位於朝陽洞北。雙峰對峙,古鬆萬株,蒼翠蓊鬱,層層疊疊,又名萬松山、鬆海。雲出其間,天風莽蕩,虯舞龍吟,松濤大作,堪稱奇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6】龍門坊

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

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7】昇仙坊

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上臨岱頂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飄然昇仙的意境,故名“昇仙坊”。

昇仙坊位於南天門下。全石雙柱單門式,寬2.82米,通高4.5米,建於雙層方 石基上。基石長1.82米,寬0.64米,高0.5米。柱方形,下施滾墩石,獸頭石鼓狀。柱上有門楣、額板、額枋,枋上置五斗。頂為五脊四注式,大脊雕圓頭吻,浮雕瓦 壟、勾頭、滴水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元篷坊

道書《雲笈七籤》把泰山說成神仙所居仙境,名蓬元之天,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

蓬元和後面的之天應該是一體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中升:元篷坊

以顯眼的形象標誌如橋樑、城門、樓閣、牌坊、埠頭、水井、河湖、樹木、花園等命名。 △高盈裡,因處... △全坊巷,據傳此巷舊時立有三個牌坊,因全是貞節牌坊,故名。 △揚名坊,因有方日升妻林氏之節烈牌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9】天街坊2

天街坊

南天門東北有石坊,明人題額“升中”,清末廢。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題額“天街”。坊前北側有迴鑾閣,1989年建為泰安市第三招待所。東側為泰山管委會南天門管理區、公安派出所駐地及招待所等。 天街坊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遺址。民國年間山民在此築茅屋客店,均以木雕“雙升”、“棒槌”、“金鐘”、“木碗”、“鸚鵡”等為招牌。建國後,逐漸改建,均廢。至80年代,陸續改造了天街路面,增設觀景臺、扶手牆。自西而東建天街飯店、天街旅社、過街閣、蓬元商店、泰安市工藝美術招待所、泰安市文物商店、白雲居旅社等。如今道路平整,殿宇毗連,似天上街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0】望吳勝蹟”坊,後面是“孔子廟”坊

望吳勝蹟:

沿天街東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吳勝蹟”。坊北有孔子廟。廟為一進院落,大殿分別供奉著顏回、曾子、子思、孟子的塑像,正中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塑像。孔子與泰山的關係密切相連,孔子當年的政治活動、弘揚教育都在泰山留了遺蹟,前面石坊上“望吳勝蹟”講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一次,顏回和孔子上山,孔子望著遠方說:我看到吳國東門外繫著一匹白馬。然後問顏回:你看到了嗎?顏回回答得好,他說看到了。我還看到栓馬的帶子哩。其實,吳國距此千里之遠,他怎麼能看到那麼遠呢?顏回瞭解老師,也跟著聯想浪漫了一下。之後,孔子奔走各國,屢屢碰壁,只有顏回堅定不移的跟著老師,可惡劣的生活條件使顏回先孔子而去,孔子哀號:天喪予!天喪予!不久,孔子也離開了人世,就是孔子師生這段不凡的感情,現在也被泰山默默的記住了

明人根據孔子與顏回東望吳閶門的故事建立了“望吳勝蹟”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望吳勝蹟

在岱頂沿天街東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吳勝蹟”。坊北就是孔子廟,“望吳勝蹟”自然也是講的關於孔子的故事。

《吳郡圖經續記》載:“孔子登泰山,東望吳閶門,嘆曰:吳門有白馬如練。”然後問顏回:你看到了嗎?顏回答曰:看到了。我還看到栓馬的帶子哩。岱頂有石坊“望吳勝蹟”。吳國在今江蘇一帶,距泰山千餘里,人的目力是達不到的,王充在《論衡》中曾引其例,證其虛妄。其實,完全不必過分拘泥於現實,當年,夫子師徒在泰山遙望南方,見白雲悠悠如馬似帶,遂產生聯想幽默一下亦無不可,孔子本來就惶惶度日很不舒服,再讓他老闆著臉,冷冰冰地過日子,豈不是更難受了嗎?孔子也該笑一笑啊。實際上,孔子就是一個幽默的人。有一次在鄭國,他與學生走散了,一個人站在城門邊不知所措。學生向鄭國人打聽老師,鄭國人說,有個像喪家狗的人站在城門邊上,不知是不是你們的老師。後來自貢把這話告訴了老師,孔子聽後開心地笑了,說這個比喻太貼切了,太貼切了!還有一次,有個人評價孔子說,他什麼都懂,什麼都不精。孔子知道後就笑著說,那麼我該專攻什麼呢?射箭?駕車?要不,就專攻駕車吧……孔子的生活絕對是辛苦而多彩的,如果要他整天“你們要,你們要”地教訓人,那就絕非孔子的風格了。顏回當然很瞭解老師,在這裡又同老師幽默了一回,這個故事就變得十分輕鬆了。

孔子廟:

泰山之上有座孔廟,這是中國唯一的高山文廟。一般來講,文廟建於城中,是為祭孔的地方,多為州縣府學所在。而且,這泰山作為神仙所在,竟然在山頂建廟,彰顯出孔子在士大夫心中的地位。

孔子廟,位於泰山天街東端北側,為明嘉靖年間尚書朱衡所建,萬曆年間修大殿。廟前有“望吳聖蹟”石坊,1984年重建。還有一座“孔子廟”石坊。廟內有山門、正殿、配殿,內奉孔子,配祀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賜額“因高喻大”。廟的東側殿為“祈福殿”,西側被闢為“財神殿”,有些不倫不類。

孔子廟有幾幅對聯,可以看出對孔子的敬仰。

廟門兩側楹聯上有清人徐宗幹題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門內影壁上題聯:“登泰山而小天下,黜百氏以宗六經”。廟內孔子像碑上題:“泰嶽為尊唯一人敢配,孔丘固聖共千岫同瞻”。

正殿前對聯:“禮示詩書崇百王法度,仁義忠信設萬世綱紀,橫批:萬世師表。”。

祈福殿前對聯是:“泰山嶽中之孔子,孔子人中之泰山”(明·嚴雲霄《詠孔子廟》)。

孔子曾登泰山,後人競相仿效,接踵而至,對泰山的文化和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發揚了儒家思想。明代《泰山志》說:“泰山勝蹟,孔子稱首”。乾隆1748年東巡至山東,到曲阜朝聖時,還提有“教澤垂千古,泰山終未頹”之句(《謁孔林酹酒》)。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1】北天門坊

景點之一,自丈人峰順坡北下,至山坳處有石坊,原額“元武”,清末圮。1984年重立,雙柱單門石坊,額書“北天門”。是岱頂通往後石塢的必經之路。坊北是摩雲嶺,自坊前順坡東下至勺形谷底是“亂石溝”,過溝是獨足盤,再前行可至後石塢諸景點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2】普照寺坊

普照寺位於泰山南麓的凌漢峰下,傳為六朝古剎,又據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載,普照寺為唐宋時古剎。金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題為“普照禪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後屢遭兵燹,基址獨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麗僧滿空禪師登泰山、訪古剎,在泰山20餘年,重建竹林寺,復興普照寺,四方受法者千餘人。現存明正德十六年《重開山記碑》記此事。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並於佛誕之日依古制建壇傳戒。道光年間(1821-1850)建佛閣(今摩鬆樓)。光緒六年(1880)重修正殿和東西配殿。建國後多次修繕。1984年將後院闢為“馮玉祥在泰山”陳列室。

普照寺屬禪宗臨濟派,是華北著名叢林。寺為四進院落,以雙重山門、大雄寶殿、摩鬆樓為中軸線,左右配以殿廡、寮房、花園等,面積6150平方米,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群。

一進山門面闊3間,門樓式建築,門前左右置石獅一對,進門為一院,鐘鼓二樓分列東西,鐘樓內置石柱鍾架及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鑄蓮瓣口形鐵鐘。

二進山門為二院,門內兩山牆各開發券拱門。西拱門外有元代經幢一尊,記僧法海於元貞年間(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況。

沿階而上為三院,中為大雄寶殿,五脊硬山頂三開間,前後廊式,端莊雄偉,內供釋迦牟尼鎏金趺坐銅像。東西配殿各3間,院內銀杏雙挺,油松對生,並有清道光年間(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雙簷蓋罩鐵香爐1尊。大殿東西側有垂花門通後院。

後院有著名的“六朝鬆”,古鬆粗達數抱,枝密盤曲四伸,樹冠如蓋。上有摩鬆樓,可摩頂觀鬆;松下有“篩月亭”,取“古鬆篩月”之意。亭居高臺,方形,四簷飛翹,四柱均有楹聯。亭下有方形石桌,敲擊四角和中央,則發出清脆如磬的五種聲音,因名“五音石”。

中軸線之東,有禪院和石堂院;之西為菊林院,山房門額懸“菊林舊隱”橫匾,院內有“一品大夫”鬆。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頗有成就的詩僧,別號“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其時遍植菊花,號稱“菊圃”。今寺東南尚有其墓塔遺址。

普照寺為岱陽唯一的四方叢林,明洪武年間泰安府僧綱司設於此。建國後,遊人很多,進香者來往不斷。“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動。1979年恢復宗教活動。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3】天地坊在2012年即將結束的時刻,一座巍峨高大,氣勢磅礴,名曰《天地坊》的雄偉建築矗立在泰山西路龍潭路北首進山的路中央。這是一座美麗的四柱三間三樑式現代牌坊。總高度位16.39米,接近五層半樓房,堅實穩重的花崗岩底座上矗立著四個高大的方柱,四柱三間之上有三層雕花橫樑,再其上為四個高大的雲紋柱頭,正中為日月生輝雕塑。其下刻有“天地坊”的橫樑總跨度為8.05米,重38噸,調用70噸的大吊車進行施工。(回想如果用明萬嘉慶間修建“岱宗坊”用土屯辦法,至少也用半年時間,而現在一天即可吊裝完畢,可知現代科技的發展。}

再觀石坊前後有四幅楹聯雋刻於四個方柱之上。陽面靠邊上聯是:“直上青天覽眾山而崇峻”下聯是:“雄踞東地冠五嶽以為尊”明贊泰山崇峻,五嶽獨尊。中間楹聯為:“天覆群生日行月運成宇宙 地載萬物雨潤風薰護人寰”暗喻登泰山而保平安。陰面的兩幅楹聯分別是:“澤生大地家和興業共繁榮 龍舞高天國泰民安程祥瑞”“騰挪日月放光明萬民仰普照之恩 吞吐風雲縱好雨九州呈滋養之德”。遺憾的是四幅楹聯應該用不同的書法字體以示中華名山石刻,而現在只是用一種行書雋刻,留下歷史的特大遺憾。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4】天燭峰坊

  • 小天燭峰一柱狀孤峰從谷底霍然拔起,高聳似燭,峰端的勁鬆,宛若燭焰燃燒,因此稱“燭焰鬆”。小天燭峰以東還有一座柱狀山峰,比小天燭峰雄渾粗壯一些,即為大天燭峰。
  • 大、小天燭峰附近是泰山欣賞古鬆的絕佳所在,後石塢古鬆園就在這裡,還有三池碧水。南為鑑池,傳說為元君梳洗映容之處,又名玉女洗頭盆,北為鳳凰池,東北為飲虎池。
  • 大天燭峰下為溪裡峪,舊傳有魔女坐化於此,又名風魔溪,溪中有天燭瀑。
  • 小天燭峰下有一灣,名洗鶴池,過去常有松鶴歇憩嬉戲之中。雙峰西南方附近的天空山下是著名的道教廟宇景觀群。如:老君廟、元君廟、元君墓、靈異泉、蓮花洞、玉女修真處等都坐落在此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5】東御道坊

據說,當年在漢明堂行完封土之禮後,漢武帝劉徹選取此路騎馬登山,取意“東為首,氣東昇”,寓意紫氣東來,國泰民安,這條路也因沾染了帝王之氣,而被譽為東御道。

現在的東御道始於泰山東麓的上梨園村,位於漢明堂的西北方向。東出泰安,沿泰明路北行數公里,從一不寬的路口拐向西,一座牌坊赫然聳立,上書“泰山東御道”五個大字。過牌坊繼續西行,路兩側是漫山的果園,掩映在其中的是數十家各色農家飯店。所謂的東御道,是泰山山脈一個比較開闊的溪谷。自泰山東南麓上梨園村起,途經柴草河,沿大直溝路,可從山後到達中天門,全長6公里。這裡是泰山登山路線中比較古老的一條,其“明堂落日”與“半山腰玉”、“雲海日出”、“碧霞佛光”等並稱泰山八大奇觀。

"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通天坊

通天坊”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浩、馮偉教授擔綱設計

通天坊:楹聯:泰山通天拔地經萬世沉浮永安四海,岱廟擎日捧月曆千年滄桑光照九州。上聯中,用“通天拔地”體現泰山的磅礴氣勢,“經萬世沉浮”體現泰山的悠久歷史,“永安四海”體現泰山博大的文化內涵。下聯裡,“擎日捧月”體現岱廟的歷史功能,“歷千年滄桑”體現岱廟的悠久歲月,“光照九州”體現出岱廟的文化價值。季老在93歲華誕之際,欣然提筆,為“通天坊”書寫了楹聯。通天坊”於2006年1月23日(臘月十六)動工,2月2日(臘月二十六)竣工剪綵。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泰山岱廟遙參亭牌坊

遙參亭石坊。石坊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

遙參亭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進式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軸線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軸線與岱廟中軸線一致。院中正殿5間,建於明代,黃瓦歇山頂,施五架樑,殿內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門前為遙參坊,為四柱門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鐵鑄獅子一對。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題刻“龍躍天池”,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3】岱廟坊

岱廟坊位於遙參亭與岱廟之間,又名玲瓏坊,東嶽坊。建於清康熙七至十一年(1668-1672),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11.3米,寬9.8米,進深3米。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建在兩石座上,座長3.3米,寬3.15米,高0.8米。每座立兩柱,柱兩側施滾墩石,中間兩柱上施過樑,樑下有門楣、額枋,門楣下施鐵樑承託,過樑上置6個坐鬥。鬥上承託重昂五踩斗拱交單菊花頭式樑頭。斗拱上施三架樑三檁,斗拱樑檁均為透雕。中門楣上透雕二龍戲珠,拱眼雕成圓腹的寶瓶狀孔。上為九脊歇山頂,正脊兩端雕螭吻,中間立雕寶瓶,兩側立雕四大金剛拉拽。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3個走獸。屋頂浮雕瓦壟和勾頭、滴水。兩側柱的滾墩石上立雕大獅子和2至3個形態各異的幼獅。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鬥、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高超,為泰山最瑰麗的石雕建築,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從岱廟建築群的佈局來說,岱廟坊處的位置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遙參亭到岱廟的過渡,既將二者分割成兩組獨立的建築,又彌補了兩者之間的空曠。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4】岱宗4: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

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坊前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原有豐都廟,明弘治年間建,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原有三皇廟 ,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蜡神。兩廟均於建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址建中國國際旅行社泰安支社和泰山賓館。

坊西原有建封院,宋政和年間改為升元觀,祀東嶽福神東華帝君。清乾隆年間拆除後建行宮。原宮規模宏大,松柏鬱郁,奇石林立,溪泉爭流,後荒廢。民國年間屢駐軍隊,宮宇拆毀,古樹盡伐。

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閣建於明萬曆年間,祀玉皇大帝。建國前後乾隆行宮及玉皇閣均毀,今為濟南軍區幹部休養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5】一天門石坊

一天門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6】孔子登臨處石坊

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

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7】天階坊

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高應芳題聯:“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稜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8】鬥母宮坊

鬥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鬥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佈局介紹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有西向山門,精雕石獅蹲列門下。門側分列鍾、鼓樓。院內正殿原祀鬥母神,俗稱千手千眼佛。今置地藏菩薩銅像。東配殿原祀精雕紫檀觀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均毀於1966年,今為文物展室。 前院,北有僧房,東南有寄雲樓,均闢為茶室。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池北為南山門。 後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遊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 泰山斗母宮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宮南西崖有“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及“蟲二”諸刻,與山色輝映。“蟲二”字謎即“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意為風月無邊,景色秀麗。 宮北有高老橋,傳古代黃老道徒高氏創建。橋北道西是人祖廟,原祀秦始皇,清代改為三官廟,祀天官、地官、水官。建國後改為小學。傳說 鬥母元君,簡稱鬥母,也叫鬥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說他是北斗眾星的母親,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於一個春天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在道教中,鬥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鬥母殿”、“鬥母閣”、“鬥母宮”,專門供奉鬥母。 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緋聞,常為人所唾棄。清光緒二十五年,濟南才子劉廷桂登泰山,經過鬥母宮,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隱晦地辱罵尼姑只會搞風花雪月之事。據傳劉廷桂還送尼姑一塊匾,上面寫著“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9】經石峪坊

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

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0】水簾洞坊

泰山水簾洞,經石峪返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注水流橋 -----就是我們說的東西橋。

2考證

花果山上有個水簾洞,水簾洞裡住著個孫猴子。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對花果山上的水簾洞都不陌生,但您知道麼?泰山上也有個水簾洞,而且還很可能就是花果山上那個的原型。

自經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橋橫跨深澗,叫“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為“天紳泉”,俗稱“水簾泉”。又因為在巖壁上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為“水簾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簾洞”, 有人也附會為《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學者王克煜認為,說泰山水簾洞是《西遊記》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不是附會,更不是空穴來風。泰山有“水簾洞”有史料記載。明成化間參議尚絅《遊泰山紀略》曰:“由紅門路過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為巖巖亭。” 又《岱史》卷四《山水錶》載:“水簾洞,在高老橋上。”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更具體寫此水簾洞雲:“三官廟北為水簾洞房[坊],自高老橋坊至此三裡,一澗深廣,有橋跨之,曰‘住水流’。橋西北二里為天紳巖,山坳古洞出水,即水簾洞。危壁習瀑,名曰水簾泉,東注中溪。”近人臧勵龢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水簾洞”條首項即雲:“在山東泰安縣泰山。山坳出水如重練。洞藏巖際,隱約可見。”可知泰山“水簾洞”得名甚古,明以前人一直都很注意其景觀的價值。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人高誨《遊泰山記》雲:“稍前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橋,通泉於溪。”又明人王在晉《東巡登泰山記》雲:“橋橫水簾洞。”指出泰山水簾洞前有“小石橋”,與《西遊記》所寫水簾洞前有“鐵板橋”建構頗為相合,從而這一在“傲來山”下的“水簾洞”,比較史載其他水簾洞更合於《西遊記》的描寫,而最有理由視為《西遊記》所寫“花果山水簾洞”的原型。

總之,綜考泰山與《西遊記》所寫“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擎天柱”、“大地根”,又有“水簾洞”等多項重要特徵相合而觀之,比較近世學者僅據某山有“水簾洞”還可能是後起之稱的判斷,東嶽泰山具體說其岱頂西南之傲來山,即今所稱傲來峰,是《西遊記》作者虛構“花果山”的原型,應該是合乎實際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1】回馬嶺坊

清乾隆帝《回馬嶺》詩回馬嶺位於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關、瑞仙岩,這裡山重水複,峰迴路轉,景色十分優美。現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景區著名景點。關於這“回馬嶺”之名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最主要的有三種說法。宋真宗趙恆回馬說。此說流傳最廣,與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時在此賦詩題刻有關,“瞳曨日照紫芙蕖,石登盤行路轉徐,傳是真宗回馬處,當年來為奠天書。”現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其它二種說法是:唐玄宗李隆基回馬說和漢光武帝劉秀回馬說。(資料從略)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2】中天門坊

中天門坊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跨路而立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而立,額題“中天門”乃集經石峪大字而成,建於清代,古樸簡約。中天門石坊建於清朝,兩柱單門式石坊跨路而立,額題“中天門”。

中天門,又叫二天門,是泰山的三大天門之一。它地處黃峴嶺(因土色黃赤而得名,是中、西兩溪的分水嶺)的峰頂,海拔847米。玉皇大帝家的門坎就是高啊,要想登上中天門,首先要戰勝中天門下號稱“小十八盤”的陡峭臺階。

中天門的代表性建築是廣場中央的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石坊東西向而立,建於清代,非常的古樸簡約。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甚至顯得有點過於小巧簡潔了。在石坊的北邊有一石頭形狀似老虎橫臥,名曰“虎阜石”,傳說是黑虎的化身,其實是泰山獨特的地質現象之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3】迎門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4】五大夫坊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鬆亭旁。盤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額題“五大夫松”。坊西有古鬆,又稱“秦鬆”,“秦鬆挺秀”為泰安八景之一。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2]誰知後世訛為五株。明代萬曆年間,古鬆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皁保奉敕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松樹,現存二株,虯枝拳曲,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鬆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鬆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

五大夫松以西有攔住山,山坡上有望人鬆,虯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鬆,為泰山重要標誌物之一。西北是朝陽洞,一天然石穴深廣如屋,南闢向陽,舊名迎陽、雲陽。洞後壁有線刻元君像。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5】對松山坊

對松山位於朝陽洞北。雙峰對峙,古鬆萬株,蒼翠蓊鬱,層層疊疊,又名萬松山、鬆海。雲出其間,天風莽蕩,虯舞龍吟,松濤大作,堪稱奇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6】龍門坊

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

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7】昇仙坊

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上臨岱頂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飄然昇仙的意境,故名“昇仙坊”。

昇仙坊位於南天門下。全石雙柱單門式,寬2.82米,通高4.5米,建於雙層方 石基上。基石長1.82米,寬0.64米,高0.5米。柱方形,下施滾墩石,獸頭石鼓狀。柱上有門楣、額板、額枋,枋上置五斗。頂為五脊四注式,大脊雕圓頭吻,浮雕瓦 壟、勾頭、滴水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元篷坊

道書《雲笈七籤》把泰山說成神仙所居仙境,名蓬元之天,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

蓬元和後面的之天應該是一體的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8】中升:元篷坊

以顯眼的形象標誌如橋樑、城門、樓閣、牌坊、埠頭、水井、河湖、樹木、花園等命名。 △高盈裡,因處... △全坊巷,據傳此巷舊時立有三個牌坊,因全是貞節牌坊,故名。 △揚名坊,因有方日升妻林氏之節烈牌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19】天街坊2

天街坊

南天門東北有石坊,明人題額“升中”,清末廢。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題額“天街”。坊前北側有迴鑾閣,1989年建為泰安市第三招待所。東側為泰山管委會南天門管理區、公安派出所駐地及招待所等。 天街坊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遺址。民國年間山民在此築茅屋客店,均以木雕“雙升”、“棒槌”、“金鐘”、“木碗”、“鸚鵡”等為招牌。建國後,逐漸改建,均廢。至80年代,陸續改造了天街路面,增設觀景臺、扶手牆。自西而東建天街飯店、天街旅社、過街閣、蓬元商店、泰安市工藝美術招待所、泰安市文物商店、白雲居旅社等。如今道路平整,殿宇毗連,似天上街市。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0】望吳勝蹟”坊,後面是“孔子廟”坊

望吳勝蹟:

沿天街東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吳勝蹟”。坊北有孔子廟。廟為一進院落,大殿分別供奉著顏回、曾子、子思、孟子的塑像,正中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塑像。孔子與泰山的關係密切相連,孔子當年的政治活動、弘揚教育都在泰山留了遺蹟,前面石坊上“望吳勝蹟”講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一次,顏回和孔子上山,孔子望著遠方說:我看到吳國東門外繫著一匹白馬。然後問顏回:你看到了嗎?顏回回答得好,他說看到了。我還看到栓馬的帶子哩。其實,吳國距此千里之遠,他怎麼能看到那麼遠呢?顏回瞭解老師,也跟著聯想浪漫了一下。之後,孔子奔走各國,屢屢碰壁,只有顏回堅定不移的跟著老師,可惡劣的生活條件使顏回先孔子而去,孔子哀號:天喪予!天喪予!不久,孔子也離開了人世,就是孔子師生這段不凡的感情,現在也被泰山默默的記住了

明人根據孔子與顏回東望吳閶門的故事建立了“望吳勝蹟”坊。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望吳勝蹟

在岱頂沿天街東行,有一座石坊,名曰:“望吳勝蹟”。坊北就是孔子廟,“望吳勝蹟”自然也是講的關於孔子的故事。

《吳郡圖經續記》載:“孔子登泰山,東望吳閶門,嘆曰:吳門有白馬如練。”然後問顏回:你看到了嗎?顏回答曰:看到了。我還看到栓馬的帶子哩。岱頂有石坊“望吳勝蹟”。吳國在今江蘇一帶,距泰山千餘里,人的目力是達不到的,王充在《論衡》中曾引其例,證其虛妄。其實,完全不必過分拘泥於現實,當年,夫子師徒在泰山遙望南方,見白雲悠悠如馬似帶,遂產生聯想幽默一下亦無不可,孔子本來就惶惶度日很不舒服,再讓他老闆著臉,冷冰冰地過日子,豈不是更難受了嗎?孔子也該笑一笑啊。實際上,孔子就是一個幽默的人。有一次在鄭國,他與學生走散了,一個人站在城門邊不知所措。學生向鄭國人打聽老師,鄭國人說,有個像喪家狗的人站在城門邊上,不知是不是你們的老師。後來自貢把這話告訴了老師,孔子聽後開心地笑了,說這個比喻太貼切了,太貼切了!還有一次,有個人評價孔子說,他什麼都懂,什麼都不精。孔子知道後就笑著說,那麼我該專攻什麼呢?射箭?駕車?要不,就專攻駕車吧……孔子的生活絕對是辛苦而多彩的,如果要他整天“你們要,你們要”地教訓人,那就絕非孔子的風格了。顏回當然很瞭解老師,在這裡又同老師幽默了一回,這個故事就變得十分輕鬆了。

孔子廟:

泰山之上有座孔廟,這是中國唯一的高山文廟。一般來講,文廟建於城中,是為祭孔的地方,多為州縣府學所在。而且,這泰山作為神仙所在,竟然在山頂建廟,彰顯出孔子在士大夫心中的地位。

孔子廟,位於泰山天街東端北側,為明嘉靖年間尚書朱衡所建,萬曆年間修大殿。廟前有“望吳聖蹟”石坊,1984年重建。還有一座“孔子廟”石坊。廟內有山門、正殿、配殿,內奉孔子,配祀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賜額“因高喻大”。廟的東側殿為“祈福殿”,西側被闢為“財神殿”,有些不倫不類。

孔子廟有幾幅對聯,可以看出對孔子的敬仰。

廟門兩側楹聯上有清人徐宗幹題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門內影壁上題聯:“登泰山而小天下,黜百氏以宗六經”。廟內孔子像碑上題:“泰嶽為尊唯一人敢配,孔丘固聖共千岫同瞻”。

正殿前對聯:“禮示詩書崇百王法度,仁義忠信設萬世綱紀,橫批:萬世師表。”。

祈福殿前對聯是:“泰山嶽中之孔子,孔子人中之泰山”(明·嚴雲霄《詠孔子廟》)。

孔子曾登泰山,後人競相仿效,接踵而至,對泰山的文化和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發揚了儒家思想。明代《泰山志》說:“泰山勝蹟,孔子稱首”。乾隆1748年東巡至山東,到曲阜朝聖時,還提有“教澤垂千古,泰山終未頹”之句(《謁孔林酹酒》)。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1】北天門坊

景點之一,自丈人峰順坡北下,至山坳處有石坊,原額“元武”,清末圮。1984年重立,雙柱單門石坊,額書“北天門”。是岱頂通往後石塢的必經之路。坊北是摩雲嶺,自坊前順坡東下至勺形谷底是“亂石溝”,過溝是獨足盤,再前行可至後石塢諸景點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2】普照寺坊

普照寺位於泰山南麓的凌漢峰下,傳為六朝古剎,又據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載,普照寺為唐宋時古剎。金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題為“普照禪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後屢遭兵燹,基址獨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麗僧滿空禪師登泰山、訪古剎,在泰山20餘年,重建竹林寺,復興普照寺,四方受法者千餘人。現存明正德十六年《重開山記碑》記此事。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並於佛誕之日依古制建壇傳戒。道光年間(1821-1850)建佛閣(今摩鬆樓)。光緒六年(1880)重修正殿和東西配殿。建國後多次修繕。1984年將後院闢為“馮玉祥在泰山”陳列室。

普照寺屬禪宗臨濟派,是華北著名叢林。寺為四進院落,以雙重山門、大雄寶殿、摩鬆樓為中軸線,左右配以殿廡、寮房、花園等,面積6150平方米,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群。

一進山門面闊3間,門樓式建築,門前左右置石獅一對,進門為一院,鐘鼓二樓分列東西,鐘樓內置石柱鍾架及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鑄蓮瓣口形鐵鐘。

二進山門為二院,門內兩山牆各開發券拱門。西拱門外有元代經幢一尊,記僧法海於元貞年間(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況。

沿階而上為三院,中為大雄寶殿,五脊硬山頂三開間,前後廊式,端莊雄偉,內供釋迦牟尼鎏金趺坐銅像。東西配殿各3間,院內銀杏雙挺,油松對生,並有清道光年間(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雙簷蓋罩鐵香爐1尊。大殿東西側有垂花門通後院。

後院有著名的“六朝鬆”,古鬆粗達數抱,枝密盤曲四伸,樹冠如蓋。上有摩鬆樓,可摩頂觀鬆;松下有“篩月亭”,取“古鬆篩月”之意。亭居高臺,方形,四簷飛翹,四柱均有楹聯。亭下有方形石桌,敲擊四角和中央,則發出清脆如磬的五種聲音,因名“五音石”。

中軸線之東,有禪院和石堂院;之西為菊林院,山房門額懸“菊林舊隱”橫匾,院內有“一品大夫”鬆。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頗有成就的詩僧,別號“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其時遍植菊花,號稱“菊圃”。今寺東南尚有其墓塔遺址。

普照寺為岱陽唯一的四方叢林,明洪武年間泰安府僧綱司設於此。建國後,遊人很多,進香者來往不斷。“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動。1979年恢復宗教活動。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3】天地坊在2012年即將結束的時刻,一座巍峨高大,氣勢磅礴,名曰《天地坊》的雄偉建築矗立在泰山西路龍潭路北首進山的路中央。這是一座美麗的四柱三間三樑式現代牌坊。總高度位16.39米,接近五層半樓房,堅實穩重的花崗岩底座上矗立著四個高大的方柱,四柱三間之上有三層雕花橫樑,再其上為四個高大的雲紋柱頭,正中為日月生輝雕塑。其下刻有“天地坊”的橫樑總跨度為8.05米,重38噸,調用70噸的大吊車進行施工。(回想如果用明萬嘉慶間修建“岱宗坊”用土屯辦法,至少也用半年時間,而現在一天即可吊裝完畢,可知現代科技的發展。}

再觀石坊前後有四幅楹聯雋刻於四個方柱之上。陽面靠邊上聯是:“直上青天覽眾山而崇峻”下聯是:“雄踞東地冠五嶽以為尊”明贊泰山崇峻,五嶽獨尊。中間楹聯為:“天覆群生日行月運成宇宙 地載萬物雨潤風薰護人寰”暗喻登泰山而保平安。陰面的兩幅楹聯分別是:“澤生大地家和興業共繁榮 龍舞高天國泰民安程祥瑞”“騰挪日月放光明萬民仰普照之恩 吞吐風雲縱好雨九州呈滋養之德”。遺憾的是四幅楹聯應該用不同的書法字體以示中華名山石刻,而現在只是用一種行書雋刻,留下歷史的特大遺憾。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4】天燭峰坊

  • 小天燭峰一柱狀孤峰從谷底霍然拔起,高聳似燭,峰端的勁鬆,宛若燭焰燃燒,因此稱“燭焰鬆”。小天燭峰以東還有一座柱狀山峰,比小天燭峰雄渾粗壯一些,即為大天燭峰。
  • 大、小天燭峰附近是泰山欣賞古鬆的絕佳所在,後石塢古鬆園就在這裡,還有三池碧水。南為鑑池,傳說為元君梳洗映容之處,又名玉女洗頭盆,北為鳳凰池,東北為飲虎池。
  • 大天燭峰下為溪裡峪,舊傳有魔女坐化於此,又名風魔溪,溪中有天燭瀑。
  • 小天燭峰下有一灣,名洗鶴池,過去常有松鶴歇憩嬉戲之中。雙峰西南方附近的天空山下是著名的道教廟宇景觀群。如:老君廟、元君廟、元君墓、靈異泉、蓮花洞、玉女修真處等都坐落在此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25】東御道坊

據說,當年在漢明堂行完封土之禮後,漢武帝劉徹選取此路騎馬登山,取意“東為首,氣東昇”,寓意紫氣東來,國泰民安,這條路也因沾染了帝王之氣,而被譽為東御道。

現在的東御道始於泰山東麓的上梨園村,位於漢明堂的西北方向。東出泰安,沿泰明路北行數公里,從一不寬的路口拐向西,一座牌坊赫然聳立,上書“泰山東御道”五個大字。過牌坊繼續西行,路兩側是漫山的果園,掩映在其中的是數十家各色農家飯店。所謂的東御道,是泰山山脈一個比較開闊的溪谷。自泰山東南麓上梨園村起,途經柴草河,沿大直溝路,可從山後到達中天門,全長6公里。這裡是泰山登山路線中比較古老的一條,其“明堂落日”與“半山腰玉”、“雲海日出”、“碧霞佛光”等並稱泰山八大奇觀。

泰山上的牌坊大全

照片名稱:天地廣場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