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長城,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八達嶺長城、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早已聞名中外。在人們的印象裡,關於長城的記憶似乎都與那些著名的景點有關,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青藏高原也有長城——青海明長城。今年8月,青海省《關於加強青海明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出臺,青海明長城再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長城,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八達嶺長城、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早已聞名中外。在人們的印象裡,關於長城的記憶似乎都與那些著名的景點有關,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青藏高原也有長城——青海明長城。今年8月,青海省《關於加強青海明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出臺,青海明長城再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娘娘山上的青海八達嶺

登上大通明長城

“走,我帶你去娘娘山上的明長城看看。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文物局文物管理所所長陳榮,曾參與過青海明長城的勘探測量工作,對明長城非常熟悉。

由於前幾天連日下雨,通往長城的路有些泥濘,上山時陳榮小心翼翼。山間小路雜草叢生,但這段攀登長城的路不算難走。

順著山路走了近一公里,就可以看到長城的身影。“長城到了,你看,那裡就是長城的牆體。 ”陳榮所指方向的不遠處,一段蜿蜒的土牆出現在眼前,牆體上長滿了雜草。這裡是青海明長城的一部分。

青海明長城東起樂都區蘆花鄉轉花灣,由1條主線和8條支線組成,總長363.44千米。長城由西北轉向東南延伸至拉脊山,整體走向呈拱形,分別經民和、樂都、互助、大通、湟中、化隆等地,如一個半環形保護著當時的西寧衛城。

大通明長城從老爺山過北川河,再從小石山至拱北嶺,是北面的一段軍事防禦工事。“大通境內的明長城,壕塹、敵臺、牆體、山險這些長城的特點全都具備,相對青海其他地區保存是最完好的。 ”陳榮說。“看,山脊上蜿蜒的牆體就是長城的牆體。 ”順著陳榮手指的方向,山頂上,長城如巨龍般環繞。長城下,一塊石碑上刻著“明長城—大通段”幾個字。眼前的這段長城和印象中不同,完全像土牆,蜿蜒曲折綿延至山頂。不知名的野花和雜草遍佈。當地群眾把這些土牆稱為“邊牆” , “邊牆”大多為夯土築成,少數為石塊壘砌。

2008年初,國家文物局與青海省相關部門共同組成調查隊,展開調查工作,後來調查結果通過長城資源調查工作項目組國家驗收,推翻了“青海沒有長城”的錯誤認識。

歷經幾百年的歲月,大通明長城已經風化。

陳榮說,大通明長城築造就地取材,採用土築,中間混雜細碎的石子,下寬上窄,加以夯實,形成堅固的土牆。雖然築牆的材料有些簡陋,但敵臺、牆臺、關隘、城堡、烽火臺等一應俱全。攀上陡峭的牆體,向遠方望去,娘娘山上長城的烽火臺清晰可見。腳下的長城似乎也在向我們訴說著當年的歷史。

青海明長城往事

防範邊患,明長城起。

明朝時期,西部和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不斷襲擾邊境地,對明王朝統治構成威脅。為防範邊患,明政府大力修築長城,青海明長城修築也與此有關。

站在娘娘山上的大通明長城眺望遠方,可以看見遠處的達阪山,這裡山川地勢險要,溝壑、谷地交錯。

大通明長城,是為了防禦明正德年間遊牧在青海湖地區的蒙古卜爾孩部,及明嘉靖三十八年從內蒙河套地區進入青海湖地區的土默特部俺答汗部對明西寧衛的侵擾。

陳榮指著達阪山方向說,當時的蒙古俺答汗就是從門源仙米,經達阪山進入東峽,而後到達水草豐茂的青海湖地區。這一路線途經地區離明西寧衛城非常近,因此這裡成為當時西寧衛城的重要外圍防禦工事。

沿著長城向烽火臺走,坡度變得越來越陡峭。長城下,是一道峽谷。長城的壕塹雖然已滿是青草,但依然可以看出這曾是一條深溝。殘存的牆體很高,可以想象對於當年的蒙古軍隊,長城也是一道屏障。

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俺答汗趁明軍防守虛弱之機進入青海湖一帶,並與在此遊牧的蒙古卜爾孩部共同發起對西寧衛的入侵。1512年至1541年長達30年的歲月裡,西寧南、北、西三川戰火不息。明王朝駐西寧衛總指揮、總兵等武官先後戰死,而修建長城就成為當時抵禦“西海蒙古”保境安民首選的有效手段。

“隆慶議和”之後,明朝與蒙古各部迎來了幾十年少有的和平,西寧衛的防禦壓力也得到極大緩解。隨後明軍在青海湟中附近大敗蒙古軍隊,這時西寧衛長城的基本框架形成。

大通的這段明長城修築於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這段從西石峽口到娘娘山南麓的長城,使西寧北部與西南部長城連為一體。雖然歷經滄桑,但長城殘存的敵臺依然有八米高,向下看去,地面與長城牆體的落差依然使人感覺恐懼。

“當地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大通明長城內城下曾發現一具騎兵骸骨,骸骨旁有馬骨、盔甲、彎刀,傳聞是當年進攻長城時不慎跌落致死的蒙古騎兵。 ”陳榮說。

保護明長城 青海在行動

歷史的車輪匆匆碾過,四百多年過去了,眼前的這段青海明長城雖然四周雜草叢生,但輪廓依然清晰。

下山途中,陳榮介紹了長城損壞的原因,日晒、風蝕,自然風化、雨水沖刷、山體滑坡是長城遭到損毀的主要原因。此外,鼠害以及修建民居、道路、平整土地、擴建農田等都對長城牆體造成破壞。

除此之外,還有人為因素。上個世紀,村民認為“邊牆”的土肥力好,一些村民就在這些“邊牆”旁種植黑刺,取土墊圈。青海明長城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一大批專家積極投入到保護長城的工作中,陳榮曾跟隨專家調查組對青海境內的明長城做了勘探,足跡遍佈長城。

陳榮說,為了保護好青海明長城,青海明長城沿線均已成立了長城保護管理委員會。文物保護部門還通過招錄當地農牧民參與長城保護工作,在5·18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及“三下鄉”活動中進行長城保護宣傳,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蔘與到了長城的保護中,成為長城保護的宣傳者、守護者。

為加強對青海明長城的保護,今年8月30日起《關於加強青海明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開始實施,從基礎工作、研究、利用行為等六個方面明確保護青海明長城的重點任務。

根據《意見》,青海將按“不改變原狀、最低程度干預和預防為主”的原則,全面保護明長城文物本體及其選址佈局、形制結構、材料工藝等,有針對性地制定保護措施,組織實施本體修繕、保護性設施建設、載體保護、環境整治等各類保護工程。重點推進明長城本體較為集中的大通、湟中、互助等地區重要點段保護利用展示示範工程。《意見》還明確規定,嚴禁以展示明長城之名,無限度、無規劃地惡性開發,堅決杜絕任何破壞明長城的行為。

《意見》還明確,到2025年,青海明長城所在地建立健全明長城保護管理制度,形成較為完善的保護體系;編制實施青海明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實現明長城價值及其真實性、完整性的保護;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全面提高明長城保護管理水平,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鼓勵、引導社會力量進入明長城保護領域,逐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長城保護新局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