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人告訴你:四種方法練出太極拳內勁

太極拳 穴位 散打王 2019-06-28
過來人告訴你:四種方法練出太極拳內勁

太極拳是怎麼練出內勁的呢?是通過整合的途徑練出的。如不走整合的道路,內勁永遠練不出也永遠不會有。究竟怎麼走整合的路子才能練出內勁呢?

過來人告訴你:四種方法練出太極拳內勁

1、明確意念的主導性,貫串意念在整合內勁中的作用

意念主宰並不神祕,也不輕易,問題在似有與似無中運用,這個分寸要不斷探索才能準確把握。意過則執著,意不及則散亂。一般習拳者的通病多數是散亂,由於雜染紛除,煩惱甚多,往往在注意集中、聚精會神上出偏差,心靜不下來,有的雖靜一會兒但易起伏,故調伏其心是用意使內勁整合的關鍵。

過來人告訴你:四種方法練出太極拳內勁

2、先解決部分整合,然後過渡到周身整合

所言部分整合指身體的局部性整合。初習拳者的勁力處於飄泊、遊蕩狀態,以一盤散沙作喻,如要整合凝固則須加水與水泥攪拌均勻粘合,水與水泥不能多不能少,適可而止。意與氣便好比在飄泊、遊蕩的勁力中加入水與水泥,予以均勻調整,使之成為內勁。意氣所不同的是聚則成形,散則成氣,形成一種習慣定勢,又叫動力定型。一下子要解決周身整合一般做不到,故應學不躐等,由點到線到面到體。

過來人告訴你:四種方法練出太極拳內勁

以筆者的經驗言,首先解決手的整合是一個易於操作的起步方式。比如,我們練掤捋擠按四正、採挒肘靠四隅時,先意念在上肢的整體性運作。先賢有“掤在兩臂、捋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攻、採在十指、挒在兩肱、肘在屈使,靠在前胸”(《十八在訣》)之論,整體性理解,每一“在”都與手緊密關聯,手不整合難以實施。

楊振鐸先生有“抻出肘尖、空出胳窩、肘尖拽膀尖、連手腕帶手指”之高論,落腳點還是手。這與魏樹人先生的“張肘、開胸、塞腰、虛腋”不謀而合。魏先生還強調手心似有兩個小氣球的體悟;祝大彤先生有手指膨脹如灌鉛的體會;李和生先生認為手要練到手心發熱發跳;意拳祖師王薌齋先生認為意念到時手指如“放電”,這些都是從不同側面揭示了整合手內勁的竅訣,是經典拳論“形於手指”“氣貫於指”的落實。

過來人告訴你:四種方法練出太極拳內勁

當然,解決手內勁的整合,只是起步,停留於手內勁既不能深入又不能鞏固。故接著須擴展為整個上肢乃至軀幹,依靠腰脊與丹田來運轉於手,運轉於腳與下肢,從而心息相依,形神合一,身心合一。

3、從意氣流通到內氣自在運行

以意引氣導引意氣流通只是一個手段。待意達到身外,氣遍於身內,神通於天地之時,內氣會自然在體內鼓盪遊弋,形成自在於肉體(五臟六腑、筋骨皮肉血)之間的自由運轉,意便不用而用,神便不領而領,此種境界,拳味必出,所謂出神入化,階及神明至矣。

過來人告訴你:四種方法練出太極拳內勁

4、由穴位點整合經絡系統到神經末梢

初習拳者迫切希望練出一點效果,但多數苦於沒人正確指引,無門無道,繼而走了彎路甚至邪道,一練五六年內勁不整合上身是其必然結果。先從主要穴位切入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就人體言,從百會、會陰,從命門到神闕,從勞宮到湧泉,這幾個大穴位貫通,可使“五脈七輪”圓轉通達。為內勁的整合構建了網絡經緯,爾後,通過自身網絡系統,將內勁貫串、融會,整合之勢必定形成。

授權轉載自《中華武術》雜誌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翁心誠

責任編輯:錦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