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

“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時下,這句話在健康養生領域非常流行。

出汗是人體的一種生理現象,正常的出汗可以調節體溫。中醫典籍認為,汗為津液所化,而津血同源,且津液為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血汗同源”之說。汗液的形成與排洩是氣血運行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氣血運行與心肺作用有關,所以汗液應與心肺兩髒的功能有關。汗出得太多或許會傷及心陰,導致人白天無精打采、乏力、心慌等。因此,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出汗多等於排毒多的說法不成立。

"

“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時下,這句話在健康養生領域非常流行。

出汗是人體的一種生理現象,正常的出汗可以調節體溫。中醫典籍認為,汗為津液所化,而津血同源,且津液為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血汗同源”之說。汗液的形成與排洩是氣血運行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氣血運行與心肺作用有關,所以汗液應與心肺兩髒的功能有關。汗出得太多或許會傷及心陰,導致人白天無精打采、乏力、心慌等。因此,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出汗多等於排毒多的說法不成立。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某種疾病

有時候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機體存在某種疾病。

西醫也不認同出汗等於排毒。汗液中98%~99%的成分是水和電解質(包括鈉、鉀、氯、鎂、鈣、磷等礦物質),只有1%~2%是尿素和無機鹽等代謝廢物。所以汗水的排毒作用,實際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運動和汗蒸都要適量,過量出汗會造成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對健康有害。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機體存在某種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

怕熱多汗是“甲亢”的典型症狀之一,可伴有頭髮乾枯、脫髮、指甲變脆、消瘦等。如果經常在冬天或空調房裡大汗淋漓,需要及時檢查甲狀腺功能。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合併植物神經病變時,會出現出汗量增多的現象,主要集中在上半身(頭和背部等),可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腳顫抖的表現。

"

“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時下,這句話在健康養生領域非常流行。

出汗是人體的一種生理現象,正常的出汗可以調節體溫。中醫典籍認為,汗為津液所化,而津血同源,且津液為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血汗同源”之說。汗液的形成與排洩是氣血運行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氣血運行與心肺作用有關,所以汗液應與心肺兩髒的功能有關。汗出得太多或許會傷及心陰,導致人白天無精打采、乏力、心慌等。因此,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出汗多等於排毒多的說法不成立。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某種疾病

有時候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機體存在某種疾病。

西醫也不認同出汗等於排毒。汗液中98%~99%的成分是水和電解質(包括鈉、鉀、氯、鎂、鈣、磷等礦物質),只有1%~2%是尿素和無機鹽等代謝廢物。所以汗水的排毒作用,實際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運動和汗蒸都要適量,過量出汗會造成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對健康有害。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機體存在某種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

怕熱多汗是“甲亢”的典型症狀之一,可伴有頭髮乾枯、脫髮、指甲變脆、消瘦等。如果經常在冬天或空調房裡大汗淋漓,需要及時檢查甲狀腺功能。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合併植物神經病變時,會出現出汗量增多的現象,主要集中在上半身(頭和背部等),可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腳顫抖的表現。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嗜絡細胞瘤

大汗淋漓是嗜絡細胞瘤的常見症狀,偶爾也會持續出汗。

人體有3個“止汗穴”

合谷穴

"

“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時下,這句話在健康養生領域非常流行。

出汗是人體的一種生理現象,正常的出汗可以調節體溫。中醫典籍認為,汗為津液所化,而津血同源,且津液為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血汗同源”之說。汗液的形成與排洩是氣血運行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氣血運行與心肺作用有關,所以汗液應與心肺兩髒的功能有關。汗出得太多或許會傷及心陰,導致人白天無精打采、乏力、心慌等。因此,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出汗多等於排毒多的說法不成立。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某種疾病

有時候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機體存在某種疾病。

西醫也不認同出汗等於排毒。汗液中98%~99%的成分是水和電解質(包括鈉、鉀、氯、鎂、鈣、磷等礦物質),只有1%~2%是尿素和無機鹽等代謝廢物。所以汗水的排毒作用,實際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運動和汗蒸都要適量,過量出汗會造成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對健康有害。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機體存在某種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

怕熱多汗是“甲亢”的典型症狀之一,可伴有頭髮乾枯、脫髮、指甲變脆、消瘦等。如果經常在冬天或空調房裡大汗淋漓,需要及時檢查甲狀腺功能。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合併植物神經病變時,會出現出汗量增多的現象,主要集中在上半身(頭和背部等),可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腳顫抖的表現。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嗜絡細胞瘤

大汗淋漓是嗜絡細胞瘤的常見症狀,偶爾也會持續出汗。

人體有3個“止汗穴”

合谷穴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位於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間凹陷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虎口”,按揉合谷穴對止手汗效果明顯。“合谷”意指大腸經氣血匯聚於此,形成強盛的水溼風氣場。現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達到使汗腺收縮的效果。操作時用一手的大拇指來用力按揉對側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產生酸脹感為宜。

復溜穴

"

“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時下,這句話在健康養生領域非常流行。

出汗是人體的一種生理現象,正常的出汗可以調節體溫。中醫典籍認為,汗為津液所化,而津血同源,且津液為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血汗同源”之說。汗液的形成與排洩是氣血運行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氣血運行與心肺作用有關,所以汗液應與心肺兩髒的功能有關。汗出得太多或許會傷及心陰,導致人白天無精打采、乏力、心慌等。因此,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出汗多等於排毒多的說法不成立。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某種疾病

有時候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機體存在某種疾病。

西醫也不認同出汗等於排毒。汗液中98%~99%的成分是水和電解質(包括鈉、鉀、氯、鎂、鈣、磷等礦物質),只有1%~2%是尿素和無機鹽等代謝廢物。所以汗水的排毒作用,實際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運動和汗蒸都要適量,過量出汗會造成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對健康有害。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機體存在某種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

怕熱多汗是“甲亢”的典型症狀之一,可伴有頭髮乾枯、脫髮、指甲變脆、消瘦等。如果經常在冬天或空調房裡大汗淋漓,需要及時檢查甲狀腺功能。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合併植物神經病變時,會出現出汗量增多的現象,主要集中在上半身(頭和背部等),可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腳顫抖的表現。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嗜絡細胞瘤

大汗淋漓是嗜絡細胞瘤的常見症狀,偶爾也會持續出汗。

人體有3個“止汗穴”

合谷穴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位於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間凹陷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虎口”,按揉合谷穴對止手汗效果明顯。“合谷”意指大腸經氣血匯聚於此,形成強盛的水溼風氣場。現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達到使汗腺收縮的效果。操作時用一手的大拇指來用力按揉對側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產生酸脹感為宜。

復溜穴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位於小腿內踝和跟腱之間向上2指寬處。宜用大拇指腹輕輕揉按,以略有酸脹感為宜。

“復溜”一詞中,“復”是反覆,“溜”是悄悄地散失,意指腎經的水溼之氣在此蒸發上行。

按揉復溜穴的止汗功效在於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謝正常。合谷和復溜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檔”。合谷穴要重點揉,復溜穴要輕揉。出汗過多時,可先按揉合谷2分鐘,以感覺明顯痠痛為度,再輕揉復溜2分鐘。

足三裡

"

“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時下,這句話在健康養生領域非常流行。

出汗是人體的一種生理現象,正常的出汗可以調節體溫。中醫典籍認為,汗為津液所化,而津血同源,且津液為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血汗同源”之說。汗液的形成與排洩是氣血運行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氣血運行與心肺作用有關,所以汗液應與心肺兩髒的功能有關。汗出得太多或許會傷及心陰,導致人白天無精打采、乏力、心慌等。因此,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出汗多等於排毒多的說法不成立。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某種疾病

有時候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機體存在某種疾病。

西醫也不認同出汗等於排毒。汗液中98%~99%的成分是水和電解質(包括鈉、鉀、氯、鎂、鈣、磷等礦物質),只有1%~2%是尿素和無機鹽等代謝廢物。所以汗水的排毒作用,實際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運動和汗蒸都要適量,過量出汗會造成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對健康有害。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機體存在某種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

怕熱多汗是“甲亢”的典型症狀之一,可伴有頭髮乾枯、脫髮、指甲變脆、消瘦等。如果經常在冬天或空調房裡大汗淋漓,需要及時檢查甲狀腺功能。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合併植物神經病變時,會出現出汗量增多的現象,主要集中在上半身(頭和背部等),可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腳顫抖的表現。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嗜絡細胞瘤

大汗淋漓是嗜絡細胞瘤的常見症狀,偶爾也會持續出汗。

人體有3個“止汗穴”

合谷穴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位於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間凹陷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虎口”,按揉合谷穴對止手汗效果明顯。“合谷”意指大腸經氣血匯聚於此,形成強盛的水溼風氣場。現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達到使汗腺收縮的效果。操作時用一手的大拇指來用力按揉對側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產生酸脹感為宜。

復溜穴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位於小腿內踝和跟腱之間向上2指寬處。宜用大拇指腹輕輕揉按,以略有酸脹感為宜。

“復溜”一詞中,“復”是反覆,“溜”是悄悄地散失,意指腎經的水溼之氣在此蒸發上行。

按揉復溜穴的止汗功效在於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謝正常。合谷和復溜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檔”。合谷穴要重點揉,復溜穴要輕揉。出汗過多時,可先按揉合谷2分鐘,以感覺明顯痠痛為度,再輕揉復溜2分鐘。

足三裡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位於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

足三裡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按摩它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按足三裡對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有雙向良性調節作用,能提高機體防病的能力。按揉足三裡對常年身體虛弱、汗出過多的患者更為適宜。

按揉時拇指指面著力於足三裡穴位之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度,每次按揉持續數秒後,漸漸放鬆,每天可按摩2~3次,每次5分鐘。

愛出虛汗,喝生脈飲

生脈飲有的記載也叫做“參麥飲”,最早出現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大規模應用是在金朝名醫李杲所著醫書《內外傷辨惑論》裡,常由人蔘、麥冬、五味子三味藥組成,對於熱天時氣虛汗多的人十分適合。此方用藥雖然不多,但很有講究,其中人蔘能益氣復脈、生津止渴、振興元氣,為主藥;麥冬可益胃生津、清心除煩、潤肺養陰;五味子能斂肺益氣、生津止渴、固表止汗、寧心安神,共為輔藥。

"

“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時下,這句話在健康養生領域非常流行。

出汗是人體的一種生理現象,正常的出汗可以調節體溫。中醫典籍認為,汗為津液所化,而津血同源,且津液為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血汗同源”之說。汗液的形成與排洩是氣血運行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氣血運行與心肺作用有關,所以汗液應與心肺兩髒的功能有關。汗出得太多或許會傷及心陰,導致人白天無精打采、乏力、心慌等。因此,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出汗多等於排毒多的說法不成立。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某種疾病

有時候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機體存在某種疾病。

西醫也不認同出汗等於排毒。汗液中98%~99%的成分是水和電解質(包括鈉、鉀、氯、鎂、鈣、磷等礦物質),只有1%~2%是尿素和無機鹽等代謝廢物。所以汗水的排毒作用,實際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運動和汗蒸都要適量,過量出汗會造成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對健康有害。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機體存在某種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

怕熱多汗是“甲亢”的典型症狀之一,可伴有頭髮乾枯、脫髮、指甲變脆、消瘦等。如果經常在冬天或空調房裡大汗淋漓,需要及時檢查甲狀腺功能。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合併植物神經病變時,會出現出汗量增多的現象,主要集中在上半身(頭和背部等),可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腳顫抖的表現。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嗜絡細胞瘤

大汗淋漓是嗜絡細胞瘤的常見症狀,偶爾也會持續出汗。

人體有3個“止汗穴”

合谷穴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位於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間凹陷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虎口”,按揉合谷穴對止手汗效果明顯。“合谷”意指大腸經氣血匯聚於此,形成強盛的水溼風氣場。現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達到使汗腺收縮的效果。操作時用一手的大拇指來用力按揉對側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產生酸脹感為宜。

復溜穴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位於小腿內踝和跟腱之間向上2指寬處。宜用大拇指腹輕輕揉按,以略有酸脹感為宜。

“復溜”一詞中,“復”是反覆,“溜”是悄悄地散失,意指腎經的水溼之氣在此蒸發上行。

按揉復溜穴的止汗功效在於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謝正常。合谷和復溜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檔”。合谷穴要重點揉,復溜穴要輕揉。出汗過多時,可先按揉合谷2分鐘,以感覺明顯痠痛為度,再輕揉復溜2分鐘。

足三裡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位於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

足三裡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按摩它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按足三裡對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有雙向良性調節作用,能提高機體防病的能力。按揉足三裡對常年身體虛弱、汗出過多的患者更為適宜。

按揉時拇指指面著力於足三裡穴位之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度,每次按揉持續數秒後,漸漸放鬆,每天可按摩2~3次,每次5分鐘。

愛出虛汗,喝生脈飲

生脈飲有的記載也叫做“參麥飲”,最早出現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大規模應用是在金朝名醫李杲所著醫書《內外傷辨惑論》裡,常由人蔘、麥冬、五味子三味藥組成,對於熱天時氣虛汗多的人十分適合。此方用藥雖然不多,但很有講究,其中人蔘能益氣復脈、生津止渴、振興元氣,為主藥;麥冬可益胃生津、清心除煩、潤肺養陰;五味子能斂肺益氣、生津止渴、固表止汗、寧心安神,共為輔藥。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生脈飲裡面所說的“脈”不是指西醫裡的靜脈和動脈,而是指中醫裡的氣血巡行之道。這條道不僅靠血液,還要有氣才能充盈。孫思邈說:“本方以補氣而使血道充盈,脈氣以復,故名生脈飲。”因此,生脈飲是以補氣為主的補藥。

中醫認為太容易出汗的人一般是氣虛或者陰虛,天熱出汗是很常見的事情,但稍微動一動就出汗那就是有問題了。氣虛的人白天比一般人出汗多,陰虛的人晚上睡覺之後容易出汗,即所謂的“盜汗”。中醫認為“氣隨汗脫”,越是氣虛越容易出汗,出汗又加重氣虛的症狀,出現惡性循環。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出大汗會“傷心”。生脈飲裡五味子是酸味的,酸味藥可收斂被汗耗散的心氣。

如今的生脈飲中成藥很多都用黨蔘替換掉了人蔘。這是因為黨蔘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補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其補氣藥效雖然較人蔘弱,但兼有補血的功效,一般慢性虛弱病症都可選用。

生脈飲主要針對虛汗、虛喘、心悸、口渴等氣陰兩虛症狀,只是感冒發熱、咳嗽痰多,而沒有出現氣陰不足者則不能用。舌苔厚膩、大便溏洩、消化不良者也要謹慎使用,以免誤補助溼,加重病情。#清風計劃#


中醫三人行所發圖文僅作公益性分享,意在分享積極健康的內容供大家學習參考。涉及治療需要,請聯繫中醫師診治指導。

點贊也是一種支持!

"

“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時下,這句話在健康養生領域非常流行。

出汗是人體的一種生理現象,正常的出汗可以調節體溫。中醫典籍認為,汗為津液所化,而津血同源,且津液為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血汗同源”之說。汗液的形成與排洩是氣血運行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氣血運行與心肺作用有關,所以汗液應與心肺兩髒的功能有關。汗出得太多或許會傷及心陰,導致人白天無精打采、乏力、心慌等。因此,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出汗多等於排毒多的說法不成立。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某種疾病

有時候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機體存在某種疾病。

西醫也不認同出汗等於排毒。汗液中98%~99%的成分是水和電解質(包括鈉、鉀、氯、鎂、鈣、磷等礦物質),只有1%~2%是尿素和無機鹽等代謝廢物。所以汗水的排毒作用,實際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運動和汗蒸都要適量,過量出汗會造成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對健康有害。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機體存在某種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

怕熱多汗是“甲亢”的典型症狀之一,可伴有頭髮乾枯、脫髮、指甲變脆、消瘦等。如果經常在冬天或空調房裡大汗淋漓,需要及時檢查甲狀腺功能。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合併植物神經病變時,會出現出汗量增多的現象,主要集中在上半身(頭和背部等),可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腳顫抖的表現。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嗜絡細胞瘤

大汗淋漓是嗜絡細胞瘤的常見症狀,偶爾也會持續出汗。

人體有3個“止汗穴”

合谷穴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位於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間凹陷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虎口”,按揉合谷穴對止手汗效果明顯。“合谷”意指大腸經氣血匯聚於此,形成強盛的水溼風氣場。現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達到使汗腺收縮的效果。操作時用一手的大拇指來用力按揉對側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產生酸脹感為宜。

復溜穴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位於小腿內踝和跟腱之間向上2指寬處。宜用大拇指腹輕輕揉按,以略有酸脹感為宜。

“復溜”一詞中,“復”是反覆,“溜”是悄悄地散失,意指腎經的水溼之氣在此蒸發上行。

按揉復溜穴的止汗功效在於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謝正常。合谷和復溜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檔”。合谷穴要重點揉,復溜穴要輕揉。出汗過多時,可先按揉合谷2分鐘,以感覺明顯痠痛為度,再輕揉復溜2分鐘。

足三裡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位於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

足三裡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按摩它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按足三裡對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有雙向良性調節作用,能提高機體防病的能力。按揉足三裡對常年身體虛弱、汗出過多的患者更為適宜。

按揉時拇指指面著力於足三裡穴位之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度,每次按揉持續數秒後,漸漸放鬆,每天可按摩2~3次,每次5分鐘。

愛出虛汗,喝生脈飲

生脈飲有的記載也叫做“參麥飲”,最早出現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大規模應用是在金朝名醫李杲所著醫書《內外傷辨惑論》裡,常由人蔘、麥冬、五味子三味藥組成,對於熱天時氣虛汗多的人十分適合。此方用藥雖然不多,但很有講究,其中人蔘能益氣復脈、生津止渴、振興元氣,為主藥;麥冬可益胃生津、清心除煩、潤肺養陰;五味子能斂肺益氣、生津止渴、固表止汗、寧心安神,共為輔藥。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生脈飲裡面所說的“脈”不是指西醫裡的靜脈和動脈,而是指中醫裡的氣血巡行之道。這條道不僅靠血液,還要有氣才能充盈。孫思邈說:“本方以補氣而使血道充盈,脈氣以復,故名生脈飲。”因此,生脈飲是以補氣為主的補藥。

中醫認為太容易出汗的人一般是氣虛或者陰虛,天熱出汗是很常見的事情,但稍微動一動就出汗那就是有問題了。氣虛的人白天比一般人出汗多,陰虛的人晚上睡覺之後容易出汗,即所謂的“盜汗”。中醫認為“氣隨汗脫”,越是氣虛越容易出汗,出汗又加重氣虛的症狀,出現惡性循環。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出大汗會“傷心”。生脈飲裡五味子是酸味的,酸味藥可收斂被汗耗散的心氣。

如今的生脈飲中成藥很多都用黨蔘替換掉了人蔘。這是因為黨蔘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補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其補氣藥效雖然較人蔘弱,但兼有補血的功效,一般慢性虛弱病症都可選用。

生脈飲主要針對虛汗、虛喘、心悸、口渴等氣陰兩虛症狀,只是感冒發熱、咳嗽痰多,而沒有出現氣陰不足者則不能用。舌苔厚膩、大便溏洩、消化不良者也要謹慎使用,以免誤補助溼,加重病情。#清風計劃#


中醫三人行所發圖文僅作公益性分享,意在分享積極健康的內容供大家學習參考。涉及治療需要,請聯繫中醫師診治指導。

點贊也是一種支持!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某種疾病,你可以試試這些小方法,一次解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