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泰國作為目前中南半島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佛教文明國家的代表,人均GDP達到6595美元(2017),普遍高於中南半島上的其他國家。

同時,作為佛教文明國家的代表,泰國的小乘佛教徒比例佔全國的95%,是世界上佛教徒比例最高的地區之一。

泰國的佛教寺廟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泰國三色國旗。中間藍色代表王室,白色代表宗教的純潔,紅色代表人民的力量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然而,泰國國家真正形成的時間並不長久。到了13世紀,泰國國家的第一個王朝——素可泰王朝才真正形成,到如今也僅僅傳承了8百年。對於中國,印度和柬埔寨來說,泰國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年輕的國家。

但這並不意味著湄南河這片富饒的土地到了13世紀才開始出現文明。早在公元5世紀初,湄南河流域就已經出現了孟人建立的第一個獨立政治實體——陀羅缽地

同時,泰北山地和泰南湄南河平原在歷史上一直作為獨立國家傳承,直到近代才最終實現統一,因此,對於泰國曆史的敘述將分為泰北王朝和泰南王朝兩個王朝世系。

北國更迭:

  1. 哈利奔猜——
  2. 蘭納王國——
  3. 清邁王國——
  4. 現代泰國

南朝各個時期:

  1. 羅渦王國——
  2. 素可泰王朝——
  3. 阿瑜陀耶王朝——
  4. 吞武裡王朝——
  5. 曼谷王朝——
  6. 現代泰國

早期:陀羅缽地時代

陀羅缽地是湄南河流域的第一個政治實體,大約在5世紀時由扶南國分出。與早期的東南亞古國——扶南和驃國類似,陀羅缽地可能只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而不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從半島的沿海地區擴展到湄南河的河流流域。

陀羅缽地大致覆蓋地區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該地區的人民使用的是孟語(Mon)。孟語與高棉語,越南語同屬南亞語系,主要由孟人使用,同時孟人也是高棉人的親緣民族。但陀羅缽地人是否是孟人是未知的。有證據表明,這些公國可能包括許多文化群體,包括馬來人和高棉人。

公元2世紀在陀羅缽地發現的羅馬人銀幣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大約七世紀後,陀羅缽地南北的兩個主要國家——羅渦與哈利奔猜逐漸強大,逐漸統一了南北陀羅缽地地區。

孟人國家時期

孟人(Mons),為湄南河流域早期的居民,其所操的孟語屬於南亞語系下的孟語族,為高棉人,越南人的親緣民族,而孟語族也是南亞語系下的三大語族之一(高棉語族,越南語族,孟語族)。

在3~4世紀時,孟人便利用南印度波羅婆和迦檀婆字體創造了孟文,共35個字母,在湄南河流域建立起了國家,並廣泛分佈在從下緬甸到湄南河流域的地區。

羅渦王國

傳說中孟族統治者據說在公元450年左右建立了羅渦這座城市,成為陀羅缽地城邦之一。在真臘衰落並陷入分裂之後,陀羅缽地脫離真臘,哈利奔猜趁機統一北部,而羅渦也在南部逐漸強大。

羅渦首任國王使用“Lavo”(羅渦)這個名字作為王國的名字,它來自印度教名稱“Lavapura”,意為“ 熔岩之城”。中國史書亦將其譯為“羅斛 ”。

8世紀東南亞形勢圖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儘管來自高棉帝國的印度教和大乘佛教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但小乘佛教仍然是羅渦的主要信仰。大約在7世紀後期,羅渦逐漸強大,開始成為陀羅缽地南部地區的霸主,並擴展到了北方。在泰國北部編年史中,哈利奔猜第一個統治者佔末旦維(Camadevi),也是羅渦國王的女兒。

11世紀東南亞形勢圖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陸真臘重新統一水真臘並建立吳哥王朝之後,8世紀的高棉君主伊奢那跋摩一世開始擴大吳哥王朝的影響力並重新統治了湄南河流域,並重新把羅渦變成自己的屬國。

而北方地區則不受高棉霸權的影響而形成了哈利奔猜王國(Hariphunchai)。羅渦依舊是湄南河高棉當局統治的中心。

在11世紀吳哥衰落之後,羅渦重新脫離了高棉獨立。

哈利奔猜(女王國)

根據佔末旦維和泰國清邁編年史,哈利奔猜(即南奔,Hariphunchai)這座城邦王國是由一位孟人隱士於公元629年建立,並以今泰國南奔府為中心。據編年史記載,羅渦王國的統治者派他的女兒佔末旦維成為其第一任女王。

在十二世紀高棉人帝國重新強大並控制了羅渦之後,哈利奔猜王國與吳哥帝國發生了正面的衝突。1213年,1218年和1219年的南奔銘文提到了南奔國王賦予的佛教紀念碑。編年史說,高棉人在11世紀多次圍攻南奔城,但最終都遭到了失敗,南奔也成為中南半島上少數獨立的國家。

東南亞形勢圖:10世紀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小乘佛教的傳播

由於與印度地區貿易往來的密切,小乘佛教逐漸傳入中南半島。小乘佛教的傳播途徑而今較難考證,但最有可能通過當今緬甸南部的孟人城邦或者馬來半島的佛教國家單馬令。

而哈利奔猜,羅渦與高棉,佔婆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選擇了小乘佛教,而非婆羅門教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

這不同於印度教佔主體的高棉文明和佔婆文明,亦有別於南詔帝國的大乘滇密佛教。而南下的泰民族受其影響,最終也接受了小乘佛教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從此小乘佛教開始在中南半島取代印度教文明併成為中南半島文明國家的主流文化。

泰人到來:南下的征服

泰人的南下

泰人由於三次亞歐大陸的民族大遷徙最終被迫進入中南半島,最直接的原因是元朝滅亡果佔璧國和大理國導致泰人部落向南向西遷徙大規模進入東南亞(詳見之前文章)。

東南亞的曼荼羅政治權力中心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由於東南亞熱帶雨林文明模式的特點(曼荼羅政治模型),導致泰人南下的定居和繁衍在一開始並沒有受到過分的抵抗,因為南亞各個雨林城邦維持的半獨立。因此,泰人很容易地在北部和南部地區立足和佔有兩座重要的城邦:清萊城與素可泰城

素可泰:幸福的黎明

Sukhothai(素可泰)來自梵語sukha(सुख“幸福”)和 udaya(उदय“興起,出現”),意為“幸福的黎明”。

素可泰城原為羅渦國管轄範圍,她是一個貿易中心,並隨羅渦向高棉臣服。但隨著高棉與佔婆的持續進百年的戰爭,吳哥王朝逐漸衰落,湄公河流域也逐漸脫離高棉。此外,泰人部落南下人口的增長也使素可泰城逐漸強大。

重要城市與泰人南下路線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到了1238年,兩名泰人將領膺它沙羅鐵及坤帕滿率領泰人攻佔素可泰城並打敗前來的高棉軍隊,建立起第一個泰人王朝——素可泰王朝。膺它沙羅鐵被擁立為首任泰王。雖然同期多個泰人城邦相繼成立,但素可泰仍被視為泰國首個王朝,是對泰國文化有著重要影響,見證了泰人向湄公河河流域的擴散及佛教成為重要國教的發展。

走向昌盛

到了1275年(或1279年)素可泰王朝的第二代國王班孟去世,其弟弟蘭甘亨繼位,成為泰國素可泰王朝第三代君主。因其卓著的文治武功被譽為泰國曆史上五位大帝之一。

蘭甘亨19歲時隨父親膺它沙羅鐵進攻素可泰城。膺它沙羅鐵的士兵戰敗而逃,只有蘭甘亨一人驅趕戰象,堅持戰鬥,結果轉敗為勝。因而他父親給他命名為甘亨,即勇敢的意思。後人稱他為坤蘭甘亨,坤蘭甘亨意即勇敢而偉大的君主。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蘭甘亨他從單馬令引進宣揚平等主義和重視現狀改革的小乘佛教,來對抗原先佔統治地位的婆羅門教和大乘佛教。他頒佈了有關土地所有權和財產繼承權的法律,這是泰國最早的成文法典。蘭甘亨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將流行於素可泰地區的巴利文、高棉文加以改造,於1283年創制了泰文字母。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在軍事上,素可泰開始挑戰高棉。在南方,蘭甘亨征服了南部湄公河大部分地區和馬來半島北部的單馬令王國,並通過單馬令將小乘佛教作為國教。傳統泰國曆史以極大的方式描述了素可泰的擴張,儘管這些主張的準確性存在爭議。

在北方,蘭甘亨確立了其在另一個泰人王國帕堯的宗主國地位,並在廊曼(今老撾)驅逐了高棉確立了統治。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蘭納:孟萊立國

蘭納之王的征服

當公元1238年素可泰王朝在泰南平原建國並驅逐高棉人,與此同時,23年後的1261年,在泰北山地的一個不起眼的泰人部落國恩央,孟萊王開始繼承王位,他乃恩央王國老孟王與景隴國公主所生之子。

清邁孟萊王雕像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孟萊王即位時,來自北方的蒙古帝國征服了大理國,並威脅傣泰民族的地區,於是他即位後就將都城從雷城(恩央王城,今泰國清盛)南遷到清萊,以緩解蒙古帶來的壓力。

蒙古南下時期的形勢圖,景隴金殿國由大理國分裂而出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隨後,孟萊王展開了統一泰北的擴張戰爭,1263年收復了恩央附近的勐萊、勐清坎、清倡等18個與恩央有血緣關係的小城邦。到1276年時進一步征服了泰北和撣邦大部分城邦,國力逐漸強大。最後就是對今清邁-南奔地區的孟族國家——哈利奔猜的征服。

哈利奔猜(南奔府)位於中南半島的交通樞紐,經濟實力雄厚,孟萊王對此地覬覦已久。為了征服哈里奔猜,孟萊王積極籠絡泰北地區土著民族拉瓦人,使之成為能夠為己所用的重要力量,又與周邊同族國家結盟。

蘭納大致疆域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除了傳統的“兄弟之邦”景隴國外,芒萊王還聯繫了素可泰和帕堯,並在1287年與素可泰國王蘭甘亨和帕堯國王南蒙結盟,建立起泰人國家的“三國同盟”,確保了他們對芒萊王征服哈利奔猜的支持或默許。

清邁三王紀念碑。左起分別為素可泰的蘭甘亨大帝,蘭納的孟萊王與帕堯的南蒙王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此外,孟萊王還派遣了拉瓦人坤法潛伏到哈里奔猜的宮廷裡,設法取得國王披耶易巴的信任,引導披耶易巴剝削百姓、消耗國力,從內部摧毀這個國家。到了1291年,時機成熟,坤法就寫信通知孟萊王南下進攻哈里奔猜,披耶易巴人心盡失,百姓都歡迎芒萊王來解放他們,只好棄國逃到兒子統治的邦國勐凱浪那空(南邦)。

下圖為泰國行政區劃圖。由於曼荼羅政治模式,東南亞各王國王朝大多都以城邦為名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孟萊王從清萊遷都到南奔,1294年從南奔遷都到旺功甘(今清邁南部),1296年又從旺功甘遷都清邁,在此期間消滅了勐凱浪那空的殘餘勢力,完成了對除帕堯外泰北諸城邦的統一(1338年帕堯併入蘭納)。

於是一個穩定強大的泰人王國在泰北地區冉冉升起,泰人也開始取代孟人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

稱臣於元

1292年秋,元世祖忽必烈下詔,命不敦忙兀魯迷失征伐“八百媳婦國”。這是蘭納首次以“八百媳婦國”的名稱出現在中國的史書記載中。史書沒有明言元朝為何決定征伐蘭納,據推測起因於元朝對安南的戰爭。

1288年,雲南省右丞愛魯由昆明率軍沿紅河入安南,途經羅羅和白衣地區(今紅河、元江地區),愛魯通過招降來的白衣,得知在其西南有一個勢力強大的八百媳婦國,元朝便決定以武力征服。 此役中,元軍平定了景隴,卻誤以為景隴就是八百媳婦國而凱旋,使蘭納免於被元軍蹂躪的命運。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孟萊王自然對元軍南下的情況瞭如指掌,便主動出擊已歸屬元朝的勐泐(景隴),聯合勐泐內部的反元派攻打親元派,使雲南連年告急。

元成宗忍無可忍,於1301年發動了侵略蘭納的戰爭。然而劉深所率的兩萬元軍途經順元地區(今貴陽一帶)時,由於戰爭所需的攤派和徭役,引起以西南各族的強烈反抗,元軍還沒到蘭納,就被土司宋隆濟打敗,元成宗被迫在1302年春罷徵八百媳婦之役,1303年殺劉深以謝天下,蘭納再次幸運地免於戰火。

位於清邁的帕辛寺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元泰定帝即位後的1325年,景隴終於歸順元朝,元朝設置車裡軍民總管府(今西雙版納)。

勐泐歸元后,此時對元強硬的孟萊王已經去世,繼位的孟萊王最終決定改變對元策略,先是王弟南通派兒子招三進貢,並請置官守,元廷乃於1327年秋設置景棟宣慰司都元帥府,接著蘭納國王陶盛普(披耶盛普)也遣子來貢,於是元廷又在1331年設置八百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於是蘭納形式上成為中原王朝的一個土司,納入元朝版圖。

後果

泰人南遷並在湄南河崛起建立泰人國家,使本在此地區的南亞語系孟人國家滅亡,並實現了民族上的取代。曾經廣泛分佈在中南半島的孟人開始走向衰敗,並逐漸為泰人所同化。

這並非個例,事實上在緬甸和越南,老撾均發生了這樣的民族更替(緬人對驃人,孟人的取代,越南人對占人的滅亡,老撾人對高棉人的取代)。而這與東南亞的政治模式(曼荼羅)息息相關。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同樣,由於城邦力量輻射的有限性,多力量核心的東南亞難以達成統一,這也是東南亞無法維持大一統的原因。

而曼荼羅的政治模式又由文明的特性決定,我們觀察到,在爪哇島和遙遠的北美洲的瑪雅文明,同樣有著類似的文明體系,即瑪雅文明由大大小小半獨立的城邦所構成,瑪雅文明和東南亞文明相似,屬於生長在熱帶雨林的文明。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文明的比較

這解釋了兩個問題:

為什麼東南亞無法形成大一統?

為什麼高棉帝國難以像中國人那樣,同化南下的民族?(高棉曾經統治東南亞大部)

儒家的中央集權和東南亞的曼荼羅將是最主要的原因,而非所謂的地形因素和河流走向。在筆者看來,所謂的東西河流走向有利於統一,南北流向不利於統一的說法較為荒誕。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河流走向悖論

事實上,伏爾加河和密西西比河為南北走向河流,但這並不阻礙歷史上俄羅斯帝國和美國的統一;而南北走向的多瑙河卻破碎成了大大小小的國家,成為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不同於東方的黃河。

地形悖論

緬甸和泰國的邊界山脈的平均海拔比秦嶺還要低;柬埔寨與泰國的邊界大部分一馬平川。

同樣,筆者認為造成歐洲無法大一統的原因並非阿爾卑斯山的阻隔,波德平原同樣一馬平川,卻仍然沒有使德國波蘭統一過。

地形可能成為兩國邊界塑造的因素之一,但很多時候並非決定性因素。

東南亞篇(七)暹羅開國:泰人在東南亞的崛起

促使東南亞,阿拉伯和歐洲破碎和中國,印度大一統的原因顯然需要歸因於文明的不同,而非簡單的地理人文因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