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綠毛水怪

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會稽王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發浙東諸郡免奴為客者移置京師,以充兵役,號"樂屬"。浙東諸郡群情激忿。以此事件為導火索,東晉帝國末期,長達十二年的孫恩、盧循之亂拉開了帷幕。

"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綠毛水怪

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會稽王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發浙東諸郡免奴為客者移置京師,以充兵役,號"樂屬"。浙東諸郡群情激忿。以此事件為導火索,東晉帝國末期,長達十二年的孫恩、盧循之亂拉開了帷幕。

孫恩、盧循之亂

黃巾起義

讓我們把時間線回撥至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這一年,頭系黃巾的貧苦農民們(多為信徒)在張角的號令亦或煽動下,呼號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揭竿而起,史稱"黃巾起義"。縱觀封建王朝史,農民起義屢見不鮮。然而"黃巾起義"的幕後策劃者張角卻與眾不同,他煽動勞苦大眾跟著他一起造反的工具尤為特殊—宗教。

"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綠毛水怪

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會稽王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發浙東諸郡免奴為客者移置京師,以充兵役,號"樂屬"。浙東諸郡群情激忿。以此事件為導火索,東晉帝國末期,長達十二年的孫恩、盧循之亂拉開了帷幕。

孫恩、盧循之亂

黃巾起義

讓我們把時間線回撥至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這一年,頭系黃巾的貧苦農民們(多為信徒)在張角的號令亦或煽動下,呼號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揭竿而起,史稱"黃巾起義"。縱觀封建王朝史,農民起義屢見不鮮。然而"黃巾起義"的幕後策劃者張角卻與眾不同,他煽動勞苦大眾跟著他一起造反的工具尤為特殊—宗教。

孫恩、盧循之亂

遊戲中張角形象

"東漢光和中,張角為太平道,張修為五斗米道…"

東漢末年,張角以奇書《太平要術》為藍本,創立太平道教。後來他以救助人民為名,四處傳教籠絡人心,在當時已然不堪重負,生活難以為繼的貧苦大眾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從而為後來的"黃巾起義"打下了牢固的群眾基礎。

孫恩、盧循的發跡史與張角極其相似,不過其宣傳工具為張修所創立的五斗米道教。據《三國志》裴松之引《典略》記載,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教法門相似,因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鬼吏,使病者家出五斗米為常例,因故獲名五斗米教。

孫恩、盧循何許人也?

"孫恩,字靈秀,琅琊人,孫秀之族人也。世奉五斗米道。"

孫恩,琅琊人,是孫秀的晚輩族人,其家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教。

"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綠毛水怪

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會稽王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發浙東諸郡免奴為客者移置京師,以充兵役,號"樂屬"。浙東諸郡群情激忿。以此事件為導火索,東晉帝國末期,長達十二年的孫恩、盧循之亂拉開了帷幕。

孫恩、盧循之亂

黃巾起義

讓我們把時間線回撥至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這一年,頭系黃巾的貧苦農民們(多為信徒)在張角的號令亦或煽動下,呼號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揭竿而起,史稱"黃巾起義"。縱觀封建王朝史,農民起義屢見不鮮。然而"黃巾起義"的幕後策劃者張角卻與眾不同,他煽動勞苦大眾跟著他一起造反的工具尤為特殊—宗教。

孫恩、盧循之亂

遊戲中張角形象

"東漢光和中,張角為太平道,張修為五斗米道…"

東漢末年,張角以奇書《太平要術》為藍本,創立太平道教。後來他以救助人民為名,四處傳教籠絡人心,在當時已然不堪重負,生活難以為繼的貧苦大眾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從而為後來的"黃巾起義"打下了牢固的群眾基礎。

孫恩、盧循的發跡史與張角極其相似,不過其宣傳工具為張修所創立的五斗米道教。據《三國志》裴松之引《典略》記載,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教法門相似,因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鬼吏,使病者家出五斗米為常例,因故獲名五斗米教。

孫恩、盧循何許人也?

"孫恩,字靈秀,琅琊人,孫秀之族人也。世奉五斗米道。"

孫恩,琅琊人,是孫秀的晚輩族人,其家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教。

孫恩、盧循之亂

遊戲裡的孫恩形象

"孫秀字俊忠,琅琊人。初趙王倫封琅琊,秀給為近職小吏。倫數使秀作書疏,文才稱倫意。倫封趙,秀徙戶為趙人,用為侍郎,信任之。"

孫恩的祖先孫秀,初始供職為琅琊小吏,後因文章寫得好,被時任琅琊王的司馬倫看中提拔,引為心腹。後來司馬倫被封為趙王,孫秀也隨之遷了趙人戶口,受任為侍郎。孫秀不愧為五斗米教的忠實信徒,在司馬倫手下當官的時候,仍不忘潛移默化地向領導傳教。

"倫、秀並惑巫鬼,聽妖邪之說,秀使牙門趙奉詐為宣帝神語,命倫早入西宮,又言宣帝於北芒為趙王佐助。於是別立宣帝廟於芒山,謂逆謀可成。"

趙王倫相信了孫秀的無稽之談,認為自己父親(司馬懿)在九幽之下,支持自己去替代晉惠帝司馬衷,於是司馬倫與孫秀一主一僕交換了意見,統一了認知,矢志不渝地造起了自家的反。

"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綠毛水怪

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會稽王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發浙東諸郡免奴為客者移置京師,以充兵役,號"樂屬"。浙東諸郡群情激忿。以此事件為導火索,東晉帝國末期,長達十二年的孫恩、盧循之亂拉開了帷幕。

孫恩、盧循之亂

黃巾起義

讓我們把時間線回撥至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這一年,頭系黃巾的貧苦農民們(多為信徒)在張角的號令亦或煽動下,呼號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揭竿而起,史稱"黃巾起義"。縱觀封建王朝史,農民起義屢見不鮮。然而"黃巾起義"的幕後策劃者張角卻與眾不同,他煽動勞苦大眾跟著他一起造反的工具尤為特殊—宗教。

孫恩、盧循之亂

遊戲中張角形象

"東漢光和中,張角為太平道,張修為五斗米道…"

東漢末年,張角以奇書《太平要術》為藍本,創立太平道教。後來他以救助人民為名,四處傳教籠絡人心,在當時已然不堪重負,生活難以為繼的貧苦大眾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從而為後來的"黃巾起義"打下了牢固的群眾基礎。

孫恩、盧循的發跡史與張角極其相似,不過其宣傳工具為張修所創立的五斗米道教。據《三國志》裴松之引《典略》記載,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教法門相似,因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鬼吏,使病者家出五斗米為常例,因故獲名五斗米教。

孫恩、盧循何許人也?

"孫恩,字靈秀,琅琊人,孫秀之族人也。世奉五斗米道。"

孫恩,琅琊人,是孫秀的晚輩族人,其家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教。

孫恩、盧循之亂

遊戲裡的孫恩形象

"孫秀字俊忠,琅琊人。初趙王倫封琅琊,秀給為近職小吏。倫數使秀作書疏,文才稱倫意。倫封趙,秀徙戶為趙人,用為侍郎,信任之。"

孫恩的祖先孫秀,初始供職為琅琊小吏,後因文章寫得好,被時任琅琊王的司馬倫看中提拔,引為心腹。後來司馬倫被封為趙王,孫秀也隨之遷了趙人戶口,受任為侍郎。孫秀不愧為五斗米教的忠實信徒,在司馬倫手下當官的時候,仍不忘潛移默化地向領導傳教。

"倫、秀並惑巫鬼,聽妖邪之說,秀使牙門趙奉詐為宣帝神語,命倫早入西宮,又言宣帝於北芒為趙王佐助。於是別立宣帝廟於芒山,謂逆謀可成。"

趙王倫相信了孫秀的無稽之談,認為自己父親(司馬懿)在九幽之下,支持自己去替代晉惠帝司馬衷,於是司馬倫與孫秀一主一僕交換了意見,統一了認知,矢志不渝地造起了自家的反。

孫恩、盧循之亂

司馬倫像

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造反還是"卓有成效"的。雖然司馬倫沒當幾天皇帝,但好歹過了一把當皇帝的癮,引起了一個時代潮流後(八王之亂,由此愈演愈烈),主僕二人雙雙殞命。

趙王倫、孫秀失敗後,孫氏家族到了孫恩這一代,已經遷居南方。孫恩的叔父孫泰,歷任東晉的將軍,太守等官職。最厲害的是以五斗米道教為媒介,得到三吳士庶的信仰,化身為五斗米道教的人間代言人。

《孫恩傳》裡講孫泰"浮狡有小才,誑誘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財產,進子女,以祈福慶"。可見,孫泰極孚人望。不過,作為一個大忽悠,忽悠一些"愚者",顯然不是孫泰的人生理想與追求。

"太子少傅王雅先與泰善,言於孝武帝,以泰知養性之方,因召回。道子以為徐州主簿,猶以道術眩惑士庶。稍遷輔國將軍…… 會稽世子元顯亦數詣泰求其祕術。"

據史書記載,當時上流階層甚至皇帝,如晉孝武帝,以及執政的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都對孫泰或者說孫泰代言的五斗米教寵信有加。究其原因,在於五斗米教有"服食之術",得之可長生。對於當時皇族崇信道家一事,我們從簡文帝的一些行為似乎也可一窺端倪。簡文帝字道萬,有兩子。一子即孝武帝字道生,另一子字道子,皇室起名用字極為考究,簡文帝取字如此,似乎側證了當時五斗米教在皇族之中的影響力。

"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綠毛水怪

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會稽王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發浙東諸郡免奴為客者移置京師,以充兵役,號"樂屬"。浙東諸郡群情激忿。以此事件為導火索,東晉帝國末期,長達十二年的孫恩、盧循之亂拉開了帷幕。

孫恩、盧循之亂

黃巾起義

讓我們把時間線回撥至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這一年,頭系黃巾的貧苦農民們(多為信徒)在張角的號令亦或煽動下,呼號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揭竿而起,史稱"黃巾起義"。縱觀封建王朝史,農民起義屢見不鮮。然而"黃巾起義"的幕後策劃者張角卻與眾不同,他煽動勞苦大眾跟著他一起造反的工具尤為特殊—宗教。

孫恩、盧循之亂

遊戲中張角形象

"東漢光和中,張角為太平道,張修為五斗米道…"

東漢末年,張角以奇書《太平要術》為藍本,創立太平道教。後來他以救助人民為名,四處傳教籠絡人心,在當時已然不堪重負,生活難以為繼的貧苦大眾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從而為後來的"黃巾起義"打下了牢固的群眾基礎。

孫恩、盧循的發跡史與張角極其相似,不過其宣傳工具為張修所創立的五斗米道教。據《三國志》裴松之引《典略》記載,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教法門相似,因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鬼吏,使病者家出五斗米為常例,因故獲名五斗米教。

孫恩、盧循何許人也?

"孫恩,字靈秀,琅琊人,孫秀之族人也。世奉五斗米道。"

孫恩,琅琊人,是孫秀的晚輩族人,其家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教。

孫恩、盧循之亂

遊戲裡的孫恩形象

"孫秀字俊忠,琅琊人。初趙王倫封琅琊,秀給為近職小吏。倫數使秀作書疏,文才稱倫意。倫封趙,秀徙戶為趙人,用為侍郎,信任之。"

孫恩的祖先孫秀,初始供職為琅琊小吏,後因文章寫得好,被時任琅琊王的司馬倫看中提拔,引為心腹。後來司馬倫被封為趙王,孫秀也隨之遷了趙人戶口,受任為侍郎。孫秀不愧為五斗米教的忠實信徒,在司馬倫手下當官的時候,仍不忘潛移默化地向領導傳教。

"倫、秀並惑巫鬼,聽妖邪之說,秀使牙門趙奉詐為宣帝神語,命倫早入西宮,又言宣帝於北芒為趙王佐助。於是別立宣帝廟於芒山,謂逆謀可成。"

趙王倫相信了孫秀的無稽之談,認為自己父親(司馬懿)在九幽之下,支持自己去替代晉惠帝司馬衷,於是司馬倫與孫秀一主一僕交換了意見,統一了認知,矢志不渝地造起了自家的反。

孫恩、盧循之亂

司馬倫像

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造反還是"卓有成效"的。雖然司馬倫沒當幾天皇帝,但好歹過了一把當皇帝的癮,引起了一個時代潮流後(八王之亂,由此愈演愈烈),主僕二人雙雙殞命。

趙王倫、孫秀失敗後,孫氏家族到了孫恩這一代,已經遷居南方。孫恩的叔父孫泰,歷任東晉的將軍,太守等官職。最厲害的是以五斗米道教為媒介,得到三吳士庶的信仰,化身為五斗米道教的人間代言人。

《孫恩傳》裡講孫泰"浮狡有小才,誑誘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財產,進子女,以祈福慶"。可見,孫泰極孚人望。不過,作為一個大忽悠,忽悠一些"愚者",顯然不是孫泰的人生理想與追求。

"太子少傅王雅先與泰善,言於孝武帝,以泰知養性之方,因召回。道子以為徐州主簿,猶以道術眩惑士庶。稍遷輔國將軍…… 會稽世子元顯亦數詣泰求其祕術。"

據史書記載,當時上流階層甚至皇帝,如晉孝武帝,以及執政的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都對孫泰或者說孫泰代言的五斗米教寵信有加。究其原因,在於五斗米教有"服食之術",得之可長生。對於當時皇族崇信道家一事,我們從簡文帝的一些行為似乎也可一窺端倪。簡文帝字道萬,有兩子。一子即孝武帝字道生,另一子字道子,皇室起名用字極為考究,簡文帝取字如此,似乎側證了當時五斗米教在皇族之中的影響力。

孫恩、盧循之亂

司馬道子臥像

相比之下,孫恩的起義夥伴盧循的家譜則更加顯赫的多。

"盧循字於先,小名元龍,司空從事中郎諶之曾孫也。"

盧循太爺爺是盧諶,盧諶是范陽涿郡人,其祖上盧毓於曹魏時位列司空,盧氏更是范陽的名族。到了盧諶這一代,值永嘉之亂,四海南奔。盧諶卻堅定地選擇留在北方,然後被迫在羯族石氏的朝廷後趙當官,以致"淪陷非所"。到了盧循這一代,這支盧氏業已南渡。

"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綠毛水怪

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會稽王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發浙東諸郡免奴為客者移置京師,以充兵役,號"樂屬"。浙東諸郡群情激忿。以此事件為導火索,東晉帝國末期,長達十二年的孫恩、盧循之亂拉開了帷幕。

孫恩、盧循之亂

黃巾起義

讓我們把時間線回撥至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這一年,頭系黃巾的貧苦農民們(多為信徒)在張角的號令亦或煽動下,呼號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揭竿而起,史稱"黃巾起義"。縱觀封建王朝史,農民起義屢見不鮮。然而"黃巾起義"的幕後策劃者張角卻與眾不同,他煽動勞苦大眾跟著他一起造反的工具尤為特殊—宗教。

孫恩、盧循之亂

遊戲中張角形象

"東漢光和中,張角為太平道,張修為五斗米道…"

東漢末年,張角以奇書《太平要術》為藍本,創立太平道教。後來他以救助人民為名,四處傳教籠絡人心,在當時已然不堪重負,生活難以為繼的貧苦大眾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從而為後來的"黃巾起義"打下了牢固的群眾基礎。

孫恩、盧循的發跡史與張角極其相似,不過其宣傳工具為張修所創立的五斗米道教。據《三國志》裴松之引《典略》記載,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教法門相似,因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鬼吏,使病者家出五斗米為常例,因故獲名五斗米教。

孫恩、盧循何許人也?

"孫恩,字靈秀,琅琊人,孫秀之族人也。世奉五斗米道。"

孫恩,琅琊人,是孫秀的晚輩族人,其家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教。

孫恩、盧循之亂

遊戲裡的孫恩形象

"孫秀字俊忠,琅琊人。初趙王倫封琅琊,秀給為近職小吏。倫數使秀作書疏,文才稱倫意。倫封趙,秀徙戶為趙人,用為侍郎,信任之。"

孫恩的祖先孫秀,初始供職為琅琊小吏,後因文章寫得好,被時任琅琊王的司馬倫看中提拔,引為心腹。後來司馬倫被封為趙王,孫秀也隨之遷了趙人戶口,受任為侍郎。孫秀不愧為五斗米教的忠實信徒,在司馬倫手下當官的時候,仍不忘潛移默化地向領導傳教。

"倫、秀並惑巫鬼,聽妖邪之說,秀使牙門趙奉詐為宣帝神語,命倫早入西宮,又言宣帝於北芒為趙王佐助。於是別立宣帝廟於芒山,謂逆謀可成。"

趙王倫相信了孫秀的無稽之談,認為自己父親(司馬懿)在九幽之下,支持自己去替代晉惠帝司馬衷,於是司馬倫與孫秀一主一僕交換了意見,統一了認知,矢志不渝地造起了自家的反。

孫恩、盧循之亂

司馬倫像

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造反還是"卓有成效"的。雖然司馬倫沒當幾天皇帝,但好歹過了一把當皇帝的癮,引起了一個時代潮流後(八王之亂,由此愈演愈烈),主僕二人雙雙殞命。

趙王倫、孫秀失敗後,孫氏家族到了孫恩這一代,已經遷居南方。孫恩的叔父孫泰,歷任東晉的將軍,太守等官職。最厲害的是以五斗米道教為媒介,得到三吳士庶的信仰,化身為五斗米道教的人間代言人。

《孫恩傳》裡講孫泰"浮狡有小才,誑誘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財產,進子女,以祈福慶"。可見,孫泰極孚人望。不過,作為一個大忽悠,忽悠一些"愚者",顯然不是孫泰的人生理想與追求。

"太子少傅王雅先與泰善,言於孝武帝,以泰知養性之方,因召回。道子以為徐州主簿,猶以道術眩惑士庶。稍遷輔國將軍…… 會稽世子元顯亦數詣泰求其祕術。"

據史書記載,當時上流階層甚至皇帝,如晉孝武帝,以及執政的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都對孫泰或者說孫泰代言的五斗米教寵信有加。究其原因,在於五斗米教有"服食之術",得之可長生。對於當時皇族崇信道家一事,我們從簡文帝的一些行為似乎也可一窺端倪。簡文帝字道萬,有兩子。一子即孝武帝字道生,另一子字道子,皇室起名用字極為考究,簡文帝取字如此,似乎側證了當時五斗米教在皇族之中的影響力。

孫恩、盧循之亂

司馬道子臥像

相比之下,孫恩的起義夥伴盧循的家譜則更加顯赫的多。

"盧循字於先,小名元龍,司空從事中郎諶之曾孫也。"

盧循太爺爺是盧諶,盧諶是范陽涿郡人,其祖上盧毓於曹魏時位列司空,盧氏更是范陽的名族。到了盧諶這一代,值永嘉之亂,四海南奔。盧諶卻堅定地選擇留在北方,然後被迫在羯族石氏的朝廷後趙當官,以致"淪陷非所"。到了盧循這一代,這支盧氏業已南渡。

孫恩、盧循之亂

遊戲裡的盧循形象

"時江東王、謝諸族方盛,北人晚渡者,朝廷悉以傖荒遇之,雖復人才可施,皆不得踐清塗。"

何謂"傖荒"?南方人嘲諷北方人粗鄙,北地荒遠,謂之"傖荒"。盧循家族乃是范陽盧氏,中原高族。因為南渡較晚,仍被辱為"傖荒"。這種心理落差,可能為自小遭受南方士族白眼的盧循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南朝門閥士族時代是最看重門第的時代,尤其婚嫁更講究門當戶對。從後來盧循迎娶孫恩之妹來看,以范陽盧氏的奕世高華,雖然淪陷非所,仍不至於淪落到與孫恩聯姻。在盧家江河日下的表象之外,恐怕還與盧循與孫恩同為五斗米教信徒有關。

東晉自淝水之戰後,謝安交權隱退,不久去世。司馬道子與其子司馬元顯接管政權,政治極其腐敗,士族的奢侈,直追西晉貴族。下層的吳人因為頻繁的服兵役和沉重的賦稅,十分痛苦。加上桓玄與執政的司馬道子父子尤為不和,東晉朝廷內部勢力互相傾軋,整個國家,烏煙瘴氣,亂象畢露。

孫恩的叔父孫泰,眼看時機成熟,決定舉扛起革命的大旗,推翻暴晉。

"泰見天下兵起,以為晉祚將終,乃煽動百姓,私集徒眾,三吳士庶多從之……會稽內史謝輶發其謀,道子誅之"

孫泰以為晉祚即將終結,便召集他的徒子徒孫一試鋒芒,未曾想被謝輶告發,出師未成便被司馬道子誅殺。於是孫恩接過叔父的大旗,繼承"五斗米教代言人"這個桂冠,於海島上,召集亡命之徒,伺機向東晉復仇。

"及元顯縱暴吳會,百姓不安,恩因其騷動,自海上攻上虞,殺縣令,因襲會稽,害內史王凝之,有眾數萬。於是會稽謝鍼、吳郡陸瓌、義興許允之、臨海周胄、永嘉張永及東陽、新安等凡八郡,一時俱起,殺長吏以應之,旬日之中,眾數十萬。"

"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綠毛水怪

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會稽王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發浙東諸郡免奴為客者移置京師,以充兵役,號"樂屬"。浙東諸郡群情激忿。以此事件為導火索,東晉帝國末期,長達十二年的孫恩、盧循之亂拉開了帷幕。

孫恩、盧循之亂

黃巾起義

讓我們把時間線回撥至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這一年,頭系黃巾的貧苦農民們(多為信徒)在張角的號令亦或煽動下,呼號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揭竿而起,史稱"黃巾起義"。縱觀封建王朝史,農民起義屢見不鮮。然而"黃巾起義"的幕後策劃者張角卻與眾不同,他煽動勞苦大眾跟著他一起造反的工具尤為特殊—宗教。

孫恩、盧循之亂

遊戲中張角形象

"東漢光和中,張角為太平道,張修為五斗米道…"

東漢末年,張角以奇書《太平要術》為藍本,創立太平道教。後來他以救助人民為名,四處傳教籠絡人心,在當時已然不堪重負,生活難以為繼的貧苦大眾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從而為後來的"黃巾起義"打下了牢固的群眾基礎。

孫恩、盧循的發跡史與張角極其相似,不過其宣傳工具為張修所創立的五斗米道教。據《三國志》裴松之引《典略》記載,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教法門相似,因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鬼吏,使病者家出五斗米為常例,因故獲名五斗米教。

孫恩、盧循何許人也?

"孫恩,字靈秀,琅琊人,孫秀之族人也。世奉五斗米道。"

孫恩,琅琊人,是孫秀的晚輩族人,其家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教。

孫恩、盧循之亂

遊戲裡的孫恩形象

"孫秀字俊忠,琅琊人。初趙王倫封琅琊,秀給為近職小吏。倫數使秀作書疏,文才稱倫意。倫封趙,秀徙戶為趙人,用為侍郎,信任之。"

孫恩的祖先孫秀,初始供職為琅琊小吏,後因文章寫得好,被時任琅琊王的司馬倫看中提拔,引為心腹。後來司馬倫被封為趙王,孫秀也隨之遷了趙人戶口,受任為侍郎。孫秀不愧為五斗米教的忠實信徒,在司馬倫手下當官的時候,仍不忘潛移默化地向領導傳教。

"倫、秀並惑巫鬼,聽妖邪之說,秀使牙門趙奉詐為宣帝神語,命倫早入西宮,又言宣帝於北芒為趙王佐助。於是別立宣帝廟於芒山,謂逆謀可成。"

趙王倫相信了孫秀的無稽之談,認為自己父親(司馬懿)在九幽之下,支持自己去替代晉惠帝司馬衷,於是司馬倫與孫秀一主一僕交換了意見,統一了認知,矢志不渝地造起了自家的反。

孫恩、盧循之亂

司馬倫像

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造反還是"卓有成效"的。雖然司馬倫沒當幾天皇帝,但好歹過了一把當皇帝的癮,引起了一個時代潮流後(八王之亂,由此愈演愈烈),主僕二人雙雙殞命。

趙王倫、孫秀失敗後,孫氏家族到了孫恩這一代,已經遷居南方。孫恩的叔父孫泰,歷任東晉的將軍,太守等官職。最厲害的是以五斗米道教為媒介,得到三吳士庶的信仰,化身為五斗米道教的人間代言人。

《孫恩傳》裡講孫泰"浮狡有小才,誑誘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財產,進子女,以祈福慶"。可見,孫泰極孚人望。不過,作為一個大忽悠,忽悠一些"愚者",顯然不是孫泰的人生理想與追求。

"太子少傅王雅先與泰善,言於孝武帝,以泰知養性之方,因召回。道子以為徐州主簿,猶以道術眩惑士庶。稍遷輔國將軍…… 會稽世子元顯亦數詣泰求其祕術。"

據史書記載,當時上流階層甚至皇帝,如晉孝武帝,以及執政的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都對孫泰或者說孫泰代言的五斗米教寵信有加。究其原因,在於五斗米教有"服食之術",得之可長生。對於當時皇族崇信道家一事,我們從簡文帝的一些行為似乎也可一窺端倪。簡文帝字道萬,有兩子。一子即孝武帝字道生,另一子字道子,皇室起名用字極為考究,簡文帝取字如此,似乎側證了當時五斗米教在皇族之中的影響力。

孫恩、盧循之亂

司馬道子臥像

相比之下,孫恩的起義夥伴盧循的家譜則更加顯赫的多。

"盧循字於先,小名元龍,司空從事中郎諶之曾孫也。"

盧循太爺爺是盧諶,盧諶是范陽涿郡人,其祖上盧毓於曹魏時位列司空,盧氏更是范陽的名族。到了盧諶這一代,值永嘉之亂,四海南奔。盧諶卻堅定地選擇留在北方,然後被迫在羯族石氏的朝廷後趙當官,以致"淪陷非所"。到了盧循這一代,這支盧氏業已南渡。

孫恩、盧循之亂

遊戲裡的盧循形象

"時江東王、謝諸族方盛,北人晚渡者,朝廷悉以傖荒遇之,雖復人才可施,皆不得踐清塗。"

何謂"傖荒"?南方人嘲諷北方人粗鄙,北地荒遠,謂之"傖荒"。盧循家族乃是范陽盧氏,中原高族。因為南渡較晚,仍被辱為"傖荒"。這種心理落差,可能為自小遭受南方士族白眼的盧循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南朝門閥士族時代是最看重門第的時代,尤其婚嫁更講究門當戶對。從後來盧循迎娶孫恩之妹來看,以范陽盧氏的奕世高華,雖然淪陷非所,仍不至於淪落到與孫恩聯姻。在盧家江河日下的表象之外,恐怕還與盧循與孫恩同為五斗米教信徒有關。

東晉自淝水之戰後,謝安交權隱退,不久去世。司馬道子與其子司馬元顯接管政權,政治極其腐敗,士族的奢侈,直追西晉貴族。下層的吳人因為頻繁的服兵役和沉重的賦稅,十分痛苦。加上桓玄與執政的司馬道子父子尤為不和,東晉朝廷內部勢力互相傾軋,整個國家,烏煙瘴氣,亂象畢露。

孫恩的叔父孫泰,眼看時機成熟,決定舉扛起革命的大旗,推翻暴晉。

"泰見天下兵起,以為晉祚將終,乃煽動百姓,私集徒眾,三吳士庶多從之……會稽內史謝輶發其謀,道子誅之"

孫泰以為晉祚即將終結,便召集他的徒子徒孫一試鋒芒,未曾想被謝輶告發,出師未成便被司馬道子誅殺。於是孫恩接過叔父的大旗,繼承"五斗米教代言人"這個桂冠,於海島上,召集亡命之徒,伺機向東晉復仇。

"及元顯縱暴吳會,百姓不安,恩因其騷動,自海上攻上虞,殺縣令,因襲會稽,害內史王凝之,有眾數萬。於是會稽謝鍼、吳郡陸瓌、義興許允之、臨海周胄、永嘉張永及東陽、新安等凡八郡,一時俱起,殺長吏以應之,旬日之中,眾數十萬。"

孫恩、盧循之亂

孫恩,盧循起義

終於,孫恩等來了機會,司馬道子父子橫徵暴斂,縱暴江左,"樂屬"政策頒佈之後,老百姓們不值暴晉久矣。於是,孫恩伺機揭竿而起。此時潛伏東晉朝堂之上的五斗米教信徒紛紛造反給予響應,例如會稽謝鍼,出於會稽四姓之一的謝氏;吳郡陸瓌,出自吳郡四姓之一的陸氏。他們都是江東顯赫的士族,卻站在五斗米教這一邊。不難看出,此時五斗米教已滲透士族門閥,發展成為一股隱於朝野的龐大力量。

"於是恩據會稽,自號徵東將軍,號其黨曰"長生人"。諸賊皆燒倉廩,焚邑屋,刊木填井,虜掠財貨,相率聚於會稽。其婦女有嬰累不能去者,囊簏盛嬰兒投於水,而告之曰:"賀汝先登仙堂,我尋後就汝。""

五斗米教教義乃是追求長生,於是孫恩把跟隨他起事的黨羽稱為'長生人'。孫恩率領他的"長生人"一路燒殺擄掠,相約聚集在會稽。軍旅之中,有的婦女懷抱嬰兒不能跟隨,孫恩便讓她們用木頭製作一個搖籃,把嬰兒放置在裡面,投到水中,並妖言惑眾道:"恭喜這些嬰兒先一步去了天堂,等我們死後也會飛昇登仙。"由此可以看出,孫恩名為五斗米教的信主替天行道,實為借宗教以實現自己個人的私慾罷了。

孫恩、盧循起事後,其義軍成員多為常年居住河海邊的居民。後來,孫恩侵犯臨海,被臨海太守辛景打敗,無路可逃,自溺於海中。跟隨孫恩的信徒們開動腦筋,翻閱《太平御覽》,其中一篇《道部 尸解》引《登真隱訣》中記載,尸解有刀、兵、水、火之解。按照孫恩的死法,應歸於水解。所以孫恩投水被神化為"登仙堂",自沉被曲解為"成水仙"。

"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綠毛水怪

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會稽王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發浙東諸郡免奴為客者移置京師,以充兵役,號"樂屬"。浙東諸郡群情激忿。以此事件為導火索,東晉帝國末期,長達十二年的孫恩、盧循之亂拉開了帷幕。

孫恩、盧循之亂

黃巾起義

讓我們把時間線回撥至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這一年,頭系黃巾的貧苦農民們(多為信徒)在張角的號令亦或煽動下,呼號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揭竿而起,史稱"黃巾起義"。縱觀封建王朝史,農民起義屢見不鮮。然而"黃巾起義"的幕後策劃者張角卻與眾不同,他煽動勞苦大眾跟著他一起造反的工具尤為特殊—宗教。

孫恩、盧循之亂

遊戲中張角形象

"東漢光和中,張角為太平道,張修為五斗米道…"

東漢末年,張角以奇書《太平要術》為藍本,創立太平道教。後來他以救助人民為名,四處傳教籠絡人心,在當時已然不堪重負,生活難以為繼的貧苦大眾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從而為後來的"黃巾起義"打下了牢固的群眾基礎。

孫恩、盧循的發跡史與張角極其相似,不過其宣傳工具為張修所創立的五斗米道教。據《三國志》裴松之引《典略》記載,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教法門相似,因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鬼吏,使病者家出五斗米為常例,因故獲名五斗米教。

孫恩、盧循何許人也?

"孫恩,字靈秀,琅琊人,孫秀之族人也。世奉五斗米道。"

孫恩,琅琊人,是孫秀的晚輩族人,其家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教。

孫恩、盧循之亂

遊戲裡的孫恩形象

"孫秀字俊忠,琅琊人。初趙王倫封琅琊,秀給為近職小吏。倫數使秀作書疏,文才稱倫意。倫封趙,秀徙戶為趙人,用為侍郎,信任之。"

孫恩的祖先孫秀,初始供職為琅琊小吏,後因文章寫得好,被時任琅琊王的司馬倫看中提拔,引為心腹。後來司馬倫被封為趙王,孫秀也隨之遷了趙人戶口,受任為侍郎。孫秀不愧為五斗米教的忠實信徒,在司馬倫手下當官的時候,仍不忘潛移默化地向領導傳教。

"倫、秀並惑巫鬼,聽妖邪之說,秀使牙門趙奉詐為宣帝神語,命倫早入西宮,又言宣帝於北芒為趙王佐助。於是別立宣帝廟於芒山,謂逆謀可成。"

趙王倫相信了孫秀的無稽之談,認為自己父親(司馬懿)在九幽之下,支持自己去替代晉惠帝司馬衷,於是司馬倫與孫秀一主一僕交換了意見,統一了認知,矢志不渝地造起了自家的反。

孫恩、盧循之亂

司馬倫像

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造反還是"卓有成效"的。雖然司馬倫沒當幾天皇帝,但好歹過了一把當皇帝的癮,引起了一個時代潮流後(八王之亂,由此愈演愈烈),主僕二人雙雙殞命。

趙王倫、孫秀失敗後,孫氏家族到了孫恩這一代,已經遷居南方。孫恩的叔父孫泰,歷任東晉的將軍,太守等官職。最厲害的是以五斗米道教為媒介,得到三吳士庶的信仰,化身為五斗米道教的人間代言人。

《孫恩傳》裡講孫泰"浮狡有小才,誑誘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財產,進子女,以祈福慶"。可見,孫泰極孚人望。不過,作為一個大忽悠,忽悠一些"愚者",顯然不是孫泰的人生理想與追求。

"太子少傅王雅先與泰善,言於孝武帝,以泰知養性之方,因召回。道子以為徐州主簿,猶以道術眩惑士庶。稍遷輔國將軍…… 會稽世子元顯亦數詣泰求其祕術。"

據史書記載,當時上流階層甚至皇帝,如晉孝武帝,以及執政的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都對孫泰或者說孫泰代言的五斗米教寵信有加。究其原因,在於五斗米教有"服食之術",得之可長生。對於當時皇族崇信道家一事,我們從簡文帝的一些行為似乎也可一窺端倪。簡文帝字道萬,有兩子。一子即孝武帝字道生,另一子字道子,皇室起名用字極為考究,簡文帝取字如此,似乎側證了當時五斗米教在皇族之中的影響力。

孫恩、盧循之亂

司馬道子臥像

相比之下,孫恩的起義夥伴盧循的家譜則更加顯赫的多。

"盧循字於先,小名元龍,司空從事中郎諶之曾孫也。"

盧循太爺爺是盧諶,盧諶是范陽涿郡人,其祖上盧毓於曹魏時位列司空,盧氏更是范陽的名族。到了盧諶這一代,值永嘉之亂,四海南奔。盧諶卻堅定地選擇留在北方,然後被迫在羯族石氏的朝廷後趙當官,以致"淪陷非所"。到了盧循這一代,這支盧氏業已南渡。

孫恩、盧循之亂

遊戲裡的盧循形象

"時江東王、謝諸族方盛,北人晚渡者,朝廷悉以傖荒遇之,雖復人才可施,皆不得踐清塗。"

何謂"傖荒"?南方人嘲諷北方人粗鄙,北地荒遠,謂之"傖荒"。盧循家族乃是范陽盧氏,中原高族。因為南渡較晚,仍被辱為"傖荒"。這種心理落差,可能為自小遭受南方士族白眼的盧循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南朝門閥士族時代是最看重門第的時代,尤其婚嫁更講究門當戶對。從後來盧循迎娶孫恩之妹來看,以范陽盧氏的奕世高華,雖然淪陷非所,仍不至於淪落到與孫恩聯姻。在盧家江河日下的表象之外,恐怕還與盧循與孫恩同為五斗米教信徒有關。

東晉自淝水之戰後,謝安交權隱退,不久去世。司馬道子與其子司馬元顯接管政權,政治極其腐敗,士族的奢侈,直追西晉貴族。下層的吳人因為頻繁的服兵役和沉重的賦稅,十分痛苦。加上桓玄與執政的司馬道子父子尤為不和,東晉朝廷內部勢力互相傾軋,整個國家,烏煙瘴氣,亂象畢露。

孫恩的叔父孫泰,眼看時機成熟,決定舉扛起革命的大旗,推翻暴晉。

"泰見天下兵起,以為晉祚將終,乃煽動百姓,私集徒眾,三吳士庶多從之……會稽內史謝輶發其謀,道子誅之"

孫泰以為晉祚即將終結,便召集他的徒子徒孫一試鋒芒,未曾想被謝輶告發,出師未成便被司馬道子誅殺。於是孫恩接過叔父的大旗,繼承"五斗米教代言人"這個桂冠,於海島上,召集亡命之徒,伺機向東晉復仇。

"及元顯縱暴吳會,百姓不安,恩因其騷動,自海上攻上虞,殺縣令,因襲會稽,害內史王凝之,有眾數萬。於是會稽謝鍼、吳郡陸瓌、義興許允之、臨海周胄、永嘉張永及東陽、新安等凡八郡,一時俱起,殺長吏以應之,旬日之中,眾數十萬。"

孫恩、盧循之亂

孫恩,盧循起義

終於,孫恩等來了機會,司馬道子父子橫徵暴斂,縱暴江左,"樂屬"政策頒佈之後,老百姓們不值暴晉久矣。於是,孫恩伺機揭竿而起。此時潛伏東晉朝堂之上的五斗米教信徒紛紛造反給予響應,例如會稽謝鍼,出於會稽四姓之一的謝氏;吳郡陸瓌,出自吳郡四姓之一的陸氏。他們都是江東顯赫的士族,卻站在五斗米教這一邊。不難看出,此時五斗米教已滲透士族門閥,發展成為一股隱於朝野的龐大力量。

"於是恩據會稽,自號徵東將軍,號其黨曰"長生人"。諸賊皆燒倉廩,焚邑屋,刊木填井,虜掠財貨,相率聚於會稽。其婦女有嬰累不能去者,囊簏盛嬰兒投於水,而告之曰:"賀汝先登仙堂,我尋後就汝。""

五斗米教教義乃是追求長生,於是孫恩把跟隨他起事的黨羽稱為'長生人'。孫恩率領他的"長生人"一路燒殺擄掠,相約聚集在會稽。軍旅之中,有的婦女懷抱嬰兒不能跟隨,孫恩便讓她們用木頭製作一個搖籃,把嬰兒放置在裡面,投到水中,並妖言惑眾道:"恭喜這些嬰兒先一步去了天堂,等我們死後也會飛昇登仙。"由此可以看出,孫恩名為五斗米教的信主替天行道,實為借宗教以實現自己個人的私慾罷了。

孫恩、盧循起事後,其義軍成員多為常年居住河海邊的居民。後來,孫恩侵犯臨海,被臨海太守辛景打敗,無路可逃,自溺於海中。跟隨孫恩的信徒們開動腦筋,翻閱《太平御覽》,其中一篇《道部 尸解》引《登真隱訣》中記載,尸解有刀、兵、水、火之解。按照孫恩的死法,應歸於水解。所以孫恩投水被神化為"登仙堂",自沉被曲解為"成水仙"。

孫恩、盧循之亂

孫恩、盧循起義圖

孫恩死後,盧循接過造反的大旗,以成"水仙"為名,繼續籠絡人心,作亂廣州。後趁著東晉新晉權貴劉裕北伐之際,兵犯建康,也算得勢於一時,後雖不敵劉裕,兵敗身死,亦不負巨寇之名。

宗教一旦沾染上了政治,勢必淪為凡人手中搏殺的工具。那個時代的人們不堪現實的苦痛,希冀於來世,誤信了一眾人間"神佛"。不成想,卻隨之陷入了無底的深淵。

參考文獻:

[1],(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 [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2],(唐)房玄齡等.《晉書》 [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8.

[3],(南朝宋)劉義慶等.《世說新語 賢媛》注引傅暢《晉諸公贊》[M].中華書局出版社,2009.

[4],(樑)沈約.《宋書》[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8.

[5],(北宋)司馬光. 《資治通鑑》[M].嶽麓書社出版社,2009.

[6],陳寅恪著,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注: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