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該展覽現場


在此之前,他們復原的傳統服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參展於各大博物館和國際展會,他們不僅與英國雄獅電視臺合作了一部關於漢代文化的紀錄片,更應外交部的邀請,參加了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代表中國去展示東方服飾之美的源頭——中國正統漢服……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該展覽現場


在此之前,他們復原的傳統服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參展於各大博物館和國際展會,他們不僅與英國雄獅電視臺合作了一部關於漢代文化的紀錄片,更應外交部的邀請,參加了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代表中國去展示東方服飾之美的源頭——中國正統漢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英國雄獅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截圖


在這一切的肯定和讚譽背後,是將近十三年的堅持。

2007年,學美術專業出身的劉帥迷上了古代裝束, 出於對傳統美的喜歡和熱愛,他把幾位共同愛好同學朋友聚集在一起,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復原小組就這樣成立了。

如果說初衷是熱愛,那麼他們能夠走到今天,一定是因為專業。

“裝束復原”團隊成員多是“科班出身”,學美術、服裝設計、考古、文史都有,相關專業知識過硬,甚至不乏某些領域的佼佼者。

團隊的日常工作分工分為文史研究、美術研究、製版製作等不同的小組,有的著重研究繪畫、壁畫等資料,有的負責考據時代背景下的制度、對服飾的紋樣、製作工藝記載等文字資料的考證,有的負責紋樣復原與設計、衣服試版與製作。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該展覽現場


在此之前,他們復原的傳統服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參展於各大博物館和國際展會,他們不僅與英國雄獅電視臺合作了一部關於漢代文化的紀錄片,更應外交部的邀請,參加了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代表中國去展示東方服飾之美的源頭——中國正統漢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英國雄獅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截圖


在這一切的肯定和讚譽背後,是將近十三年的堅持。

2007年,學美術專業出身的劉帥迷上了古代裝束, 出於對傳統美的喜歡和熱愛,他把幾位共同愛好同學朋友聚集在一起,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復原小組就這樣成立了。

如果說初衷是熱愛,那麼他們能夠走到今天,一定是因為專業。

“裝束復原”團隊成員多是“科班出身”,學美術、服裝設計、考古、文史都有,相關專業知識過硬,甚至不乏某些領域的佼佼者。

團隊的日常工作分工分為文史研究、美術研究、製版製作等不同的小組,有的著重研究繪畫、壁畫等資料,有的負責考據時代背景下的制度、對服飾的紋樣、製作工藝記載等文字資料的考證,有的負責紋樣復原與設計、衣服試版與製作。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扎染製作


他們致力於研究文物和文獻資料,在歷史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復原中國的服飾、妝容、髮型等等,使之貼近歷史原本的面貌。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該展覽現場


在此之前,他們復原的傳統服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參展於各大博物館和國際展會,他們不僅與英國雄獅電視臺合作了一部關於漢代文化的紀錄片,更應外交部的邀請,參加了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代表中國去展示東方服飾之美的源頭——中國正統漢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英國雄獅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截圖


在這一切的肯定和讚譽背後,是將近十三年的堅持。

2007年,學美術專業出身的劉帥迷上了古代裝束, 出於對傳統美的喜歡和熱愛,他把幾位共同愛好同學朋友聚集在一起,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復原小組就這樣成立了。

如果說初衷是熱愛,那麼他們能夠走到今天,一定是因為專業。

“裝束復原”團隊成員多是“科班出身”,學美術、服裝設計、考古、文史都有,相關專業知識過硬,甚至不乏某些領域的佼佼者。

團隊的日常工作分工分為文史研究、美術研究、製版製作等不同的小組,有的著重研究繪畫、壁畫等資料,有的負責考據時代背景下的制度、對服飾的紋樣、製作工藝記載等文字資料的考證,有的負責紋樣復原與設計、衣服試版與製作。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扎染製作


他們致力於研究文物和文獻資料,在歷史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復原中國的服飾、妝容、髮型等等,使之貼近歷史原本的面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


復原傳統服飾,第一步是考據。

為了使每一件復原的服飾都有據可依,裝束復原團隊必須蒐集足夠多的資料。

不同於其他古物,服裝材質一方面經濟價值不高,是考古冷門區,另一方面紡織物面料易損壞,難以保存,容易失真,所以出土文物少之又少。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該展覽現場


在此之前,他們復原的傳統服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參展於各大博物館和國際展會,他們不僅與英國雄獅電視臺合作了一部關於漢代文化的紀錄片,更應外交部的邀請,參加了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代表中國去展示東方服飾之美的源頭——中國正統漢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英國雄獅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截圖


在這一切的肯定和讚譽背後,是將近十三年的堅持。

2007年,學美術專業出身的劉帥迷上了古代裝束, 出於對傳統美的喜歡和熱愛,他把幾位共同愛好同學朋友聚集在一起,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復原小組就這樣成立了。

如果說初衷是熱愛,那麼他們能夠走到今天,一定是因為專業。

“裝束復原”團隊成員多是“科班出身”,學美術、服裝設計、考古、文史都有,相關專業知識過硬,甚至不乏某些領域的佼佼者。

團隊的日常工作分工分為文史研究、美術研究、製版製作等不同的小組,有的著重研究繪畫、壁畫等資料,有的負責考據時代背景下的制度、對服飾的紋樣、製作工藝記載等文字資料的考證,有的負責紋樣復原與設計、衣服試版與製作。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扎染製作


他們致力於研究文物和文獻資料,在歷史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復原中國的服飾、妝容、髮型等等,使之貼近歷史原本的面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


復原傳統服飾,第一步是考據。

為了使每一件復原的服飾都有據可依,裝束復原團隊必須蒐集足夠多的資料。

不同於其他古物,服裝材質一方面經濟價值不高,是考古冷門區,另一方面紡織物面料易損壞,難以保存,容易失真,所以出土文物少之又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北朝武士裝束相關資料


“孤證難立”,為了使復原出來的傳統服飾能夠和出土的陶俑、絹俑、木俑和書畫文獻中的形象相互印證,環環相扣,他們研究傳世的壁畫、絹畫、書畫,梳理史書中關於服飾的記載,以及筆記、詩賦、小說等文獻中服飾描寫的部分,還以出土的墓誌銘、衣物疏等作為佐證材料,反覆證實當時的形制、配色、花紋,力求接近歷史細節。

第二步復原實踐。

為了保證真實性,服飾在製作過程中必須結合當時的工藝、技術和審美。考證了相關資料後,裝束復原團隊在服裝的選材上全部選用桑蠶絲面料。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該展覽現場


在此之前,他們復原的傳統服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參展於各大博物館和國際展會,他們不僅與英國雄獅電視臺合作了一部關於漢代文化的紀錄片,更應外交部的邀請,參加了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代表中國去展示東方服飾之美的源頭——中國正統漢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英國雄獅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截圖


在這一切的肯定和讚譽背後,是將近十三年的堅持。

2007年,學美術專業出身的劉帥迷上了古代裝束, 出於對傳統美的喜歡和熱愛,他把幾位共同愛好同學朋友聚集在一起,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復原小組就這樣成立了。

如果說初衷是熱愛,那麼他們能夠走到今天,一定是因為專業。

“裝束復原”團隊成員多是“科班出身”,學美術、服裝設計、考古、文史都有,相關專業知識過硬,甚至不乏某些領域的佼佼者。

團隊的日常工作分工分為文史研究、美術研究、製版製作等不同的小組,有的著重研究繪畫、壁畫等資料,有的負責考據時代背景下的制度、對服飾的紋樣、製作工藝記載等文字資料的考證,有的負責紋樣復原與設計、衣服試版與製作。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扎染製作


他們致力於研究文物和文獻資料,在歷史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復原中國的服飾、妝容、髮型等等,使之貼近歷史原本的面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


復原傳統服飾,第一步是考據。

為了使每一件復原的服飾都有據可依,裝束復原團隊必須蒐集足夠多的資料。

不同於其他古物,服裝材質一方面經濟價值不高,是考古冷門區,另一方面紡織物面料易損壞,難以保存,容易失真,所以出土文物少之又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北朝武士裝束相關資料


“孤證難立”,為了使復原出來的傳統服飾能夠和出土的陶俑、絹俑、木俑和書畫文獻中的形象相互印證,環環相扣,他們研究傳世的壁畫、絹畫、書畫,梳理史書中關於服飾的記載,以及筆記、詩賦、小說等文獻中服飾描寫的部分,還以出土的墓誌銘、衣物疏等作為佐證材料,反覆證實當時的形制、配色、花紋,力求接近歷史細節。

第二步復原實踐。

為了保證真實性,服飾在製作過程中必須結合當時的工藝、技術和審美。考證了相關資料後,裝束復原團隊在服裝的選材上全部選用桑蠶絲面料。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馬王堆漢墓曲裾袍復原作品


為什麼一定要製作絲綢的衣服呢?團隊成員池文匯說,“電視劇中先秦兩漢王公貴族穿得很厚重,大多數是黑色的粗麻的衣服,但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資料的對比可以發現,那個朝代甚至普通的富裕人家都能穿絲綢,王公貴族就更沒有理由穿粗麻了。”

此外,古代的印染紡織技術是十分發達的,如今已有許多技術失傳了,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一件素紗襌衣,僅有四十八克,輕薄到可以裝進火柴盒子裡,但現在的蠶已經進化到吐不出那麼細的絲了,因此現在去複製這件衣服無法做到這麼輕便了。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該展覽現場


在此之前,他們復原的傳統服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參展於各大博物館和國際展會,他們不僅與英國雄獅電視臺合作了一部關於漢代文化的紀錄片,更應外交部的邀請,參加了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代表中國去展示東方服飾之美的源頭——中國正統漢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英國雄獅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截圖


在這一切的肯定和讚譽背後,是將近十三年的堅持。

2007年,學美術專業出身的劉帥迷上了古代裝束, 出於對傳統美的喜歡和熱愛,他把幾位共同愛好同學朋友聚集在一起,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復原小組就這樣成立了。

如果說初衷是熱愛,那麼他們能夠走到今天,一定是因為專業。

“裝束復原”團隊成員多是“科班出身”,學美術、服裝設計、考古、文史都有,相關專業知識過硬,甚至不乏某些領域的佼佼者。

團隊的日常工作分工分為文史研究、美術研究、製版製作等不同的小組,有的著重研究繪畫、壁畫等資料,有的負責考據時代背景下的制度、對服飾的紋樣、製作工藝記載等文字資料的考證,有的負責紋樣復原與設計、衣服試版與製作。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扎染製作


他們致力於研究文物和文獻資料,在歷史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復原中國的服飾、妝容、髮型等等,使之貼近歷史原本的面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


復原傳統服飾,第一步是考據。

為了使每一件復原的服飾都有據可依,裝束復原團隊必須蒐集足夠多的資料。

不同於其他古物,服裝材質一方面經濟價值不高,是考古冷門區,另一方面紡織物面料易損壞,難以保存,容易失真,所以出土文物少之又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北朝武士裝束相關資料


“孤證難立”,為了使復原出來的傳統服飾能夠和出土的陶俑、絹俑、木俑和書畫文獻中的形象相互印證,環環相扣,他們研究傳世的壁畫、絹畫、書畫,梳理史書中關於服飾的記載,以及筆記、詩賦、小說等文獻中服飾描寫的部分,還以出土的墓誌銘、衣物疏等作為佐證材料,反覆證實當時的形制、配色、花紋,力求接近歷史細節。

第二步復原實踐。

為了保證真實性,服飾在製作過程中必須結合當時的工藝、技術和審美。考證了相關資料後,裝束復原團隊在服裝的選材上全部選用桑蠶絲面料。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馬王堆漢墓曲裾袍復原作品


為什麼一定要製作絲綢的衣服呢?團隊成員池文匯說,“電視劇中先秦兩漢王公貴族穿得很厚重,大多數是黑色的粗麻的衣服,但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資料的對比可以發現,那個朝代甚至普通的富裕人家都能穿絲綢,王公貴族就更沒有理由穿粗麻了。”

此外,古代的印染紡織技術是十分發達的,如今已有許多技術失傳了,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一件素紗襌衣,僅有四十八克,輕薄到可以裝進火柴盒子裡,但現在的蠶已經進化到吐不出那麼細的絲了,因此現在去複製這件衣服無法做到這麼輕便了。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該展覽現場


在此之前,他們復原的傳統服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參展於各大博物館和國際展會,他們不僅與英國雄獅電視臺合作了一部關於漢代文化的紀錄片,更應外交部的邀請,參加了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代表中國去展示東方服飾之美的源頭——中國正統漢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英國雄獅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截圖


在這一切的肯定和讚譽背後,是將近十三年的堅持。

2007年,學美術專業出身的劉帥迷上了古代裝束, 出於對傳統美的喜歡和熱愛,他把幾位共同愛好同學朋友聚集在一起,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復原小組就這樣成立了。

如果說初衷是熱愛,那麼他們能夠走到今天,一定是因為專業。

“裝束復原”團隊成員多是“科班出身”,學美術、服裝設計、考古、文史都有,相關專業知識過硬,甚至不乏某些領域的佼佼者。

團隊的日常工作分工分為文史研究、美術研究、製版製作等不同的小組,有的著重研究繪畫、壁畫等資料,有的負責考據時代背景下的制度、對服飾的紋樣、製作工藝記載等文字資料的考證,有的負責紋樣復原與設計、衣服試版與製作。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扎染製作


他們致力於研究文物和文獻資料,在歷史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復原中國的服飾、妝容、髮型等等,使之貼近歷史原本的面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


復原傳統服飾,第一步是考據。

為了使每一件復原的服飾都有據可依,裝束復原團隊必須蒐集足夠多的資料。

不同於其他古物,服裝材質一方面經濟價值不高,是考古冷門區,另一方面紡織物面料易損壞,難以保存,容易失真,所以出土文物少之又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北朝武士裝束相關資料


“孤證難立”,為了使復原出來的傳統服飾能夠和出土的陶俑、絹俑、木俑和書畫文獻中的形象相互印證,環環相扣,他們研究傳世的壁畫、絹畫、書畫,梳理史書中關於服飾的記載,以及筆記、詩賦、小說等文獻中服飾描寫的部分,還以出土的墓誌銘、衣物疏等作為佐證材料,反覆證實當時的形制、配色、花紋,力求接近歷史細節。

第二步復原實踐。

為了保證真實性,服飾在製作過程中必須結合當時的工藝、技術和審美。考證了相關資料後,裝束復原團隊在服裝的選材上全部選用桑蠶絲面料。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馬王堆漢墓曲裾袍復原作品


為什麼一定要製作絲綢的衣服呢?團隊成員池文匯說,“電視劇中先秦兩漢王公貴族穿得很厚重,大多數是黑色的粗麻的衣服,但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資料的對比可以發現,那個朝代甚至普通的富裕人家都能穿絲綢,王公貴族就更沒有理由穿粗麻了。”

此外,古代的印染紡織技術是十分發達的,如今已有許多技術失傳了,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一件素紗襌衣,僅有四十八克,輕薄到可以裝進火柴盒子裡,但現在的蠶已經進化到吐不出那麼細的絲了,因此現在去複製這件衣服無法做到這麼輕便了。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裝束復原小組的作品


每個時期的織物質感都不一樣,他們儘可能地仿造當時的紡織印染工藝,去復原它的質感;從選取材料到織物紋樣復原,通常要實驗很多遍,不斷地調整它的版型、結構和材質,才能讓它呈現出壁畫或陶俑上的形態。

最後,服飾和髮型妝容一個都不能少。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該展覽現場


在此之前,他們復原的傳統服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參展於各大博物館和國際展會,他們不僅與英國雄獅電視臺合作了一部關於漢代文化的紀錄片,更應外交部的邀請,參加了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代表中國去展示東方服飾之美的源頭——中國正統漢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英國雄獅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截圖


在這一切的肯定和讚譽背後,是將近十三年的堅持。

2007年,學美術專業出身的劉帥迷上了古代裝束, 出於對傳統美的喜歡和熱愛,他把幾位共同愛好同學朋友聚集在一起,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復原小組就這樣成立了。

如果說初衷是熱愛,那麼他們能夠走到今天,一定是因為專業。

“裝束復原”團隊成員多是“科班出身”,學美術、服裝設計、考古、文史都有,相關專業知識過硬,甚至不乏某些領域的佼佼者。

團隊的日常工作分工分為文史研究、美術研究、製版製作等不同的小組,有的著重研究繪畫、壁畫等資料,有的負責考據時代背景下的制度、對服飾的紋樣、製作工藝記載等文字資料的考證,有的負責紋樣復原與設計、衣服試版與製作。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扎染製作


他們致力於研究文物和文獻資料,在歷史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復原中國的服飾、妝容、髮型等等,使之貼近歷史原本的面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


復原傳統服飾,第一步是考據。

為了使每一件復原的服飾都有據可依,裝束復原團隊必須蒐集足夠多的資料。

不同於其他古物,服裝材質一方面經濟價值不高,是考古冷門區,另一方面紡織物面料易損壞,難以保存,容易失真,所以出土文物少之又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北朝武士裝束相關資料


“孤證難立”,為了使復原出來的傳統服飾能夠和出土的陶俑、絹俑、木俑和書畫文獻中的形象相互印證,環環相扣,他們研究傳世的壁畫、絹畫、書畫,梳理史書中關於服飾的記載,以及筆記、詩賦、小說等文獻中服飾描寫的部分,還以出土的墓誌銘、衣物疏等作為佐證材料,反覆證實當時的形制、配色、花紋,力求接近歷史細節。

第二步復原實踐。

為了保證真實性,服飾在製作過程中必須結合當時的工藝、技術和審美。考證了相關資料後,裝束復原團隊在服裝的選材上全部選用桑蠶絲面料。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馬王堆漢墓曲裾袍復原作品


為什麼一定要製作絲綢的衣服呢?團隊成員池文匯說,“電視劇中先秦兩漢王公貴族穿得很厚重,大多數是黑色的粗麻的衣服,但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資料的對比可以發現,那個朝代甚至普通的富裕人家都能穿絲綢,王公貴族就更沒有理由穿粗麻了。”

此外,古代的印染紡織技術是十分發達的,如今已有許多技術失傳了,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一件素紗襌衣,僅有四十八克,輕薄到可以裝進火柴盒子裡,但現在的蠶已經進化到吐不出那麼細的絲了,因此現在去複製這件衣服無法做到這麼輕便了。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裝束復原小組的作品


每個時期的織物質感都不一樣,他們儘可能地仿造當時的紡織印染工藝,去復原它的質感;從選取材料到織物紋樣復原,通常要實驗很多遍,不斷地調整它的版型、結構和材質,才能讓它呈現出壁畫或陶俑上的形態。

最後,服飾和髮型妝容一個都不能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西晉時期的妝發


他們在選模特和妝發上面也力求接近真實。

先秦的女孩妝容是較為素雅的風格,一般會先敷粉,然後在脣上點胭脂,畫長長的娥眉;東漢魏晉跟西漢相比,畫的是粗眉,而且髮髻變成了高髻;魏晉的化妝術更加精進,出現了紫粉——就相當於現在的紫色隔離霜,唐代女子則以豐腴豔麗為美,所畫的眉型和脣形都有講究。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該展覽現場


在此之前,他們復原的傳統服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參展於各大博物館和國際展會,他們不僅與英國雄獅電視臺合作了一部關於漢代文化的紀錄片,更應外交部的邀請,參加了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代表中國去展示東方服飾之美的源頭——中國正統漢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英國雄獅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截圖


在這一切的肯定和讚譽背後,是將近十三年的堅持。

2007年,學美術專業出身的劉帥迷上了古代裝束, 出於對傳統美的喜歡和熱愛,他把幾位共同愛好同學朋友聚集在一起,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復原小組就這樣成立了。

如果說初衷是熱愛,那麼他們能夠走到今天,一定是因為專業。

“裝束復原”團隊成員多是“科班出身”,學美術、服裝設計、考古、文史都有,相關專業知識過硬,甚至不乏某些領域的佼佼者。

團隊的日常工作分工分為文史研究、美術研究、製版製作等不同的小組,有的著重研究繪畫、壁畫等資料,有的負責考據時代背景下的制度、對服飾的紋樣、製作工藝記載等文字資料的考證,有的負責紋樣復原與設計、衣服試版與製作。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扎染製作


他們致力於研究文物和文獻資料,在歷史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復原中國的服飾、妝容、髮型等等,使之貼近歷史原本的面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


復原傳統服飾,第一步是考據。

為了使每一件復原的服飾都有據可依,裝束復原團隊必須蒐集足夠多的資料。

不同於其他古物,服裝材質一方面經濟價值不高,是考古冷門區,另一方面紡織物面料易損壞,難以保存,容易失真,所以出土文物少之又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北朝武士裝束相關資料


“孤證難立”,為了使復原出來的傳統服飾能夠和出土的陶俑、絹俑、木俑和書畫文獻中的形象相互印證,環環相扣,他們研究傳世的壁畫、絹畫、書畫,梳理史書中關於服飾的記載,以及筆記、詩賦、小說等文獻中服飾描寫的部分,還以出土的墓誌銘、衣物疏等作為佐證材料,反覆證實當時的形制、配色、花紋,力求接近歷史細節。

第二步復原實踐。

為了保證真實性,服飾在製作過程中必須結合當時的工藝、技術和審美。考證了相關資料後,裝束復原團隊在服裝的選材上全部選用桑蠶絲面料。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馬王堆漢墓曲裾袍復原作品


為什麼一定要製作絲綢的衣服呢?團隊成員池文匯說,“電視劇中先秦兩漢王公貴族穿得很厚重,大多數是黑色的粗麻的衣服,但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資料的對比可以發現,那個朝代甚至普通的富裕人家都能穿絲綢,王公貴族就更沒有理由穿粗麻了。”

此外,古代的印染紡織技術是十分發達的,如今已有許多技術失傳了,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一件素紗襌衣,僅有四十八克,輕薄到可以裝進火柴盒子裡,但現在的蠶已經進化到吐不出那麼細的絲了,因此現在去複製這件衣服無法做到這麼輕便了。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裝束復原小組的作品


每個時期的織物質感都不一樣,他們儘可能地仿造當時的紡織印染工藝,去復原它的質感;從選取材料到織物紋樣復原,通常要實驗很多遍,不斷地調整它的版型、結構和材質,才能讓它呈現出壁畫或陶俑上的形態。

最後,服飾和髮型妝容一個都不能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西晉時期的妝發


他們在選模特和妝發上面也力求接近真實。

先秦的女孩妝容是較為素雅的風格,一般會先敷粉,然後在脣上點胭脂,畫長長的娥眉;東漢魏晉跟西漢相比,畫的是粗眉,而且髮髻變成了高髻;魏晉的化妝術更加精進,出現了紫粉——就相當於現在的紫色隔離霜,唐代女子則以豐腴豔麗為美,所畫的眉型和脣形都有講究。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螺髻美人


在這樣嚴謹考究的前提下復原出來的作品,渾然一體,最接近當時生活的風貌,因此當他們在博物館展出的時候,連文物專家都說,模特簡直就是從壁畫中走出來的。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該展覽現場


在此之前,他們復原的傳統服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參展於各大博物館和國際展會,他們不僅與英國雄獅電視臺合作了一部關於漢代文化的紀錄片,更應外交部的邀請,參加了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代表中國去展示東方服飾之美的源頭——中國正統漢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英國雄獅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截圖


在這一切的肯定和讚譽背後,是將近十三年的堅持。

2007年,學美術專業出身的劉帥迷上了古代裝束, 出於對傳統美的喜歡和熱愛,他把幾位共同愛好同學朋友聚集在一起,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復原小組就這樣成立了。

如果說初衷是熱愛,那麼他們能夠走到今天,一定是因為專業。

“裝束復原”團隊成員多是“科班出身”,學美術、服裝設計、考古、文史都有,相關專業知識過硬,甚至不乏某些領域的佼佼者。

團隊的日常工作分工分為文史研究、美術研究、製版製作等不同的小組,有的著重研究繪畫、壁畫等資料,有的負責考據時代背景下的制度、對服飾的紋樣、製作工藝記載等文字資料的考證,有的負責紋樣復原與設計、衣服試版與製作。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扎染製作


他們致力於研究文物和文獻資料,在歷史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復原中國的服飾、妝容、髮型等等,使之貼近歷史原本的面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


復原傳統服飾,第一步是考據。

為了使每一件復原的服飾都有據可依,裝束復原團隊必須蒐集足夠多的資料。

不同於其他古物,服裝材質一方面經濟價值不高,是考古冷門區,另一方面紡織物面料易損壞,難以保存,容易失真,所以出土文物少之又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北朝武士裝束相關資料


“孤證難立”,為了使復原出來的傳統服飾能夠和出土的陶俑、絹俑、木俑和書畫文獻中的形象相互印證,環環相扣,他們研究傳世的壁畫、絹畫、書畫,梳理史書中關於服飾的記載,以及筆記、詩賦、小說等文獻中服飾描寫的部分,還以出土的墓誌銘、衣物疏等作為佐證材料,反覆證實當時的形制、配色、花紋,力求接近歷史細節。

第二步復原實踐。

為了保證真實性,服飾在製作過程中必須結合當時的工藝、技術和審美。考證了相關資料後,裝束復原團隊在服裝的選材上全部選用桑蠶絲面料。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馬王堆漢墓曲裾袍復原作品


為什麼一定要製作絲綢的衣服呢?團隊成員池文匯說,“電視劇中先秦兩漢王公貴族穿得很厚重,大多數是黑色的粗麻的衣服,但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資料的對比可以發現,那個朝代甚至普通的富裕人家都能穿絲綢,王公貴族就更沒有理由穿粗麻了。”

此外,古代的印染紡織技術是十分發達的,如今已有許多技術失傳了,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一件素紗襌衣,僅有四十八克,輕薄到可以裝進火柴盒子裡,但現在的蠶已經進化到吐不出那麼細的絲了,因此現在去複製這件衣服無法做到這麼輕便了。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裝束復原小組的作品


每個時期的織物質感都不一樣,他們儘可能地仿造當時的紡織印染工藝,去復原它的質感;從選取材料到織物紋樣復原,通常要實驗很多遍,不斷地調整它的版型、結構和材質,才能讓它呈現出壁畫或陶俑上的形態。

最後,服飾和髮型妝容一個都不能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西晉時期的妝發


他們在選模特和妝發上面也力求接近真實。

先秦的女孩妝容是較為素雅的風格,一般會先敷粉,然後在脣上點胭脂,畫長長的娥眉;東漢魏晉跟西漢相比,畫的是粗眉,而且髮髻變成了高髻;魏晉的化妝術更加精進,出現了紫粉——就相當於現在的紫色隔離霜,唐代女子則以豐腴豔麗為美,所畫的眉型和脣形都有講究。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螺髻美人


在這樣嚴謹考究的前提下復原出來的作品,渾然一體,最接近當時生活的風貌,因此當他們在博物館展出的時候,連文物專家都說,模特簡直就是從壁畫中走出來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史為鑑,可以明興衰

“既然已經回不到過去了,那麼高度還原這些服飾有什麼意義呢?”

面對這樣的疑問,裝束復原小組的成員們說,“復原漢服的目的並不是讓大家以後每天都穿成這樣,而是通過對傳統服飾文化的整理和挖掘,找回中國自己的審美,讓大家“知來處,明去處”。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該展覽現場


在此之前,他們復原的傳統服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參展於各大博物館和國際展會,他們不僅與英國雄獅電視臺合作了一部關於漢代文化的紀錄片,更應外交部的邀請,參加了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代表中國去展示東方服飾之美的源頭——中國正統漢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英國雄獅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截圖


在這一切的肯定和讚譽背後,是將近十三年的堅持。

2007年,學美術專業出身的劉帥迷上了古代裝束, 出於對傳統美的喜歡和熱愛,他把幾位共同愛好同學朋友聚集在一起,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復原小組就這樣成立了。

如果說初衷是熱愛,那麼他們能夠走到今天,一定是因為專業。

“裝束復原”團隊成員多是“科班出身”,學美術、服裝設計、考古、文史都有,相關專業知識過硬,甚至不乏某些領域的佼佼者。

團隊的日常工作分工分為文史研究、美術研究、製版製作等不同的小組,有的著重研究繪畫、壁畫等資料,有的負責考據時代背景下的制度、對服飾的紋樣、製作工藝記載等文字資料的考證,有的負責紋樣復原與設計、衣服試版與製作。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扎染製作


他們致力於研究文物和文獻資料,在歷史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復原中國的服飾、妝容、髮型等等,使之貼近歷史原本的面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


復原傳統服飾,第一步是考據。

為了使每一件復原的服飾都有據可依,裝束復原團隊必須蒐集足夠多的資料。

不同於其他古物,服裝材質一方面經濟價值不高,是考古冷門區,另一方面紡織物面料易損壞,難以保存,容易失真,所以出土文物少之又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北朝武士裝束相關資料


“孤證難立”,為了使復原出來的傳統服飾能夠和出土的陶俑、絹俑、木俑和書畫文獻中的形象相互印證,環環相扣,他們研究傳世的壁畫、絹畫、書畫,梳理史書中關於服飾的記載,以及筆記、詩賦、小說等文獻中服飾描寫的部分,還以出土的墓誌銘、衣物疏等作為佐證材料,反覆證實當時的形制、配色、花紋,力求接近歷史細節。

第二步復原實踐。

為了保證真實性,服飾在製作過程中必須結合當時的工藝、技術和審美。考證了相關資料後,裝束復原團隊在服裝的選材上全部選用桑蠶絲面料。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馬王堆漢墓曲裾袍復原作品


為什麼一定要製作絲綢的衣服呢?團隊成員池文匯說,“電視劇中先秦兩漢王公貴族穿得很厚重,大多數是黑色的粗麻的衣服,但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資料的對比可以發現,那個朝代甚至普通的富裕人家都能穿絲綢,王公貴族就更沒有理由穿粗麻了。”

此外,古代的印染紡織技術是十分發達的,如今已有許多技術失傳了,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一件素紗襌衣,僅有四十八克,輕薄到可以裝進火柴盒子裡,但現在的蠶已經進化到吐不出那麼細的絲了,因此現在去複製這件衣服無法做到這麼輕便了。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裝束復原小組的作品


每個時期的織物質感都不一樣,他們儘可能地仿造當時的紡織印染工藝,去復原它的質感;從選取材料到織物紋樣復原,通常要實驗很多遍,不斷地調整它的版型、結構和材質,才能讓它呈現出壁畫或陶俑上的形態。

最後,服飾和髮型妝容一個都不能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西晉時期的妝發


他們在選模特和妝發上面也力求接近真實。

先秦的女孩妝容是較為素雅的風格,一般會先敷粉,然後在脣上點胭脂,畫長長的娥眉;東漢魏晉跟西漢相比,畫的是粗眉,而且髮髻變成了高髻;魏晉的化妝術更加精進,出現了紫粉——就相當於現在的紫色隔離霜,唐代女子則以豐腴豔麗為美,所畫的眉型和脣形都有講究。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螺髻美人


在這樣嚴謹考究的前提下復原出來的作品,渾然一體,最接近當時生活的風貌,因此當他們在博物館展出的時候,連文物專家都說,模特簡直就是從壁畫中走出來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史為鑑,可以明興衰

“既然已經回不到過去了,那麼高度還原這些服飾有什麼意義呢?”

面對這樣的疑問,裝束復原小組的成員們說,“復原漢服的目的並不是讓大家以後每天都穿成這樣,而是通過對傳統服飾文化的整理和挖掘,找回中國自己的審美,讓大家“知來處,明去處”。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唐文宗時期仕女裝束


穿在身上的服飾,不僅僅代表了那個朝代的審美,更體現了當時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通過外在表象來了解中華的歷史。留住傳統之美,不讓千年前的中華衣裳,在後人的想象中只是“影樓戲服”。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該展覽現場


在此之前,他們復原的傳統服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參展於各大博物館和國際展會,他們不僅與英國雄獅電視臺合作了一部關於漢代文化的紀錄片,更應外交部的邀請,參加了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代表中國去展示東方服飾之美的源頭——中國正統漢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英國雄獅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截圖


在這一切的肯定和讚譽背後,是將近十三年的堅持。

2007年,學美術專業出身的劉帥迷上了古代裝束, 出於對傳統美的喜歡和熱愛,他把幾位共同愛好同學朋友聚集在一起,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復原小組就這樣成立了。

如果說初衷是熱愛,那麼他們能夠走到今天,一定是因為專業。

“裝束復原”團隊成員多是“科班出身”,學美術、服裝設計、考古、文史都有,相關專業知識過硬,甚至不乏某些領域的佼佼者。

團隊的日常工作分工分為文史研究、美術研究、製版製作等不同的小組,有的著重研究繪畫、壁畫等資料,有的負責考據時代背景下的制度、對服飾的紋樣、製作工藝記載等文字資料的考證,有的負責紋樣復原與設計、衣服試版與製作。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扎染製作


他們致力於研究文物和文獻資料,在歷史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復原中國的服飾、妝容、髮型等等,使之貼近歷史原本的面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


復原傳統服飾,第一步是考據。

為了使每一件復原的服飾都有據可依,裝束復原團隊必須蒐集足夠多的資料。

不同於其他古物,服裝材質一方面經濟價值不高,是考古冷門區,另一方面紡織物面料易損壞,難以保存,容易失真,所以出土文物少之又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北朝武士裝束相關資料


“孤證難立”,為了使復原出來的傳統服飾能夠和出土的陶俑、絹俑、木俑和書畫文獻中的形象相互印證,環環相扣,他們研究傳世的壁畫、絹畫、書畫,梳理史書中關於服飾的記載,以及筆記、詩賦、小說等文獻中服飾描寫的部分,還以出土的墓誌銘、衣物疏等作為佐證材料,反覆證實當時的形制、配色、花紋,力求接近歷史細節。

第二步復原實踐。

為了保證真實性,服飾在製作過程中必須結合當時的工藝、技術和審美。考證了相關資料後,裝束復原團隊在服裝的選材上全部選用桑蠶絲面料。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馬王堆漢墓曲裾袍復原作品


為什麼一定要製作絲綢的衣服呢?團隊成員池文匯說,“電視劇中先秦兩漢王公貴族穿得很厚重,大多數是黑色的粗麻的衣服,但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資料的對比可以發現,那個朝代甚至普通的富裕人家都能穿絲綢,王公貴族就更沒有理由穿粗麻了。”

此外,古代的印染紡織技術是十分發達的,如今已有許多技術失傳了,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一件素紗襌衣,僅有四十八克,輕薄到可以裝進火柴盒子裡,但現在的蠶已經進化到吐不出那麼細的絲了,因此現在去複製這件衣服無法做到這麼輕便了。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裝束復原小組的作品


每個時期的織物質感都不一樣,他們儘可能地仿造當時的紡織印染工藝,去復原它的質感;從選取材料到織物紋樣復原,通常要實驗很多遍,不斷地調整它的版型、結構和材質,才能讓它呈現出壁畫或陶俑上的形態。

最後,服飾和髮型妝容一個都不能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西晉時期的妝發


他們在選模特和妝發上面也力求接近真實。

先秦的女孩妝容是較為素雅的風格,一般會先敷粉,然後在脣上點胭脂,畫長長的娥眉;東漢魏晉跟西漢相比,畫的是粗眉,而且髮髻變成了高髻;魏晉的化妝術更加精進,出現了紫粉——就相當於現在的紫色隔離霜,唐代女子則以豐腴豔麗為美,所畫的眉型和脣形都有講究。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螺髻美人


在這樣嚴謹考究的前提下復原出來的作品,渾然一體,最接近當時生活的風貌,因此當他們在博物館展出的時候,連文物專家都說,模特簡直就是從壁畫中走出來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史為鑑,可以明興衰

“既然已經回不到過去了,那麼高度還原這些服飾有什麼意義呢?”

面對這樣的疑問,裝束復原小組的成員們說,“復原漢服的目的並不是讓大家以後每天都穿成這樣,而是通過對傳統服飾文化的整理和挖掘,找回中國自己的審美,讓大家“知來處,明去處”。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唐文宗時期仕女裝束


穿在身上的服飾,不僅僅代表了那個朝代的審美,更體現了當時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通過外在表象來了解中華的歷史。留住傳統之美,不讓千年前的中華衣裳,在後人的想象中只是“影樓戲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初唐帷帽仕女


在復原各個朝代的服飾時,小組成員意識到衣服是以人為本的,古人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改善服裝,那麼在復原的過程中,如果剝離和忽視了穿著功能,就有點捨本逐末了。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該展覽現場


在此之前,他們復原的傳統服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參展於各大博物館和國際展會,他們不僅與英國雄獅電視臺合作了一部關於漢代文化的紀錄片,更應外交部的邀請,參加了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代表中國去展示東方服飾之美的源頭——中國正統漢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英國雄獅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截圖


在這一切的肯定和讚譽背後,是將近十三年的堅持。

2007年,學美術專業出身的劉帥迷上了古代裝束, 出於對傳統美的喜歡和熱愛,他把幾位共同愛好同學朋友聚集在一起,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復原小組就這樣成立了。

如果說初衷是熱愛,那麼他們能夠走到今天,一定是因為專業。

“裝束復原”團隊成員多是“科班出身”,學美術、服裝設計、考古、文史都有,相關專業知識過硬,甚至不乏某些領域的佼佼者。

團隊的日常工作分工分為文史研究、美術研究、製版製作等不同的小組,有的著重研究繪畫、壁畫等資料,有的負責考據時代背景下的制度、對服飾的紋樣、製作工藝記載等文字資料的考證,有的負責紋樣復原與設計、衣服試版與製作。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扎染製作


他們致力於研究文物和文獻資料,在歷史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復原中國的服飾、妝容、髮型等等,使之貼近歷史原本的面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


復原傳統服飾,第一步是考據。

為了使每一件復原的服飾都有據可依,裝束復原團隊必須蒐集足夠多的資料。

不同於其他古物,服裝材質一方面經濟價值不高,是考古冷門區,另一方面紡織物面料易損壞,難以保存,容易失真,所以出土文物少之又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北朝武士裝束相關資料


“孤證難立”,為了使復原出來的傳統服飾能夠和出土的陶俑、絹俑、木俑和書畫文獻中的形象相互印證,環環相扣,他們研究傳世的壁畫、絹畫、書畫,梳理史書中關於服飾的記載,以及筆記、詩賦、小說等文獻中服飾描寫的部分,還以出土的墓誌銘、衣物疏等作為佐證材料,反覆證實當時的形制、配色、花紋,力求接近歷史細節。

第二步復原實踐。

為了保證真實性,服飾在製作過程中必須結合當時的工藝、技術和審美。考證了相關資料後,裝束復原團隊在服裝的選材上全部選用桑蠶絲面料。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馬王堆漢墓曲裾袍復原作品


為什麼一定要製作絲綢的衣服呢?團隊成員池文匯說,“電視劇中先秦兩漢王公貴族穿得很厚重,大多數是黑色的粗麻的衣服,但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資料的對比可以發現,那個朝代甚至普通的富裕人家都能穿絲綢,王公貴族就更沒有理由穿粗麻了。”

此外,古代的印染紡織技術是十分發達的,如今已有許多技術失傳了,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一件素紗襌衣,僅有四十八克,輕薄到可以裝進火柴盒子裡,但現在的蠶已經進化到吐不出那麼細的絲了,因此現在去複製這件衣服無法做到這麼輕便了。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裝束復原小組的作品


每個時期的織物質感都不一樣,他們儘可能地仿造當時的紡織印染工藝,去復原它的質感;從選取材料到織物紋樣復原,通常要實驗很多遍,不斷地調整它的版型、結構和材質,才能讓它呈現出壁畫或陶俑上的形態。

最後,服飾和髮型妝容一個都不能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西晉時期的妝發


他們在選模特和妝發上面也力求接近真實。

先秦的女孩妝容是較為素雅的風格,一般會先敷粉,然後在脣上點胭脂,畫長長的娥眉;東漢魏晉跟西漢相比,畫的是粗眉,而且髮髻變成了高髻;魏晉的化妝術更加精進,出現了紫粉——就相當於現在的紫色隔離霜,唐代女子則以豐腴豔麗為美,所畫的眉型和脣形都有講究。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螺髻美人


在這樣嚴謹考究的前提下復原出來的作品,渾然一體,最接近當時生活的風貌,因此當他們在博物館展出的時候,連文物專家都說,模特簡直就是從壁畫中走出來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史為鑑,可以明興衰

“既然已經回不到過去了,那麼高度還原這些服飾有什麼意義呢?”

面對這樣的疑問,裝束復原小組的成員們說,“復原漢服的目的並不是讓大家以後每天都穿成這樣,而是通過對傳統服飾文化的整理和挖掘,找回中國自己的審美,讓大家“知來處,明去處”。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唐文宗時期仕女裝束


穿在身上的服飾,不僅僅代表了那個朝代的審美,更體現了當時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通過外在表象來了解中華的歷史。留住傳統之美,不讓千年前的中華衣裳,在後人的想象中只是“影樓戲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初唐帷帽仕女


在復原各個朝代的服飾時,小組成員意識到衣服是以人為本的,古人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改善服裝,那麼在復原的過程中,如果剝離和忽視了穿著功能,就有點捨本逐末了。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宋初服飾


比如在推廣漢服時,有人對穿漢服能否戴眼鏡提出質疑,這裡面的多數人會去羅列古代的資料,告訴別人古代也有眼鏡之類的。

團隊成員認為,豐富的歷史積澱是歷代的創造疊加、交融所形成的,所以,在漢服復興的語境下,穿衣是以用為主導,古代有的當然可以去借鑑和參考,古代沒有的,只要現在有這個需求,它當然可以有。

只有貼近生活,傳統漢服才能提高傳播度和認可度。

後記


如今,裝束復原小組的成員越來越多,他們也不再僅限於復原中國傳統服飾,還涉及了妝容、器樂等相關物質文化的領域,把華夏風貌越來越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該展覽現場


在此之前,他們復原的傳統服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參展於各大博物館和國際展會,他們不僅與英國雄獅電視臺合作了一部關於漢代文化的紀錄片,更應外交部的邀請,參加了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代表中國去展示東方服飾之美的源頭——中國正統漢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英國雄獅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截圖


在這一切的肯定和讚譽背後,是將近十三年的堅持。

2007年,學美術專業出身的劉帥迷上了古代裝束, 出於對傳統美的喜歡和熱愛,他把幾位共同愛好同學朋友聚集在一起,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復原小組就這樣成立了。

如果說初衷是熱愛,那麼他們能夠走到今天,一定是因為專業。

“裝束復原”團隊成員多是“科班出身”,學美術、服裝設計、考古、文史都有,相關專業知識過硬,甚至不乏某些領域的佼佼者。

團隊的日常工作分工分為文史研究、美術研究、製版製作等不同的小組,有的著重研究繪畫、壁畫等資料,有的負責考據時代背景下的制度、對服飾的紋樣、製作工藝記載等文字資料的考證,有的負責紋樣復原與設計、衣服試版與製作。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扎染製作


他們致力於研究文物和文獻資料,在歷史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復原中國的服飾、妝容、髮型等等,使之貼近歷史原本的面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


復原傳統服飾,第一步是考據。

為了使每一件復原的服飾都有據可依,裝束復原團隊必須蒐集足夠多的資料。

不同於其他古物,服裝材質一方面經濟價值不高,是考古冷門區,另一方面紡織物面料易損壞,難以保存,容易失真,所以出土文物少之又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北朝武士裝束相關資料


“孤證難立”,為了使復原出來的傳統服飾能夠和出土的陶俑、絹俑、木俑和書畫文獻中的形象相互印證,環環相扣,他們研究傳世的壁畫、絹畫、書畫,梳理史書中關於服飾的記載,以及筆記、詩賦、小說等文獻中服飾描寫的部分,還以出土的墓誌銘、衣物疏等作為佐證材料,反覆證實當時的形制、配色、花紋,力求接近歷史細節。

第二步復原實踐。

為了保證真實性,服飾在製作過程中必須結合當時的工藝、技術和審美。考證了相關資料後,裝束復原團隊在服裝的選材上全部選用桑蠶絲面料。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馬王堆漢墓曲裾袍復原作品


為什麼一定要製作絲綢的衣服呢?團隊成員池文匯說,“電視劇中先秦兩漢王公貴族穿得很厚重,大多數是黑色的粗麻的衣服,但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資料的對比可以發現,那個朝代甚至普通的富裕人家都能穿絲綢,王公貴族就更沒有理由穿粗麻了。”

此外,古代的印染紡織技術是十分發達的,如今已有許多技術失傳了,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一件素紗襌衣,僅有四十八克,輕薄到可以裝進火柴盒子裡,但現在的蠶已經進化到吐不出那麼細的絲了,因此現在去複製這件衣服無法做到這麼輕便了。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裝束復原小組的作品


每個時期的織物質感都不一樣,他們儘可能地仿造當時的紡織印染工藝,去復原它的質感;從選取材料到織物紋樣復原,通常要實驗很多遍,不斷地調整它的版型、結構和材質,才能讓它呈現出壁畫或陶俑上的形態。

最後,服飾和髮型妝容一個都不能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西晉時期的妝發


他們在選模特和妝發上面也力求接近真實。

先秦的女孩妝容是較為素雅的風格,一般會先敷粉,然後在脣上點胭脂,畫長長的娥眉;東漢魏晉跟西漢相比,畫的是粗眉,而且髮髻變成了高髻;魏晉的化妝術更加精進,出現了紫粉——就相當於現在的紫色隔離霜,唐代女子則以豐腴豔麗為美,所畫的眉型和脣形都有講究。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螺髻美人


在這樣嚴謹考究的前提下復原出來的作品,渾然一體,最接近當時生活的風貌,因此當他們在博物館展出的時候,連文物專家都說,模特簡直就是從壁畫中走出來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史為鑑,可以明興衰

“既然已經回不到過去了,那麼高度還原這些服飾有什麼意義呢?”

面對這樣的疑問,裝束復原小組的成員們說,“復原漢服的目的並不是讓大家以後每天都穿成這樣,而是通過對傳統服飾文化的整理和挖掘,找回中國自己的審美,讓大家“知來處,明去處”。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唐文宗時期仕女裝束


穿在身上的服飾,不僅僅代表了那個朝代的審美,更體現了當時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通過外在表象來了解中華的歷史。留住傳統之美,不讓千年前的中華衣裳,在後人的想象中只是“影樓戲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初唐帷帽仕女


在復原各個朝代的服飾時,小組成員意識到衣服是以人為本的,古人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改善服裝,那麼在復原的過程中,如果剝離和忽視了穿著功能,就有點捨本逐末了。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宋初服飾


比如在推廣漢服時,有人對穿漢服能否戴眼鏡提出質疑,這裡面的多數人會去羅列古代的資料,告訴別人古代也有眼鏡之類的。

團隊成員認為,豐富的歷史積澱是歷代的創造疊加、交融所形成的,所以,在漢服復興的語境下,穿衣是以用為主導,古代有的當然可以去借鑑和參考,古代沒有的,只要現在有這個需求,它當然可以有。

只有貼近生活,傳統漢服才能提高傳播度和認可度。

後記


如今,裝束復原小組的成員越來越多,他們也不再僅限於復原中國傳統服飾,還涉及了妝容、器樂等相關物質文化的領域,把華夏風貌越來越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開幕式上裝束復原團隊作品展示



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海外版:《長安》服化道貼合史實 為何費力氣做裝束復原?

TOP旅行:古代裝束復原,這幫95後用“華夏服飾之美”驚豔了世界!

新浪網:11年復原200套漢服,這群年輕人登上《天天向上》,從中國火到英國!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裝束復原


"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引言

近來最火爆之一的電視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

這部劇中大家點贊度頗高的服飾,有不少是由一個名為裝束復原的團隊所製作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所著服飾


他們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古代服飾,400多套高度還原的華夏傳統服飾在他們手下重新走進現代世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堅守十餘載,只為復原華夏風貌

2015年7月,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應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邀請參加了“絲綢之路——兩千年的亞洲東西文化交流”大型展覽。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該展覽現場


在此之前,他們復原的傳統服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參展於各大博物館和國際展會,他們不僅與英國雄獅電視臺合作了一部關於漢代文化的紀錄片,更應外交部的邀請,參加了中日韓傳統服飾展演,代表中國去展示東方服飾之美的源頭——中國正統漢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英國雄獅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截圖


在這一切的肯定和讚譽背後,是將近十三年的堅持。

2007年,學美術專業出身的劉帥迷上了古代裝束, 出於對傳統美的喜歡和熱愛,他把幾位共同愛好同學朋友聚集在一起,沒想到大家一拍即合,復原小組就這樣成立了。

如果說初衷是熱愛,那麼他們能夠走到今天,一定是因為專業。

“裝束復原”團隊成員多是“科班出身”,學美術、服裝設計、考古、文史都有,相關專業知識過硬,甚至不乏某些領域的佼佼者。

團隊的日常工作分工分為文史研究、美術研究、製版製作等不同的小組,有的著重研究繪畫、壁畫等資料,有的負責考據時代背景下的制度、對服飾的紋樣、製作工藝記載等文字資料的考證,有的負責紋樣復原與設計、衣服試版與製作。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扎染製作


他們致力於研究文物和文獻資料,在歷史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復原中國的服飾、妝容、髮型等等,使之貼近歷史原本的面貌。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考古的姿態,嚴謹地復原


復原傳統服飾,第一步是考據。

為了使每一件復原的服飾都有據可依,裝束復原團隊必須蒐集足夠多的資料。

不同於其他古物,服裝材質一方面經濟價值不高,是考古冷門區,另一方面紡織物面料易損壞,難以保存,容易失真,所以出土文物少之又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北朝武士裝束相關資料


“孤證難立”,為了使復原出來的傳統服飾能夠和出土的陶俑、絹俑、木俑和書畫文獻中的形象相互印證,環環相扣,他們研究傳世的壁畫、絹畫、書畫,梳理史書中關於服飾的記載,以及筆記、詩賦、小說等文獻中服飾描寫的部分,還以出土的墓誌銘、衣物疏等作為佐證材料,反覆證實當時的形制、配色、花紋,力求接近歷史細節。

第二步復原實踐。

為了保證真實性,服飾在製作過程中必須結合當時的工藝、技術和審美。考證了相關資料後,裝束復原團隊在服裝的選材上全部選用桑蠶絲面料。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馬王堆漢墓曲裾袍復原作品


為什麼一定要製作絲綢的衣服呢?團隊成員池文匯說,“電視劇中先秦兩漢王公貴族穿得很厚重,大多數是黑色的粗麻的衣服,但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資料的對比可以發現,那個朝代甚至普通的富裕人家都能穿絲綢,王公貴族就更沒有理由穿粗麻了。”

此外,古代的印染紡織技術是十分發達的,如今已有許多技術失傳了,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一件素紗襌衣,僅有四十八克,輕薄到可以裝進火柴盒子裡,但現在的蠶已經進化到吐不出那麼細的絲了,因此現在去複製這件衣服無法做到這麼輕便了。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裝束復原小組的作品


每個時期的織物質感都不一樣,他們儘可能地仿造當時的紡織印染工藝,去復原它的質感;從選取材料到織物紋樣復原,通常要實驗很多遍,不斷地調整它的版型、結構和材質,才能讓它呈現出壁畫或陶俑上的形態。

最後,服飾和髮型妝容一個都不能少。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西晉時期的妝發


他們在選模特和妝發上面也力求接近真實。

先秦的女孩妝容是較為素雅的風格,一般會先敷粉,然後在脣上點胭脂,畫長長的娥眉;東漢魏晉跟西漢相比,畫的是粗眉,而且髮髻變成了高髻;魏晉的化妝術更加精進,出現了紫粉——就相當於現在的紫色隔離霜,唐代女子則以豐腴豔麗為美,所畫的眉型和脣形都有講究。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螺髻美人


在這樣嚴謹考究的前提下復原出來的作品,渾然一體,最接近當時生活的風貌,因此當他們在博物館展出的時候,連文物專家都說,模特簡直就是從壁畫中走出來的。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以史為鑑,可以明興衰

“既然已經回不到過去了,那麼高度還原這些服飾有什麼意義呢?”

面對這樣的疑問,裝束復原小組的成員們說,“復原漢服的目的並不是讓大家以後每天都穿成這樣,而是通過對傳統服飾文化的整理和挖掘,找回中國自己的審美,讓大家“知來處,明去處”。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唐文宗時期仕女裝束


穿在身上的服飾,不僅僅代表了那個朝代的審美,更體現了當時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通過外在表象來了解中華的歷史。留住傳統之美,不讓千年前的中華衣裳,在後人的想象中只是“影樓戲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初唐帷帽仕女


在復原各個朝代的服飾時,小組成員意識到衣服是以人為本的,古人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改善服裝,那麼在復原的過程中,如果剝離和忽視了穿著功能,就有點捨本逐末了。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宋初服飾


比如在推廣漢服時,有人對穿漢服能否戴眼鏡提出質疑,這裡面的多數人會去羅列古代的資料,告訴別人古代也有眼鏡之類的。

團隊成員認為,豐富的歷史積澱是歷代的創造疊加、交融所形成的,所以,在漢服復興的語境下,穿衣是以用為主導,古代有的當然可以去借鑑和參考,古代沒有的,只要現在有這個需求,它當然可以有。

只有貼近生活,傳統漢服才能提高傳播度和認可度。

後記


如今,裝束復原小組的成員越來越多,他們也不再僅限於復原中國傳統服飾,還涉及了妝容、器樂等相關物質文化的領域,把華夏風貌越來越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 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開幕式上裝束復原團隊作品展示



參考文獻:

人民日報海外版:《長安》服化道貼合史實 為何費力氣做裝束復原?

TOP旅行:古代裝束復原,這幫95後用“華夏服飾之美”驚豔了世界!

新浪網:11年復原200套漢服,這群年輕人登上《天天向上》,從中國火到英國!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裝束復原


復原漢服十三年,這群年輕人讓世界領略華夏服飾之美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