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合適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孫權是憑藉什麼成為了孫策的接班人?

櫻花在四月凋零後,據說只要三個月就會長出新芽,然而它並不著急再一次的綻放,熬過了秋天的落葉,冬天的霜雪後,它才會在來年的春天一口氣盛開。

所謂四月的謊言是櫻花凋零後的等待,它用整整一年時間來等待一個盡情釋放的時機。歷史中也不乏類似櫻花的例子,除了積六世之餘烈的始皇帝,還有揚父兄武功的孫仲謀。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位江東孫家的三代目——吳大帝孫權。

最合適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孫權是憑藉什麼成為了孫策的接班人?

對於孫權的江東集團諸葛亮曾有過入木三分的論斷:“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我們對比三巨頭中的另兩位,曹操的家族裡有著世人不恥的宦官成分,也有被張繡馬超追著跑的坎坷生涯。至於劉備,如果說曹操戰場生涯是順境中有波折,那麼劉皇叔就是衰神附體。自打從河北結束編草鞋草蓆的工匠生涯開始,劉備投奔陶潛,陶謙病死;投降呂布,換來白門樓下一頓罵;客居袁紹處,袁本初就輸了官渡之戰;替劉表守新野,竟然招來了曹操的南下大軍,可謂是走哪克哪。相比之下,孫權18歲接手其父兄打下的江東六郡,沒有爭權奪利的親族,沒有擁兵自重的權臣,其過程自然輕鬆許多。

除了贏在了起跑線,一接班就是個500強企業,孫權還有一點有別於曹劉,那就是家世。劉備雖然號稱中山靖王之後,可是漢朝宗室如果不是嫡系的子嗣,爵位都是逐代遞減的,到了劉備這個個體戶時跟他們家尋常寒門就沒什麼區別了。曹操雖然不屬於寒門出身,但其父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使得曹操進入仕途之後一直為當世的清流所不屑的原因。

回過頭來我們看孫家一代目孫堅,這個吳郡人,雖然三國志中說他是孫武后人可以斷定基本上是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瞎認祖宗的套路,但是說孫堅家族世代出仕於吳大體是可信的。孫堅成名自討伐董卓,話說這18路諸侯,划水的不少,真正用功的也就曹操、孫堅兩支。相比於曹操的冒進失敗,孫堅斬了華雄不說(沒錯,就是那件演義裡被關羽冒領的功勞),還從長沙奔襲千里一路殺進了洛陽。

最合適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孫權是憑藉什麼成為了孫策的接班人?

孫堅個人能力出色就算了,還有兒子青出於藍勝於藍就有點霸道了(一旁的魔術師約翰遜無奈看了一眼家裡的女裝大佬,默默退出了群聊)。18歲的孫策接手其父的事業時,除了名聲和一些以前的部曲以外,沒有任何的地盤,藉著老爹從洛陽找到的玉璽才從袁術手中換來了相對獨立的身份。

後來的小霸王就開啟了他開掛的人生,劉繇、王朗、嚴白虎都成了孫策一統江東路上的墊腳石。孫策這個人不僅有項羽的武勇,卻還有項羽沒有的識人之能,周瑜和張昭這兩個東吳早期的文武領袖是孫策一手挖掘的,太史慈更是他憑藉汗水和熱血親自招降過來的。他的政治才華也高出項羽一檔,袁術稱帝,孫策這時候名義上上還是其部下,但是他知道袁術還不是那個代漢而立的主,所以徹底斷絕了和他的聯繫。

最合適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孫權是憑藉什麼成為了孫策的接班人?

短短五年,孫策就從沒有立足之地的名門之後成為了虎踞江東的一方強鎮。然而成功太快,也容易資深驕傲的情緒。郭嘉曾經說過孫策:“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意思是孫堅太過自信,樹敵過多卻絲毫不做戒備。果不其然孫策不久之後就死在了政見不同的人的暗殺下。

歷史總是驚人的重複,孫策18歲接過孫堅的部屬時肯定沒想過,數年之後他也會將江東孫氏的命運交給同樣18歲的弟弟。

一邊是神似自己的孫翊,一邊是截然不同的孫權,歷史上類似的選擇有不少,朱元璋放棄了與自己類似的朱棣選擇了朱允炆,而前面被放棄的朱棣也在手動搶到了皇位後為了寬和仁厚的朱高熾放棄了朱高煦,而孫策也做出了和明朝這對父子皇帝類似的選擇,就這樣孫權就成了江東孫氏的第三代領袖。

最合適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孫權是憑藉什麼成為了孫策的接班人?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做選擇的這三位,朱元璋是有名的乞丐皇帝,開國君主身份地位的下限就是他規定的;朱棣得位不正,靠著靖難之役作為藩王龍登九五後之後其實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開國;至於孫策就不消多說了,藉著淮泗的數千人馬,一城一地的打下了江東六郡的基本盤。

最合適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孫權是憑藉什麼成為了孫策的接班人?

東吳的基本盤

凡開國者都需要雷厲風行,彈壓勳貴,除盡異己,威壓諸鄰,朱元璋、朱棣乃至孫策都做到了,但是所謂過剛易折,守成需要的不僅是武力的征服更需要人心上的歸順。而這需要的就是能夠“舉賢任能,各盡其心”的孫權。

最合適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孫權是憑藉什麼成為了孫策的接班人?

前文所說孫家是歷代出仕於吳地的士族,但士族也有高下之分,漢代的世家豪族都會世代研習一部儒學經典,就比如弘農楊氏世代專研《歐陽尚書》,再比如前文說的袁術家族,也是專研《孟氏易》的主。可以說沒有九陽真經就當不了明教教主,沒有世代研究儒學經典怎麼好意思稱自己是世家,畢竟這是一個知識就是力量的時代。

而江東孫氏顯然沒有這樣一部武功祕籍,自然也算不上什麼一等的文化士族,孫家雖然歷代出仕於吳,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以武力見長的二等士族。而且孫堅的發跡在長沙,孫策起家的本錢也來自於長沙的老部下和淮泗招募的新兵,對於江東土著來說,孫策的統治就是外來政權的征服,跟諾曼底公爵越過海峽對英倫三島的征服沒什麼差別。

最合適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孫權是憑藉什麼成為了孫策的接班人?

孫策的武力暫時打服了這些自命不凡的士族,然而江東的鞏固卻是由孫權完成的,孫策雖然一早退出了江湖,但是他給孫權留下了周瑜和張昭作為幫手,他們一個是淮泗派領袖,是孫氏的武力核心,一個是躲避中原戰亂而南逃的士族代表,由於家世淵源深厚,也被江東士族所敬重。有了淮泗派和流亡派領袖的鼎力相持,程普、黃蓋等老將自然也是唯其馬首是瞻,諸葛瑾、嚴峻等名流淪落江東以後也受到孫權的禮聘成為幕僚。

穩固了前兩派政治勢力後,孫權要做就是團結江東的士族力量,這一點他完成的很出色,如同籠絡淮泗將領和流亡名士的做法一樣,他找準了江東士族的領袖人物下手,顧雍、陸遜出將入相成為張昭、周瑜之後東吳的文武第一人,受他們的影響,江東的豪強也開始接納這個外來政權,東吳這個孫氏江東二等武力士族和強勢的文化士族共同執政的政權也就誕生了。

最合適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孫權是憑藉什麼成為了孫策的接班人?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老對手曹操對其的讚揚,也是孫權執政穩健的一種側面印證。

三國演義中由於刻畫角度的問題淡化了對孫吳的描寫,但歷史上的江東政權可是風雲際會,人才泉湧,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不說,更有周泰、甘寧、程普、黃蓋等強人眾星拱月,然而即使如此孫權的軍事策略還是盡顯本人穩健的性格,其在赤壁以前的軍事動向多數是為了和江夏的黃祖清算新仇舊恨。三徵黃祖都是有了勝算之後再推動的行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穩健的孫仲謀卻在赤壁賭上了命運。

最合適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孫權是憑藉什麼成為了孫策的接班人?

東吳四大都督

我們知道曹操南下滅了荊州的劉表之後,向著江東的孫權喊話招降,按理說孫權完全可以虛與委蛇,向曹操稱臣,這事情他後來也不是沒幹過,吳王的稱號就是他向曹丕稱臣換回來的。而且曹操滅的是劉表,是他們孫家的仇人,追著打的是劉備,力量薄弱還沒啥關係。那為啥他要堅定的站在劉備一邊挑戰巨無霸曹操呢。

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江東政權結構

江東的政治結構決定了孫權不得不打這場仗,江東的士族,流亡的士族始終是後來加入統治集團的。同時孫吳政權自建立以後並未遭遇過太大的挑戰,鬆散的政治聯盟沒有經歷過外部壓力始終有很多空子可以鑽,張昭的投降態度一直被孫權牢記,這個東吳文臣第一人也因此錯失了開國的相位。可以說這場仗不打 這些縫隙就會越來越大,只有這仗打贏了這些鬆散的地方才會被打緊實,潛在的威脅才會被消除。

最合適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孫權是憑藉什麼成為了孫策的接班人?

曹操的野心

曹操有著不同於劉表的特性,劉表是典型的宗室代表,是士族的利益代言人,其政權性質與東吳類似,而曹操不問出身,唯才是舉的政治主張更靠近寒門,除了政治態度的不同,其能力和野心也是大相徑庭,相比於劉表滿足於荊州一隅的志向,曹操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除了涼州遼東這一東一西的兩個角基本統一了北方,有著坐北望南的凌雲志,而今新獲荊州,一隻腳邁過了長江,也獲得了南方作戰的基礎——荊州水軍,孫權唯有趁著其立足不穩,荊州統治並不牢固的機會,一戰而勝之才可能避免曹操擁有健全的水上力量。

政治上的制衡

這也是政治上的制衡需要,前文說了孫權是一個穩健的政治家,同時相對於曹操,孫吳也是政治上的弱勢者,而此時政治上的變量越多,越能幫助弱勢方獲得一個相對優勢的地位,劉備正是這個變量。孫權選擇這個時候站到劉備這邊,並不是劉備和劉琦手下的兩萬殘兵能有多大戰力,畢竟歷史上的赤壁之戰首功在於周瑜和他的江東子弟兵。孫權要的是劉備作為牽制點而存在,政治沒有絕對的朋友和敵人,扶持弱的,打壓強的就是基本準則,這個時候再不救劉備,這個牽制點也就徹底沒了。

最合適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孫權是憑藉什麼成為了孫策的接班人?

上游對下游的壓制

南郡是東吳的生命線,中國的東南大開發起於孫吳,發展自魏晉南北朝,在安史之亂後進入了快車道,到了兩宋達到極盛。但是在漢末,廣大地區仍然處於未開化狀態,經濟生產集中在長江沿岸,所謂的江東也只是長江在下游拐向東北入海後水道東側的一小塊地方,在交通並不發達,路政並不完善的漢代,長江的交通作用被極度放大。而長江水道可以分成兩段來分析,從蜀地到南郡,該段水流喘急,峽谷密佈,水上交通極度艱險,而自南郡往東,水面逐漸開闊平靜,長江的交通價值開始體現。孫權在赤壁後一再就荊州問題糾纏不休也是因為甚至不惜背盟也要在關羽水淹七軍後帶著東吳全明星陣容在背後捅刀子也是因為南郡對於江東實在過於重要,孫家與黃祖的不死不休,除了仇怨以外,江夏對於建業的地理威脅也是重要的原因。水軍自南郡而下,不日即能陳兵建業,這種上游對下游的地理優勢一直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反覆被轉化為軍事優勢。

最合適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孫權是憑藉什麼成為了孫策的接班人?

不是必勝的時機,卻是最好的時機

而且孫權看到了勝利的可能,都說孫權不打無把握之仗,赤壁是他的特例,其實並不盡然,建安十三年其實是孫權最有可能戰勝曹操的時機,雖然並無必勝的把握,但是周瑜魯肅將帥用命,曹操荊州新附,水軍薄弱,劉備劉琦雖然力量薄弱但好歹也算一股可以依靠的勢力,一切的一切都強化了孫權的信心。

孫權的沉穩在整個三國時代都算是數一數二,也許只有司馬懿可以與之一比。孫權的生涯完美詮釋了政治沒有永恆不變的關係,東吳和劉表是世仇,他卻幫了劉表之子劉琦;關羽是盟友,他卻為了荊州不宣而戰;劉備被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但是他卻主動求和。

相比劉備的仁,曹操的威,孫權之政在於穩,曹魏這個巨無霸,他儘量不去招惹,一戰而勝後還是該稱臣就稱臣,蜀漢這個牽制點,有矛盾歸有矛盾,該聯盟還是得聯盟,公元229年,孫權在建業登基稱帝,面對孫家三代打下的基業,心中必然也是思緒萬千,而這時候距離劉備稱帝已經過去8年,距離曹丕代漢已過去了9年,這段時間的等待其實也是孫權沉穩一面的表現。

最合適的不一定是最像的,孫權是憑藉什麼成為了孫策的接班人?

更多內容請點擊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