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口野菜,是兒時田埂間生長的春天'

"
"
這口野菜,是兒時田埂間生長的春天

我喜歡吃野菜,應該說頗有些年頭了。然而近些年卻越吃越能品出一些不一樣的味道來。

我自幼生長在農村,家境不富裕卻也稱不上貧寒,小時候自不必拿野菜果腹。但因家裡有幾畝田地,也就多了很多接觸野菜的機會和便利。其實現在回頭想想,和小夥伴們三五成群,各自提了竹籃,拿了小鏟,一個個撅著屁股,瞪著眼在田間地頭尋找野菜的影子,更像是一種玩樂罷了。

"
這口野菜,是兒時田埂間生長的春天

我喜歡吃野菜,應該說頗有些年頭了。然而近些年卻越吃越能品出一些不一樣的味道來。

我自幼生長在農村,家境不富裕卻也稱不上貧寒,小時候自不必拿野菜果腹。但因家裡有幾畝田地,也就多了很多接觸野菜的機會和便利。其實現在回頭想想,和小夥伴們三五成群,各自提了竹籃,拿了小鏟,一個個撅著屁股,瞪著眼在田間地頭尋找野菜的影子,更像是一種玩樂罷了。

這口野菜,是兒時田埂間生長的春天


春天一到,田野裡的麥苗剛剛返青,路旁的蒲公英剛剛開出它的黃花,魯西北的春天是極其缺雨的,所以遠遠望去,大地依然還是蒼黃一片。這個時候正是尋覓野菜的最佳時機:剛剛入春,野菜生長的比麥苗更快一些,偏偏卻又喜歡出現在地壟裡,也便不那麼難找。據說它生長的快,老的也極快,而一旦它的頭上長出的小花,便不可作為野菜食用了,只好一把鋤頭來個斬草除根。這對於兒時的餐桌來講,難免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野菜的葉薄,一般來講比麥苗的葉更寬,顏色卻綠中發白,細看葉面上有層薄薄的白色的絨毛,葉邊則有規則的小齒。我曾以為它是某種“莧菜”,而尋常百姓家更多是根據其生長的形狀,稱之為“麵條菜”。

"
這口野菜,是兒時田埂間生長的春天

我喜歡吃野菜,應該說頗有些年頭了。然而近些年卻越吃越能品出一些不一樣的味道來。

我自幼生長在農村,家境不富裕卻也稱不上貧寒,小時候自不必拿野菜果腹。但因家裡有幾畝田地,也就多了很多接觸野菜的機會和便利。其實現在回頭想想,和小夥伴們三五成群,各自提了竹籃,拿了小鏟,一個個撅著屁股,瞪著眼在田間地頭尋找野菜的影子,更像是一種玩樂罷了。

這口野菜,是兒時田埂間生長的春天


春天一到,田野裡的麥苗剛剛返青,路旁的蒲公英剛剛開出它的黃花,魯西北的春天是極其缺雨的,所以遠遠望去,大地依然還是蒼黃一片。這個時候正是尋覓野菜的最佳時機:剛剛入春,野菜生長的比麥苗更快一些,偏偏卻又喜歡出現在地壟裡,也便不那麼難找。據說它生長的快,老的也極快,而一旦它的頭上長出的小花,便不可作為野菜食用了,只好一把鋤頭來個斬草除根。這對於兒時的餐桌來講,難免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野菜的葉薄,一般來講比麥苗的葉更寬,顏色卻綠中發白,細看葉面上有層薄薄的白色的絨毛,葉邊則有規則的小齒。我曾以為它是某種“莧菜”,而尋常百姓家更多是根據其生長的形狀,稱之為“麵條菜”。

這口野菜,是兒時田埂間生長的春天


麵條菜從田裡挖回來以後,先要擇一遍,把葉間摻雜的枯黃的野草擇掉,根部也要掐去,然後洗淨。一般是不切的,直接趁著剛剛洗淨,溼漉漉的菜身,撒上不薄不厚的一層面粉和少許的鹽,抓裹均勻,然後架鍋燒水,放上籠屜,鋪好籠布,把加工好的野菜一層層鋪在籠布上,水燒開,燜一會,野菜也就熟 。

在這個工序裡,我一般能做的只有擇菜,母親會趁著這個空檔往鍋里加水,然後用去年新磨的玉米麵,團幾個玉米團,用手合扁,壓出幾個餅子貼在鍋壁上。

柴火自然用的是去晾晒乾的玉米秸,鍋底的火燒的噼啪作響,玉米餅子的香甜混合著野菜的青草氣息,整個廚房變的煙霧繚繞。做這樣一頓工序複雜的飯食,是頗要花費一些時間的。莊戶人家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是選在晚上動手最為合適。彼時夕陽的餘暈透過層層枝葉撒在紅磚青瓦的房舍,煙囪冒出縷縷炊煙。幾隻麻雀在空中掠過,地上雞鴨在廚房門口踱來踱去,爭食被我丟在門口的野菜的根莖。忽遠忽近此起彼伏的狗叫聲,讓人聽在心裡,格外的踏實。

父親作為地道的山東老農,喜食大蒜。由於野菜在下鍋蒸的時候,並沒有放過什麼佐料,父親便喜歡剝兩頭大蒜,用蒜臼子搗成蒜泥,再放入些許醬油 、煉好的豬油,這個時候一般是可以多放一些油水的,這對於兒時的我來說,同樣是大大的奢求了。

待開鍋以後,鍋底的火也熄了差不多二十分鐘,鍋裡的餅子和菜也就熟了。我不等母親把鍋沿的餅子剷下,便迫不及待的從籠布上用筷子扒拉出一碗野菜 ,淋上父親調好的蒜泥,蒜是少吃的,但油卻可以多放一些,一通胡亂攪拌後就開始一邊哈著熱氣,一邊大快朵頤起來。

豬油的綿軟濃香,蒜泥的辛辣以及野菜清香中透著淡淡的苦澀味道,不一會就吃的滿頭是汗。

後來,離家遠了,每年新年不及過完,就要離家,也就自此失去了挖野菜、蒸野菜的機會。前些年的時候,父親在家無事,冬日裡在家裡留存的田裡架了個簡易的冬暖式的大棚,種了些青菜,又知道我愛吃野菜,便去買了野菜籽依然還是灑在壟邊,也不施肥。我曾笑說這樣太不重視它了,父親說,野菜就像莊戶人,怎麼都能活的。果不其然,是一個大豐收,我回家時不僅吃了夠,還讓母親蒸好一些,帶回來凍在冰箱,隨時取用。

野菜屬淡而有味的東西,我不是素食主義者,卻獨愛它。《閒情偶寄》中說:“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笠翁畢竟是懂得飲食之道的人。

而今,市場上已經可以忽略季節的買到各式青菜了,野菜也就沒有了時令這一說。我也曾買回來自己嘗試蒸過,卻也沒有了那個味道。

果然,野菜要自己挖來的才有意味。從市場上買回的就差一些。而酒店宴席上的便只是點綴陪襯,索然寡味了。

#我,無條件寫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