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憂後樂的范仲淹,卻是北宋黨爭的禍首

宋朝 范仲淹 北宋 呂夷簡 腦洞可以打開 2017-05-20

范仲淹是北宋時代的大腕,對他的評價,呈兩極分化之勢。在中學課本上見過他先憂後樂觀點的人,把他往死裡誇。但瞭解歷史的學術界卻不這麼認為。

先憂後樂的范仲淹,卻是北宋黨爭的禍首

認祖歸宗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江蘇吳縣,是唐朝宰相範履冰的後代。他的父親範墉曾是吳越國老錢家的部下,後來隨錢王投降大宋,先後在河北、四川、徐州的軍隊裡當文書,收入低微。

989年秋天,范仲淹出生在河北正定高老莊,第二年他老爸在徐州病逝。母親謝氏孤苦無依,就帶著兩歲的范仲淹改嫁山東鄒平人朱文翰,兩歲的范仲淹起名朱說。

這朱家是大地主,經濟條件很好。朱說在這裡茁壯成長,讀書、練武,一直長到20多歲。

一個偶然的機會,朱說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的朱家兄弟生活浪費奢侈,朱說多次勸告。朱家兄弟不高興,賭氣說:“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屁事?” 朱說聽後大惑不解。後來鄰居告訴他:“你是蘇州老範家的孩子!”他大受刺激。

古人宗姓觀念根深蒂固,寄人蘺下是一種恥辱。他決定離開朱家,自立門戶。

1011年,22歲的朱說辭別母親到了南京應天府書院(河南商丘)。應天府書院是北宋四大書院之一,有很多名師可以請教,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還是義務制教育,不收學費。朱說在這裡晝夜攻讀。他在生活方面是個苦行僧,習慣吃鹹菜喝粥。幾年後,他已精通儒家經典,吟詩作文也很大氣,字裡行間總是以中華崛起為己任,妥妥的“五道槓”青年。

先憂後樂的范仲淹,卻是北宋黨爭的禍首

1014年,宋真宗帶隊到安徽亳州朝拜太清宮,路過應天府。同學們都到路邊瞻仰偉大領袖,高喊“歡迎歡迎,熱烈歡迎!”只有朱說閉門不出,埋頭讀書。

1015年春,朱說參加會試,考中乙科進士,他馬上打報告申請恢復範姓。隨後到安徽廣德、亳州基層工作。他把母親接到亳州贍養,朝廷也批准了他的新名字范仲淹。

范公堤

1021年,范仲淹被調往江蘇東臺縣當鹽官。他發現這裡的海堤年久失修,就上書給江淮漕運張綸,建議在江蘇沿海重修海堤。有人批評他越級彙報,違犯紀律。所幸張綸是個好領導,他上奏朝廷,提拔范仲淹當興化縣令,負責這項工程。

和范仲淹同榜考中進士的滕宗諒(字子京)當時在安徽當塗縣當縣令。

1024年,富弼的父親富言在江蘇泰州當稅務局長,20歲的富弼也趕到江蘇陪伴父親。范仲淹在這裡認識他後大加讚賞,說他有“王佐才也”。

這一年秋天,范仲淹帶領民夫開始治堰。中間遭遇特大暴風和海潮,死了一百多名民夫。他在滕子京的幫助下堅守陣地。

先憂後樂的范仲淹,卻是北宋黨爭的禍首

1026年,范仲淹的母親去世。范仲淹回南京應天府服喪。海堤建設由張綸同志負責。

范仲淹到應天府後,這裡的一把手晏殊聽說他學問好,就請他到母校應天府書院協助工作。范仲淹在這裡狠抓校風校紀,使學校面貌煥然一新。范仲淹還把富弼推薦給晏殊。

1028年春天,江蘇的海堤工程完工,沿海的鹽場和農田生產有了保障。當地百姓給主持工程的張綸立了生祠,以表彰他的貢獻。後來范仲淹的名氣遠遠蓋過了張綸,從明代以後,人們就把這道海堤稱為“范公堤”,現在的204 國道就是由范公堤改造而成的。

先憂後樂的范仲淹,卻是北宋黨爭的禍首

勸退風波

這一年范仲淹服喪期滿。經過晏殊的推薦,他到首都汴梁擔任皇家圖書館管理員。在這裡他了解到很多朝廷的內幕。他發現軍政大事並不是仁宗皇帝負責的,而是由劉太后掌握。他還聽說這年冬至那天,仁宗要同百官一起給太后叩頭慶壽。

范仲淹觀念比較傳統守舊,他認為家禮與國禮不能混淆,皇帝叩頭有損尊嚴。於是他不顧晏殊的勸阻,再次越級上書,請劉太后把大權交給仁宗。很快朝廷下令,貶范仲淹到西北邊陲河中府(山西永濟縣)當通判。

在這次勸退風波中,職位很低的范仲淹干預廟堂大事,他的做法顯得極為乖張。但長期被架空的仁宗對他有了很好的印象,為他後來的仕途鋪平了道路。

1032年三月,范仲淹由河中府調到陳州,途經洛陽。在這裡結識了梅堯臣、歐陽修。

廢后之爭

四月份,劉太后死去。剛剛親政的宋仁宗任務很重很繁瑣,他要全面清理太后的黨羽,培養自己的嫡系部隊。他把范仲淹召回京師,讓他當專門評議朝事的言官——右司諫。

下半年,朝廷的政治鬥爭圍繞仁宗的老婆郭皇后展開。這郭皇后是當年劉太后強加給仁宗的,她是太后加在仁宗心頭的最後一道陰影。現在有宰相呂夷簡的支持,仁宗決定廢掉郭皇后。以范仲淹為首的少壯派堅決反對,但胳膊拗不過大腿,范仲淹被相繼貶到睦州、蘇州工作。

梅堯臣知道後寫了《清池》詩勸慰他。

第二次被貶的范仲淹體會到了政治的詭譎可怕之處。他寫了一首詩《江上漁者》,含蓄地道出這種感受: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先憂後樂的范仲淹,卻是北宋黨爭的禍首

東漢有個隱士叫嚴子陵,曾在浙江富春江畔隱居。范仲淹為了紀念他,主持修建了釣臺和子陵祠,並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讚揚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江蘇經常發生洪澇災害。范仲淹在這裡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發揮他的強項,在治水方面取得不錯的成績。

在治水期間,呂夷簡在朝中給他很大幫助。他寫了《移蘇州謝兩府啟》和《上呂相公並承中丞諮目》兩封信,與呂夷簡緩和關係。呂夷簡不愧是一代名相,有相當的度量,在1035年調他回京師當開封知府。

攻擊宰相

但是范仲淹回京後立刻翻臉。1036年,范仲淹給宋仁宗上呈一幅《百官圖》,批評當時的幹部制度,說宰相權力過於集中。宰相呂夷簡很不高興。

過了一段時間,范仲淹又上書仁宗,提出加強西京洛陽的建設,提高其戰略地位。這個問題在太祖趙匡胤時期就討論過。仁宗找呂夷簡來商量,呂夷簡說:“小范這個人喜歡顯擺,他這個說法迂腐而不切合實際。”

范仲淹知道後反應激烈,開始猛烈攻擊範宰相。他連上四論給仁宗,分別是《帝王好尚》、《選賢任能》、《近名》、《推委》,指責呂夷簡“任人不當,以私枉法”。

從這些做法可以看出,范仲淹做事有點翻臉不認人,可以說他為國不恂私情,也可以說性格變態。

呂夷簡也上書,批評他“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

仁宗最後決定貶范仲淹知饒州(江西鄱陽縣)。歐陽修替范仲淹鳴不平,也被貶到長江三峽。從此朝廷大臣形成了兩大集團,他們分別以范仲淹和呂夷簡為核心,開始了多年的死掐。

在浙江建德當縣令的詩友梅堯臣,寫《啄木》詩把范仲淹比喻為代表正義的啄木鳥:

中園啄盡蠹,未肯出林飛。

不識黃金彈,雙翎墮落暉。

又寄給他一首《靈烏賦》,勸他閉緊嘴巴,不要多管閒事。范仲淹也寫《靈烏賦》回答他,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表示自己要為言論自由奮鬥終生。

此後范仲淹先後在江南的潤州(江蘇鎮江)和越州(浙江紹興)工作。他對江南的多雨天氣很不適應,在這裡得了肺病。在朝中的呂夷簡也不順利,他和副宰相王曾發生衝突,兩人都受到降職處理。

西北掌兵

1038年,甘肅一帶的党項人鬧獨立,首領元昊自稱皇帝建西夏國。兩個月後才得到消息的大宋朝廷當然不答應,兩邊就打起來。

1040年正月,西夏軍隊進攻延安,把大宋軍隊打得一敗塗地。這一仗震驚全國,西北平叛成為全社會的焦點。正在河南襄城當縣令的梅堯臣渴望報國,他研究兵書《孫子兵法》並作了註解,上呈皇帝。歐陽修聽說後寫信給他,要借來看一看。

最著急的是宋仁宗,他決定對前線司令部作出調整。五月份,仁宗重新起用呂夷簡任宰相。呂夷簡表現出名相風範,安排夏竦擔任前線總司令(陝西經略安撫使),韓琦、范仲淹作副司令。這三人都是以前被他處理過的。

仁宗知道呂夷簡與范仲淹曾有過節,專門指示範仲淹,要他以大局為重,配合呂夷簡工作。身在浙江的范仲淹很感激,寫《上呂相公書》向呂夷簡示好。

范仲淹到陝西后,推薦歐陽修當參謀長(經略府掌書記)。歐陽修為了避免朋黨嫌疑,辭職不幹,寫了一封信《答陝西安撫使範龍圖辭辟命書》向范仲淹解釋。他還向范仲淹舉薦研究過《孫子兵法》的梅堯臣,被范仲淹拒絕。

梅堯臣高考落榜,沒有正式文憑,是靠他叔叔蔭補做的官。范仲淹很看重文憑,內心看不起這種“接班”的人。從此範、梅的關係變得冷淡。

到前線後立功心切的韓琦主張進攻,范仲淹調查軍情後主張防守。總司令夏竦請仁宗皇帝拿主意。仁宗同意韓琦靈活主動進攻,也同意范仲淹的謹慎防守意見。這模稜兩可的態度造成韓、範兩個副司令配合不利。1041年正月,韓琦的部隊在六盤山大敗,損失一萬餘人。這三名主帥都受到降職處分。

在此期間范仲淹想勸降敵人,私自與元昊通信,被副宰相宋庠參了一本,說按照法律“范仲淹可斬!”多虧國防部長杜衍和宰相呂夷簡說情,才免了死罪。

這一年,梅堯臣調任浙江湖州監稅官。他認為自己沒有得到重用,在飯局上向歐陽修訴說滿腹的委屈。歐陽修作《聖俞會飲》詩勸解他:“關西幕府不能闢,隴山敗將死可慚”。意思是說:不讓你去前線工作,現在他們該後悔了。

九月,宋軍又大敗於寧夏固原一帶。延安、六盤山、固原三次大敗使仁宗冷靜下來,他批准了范仲淹的持久戰策略,派韓、範二人到前線防守。

兩人到前線狠抓軍事訓練,大力培養人才。名將狄青在他們的賞識下進步迅速,多次立功。他們還在宋夏交界處修了一座孤城——大順城,採用日本鬼子的戰術,圍繞大順城建立一連串碉堡互相策應,構成堅固的防禦體系。西北邊防趨於穩定。

先憂後樂的范仲淹,卻是北宋黨爭的禍首

范仲淹在這裡寫了兩首著名的邊塞詞,現在一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

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蘇幕遮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漁家傲 秋思

先憂後樂的范仲淹,卻是北宋黨爭的禍首

韓、範的長期防守戰術把國力弱小的西夏折騰得很不耐煩,他們正與北方遼國開戰,經不起兩線作戰,於是雙方開始談判。1044年雙方達成協議:大宋承認西夏獨立,西夏向宋稱臣,大宋每年“賞賜”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仁宗拿錢買了和平。

大宋朝老趙家用武力奪來江山,很怕再被別人奪去,一直重文輕武,把軍隊搞得一蹋糊塗。先被遼國欺負,又讓西夏鬧了獨立,實際上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先憂後樂的范仲淹,卻是北宋黨爭的禍首

1042年宰相呂夷簡因病退休。章得象、晏殊主持工作。

呂夷簡長期當宰相,多次與范仲淹發生衝突。但史書對他評價很高:他多次被人詆譭,但皇帝一直信任他。他處分部下,很快就會重新起用,不把人往死裡整。對國家大事處理得靈活有分寸。(“雖數為言者所詆,帝眷倚不衰。然所斥士,旋復收用,亦不終廢。”)後來他的靈位配享仁宋廟堂,這是為人臣者最高的榮譽。

慶曆新政

1043年7月,歐陽修上書極力推薦范仲淹。仁宗把范仲淹調回京城當副宰相。韓琦、富弼為武裝部副部長,歐陽修當了諫官。

大宋多年的太平日子積攢了一堆社會矛盾,又被西夏搞了一下,仁宗很不爽,他要改革。這年九月,仁宗讓范仲淹和富弼起草改革方案。范仲淹整理出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上呈仁宗,轟動一時的慶曆新政開始了。

這十項政策乍一看冠冕堂皇,仔細看也並無新意。它不是仁宗需要的速效救心丸,而是十全大補丸,看著挺好,吃不吃都差不多。我們來看這大補丸的內容:

第一條,明黜陟。就是裁撤一批官員。范仲淹拿筆一勾,就有人下崗。富弼覺得這一條太凶猛,對范仲淹說:“老範啊,你這一筆勾下去,人家一家子都要哭啦。”范仲淹回答說:“他一家哭總比一路哭強吧。”言外之意:不稱職的官員如果在位,一個地區的百姓就遭殃。問題就在於,范仲淹把哪些人勾掉,只憑自己的好惡,沒有明確的標準。這一點成為政敵攻擊他勾結朋黨的口實。

第二條,抑僥倖。宋朝有“接班”制度,叫恩蔭補官,就是老子有功,子弟可以做官。范仲淹的兒子範純仁在中進士之前就蔭封為太常寺太祝,梅堯臣也是靠蔭補做的官。范仲淹主張廢除接班制度,使眾多中下級官僚成為他的政敵。

第三條,精貢舉。就是抓教育,把高考內容從寫詩改為作文。

第四條,擇長官。成立中央調查組到各地考察幹部。同第一條一樣,沒有統一標準,容易演變為政治鬥爭的手段。

第五條,均公田。公田又叫職田,是政府配給官員的津貼,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有人弄的多,有人少一點。范仲淹認為國家應該均衡官員的職田,以讓他們廉潔為政。這個問題後來演變成高薪是否能養廉,現在還在爭論不休,是一個狗咬狗兩嘴毛的問題。

第六條,厚農桑。就是抓農業。這個口號在中國喊了幾千年,也沒見農民整體富起來。現在每年兩會也要提這一條,而且順序提前,叫“中央一號文”。

第七條,修武備。范仲淹建議在京郊組織民兵,輔助正規軍,這等於變相擴軍。宋朝一直實行養兵政策,沒事幹的混混們都被收到軍隊裡來了,兵員並不缺。范仲淹這想法簡直是頭疼醫腳,搞錯地方了。所以這一條連初審都沒通過。

第八條,減徭役。范仲淹認為“合併縣邑,以省徭役”,這對當時害民不輕的募役法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第九條,推恩信。就是落實政策,請朝廷把許諾的好處快快兌現,不要打白條。

第十條,重命令。中央說話,地方要聽,“政令要出中南海”。

可以看出,這範十條在任何朝代、任何時期提出來,都很好聽。經常說的話是什麼?是廢話。當時大宋最要緊的問題是兩個:第一,軍備廢馳,將領得不到重用,老打敗仗;第二,土地兼併嚴重,各地百姓造反。這兩個敏感話題,范仲淹閉口不談。他是個聰明人。

先憂後樂的范仲淹,卻是北宋黨爭的禍首

范仲淹《邊事貼》

韓琦在范仲淹之前就提出過“救弊八事”,即“選將帥,明按察,豐財利,遏僥倖,進能吏,退不才,謹入官,去冗食”,與範十條差不了多少。也就是說,韓琦是這個帖子的原創,范仲淹只是抄襲。

範十條從1043年十月份開始施行。在新政期間范仲淹提拔了大批幹部,卻偏偏不用梅堯臣。傷心的梅堯臣寫了一首《異同》詩發牢騷:吾聞聖賢心,不限親與疏。義殊目前乖,道同異代俱。

範十條大部分內容隔靴搔癢,落不到實處,很快就不了了之。只有急功近利的前兩條“明黜陟、抑僥倖”使很多人利益受損,很快成為眾矢之的。

1044年4月,曾享受蔭補待遇的太監藍元震向仁宗傾訴:范仲淹那一幫搞新政的官僚交結朋黨。仁宗聯繫到最近的人事變化情況,開始有所警惕。他直接問范仲淹:“自古只有小人結黨,君子也結黨嗎?”范仲淹回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哥幾個都是君子,就算結黨,對國家也只有好處,老大你怕什麼?”

自古以來沒有哪個黨派不說自己是君子的。既然結黨,必有私利,黨派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私性和排他性。所以,儘管范仲淹說的天花亂墜,仁宗還是不太放心。

蘇舜欽賣廢紙引發大案

蘇舜欽同梅堯臣一樣,是個沒有文憑的文學青年,但他岳父是國防部長杜衍,與范仲淹是一條線上的。范仲淹破格提拔蘇舜欽當駐京辦主任(進奏院)。這小蘇的一時魯莽引出一起大案,把范仲淹搞得丟死人。

1044年秋天,進奏院舉行賽神會,蘇舜欽按照慣例讓部下賣廢紙作為經費。事後他與同事王益柔、江休復等十個人聚餐,還叫來歌妓陪酒。

先憂後樂的范仲淹,卻是北宋黨爭的禍首

賽神會

他們都是范仲淹提拔的,眼下春風得意。在酒酣耳熱之時,王益柔作詩《傲歌》:“醉臥北極遣帝扶,周公孔子趨為奴。”

梅堯臣的外甥李定也要參加飯局,蘇舜欽不同意。這李定是蔭補的官,剛剛降了工資,正憋著火,這次受到冷眼,一氣之下就把那句大不敬的詩句傳揚出去。

剛到中紀委(審官院)主持工作的王拱臣聽說後,立即讓御史彈劾蘇舜欽他們一夥人誹謗周、孔,犯有大不敬之罪。仁宗令開封府嚴加審訊。

最後,蘇舜欽因為賣廢紙以監守自盜的罪名撤銷一切職務,其他九人也受到降職處理。

梅堯臣後來寫詩記錄這件事:客有十人至,共食一鼎珍。一客不得食,覆鼎傷眾賓。

蘇舜欽當了平民後,經常寫詩詞抨擊社會現實,與梅堯臣殊途同歸,變成了憤青。

這件案子也把范仲淹搞得很被動。他要明黜陟,卻提拔了一批低素質官員;他要抑僥倖,卻提拔了沒有文憑的蘇舜欽。現代人一語中的:改革就特麼是利益再分配。

1044十一月,仁宗頒佈詔書,強調“至治之世,不為朋黨”,批評某些人假公濟私,拉幫結派。這是個明顯的政治信號,它鬧得范仲淹心裡直打鼓。

這時期遼、夏兩國打得不可開交,心神不寧的范仲淹提出要求:我到前線視察一下。他在出發前專門去拜訪已退休的老宰相呂夷簡。

呂夷簡問他:什麼事急著出差?”范仲淹說:“我去前線一趟,很快回來。”老宰相氣得跺腳:“目前局勢對你很不利,你出去還能回來麼?處理前線大事,在朝廷更方便啊。這麼淺顯的道理,你怎麼不懂呢?”--“此顯見之理,如何不省?”

范仲淹對老宰相的話不以為然,但事實很快證明老頭多麼有先見之明。

1045年初,宋仁宗下詔廢除一切改革措施,慶曆新政經歷一年多時間便偃旗息鼓。范仲淹在前線聽說後,明白大勢已去,主動上書請辭副宰相職務。仁宗無意挽留,“欲聽其請”。

宰相章得象認為:范仲淹向來名聲很大,如果輕易同意他辭職,會使天子落個不重人才的話柄,因此建議仁宗下詔拒絕。如果范仲淹上表感謝,就說明是假辭職、挾詐皇上,那樣再免他的職也不遲。

范仲淹收到拒絕他辭職的詔書後不知是計,覺得皇上舍不得他這人才,就果真上了謝表。

詔書和上表來來往往,就到了五月份。仁宗貶范仲淹到陝西彬縣工作,富弼到山東鄆城,韓琦到江蘇揚州。

朋黨論

范仲淹的親密戰友歐陽修真是條漢子,他挺身而出,上書《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說:“范仲淹絕對沒有交結朋黨,他受了小人的誣陷。”(“察其臨事可見其不為朋黨也。而小人讒為朋黨,可謂誣矣。”)

過了幾天覺得否認朋黨太不符合事實,連自己也不信,於是又寫了《朋黨論》:“我們是結黨了,但我們是君子。皇上您重用我們,天下就太平了。”(“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先憂後樂的范仲淹,卻是北宋黨爭的禍首

歐陽修《朋黨論》

歐陽修的嘴巴轉得夠快了,但他這麼一解釋,就回到一年前范仲淹不打自招的套路上了。仁宗不吃這一套,在八月份把歐陽修貶到安徽滁州,反倒成全了千古美文《醉翁亭記》。

多年前梅堯臣曾寫《靈烏賦》勸慰被貶的范仲淹,現在他又寫了《靈烏後賦》,對曾經的朋友猛烈抨擊:憎鴻鵠之不親,愛燕雀之來附。既不我德,又反我怒。是猶秦漢之豪俠,遠己不稱,暱己則譽。

慶曆新政不但一事無成,反而產生不少副作用。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能輕易折騰。劇烈的改革顛覆社會結構,容易走火入魔。人事方面,君子鬥不過小人;經濟方面,劣幣驅逐良幣。

范仲淹的盟友歐陽修、富弼、韓琦等人,慢慢明白了這種改革的荒唐,二十多年後他們堅決抵制王安石變法。

先憂後樂的范仲淹,卻是北宋黨爭的禍首

范仲淹《遠行貼》

《岳陽樓記》出爐

范仲淹的身體不太好,受不了陝西彬縣的嚴寒,就在十一月上《陳乞鄧州狀》,要求到河南鄧州工作。到鄧州後,他收到了鐵哥們滕宗諒(字子京)發自湖南嶽陽的信。

范仲淹當副宰相時提拔滕宗諒到甘肅慶州工作。滕宗諒這人個性很強,做事情我行我素,經常出格。後來朱熹評價他“恃才自肆,不入規矩”。

他在慶州開支超出預算,被人告發濫用公款。中央調查組來調查,他把帳目全燒了。經過范仲淹搶救,他被貶到湖南嶽州。

到了嶽州後,滕宗諒重修了岳陽樓。他吸取了在甘肅時的教訓,用了一種奇特的辦法解決經費問題。

司馬光《涑水記聞》記錄了這件事:“滕宗諒修岳陽樓不用公款。他貼出通知,民間多年不還的債務,可以把欠條交給政府,由政府幫助催討(政府則從中提成)。用這個辦法他竟然籌到了近一萬緡的錢。他親自管理這筆錢,不用會計,不記賬目。岳陽樓花了很多錢,他自己也撈了不少。”

這種辦法相當於現在的催債公司。

岳陽樓修好後,滕宗諒給范仲淹寫了一封信《求記書》,請他寫篇文章作紀念。這是他的老習慣:他在這一年請尹洙寫《嶽州學記》,請歐陽修寫《偃虹堤記》,記錄他的政績。

1046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在河南鄧州寫成千古雄文《岳陽樓記》。這篇文章主題突出、層次分明、氣勢磅礴、超凡脫俗、千秋萬載一統江湖,一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但明朝人孫緒指出:《岳陽樓記》模仿了唐朝呂溫的《三堂記》。

先憂後樂的范仲淹,卻是北宋黨爭的禍首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名言警句一直被後人稱頌,其實在他的詩文中到處都是這類話,如:“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危言危行,以求天下無憂”、“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奪”、“信聖人之書,師古人之行”、“惟慕古人之節”……

這種狠話猛一聽會嚇人一跳,聽多了,也就淡了。另外他那句“微斯人,吾誰與歸”抬高自己,貶低別人,搞得其他朋友很不爽。

廣置田產

此後范仲淹託滕宗諒幫忙,在湖南嶽陽的云溪鄉、梅溪鄉等地購買了田產。再後來,范仲淹的孫女(範純仁的女兒)嫁給蘇州太守、岳陽人毛斌的兒子毛祥,范仲淹把這些田產作了陪嫁。

1049年,范仲淹調往杭州作知州。這一年蘇州一帶遭遇特大洪澇災害,十萬災民流離失所,大量農田荒蕪,田價大跌。

范仲淹路過老家蘇州時,抓住這一機會購買良田千畝,成立義莊,為老範家族人提供資助。後來他的兒子範純仁又對義莊加以擴增,達到了三千畝。

范仲淹辦義莊後,各地紛紛效仿。這種行為造成土地集中,加劇了社會動盪。二十年後王安石變法,把這種兼併土地的行為稱為“奸回”加以打擊。

自比伯夷

1051年,范仲淹調到山東青州。他派人到鄒平南部的長白山開採青金石,製成青金硯,並親自抄寫韓愈的《伯夷頌》多份,分送給文彥博、富弼和歐陽修等政界名流,表示自己向伯夷同志學習,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當時文彥博任宰相,富弼以觀文殿大學士的職稱負責幷州,歐陽修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職稱負責應天府兼南京留守。

1052年,范仲淹又調往安徽潁州。他在上任途中病死在徐州。

范仲淹死後,他的兒子範純仁請孫沔、歐陽修、富弼分別撰寫范仲淹的行狀、神道碑銘和墓誌銘。行狀和墓誌銘都象獎狀,用客氣話吹捧死者的偉大成績,比較好寫。神道碑銘如實記錄死者的生平事蹟,要經得起考驗。當時朝廷大臣繼續進行黨爭,而范仲淹牽扯到很多人,所以歐陽修寫得很小心,直到兩年後才寫完,又請老朋友韓琦幫忙審核修改。

他在《範公神道碑銘》中直接記述了范仲淹和呂夷簡和好的過程,導致範純仁極度不滿,他說:“俺老爸與呂夷簡沒有和好”,在刻碑時將這段文字刪去不要。歐陽修知道後勃然大怒,斥責刻成的《範公神道碑》是偽作。另外,對於範、呂和好的主要證據《上呂相公書》,範純仁在整理范仲淹文集時也沒有收錄。

這《範公神道碑銘》成為一樁公案,後來引發朱熹與周必大的大辯論。

范仲淹死後,他曾經的朋友梅堯臣不斷得到歐陽修的舉薦,補國子監直講,最後至都官員外郎。雖然梅堯臣到死都沒有取得顯赫的官職,但他那顆受傷的心最終得到了些許寬慰。

先憂後樂的范仲淹,卻是北宋黨爭的禍首

范仲淹《道服贊》

後人評價

後人對范仲淹評價很複雜。現在的中學教育界因那句“先憂後樂”而把他捧到天上,但他同時代的人對他評價並不高。

曾賞識過他的晏殊後來說他“好奇邀名”,老宰相呂夷簡說他“務名無實”,王安石對他的指責最為直接:“好廣名譽,結遊士,以為黨助,甚壞風俗”。梅堯臣在范仲淹死後做過總結:不論寫文章還是幹工作,都是志大才疏;當過高官,但名不副實。(“文章與功業,有志不能成。嘗以躋高位,終然屈大名。” )

明朝思想家王夫之評論說:“熙、豐、紹聖之紛紜,皆自此而啟。”指責范仲淹引發的黨爭風潮造成宋代官場風氣敗壞。

千年以後,文史大家梁啟超拿范仲淹與王安石比較,說他比王安石低了好幾個檔次:“論其志略,尚下荊公數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