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搞了個最牛公益組織,從宋朝一直沿續到民國'

"

宋朝的時候,南京應天府書院裡有一個叫朱說的窮書生,窮到連頓稀粥都吃不起。在書院裡,他每天煮一碗粟米粥,冷掉凝固後,就切成四塊,早晚吃二塊。然後把鹹菜切碎,加半杯醋,搞點鹽,就這麼當菜了。這個“斷齏畫粥”的故事,跟“懸樑刺股”、“鑿壁偷光”一樣,構成了中國古代勤學勵志的典範。

這位書生讀書確實非常刻苦,常常夜以繼日,五年裡不曾解開衣服好好地睡過一覺,讀書讀得發睏了,就用冷水衝頭洗臉。在他27歲的時候,終於考上了進士。

這個叫朱說的書生其實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人,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失去了生活來源的母親為了養活他,不得不改嫁給一個姓朱的人,於是,范仲淹也就跟著姓朱,取名朱說了。等到范仲淹長大後,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不願再寄人籬下,於是就哭著告別母親,去外面求學了。等到他中了進士,當了官,這才將母親接回來贍養。在與母親商議後,他上書朝廷,提出了複姓改名的請求,經皇帝批准,進士朱說正式更名為范仲淹。這樣一個自強不息的勵志故事很快在朝野上下不脛而走,范仲淹的關注度立馬飆升,成為那一屆最受矚目的一名進士,人們對他的興趣度甚至超過了新科狀元。

帶著這樣的明星光環,范仲淹躊躇滿志地走上了仕途。但遺憾的是,他那位艱辛撫育兒子的母親卻沒能看到兒子的多少風光,很快就撒手人寰了。根據古代的禮制,范仲淹也不得不中斷他的仕途,回家守孝三年,稱為“丁憂”。古人之所以把“丁憂”的時間設為三年,據說是孔夫子規定的,人生下來至少有三年時間是要在父母的懷抱里長大的,所以,替父母守孝三年其實也不為多。但問題是,在官場中隔絕三年,誰知道三年後的政治環境又是怎樣?這也是後世的張居正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不願回家“丁憂”守制的原因。但范仲淹不一樣,他一直是有很強烈的道德感的,棄官守制對他來說是不用考慮的問題。道德形象也是一個官員必備的形象,范仲淹從一開始就勉力在樹立這樣的形象。

"

宋朝的時候,南京應天府書院裡有一個叫朱說的窮書生,窮到連頓稀粥都吃不起。在書院裡,他每天煮一碗粟米粥,冷掉凝固後,就切成四塊,早晚吃二塊。然後把鹹菜切碎,加半杯醋,搞點鹽,就這麼當菜了。這個“斷齏畫粥”的故事,跟“懸樑刺股”、“鑿壁偷光”一樣,構成了中國古代勤學勵志的典範。

這位書生讀書確實非常刻苦,常常夜以繼日,五年裡不曾解開衣服好好地睡過一覺,讀書讀得發睏了,就用冷水衝頭洗臉。在他27歲的時候,終於考上了進士。

這個叫朱說的書生其實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人,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失去了生活來源的母親為了養活他,不得不改嫁給一個姓朱的人,於是,范仲淹也就跟著姓朱,取名朱說了。等到范仲淹長大後,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不願再寄人籬下,於是就哭著告別母親,去外面求學了。等到他中了進士,當了官,這才將母親接回來贍養。在與母親商議後,他上書朝廷,提出了複姓改名的請求,經皇帝批准,進士朱說正式更名為范仲淹。這樣一個自強不息的勵志故事很快在朝野上下不脛而走,范仲淹的關注度立馬飆升,成為那一屆最受矚目的一名進士,人們對他的興趣度甚至超過了新科狀元。

帶著這樣的明星光環,范仲淹躊躇滿志地走上了仕途。但遺憾的是,他那位艱辛撫育兒子的母親卻沒能看到兒子的多少風光,很快就撒手人寰了。根據古代的禮制,范仲淹也不得不中斷他的仕途,回家守孝三年,稱為“丁憂”。古人之所以把“丁憂”的時間設為三年,據說是孔夫子規定的,人生下來至少有三年時間是要在父母的懷抱里長大的,所以,替父母守孝三年其實也不為多。但問題是,在官場中隔絕三年,誰知道三年後的政治環境又是怎樣?這也是後世的張居正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不願回家“丁憂”守制的原因。但范仲淹不一樣,他一直是有很強烈的道德感的,棄官守制對他來說是不用考慮的問題。道德形象也是一個官員必備的形象,范仲淹從一開始就勉力在樹立這樣的形象。

范仲淹搞了個最牛公益組織,從宋朝一直沿續到民國

范仲淹

恰巧在這個時候,也正好有個機會找上門來:南京的知府晏殊要為應天府書院找一位新校長,考慮到范仲淹原本就是應天府書院畢業的,再加上進士及第,道德學問也有目共睹,所以就把聘書送上門來。范仲淹就這樣出任了母校的“山長”(校長)。

應天府書院是北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進士的“錄取率”一直高居前列,朝廷中的很多官員都出自這個書院,這無形中給范仲淹構建了一張很好的人脈關係網,為他今後的仕途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而學院的生活也更加堅定了范仲淹振興儒家理想的信念,完善了他作為一個“神一樣存在”的正人君子形象,使得他的人品行止猶如一塊豐碑,聳立在歷史的長廊中。

我們今天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無不感佩於他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的時候正是他推行“慶曆新政”失敗、遭遇人生低谷的階段,而且,許多學者查閱了《范文正公文集》《范文正公年譜》等有關史籍,發現范仲淹其實一生從未到過洞庭湖,更未登過岳陽樓,他只是根據滕子京派人送給他的一幅畫卷寫出了洞庭湖的浩瀚場景、岳陽樓的萬千氣象。但不管怎樣,范仲淹卻喊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寶貴思想,鼓勵了後世諸多的仁人志士。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指出,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意識,是宋朝文人一種精神上的自覺。並不是范仲淹個人的精神無端地感覺到此,這其實已是一種時代的精神,早已隱藏在同時代人的心中,而為范仲淹正式呼喚出來。范仲淹的偉大之處在於喊出了時代口號,扛起了儒學復興的一面旗幟。

說到范仲淹,我們今天不說他的歷史成就,只說說跟家庭有關的那點事,以及與此相關的那種時代精神。

在儒家的傳統思想中,有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也就是說一個人先要搞好自身修養,然後要把家庭搞好,接下來,才可以治理國家平定天下。范仲淹因為有這麼一個貧苦的出身,所以非常注重個人和家庭的倫理,也很關注民生疾苦。在處理政務時,往往從個人、從家庭的角度出發將心比心,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以人為本”。

有一次,江淮大旱,百姓流離失所,范仲淹上疏請求朝廷安撫救濟,仁宗皇帝沒有及時批覆,他就很不客氣地批評道:“如果宮中有半天揭不開鍋吃不了東西會怎麼樣?”皇帝也被他打動了,立即派他前去救濟。他呢,一刻不敢耽誤,當天就出發,所到之處,開倉放糧,免除一切苛捐雜稅,努力幫助災區百姓度過難關。在回朝覆命的時候,他還特地帶回幾捆災民所吃的一種叫“烏味草”的野菜,請朝廷傳示給六宮貴戚,讓大家也嘗一嘗,希望朝中權貴知道民間疾苦。

還有一次,一位官員去世後留下年輕的妻子和兩個幼小的兒子,生活困苦,連回老家都回不了。范仲淹知道後就發起了愛心捐款,他自己也以身作則,慷慨解囊,把一百貫俸祿全部捐贈給了孤兒寡母。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孤兒寡母拉著一船財物回老家,萬一半路上遇到攔路搶劫的怎麼辦?為了確保他們的安全,范仲淹特地寫了一首詩貼在船上,最後一句特別強調“此是孤兒寡母船”,當然,落款也很重要,范仲淹的大名題在上面,沿途的強盜劫匪看了都受感動,沒有人去動這艘船。《青瑣詩話》記載了這則故事,這則故事的高明之處在於,范仲淹既保護了孤兒寡母,同時也為自己倡導的精神作了宣傳。

范仲淹以廉潔為民自律,也最惱怒那些當官不為民作主的腐朽官員,他當了宰相後,對這樣的官員往往在官名冊上一筆勾銷。他的改革盟友、國防部副部長富弼看到這種情形,還有些於心不忍,勸他說:“你這一筆勾得痛快,但被你勾掉功名的人和他的一家人可都得痛哭了。”范仲淹回答也很爽快:“一家哭,哪裡比得上一路哭!”他的意義是:這些人佔據著官位為害百姓,不把他們撤了,他們所在地方的老百姓就都得哭了。

范仲淹文武全才,做官做到宰相,但母親為生活所迫改嫁朱家的事還是對他有較大的影響,大概是想起自己幼年範氏家族中無人撫卹他、讓他寄人籬下的痛苦,公元1050年,他在家鄉蘇州買了1000多畝地設立了範氏義莊。

所謂義莊就是一個人拿出自己的田地,作為公產,養活同宗的族人或者贍養同族的貧苦人。范仲淹的這1000畝田地就租給外人耕種,地租拿來作為全族人的福利。

範氏義莊有明確的贍養撫卹章程,比如凡是族人每天可以領一升白米的口糧;每年冬天,每人領絹一匹,兒童減半;凡嫁女的領錢30貫,娶媳婦的領錢20貫——當然了,不鼓勵二婚、三婚,第二次娶親就不能再領了。參加科舉考試的可以領錢10貫,支持再接再厲堅持不懈地去參加考試,第二次去參考,仍可領錢5貫。至於那些窮苦的族人,上無片瓦可以安身的,義莊提供免費的經濟適用房外加無息貸款……

按照這些規定,範氏家族中的人,平時的生活基本需求均可得以保障,婚喪嫁娶等重大事項的經費也不用擔心。當然了,義莊也對族人的行為規範作了相應的規定:比如不能偷砍祖墳及其附近的樹木、不能欺負佃戶、義塾,也就是免費學校的學生不能在學校裡飲酒作樂等等,歸納起來也可以看作是範氏義莊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到後來,範氏義莊甚至還聘請了專門的職業經理人。CEO以工作業績決定薪酬標準,比如,CEO如果能做到保證每個族人都領到月糧,就給他獎勵糙米20石。CEO有權處理義莊事務,不受他人干擾,董事會的個別董事,比如族長和老一輩們,也不能對他指手劃腳。但是,族人也有權監督和告發CEO,後世通行的做法是到范仲淹的牌位面前講理,由公眾作出判斷。族人之間也什麼糾紛,當然也都採用這種辦法。

范仲淹設立義莊就是在要範氏家族內實行有田同耕、有飯同吃,從某種意義上說帶有一些平均主義和共產公產的色彩,這當然跟儒家的大同理想也是相吻合的,事實上,範氏義莊的設立也是向政府備過案的,范仲淹的兒子範純仁就特地向宋英宗上奏,報告義莊的設立情況,請求在政府備案,如有人損害義莊利益,請政府依法處置,以保護義莊不受侵犯。宋英宗批准了他的請求,下令蘇州的地方官准許備案,予以保護。

範氏義莊設立後給全國、給後世都樹立了一個榜樣,直至1949年解放之前,中國農村中還存在著這一類大大小小的義莊組織。而範氏義莊之所以名氣最大,一則是因為它的創始人范仲淹名氣大,而且也是歷史上的第一個義莊組織;二則是因為範氏義莊竟然從宋朝開始一直沿續存在到了民國,這是其他任何義莊所無法比擬的:

范仲淹故世後,他的二兒子、宰相範純仁和三兒子、尚書右丞範純禮又將義莊維持了下去。宋金戰爭中,儘管義莊也遭到一些破壞,但南宋時範氏後人範之柔又加以恢復整頓。以後,田畝雖然時有損益,基金的盤子也有大有小,但到了清末宣統年間以及民國時期,還有田5300畝——范仲淹在家族內部推行的一場共產實踐居然沿續了八九百年!什麼叫傳統?什麼叫文明的積澱?這就是傳統,這就是文明的積澱。可惜這種傳統和積澱後來遭到了人為的破壞。(本文摘自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大宋王朝的生動面孔》)來源:中華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