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這首剔銀燈,頗有蘇東坡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之風'

"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現今的國務院副總理,曾發起著名的“慶曆新政”。那句膾炙人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對後世影響深遠。

這首詩原文如下:

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北宋 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1]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騃[2]、老成尪悴[3]。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註釋:

【1】劉伶:字伯倫,魏晉名士,與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和阮咸並稱為“竹林七賢”。劉伶嗜酒,被稱為“醉侯”。

【2】痴騃(ái):愚笨,愚蠢。

【3】尪(wāng)悴:瘦弱憔悴。

要理解這首詞,首先應該弄清楚創作背景。副標題是“與歐陽公席上分題”,意思是和歐陽修吃飯喝酒期間有感而作。為什麼會牽扯到歐陽修呢?原來當時“景祐黨爭”,因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任人唯親,遂上書彈劾,然而當時仁宗皇帝寵信呂夷簡,范仲淹遭罷黜離京。得知此事的歐陽修便為好友范仲淹在朝堂上仗義執言,據理力爭,後也被貶官。政治上的共同追求使二人結為盟友,同仇敵愾併成為彼此的知音。此詞正是作於兩人同時被貶之時,政治上的失利使二人情緒極度低落苦悶,就有了詞裡面的牢騷之語:

"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現今的國務院副總理,曾發起著名的“慶曆新政”。那句膾炙人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對後世影響深遠。

這首詩原文如下:

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北宋 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1]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騃[2]、老成尪悴[3]。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註釋:

【1】劉伶:字伯倫,魏晉名士,與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和阮咸並稱為“竹林七賢”。劉伶嗜酒,被稱為“醉侯”。

【2】痴騃(ái):愚笨,愚蠢。

【3】尪(wāng)悴:瘦弱憔悴。

要理解這首詞,首先應該弄清楚創作背景。副標題是“與歐陽公席上分題”,意思是和歐陽修吃飯喝酒期間有感而作。為什麼會牽扯到歐陽修呢?原來當時“景祐黨爭”,因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任人唯親,遂上書彈劾,然而當時仁宗皇帝寵信呂夷簡,范仲淹遭罷黜離京。得知此事的歐陽修便為好友范仲淹在朝堂上仗義執言,據理力爭,後也被貶官。政治上的共同追求使二人結為盟友,同仇敵愾併成為彼此的知音。此詞正是作於兩人同時被貶之時,政治上的失利使二人情緒極度低落苦悶,就有了詞裡面的牢騷之語:

范仲淹的這首剔銀燈,頗有蘇東坡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之風

昨天我讀到三國志,不禁想笑曹操孫權劉備三人。費心勞神,機關算盡,最後也都只落個天下三分,割據一方。屈指細算,百般尋思,與其如此,還不如和劉伶一樣當個隱士,每天伶仃大醉,無慾無求豈不更好?世上的人都很難活過一百歲,少年的時候懵懂無知,老去之時又枯瘦憔悴,說起來也就中間年輕幾年值得玩味,而這期間又怎忍心被名利所牽絆?縱然你官至一品,家財萬金,我想問,你難道躲得過生老病死?

同樣都是豪放派,也同樣是被貶官之後所作,同樣都是抒發遭遇挫折和建功無望的憤懣心情,這首詞和蘇軾的念奴嬌有諸多相似之處。不過對比起來,范仲淹的這篇“負能量”更多一些。蘇軾詞結尾的那句“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雖略微傷感,但仍存東坡不甘沉淪,奮發向上的豪邁之風。本詞中,作者連用三個反問句式,足見其對朝野黑暗現實的極度不滿和失望,也凸顯出其內心的彷徨與掙扎。

"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現今的國務院副總理,曾發起著名的“慶曆新政”。那句膾炙人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對後世影響深遠。

這首詩原文如下:

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北宋 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1]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騃[2]、老成尪悴[3]。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註釋:

【1】劉伶:字伯倫,魏晉名士,與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和阮咸並稱為“竹林七賢”。劉伶嗜酒,被稱為“醉侯”。

【2】痴騃(ái):愚笨,愚蠢。

【3】尪(wāng)悴:瘦弱憔悴。

要理解這首詞,首先應該弄清楚創作背景。副標題是“與歐陽公席上分題”,意思是和歐陽修吃飯喝酒期間有感而作。為什麼會牽扯到歐陽修呢?原來當時“景祐黨爭”,因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任人唯親,遂上書彈劾,然而當時仁宗皇帝寵信呂夷簡,范仲淹遭罷黜離京。得知此事的歐陽修便為好友范仲淹在朝堂上仗義執言,據理力爭,後也被貶官。政治上的共同追求使二人結為盟友,同仇敵愾併成為彼此的知音。此詞正是作於兩人同時被貶之時,政治上的失利使二人情緒極度低落苦悶,就有了詞裡面的牢騷之語:

范仲淹的這首剔銀燈,頗有蘇東坡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之風

昨天我讀到三國志,不禁想笑曹操孫權劉備三人。費心勞神,機關算盡,最後也都只落個天下三分,割據一方。屈指細算,百般尋思,與其如此,還不如和劉伶一樣當個隱士,每天伶仃大醉,無慾無求豈不更好?世上的人都很難活過一百歲,少年的時候懵懂無知,老去之時又枯瘦憔悴,說起來也就中間年輕幾年值得玩味,而這期間又怎忍心被名利所牽絆?縱然你官至一品,家財萬金,我想問,你難道躲得過生老病死?

同樣都是豪放派,也同樣是被貶官之後所作,同樣都是抒發遭遇挫折和建功無望的憤懣心情,這首詞和蘇軾的念奴嬌有諸多相似之處。不過對比起來,范仲淹的這篇“負能量”更多一些。蘇軾詞結尾的那句“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雖略微傷感,但仍存東坡不甘沉淪,奮發向上的豪邁之風。本詞中,作者連用三個反問句式,足見其對朝野黑暗現實的極度不滿和失望,也凸顯出其內心的彷徨與掙扎。

范仲淹的這首剔銀燈,頗有蘇東坡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之風

牢騷終歸是牢騷,詞人不可能退隱山林,做慣了官,想必也吃不了那個苦。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最燦爛美好的歲月裡努力奮鬥,實現生命的價值,而不是消極沉淪。不要相信詞人那句“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他這樣說,那是因為人家做過大官了,不缺吃穿也不缺體驗,所以才有閒情逸致思考這些。而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還掙扎在溫飽線上的普通人,還是低下頭好好工作吧,你覺得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