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

茶葉,看似不起眼的小葉子,在古代卻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既可以用來與草原民族交換馬匹牛羊,維護邊疆和平;也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特別是唐、宋兩朝,茶稅在財政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翻看歷代的茶稅史,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朝的茶稅非常少,只有幾萬兩,而宋朝的茶稅卻高達四五百萬貫,為什麼差異這麼大呢?通過縱向比較歷代茶政,筆者小有所獲,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究原因。

先了解一下歷代的茶稅

茶稅興起於唐代中後期,在兩宋得以完善,逐漸成為後世各朝的正式稅種。由於茶稅在歷代財政收入中,數量遠不及田賦與鹽稅,因此在各朝正史《食貨志》中,列為雜稅。茶稅記載最詳盡的朝代是兩宋,應該說宋代是財政數據和制度最全面的封建王朝。

"

茶葉,看似不起眼的小葉子,在古代卻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既可以用來與草原民族交換馬匹牛羊,維護邊疆和平;也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特別是唐、宋兩朝,茶稅在財政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翻看歷代的茶稅史,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朝的茶稅非常少,只有幾萬兩,而宋朝的茶稅卻高達四五百萬貫,為什麼差異這麼大呢?通過縱向比較歷代茶政,筆者小有所獲,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究原因。

先了解一下歷代的茶稅

茶稅興起於唐代中後期,在兩宋得以完善,逐漸成為後世各朝的正式稅種。由於茶稅在歷代財政收入中,數量遠不及田賦與鹽稅,因此在各朝正史《食貨志》中,列為雜稅。茶稅記載最詳盡的朝代是兩宋,應該說宋代是財政數據和制度最全面的封建王朝。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開茶稅之先河

唐朝中期,經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國庫空虛,於是判度支(財政部長)趙贊提議:“竹、木、茶、漆皆可稅之,十稅其一,以充常平之本。”這是歷史上最早的茶稅和茶葉稅率。

課稅方式:徵稅為主,中間有過專賣。起初,唐朝徵收茶稅的方式是,在產茶州郡和茶山之外的商路上設置稅場,向販賣茶葉的茶商徵收茶稅,最初的稅率為10%。唐穆宗即位後,由於軍費開支的增加,便接受鹽鐵使王播的建議,將茶稅的稅率由10%提高到15%。敬宗至文宗前期,唐朝有過一段時間的茶葉專賣,宰相王涯上奏:“令百姓移茶樹至官場栽,摘茶葉於官場中造。”唐文宗後期,廢除茶葉專賣制度,改徵茶稅,並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

茶稅最高約80萬貫。關於唐朝茶稅的記載不多,貞元9年(唐德宗)的茶稅約40萬貫,經過多次加徵茶稅,到了宣宗時期(50多年後),茶稅達到80萬貫,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間:“天下稅茶倍增於貞元。”

"

茶葉,看似不起眼的小葉子,在古代卻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既可以用來與草原民族交換馬匹牛羊,維護邊疆和平;也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特別是唐、宋兩朝,茶稅在財政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翻看歷代的茶稅史,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朝的茶稅非常少,只有幾萬兩,而宋朝的茶稅卻高達四五百萬貫,為什麼差異這麼大呢?通過縱向比較歷代茶政,筆者小有所獲,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究原因。

先了解一下歷代的茶稅

茶稅興起於唐代中後期,在兩宋得以完善,逐漸成為後世各朝的正式稅種。由於茶稅在歷代財政收入中,數量遠不及田賦與鹽稅,因此在各朝正史《食貨志》中,列為雜稅。茶稅記載最詳盡的朝代是兩宋,應該說宋代是財政數據和制度最全面的封建王朝。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開茶稅之先河

唐朝中期,經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國庫空虛,於是判度支(財政部長)趙贊提議:“竹、木、茶、漆皆可稅之,十稅其一,以充常平之本。”這是歷史上最早的茶稅和茶葉稅率。

課稅方式:徵稅為主,中間有過專賣。起初,唐朝徵收茶稅的方式是,在產茶州郡和茶山之外的商路上設置稅場,向販賣茶葉的茶商徵收茶稅,最初的稅率為10%。唐穆宗即位後,由於軍費開支的增加,便接受鹽鐵使王播的建議,將茶稅的稅率由10%提高到15%。敬宗至文宗前期,唐朝有過一段時間的茶葉專賣,宰相王涯上奏:“令百姓移茶樹至官場栽,摘茶葉於官場中造。”唐文宗後期,廢除茶葉專賣制度,改徵茶稅,並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

茶稅最高約80萬貫。關於唐朝茶稅的記載不多,貞元9年(唐德宗)的茶稅約40萬貫,經過多次加徵茶稅,到了宣宗時期(50多年後),茶稅達到80萬貫,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間:“天下稅茶倍增於貞元。”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茶稅

宋代,茶稅的高峰

宋代繼承了唐朝的茶稅制度,並加以改進和發展。

起初是榷茶(專賣)。首先在江淮和東南一帶推行,後推廣至全國,宋太祖在全國主要的茶葉集散地設置管理機構,叫做“榷貨務”,要求茶農將茶稅之外的茶葉,全都賣給官府,由官府統一銷售,不允許私賣,開創茶葉統購統銷的先河。

國家收購的茶葉有兩大銷售渠道:1)茶馬互市,用茶葉與契丹、党項、吐番等民族交換馬匹。草原民族長年吃牛羊肉,腸道內油漬積攢過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茶葉中的茶鹼可以促進腸道消化,因此北方和西域人都嗜茶如命,茶葉需求非常大。用茶葉交換馬匹,還能減少銅錢和布帛的外流。2)通商,茶葉賣給商人,再轉賣給消費者。商人必須從“榷貨務”交錢拿提貨單,再將茶葉在規定地區轉賣。茶葉不能跨地區銷售,否則要交極重的過境稅,這也導致了茶商走私猖獗。

徽宗朝,蔡京改專賣為茶引。茶引是一種間接專賣制度,具體做法是:茶農登記在冊,商人販茶,先向官府交錢、領取茶引,茶引類似現代的提貨單和納稅證明,商人拿著茶引到規定的茶場買茶,然後轉賣到外地。茶引明確規定茶葉的購買地、購買量、銷售地和沿途的納稅情況。茶引和茶葉不可分離,銷售完成後,需要將茶引送到官府註銷。

"

茶葉,看似不起眼的小葉子,在古代卻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既可以用來與草原民族交換馬匹牛羊,維護邊疆和平;也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特別是唐、宋兩朝,茶稅在財政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翻看歷代的茶稅史,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朝的茶稅非常少,只有幾萬兩,而宋朝的茶稅卻高達四五百萬貫,為什麼差異這麼大呢?通過縱向比較歷代茶政,筆者小有所獲,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究原因。

先了解一下歷代的茶稅

茶稅興起於唐代中後期,在兩宋得以完善,逐漸成為後世各朝的正式稅種。由於茶稅在歷代財政收入中,數量遠不及田賦與鹽稅,因此在各朝正史《食貨志》中,列為雜稅。茶稅記載最詳盡的朝代是兩宋,應該說宋代是財政數據和制度最全面的封建王朝。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開茶稅之先河

唐朝中期,經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國庫空虛,於是判度支(財政部長)趙贊提議:“竹、木、茶、漆皆可稅之,十稅其一,以充常平之本。”這是歷史上最早的茶稅和茶葉稅率。

課稅方式:徵稅為主,中間有過專賣。起初,唐朝徵收茶稅的方式是,在產茶州郡和茶山之外的商路上設置稅場,向販賣茶葉的茶商徵收茶稅,最初的稅率為10%。唐穆宗即位後,由於軍費開支的增加,便接受鹽鐵使王播的建議,將茶稅的稅率由10%提高到15%。敬宗至文宗前期,唐朝有過一段時間的茶葉專賣,宰相王涯上奏:“令百姓移茶樹至官場栽,摘茶葉於官場中造。”唐文宗後期,廢除茶葉專賣制度,改徵茶稅,並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

茶稅最高約80萬貫。關於唐朝茶稅的記載不多,貞元9年(唐德宗)的茶稅約40萬貫,經過多次加徵茶稅,到了宣宗時期(50多年後),茶稅達到80萬貫,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間:“天下稅茶倍增於貞元。”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茶稅

宋代,茶稅的高峰

宋代繼承了唐朝的茶稅制度,並加以改進和發展。

起初是榷茶(專賣)。首先在江淮和東南一帶推行,後推廣至全國,宋太祖在全國主要的茶葉集散地設置管理機構,叫做“榷貨務”,要求茶農將茶稅之外的茶葉,全都賣給官府,由官府統一銷售,不允許私賣,開創茶葉統購統銷的先河。

國家收購的茶葉有兩大銷售渠道:1)茶馬互市,用茶葉與契丹、党項、吐番等民族交換馬匹。草原民族長年吃牛羊肉,腸道內油漬積攢過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茶葉中的茶鹼可以促進腸道消化,因此北方和西域人都嗜茶如命,茶葉需求非常大。用茶葉交換馬匹,還能減少銅錢和布帛的外流。2)通商,茶葉賣給商人,再轉賣給消費者。商人必須從“榷貨務”交錢拿提貨單,再將茶葉在規定地區轉賣。茶葉不能跨地區銷售,否則要交極重的過境稅,這也導致了茶商走私猖獗。

徽宗朝,蔡京改專賣為茶引。茶引是一種間接專賣制度,具體做法是:茶農登記在冊,商人販茶,先向官府交錢、領取茶引,茶引類似現代的提貨單和納稅證明,商人拿著茶引到規定的茶場買茶,然後轉賣到外地。茶引明確規定茶葉的購買地、購買量、銷售地和沿途的納稅情況。茶引和茶葉不可分離,銷售完成後,需要將茶引送到官府註銷。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茶引的出現,代表茶稅制度的成熟。推出茶引後,政府不再大包大攬,省去了茶葉的運輸和銷售環節,節省了人力成本,又能夠有效控制茶葉的生產和銷售,因此成為後世元、明、清等朝代都使用的茶政。

茶馬互市:宋代的茶葉分兩類,東南茶(江南、江浙和福建等地的茶葉)和川茶。東南茶的品質好,深受富人階層喜愛,因此是主要的課稅對象。川茶又稱邊茶,一般通過甘肅的茶馬古道與草原各族交換馬匹,也就是茶馬互市,後來的明朝、清朝也延續了這種方式。

茶馬比價:宋朝官方定的方針是“隨市增減、價例不定”,也就是遵循市場規律。北宋早期,100斤茶可以換1匹馬,北宋曾經1次換了2萬匹馬;到了徽宗朝,最差的馬都要130斤茶,能當戰馬的良馬則要250斤茶;到了南宋,馬價上漲,1000斤茶才能換1匹馬。

茶葉專賣,抽成比例高達35%。根據筆者對北宋初期8家茶場茶葉銷售情況的分析,平均購入價27文/斤、銷售價(商人進貨價,非零售價)66文/斤,平均加價率為144%。按宋初茶葉零售價110文計算,官府淨得39文,相當於抽取了35%的稅。

"

茶葉,看似不起眼的小葉子,在古代卻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既可以用來與草原民族交換馬匹牛羊,維護邊疆和平;也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特別是唐、宋兩朝,茶稅在財政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翻看歷代的茶稅史,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朝的茶稅非常少,只有幾萬兩,而宋朝的茶稅卻高達四五百萬貫,為什麼差異這麼大呢?通過縱向比較歷代茶政,筆者小有所獲,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究原因。

先了解一下歷代的茶稅

茶稅興起於唐代中後期,在兩宋得以完善,逐漸成為後世各朝的正式稅種。由於茶稅在歷代財政收入中,數量遠不及田賦與鹽稅,因此在各朝正史《食貨志》中,列為雜稅。茶稅記載最詳盡的朝代是兩宋,應該說宋代是財政數據和制度最全面的封建王朝。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開茶稅之先河

唐朝中期,經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國庫空虛,於是判度支(財政部長)趙贊提議:“竹、木、茶、漆皆可稅之,十稅其一,以充常平之本。”這是歷史上最早的茶稅和茶葉稅率。

課稅方式:徵稅為主,中間有過專賣。起初,唐朝徵收茶稅的方式是,在產茶州郡和茶山之外的商路上設置稅場,向販賣茶葉的茶商徵收茶稅,最初的稅率為10%。唐穆宗即位後,由於軍費開支的增加,便接受鹽鐵使王播的建議,將茶稅的稅率由10%提高到15%。敬宗至文宗前期,唐朝有過一段時間的茶葉專賣,宰相王涯上奏:“令百姓移茶樹至官場栽,摘茶葉於官場中造。”唐文宗後期,廢除茶葉專賣制度,改徵茶稅,並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

茶稅最高約80萬貫。關於唐朝茶稅的記載不多,貞元9年(唐德宗)的茶稅約40萬貫,經過多次加徵茶稅,到了宣宗時期(50多年後),茶稅達到80萬貫,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間:“天下稅茶倍增於貞元。”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茶稅

宋代,茶稅的高峰

宋代繼承了唐朝的茶稅制度,並加以改進和發展。

起初是榷茶(專賣)。首先在江淮和東南一帶推行,後推廣至全國,宋太祖在全國主要的茶葉集散地設置管理機構,叫做“榷貨務”,要求茶農將茶稅之外的茶葉,全都賣給官府,由官府統一銷售,不允許私賣,開創茶葉統購統銷的先河。

國家收購的茶葉有兩大銷售渠道:1)茶馬互市,用茶葉與契丹、党項、吐番等民族交換馬匹。草原民族長年吃牛羊肉,腸道內油漬積攢過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茶葉中的茶鹼可以促進腸道消化,因此北方和西域人都嗜茶如命,茶葉需求非常大。用茶葉交換馬匹,還能減少銅錢和布帛的外流。2)通商,茶葉賣給商人,再轉賣給消費者。商人必須從“榷貨務”交錢拿提貨單,再將茶葉在規定地區轉賣。茶葉不能跨地區銷售,否則要交極重的過境稅,這也導致了茶商走私猖獗。

徽宗朝,蔡京改專賣為茶引。茶引是一種間接專賣制度,具體做法是:茶農登記在冊,商人販茶,先向官府交錢、領取茶引,茶引類似現代的提貨單和納稅證明,商人拿著茶引到規定的茶場買茶,然後轉賣到外地。茶引明確規定茶葉的購買地、購買量、銷售地和沿途的納稅情況。茶引和茶葉不可分離,銷售完成後,需要將茶引送到官府註銷。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茶引的出現,代表茶稅制度的成熟。推出茶引後,政府不再大包大攬,省去了茶葉的運輸和銷售環節,節省了人力成本,又能夠有效控制茶葉的生產和銷售,因此成為後世元、明、清等朝代都使用的茶政。

茶馬互市:宋代的茶葉分兩類,東南茶(江南、江浙和福建等地的茶葉)和川茶。東南茶的品質好,深受富人階層喜愛,因此是主要的課稅對象。川茶又稱邊茶,一般通過甘肅的茶馬古道與草原各族交換馬匹,也就是茶馬互市,後來的明朝、清朝也延續了這種方式。

茶馬比價:宋朝官方定的方針是“隨市增減、價例不定”,也就是遵循市場規律。北宋早期,100斤茶可以換1匹馬,北宋曾經1次換了2萬匹馬;到了徽宗朝,最差的馬都要130斤茶,能當戰馬的良馬則要250斤茶;到了南宋,馬價上漲,1000斤茶才能換1匹馬。

茶葉專賣,抽成比例高達35%。根據筆者對北宋初期8家茶場茶葉銷售情況的分析,平均購入價27文/斤、銷售價(商人進貨價,非零售價)66文/斤,平均加價率為144%。按宋初茶葉零售價110文計算,官府淨得39文,相當於抽取了35%的稅。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宋代茶場的經營情況

茶稅是宋代重要的財政收入。關於宋代茶稅的數據非常多,北宋在300萬貫左右,南宋丟了北方的領土後,稅賦來源減少,因此加大了茶稅的徵收,茶稅最高達到700萬貫。關於宋代茶葉的產量,數據較少,宋太宗(997年)為2200萬斤。筆者根據宋代對茶葉的利益抽成估計,宋代茶葉的高峰產量約5000萬斤。

"

茶葉,看似不起眼的小葉子,在古代卻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既可以用來與草原民族交換馬匹牛羊,維護邊疆和平;也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特別是唐、宋兩朝,茶稅在財政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翻看歷代的茶稅史,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朝的茶稅非常少,只有幾萬兩,而宋朝的茶稅卻高達四五百萬貫,為什麼差異這麼大呢?通過縱向比較歷代茶政,筆者小有所獲,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究原因。

先了解一下歷代的茶稅

茶稅興起於唐代中後期,在兩宋得以完善,逐漸成為後世各朝的正式稅種。由於茶稅在歷代財政收入中,數量遠不及田賦與鹽稅,因此在各朝正史《食貨志》中,列為雜稅。茶稅記載最詳盡的朝代是兩宋,應該說宋代是財政數據和制度最全面的封建王朝。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開茶稅之先河

唐朝中期,經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國庫空虛,於是判度支(財政部長)趙贊提議:“竹、木、茶、漆皆可稅之,十稅其一,以充常平之本。”這是歷史上最早的茶稅和茶葉稅率。

課稅方式:徵稅為主,中間有過專賣。起初,唐朝徵收茶稅的方式是,在產茶州郡和茶山之外的商路上設置稅場,向販賣茶葉的茶商徵收茶稅,最初的稅率為10%。唐穆宗即位後,由於軍費開支的增加,便接受鹽鐵使王播的建議,將茶稅的稅率由10%提高到15%。敬宗至文宗前期,唐朝有過一段時間的茶葉專賣,宰相王涯上奏:“令百姓移茶樹至官場栽,摘茶葉於官場中造。”唐文宗後期,廢除茶葉專賣制度,改徵茶稅,並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

茶稅最高約80萬貫。關於唐朝茶稅的記載不多,貞元9年(唐德宗)的茶稅約40萬貫,經過多次加徵茶稅,到了宣宗時期(50多年後),茶稅達到80萬貫,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間:“天下稅茶倍增於貞元。”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茶稅

宋代,茶稅的高峰

宋代繼承了唐朝的茶稅制度,並加以改進和發展。

起初是榷茶(專賣)。首先在江淮和東南一帶推行,後推廣至全國,宋太祖在全國主要的茶葉集散地設置管理機構,叫做“榷貨務”,要求茶農將茶稅之外的茶葉,全都賣給官府,由官府統一銷售,不允許私賣,開創茶葉統購統銷的先河。

國家收購的茶葉有兩大銷售渠道:1)茶馬互市,用茶葉與契丹、党項、吐番等民族交換馬匹。草原民族長年吃牛羊肉,腸道內油漬積攢過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茶葉中的茶鹼可以促進腸道消化,因此北方和西域人都嗜茶如命,茶葉需求非常大。用茶葉交換馬匹,還能減少銅錢和布帛的外流。2)通商,茶葉賣給商人,再轉賣給消費者。商人必須從“榷貨務”交錢拿提貨單,再將茶葉在規定地區轉賣。茶葉不能跨地區銷售,否則要交極重的過境稅,這也導致了茶商走私猖獗。

徽宗朝,蔡京改專賣為茶引。茶引是一種間接專賣制度,具體做法是:茶農登記在冊,商人販茶,先向官府交錢、領取茶引,茶引類似現代的提貨單和納稅證明,商人拿著茶引到規定的茶場買茶,然後轉賣到外地。茶引明確規定茶葉的購買地、購買量、銷售地和沿途的納稅情況。茶引和茶葉不可分離,銷售完成後,需要將茶引送到官府註銷。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茶引的出現,代表茶稅制度的成熟。推出茶引後,政府不再大包大攬,省去了茶葉的運輸和銷售環節,節省了人力成本,又能夠有效控制茶葉的生產和銷售,因此成為後世元、明、清等朝代都使用的茶政。

茶馬互市:宋代的茶葉分兩類,東南茶(江南、江浙和福建等地的茶葉)和川茶。東南茶的品質好,深受富人階層喜愛,因此是主要的課稅對象。川茶又稱邊茶,一般通過甘肅的茶馬古道與草原各族交換馬匹,也就是茶馬互市,後來的明朝、清朝也延續了這種方式。

茶馬比價:宋朝官方定的方針是“隨市增減、價例不定”,也就是遵循市場規律。北宋早期,100斤茶可以換1匹馬,北宋曾經1次換了2萬匹馬;到了徽宗朝,最差的馬都要130斤茶,能當戰馬的良馬則要250斤茶;到了南宋,馬價上漲,1000斤茶才能換1匹馬。

茶葉專賣,抽成比例高達35%。根據筆者對北宋初期8家茶場茶葉銷售情況的分析,平均購入價27文/斤、銷售價(商人進貨價,非零售價)66文/斤,平均加價率為144%。按宋初茶葉零售價110文計算,官府淨得39文,相當於抽取了35%的稅。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宋代茶場的經營情況

茶稅是宋代重要的財政收入。關於宋代茶稅的數據非常多,北宋在300萬貫左右,南宋丟了北方的領土後,稅賦來源減少,因此加大了茶稅的徵收,茶稅最高達到700萬貫。關於宋代茶葉的產量,數據較少,宋太宗(997年)為2200萬斤。筆者根據宋代對茶葉的利益抽成估計,宋代茶葉的高峰產量約5000萬斤。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蒙元,橫徵暴斂無出其右

繼承了宋朝的茶引法,分為長引(120斤)和短引(90斤),長引存在時間極短,從1286年起實行短引。1276年每引徵的茶稅是白銀0.5兩,到1318年,茶稅已經達到25兩/引,增加了100倍,茶稅總額則增加了200倍。可以說,蒙元對漢人的橫徵暴斂已經達到敲骨吸髓的地步,古往今來,無出其右。

"

茶葉,看似不起眼的小葉子,在古代卻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既可以用來與草原民族交換馬匹牛羊,維護邊疆和平;也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特別是唐、宋兩朝,茶稅在財政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翻看歷代的茶稅史,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朝的茶稅非常少,只有幾萬兩,而宋朝的茶稅卻高達四五百萬貫,為什麼差異這麼大呢?通過縱向比較歷代茶政,筆者小有所獲,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究原因。

先了解一下歷代的茶稅

茶稅興起於唐代中後期,在兩宋得以完善,逐漸成為後世各朝的正式稅種。由於茶稅在歷代財政收入中,數量遠不及田賦與鹽稅,因此在各朝正史《食貨志》中,列為雜稅。茶稅記載最詳盡的朝代是兩宋,應該說宋代是財政數據和制度最全面的封建王朝。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開茶稅之先河

唐朝中期,經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國庫空虛,於是判度支(財政部長)趙贊提議:“竹、木、茶、漆皆可稅之,十稅其一,以充常平之本。”這是歷史上最早的茶稅和茶葉稅率。

課稅方式:徵稅為主,中間有過專賣。起初,唐朝徵收茶稅的方式是,在產茶州郡和茶山之外的商路上設置稅場,向販賣茶葉的茶商徵收茶稅,最初的稅率為10%。唐穆宗即位後,由於軍費開支的增加,便接受鹽鐵使王播的建議,將茶稅的稅率由10%提高到15%。敬宗至文宗前期,唐朝有過一段時間的茶葉專賣,宰相王涯上奏:“令百姓移茶樹至官場栽,摘茶葉於官場中造。”唐文宗後期,廢除茶葉專賣制度,改徵茶稅,並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

茶稅最高約80萬貫。關於唐朝茶稅的記載不多,貞元9年(唐德宗)的茶稅約40萬貫,經過多次加徵茶稅,到了宣宗時期(50多年後),茶稅達到80萬貫,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間:“天下稅茶倍增於貞元。”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茶稅

宋代,茶稅的高峰

宋代繼承了唐朝的茶稅制度,並加以改進和發展。

起初是榷茶(專賣)。首先在江淮和東南一帶推行,後推廣至全國,宋太祖在全國主要的茶葉集散地設置管理機構,叫做“榷貨務”,要求茶農將茶稅之外的茶葉,全都賣給官府,由官府統一銷售,不允許私賣,開創茶葉統購統銷的先河。

國家收購的茶葉有兩大銷售渠道:1)茶馬互市,用茶葉與契丹、党項、吐番等民族交換馬匹。草原民族長年吃牛羊肉,腸道內油漬積攢過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茶葉中的茶鹼可以促進腸道消化,因此北方和西域人都嗜茶如命,茶葉需求非常大。用茶葉交換馬匹,還能減少銅錢和布帛的外流。2)通商,茶葉賣給商人,再轉賣給消費者。商人必須從“榷貨務”交錢拿提貨單,再將茶葉在規定地區轉賣。茶葉不能跨地區銷售,否則要交極重的過境稅,這也導致了茶商走私猖獗。

徽宗朝,蔡京改專賣為茶引。茶引是一種間接專賣制度,具體做法是:茶農登記在冊,商人販茶,先向官府交錢、領取茶引,茶引類似現代的提貨單和納稅證明,商人拿著茶引到規定的茶場買茶,然後轉賣到外地。茶引明確規定茶葉的購買地、購買量、銷售地和沿途的納稅情況。茶引和茶葉不可分離,銷售完成後,需要將茶引送到官府註銷。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茶引的出現,代表茶稅制度的成熟。推出茶引後,政府不再大包大攬,省去了茶葉的運輸和銷售環節,節省了人力成本,又能夠有效控制茶葉的生產和銷售,因此成為後世元、明、清等朝代都使用的茶政。

茶馬互市:宋代的茶葉分兩類,東南茶(江南、江浙和福建等地的茶葉)和川茶。東南茶的品質好,深受富人階層喜愛,因此是主要的課稅對象。川茶又稱邊茶,一般通過甘肅的茶馬古道與草原各族交換馬匹,也就是茶馬互市,後來的明朝、清朝也延續了這種方式。

茶馬比價:宋朝官方定的方針是“隨市增減、價例不定”,也就是遵循市場規律。北宋早期,100斤茶可以換1匹馬,北宋曾經1次換了2萬匹馬;到了徽宗朝,最差的馬都要130斤茶,能當戰馬的良馬則要250斤茶;到了南宋,馬價上漲,1000斤茶才能換1匹馬。

茶葉專賣,抽成比例高達35%。根據筆者對北宋初期8家茶場茶葉銷售情況的分析,平均購入價27文/斤、銷售價(商人進貨價,非零售價)66文/斤,平均加價率為144%。按宋初茶葉零售價110文計算,官府淨得39文,相當於抽取了35%的稅。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宋代茶場的經營情況

茶稅是宋代重要的財政收入。關於宋代茶稅的數據非常多,北宋在300萬貫左右,南宋丟了北方的領土後,稅賦來源減少,因此加大了茶稅的徵收,茶稅最高達到700萬貫。關於宋代茶葉的產量,數據較少,宋太宗(997年)為2200萬斤。筆者根據宋代對茶葉的利益抽成估計,宋代茶葉的高峰產量約5000萬斤。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蒙元,橫徵暴斂無出其右

繼承了宋朝的茶引法,分為長引(120斤)和短引(90斤),長引存在時間極短,從1286年起實行短引。1276年每引徵的茶稅是白銀0.5兩,到1318年,茶稅已經達到25兩/引,增加了100倍,茶稅總額則增加了200倍。可以說,蒙元對漢人的橫徵暴斂已經達到敲骨吸髓的地步,古往今來,無出其右。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蒙元橫徵暴斂

明代,茶稅極低

明代的茶葉政策繼承宋朝,分為茶引法和專賣法。

茶引法,適用於商茶:商人向官府交付茶稅、領取茶引,按規定的數量和地點進行運輸和銷售。《續文獻通考》記載:“商人販茶至百斤以上,俱赴管茶官處報中,凡中芽茶每引定價三錢,葉茶二錢。凡茶不及百斤,俱赴州縣報數,每十斤納銀一分,給票照賣。”

明代的茶稅極少,稅率較低。明朝的財政史中,沒有關於茶稅的確切記載,總之極少,而且記入雜稅裡面。根據《萬曆會計錄》的內容,估計不到白銀5萬兩。從上面可知,明代茶引納錢為:葉茶200文,芽茶300文,取中值250文,相當於每斤茶徵稅2.5文。根據《萬曆會計錄》的內容,萬曆年間的茶價60至100文,取中值80文,則稅率為3%。

茶馬互市。與宋代一樣,四川的茶是用來與新疆、西藏、蒙古等地區的民族進行茶馬互市。四川的茶農需要先交10%的茶稅,餘茶也必須全部賣給官府,所以川茶又稱為官茶。明朝初期,四川的茶課定為100萬斤,永樂年間,因為遭受天災,大量茶樹死亡,四川茶課削到46萬斤。

茶馬比價:一直有波動,前期70斤茶,正德年間約五六十斤。弘治年間,出茶五六十萬斤,得馬萬匹。明朝的茶馬互市是長期交易,基本年年互市,而宋朝不穩定。

貢茶,滿足皇家消費。茶源主要是江浙地區的好茶,每年的量基本穩定在4000斤左右。

"

茶葉,看似不起眼的小葉子,在古代卻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既可以用來與草原民族交換馬匹牛羊,維護邊疆和平;也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特別是唐、宋兩朝,茶稅在財政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翻看歷代的茶稅史,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朝的茶稅非常少,只有幾萬兩,而宋朝的茶稅卻高達四五百萬貫,為什麼差異這麼大呢?通過縱向比較歷代茶政,筆者小有所獲,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究原因。

先了解一下歷代的茶稅

茶稅興起於唐代中後期,在兩宋得以完善,逐漸成為後世各朝的正式稅種。由於茶稅在歷代財政收入中,數量遠不及田賦與鹽稅,因此在各朝正史《食貨志》中,列為雜稅。茶稅記載最詳盡的朝代是兩宋,應該說宋代是財政數據和制度最全面的封建王朝。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開茶稅之先河

唐朝中期,經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國庫空虛,於是判度支(財政部長)趙贊提議:“竹、木、茶、漆皆可稅之,十稅其一,以充常平之本。”這是歷史上最早的茶稅和茶葉稅率。

課稅方式:徵稅為主,中間有過專賣。起初,唐朝徵收茶稅的方式是,在產茶州郡和茶山之外的商路上設置稅場,向販賣茶葉的茶商徵收茶稅,最初的稅率為10%。唐穆宗即位後,由於軍費開支的增加,便接受鹽鐵使王播的建議,將茶稅的稅率由10%提高到15%。敬宗至文宗前期,唐朝有過一段時間的茶葉專賣,宰相王涯上奏:“令百姓移茶樹至官場栽,摘茶葉於官場中造。”唐文宗後期,廢除茶葉專賣制度,改徵茶稅,並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

茶稅最高約80萬貫。關於唐朝茶稅的記載不多,貞元9年(唐德宗)的茶稅約40萬貫,經過多次加徵茶稅,到了宣宗時期(50多年後),茶稅達到80萬貫,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間:“天下稅茶倍增於貞元。”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茶稅

宋代,茶稅的高峰

宋代繼承了唐朝的茶稅制度,並加以改進和發展。

起初是榷茶(專賣)。首先在江淮和東南一帶推行,後推廣至全國,宋太祖在全國主要的茶葉集散地設置管理機構,叫做“榷貨務”,要求茶農將茶稅之外的茶葉,全都賣給官府,由官府統一銷售,不允許私賣,開創茶葉統購統銷的先河。

國家收購的茶葉有兩大銷售渠道:1)茶馬互市,用茶葉與契丹、党項、吐番等民族交換馬匹。草原民族長年吃牛羊肉,腸道內油漬積攢過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茶葉中的茶鹼可以促進腸道消化,因此北方和西域人都嗜茶如命,茶葉需求非常大。用茶葉交換馬匹,還能減少銅錢和布帛的外流。2)通商,茶葉賣給商人,再轉賣給消費者。商人必須從“榷貨務”交錢拿提貨單,再將茶葉在規定地區轉賣。茶葉不能跨地區銷售,否則要交極重的過境稅,這也導致了茶商走私猖獗。

徽宗朝,蔡京改專賣為茶引。茶引是一種間接專賣制度,具體做法是:茶農登記在冊,商人販茶,先向官府交錢、領取茶引,茶引類似現代的提貨單和納稅證明,商人拿著茶引到規定的茶場買茶,然後轉賣到外地。茶引明確規定茶葉的購買地、購買量、銷售地和沿途的納稅情況。茶引和茶葉不可分離,銷售完成後,需要將茶引送到官府註銷。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茶引的出現,代表茶稅制度的成熟。推出茶引後,政府不再大包大攬,省去了茶葉的運輸和銷售環節,節省了人力成本,又能夠有效控制茶葉的生產和銷售,因此成為後世元、明、清等朝代都使用的茶政。

茶馬互市:宋代的茶葉分兩類,東南茶(江南、江浙和福建等地的茶葉)和川茶。東南茶的品質好,深受富人階層喜愛,因此是主要的課稅對象。川茶又稱邊茶,一般通過甘肅的茶馬古道與草原各族交換馬匹,也就是茶馬互市,後來的明朝、清朝也延續了這種方式。

茶馬比價:宋朝官方定的方針是“隨市增減、價例不定”,也就是遵循市場規律。北宋早期,100斤茶可以換1匹馬,北宋曾經1次換了2萬匹馬;到了徽宗朝,最差的馬都要130斤茶,能當戰馬的良馬則要250斤茶;到了南宋,馬價上漲,1000斤茶才能換1匹馬。

茶葉專賣,抽成比例高達35%。根據筆者對北宋初期8家茶場茶葉銷售情況的分析,平均購入價27文/斤、銷售價(商人進貨價,非零售價)66文/斤,平均加價率為144%。按宋初茶葉零售價110文計算,官府淨得39文,相當於抽取了35%的稅。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宋代茶場的經營情況

茶稅是宋代重要的財政收入。關於宋代茶稅的數據非常多,北宋在300萬貫左右,南宋丟了北方的領土後,稅賦來源減少,因此加大了茶稅的徵收,茶稅最高達到700萬貫。關於宋代茶葉的產量,數據較少,宋太宗(997年)為2200萬斤。筆者根據宋代對茶葉的利益抽成估計,宋代茶葉的高峰產量約5000萬斤。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蒙元,橫徵暴斂無出其右

繼承了宋朝的茶引法,分為長引(120斤)和短引(90斤),長引存在時間極短,從1286年起實行短引。1276年每引徵的茶稅是白銀0.5兩,到1318年,茶稅已經達到25兩/引,增加了100倍,茶稅總額則增加了200倍。可以說,蒙元對漢人的橫徵暴斂已經達到敲骨吸髓的地步,古往今來,無出其右。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蒙元橫徵暴斂

明代,茶稅極低

明代的茶葉政策繼承宋朝,分為茶引法和專賣法。

茶引法,適用於商茶:商人向官府交付茶稅、領取茶引,按規定的數量和地點進行運輸和銷售。《續文獻通考》記載:“商人販茶至百斤以上,俱赴管茶官處報中,凡中芽茶每引定價三錢,葉茶二錢。凡茶不及百斤,俱赴州縣報數,每十斤納銀一分,給票照賣。”

明代的茶稅極少,稅率較低。明朝的財政史中,沒有關於茶稅的確切記載,總之極少,而且記入雜稅裡面。根據《萬曆會計錄》的內容,估計不到白銀5萬兩。從上面可知,明代茶引納錢為:葉茶200文,芽茶300文,取中值250文,相當於每斤茶徵稅2.5文。根據《萬曆會計錄》的內容,萬曆年間的茶價60至100文,取中值80文,則稅率為3%。

茶馬互市。與宋代一樣,四川的茶是用來與新疆、西藏、蒙古等地區的民族進行茶馬互市。四川的茶農需要先交10%的茶稅,餘茶也必須全部賣給官府,所以川茶又稱為官茶。明朝初期,四川的茶課定為100萬斤,永樂年間,因為遭受天災,大量茶樹死亡,四川茶課削到46萬斤。

茶馬比價:一直有波動,前期70斤茶,正德年間約五六十斤。弘治年間,出茶五六十萬斤,得馬萬匹。明朝的茶馬互市是長期交易,基本年年互市,而宋朝不穩定。

貢茶,滿足皇家消費。茶源主要是江浙地區的好茶,每年的量基本穩定在4000斤左右。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茶馬互市

滿清,前期稅輕,後期稅重

滿清繼承明代的茶稅政策,川茶用於“茶馬互市”,維護邊境和平;中東部地區的茶葉實行“茶引法”,由商人銷售;個別地方的好茶成為貢茶,如龍井。

前期稅輕,後期稅重。滿清對茶引的限制更加嚴格,但凡商販入山製茶,不論粗茶和細茶,每擔(100斤)茶葉必須有1道茶引。滿清前期,每道茶引納銀一錢二分九釐三毫,即0.1293兩,約130文,合每斤茶交稅1.3文,此時茶葉價格50文,稅率2.6%。鴉片戰爭後,由於償付戰爭賠款,咸豐年間出臺了“茶釐茶捐”的制度,每到徵稅的關卡就抽銀2錢,相當於每斤茶葉經過“稅場”的時候就加2文錢,稅負大幅提高,有時高達30%,茶葉的價格也大幅上漲,到了道光年間,茶葉的價格已經漲到兩三百文錢。

前期茶稅少,後期超過100萬兩。清代茶葉的產量在順治時,只有1500萬斤,乾隆時達到3658萬斤,茶稅額約7萬兩,相比田賦和鹽稅,可以忽略。按每斤交1.3文錢計算,只有4.8萬兩,顯然實際稅率略高。清朝後期,統治者也大幅增加茶稅,滅亡前(1911年),滿清的茶稅預期達到130萬兩。因此,滿清後期的茶稅應該超過100萬兩。

"

茶葉,看似不起眼的小葉子,在古代卻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既可以用來與草原民族交換馬匹牛羊,維護邊疆和平;也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特別是唐、宋兩朝,茶稅在財政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翻看歷代的茶稅史,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朝的茶稅非常少,只有幾萬兩,而宋朝的茶稅卻高達四五百萬貫,為什麼差異這麼大呢?通過縱向比較歷代茶政,筆者小有所獲,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究原因。

先了解一下歷代的茶稅

茶稅興起於唐代中後期,在兩宋得以完善,逐漸成為後世各朝的正式稅種。由於茶稅在歷代財政收入中,數量遠不及田賦與鹽稅,因此在各朝正史《食貨志》中,列為雜稅。茶稅記載最詳盡的朝代是兩宋,應該說宋代是財政數據和制度最全面的封建王朝。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開茶稅之先河

唐朝中期,經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國庫空虛,於是判度支(財政部長)趙贊提議:“竹、木、茶、漆皆可稅之,十稅其一,以充常平之本。”這是歷史上最早的茶稅和茶葉稅率。

課稅方式:徵稅為主,中間有過專賣。起初,唐朝徵收茶稅的方式是,在產茶州郡和茶山之外的商路上設置稅場,向販賣茶葉的茶商徵收茶稅,最初的稅率為10%。唐穆宗即位後,由於軍費開支的增加,便接受鹽鐵使王播的建議,將茶稅的稅率由10%提高到15%。敬宗至文宗前期,唐朝有過一段時間的茶葉專賣,宰相王涯上奏:“令百姓移茶樹至官場栽,摘茶葉於官場中造。”唐文宗後期,廢除茶葉專賣制度,改徵茶稅,並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

茶稅最高約80萬貫。關於唐朝茶稅的記載不多,貞元9年(唐德宗)的茶稅約40萬貫,經過多次加徵茶稅,到了宣宗時期(50多年後),茶稅達到80萬貫,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間:“天下稅茶倍增於貞元。”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茶稅

宋代,茶稅的高峰

宋代繼承了唐朝的茶稅制度,並加以改進和發展。

起初是榷茶(專賣)。首先在江淮和東南一帶推行,後推廣至全國,宋太祖在全國主要的茶葉集散地設置管理機構,叫做“榷貨務”,要求茶農將茶稅之外的茶葉,全都賣給官府,由官府統一銷售,不允許私賣,開創茶葉統購統銷的先河。

國家收購的茶葉有兩大銷售渠道:1)茶馬互市,用茶葉與契丹、党項、吐番等民族交換馬匹。草原民族長年吃牛羊肉,腸道內油漬積攢過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茶葉中的茶鹼可以促進腸道消化,因此北方和西域人都嗜茶如命,茶葉需求非常大。用茶葉交換馬匹,還能減少銅錢和布帛的外流。2)通商,茶葉賣給商人,再轉賣給消費者。商人必須從“榷貨務”交錢拿提貨單,再將茶葉在規定地區轉賣。茶葉不能跨地區銷售,否則要交極重的過境稅,這也導致了茶商走私猖獗。

徽宗朝,蔡京改專賣為茶引。茶引是一種間接專賣制度,具體做法是:茶農登記在冊,商人販茶,先向官府交錢、領取茶引,茶引類似現代的提貨單和納稅證明,商人拿著茶引到規定的茶場買茶,然後轉賣到外地。茶引明確規定茶葉的購買地、購買量、銷售地和沿途的納稅情況。茶引和茶葉不可分離,銷售完成後,需要將茶引送到官府註銷。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茶引的出現,代表茶稅制度的成熟。推出茶引後,政府不再大包大攬,省去了茶葉的運輸和銷售環節,節省了人力成本,又能夠有效控制茶葉的生產和銷售,因此成為後世元、明、清等朝代都使用的茶政。

茶馬互市:宋代的茶葉分兩類,東南茶(江南、江浙和福建等地的茶葉)和川茶。東南茶的品質好,深受富人階層喜愛,因此是主要的課稅對象。川茶又稱邊茶,一般通過甘肅的茶馬古道與草原各族交換馬匹,也就是茶馬互市,後來的明朝、清朝也延續了這種方式。

茶馬比價:宋朝官方定的方針是“隨市增減、價例不定”,也就是遵循市場規律。北宋早期,100斤茶可以換1匹馬,北宋曾經1次換了2萬匹馬;到了徽宗朝,最差的馬都要130斤茶,能當戰馬的良馬則要250斤茶;到了南宋,馬價上漲,1000斤茶才能換1匹馬。

茶葉專賣,抽成比例高達35%。根據筆者對北宋初期8家茶場茶葉銷售情況的分析,平均購入價27文/斤、銷售價(商人進貨價,非零售價)66文/斤,平均加價率為144%。按宋初茶葉零售價110文計算,官府淨得39文,相當於抽取了35%的稅。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宋代茶場的經營情況

茶稅是宋代重要的財政收入。關於宋代茶稅的數據非常多,北宋在300萬貫左右,南宋丟了北方的領土後,稅賦來源減少,因此加大了茶稅的徵收,茶稅最高達到700萬貫。關於宋代茶葉的產量,數據較少,宋太宗(997年)為2200萬斤。筆者根據宋代對茶葉的利益抽成估計,宋代茶葉的高峰產量約5000萬斤。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蒙元,橫徵暴斂無出其右

繼承了宋朝的茶引法,分為長引(120斤)和短引(90斤),長引存在時間極短,從1286年起實行短引。1276年每引徵的茶稅是白銀0.5兩,到1318年,茶稅已經達到25兩/引,增加了100倍,茶稅總額則增加了200倍。可以說,蒙元對漢人的橫徵暴斂已經達到敲骨吸髓的地步,古往今來,無出其右。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蒙元橫徵暴斂

明代,茶稅極低

明代的茶葉政策繼承宋朝,分為茶引法和專賣法。

茶引法,適用於商茶:商人向官府交付茶稅、領取茶引,按規定的數量和地點進行運輸和銷售。《續文獻通考》記載:“商人販茶至百斤以上,俱赴管茶官處報中,凡中芽茶每引定價三錢,葉茶二錢。凡茶不及百斤,俱赴州縣報數,每十斤納銀一分,給票照賣。”

明代的茶稅極少,稅率較低。明朝的財政史中,沒有關於茶稅的確切記載,總之極少,而且記入雜稅裡面。根據《萬曆會計錄》的內容,估計不到白銀5萬兩。從上面可知,明代茶引納錢為:葉茶200文,芽茶300文,取中值250文,相當於每斤茶徵稅2.5文。根據《萬曆會計錄》的內容,萬曆年間的茶價60至100文,取中值80文,則稅率為3%。

茶馬互市。與宋代一樣,四川的茶是用來與新疆、西藏、蒙古等地區的民族進行茶馬互市。四川的茶農需要先交10%的茶稅,餘茶也必須全部賣給官府,所以川茶又稱為官茶。明朝初期,四川的茶課定為100萬斤,永樂年間,因為遭受天災,大量茶樹死亡,四川茶課削到46萬斤。

茶馬比價:一直有波動,前期70斤茶,正德年間約五六十斤。弘治年間,出茶五六十萬斤,得馬萬匹。明朝的茶馬互市是長期交易,基本年年互市,而宋朝不穩定。

貢茶,滿足皇家消費。茶源主要是江浙地區的好茶,每年的量基本穩定在4000斤左右。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茶馬互市

滿清,前期稅輕,後期稅重

滿清繼承明代的茶稅政策,川茶用於“茶馬互市”,維護邊境和平;中東部地區的茶葉實行“茶引法”,由商人銷售;個別地方的好茶成為貢茶,如龍井。

前期稅輕,後期稅重。滿清對茶引的限制更加嚴格,但凡商販入山製茶,不論粗茶和細茶,每擔(100斤)茶葉必須有1道茶引。滿清前期,每道茶引納銀一錢二分九釐三毫,即0.1293兩,約130文,合每斤茶交稅1.3文,此時茶葉價格50文,稅率2.6%。鴉片戰爭後,由於償付戰爭賠款,咸豐年間出臺了“茶釐茶捐”的制度,每到徵稅的關卡就抽銀2錢,相當於每斤茶葉經過“稅場”的時候就加2文錢,稅負大幅提高,有時高達30%,茶葉的價格也大幅上漲,到了道光年間,茶葉的價格已經漲到兩三百文錢。

前期茶稅少,後期超過100萬兩。清代茶葉的產量在順治時,只有1500萬斤,乾隆時達到3658萬斤,茶稅額約7萬兩,相比田賦和鹽稅,可以忽略。按每斤交1.3文錢計算,只有4.8萬兩,顯然實際稅率略高。清朝後期,統治者也大幅增加茶稅,滅亡前(1911年),滿清的茶稅預期達到130萬兩。因此,滿清後期的茶稅應該超過100萬兩。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滿清茶葉產量

為什麼明代的茶稅收入遠低於宋朝呢?

大家讀完前面的介紹,應該有了直觀認識,無論是茶葉價格、抽稅比例、茶葉產量,明代都遠落後宋代,下面逐一分析。

1、明代茶稅的稅率極低,而宋代的抽成比例超過三分之一,只有後者的十分之一。縱向比較,只有奴役中國的殘暴統治者(蒙元)在茶稅上比宋朝狠。我倒不是貶低宋朝,但宋代徵榷制度確實比較狠,漢家王朝也算異類,漢、唐、明都講究輕徭薄賦。

"

茶葉,看似不起眼的小葉子,在古代卻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既可以用來與草原民族交換馬匹牛羊,維護邊疆和平;也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特別是唐、宋兩朝,茶稅在財政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翻看歷代的茶稅史,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朝的茶稅非常少,只有幾萬兩,而宋朝的茶稅卻高達四五百萬貫,為什麼差異這麼大呢?通過縱向比較歷代茶政,筆者小有所獲,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究原因。

先了解一下歷代的茶稅

茶稅興起於唐代中後期,在兩宋得以完善,逐漸成為後世各朝的正式稅種。由於茶稅在歷代財政收入中,數量遠不及田賦與鹽稅,因此在各朝正史《食貨志》中,列為雜稅。茶稅記載最詳盡的朝代是兩宋,應該說宋代是財政數據和制度最全面的封建王朝。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開茶稅之先河

唐朝中期,經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國庫空虛,於是判度支(財政部長)趙贊提議:“竹、木、茶、漆皆可稅之,十稅其一,以充常平之本。”這是歷史上最早的茶稅和茶葉稅率。

課稅方式:徵稅為主,中間有過專賣。起初,唐朝徵收茶稅的方式是,在產茶州郡和茶山之外的商路上設置稅場,向販賣茶葉的茶商徵收茶稅,最初的稅率為10%。唐穆宗即位後,由於軍費開支的增加,便接受鹽鐵使王播的建議,將茶稅的稅率由10%提高到15%。敬宗至文宗前期,唐朝有過一段時間的茶葉專賣,宰相王涯上奏:“令百姓移茶樹至官場栽,摘茶葉於官場中造。”唐文宗後期,廢除茶葉專賣制度,改徵茶稅,並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

茶稅最高約80萬貫。關於唐朝茶稅的記載不多,貞元9年(唐德宗)的茶稅約40萬貫,經過多次加徵茶稅,到了宣宗時期(50多年後),茶稅達到80萬貫,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間:“天下稅茶倍增於貞元。”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茶稅

宋代,茶稅的高峰

宋代繼承了唐朝的茶稅制度,並加以改進和發展。

起初是榷茶(專賣)。首先在江淮和東南一帶推行,後推廣至全國,宋太祖在全國主要的茶葉集散地設置管理機構,叫做“榷貨務”,要求茶農將茶稅之外的茶葉,全都賣給官府,由官府統一銷售,不允許私賣,開創茶葉統購統銷的先河。

國家收購的茶葉有兩大銷售渠道:1)茶馬互市,用茶葉與契丹、党項、吐番等民族交換馬匹。草原民族長年吃牛羊肉,腸道內油漬積攢過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茶葉中的茶鹼可以促進腸道消化,因此北方和西域人都嗜茶如命,茶葉需求非常大。用茶葉交換馬匹,還能減少銅錢和布帛的外流。2)通商,茶葉賣給商人,再轉賣給消費者。商人必須從“榷貨務”交錢拿提貨單,再將茶葉在規定地區轉賣。茶葉不能跨地區銷售,否則要交極重的過境稅,這也導致了茶商走私猖獗。

徽宗朝,蔡京改專賣為茶引。茶引是一種間接專賣制度,具體做法是:茶農登記在冊,商人販茶,先向官府交錢、領取茶引,茶引類似現代的提貨單和納稅證明,商人拿著茶引到規定的茶場買茶,然後轉賣到外地。茶引明確規定茶葉的購買地、購買量、銷售地和沿途的納稅情況。茶引和茶葉不可分離,銷售完成後,需要將茶引送到官府註銷。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茶引的出現,代表茶稅制度的成熟。推出茶引後,政府不再大包大攬,省去了茶葉的運輸和銷售環節,節省了人力成本,又能夠有效控制茶葉的生產和銷售,因此成為後世元、明、清等朝代都使用的茶政。

茶馬互市:宋代的茶葉分兩類,東南茶(江南、江浙和福建等地的茶葉)和川茶。東南茶的品質好,深受富人階層喜愛,因此是主要的課稅對象。川茶又稱邊茶,一般通過甘肅的茶馬古道與草原各族交換馬匹,也就是茶馬互市,後來的明朝、清朝也延續了這種方式。

茶馬比價:宋朝官方定的方針是“隨市增減、價例不定”,也就是遵循市場規律。北宋早期,100斤茶可以換1匹馬,北宋曾經1次換了2萬匹馬;到了徽宗朝,最差的馬都要130斤茶,能當戰馬的良馬則要250斤茶;到了南宋,馬價上漲,1000斤茶才能換1匹馬。

茶葉專賣,抽成比例高達35%。根據筆者對北宋初期8家茶場茶葉銷售情況的分析,平均購入價27文/斤、銷售價(商人進貨價,非零售價)66文/斤,平均加價率為144%。按宋初茶葉零售價110文計算,官府淨得39文,相當於抽取了35%的稅。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宋代茶場的經營情況

茶稅是宋代重要的財政收入。關於宋代茶稅的數據非常多,北宋在300萬貫左右,南宋丟了北方的領土後,稅賦來源減少,因此加大了茶稅的徵收,茶稅最高達到700萬貫。關於宋代茶葉的產量,數據較少,宋太宗(997年)為2200萬斤。筆者根據宋代對茶葉的利益抽成估計,宋代茶葉的高峰產量約5000萬斤。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蒙元,橫徵暴斂無出其右

繼承了宋朝的茶引法,分為長引(120斤)和短引(90斤),長引存在時間極短,從1286年起實行短引。1276年每引徵的茶稅是白銀0.5兩,到1318年,茶稅已經達到25兩/引,增加了100倍,茶稅總額則增加了200倍。可以說,蒙元對漢人的橫徵暴斂已經達到敲骨吸髓的地步,古往今來,無出其右。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蒙元橫徵暴斂

明代,茶稅極低

明代的茶葉政策繼承宋朝,分為茶引法和專賣法。

茶引法,適用於商茶:商人向官府交付茶稅、領取茶引,按規定的數量和地點進行運輸和銷售。《續文獻通考》記載:“商人販茶至百斤以上,俱赴管茶官處報中,凡中芽茶每引定價三錢,葉茶二錢。凡茶不及百斤,俱赴州縣報數,每十斤納銀一分,給票照賣。”

明代的茶稅極少,稅率較低。明朝的財政史中,沒有關於茶稅的確切記載,總之極少,而且記入雜稅裡面。根據《萬曆會計錄》的內容,估計不到白銀5萬兩。從上面可知,明代茶引納錢為:葉茶200文,芽茶300文,取中值250文,相當於每斤茶徵稅2.5文。根據《萬曆會計錄》的內容,萬曆年間的茶價60至100文,取中值80文,則稅率為3%。

茶馬互市。與宋代一樣,四川的茶是用來與新疆、西藏、蒙古等地區的民族進行茶馬互市。四川的茶農需要先交10%的茶稅,餘茶也必須全部賣給官府,所以川茶又稱為官茶。明朝初期,四川的茶課定為100萬斤,永樂年間,因為遭受天災,大量茶樹死亡,四川茶課削到46萬斤。

茶馬比價:一直有波動,前期70斤茶,正德年間約五六十斤。弘治年間,出茶五六十萬斤,得馬萬匹。明朝的茶馬互市是長期交易,基本年年互市,而宋朝不穩定。

貢茶,滿足皇家消費。茶源主要是江浙地區的好茶,每年的量基本穩定在4000斤左右。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茶馬互市

滿清,前期稅輕,後期稅重

滿清繼承明代的茶稅政策,川茶用於“茶馬互市”,維護邊境和平;中東部地區的茶葉實行“茶引法”,由商人銷售;個別地方的好茶成為貢茶,如龍井。

前期稅輕,後期稅重。滿清對茶引的限制更加嚴格,但凡商販入山製茶,不論粗茶和細茶,每擔(100斤)茶葉必須有1道茶引。滿清前期,每道茶引納銀一錢二分九釐三毫,即0.1293兩,約130文,合每斤茶交稅1.3文,此時茶葉價格50文,稅率2.6%。鴉片戰爭後,由於償付戰爭賠款,咸豐年間出臺了“茶釐茶捐”的制度,每到徵稅的關卡就抽銀2錢,相當於每斤茶葉經過“稅場”的時候就加2文錢,稅負大幅提高,有時高達30%,茶葉的價格也大幅上漲,到了道光年間,茶葉的價格已經漲到兩三百文錢。

前期茶稅少,後期超過100萬兩。清代茶葉的產量在順治時,只有1500萬斤,乾隆時達到3658萬斤,茶稅額約7萬兩,相比田賦和鹽稅,可以忽略。按每斤交1.3文錢計算,只有4.8萬兩,顯然實際稅率略高。清朝後期,統治者也大幅增加茶稅,滅亡前(1911年),滿清的茶稅預期達到130萬兩。因此,滿清後期的茶稅應該超過100萬兩。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滿清茶葉產量

為什麼明代的茶稅收入遠低於宋朝呢?

大家讀完前面的介紹,應該有了直觀認識,無論是茶葉價格、抽稅比例、茶葉產量,明代都遠落後宋代,下面逐一分析。

1、明代茶稅的稅率極低,而宋代的抽成比例超過三分之一,只有後者的十分之一。縱向比較,只有奴役中國的殘暴統治者(蒙元)在茶稅上比宋朝狠。我倒不是貶低宋朝,但宋代徵榷制度確實比較狠,漢家王朝也算異類,漢、唐、明都講究輕徭薄賦。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歷代茶稅稅率

2、茶葉產量,明代遠低於宋朝。四川是中國傳統的產茶區,南宋時期產茶量2100萬斤,佔全國產量接近50%。到了明朝,四川的茶課只有100萬斤,連宋朝的5%都不到,為什麼?我們不妨從人口上找答案,宋朝時期,四川的人口接近1000萬(參考了《中國人口通史》路遇編著),而洪武初期的人口約100萬,可以說四川的社會遭到了毀滅性破壞,哪還有人種茶?就算後來有“湖廣填川”,肯定也是拉人種田,茶戶必定是極少的。說到這點,四川也是夠杯具的,經歷宋末、明末兩次浩劫,兩次“湖廣填川”,當然也側面反應了四川人民抗戰不屈的精神。

"

茶葉,看似不起眼的小葉子,在古代卻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既可以用來與草原民族交換馬匹牛羊,維護邊疆和平;也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特別是唐、宋兩朝,茶稅在財政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翻看歷代的茶稅史,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朝的茶稅非常少,只有幾萬兩,而宋朝的茶稅卻高達四五百萬貫,為什麼差異這麼大呢?通過縱向比較歷代茶政,筆者小有所獲,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究原因。

先了解一下歷代的茶稅

茶稅興起於唐代中後期,在兩宋得以完善,逐漸成為後世各朝的正式稅種。由於茶稅在歷代財政收入中,數量遠不及田賦與鹽稅,因此在各朝正史《食貨志》中,列為雜稅。茶稅記載最詳盡的朝代是兩宋,應該說宋代是財政數據和制度最全面的封建王朝。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開茶稅之先河

唐朝中期,經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國庫空虛,於是判度支(財政部長)趙贊提議:“竹、木、茶、漆皆可稅之,十稅其一,以充常平之本。”這是歷史上最早的茶稅和茶葉稅率。

課稅方式:徵稅為主,中間有過專賣。起初,唐朝徵收茶稅的方式是,在產茶州郡和茶山之外的商路上設置稅場,向販賣茶葉的茶商徵收茶稅,最初的稅率為10%。唐穆宗即位後,由於軍費開支的增加,便接受鹽鐵使王播的建議,將茶稅的稅率由10%提高到15%。敬宗至文宗前期,唐朝有過一段時間的茶葉專賣,宰相王涯上奏:“令百姓移茶樹至官場栽,摘茶葉於官場中造。”唐文宗後期,廢除茶葉專賣制度,改徵茶稅,並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

茶稅最高約80萬貫。關於唐朝茶稅的記載不多,貞元9年(唐德宗)的茶稅約40萬貫,經過多次加徵茶稅,到了宣宗時期(50多年後),茶稅達到80萬貫,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間:“天下稅茶倍增於貞元。”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茶稅

宋代,茶稅的高峰

宋代繼承了唐朝的茶稅制度,並加以改進和發展。

起初是榷茶(專賣)。首先在江淮和東南一帶推行,後推廣至全國,宋太祖在全國主要的茶葉集散地設置管理機構,叫做“榷貨務”,要求茶農將茶稅之外的茶葉,全都賣給官府,由官府統一銷售,不允許私賣,開創茶葉統購統銷的先河。

國家收購的茶葉有兩大銷售渠道:1)茶馬互市,用茶葉與契丹、党項、吐番等民族交換馬匹。草原民族長年吃牛羊肉,腸道內油漬積攢過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茶葉中的茶鹼可以促進腸道消化,因此北方和西域人都嗜茶如命,茶葉需求非常大。用茶葉交換馬匹,還能減少銅錢和布帛的外流。2)通商,茶葉賣給商人,再轉賣給消費者。商人必須從“榷貨務”交錢拿提貨單,再將茶葉在規定地區轉賣。茶葉不能跨地區銷售,否則要交極重的過境稅,這也導致了茶商走私猖獗。

徽宗朝,蔡京改專賣為茶引。茶引是一種間接專賣制度,具體做法是:茶農登記在冊,商人販茶,先向官府交錢、領取茶引,茶引類似現代的提貨單和納稅證明,商人拿著茶引到規定的茶場買茶,然後轉賣到外地。茶引明確規定茶葉的購買地、購買量、銷售地和沿途的納稅情況。茶引和茶葉不可分離,銷售完成後,需要將茶引送到官府註銷。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茶引的出現,代表茶稅制度的成熟。推出茶引後,政府不再大包大攬,省去了茶葉的運輸和銷售環節,節省了人力成本,又能夠有效控制茶葉的生產和銷售,因此成為後世元、明、清等朝代都使用的茶政。

茶馬互市:宋代的茶葉分兩類,東南茶(江南、江浙和福建等地的茶葉)和川茶。東南茶的品質好,深受富人階層喜愛,因此是主要的課稅對象。川茶又稱邊茶,一般通過甘肅的茶馬古道與草原各族交換馬匹,也就是茶馬互市,後來的明朝、清朝也延續了這種方式。

茶馬比價:宋朝官方定的方針是“隨市增減、價例不定”,也就是遵循市場規律。北宋早期,100斤茶可以換1匹馬,北宋曾經1次換了2萬匹馬;到了徽宗朝,最差的馬都要130斤茶,能當戰馬的良馬則要250斤茶;到了南宋,馬價上漲,1000斤茶才能換1匹馬。

茶葉專賣,抽成比例高達35%。根據筆者對北宋初期8家茶場茶葉銷售情況的分析,平均購入價27文/斤、銷售價(商人進貨價,非零售價)66文/斤,平均加價率為144%。按宋初茶葉零售價110文計算,官府淨得39文,相當於抽取了35%的稅。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宋代茶場的經營情況

茶稅是宋代重要的財政收入。關於宋代茶稅的數據非常多,北宋在300萬貫左右,南宋丟了北方的領土後,稅賦來源減少,因此加大了茶稅的徵收,茶稅最高達到700萬貫。關於宋代茶葉的產量,數據較少,宋太宗(997年)為2200萬斤。筆者根據宋代對茶葉的利益抽成估計,宋代茶葉的高峰產量約5000萬斤。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蒙元,橫徵暴斂無出其右

繼承了宋朝的茶引法,分為長引(120斤)和短引(90斤),長引存在時間極短,從1286年起實行短引。1276年每引徵的茶稅是白銀0.5兩,到1318年,茶稅已經達到25兩/引,增加了100倍,茶稅總額則增加了200倍。可以說,蒙元對漢人的橫徵暴斂已經達到敲骨吸髓的地步,古往今來,無出其右。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蒙元橫徵暴斂

明代,茶稅極低

明代的茶葉政策繼承宋朝,分為茶引法和專賣法。

茶引法,適用於商茶:商人向官府交付茶稅、領取茶引,按規定的數量和地點進行運輸和銷售。《續文獻通考》記載:“商人販茶至百斤以上,俱赴管茶官處報中,凡中芽茶每引定價三錢,葉茶二錢。凡茶不及百斤,俱赴州縣報數,每十斤納銀一分,給票照賣。”

明代的茶稅極少,稅率較低。明朝的財政史中,沒有關於茶稅的確切記載,總之極少,而且記入雜稅裡面。根據《萬曆會計錄》的內容,估計不到白銀5萬兩。從上面可知,明代茶引納錢為:葉茶200文,芽茶300文,取中值250文,相當於每斤茶徵稅2.5文。根據《萬曆會計錄》的內容,萬曆年間的茶價60至100文,取中值80文,則稅率為3%。

茶馬互市。與宋代一樣,四川的茶是用來與新疆、西藏、蒙古等地區的民族進行茶馬互市。四川的茶農需要先交10%的茶稅,餘茶也必須全部賣給官府,所以川茶又稱為官茶。明朝初期,四川的茶課定為100萬斤,永樂年間,因為遭受天災,大量茶樹死亡,四川茶課削到46萬斤。

茶馬比價:一直有波動,前期70斤茶,正德年間約五六十斤。弘治年間,出茶五六十萬斤,得馬萬匹。明朝的茶馬互市是長期交易,基本年年互市,而宋朝不穩定。

貢茶,滿足皇家消費。茶源主要是江浙地區的好茶,每年的量基本穩定在4000斤左右。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茶馬互市

滿清,前期稅輕,後期稅重

滿清繼承明代的茶稅政策,川茶用於“茶馬互市”,維護邊境和平;中東部地區的茶葉實行“茶引法”,由商人銷售;個別地方的好茶成為貢茶,如龍井。

前期稅輕,後期稅重。滿清對茶引的限制更加嚴格,但凡商販入山製茶,不論粗茶和細茶,每擔(100斤)茶葉必須有1道茶引。滿清前期,每道茶引納銀一錢二分九釐三毫,即0.1293兩,約130文,合每斤茶交稅1.3文,此時茶葉價格50文,稅率2.6%。鴉片戰爭後,由於償付戰爭賠款,咸豐年間出臺了“茶釐茶捐”的制度,每到徵稅的關卡就抽銀2錢,相當於每斤茶葉經過“稅場”的時候就加2文錢,稅負大幅提高,有時高達30%,茶葉的價格也大幅上漲,到了道光年間,茶葉的價格已經漲到兩三百文錢。

前期茶稅少,後期超過100萬兩。清代茶葉的產量在順治時,只有1500萬斤,乾隆時達到3658萬斤,茶稅額約7萬兩,相比田賦和鹽稅,可以忽略。按每斤交1.3文錢計算,只有4.8萬兩,顯然實際稅率略高。清朝後期,統治者也大幅增加茶稅,滅亡前(1911年),滿清的茶稅預期達到130萬兩。因此,滿清後期的茶稅應該超過100萬兩。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滿清茶葉產量

為什麼明代的茶稅收入遠低於宋朝呢?

大家讀完前面的介紹,應該有了直觀認識,無論是茶葉價格、抽稅比例、茶葉產量,明代都遠落後宋代,下面逐一分析。

1、明代茶稅的稅率極低,而宋代的抽成比例超過三分之一,只有後者的十分之一。縱向比較,只有奴役中國的殘暴統治者(蒙元)在茶稅上比宋朝狠。我倒不是貶低宋朝,但宋代徵榷制度確實比較狠,漢家王朝也算異類,漢、唐、明都講究輕徭薄賦。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歷代茶稅稅率

2、茶葉產量,明代遠低於宋朝。四川是中國傳統的產茶區,南宋時期產茶量2100萬斤,佔全國產量接近50%。到了明朝,四川的茶課只有100萬斤,連宋朝的5%都不到,為什麼?我們不妨從人口上找答案,宋朝時期,四川的人口接近1000萬(參考了《中國人口通史》路遇編著),而洪武初期的人口約100萬,可以說四川的社會遭到了毀滅性破壞,哪還有人種茶?就算後來有“湖廣填川”,肯定也是拉人種田,茶戶必定是極少的。說到這點,四川也是夠杯具的,經歷宋末、明末兩次浩劫,兩次“湖廣填川”,當然也側面反應了四川人民抗戰不屈的精神。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南宋各地茶葉產量

3、茶葉價格,宋朝也遙遙領先。明代的茶葉價格比較穩定,60至100文,而從《宋史·食貨志》的茶葉價格看,宋代的茶葉價格一直是上漲的,到了高宗時期的平均價格已經超過250文,高出明代不少。實際上,大家用筆算一算,也就心底有數。宋代茶稅之所以常年三四百萬貫,更多還是依賴於漲價。

"

茶葉,看似不起眼的小葉子,在古代卻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既可以用來與草原民族交換馬匹牛羊,維護邊疆和平;也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特別是唐、宋兩朝,茶稅在財政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翻看歷代的茶稅史,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朝的茶稅非常少,只有幾萬兩,而宋朝的茶稅卻高達四五百萬貫,為什麼差異這麼大呢?通過縱向比較歷代茶政,筆者小有所獲,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究原因。

先了解一下歷代的茶稅

茶稅興起於唐代中後期,在兩宋得以完善,逐漸成為後世各朝的正式稅種。由於茶稅在歷代財政收入中,數量遠不及田賦與鹽稅,因此在各朝正史《食貨志》中,列為雜稅。茶稅記載最詳盡的朝代是兩宋,應該說宋代是財政數據和制度最全面的封建王朝。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開茶稅之先河

唐朝中期,經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國庫空虛,於是判度支(財政部長)趙贊提議:“竹、木、茶、漆皆可稅之,十稅其一,以充常平之本。”這是歷史上最早的茶稅和茶葉稅率。

課稅方式:徵稅為主,中間有過專賣。起初,唐朝徵收茶稅的方式是,在產茶州郡和茶山之外的商路上設置稅場,向販賣茶葉的茶商徵收茶稅,最初的稅率為10%。唐穆宗即位後,由於軍費開支的增加,便接受鹽鐵使王播的建議,將茶稅的稅率由10%提高到15%。敬宗至文宗前期,唐朝有過一段時間的茶葉專賣,宰相王涯上奏:“令百姓移茶樹至官場栽,摘茶葉於官場中造。”唐文宗後期,廢除茶葉專賣制度,改徵茶稅,並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

茶稅最高約80萬貫。關於唐朝茶稅的記載不多,貞元9年(唐德宗)的茶稅約40萬貫,經過多次加徵茶稅,到了宣宗時期(50多年後),茶稅達到80萬貫,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間:“天下稅茶倍增於貞元。”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茶稅

宋代,茶稅的高峰

宋代繼承了唐朝的茶稅制度,並加以改進和發展。

起初是榷茶(專賣)。首先在江淮和東南一帶推行,後推廣至全國,宋太祖在全國主要的茶葉集散地設置管理機構,叫做“榷貨務”,要求茶農將茶稅之外的茶葉,全都賣給官府,由官府統一銷售,不允許私賣,開創茶葉統購統銷的先河。

國家收購的茶葉有兩大銷售渠道:1)茶馬互市,用茶葉與契丹、党項、吐番等民族交換馬匹。草原民族長年吃牛羊肉,腸道內油漬積攢過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茶葉中的茶鹼可以促進腸道消化,因此北方和西域人都嗜茶如命,茶葉需求非常大。用茶葉交換馬匹,還能減少銅錢和布帛的外流。2)通商,茶葉賣給商人,再轉賣給消費者。商人必須從“榷貨務”交錢拿提貨單,再將茶葉在規定地區轉賣。茶葉不能跨地區銷售,否則要交極重的過境稅,這也導致了茶商走私猖獗。

徽宗朝,蔡京改專賣為茶引。茶引是一種間接專賣制度,具體做法是:茶農登記在冊,商人販茶,先向官府交錢、領取茶引,茶引類似現代的提貨單和納稅證明,商人拿著茶引到規定的茶場買茶,然後轉賣到外地。茶引明確規定茶葉的購買地、購買量、銷售地和沿途的納稅情況。茶引和茶葉不可分離,銷售完成後,需要將茶引送到官府註銷。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茶引的出現,代表茶稅制度的成熟。推出茶引後,政府不再大包大攬,省去了茶葉的運輸和銷售環節,節省了人力成本,又能夠有效控制茶葉的生產和銷售,因此成為後世元、明、清等朝代都使用的茶政。

茶馬互市:宋代的茶葉分兩類,東南茶(江南、江浙和福建等地的茶葉)和川茶。東南茶的品質好,深受富人階層喜愛,因此是主要的課稅對象。川茶又稱邊茶,一般通過甘肅的茶馬古道與草原各族交換馬匹,也就是茶馬互市,後來的明朝、清朝也延續了這種方式。

茶馬比價:宋朝官方定的方針是“隨市增減、價例不定”,也就是遵循市場規律。北宋早期,100斤茶可以換1匹馬,北宋曾經1次換了2萬匹馬;到了徽宗朝,最差的馬都要130斤茶,能當戰馬的良馬則要250斤茶;到了南宋,馬價上漲,1000斤茶才能換1匹馬。

茶葉專賣,抽成比例高達35%。根據筆者對北宋初期8家茶場茶葉銷售情況的分析,平均購入價27文/斤、銷售價(商人進貨價,非零售價)66文/斤,平均加價率為144%。按宋初茶葉零售價110文計算,官府淨得39文,相當於抽取了35%的稅。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宋代茶場的經營情況

茶稅是宋代重要的財政收入。關於宋代茶稅的數據非常多,北宋在300萬貫左右,南宋丟了北方的領土後,稅賦來源減少,因此加大了茶稅的徵收,茶稅最高達到700萬貫。關於宋代茶葉的產量,數據較少,宋太宗(997年)為2200萬斤。筆者根據宋代對茶葉的利益抽成估計,宋代茶葉的高峰產量約5000萬斤。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蒙元,橫徵暴斂無出其右

繼承了宋朝的茶引法,分為長引(120斤)和短引(90斤),長引存在時間極短,從1286年起實行短引。1276年每引徵的茶稅是白銀0.5兩,到1318年,茶稅已經達到25兩/引,增加了100倍,茶稅總額則增加了200倍。可以說,蒙元對漢人的橫徵暴斂已經達到敲骨吸髓的地步,古往今來,無出其右。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蒙元橫徵暴斂

明代,茶稅極低

明代的茶葉政策繼承宋朝,分為茶引法和專賣法。

茶引法,適用於商茶:商人向官府交付茶稅、領取茶引,按規定的數量和地點進行運輸和銷售。《續文獻通考》記載:“商人販茶至百斤以上,俱赴管茶官處報中,凡中芽茶每引定價三錢,葉茶二錢。凡茶不及百斤,俱赴州縣報數,每十斤納銀一分,給票照賣。”

明代的茶稅極少,稅率較低。明朝的財政史中,沒有關於茶稅的確切記載,總之極少,而且記入雜稅裡面。根據《萬曆會計錄》的內容,估計不到白銀5萬兩。從上面可知,明代茶引納錢為:葉茶200文,芽茶300文,取中值250文,相當於每斤茶徵稅2.5文。根據《萬曆會計錄》的內容,萬曆年間的茶價60至100文,取中值80文,則稅率為3%。

茶馬互市。與宋代一樣,四川的茶是用來與新疆、西藏、蒙古等地區的民族進行茶馬互市。四川的茶農需要先交10%的茶稅,餘茶也必須全部賣給官府,所以川茶又稱為官茶。明朝初期,四川的茶課定為100萬斤,永樂年間,因為遭受天災,大量茶樹死亡,四川茶課削到46萬斤。

茶馬比價:一直有波動,前期70斤茶,正德年間約五六十斤。弘治年間,出茶五六十萬斤,得馬萬匹。明朝的茶馬互市是長期交易,基本年年互市,而宋朝不穩定。

貢茶,滿足皇家消費。茶源主要是江浙地區的好茶,每年的量基本穩定在4000斤左右。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茶馬互市

滿清,前期稅輕,後期稅重

滿清繼承明代的茶稅政策,川茶用於“茶馬互市”,維護邊境和平;中東部地區的茶葉實行“茶引法”,由商人銷售;個別地方的好茶成為貢茶,如龍井。

前期稅輕,後期稅重。滿清對茶引的限制更加嚴格,但凡商販入山製茶,不論粗茶和細茶,每擔(100斤)茶葉必須有1道茶引。滿清前期,每道茶引納銀一錢二分九釐三毫,即0.1293兩,約130文,合每斤茶交稅1.3文,此時茶葉價格50文,稅率2.6%。鴉片戰爭後,由於償付戰爭賠款,咸豐年間出臺了“茶釐茶捐”的制度,每到徵稅的關卡就抽銀2錢,相當於每斤茶葉經過“稅場”的時候就加2文錢,稅負大幅提高,有時高達30%,茶葉的價格也大幅上漲,到了道光年間,茶葉的價格已經漲到兩三百文錢。

前期茶稅少,後期超過100萬兩。清代茶葉的產量在順治時,只有1500萬斤,乾隆時達到3658萬斤,茶稅額約7萬兩,相比田賦和鹽稅,可以忽略。按每斤交1.3文錢計算,只有4.8萬兩,顯然實際稅率略高。清朝後期,統治者也大幅增加茶稅,滅亡前(1911年),滿清的茶稅預期達到130萬兩。因此,滿清後期的茶稅應該超過100萬兩。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滿清茶葉產量

為什麼明代的茶稅收入遠低於宋朝呢?

大家讀完前面的介紹,應該有了直觀認識,無論是茶葉價格、抽稅比例、茶葉產量,明代都遠落後宋代,下面逐一分析。

1、明代茶稅的稅率極低,而宋代的抽成比例超過三分之一,只有後者的十分之一。縱向比較,只有奴役中國的殘暴統治者(蒙元)在茶稅上比宋朝狠。我倒不是貶低宋朝,但宋代徵榷制度確實比較狠,漢家王朝也算異類,漢、唐、明都講究輕徭薄賦。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歷代茶稅稅率

2、茶葉產量,明代遠低於宋朝。四川是中國傳統的產茶區,南宋時期產茶量2100萬斤,佔全國產量接近50%。到了明朝,四川的茶課只有100萬斤,連宋朝的5%都不到,為什麼?我們不妨從人口上找答案,宋朝時期,四川的人口接近1000萬(參考了《中國人口通史》路遇編著),而洪武初期的人口約100萬,可以說四川的社會遭到了毀滅性破壞,哪還有人種茶?就算後來有“湖廣填川”,肯定也是拉人種田,茶戶必定是極少的。說到這點,四川也是夠杯具的,經歷宋末、明末兩次浩劫,兩次“湖廣填川”,當然也側面反應了四川人民抗戰不屈的精神。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南宋各地茶葉產量

3、茶葉價格,宋朝也遙遙領先。明代的茶葉價格比較穩定,60至100文,而從《宋史·食貨志》的茶葉價格看,宋代的茶葉價格一直是上漲的,到了高宗時期的平均價格已經超過250文,高出明代不少。實際上,大家用筆算一算,也就心底有數。宋代茶稅之所以常年三四百萬貫,更多還是依賴於漲價。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宋代茶葉價格高於明朝

所以我們看到,宋代的每斤茶葉的課稅額超過80文,而明代只有2.5文,差30倍;茶葉產量方向,宋朝也是明代的3倍,因此兩者的茶稅差了100倍。

或許有人問,茶稅是富人稅,對百姓影響小,真是如此嗎?

實際未必,茶葉從唐朝中期就開始走進更多人的生活,“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正是描述普通人的生活。茶葉價格提高,必定提高百姓的生活成本,從而形成價格傳導,也會反映到其它商品上。

總結一下

1、唐朝引入茶稅,充實了國庫;宋朝在唐朝基礎上完善了茶稅制度,但課稅過重;蒙古入主中原後,暴力奴役漢民族,茶稅連年提高,最高接近2000萬兩白銀。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後,致力恢復民生,茶稅大幅減少,數量只有幾萬兩。滿清入關後,繼承了明朝的政策,茶葉的產量不斷增長,但茶稅一直較低,前期茶稅7萬兩左右,鴉片戰爭後,茶稅大幅提高,末期超過100萬兩。

2、明朝的茶稅稅率低,產量低,茶稅也少;宋朝正好相反,產量高、茶稅也重,至於兩者的好壞,交給各位讀者評判。當然我們也看到,民族必須不斷奮發自強,才能避免被外族奴役,話不多說,盡在文中。

"

茶葉,看似不起眼的小葉子,在古代卻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既可以用來與草原民族交換馬匹牛羊,維護邊疆和平;也是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特別是唐、宋兩朝,茶稅在財政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翻看歷代的茶稅史,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朝的茶稅非常少,只有幾萬兩,而宋朝的茶稅卻高達四五百萬貫,為什麼差異這麼大呢?通過縱向比較歷代茶政,筆者小有所獲,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究原因。

先了解一下歷代的茶稅

茶稅興起於唐代中後期,在兩宋得以完善,逐漸成為後世各朝的正式稅種。由於茶稅在歷代財政收入中,數量遠不及田賦與鹽稅,因此在各朝正史《食貨志》中,列為雜稅。茶稅記載最詳盡的朝代是兩宋,應該說宋代是財政數據和制度最全面的封建王朝。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開茶稅之先河

唐朝中期,經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國庫空虛,於是判度支(財政部長)趙贊提議:“竹、木、茶、漆皆可稅之,十稅其一,以充常平之本。”這是歷史上最早的茶稅和茶葉稅率。

課稅方式:徵稅為主,中間有過專賣。起初,唐朝徵收茶稅的方式是,在產茶州郡和茶山之外的商路上設置稅場,向販賣茶葉的茶商徵收茶稅,最初的稅率為10%。唐穆宗即位後,由於軍費開支的增加,便接受鹽鐵使王播的建議,將茶稅的稅率由10%提高到15%。敬宗至文宗前期,唐朝有過一段時間的茶葉專賣,宰相王涯上奏:“令百姓移茶樹至官場栽,摘茶葉於官場中造。”唐文宗後期,廢除茶葉專賣制度,改徵茶稅,並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

茶稅最高約80萬貫。關於唐朝茶稅的記載不多,貞元9年(唐德宗)的茶稅約40萬貫,經過多次加徵茶稅,到了宣宗時期(50多年後),茶稅達到80萬貫,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間:“天下稅茶倍增於貞元。”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唐代茶稅

宋代,茶稅的高峰

宋代繼承了唐朝的茶稅制度,並加以改進和發展。

起初是榷茶(專賣)。首先在江淮和東南一帶推行,後推廣至全國,宋太祖在全國主要的茶葉集散地設置管理機構,叫做“榷貨務”,要求茶農將茶稅之外的茶葉,全都賣給官府,由官府統一銷售,不允許私賣,開創茶葉統購統銷的先河。

國家收購的茶葉有兩大銷售渠道:1)茶馬互市,用茶葉與契丹、党項、吐番等民族交換馬匹。草原民族長年吃牛羊肉,腸道內油漬積攢過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茶葉中的茶鹼可以促進腸道消化,因此北方和西域人都嗜茶如命,茶葉需求非常大。用茶葉交換馬匹,還能減少銅錢和布帛的外流。2)通商,茶葉賣給商人,再轉賣給消費者。商人必須從“榷貨務”交錢拿提貨單,再將茶葉在規定地區轉賣。茶葉不能跨地區銷售,否則要交極重的過境稅,這也導致了茶商走私猖獗。

徽宗朝,蔡京改專賣為茶引。茶引是一種間接專賣制度,具體做法是:茶農登記在冊,商人販茶,先向官府交錢、領取茶引,茶引類似現代的提貨單和納稅證明,商人拿著茶引到規定的茶場買茶,然後轉賣到外地。茶引明確規定茶葉的購買地、購買量、銷售地和沿途的納稅情況。茶引和茶葉不可分離,銷售完成後,需要將茶引送到官府註銷。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茶引的出現,代表茶稅制度的成熟。推出茶引後,政府不再大包大攬,省去了茶葉的運輸和銷售環節,節省了人力成本,又能夠有效控制茶葉的生產和銷售,因此成為後世元、明、清等朝代都使用的茶政。

茶馬互市:宋代的茶葉分兩類,東南茶(江南、江浙和福建等地的茶葉)和川茶。東南茶的品質好,深受富人階層喜愛,因此是主要的課稅對象。川茶又稱邊茶,一般通過甘肅的茶馬古道與草原各族交換馬匹,也就是茶馬互市,後來的明朝、清朝也延續了這種方式。

茶馬比價:宋朝官方定的方針是“隨市增減、價例不定”,也就是遵循市場規律。北宋早期,100斤茶可以換1匹馬,北宋曾經1次換了2萬匹馬;到了徽宗朝,最差的馬都要130斤茶,能當戰馬的良馬則要250斤茶;到了南宋,馬價上漲,1000斤茶才能換1匹馬。

茶葉專賣,抽成比例高達35%。根據筆者對北宋初期8家茶場茶葉銷售情況的分析,平均購入價27文/斤、銷售價(商人進貨價,非零售價)66文/斤,平均加價率為144%。按宋初茶葉零售價110文計算,官府淨得39文,相當於抽取了35%的稅。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宋代茶場的經營情況

茶稅是宋代重要的財政收入。關於宋代茶稅的數據非常多,北宋在300萬貫左右,南宋丟了北方的領土後,稅賦來源減少,因此加大了茶稅的徵收,茶稅最高達到700萬貫。關於宋代茶葉的產量,數據較少,宋太宗(997年)為2200萬斤。筆者根據宋代對茶葉的利益抽成估計,宋代茶葉的高峰產量約5000萬斤。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蒙元,橫徵暴斂無出其右

繼承了宋朝的茶引法,分為長引(120斤)和短引(90斤),長引存在時間極短,從1286年起實行短引。1276年每引徵的茶稅是白銀0.5兩,到1318年,茶稅已經達到25兩/引,增加了100倍,茶稅總額則增加了200倍。可以說,蒙元對漢人的橫徵暴斂已經達到敲骨吸髓的地步,古往今來,無出其右。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蒙元橫徵暴斂

明代,茶稅極低

明代的茶葉政策繼承宋朝,分為茶引法和專賣法。

茶引法,適用於商茶:商人向官府交付茶稅、領取茶引,按規定的數量和地點進行運輸和銷售。《續文獻通考》記載:“商人販茶至百斤以上,俱赴管茶官處報中,凡中芽茶每引定價三錢,葉茶二錢。凡茶不及百斤,俱赴州縣報數,每十斤納銀一分,給票照賣。”

明代的茶稅極少,稅率較低。明朝的財政史中,沒有關於茶稅的確切記載,總之極少,而且記入雜稅裡面。根據《萬曆會計錄》的內容,估計不到白銀5萬兩。從上面可知,明代茶引納錢為:葉茶200文,芽茶300文,取中值250文,相當於每斤茶徵稅2.5文。根據《萬曆會計錄》的內容,萬曆年間的茶價60至100文,取中值80文,則稅率為3%。

茶馬互市。與宋代一樣,四川的茶是用來與新疆、西藏、蒙古等地區的民族進行茶馬互市。四川的茶農需要先交10%的茶稅,餘茶也必須全部賣給官府,所以川茶又稱為官茶。明朝初期,四川的茶課定為100萬斤,永樂年間,因為遭受天災,大量茶樹死亡,四川茶課削到46萬斤。

茶馬比價:一直有波動,前期70斤茶,正德年間約五六十斤。弘治年間,出茶五六十萬斤,得馬萬匹。明朝的茶馬互市是長期交易,基本年年互市,而宋朝不穩定。

貢茶,滿足皇家消費。茶源主要是江浙地區的好茶,每年的量基本穩定在4000斤左右。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茶馬互市

滿清,前期稅輕,後期稅重

滿清繼承明代的茶稅政策,川茶用於“茶馬互市”,維護邊境和平;中東部地區的茶葉實行“茶引法”,由商人銷售;個別地方的好茶成為貢茶,如龍井。

前期稅輕,後期稅重。滿清對茶引的限制更加嚴格,但凡商販入山製茶,不論粗茶和細茶,每擔(100斤)茶葉必須有1道茶引。滿清前期,每道茶引納銀一錢二分九釐三毫,即0.1293兩,約130文,合每斤茶交稅1.3文,此時茶葉價格50文,稅率2.6%。鴉片戰爭後,由於償付戰爭賠款,咸豐年間出臺了“茶釐茶捐”的制度,每到徵稅的關卡就抽銀2錢,相當於每斤茶葉經過“稅場”的時候就加2文錢,稅負大幅提高,有時高達30%,茶葉的價格也大幅上漲,到了道光年間,茶葉的價格已經漲到兩三百文錢。

前期茶稅少,後期超過100萬兩。清代茶葉的產量在順治時,只有1500萬斤,乾隆時達到3658萬斤,茶稅額約7萬兩,相比田賦和鹽稅,可以忽略。按每斤交1.3文錢計算,只有4.8萬兩,顯然實際稅率略高。清朝後期,統治者也大幅增加茶稅,滅亡前(1911年),滿清的茶稅預期達到130萬兩。因此,滿清後期的茶稅應該超過100萬兩。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滿清茶葉產量

為什麼明代的茶稅收入遠低於宋朝呢?

大家讀完前面的介紹,應該有了直觀認識,無論是茶葉價格、抽稅比例、茶葉產量,明代都遠落後宋代,下面逐一分析。

1、明代茶稅的稅率極低,而宋代的抽成比例超過三分之一,只有後者的十分之一。縱向比較,只有奴役中國的殘暴統治者(蒙元)在茶稅上比宋朝狠。我倒不是貶低宋朝,但宋代徵榷制度確實比較狠,漢家王朝也算異類,漢、唐、明都講究輕徭薄賦。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歷代茶稅稅率

2、茶葉產量,明代遠低於宋朝。四川是中國傳統的產茶區,南宋時期產茶量2100萬斤,佔全國產量接近50%。到了明朝,四川的茶課只有100萬斤,連宋朝的5%都不到,為什麼?我們不妨從人口上找答案,宋朝時期,四川的人口接近1000萬(參考了《中國人口通史》路遇編著),而洪武初期的人口約100萬,可以說四川的社會遭到了毀滅性破壞,哪還有人種茶?就算後來有“湖廣填川”,肯定也是拉人種田,茶戶必定是極少的。說到這點,四川也是夠杯具的,經歷宋末、明末兩次浩劫,兩次“湖廣填川”,當然也側面反應了四川人民抗戰不屈的精神。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南宋各地茶葉產量

3、茶葉價格,宋朝也遙遙領先。明代的茶葉價格比較穩定,60至100文,而從《宋史·食貨志》的茶葉價格看,宋代的茶葉價格一直是上漲的,到了高宗時期的平均價格已經超過250文,高出明代不少。實際上,大家用筆算一算,也就心底有數。宋代茶稅之所以常年三四百萬貫,更多還是依賴於漲價。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宋代茶葉價格高於明朝

所以我們看到,宋代的每斤茶葉的課稅額超過80文,而明代只有2.5文,差30倍;茶葉產量方向,宋朝也是明代的3倍,因此兩者的茶稅差了100倍。

或許有人問,茶稅是富人稅,對百姓影響小,真是如此嗎?

實際未必,茶葉從唐朝中期就開始走進更多人的生活,“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正是描述普通人的生活。茶葉價格提高,必定提高百姓的生活成本,從而形成價格傳導,也會反映到其它商品上。

總結一下

1、唐朝引入茶稅,充實了國庫;宋朝在唐朝基礎上完善了茶稅制度,但課稅過重;蒙古入主中原後,暴力奴役漢民族,茶稅連年提高,最高接近2000萬兩白銀。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後,致力恢復民生,茶稅大幅減少,數量只有幾萬兩。滿清入關後,繼承了明朝的政策,茶葉的產量不斷增長,但茶稅一直較低,前期茶稅7萬兩左右,鴉片戰爭後,茶稅大幅提高,末期超過100萬兩。

2、明朝的茶稅稅率低,產量低,茶稅也少;宋朝正好相反,產量高、茶稅也重,至於兩者的好壞,交給各位讀者評判。當然我們也看到,民族必須不斷奮發自強,才能避免被外族奴役,話不多說,盡在文中。

為什麼明朝的茶稅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論歷代的茶政及茶稅

歷代茶稅總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