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嵩山 建築 道教 中國建築 豫尚風行 2017-06-14

重讀鄭州│第五篇

古代建築之源流

作者:閻鐵成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 中嶽廟位於鄭州市登封太室山黃蓋峰下,是中國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的道教廟宇,是中國道教宮殿建築的代表之作。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其誕生之日起就與中國建築密不可分,其佈局、形式、用材都為中國傳統規制。漢末道教初興之時,道教即開始築造祀神的“治”和靜修的“靖”(靖室)。南北朝時演為“館”和“觀”,唐宋兩朝演變為宮觀。建築也以其規格不同,分為不同形制。最高一等的為帝王宮城式,如“五嶽廟宇”。制如皇宮,規模宏大。第二等為宮觀式,這種形式其佈局、造型較之宮城式變化較多,增加生活氣氛。第三等為庭院式,多屬規模較小的建築,便於道士靜修。道教建築一般由牌樓、山門、主殿、寢殿、靈官殿、文昌殿、四御殿等組成。道教崇尚自然和養生,道教廟觀多建在深山幽谷,因勢佈局,自由不羈,廟觀內多有景觀,其建築尤善於亭和坊的運用,突出了廟觀的靈動和神聖,也為其所獨有。

    中嶽廟始建於秦(公元前221—前206年),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時奠定今日廟址基礎,宋金時期(公元960—1234年)形成今日佈局,現存建築為明清(公元1368—1911年)依北京紫禁城規制重修。中嶽廟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從太室闕向北至黃蓋亭,中軸線長達近2000米。前後高差37米,整組建築為中國傳統官式建築風格,依中軸線左右對稱,縱深多進,多群組院落建築形式佈局。其中殿、宮、樓、閣、亭、臺、廊、坊等明清建築400餘座(間),漢至清代古柏300餘株,金石鑄器、石刻造像等珍貴文物數百件,是五嶽中現存時代最久、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

    太室闕為中嶽廟第一座建築,建於東漢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分東西兩闕,兩闕間距6.75米。東闕通高3.92米,西闕通高3.96米。兩闕用青石砌成,均為母子之闕,闕頂為四阿頂造型,闕身雕滿銘文和神話故事,是漢代建築的傑出代表。

    太室闕北行500米,為“名山第一坊”,四柱七樓式牌樓建築。牌樓前東西對峙方形雙亭,亭內分別立有漢代石翁仲一對,體形粗獷原始,頭顱碩大,頭頂平整,似戴平幘之狀。翁仲雕刻年代應與太室闕同,為漢代太室祠之象徵性守門人。

    天中閣是中嶽廟中軸線上的第五座建築,原名黃中樓,是中嶽廟原來的大門,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建,為高臺建築,閣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高20米,重簷歇山,綠色琉璃瓦覆頂。閣下砌一座高大磚臺,臺中部開三個券式門洞,內裝三合實榻大門。天中閣是嵩山一帶眾多寺廟中最為壯觀的高臺建築。

    天中閣後為配天作鎮坊,建於清代初年,木結構建築,四柱三樓不出頭式,廡殿屋頂,琉璃瓦覆蓋,正樓題額書“配天作鎮”,兩次樓分別書“宇宙”、“具瞻”。

    配天作鎮坊後為崇聖門,為面闊五間,進深二間之單簷歇山式建築。崇聖門後東西兩側有對稱的四角攢尖頂磚亭,西亭內立一無字碑,東亭為古神庫,神庫四角各立一鐵人,通高2.6米,鑄於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是我國現存體格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守庫鐵人”。崇聖門後為化三門,建制與崇聖門相同。化三門前東西兩側分別設東華門、西華門,門前各立二碑,合稱宋、金 “四狀元” 碑,分別為宋代王曾、盧多遜、陳知微和金代黃久約撰寫。

    化三門後,是象徵“五嶽共存”的四嶽殿庭院,院內四座相同的建築分東西對峙排列,分別代表泰山、華山、恆山、衡山。殿均座落在磚砌高臺上,為單簷歇山式建築。

    四嶽殿庭院的北面是峻極門,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單簷歇山式建築,簷下用五踩斗栱,頂部覆以綠色琉璃瓦,是清代典型官式建築。門前有金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鑄造鐵獅一對,門兩側分別建有掖門。東掖門內有《大金承安重修中嶽廟圖》碑一通,這是用傳統主題透視手法刻繪的中嶽廟圖,保存了750年前中嶽廟的全貌,對於中國建築發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穿越峻極門是亭亭玉立的崇高峻極坊,木結構建築,四柱三樓,架構精巧,造型精美,為清代木坊之精品。

    峻極坊後為拜祭中嶽神之拜臺,磚石構築。臺左右兩側有清乾隆御碑亭各一座,亭為重簷八角,頂覆黃色琉璃瓦。拜臺北面為中嶽廟中心建築峻極殿。

    峻極殿,又稱中嶽大殿,是祭拜中嶽大帝之所。宋代始建,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建。大殿座落在高大的月臺之上,月臺設南、東、西三面踏跺,南面踏跺中鋪有云龍御路。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面積達1200多平方米,形制為重簷廡殿式建築,黃色琉璃瓦覆頂,上下簷分別施七踩和五踩斗拱,斗拱和樑架均飾有清代最尊貴的和璽彩畫,殿內天花板中部有精雕的盤龍藻井。簷下懸清咸豐帝手書 “威靈鎮佑” 等匾額。峻極殿是河南省現存體量最大、規格最高的寺廟殿宇,其大殿左右及東、西、南面所建一週的廊屋,保持了唐宋時期廊院形制的實例。

    峻極殿後是中嶽廟寢殿四合院的垂花院門,寢殿矗立其院內。寢殿為中嶽大帝與帝后起居之所,寢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為單簷歇山式建築,黃色琉璃瓦頂。殿內天花板製作制美,明間為“騰龍”,次間為“翔鳳”,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重建,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重修。

    寢殿後為御書樓,原名“黃籙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三間,假歇山式二層樓房,初建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是存放神宗朱翊鈞敕降道藏經函的地方。現樓為民國年間重建,門窗均為半圓券式,飾有精美磚雕。

    寢殿後約500米有黃蓋峰,其巔建八角重簷攢尖頂小亭,名曰“黃蓋亭”,滿山翠綠,黃亭其間,卓然矗立,耀眼奪目。相傳漢武帝登嵩山時曾在此小憩,時有黃羅傘遮陽,遠觀宛若涼亭,黃蓋亭即仿此而建。站在此亭南望,可俯瞰中嶽廟全景風光。

    在中嶽廟中軸線兩側還分別置有六宮,即神州宮、祖師宮、太尉宮、行宮、小樓宮等,皆為小型四合院建築群。為道士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

    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成為中國古代祠廟建築群空間處理的優秀範例,也是明清官式建築的傑出代表。

    中嶽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登封中嶽廟圖版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中嶽廟全景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名山第一坊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遙參亭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天中閣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天中閣前石獅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秀亭洞天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遙參亭與天中閣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中嶽廟配天作鎮坊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四嶽殿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宋金四狀元碑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神庫與守庫鐵人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峻極門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嵩高峻極坊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御碑亭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峻極殿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峻極殿匾額

殿內的藻井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殿內天花板彩繪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殿內木雕與彩繪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隔扇門木雕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峻極殿庭院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千年翠柏

寢殿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道家幽居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跨院之門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寢殿院前的垂花門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垂花門與峻極殿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御書樓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御書樓門楣上的磚雕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文昌殿

天中街過街牌坊遺存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甬道深深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黃蓋峰與黃蓋亭

黃蓋亭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黃蓋亭磚雕仿木隔扇門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黃龍廟石牌坊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黃龍廟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黃龍廟院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門外有景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中嶽廟黃蓋亭

古代建築之源流23:五嶽廟魁——登封中嶽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