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最早基地。南北朝時期,道教在中國形成,太室祠易名為嵩岳廟,成為中原地區道教活動中心。

"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最早基地。南北朝時期,道教在中國形成,太室祠易名為嵩岳廟,成為中原地區道教活動中心。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總面積近13萬平方米,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佈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最早基地。南北朝時期,道教在中國形成,太室祠易名為嵩岳廟,成為中原地區道教活動中心。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總面積近13萬平方米,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佈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最早基地。南北朝時期,道教在中國形成,太室祠易名為嵩岳廟,成為中原地區道教活動中心。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總面積近13萬平方米,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佈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最早基地。南北朝時期,道教在中國形成,太室祠易名為嵩岳廟,成為中原地區道教活動中心。

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總面積近13萬平方米,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佈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最早基地。南北朝時期,道教在中國形成,太室祠易名為嵩岳廟,成為中原地區道教活動中心。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總面積近13萬平方米,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佈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最早基地。南北朝時期,道教在中國形成,太室祠易名為嵩岳廟,成為中原地區道教活動中心。

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總面積近13萬平方米,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佈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道教著名宮觀,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始建於秦,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遊嵩山時下令祠官增其舊制;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闕”;南北朝期間曾兩遷廟址於嵩山玉案嶺、黃蓋峰。

約在北魏時改為今名,後廟址復有變遷,唐玄宗時復歸原址,並有擴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餘間,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聖殿及牌樓等八百餘間,時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為極盛時期;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毀於大火。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後的規模。

"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最早基地。南北朝時期,道教在中國形成,太室祠易名為嵩岳廟,成為中原地區道教活動中心。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總面積近13萬平方米,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佈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最早基地。南北朝時期,道教在中國形成,太室祠易名為嵩岳廟,成為中原地區道教活動中心。

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總面積近13萬平方米,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佈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道教著名宮觀,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始建於秦,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遊嵩山時下令祠官增其舊制;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闕”;南北朝期間曾兩遷廟址於嵩山玉案嶺、黃蓋峰。

約在北魏時改為今名,後廟址復有變遷,唐玄宗時復歸原址,並有擴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餘間,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聖殿及牌樓等八百餘間,時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為極盛時期;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毀於大火。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後的規模。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彷彿是一群歷史老人,靜謐的肅立著,對遊人訴說中國輝煌的古代文明。中嶽廟歷經2000多年的滄海桑田,風吹雨打,經過很多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中嶽廟既是祭祀嶽神的場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宮觀。道教雖然興起於東漢時代,其來源卻是我國遠古時代的巫術,後來繼承了秦、漢以來的神仙方士之傳統,歷史淵源較長。

中嶽廟是道教在嵩山地區的最早基地,原是為了祀奉中嶽神而設的。道家尊中嶽廟為“第六小洞天”,他們認為這裡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晉的昇仙之處。

"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最早基地。南北朝時期,道教在中國形成,太室祠易名為嵩岳廟,成為中原地區道教活動中心。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總面積近13萬平方米,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佈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最早基地。南北朝時期,道教在中國形成,太室祠易名為嵩岳廟,成為中原地區道教活動中心。

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總面積近13萬平方米,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佈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道教著名宮觀,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始建於秦,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遊嵩山時下令祠官增其舊制;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闕”;南北朝期間曾兩遷廟址於嵩山玉案嶺、黃蓋峰。

約在北魏時改為今名,後廟址復有變遷,唐玄宗時復歸原址,並有擴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餘間,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聖殿及牌樓等八百餘間,時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為極盛時期;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毀於大火。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後的規模。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彷彿是一群歷史老人,靜謐的肅立著,對遊人訴說中國輝煌的古代文明。中嶽廟歷經2000多年的滄海桑田,風吹雨打,經過很多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中嶽廟既是祭祀嶽神的場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宮觀。道教雖然興起於東漢時代,其來源卻是我國遠古時代的巫術,後來繼承了秦、漢以來的神仙方士之傳統,歷史淵源較長。

中嶽廟是道教在嵩山地區的最早基地,原是為了祀奉中嶽神而設的。道家尊中嶽廟為“第六小洞天”,他們認為這裡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晉的昇仙之處。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王子晉又名王子喬,傳說是周靈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歡吹笙作鳳凰鳴聲,遊於伊水和洛水之間。那時嵩山有一個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

幾十年後,有人在山中見到他,他說,告訴大家,七月七日,在緱氏山頭等我。那日,果然見他乘白鶴,盤旋數日後才離去。於是後人在緱氏山和嵩山的頂上都建立了神祠紀念他。嵩山峻極峰以東的白鶴觀,揹負三峰,左右皆絕壁,即為紀念王子晉而建。

"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最早基地。南北朝時期,道教在中國形成,太室祠易名為嵩岳廟,成為中原地區道教活動中心。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總面積近13萬平方米,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佈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最早基地。南北朝時期,道教在中國形成,太室祠易名為嵩岳廟,成為中原地區道教活動中心。

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總面積近13萬平方米,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佈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道教著名宮觀,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始建於秦,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遊嵩山時下令祠官增其舊制;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闕”;南北朝期間曾兩遷廟址於嵩山玉案嶺、黃蓋峰。

約在北魏時改為今名,後廟址復有變遷,唐玄宗時復歸原址,並有擴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餘間,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聖殿及牌樓等八百餘間,時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為極盛時期;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毀於大火。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後的規模。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彷彿是一群歷史老人,靜謐的肅立著,對遊人訴說中國輝煌的古代文明。中嶽廟歷經2000多年的滄海桑田,風吹雨打,經過很多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中嶽廟既是祭祀嶽神的場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宮觀。道教雖然興起於東漢時代,其來源卻是我國遠古時代的巫術,後來繼承了秦、漢以來的神仙方士之傳統,歷史淵源較長。

中嶽廟是道教在嵩山地區的最早基地,原是為了祀奉中嶽神而設的。道家尊中嶽廟為“第六小洞天”,他們認為這裡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晉的昇仙之處。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王子晉又名王子喬,傳說是周靈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歡吹笙作鳳凰鳴聲,遊於伊水和洛水之間。那時嵩山有一個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

幾十年後,有人在山中見到他,他說,告訴大家,七月七日,在緱氏山頭等我。那日,果然見他乘白鶴,盤旋數日後才離去。於是後人在緱氏山和嵩山的頂上都建立了神祠紀念他。嵩山峻極峰以東的白鶴觀,揹負三峰,左右皆絕壁,即為紀念王子晉而建。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據《道學傳》說,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時,又有著

名道士寇謙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創立“新天師道”。

峻極門東側的《中嶽嵩高靈廟碑》就是當年刻立的,碑文記載寇謙之修中嶽廟和傳道的事蹟,是關於這位名道最早的記錄。

"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最早基地。南北朝時期,道教在中國形成,太室祠易名為嵩岳廟,成為中原地區道教活動中心。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總面積近13萬平方米,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佈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遺產點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最早基地。南北朝時期,道教在中國形成,太室祠易名為嵩岳廟,成為中原地區道教活動中心。

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總面積近13萬平方米,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佈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中嶽廟,道教著名宮觀,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始建於秦,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遊嵩山時下令祠官增其舊制;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闕”;南北朝期間曾兩遷廟址於嵩山玉案嶺、黃蓋峰。

約在北魏時改為今名,後廟址復有變遷,唐玄宗時復歸原址,並有擴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餘間,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聖殿及牌樓等八百餘間,時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為極盛時期;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毀於大火。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後的規模。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彷彿是一群歷史老人,靜謐的肅立著,對遊人訴說中國輝煌的古代文明。中嶽廟歷經2000多年的滄海桑田,風吹雨打,經過很多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中嶽廟既是祭祀嶽神的場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宮觀。道教雖然興起於東漢時代,其來源卻是我國遠古時代的巫術,後來繼承了秦、漢以來的神仙方士之傳統,歷史淵源較長。

中嶽廟是道教在嵩山地區的最早基地,原是為了祀奉中嶽神而設的。道家尊中嶽廟為“第六小洞天”,他們認為這裡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晉的昇仙之處。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王子晉又名王子喬,傳說是周靈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歡吹笙作鳳凰鳴聲,遊於伊水和洛水之間。那時嵩山有一個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

幾十年後,有人在山中見到他,他說,告訴大家,七月七日,在緱氏山頭等我。那日,果然見他乘白鶴,盤旋數日後才離去。於是後人在緱氏山和嵩山的頂上都建立了神祠紀念他。嵩山峻極峰以東的白鶴觀,揹負三峰,左右皆絕壁,即為紀念王子晉而建。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據《道學傳》說,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時,又有著

名道士寇謙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創立“新天師道”。

峻極門東側的《中嶽嵩高靈廟碑》就是當年刻立的,碑文記載寇謙之修中嶽廟和傳道的事蹟,是關於這位名道最早的記錄。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中嶽廟

此後,歷代還有不少知名道士在這裡主持過道場。峻極門東側還有《五嶽真形圖碑》,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著象徵五嶽的圖象,為明代萬曆年間所刻立。

據道教經典《雲笈七籤》說,五嶽真形圖是道士入山辟邪的護身符,一切妖鬼蟲虎都不能近。如今河南道教協會就設在中嶽廟,每年農曆三月和十月廟會,熱鬧非凡,這一習俗至今不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