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每天第一時間獲取本頭條號分享的企業管理知識、職場政治、人生哲理、國學經典以及工作中的那些乾貨。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君。這是說書藝人常用定場詩,出自明朝說唱詞話《花關索出身傳》,說的是中國歷史的開篇。有史學家把歷史分為神話時代、傳說時代、半信史時代、信史時代,這兩句定場詩全包了。

官宣中國史,動不動就是上下五千年,也就是上溯到三皇五帝。三皇哪三位,司馬遷說是天皇、地皇、泰皇;唐朝的司馬貞說是天皇、地皇、人皇;還有C套餐:燧人+伏羲+神農;D套餐:伏羲+女媧+神農。不一樣的組合,一樣的神話風味,任揀唔嬲

三皇五帝的故事線,只有司馬遷敢這麼編

看三皇的畫風如此清奇|網絡圖片

五帝,是中國歷史傳說時代的開始。五帝的事蹟,零星散見於《尚書》《國語》《春秋》等,更多的存在於民間傳說之中,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才系統地進入史冊。

五帝是誰?南帝北丐東邪西毒中神通?你武俠上腦了。當然,五帝也有幾個套餐,司馬遷定的是:黃帝顓頊(zhuān xū)、(kù)、這個組合。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史記》開篇,太史公怎麼編五帝的故事線。

三皇五帝的故事線,只有司馬遷敢這麼編

說是南帝北丐東邪西毒中神通,也沒毛病|網絡圖片

黃帝:很黃很暴力

一說中華民族,還有一搭配:炎黃子孫。

炎黃,就是炎帝和黃帝,幾千年前在黃河流域的兩個部落頭兒。幾千年呢?司馬遷也不知道,有歷史學家推斷,大概是在四千八百年前。現在我們能確定的是,這位歷史學家的數學也是歷史老師教的。

黃帝,是一個叫少典的部落的後代,據說少典又是有熊部族的分支,活動範圍大概在今天河南新鄭一帶,所以黃帝也叫有熊氏。《史記》則說他“姓公孫,名軒轅”,姓公孫這個我想不通,咋不姓東方呢,不是更符合他的身份嗎?至於名軒轅,據說因為黃帝發明了車,所以就把車上的部件給他做名字。

幸虧黃帝沒發明船,否則我們現在稱他,應該就是檣櫓氏了。

司馬遷說,黃帝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從小就表現得聰明能幹,長大了又誠實、勤奮,有情懷,總之就是一出生就往一個偉人的方向狂奔,長大後理所當然的就成了部族的頭領。

那時候,原來的三皇之一的神農氏後代已涼了,統治不了天下,各部落就開始互撕,就跟後來的春秋戰國一樣。這其中,最有實力、鬧騰得最歡的,是炎帝和蚩尤。這一鬧不要緊,老百姓就慘了,不管哪個生肖年,都豬狗不如。

黃帝說這不行,我要收拾這些龜孫子。於是他就開始生產農民,然後點他們去狩獵、伐木、採集、建糧倉、製造工具、軍事訓練等——對,你當年《帝國時代》怎麼玩的,黃帝就是怎麼幹的。

三皇五帝的故事線,只有司馬遷敢這麼編

更神奇的是,黃帝還玩魔獸,他親自訓練了熊、羆、貔、貅、貙、虎等,組成一支魔獸軍團,等到他覺得裝備各方面都可以的時候,他就率領著人獸大軍,在阪泉這個地方,跟炎帝展開大決戰。

阪泉在哪兒?今天河北省涿鹿縣東南。關於這次大決戰,傳說很多,包括風伯、雨師在內的各路神仙都來玩,魔幻指數不亞於《封神演義》。因為太過離奇,所以司馬遷說,我信你個鬼

總之,黃帝三戰皆捷,炎帝見實在打不過,只好歸順了黃帝。據說,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現在問題就來了:既然這樣,就算兩帝並稱,也應該叫黃炎黃炎子孫才對,怎麼是炎黃炎黃子孫呢?沒錯,漢之前的典籍確實是稱黃炎的,比如《國語·周語下》就有“夫亡者豈繄無寵?皆黃炎之後也”這樣的說法(這些家族的衰亡難道是由於上天不眷寵他們嗎?他們都是黃帝、炎帝的後裔)。後來又有人說神農氏就是炎帝,地位當然在黃帝之上,於是就稱為炎黃了。

其實,黃炎也好炎黃也罷,都只是華夏族(後來的漢族)的祖先。秦漢以後兩千年史籍中,這個詞出現的次數極少,直到清末,民族危機空前,民族主義浮頭,改良派和革命黨都拿“炎黃子孫”說事,這才成為官宣。但這幾年,官方和民間又重新審視這個詞,覺得實在不符合民族大團結的價值觀,慎用的呼聲甚高。

三皇五帝的故事線,只有司馬遷敢這麼編

黃帝為全軍將士指明前進方向|網絡圖片

閒話休提,言歸正傳。解決了炎帝之後,黃帝帶領歸順他的各部落武裝,跟蚩尤在涿鹿又展開大戰。

黃帝大戰蚩尤,傳說更精彩,CG特效更多。最恐怖的,就是說蚩尤能造霧霾,而他的士兵能在霧霾中作戰,黃帝的士兵一頭霧水,暈頭轉向,自相殘殺。黃帝一看說,這不是逼我放大招嗎。啥大招,號召全軍一人一把扇子把霾扇跑?不是,這是現代高科技驅霾法,黃帝只是發明了指南車,為全軍將士指明瞭前進的方向,打敗了霧霾,把蚩尤團滅。最後,蚩尤骨頭硬不肯歸順,黃帝也不客氣,就砍了他。

一將功成萬骨枯,歷史就是勝利者的歷史。四五千年前,野蠻時代,各族群之間為了生存,爭奪資源的戰爭是經常發生的,跟後來的春秋戰國一樣一樣的,很難說誰正義誰邪惡。總之,黃帝最後把各部落打服了,成了天下共主——其實也就是部落聯盟的首領。

黃帝的一生,東征西討,往東到過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過空桐(今甘肅平涼),登上了雞頭山(寧夏涇源)。往南到過長江,登上了熊山、湘山(湖南)。往北驅逐了一個叫葷粥(xūn yù)的部族(即後來的匈奴),來到釜山(不是韓國,河北懷來境內),向各部落宣示了霸權。

我們看黃帝的足跡,在東亞大陸畫了一個圈,當時所謂的天下,基本就是後來稱為中原、華夏的地方,也是今天中國的腹地所在。

最後,黃帝到了涿鹿山腳下,建起了都城,這才算有了一個固定的安身之處。到這時候,他才被稱為黃帝。為什麼是黃帝,而不是紅帝或藍帝?據說,這是因為他立足天下,就像土地一樣源源不斷造福百姓,土的顏色是黃的,黃土黃土嘛,所以就號稱黃帝。注意,這可是高級黃

黃帝在長征路上戎馬倥傯,繁殖後代的事業卻一刻也沒落下。《史記》中說,黃帝生了二十五個兒子,但沒說他有多少個妃子。民間傳說很多,有的真的很黃,不信你搜一下黃帝御女三千。司馬遷只寫了一個嫘祖,是黃帝的正妃,傳說養蠶吐絲來織衣服就是她發明的。

嫘祖為黃帝生了倆兒子,玄囂和昌意。昌意後來娶了蜀山氏的女兒為妻,生下了高陽。高陽有聖人之德,所以,黃帝死後,沒有把天下給哪一個兒子,而是隔代給了孫子高陽。

顓頊和嚳:我們都是龍套帝

高陽就是帝顓頊,司馬遷只用了一百字左右概括他的光輝形象,說他為人沉穩,有涵養,智商高,明事理,注重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又制定禮儀,教化萬民。一句話,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很硬。

值得一提的是,帝顓頊這孫子的活動範圍比他爺爺大多了,東到今天日本,西到內蒙西部大沙漠,北到今天的北京一帶,南到今天的越南河內,跟蠻夷領袖談笑風生,為蠻夷的經濟發展指明瞭方向。

帝顓頊生了個兒子,名字有點怪,叫窮蟬。但顓頊死後,並沒有把位子給他,而是由他堂侄子高辛來繼位。前面說過,帝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跟玄囂是兄弟倆,而高辛就是玄囂的孫子。

高辛即位,成了帝嚳,就是五帝中的第三帝。

帝嚳又是個怎麼樣的領導人?很簡單,把描寫帝顓頊的話複製粘貼一下就行,形象方面,可腦補唐國強。

三皇五帝的故事線,只有司馬遷敢這麼編

五帝中的二帝和三帝,因為能參考的史料少,司馬遷都是一條微博帶過。重點是四帝和五帝,也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幾乎成了偉大領袖代名詞的堯和舜。

堯是人民心中的紅太陽

堯是帝嚳的兒子,名放勳,在位時間長達九十年,司馬遷說他有“四如”,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就是說,他的仁德比天高,又有神一樣的智商。老百姓接近他,會感覺到太陽般的溫暖;仰望他,就像雲彩一樣光芒四射(各朝鮮百姓也是這麼看他們的領導人的)。

堯在位超過六十年的時候,覺得自己老了,開始考慮接班人問題。有一次他問眾臣說:“我死後,誰能接我的位?”一個大臣說:“肥水不流外人田,當然是您的長子丹朱啊!”堯撇了撇嘴說:“丹朱?算了吧,從小就是個熊孩子,書都沒怎麼讀,讓他上位,我們還要不要這個天下了。”

又有人推薦共工,堯說共工這個人只會說好聽話,心術不正,不能用。這麼一說,大家都沉默了。堯急了,說你們啊,現在天下到處都在鬧水災,百姓太受折騰了,要是有誰能治水,應該也就能治國了。

聽堯這麼一說,一大臣又說,那就鯀(gǔn)吧。堯一聽,搖頭說不行不行,鯀這個人我知道,他幹過髒事,不行。大臣說不對啊,我認識的鯀不是這樣的,要不您試試吧,先讓他治水,成了就把天下給他,不行咱再想辦法。堯說,也只好如此了。

事實證明堯是對的,鯀治了九年水,結果被水給治了。這時候,堯在位都七十年了,真急了,又對眾大臣說:“上天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誰能接我的位,也甭客氣,趕緊站出來吧。”話都說到這份上了,還是沒人敢站出來,都說不是我們不想,德不配位啊!堯說,實在不行,就不管同姓異姓,不管有沒有當官,只要有能耐就行。

條件一放寬,眾大臣紛紛推舉同一個人,叫虞舜,小老百姓一個,三十歲了,還單身未成家,但賢名遠播。堯說巧了,這人我也聽過,論起來跟我有親,也是黃帝的後代呢。

書中暗表,虞舜的名字叫重華,是帝顓頊的兒子窮蟬的第五代孫。窮蟬沒有繼承帝位,子孫就漸漸成了平民百姓。據說,舜的父親是個又壞又蠢的盲人,繼母也好不到哪兒去,還有一弟弟,純粹是個街頭混混。一家子除了舜,沒一個好人。但舜卻能夠跟全家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這些情況,堯都瞭解到,就說那這樣,我先試試他吧。

怎麼試?說出來,會讓所有單身狗羨慕嫉妒恨,因為堯試舜的辦法,就是先把女兒嫁給他,而且還不是一個,是一對——你沒聽錯,堯把自己兩個女兒打包給了舜。

先別急著嫌棄這狗糧。你想,現在的單身狗戀愛結婚最怕遇上什麼?公主病。兩個公主同時給你當老婆,要是能治得住,治理天下,咁就溼溼碎嘞

過了一段時間,堯發現,可以哦舜,把兩個老婆都治得服服帖帖的,一點公主病都沒有,既守婦道,又孝順公婆。於是,堯再給舜一個司徒的職位,讓他參與治理國家。

三年後,堯就對舜說,我考察了你三年,各方面都很滿意,現在我老了,天下你來整吧。舜趕緊擺手說,那哪行,我還差得遠呢。堯說,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要不這樣,我實在太累了,你就暫時代理吧。

《史記》中的原文,提到堯把天下給舜而不給兒子的時候,有一金句:

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給舜,不利於丹朱,但有利於天下;給丹朱,他倒是好了,但會害慘了天下。所以堯說:“我不能把兒子的快樂建立在天下人的痛苦之上。”

這就是後世儒家津津樂道的禪讓。堯是否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得而知,至少,可以把這話看成是司馬遷的思想。也就是說,兩千多年前的皇權時代,史家就有天下為公的價值觀了。

舜是企業管理祖師爺

舜執政的亮點,就是能用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大禹了。大禹,就是那個治水失敗的鯀的兒子,舜並沒有因為他父親的失敗而不用他,反而任命他主抓水利。果然,禹得到舜的信任,比他父親能幹多了,大禹治水,大家都熟,先不講。

除了禹,還有皋陶(gāo yáo)、契(xiè)、后稷(jì)、共工、伯夷等能人,都在舜的重用下各顯其能,安邦治國,也成就了各自的功業。舜還發明瞭績效考核制度,每三年考核一次,經過三次考核,按照成績升遷或降職,這樣,就有效地防止了懶政、瀆職的出現。所以,舜應該是現代企業管理的祖師爺

舜被堯任命時已三十歲了,直到五十歲才代理,六十一歲才正式登上天子之位。他也長命,在位三十九年,剛好一百歲,還南巡,一直到今天廣西梧州地界才病死,最後葬在九嶷山。據說,舜死後,他的兩個老婆,就是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哭成淚人,眼睛都哭出血來,血淚濺在洞庭湖君山的翠竹上,最後都化成了湘妃竹。

三皇五帝的故事線,只有司馬遷敢這麼編

娥皇女英|網絡圖片

舜死了,他的接班人問題又是怎麼解決的?巧了,舜的兒子也不成材,所以舜在世時也沒打算把天下給他,而是給了治水有功、看起來各方面都很能幹的大禹。

如果這些史書的記載屬實,堯舜時代,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太平盛世。這種盛世的出現,除了堯舜這兩位領導人的個人魅力外,也得益於“家天下”這種制度還沒根深蒂固,“天下有德者居之”成為主流價值觀,才有堯傳舜、舜傳禹這種禪讓制度的出現,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為爭權奪位而發生的戰亂。

但歷史是否如此,因為典籍稀缺,考古證據為零,只能等穿越技術成熟才能知道真相了,因為這裡面匪夷所思的事情太多,神話跟現實也混淆不清,只能先存疑。

從後面幾千年的歷史來看,我們也很難相信,曾經有過如此胸懷的統治者,怎麼突然就消失了,然後,就一代不如一代起來。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