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字最早的解釋是河流,那麼“四川”就是“四條大河”嗎?

“川” 字最早意思是指河流,比如說川流不息的“川”。那麼“四川”指的是“四條大河”嗎?一度有人認為確實是這樣的,他們認為這四條河流分別是現今四川省境內的四大自北往南流的河流: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和嘉陵江。但“四川”的“川”其實不是指河流,而是指平原,是指巴蜀盆地,是“平川”的“川”,而不是“川流”的“川”。 把“四川”解釋為四條大河流經之地的說法,嚴格說來是不準確的。

“四川”的“川”是因為巴蜀盆地四周高山環繞而中部平原或丘陵綿延的地形而得名,不是因為具體哪條河或哪幾條河而得名。一般巴蜀盆地可泛稱四川,而其東、西、南、北部又可稱西川、東川、南川、北川或川西、川東、川南、川北。古時整個巴蜀盆地又常被統稱為“西川”,因為相對於一些王朝的中心而言,巴蜀盆地在西向,如定都開封的宋朝多稱整個巴蜀盆地為“西川”。

“川”字最早的解釋是河流,那麼“四川”就是“四條大河”嗎?

四川簡稱“川”“蜀”,是古代文明的中心區之一,有著名的三星堆文化,圖為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頭像。

據歷史記載,“四川”這個名稱起源於宋代,四川盆地與陝西南部的漢中、安康一帶古稱巴、蜀。秦代在此地設置了巴郡、蜀郡,漢魏之後改稱益州、梁州。唐太宗貞觀元年(627)改益州為劍南道,改梁州為山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分劍南道為劍南西川節度、劍南東川節度,作為行政區劃,稱“川”開始出現。965年,北宋滅四川盆地境內的後蜀政權,置西川路,後又增設峽西路,和西川路合稱“川峽路”。1001年,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夔州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一詞即由此出。可見,“四川”不是“四條川”,而是指川峽地區的“四路”(“路”是宋代的行政區劃,大於州府)。南宋又設四川宣撫、制置、總領等職,統轄四路的軍政財賦。元朝合四路為四川行省,明代設置四川省,後改為四川布政使司。清代改為四川省,民國時期繼續沿用這一稱呼。

內容來源:《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麼——地理名勝》中華書局出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