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讀帖到臨摹:一個錯誤,三個方法

書法 藝術 經濟 蘭亭序 文化 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2018-12-14

從讀帖到臨摹:一個錯誤,三個方法

前幾天寫了一篇短文,題目叫《從執筆到書寫:一個錯誤,兩個方法》,在網上發佈以後,引起了書法愛好者的廣泛讚譽,也被頭條評為優質文章,看來學習書法的同道還真是不少,為了進一步對書寫的深入研究,現在針對初學者的學習特點,再對讀帖和臨摹問題作一點探討,如下不正之處,懇請大家留言發表意見,以期進一步完善。

我們知道,很多書法愛好者在拿到一本字帖時都要進行讀帖,從中獲得對該帖的風格、用筆、字形以及時代背景方面的有關知識,為後面的書寫奠定基礎。那麼讀帖究竟有什麼好處,如何去讀帖?

從讀帖到臨摹:一個錯誤,三個方法

我們不要總是把讀帖看得很神祕,一拿到字帖就嚴肅起來,一本正經地看似有多麼高深,實際上並非如此,讀帖好比人與人見面一樣,他嚴肅,你也嚴肅起來,兩個人怎麼去交往下去?如果兩個人見面後,都要進行寒暄,通過語言的交流,雙方會獲得進一步深入交談的基礎,這時,如果一方緊張或者嚴肅,就會造成談話很被動,那麼為後面的交談製造了一定的障礙。好了,我們在讀帖中,把被動的一方叫字帖,它是嚴肅的,也是被動的,這就要求我們要把被動一方變得活躍起來,這時就應當對它進行全方位、全面深入的審視,經過這個過程後,我們才能知道它的整體風貌,不論怎麼交談,我們都會把它瞭解的頭頭是道,讓交往繼續深入下去。

從讀帖到臨摹:一個錯誤,三個方法

在讀帖中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粗心。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想從最近發生的一件事說起。有一位書友同我交流,他說,你經常說寫字和書法不是一回事,根據你的說法,我看古人都是在寫字,沒有一個是搞書法的。我問他為什麼這樣說,他說,你看古人寫的字裡面就沒有變化,按照你說的意思,這古人就叫寫字。我說,你就沒有仔細研究古人的書法,特別是沒有認真讀帖,如果仔細觀察古人寫的字,就可以看出古人在字中的變化了,他又說,那些變化太小,和當代的變化區別太大,所以就談不上變化。我說,這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古代造紙技術有限,在小的紙面上寫字,變化不可能太大(事實上也有大的變化,如《蘭亭序》、《祭侄文稿》等,這樣的變化是最為明顯的),第二個原因是書隨當代,如今經濟發達,人們的思想活躍,在書法的表現上最能說明人的性格和心情,而古代由於交流傳遞緩慢,信息傳達不及時,加上人們對時事的認識和表達受到一定限制,這就對大的變化帶來一定影響。

從讀帖到臨摹:一個錯誤,三個方法

古人是最注重書法中的變化的,因為變化是中國文化的道的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所有的事情都是圍繞道而發生和發展的。中國的文字從一開始就是變化著的,大小、粗細、長短等都是一陰一陽的關係,因此,從兩漢魏晉開始,人們對書法變化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都在寫字中尋找其中的意趣,這就是書法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那麼,讀帖究竟讀什麼?怎麼去讀?我們知道,每個種字體都有每一種字體的特點和風格,在讀帖時應當從其風格開始,瞭解書寫者的時代背景,字體特點和用筆規律,瞭解這些就好像我們瞭解一個人一樣,剛開始就對其長相、個頭、膚色、穿著進行初步掌握。接下來,應當對點畫和用筆進行認真研究,從用筆可以瞭解到字體的內在本質,從點畫尋找變化特點,這時就叫深入讀帖了。人們常見的錯誤讀帖方法就是粗心,只看結構,看這個字怎麼寫,而忽略了點畫的寫法和位置安排,最後越走離古人越遠,不能吸收古人帶來的精彩之處。實際上,人們在寫字時,往往是從點畫開始寫起的,而不是從結構開始的,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只有把點畫認識到位了,才能寫出點畫的特點,最後再從結構上寫下去,這就是讀帖的好處和辦法。

從讀帖到臨摹:一個錯誤,三個方法

接下來再說說臨摹的幾個方法。在認真讀帖的基礎上,就要進入到臨摹階段了,臨摹中應當注重這幾個問題,也就是幾個方法:

一是把點畫寫像。在書寫過程中,要按照字帖中的字的點畫特點,該藏鋒的藏鋒,但要保持中鋒用筆,中鋒用筆是關鍵,是線條骨力的要求,方法是筆桿與紙面保持90度,不能傾斜。

二是書寫要慢。這是初學者最重要的一個書寫辦法,如果寫快了,就對字帖中的點畫把握不到位,只有慢下來,才能從中體會古人書寫的用筆、節奏等方法。

從讀帖到臨摹:一個錯誤,三個方法

三是要儘量保持原大。為什麼要保持與字帖中的原大?原大是原原本本的學,是認認真真地體會,如果太小,不能感受到用筆狀態,如果太大,字形點畫的結構則不好把握,只有保持原大後,才能對照學習,查找到自己的不足。

本文由《太一智慧書畫藝術》平臺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