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宏觀方面還可以讀更多的東西,讀那個時代的歷史。

比如我們寫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歷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個書家的歷史、習性?

我們寫《定武蘭亭》,有沒有想到過趙孟頫當時臨《定武蘭亭》?

他從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寫了幾通,題了十三跋、十六跋。這次我在臺灣見到一個《趙子固落水蘭亭》影印本,裡面有大量題跋,很厚,但可能有問題,古人作偽技術很厲害。讀某本帖,裡而還有許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說這東西有什麼意思啊?


"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宏觀方面還可以讀更多的東西,讀那個時代的歷史。

比如我們寫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歷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個書家的歷史、習性?

我們寫《定武蘭亭》,有沒有想到過趙孟頫當時臨《定武蘭亭》?

他從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寫了幾通,題了十三跋、十六跋。這次我在臺灣見到一個《趙子固落水蘭亭》影印本,裡面有大量題跋,很厚,但可能有問題,古人作偽技術很厲害。讀某本帖,裡而還有許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說這東西有什麼意思啊?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當然不可忽略,因為這裡面儲存著歷朝歷代人對這本帖的信息。

它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譬如說米南宮有句話,說梁武帝評價王羲之“龍跳天門,虎臥鳳胭”是何等語?十年前,《書法報》請李世南畫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寫詩,分給我王羲之,我在想這個句子,一個是龍跳,一個是虎臥。一個是表現動,一個是表現靜,我覺得形容《蘭亭》動靜交融,還是有道理的。

所以這些當然跟我們讀帖有關係。金農一生寫《華山廟碑》,對他太重要了,那種解讀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讀它。


"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宏觀方面還可以讀更多的東西,讀那個時代的歷史。

比如我們寫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歷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個書家的歷史、習性?

我們寫《定武蘭亭》,有沒有想到過趙孟頫當時臨《定武蘭亭》?

他從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寫了幾通,題了十三跋、十六跋。這次我在臺灣見到一個《趙子固落水蘭亭》影印本,裡面有大量題跋,很厚,但可能有問題,古人作偽技術很厲害。讀某本帖,裡而還有許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說這東西有什麼意思啊?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當然不可忽略,因為這裡面儲存著歷朝歷代人對這本帖的信息。

它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譬如說米南宮有句話,說梁武帝評價王羲之“龍跳天門,虎臥鳳胭”是何等語?十年前,《書法報》請李世南畫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寫詩,分給我王羲之,我在想這個句子,一個是龍跳,一個是虎臥。一個是表現動,一個是表現靜,我覺得形容《蘭亭》動靜交融,還是有道理的。

所以這些當然跟我們讀帖有關係。金農一生寫《華山廟碑》,對他太重要了,那種解讀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讀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以前有個學生,寫米字,他說他寫不下去了,我說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闊天空,拉開一點距離。

為什麼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無止境地讀?

以往我們對臨帖限定在一個像不像的基礎上,這當然很重要。但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視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學生臨帖,往往就是這樣,什麼米字格、回宮格、九宮格,就是一個形的問題。

所以我們又不能丟開形去談風格,談歷史,它們是捆綁在一起的,不能拆開來,一般說來“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是很難做到的。從臨摹來講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東西常常是先打動你.如果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點,像蘋果的表皮,有賣相,還有人講七分寫屯分裱,馬靠鞍、人靠裝一條領帶打上去人就變樣了,然後到理髮店把頭刷刷光又不一樣了。

我們看展覽會確實有這個問題,日本人辦展覽,框子還從日本運來。但是我們如果由形人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動以後,必然還有其他因素在制約,光是欣賞問題還不大,你要將它轉化為你手上的東西,這就需要微觀的東西。

微觀,有筆法,從筆法延伸進去還有毛筆問題、速度問題、動作問題,筆和紙的磨擦關係問題,毛筆添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來,特別是極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講了。筆法概念是寫字中最重要的技法問題,結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在作品裡面能夠讀出來的東西,應該是包含量很大的。我們可以從黃庭堅的帖中讀出他的執筆高.不可能執筆低,因為只有高,才有可能產生一波三折的振動,你們可以去試。


"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宏觀方面還可以讀更多的東西,讀那個時代的歷史。

比如我們寫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歷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個書家的歷史、習性?

我們寫《定武蘭亭》,有沒有想到過趙孟頫當時臨《定武蘭亭》?

他從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寫了幾通,題了十三跋、十六跋。這次我在臺灣見到一個《趙子固落水蘭亭》影印本,裡面有大量題跋,很厚,但可能有問題,古人作偽技術很厲害。讀某本帖,裡而還有許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說這東西有什麼意思啊?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當然不可忽略,因為這裡面儲存著歷朝歷代人對這本帖的信息。

它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譬如說米南宮有句話,說梁武帝評價王羲之“龍跳天門,虎臥鳳胭”是何等語?十年前,《書法報》請李世南畫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寫詩,分給我王羲之,我在想這個句子,一個是龍跳,一個是虎臥。一個是表現動,一個是表現靜,我覺得形容《蘭亭》動靜交融,還是有道理的。

所以這些當然跟我們讀帖有關係。金農一生寫《華山廟碑》,對他太重要了,那種解讀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讀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以前有個學生,寫米字,他說他寫不下去了,我說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闊天空,拉開一點距離。

為什麼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無止境地讀?

以往我們對臨帖限定在一個像不像的基礎上,這當然很重要。但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視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學生臨帖,往往就是這樣,什麼米字格、回宮格、九宮格,就是一個形的問題。

所以我們又不能丟開形去談風格,談歷史,它們是捆綁在一起的,不能拆開來,一般說來“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是很難做到的。從臨摹來講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東西常常是先打動你.如果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點,像蘋果的表皮,有賣相,還有人講七分寫屯分裱,馬靠鞍、人靠裝一條領帶打上去人就變樣了,然後到理髮店把頭刷刷光又不一樣了。

我們看展覽會確實有這個問題,日本人辦展覽,框子還從日本運來。但是我們如果由形人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動以後,必然還有其他因素在制約,光是欣賞問題還不大,你要將它轉化為你手上的東西,這就需要微觀的東西。

微觀,有筆法,從筆法延伸進去還有毛筆問題、速度問題、動作問題,筆和紙的磨擦關係問題,毛筆添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來,特別是極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講了。筆法概念是寫字中最重要的技法問題,結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在作品裡面能夠讀出來的東西,應該是包含量很大的。我們可以從黃庭堅的帖中讀出他的執筆高.不可能執筆低,因為只有高,才有可能產生一波三折的振動,你們可以去試。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寧可用占人比較模糊概念的“八面出鋒”、“鋒有八面”,而不願意用現代物理實驗的方法來剖析用筆。有些東西可以講白的,也有的講不白。畢竟是一個藝術的東西,不是車床、刨床。我們在臨摹一件作品時,有可能已經被某種風格所統領。

我在講篆隸書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現成的方法在制約我們。我們在運筆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筆畫,已經有了風格特徵。


"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宏觀方面還可以讀更多的東西,讀那個時代的歷史。

比如我們寫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歷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個書家的歷史、習性?

我們寫《定武蘭亭》,有沒有想到過趙孟頫當時臨《定武蘭亭》?

他從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寫了幾通,題了十三跋、十六跋。這次我在臺灣見到一個《趙子固落水蘭亭》影印本,裡面有大量題跋,很厚,但可能有問題,古人作偽技術很厲害。讀某本帖,裡而還有許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說這東西有什麼意思啊?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當然不可忽略,因為這裡面儲存著歷朝歷代人對這本帖的信息。

它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譬如說米南宮有句話,說梁武帝評價王羲之“龍跳天門,虎臥鳳胭”是何等語?十年前,《書法報》請李世南畫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寫詩,分給我王羲之,我在想這個句子,一個是龍跳,一個是虎臥。一個是表現動,一個是表現靜,我覺得形容《蘭亭》動靜交融,還是有道理的。

所以這些當然跟我們讀帖有關係。金農一生寫《華山廟碑》,對他太重要了,那種解讀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讀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以前有個學生,寫米字,他說他寫不下去了,我說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闊天空,拉開一點距離。

為什麼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無止境地讀?

以往我們對臨帖限定在一個像不像的基礎上,這當然很重要。但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視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學生臨帖,往往就是這樣,什麼米字格、回宮格、九宮格,就是一個形的問題。

所以我們又不能丟開形去談風格,談歷史,它們是捆綁在一起的,不能拆開來,一般說來“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是很難做到的。從臨摹來講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東西常常是先打動你.如果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點,像蘋果的表皮,有賣相,還有人講七分寫屯分裱,馬靠鞍、人靠裝一條領帶打上去人就變樣了,然後到理髮店把頭刷刷光又不一樣了。

我們看展覽會確實有這個問題,日本人辦展覽,框子還從日本運來。但是我們如果由形人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動以後,必然還有其他因素在制約,光是欣賞問題還不大,你要將它轉化為你手上的東西,這就需要微觀的東西。

微觀,有筆法,從筆法延伸進去還有毛筆問題、速度問題、動作問題,筆和紙的磨擦關係問題,毛筆添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來,特別是極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講了。筆法概念是寫字中最重要的技法問題,結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在作品裡面能夠讀出來的東西,應該是包含量很大的。我們可以從黃庭堅的帖中讀出他的執筆高.不可能執筆低,因為只有高,才有可能產生一波三折的振動,你們可以去試。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寧可用占人比較模糊概念的“八面出鋒”、“鋒有八面”,而不願意用現代物理實驗的方法來剖析用筆。有些東西可以講白的,也有的講不白。畢竟是一個藝術的東西,不是車床、刨床。我們在臨摹一件作品時,有可能已經被某種風格所統領。

我在講篆隸書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現成的方法在制約我們。我們在運筆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筆畫,已經有了風格特徵。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一張作品的風格特徵不僅僅取決於字形,用筆也很重要。我們到博物館看某件作品,一打開卷子還沒有看完就知道這是蘇州人的,這是學文微明的,因為他從筆法到氣息都來源於文徽明。所以在讀帖的本領上,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歷代造瑕人和鑑定家破譯的方法.對我們有幫助,不是要你們做壞事。

結字和章法也是我們讀帖的範圍,結字有所謂“斜畫緊結、平畫寬結”。

還有讀流派,錘法和王法、米法有什麼區別等等。

書法藝術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

“書法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實用,一個層面是藝術。當我們談實用的時候,它就要走進千家萬戶;等我們講藝術的時候,它就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形式之一。這是中國人都公認的。書法藝術是寶塔尖上的東西,但是沒有基礎,寶塔尖能成立嗎?” 說起書法,黃惇自然包含感情,自然也要講到“畢加索說如果我在中國,我應該是個書法家”。

“王羲之寫封信,到今天是我們的經典範本。信是什麼啊?信是實用的,可是那個字,是不是最高藝術?”黃惇眉飛色舞,雙目如炬,滔滔不絕,“所以中國的書法藝術從來都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它是由實用發展成為藝術。因此,書法這個全世界都沒有的東西,就中國有。有人講日本有、韓國有,那是中國傳過去的!”


"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宏觀方面還可以讀更多的東西,讀那個時代的歷史。

比如我們寫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歷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個書家的歷史、習性?

我們寫《定武蘭亭》,有沒有想到過趙孟頫當時臨《定武蘭亭》?

他從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寫了幾通,題了十三跋、十六跋。這次我在臺灣見到一個《趙子固落水蘭亭》影印本,裡面有大量題跋,很厚,但可能有問題,古人作偽技術很厲害。讀某本帖,裡而還有許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說這東西有什麼意思啊?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當然不可忽略,因為這裡面儲存著歷朝歷代人對這本帖的信息。

它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譬如說米南宮有句話,說梁武帝評價王羲之“龍跳天門,虎臥鳳胭”是何等語?十年前,《書法報》請李世南畫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寫詩,分給我王羲之,我在想這個句子,一個是龍跳,一個是虎臥。一個是表現動,一個是表現靜,我覺得形容《蘭亭》動靜交融,還是有道理的。

所以這些當然跟我們讀帖有關係。金農一生寫《華山廟碑》,對他太重要了,那種解讀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讀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以前有個學生,寫米字,他說他寫不下去了,我說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闊天空,拉開一點距離。

為什麼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無止境地讀?

以往我們對臨帖限定在一個像不像的基礎上,這當然很重要。但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視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學生臨帖,往往就是這樣,什麼米字格、回宮格、九宮格,就是一個形的問題。

所以我們又不能丟開形去談風格,談歷史,它們是捆綁在一起的,不能拆開來,一般說來“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是很難做到的。從臨摹來講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東西常常是先打動你.如果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點,像蘋果的表皮,有賣相,還有人講七分寫屯分裱,馬靠鞍、人靠裝一條領帶打上去人就變樣了,然後到理髮店把頭刷刷光又不一樣了。

我們看展覽會確實有這個問題,日本人辦展覽,框子還從日本運來。但是我們如果由形人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動以後,必然還有其他因素在制約,光是欣賞問題還不大,你要將它轉化為你手上的東西,這就需要微觀的東西。

微觀,有筆法,從筆法延伸進去還有毛筆問題、速度問題、動作問題,筆和紙的磨擦關係問題,毛筆添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來,特別是極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講了。筆法概念是寫字中最重要的技法問題,結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在作品裡面能夠讀出來的東西,應該是包含量很大的。我們可以從黃庭堅的帖中讀出他的執筆高.不可能執筆低,因為只有高,才有可能產生一波三折的振動,你們可以去試。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寧可用占人比較模糊概念的“八面出鋒”、“鋒有八面”,而不願意用現代物理實驗的方法來剖析用筆。有些東西可以講白的,也有的講不白。畢竟是一個藝術的東西,不是車床、刨床。我們在臨摹一件作品時,有可能已經被某種風格所統領。

我在講篆隸書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現成的方法在制約我們。我們在運筆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筆畫,已經有了風格特徵。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一張作品的風格特徵不僅僅取決於字形,用筆也很重要。我們到博物館看某件作品,一打開卷子還沒有看完就知道這是蘇州人的,這是學文微明的,因為他從筆法到氣息都來源於文徽明。所以在讀帖的本領上,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歷代造瑕人和鑑定家破譯的方法.對我們有幫助,不是要你們做壞事。

結字和章法也是我們讀帖的範圍,結字有所謂“斜畫緊結、平畫寬結”。

還有讀流派,錘法和王法、米法有什麼區別等等。

書法藝術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

“書法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實用,一個層面是藝術。當我們談實用的時候,它就要走進千家萬戶;等我們講藝術的時候,它就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形式之一。這是中國人都公認的。書法藝術是寶塔尖上的東西,但是沒有基礎,寶塔尖能成立嗎?” 說起書法,黃惇自然包含感情,自然也要講到“畢加索說如果我在中國,我應該是個書法家”。

“王羲之寫封信,到今天是我們的經典範本。信是什麼啊?信是實用的,可是那個字,是不是最高藝術?”黃惇眉飛色舞,雙目如炬,滔滔不絕,“所以中國的書法藝術從來都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它是由實用發展成為藝術。因此,書法這個全世界都沒有的東西,就中國有。有人講日本有、韓國有,那是中國傳過去的!”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宏觀方面還可以讀更多的東西,讀那個時代的歷史。

比如我們寫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歷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個書家的歷史、習性?

我們寫《定武蘭亭》,有沒有想到過趙孟頫當時臨《定武蘭亭》?

他從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寫了幾通,題了十三跋、十六跋。這次我在臺灣見到一個《趙子固落水蘭亭》影印本,裡面有大量題跋,很厚,但可能有問題,古人作偽技術很厲害。讀某本帖,裡而還有許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說這東西有什麼意思啊?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當然不可忽略,因為這裡面儲存著歷朝歷代人對這本帖的信息。

它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譬如說米南宮有句話,說梁武帝評價王羲之“龍跳天門,虎臥鳳胭”是何等語?十年前,《書法報》請李世南畫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寫詩,分給我王羲之,我在想這個句子,一個是龍跳,一個是虎臥。一個是表現動,一個是表現靜,我覺得形容《蘭亭》動靜交融,還是有道理的。

所以這些當然跟我們讀帖有關係。金農一生寫《華山廟碑》,對他太重要了,那種解讀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讀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以前有個學生,寫米字,他說他寫不下去了,我說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闊天空,拉開一點距離。

為什麼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無止境地讀?

以往我們對臨帖限定在一個像不像的基礎上,這當然很重要。但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視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學生臨帖,往往就是這樣,什麼米字格、回宮格、九宮格,就是一個形的問題。

所以我們又不能丟開形去談風格,談歷史,它們是捆綁在一起的,不能拆開來,一般說來“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是很難做到的。從臨摹來講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東西常常是先打動你.如果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點,像蘋果的表皮,有賣相,還有人講七分寫屯分裱,馬靠鞍、人靠裝一條領帶打上去人就變樣了,然後到理髮店把頭刷刷光又不一樣了。

我們看展覽會確實有這個問題,日本人辦展覽,框子還從日本運來。但是我們如果由形人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動以後,必然還有其他因素在制約,光是欣賞問題還不大,你要將它轉化為你手上的東西,這就需要微觀的東西。

微觀,有筆法,從筆法延伸進去還有毛筆問題、速度問題、動作問題,筆和紙的磨擦關係問題,毛筆添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來,特別是極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講了。筆法概念是寫字中最重要的技法問題,結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在作品裡面能夠讀出來的東西,應該是包含量很大的。我們可以從黃庭堅的帖中讀出他的執筆高.不可能執筆低,因為只有高,才有可能產生一波三折的振動,你們可以去試。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寧可用占人比較模糊概念的“八面出鋒”、“鋒有八面”,而不願意用現代物理實驗的方法來剖析用筆。有些東西可以講白的,也有的講不白。畢竟是一個藝術的東西,不是車床、刨床。我們在臨摹一件作品時,有可能已經被某種風格所統領。

我在講篆隸書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現成的方法在制約我們。我們在運筆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筆畫,已經有了風格特徵。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一張作品的風格特徵不僅僅取決於字形,用筆也很重要。我們到博物館看某件作品,一打開卷子還沒有看完就知道這是蘇州人的,這是學文微明的,因為他從筆法到氣息都來源於文徽明。所以在讀帖的本領上,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歷代造瑕人和鑑定家破譯的方法.對我們有幫助,不是要你們做壞事。

結字和章法也是我們讀帖的範圍,結字有所謂“斜畫緊結、平畫寬結”。

還有讀流派,錘法和王法、米法有什麼區別等等。

書法藝術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

“書法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實用,一個層面是藝術。當我們談實用的時候,它就要走進千家萬戶;等我們講藝術的時候,它就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形式之一。這是中國人都公認的。書法藝術是寶塔尖上的東西,但是沒有基礎,寶塔尖能成立嗎?” 說起書法,黃惇自然包含感情,自然也要講到“畢加索說如果我在中國,我應該是個書法家”。

“王羲之寫封信,到今天是我們的經典範本。信是什麼啊?信是實用的,可是那個字,是不是最高藝術?”黃惇眉飛色舞,雙目如炬,滔滔不絕,“所以中國的書法藝術從來都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它是由實用發展成為藝術。因此,書法這個全世界都沒有的東西,就中國有。有人講日本有、韓國有,那是中國傳過去的!”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宏觀方面還可以讀更多的東西,讀那個時代的歷史。

比如我們寫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歷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個書家的歷史、習性?

我們寫《定武蘭亭》,有沒有想到過趙孟頫當時臨《定武蘭亭》?

他從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寫了幾通,題了十三跋、十六跋。這次我在臺灣見到一個《趙子固落水蘭亭》影印本,裡面有大量題跋,很厚,但可能有問題,古人作偽技術很厲害。讀某本帖,裡而還有許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說這東西有什麼意思啊?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當然不可忽略,因為這裡面儲存著歷朝歷代人對這本帖的信息。

它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譬如說米南宮有句話,說梁武帝評價王羲之“龍跳天門,虎臥鳳胭”是何等語?十年前,《書法報》請李世南畫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寫詩,分給我王羲之,我在想這個句子,一個是龍跳,一個是虎臥。一個是表現動,一個是表現靜,我覺得形容《蘭亭》動靜交融,還是有道理的。

所以這些當然跟我們讀帖有關係。金農一生寫《華山廟碑》,對他太重要了,那種解讀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讀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以前有個學生,寫米字,他說他寫不下去了,我說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闊天空,拉開一點距離。

為什麼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無止境地讀?

以往我們對臨帖限定在一個像不像的基礎上,這當然很重要。但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視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學生臨帖,往往就是這樣,什麼米字格、回宮格、九宮格,就是一個形的問題。

所以我們又不能丟開形去談風格,談歷史,它們是捆綁在一起的,不能拆開來,一般說來“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是很難做到的。從臨摹來講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東西常常是先打動你.如果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點,像蘋果的表皮,有賣相,還有人講七分寫屯分裱,馬靠鞍、人靠裝一條領帶打上去人就變樣了,然後到理髮店把頭刷刷光又不一樣了。

我們看展覽會確實有這個問題,日本人辦展覽,框子還從日本運來。但是我們如果由形人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動以後,必然還有其他因素在制約,光是欣賞問題還不大,你要將它轉化為你手上的東西,這就需要微觀的東西。

微觀,有筆法,從筆法延伸進去還有毛筆問題、速度問題、動作問題,筆和紙的磨擦關係問題,毛筆添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來,特別是極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講了。筆法概念是寫字中最重要的技法問題,結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在作品裡面能夠讀出來的東西,應該是包含量很大的。我們可以從黃庭堅的帖中讀出他的執筆高.不可能執筆低,因為只有高,才有可能產生一波三折的振動,你們可以去試。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寧可用占人比較模糊概念的“八面出鋒”、“鋒有八面”,而不願意用現代物理實驗的方法來剖析用筆。有些東西可以講白的,也有的講不白。畢竟是一個藝術的東西,不是車床、刨床。我們在臨摹一件作品時,有可能已經被某種風格所統領。

我在講篆隸書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現成的方法在制約我們。我們在運筆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筆畫,已經有了風格特徵。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一張作品的風格特徵不僅僅取決於字形,用筆也很重要。我們到博物館看某件作品,一打開卷子還沒有看完就知道這是蘇州人的,這是學文微明的,因為他從筆法到氣息都來源於文徽明。所以在讀帖的本領上,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歷代造瑕人和鑑定家破譯的方法.對我們有幫助,不是要你們做壞事。

結字和章法也是我們讀帖的範圍,結字有所謂“斜畫緊結、平畫寬結”。

還有讀流派,錘法和王法、米法有什麼區別等等。

書法藝術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

“書法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實用,一個層面是藝術。當我們談實用的時候,它就要走進千家萬戶;等我們講藝術的時候,它就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形式之一。這是中國人都公認的。書法藝術是寶塔尖上的東西,但是沒有基礎,寶塔尖能成立嗎?” 說起書法,黃惇自然包含感情,自然也要講到“畢加索說如果我在中國,我應該是個書法家”。

“王羲之寫封信,到今天是我們的經典範本。信是什麼啊?信是實用的,可是那個字,是不是最高藝術?”黃惇眉飛色舞,雙目如炬,滔滔不絕,“所以中國的書法藝術從來都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它是由實用發展成為藝術。因此,書法這個全世界都沒有的東西,就中國有。有人講日本有、韓國有,那是中國傳過去的!”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宏觀方面還可以讀更多的東西,讀那個時代的歷史。

比如我們寫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歷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個書家的歷史、習性?

我們寫《定武蘭亭》,有沒有想到過趙孟頫當時臨《定武蘭亭》?

他從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寫了幾通,題了十三跋、十六跋。這次我在臺灣見到一個《趙子固落水蘭亭》影印本,裡面有大量題跋,很厚,但可能有問題,古人作偽技術很厲害。讀某本帖,裡而還有許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說這東西有什麼意思啊?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當然不可忽略,因為這裡面儲存著歷朝歷代人對這本帖的信息。

它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譬如說米南宮有句話,說梁武帝評價王羲之“龍跳天門,虎臥鳳胭”是何等語?十年前,《書法報》請李世南畫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寫詩,分給我王羲之,我在想這個句子,一個是龍跳,一個是虎臥。一個是表現動,一個是表現靜,我覺得形容《蘭亭》動靜交融,還是有道理的。

所以這些當然跟我們讀帖有關係。金農一生寫《華山廟碑》,對他太重要了,那種解讀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讀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以前有個學生,寫米字,他說他寫不下去了,我說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闊天空,拉開一點距離。

為什麼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無止境地讀?

以往我們對臨帖限定在一個像不像的基礎上,這當然很重要。但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視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學生臨帖,往往就是這樣,什麼米字格、回宮格、九宮格,就是一個形的問題。

所以我們又不能丟開形去談風格,談歷史,它們是捆綁在一起的,不能拆開來,一般說來“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是很難做到的。從臨摹來講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東西常常是先打動你.如果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點,像蘋果的表皮,有賣相,還有人講七分寫屯分裱,馬靠鞍、人靠裝一條領帶打上去人就變樣了,然後到理髮店把頭刷刷光又不一樣了。

我們看展覽會確實有這個問題,日本人辦展覽,框子還從日本運來。但是我們如果由形人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動以後,必然還有其他因素在制約,光是欣賞問題還不大,你要將它轉化為你手上的東西,這就需要微觀的東西。

微觀,有筆法,從筆法延伸進去還有毛筆問題、速度問題、動作問題,筆和紙的磨擦關係問題,毛筆添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來,特別是極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講了。筆法概念是寫字中最重要的技法問題,結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在作品裡面能夠讀出來的東西,應該是包含量很大的。我們可以從黃庭堅的帖中讀出他的執筆高.不可能執筆低,因為只有高,才有可能產生一波三折的振動,你們可以去試。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寧可用占人比較模糊概念的“八面出鋒”、“鋒有八面”,而不願意用現代物理實驗的方法來剖析用筆。有些東西可以講白的,也有的講不白。畢竟是一個藝術的東西,不是車床、刨床。我們在臨摹一件作品時,有可能已經被某種風格所統領。

我在講篆隸書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現成的方法在制約我們。我們在運筆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筆畫,已經有了風格特徵。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一張作品的風格特徵不僅僅取決於字形,用筆也很重要。我們到博物館看某件作品,一打開卷子還沒有看完就知道這是蘇州人的,這是學文微明的,因為他從筆法到氣息都來源於文徽明。所以在讀帖的本領上,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歷代造瑕人和鑑定家破譯的方法.對我們有幫助,不是要你們做壞事。

結字和章法也是我們讀帖的範圍,結字有所謂“斜畫緊結、平畫寬結”。

還有讀流派,錘法和王法、米法有什麼區別等等。

書法藝術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

“書法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實用,一個層面是藝術。當我們談實用的時候,它就要走進千家萬戶;等我們講藝術的時候,它就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形式之一。這是中國人都公認的。書法藝術是寶塔尖上的東西,但是沒有基礎,寶塔尖能成立嗎?” 說起書法,黃惇自然包含感情,自然也要講到“畢加索說如果我在中國,我應該是個書法家”。

“王羲之寫封信,到今天是我們的經典範本。信是什麼啊?信是實用的,可是那個字,是不是最高藝術?”黃惇眉飛色舞,雙目如炬,滔滔不絕,“所以中國的書法藝術從來都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它是由實用發展成為藝術。因此,書法這個全世界都沒有的東西,就中國有。有人講日本有、韓國有,那是中國傳過去的!”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宏觀方面還可以讀更多的東西,讀那個時代的歷史。

比如我們寫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歷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個書家的歷史、習性?

我們寫《定武蘭亭》,有沒有想到過趙孟頫當時臨《定武蘭亭》?

他從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寫了幾通,題了十三跋、十六跋。這次我在臺灣見到一個《趙子固落水蘭亭》影印本,裡面有大量題跋,很厚,但可能有問題,古人作偽技術很厲害。讀某本帖,裡而還有許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說這東西有什麼意思啊?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當然不可忽略,因為這裡面儲存著歷朝歷代人對這本帖的信息。

它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譬如說米南宮有句話,說梁武帝評價王羲之“龍跳天門,虎臥鳳胭”是何等語?十年前,《書法報》請李世南畫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寫詩,分給我王羲之,我在想這個句子,一個是龍跳,一個是虎臥。一個是表現動,一個是表現靜,我覺得形容《蘭亭》動靜交融,還是有道理的。

所以這些當然跟我們讀帖有關係。金農一生寫《華山廟碑》,對他太重要了,那種解讀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讀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以前有個學生,寫米字,他說他寫不下去了,我說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闊天空,拉開一點距離。

為什麼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無止境地讀?

以往我們對臨帖限定在一個像不像的基礎上,這當然很重要。但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視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學生臨帖,往往就是這樣,什麼米字格、回宮格、九宮格,就是一個形的問題。

所以我們又不能丟開形去談風格,談歷史,它們是捆綁在一起的,不能拆開來,一般說來“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是很難做到的。從臨摹來講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東西常常是先打動你.如果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點,像蘋果的表皮,有賣相,還有人講七分寫屯分裱,馬靠鞍、人靠裝一條領帶打上去人就變樣了,然後到理髮店把頭刷刷光又不一樣了。

我們看展覽會確實有這個問題,日本人辦展覽,框子還從日本運來。但是我們如果由形人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動以後,必然還有其他因素在制約,光是欣賞問題還不大,你要將它轉化為你手上的東西,這就需要微觀的東西。

微觀,有筆法,從筆法延伸進去還有毛筆問題、速度問題、動作問題,筆和紙的磨擦關係問題,毛筆添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來,特別是極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講了。筆法概念是寫字中最重要的技法問題,結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在作品裡面能夠讀出來的東西,應該是包含量很大的。我們可以從黃庭堅的帖中讀出他的執筆高.不可能執筆低,因為只有高,才有可能產生一波三折的振動,你們可以去試。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寧可用占人比較模糊概念的“八面出鋒”、“鋒有八面”,而不願意用現代物理實驗的方法來剖析用筆。有些東西可以講白的,也有的講不白。畢竟是一個藝術的東西,不是車床、刨床。我們在臨摹一件作品時,有可能已經被某種風格所統領。

我在講篆隸書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現成的方法在制約我們。我們在運筆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筆畫,已經有了風格特徵。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一張作品的風格特徵不僅僅取決於字形,用筆也很重要。我們到博物館看某件作品,一打開卷子還沒有看完就知道這是蘇州人的,這是學文微明的,因為他從筆法到氣息都來源於文徽明。所以在讀帖的本領上,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歷代造瑕人和鑑定家破譯的方法.對我們有幫助,不是要你們做壞事。

結字和章法也是我們讀帖的範圍,結字有所謂“斜畫緊結、平畫寬結”。

還有讀流派,錘法和王法、米法有什麼區別等等。

書法藝術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

“書法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實用,一個層面是藝術。當我們談實用的時候,它就要走進千家萬戶;等我們講藝術的時候,它就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形式之一。這是中國人都公認的。書法藝術是寶塔尖上的東西,但是沒有基礎,寶塔尖能成立嗎?” 說起書法,黃惇自然包含感情,自然也要講到“畢加索說如果我在中國,我應該是個書法家”。

“王羲之寫封信,到今天是我們的經典範本。信是什麼啊?信是實用的,可是那個字,是不是最高藝術?”黃惇眉飛色舞,雙目如炬,滔滔不絕,“所以中國的書法藝術從來都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它是由實用發展成為藝術。因此,書法這個全世界都沒有的東西,就中國有。有人講日本有、韓國有,那是中國傳過去的!”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宏觀方面還可以讀更多的東西,讀那個時代的歷史。

比如我們寫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歷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個書家的歷史、習性?

我們寫《定武蘭亭》,有沒有想到過趙孟頫當時臨《定武蘭亭》?

他從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寫了幾通,題了十三跋、十六跋。這次我在臺灣見到一個《趙子固落水蘭亭》影印本,裡面有大量題跋,很厚,但可能有問題,古人作偽技術很厲害。讀某本帖,裡而還有許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說這東西有什麼意思啊?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當然不可忽略,因為這裡面儲存著歷朝歷代人對這本帖的信息。

它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譬如說米南宮有句話,說梁武帝評價王羲之“龍跳天門,虎臥鳳胭”是何等語?十年前,《書法報》請李世南畫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寫詩,分給我王羲之,我在想這個句子,一個是龍跳,一個是虎臥。一個是表現動,一個是表現靜,我覺得形容《蘭亭》動靜交融,還是有道理的。

所以這些當然跟我們讀帖有關係。金農一生寫《華山廟碑》,對他太重要了,那種解讀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讀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以前有個學生,寫米字,他說他寫不下去了,我說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闊天空,拉開一點距離。

為什麼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無止境地讀?

以往我們對臨帖限定在一個像不像的基礎上,這當然很重要。但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視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學生臨帖,往往就是這樣,什麼米字格、回宮格、九宮格,就是一個形的問題。

所以我們又不能丟開形去談風格,談歷史,它們是捆綁在一起的,不能拆開來,一般說來“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是很難做到的。從臨摹來講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東西常常是先打動你.如果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點,像蘋果的表皮,有賣相,還有人講七分寫屯分裱,馬靠鞍、人靠裝一條領帶打上去人就變樣了,然後到理髮店把頭刷刷光又不一樣了。

我們看展覽會確實有這個問題,日本人辦展覽,框子還從日本運來。但是我們如果由形人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動以後,必然還有其他因素在制約,光是欣賞問題還不大,你要將它轉化為你手上的東西,這就需要微觀的東西。

微觀,有筆法,從筆法延伸進去還有毛筆問題、速度問題、動作問題,筆和紙的磨擦關係問題,毛筆添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來,特別是極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講了。筆法概念是寫字中最重要的技法問題,結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在作品裡面能夠讀出來的東西,應該是包含量很大的。我們可以從黃庭堅的帖中讀出他的執筆高.不可能執筆低,因為只有高,才有可能產生一波三折的振動,你們可以去試。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寧可用占人比較模糊概念的“八面出鋒”、“鋒有八面”,而不願意用現代物理實驗的方法來剖析用筆。有些東西可以講白的,也有的講不白。畢竟是一個藝術的東西,不是車床、刨床。我們在臨摹一件作品時,有可能已經被某種風格所統領。

我在講篆隸書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現成的方法在制約我們。我們在運筆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筆畫,已經有了風格特徵。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一張作品的風格特徵不僅僅取決於字形,用筆也很重要。我們到博物館看某件作品,一打開卷子還沒有看完就知道這是蘇州人的,這是學文微明的,因為他從筆法到氣息都來源於文徽明。所以在讀帖的本領上,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歷代造瑕人和鑑定家破譯的方法.對我們有幫助,不是要你們做壞事。

結字和章法也是我們讀帖的範圍,結字有所謂“斜畫緊結、平畫寬結”。

還有讀流派,錘法和王法、米法有什麼區別等等。

書法藝術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

“書法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實用,一個層面是藝術。當我們談實用的時候,它就要走進千家萬戶;等我們講藝術的時候,它就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形式之一。這是中國人都公認的。書法藝術是寶塔尖上的東西,但是沒有基礎,寶塔尖能成立嗎?” 說起書法,黃惇自然包含感情,自然也要講到“畢加索說如果我在中國,我應該是個書法家”。

“王羲之寫封信,到今天是我們的經典範本。信是什麼啊?信是實用的,可是那個字,是不是最高藝術?”黃惇眉飛色舞,雙目如炬,滔滔不絕,“所以中國的書法藝術從來都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它是由實用發展成為藝術。因此,書法這個全世界都沒有的東西,就中國有。有人講日本有、韓國有,那是中國傳過去的!”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董其昌論書冊頁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不能丟

有一年,黃惇招博士。有一個學生,姑且稱為“A”……不,稱“甲”吧,筆試過關了,複試的時候,通知有他,還有另外一個人,乙,英語沒過關。甲就打電話問,為什麼乙英語沒過關,也進了複試?黃惇不客氣地說:“你交給我的先期的研究成果材料就是你一篇碩士論文,人家的材料是你的十倍二十倍,你說我收你還是收他啊?”甲說,那乙外語沒及格啊,黃惇火了,“你外語及格了怎麼樣啊?他外語沒及格我可以打報告破格!你外語及格,不就是人家外國人的小學生水平,甚至還不如!我小外孫五歲,有個外語教師跟他聊聊天,開心得不得了,口語特別好,他父親都說不過他!”

回憶起此事,黃惇仍很激動:“外語有什麼呢?有多少人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

想招的學生外語不過關招不了,外語過關的專業差他不想要,陳丹青也曾因此煩惱不已直至出走清華,成為一個“文化事件”。

黃惇第一次到韓國,經過一個地方,看到路牌上有“木浦”兩個字,那是金大中的故鄉,他就問旁邊的年輕人,這個地方以前是個渡口對不對?對方覺得很神奇:“你怎麼知道的?”黃惇說:“我就看這兩個字就知道了。” 浦,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於地名。

後來,黃惇再去那裡,發現已經沒有這兩個漢字,只有拼音了,這能看出什麼來?跟韓國朋友提起,對方也是痛心疾首,說“韓國文化丟光了”。“他們改革韓文,才幾代人的時間啊!”黃惇不希望中國文化也丟了根,“那就不得了了”。

他說,“中國人書寫漢字和鍛鍊手腦心的配合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


"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宏觀方面還可以讀更多的東西,讀那個時代的歷史。

比如我們寫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歷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個書家的歷史、習性?

我們寫《定武蘭亭》,有沒有想到過趙孟頫當時臨《定武蘭亭》?

他從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寫了幾通,題了十三跋、十六跋。這次我在臺灣見到一個《趙子固落水蘭亭》影印本,裡面有大量題跋,很厚,但可能有問題,古人作偽技術很厲害。讀某本帖,裡而還有許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說這東西有什麼意思啊?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當然不可忽略,因為這裡面儲存著歷朝歷代人對這本帖的信息。

它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譬如說米南宮有句話,說梁武帝評價王羲之“龍跳天門,虎臥鳳胭”是何等語?十年前,《書法報》請李世南畫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寫詩,分給我王羲之,我在想這個句子,一個是龍跳,一個是虎臥。一個是表現動,一個是表現靜,我覺得形容《蘭亭》動靜交融,還是有道理的。

所以這些當然跟我們讀帖有關係。金農一生寫《華山廟碑》,對他太重要了,那種解讀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讀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以前有個學生,寫米字,他說他寫不下去了,我說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闊天空,拉開一點距離。

為什麼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無止境地讀?

以往我們對臨帖限定在一個像不像的基礎上,這當然很重要。但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視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學生臨帖,往往就是這樣,什麼米字格、回宮格、九宮格,就是一個形的問題。

所以我們又不能丟開形去談風格,談歷史,它們是捆綁在一起的,不能拆開來,一般說來“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是很難做到的。從臨摹來講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東西常常是先打動你.如果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點,像蘋果的表皮,有賣相,還有人講七分寫屯分裱,馬靠鞍、人靠裝一條領帶打上去人就變樣了,然後到理髮店把頭刷刷光又不一樣了。

我們看展覽會確實有這個問題,日本人辦展覽,框子還從日本運來。但是我們如果由形人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動以後,必然還有其他因素在制約,光是欣賞問題還不大,你要將它轉化為你手上的東西,這就需要微觀的東西。

微觀,有筆法,從筆法延伸進去還有毛筆問題、速度問題、動作問題,筆和紙的磨擦關係問題,毛筆添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來,特別是極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講了。筆法概念是寫字中最重要的技法問題,結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在作品裡面能夠讀出來的東西,應該是包含量很大的。我們可以從黃庭堅的帖中讀出他的執筆高.不可能執筆低,因為只有高,才有可能產生一波三折的振動,你們可以去試。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寧可用占人比較模糊概念的“八面出鋒”、“鋒有八面”,而不願意用現代物理實驗的方法來剖析用筆。有些東西可以講白的,也有的講不白。畢竟是一個藝術的東西,不是車床、刨床。我們在臨摹一件作品時,有可能已經被某種風格所統領。

我在講篆隸書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現成的方法在制約我們。我們在運筆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筆畫,已經有了風格特徵。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一張作品的風格特徵不僅僅取決於字形,用筆也很重要。我們到博物館看某件作品,一打開卷子還沒有看完就知道這是蘇州人的,這是學文微明的,因為他從筆法到氣息都來源於文徽明。所以在讀帖的本領上,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歷代造瑕人和鑑定家破譯的方法.對我們有幫助,不是要你們做壞事。

結字和章法也是我們讀帖的範圍,結字有所謂“斜畫緊結、平畫寬結”。

還有讀流派,錘法和王法、米法有什麼區別等等。

書法藝術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

“書法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實用,一個層面是藝術。當我們談實用的時候,它就要走進千家萬戶;等我們講藝術的時候,它就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形式之一。這是中國人都公認的。書法藝術是寶塔尖上的東西,但是沒有基礎,寶塔尖能成立嗎?” 說起書法,黃惇自然包含感情,自然也要講到“畢加索說如果我在中國,我應該是個書法家”。

“王羲之寫封信,到今天是我們的經典範本。信是什麼啊?信是實用的,可是那個字,是不是最高藝術?”黃惇眉飛色舞,雙目如炬,滔滔不絕,“所以中國的書法藝術從來都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它是由實用發展成為藝術。因此,書法這個全世界都沒有的東西,就中國有。有人講日本有、韓國有,那是中國傳過去的!”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董其昌論書冊頁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不能丟

有一年,黃惇招博士。有一個學生,姑且稱為“A”……不,稱“甲”吧,筆試過關了,複試的時候,通知有他,還有另外一個人,乙,英語沒過關。甲就打電話問,為什麼乙英語沒過關,也進了複試?黃惇不客氣地說:“你交給我的先期的研究成果材料就是你一篇碩士論文,人家的材料是你的十倍二十倍,你說我收你還是收他啊?”甲說,那乙外語沒及格啊,黃惇火了,“你外語及格了怎麼樣啊?他外語沒及格我可以打報告破格!你外語及格,不就是人家外國人的小學生水平,甚至還不如!我小外孫五歲,有個外語教師跟他聊聊天,開心得不得了,口語特別好,他父親都說不過他!”

回憶起此事,黃惇仍很激動:“外語有什麼呢?有多少人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

想招的學生外語不過關招不了,外語過關的專業差他不想要,陳丹青也曾因此煩惱不已直至出走清華,成為一個“文化事件”。

黃惇第一次到韓國,經過一個地方,看到路牌上有“木浦”兩個字,那是金大中的故鄉,他就問旁邊的年輕人,這個地方以前是個渡口對不對?對方覺得很神奇:“你怎麼知道的?”黃惇說:“我就看這兩個字就知道了。” 浦,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於地名。

後來,黃惇再去那裡,發現已經沒有這兩個漢字,只有拼音了,這能看出什麼來?跟韓國朋友提起,對方也是痛心疾首,說“韓國文化丟光了”。“他們改革韓文,才幾代人的時間啊!”黃惇不希望中國文化也丟了根,“那就不得了了”。

他說,“中國人書寫漢字和鍛鍊手腦心的配合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宏觀方面還可以讀更多的東西,讀那個時代的歷史。

比如我們寫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歷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個書家的歷史、習性?

我們寫《定武蘭亭》,有沒有想到過趙孟頫當時臨《定武蘭亭》?

他從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寫了幾通,題了十三跋、十六跋。這次我在臺灣見到一個《趙子固落水蘭亭》影印本,裡面有大量題跋,很厚,但可能有問題,古人作偽技術很厲害。讀某本帖,裡而還有許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說這東西有什麼意思啊?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當然不可忽略,因為這裡面儲存著歷朝歷代人對這本帖的信息。

它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譬如說米南宮有句話,說梁武帝評價王羲之“龍跳天門,虎臥鳳胭”是何等語?十年前,《書法報》請李世南畫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寫詩,分給我王羲之,我在想這個句子,一個是龍跳,一個是虎臥。一個是表現動,一個是表現靜,我覺得形容《蘭亭》動靜交融,還是有道理的。

所以這些當然跟我們讀帖有關係。金農一生寫《華山廟碑》,對他太重要了,那種解讀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讀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以前有個學生,寫米字,他說他寫不下去了,我說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闊天空,拉開一點距離。

為什麼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無止境地讀?

以往我們對臨帖限定在一個像不像的基礎上,這當然很重要。但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視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學生臨帖,往往就是這樣,什麼米字格、回宮格、九宮格,就是一個形的問題。

所以我們又不能丟開形去談風格,談歷史,它們是捆綁在一起的,不能拆開來,一般說來“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是很難做到的。從臨摹來講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東西常常是先打動你.如果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點,像蘋果的表皮,有賣相,還有人講七分寫屯分裱,馬靠鞍、人靠裝一條領帶打上去人就變樣了,然後到理髮店把頭刷刷光又不一樣了。

我們看展覽會確實有這個問題,日本人辦展覽,框子還從日本運來。但是我們如果由形人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動以後,必然還有其他因素在制約,光是欣賞問題還不大,你要將它轉化為你手上的東西,這就需要微觀的東西。

微觀,有筆法,從筆法延伸進去還有毛筆問題、速度問題、動作問題,筆和紙的磨擦關係問題,毛筆添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來,特別是極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講了。筆法概念是寫字中最重要的技法問題,結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在作品裡面能夠讀出來的東西,應該是包含量很大的。我們可以從黃庭堅的帖中讀出他的執筆高.不可能執筆低,因為只有高,才有可能產生一波三折的振動,你們可以去試。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寧可用占人比較模糊概念的“八面出鋒”、“鋒有八面”,而不願意用現代物理實驗的方法來剖析用筆。有些東西可以講白的,也有的講不白。畢竟是一個藝術的東西,不是車床、刨床。我們在臨摹一件作品時,有可能已經被某種風格所統領。

我在講篆隸書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現成的方法在制約我們。我們在運筆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筆畫,已經有了風格特徵。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一張作品的風格特徵不僅僅取決於字形,用筆也很重要。我們到博物館看某件作品,一打開卷子還沒有看完就知道這是蘇州人的,這是學文微明的,因為他從筆法到氣息都來源於文徽明。所以在讀帖的本領上,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歷代造瑕人和鑑定家破譯的方法.對我們有幫助,不是要你們做壞事。

結字和章法也是我們讀帖的範圍,結字有所謂“斜畫緊結、平畫寬結”。

還有讀流派,錘法和王法、米法有什麼區別等等。

書法藝術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

“書法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實用,一個層面是藝術。當我們談實用的時候,它就要走進千家萬戶;等我們講藝術的時候,它就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形式之一。這是中國人都公認的。書法藝術是寶塔尖上的東西,但是沒有基礎,寶塔尖能成立嗎?” 說起書法,黃惇自然包含感情,自然也要講到“畢加索說如果我在中國,我應該是個書法家”。

“王羲之寫封信,到今天是我們的經典範本。信是什麼啊?信是實用的,可是那個字,是不是最高藝術?”黃惇眉飛色舞,雙目如炬,滔滔不絕,“所以中國的書法藝術從來都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它是由實用發展成為藝術。因此,書法這個全世界都沒有的東西,就中國有。有人講日本有、韓國有,那是中國傳過去的!”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董其昌論書冊頁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不能丟

有一年,黃惇招博士。有一個學生,姑且稱為“A”……不,稱“甲”吧,筆試過關了,複試的時候,通知有他,還有另外一個人,乙,英語沒過關。甲就打電話問,為什麼乙英語沒過關,也進了複試?黃惇不客氣地說:“你交給我的先期的研究成果材料就是你一篇碩士論文,人家的材料是你的十倍二十倍,你說我收你還是收他啊?”甲說,那乙外語沒及格啊,黃惇火了,“你外語及格了怎麼樣啊?他外語沒及格我可以打報告破格!你外語及格,不就是人家外國人的小學生水平,甚至還不如!我小外孫五歲,有個外語教師跟他聊聊天,開心得不得了,口語特別好,他父親都說不過他!”

回憶起此事,黃惇仍很激動:“外語有什麼呢?有多少人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

想招的學生外語不過關招不了,外語過關的專業差他不想要,陳丹青也曾因此煩惱不已直至出走清華,成為一個“文化事件”。

黃惇第一次到韓國,經過一個地方,看到路牌上有“木浦”兩個字,那是金大中的故鄉,他就問旁邊的年輕人,這個地方以前是個渡口對不對?對方覺得很神奇:“你怎麼知道的?”黃惇說:“我就看這兩個字就知道了。” 浦,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於地名。

後來,黃惇再去那裡,發現已經沒有這兩個漢字,只有拼音了,這能看出什麼來?跟韓國朋友提起,對方也是痛心疾首,說“韓國文化丟光了”。“他們改革韓文,才幾代人的時間啊!”黃惇不希望中國文化也丟了根,“那就不得了了”。

他說,“中國人書寫漢字和鍛鍊手腦心的配合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宏觀方面還可以讀更多的東西,讀那個時代的歷史。

比如我們寫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歷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個書家的歷史、習性?

我們寫《定武蘭亭》,有沒有想到過趙孟頫當時臨《定武蘭亭》?

他從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寫了幾通,題了十三跋、十六跋。這次我在臺灣見到一個《趙子固落水蘭亭》影印本,裡面有大量題跋,很厚,但可能有問題,古人作偽技術很厲害。讀某本帖,裡而還有許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說這東西有什麼意思啊?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當然不可忽略,因為這裡面儲存著歷朝歷代人對這本帖的信息。

它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譬如說米南宮有句話,說梁武帝評價王羲之“龍跳天門,虎臥鳳胭”是何等語?十年前,《書法報》請李世南畫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寫詩,分給我王羲之,我在想這個句子,一個是龍跳,一個是虎臥。一個是表現動,一個是表現靜,我覺得形容《蘭亭》動靜交融,還是有道理的。

所以這些當然跟我們讀帖有關係。金農一生寫《華山廟碑》,對他太重要了,那種解讀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讀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以前有個學生,寫米字,他說他寫不下去了,我說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闊天空,拉開一點距離。

為什麼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無止境地讀?

以往我們對臨帖限定在一個像不像的基礎上,這當然很重要。但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視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學生臨帖,往往就是這樣,什麼米字格、回宮格、九宮格,就是一個形的問題。

所以我們又不能丟開形去談風格,談歷史,它們是捆綁在一起的,不能拆開來,一般說來“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是很難做到的。從臨摹來講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東西常常是先打動你.如果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點,像蘋果的表皮,有賣相,還有人講七分寫屯分裱,馬靠鞍、人靠裝一條領帶打上去人就變樣了,然後到理髮店把頭刷刷光又不一樣了。

我們看展覽會確實有這個問題,日本人辦展覽,框子還從日本運來。但是我們如果由形人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動以後,必然還有其他因素在制約,光是欣賞問題還不大,你要將它轉化為你手上的東西,這就需要微觀的東西。

微觀,有筆法,從筆法延伸進去還有毛筆問題、速度問題、動作問題,筆和紙的磨擦關係問題,毛筆添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來,特別是極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講了。筆法概念是寫字中最重要的技法問題,結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在作品裡面能夠讀出來的東西,應該是包含量很大的。我們可以從黃庭堅的帖中讀出他的執筆高.不可能執筆低,因為只有高,才有可能產生一波三折的振動,你們可以去試。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寧可用占人比較模糊概念的“八面出鋒”、“鋒有八面”,而不願意用現代物理實驗的方法來剖析用筆。有些東西可以講白的,也有的講不白。畢竟是一個藝術的東西,不是車床、刨床。我們在臨摹一件作品時,有可能已經被某種風格所統領。

我在講篆隸書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現成的方法在制約我們。我們在運筆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筆畫,已經有了風格特徵。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一張作品的風格特徵不僅僅取決於字形,用筆也很重要。我們到博物館看某件作品,一打開卷子還沒有看完就知道這是蘇州人的,這是學文微明的,因為他從筆法到氣息都來源於文徽明。所以在讀帖的本領上,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歷代造瑕人和鑑定家破譯的方法.對我們有幫助,不是要你們做壞事。

結字和章法也是我們讀帖的範圍,結字有所謂“斜畫緊結、平畫寬結”。

還有讀流派,錘法和王法、米法有什麼區別等等。

書法藝術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

“書法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實用,一個層面是藝術。當我們談實用的時候,它就要走進千家萬戶;等我們講藝術的時候,它就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形式之一。這是中國人都公認的。書法藝術是寶塔尖上的東西,但是沒有基礎,寶塔尖能成立嗎?” 說起書法,黃惇自然包含感情,自然也要講到“畢加索說如果我在中國,我應該是個書法家”。

“王羲之寫封信,到今天是我們的經典範本。信是什麼啊?信是實用的,可是那個字,是不是最高藝術?”黃惇眉飛色舞,雙目如炬,滔滔不絕,“所以中國的書法藝術從來都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它是由實用發展成為藝術。因此,書法這個全世界都沒有的東西,就中國有。有人講日本有、韓國有,那是中國傳過去的!”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董其昌論書冊頁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不能丟

有一年,黃惇招博士。有一個學生,姑且稱為“A”……不,稱“甲”吧,筆試過關了,複試的時候,通知有他,還有另外一個人,乙,英語沒過關。甲就打電話問,為什麼乙英語沒過關,也進了複試?黃惇不客氣地說:“你交給我的先期的研究成果材料就是你一篇碩士論文,人家的材料是你的十倍二十倍,你說我收你還是收他啊?”甲說,那乙外語沒及格啊,黃惇火了,“你外語及格了怎麼樣啊?他外語沒及格我可以打報告破格!你外語及格,不就是人家外國人的小學生水平,甚至還不如!我小外孫五歲,有個外語教師跟他聊聊天,開心得不得了,口語特別好,他父親都說不過他!”

回憶起此事,黃惇仍很激動:“外語有什麼呢?有多少人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

想招的學生外語不過關招不了,外語過關的專業差他不想要,陳丹青也曾因此煩惱不已直至出走清華,成為一個“文化事件”。

黃惇第一次到韓國,經過一個地方,看到路牌上有“木浦”兩個字,那是金大中的故鄉,他就問旁邊的年輕人,這個地方以前是個渡口對不對?對方覺得很神奇:“你怎麼知道的?”黃惇說:“我就看這兩個字就知道了。” 浦,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於地名。

後來,黃惇再去那裡,發現已經沒有這兩個漢字,只有拼音了,這能看出什麼來?跟韓國朋友提起,對方也是痛心疾首,說“韓國文化丟光了”。“他們改革韓文,才幾代人的時間啊!”黃惇不希望中國文化也丟了根,“那就不得了了”。

他說,“中國人書寫漢字和鍛鍊手腦心的配合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宏觀方面還可以讀更多的東西,讀那個時代的歷史。

比如我們寫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歷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個書家的歷史、習性?

我們寫《定武蘭亭》,有沒有想到過趙孟頫當時臨《定武蘭亭》?

他從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寫了幾通,題了十三跋、十六跋。這次我在臺灣見到一個《趙子固落水蘭亭》影印本,裡面有大量題跋,很厚,但可能有問題,古人作偽技術很厲害。讀某本帖,裡而還有許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說這東西有什麼意思啊?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當然不可忽略,因為這裡面儲存著歷朝歷代人對這本帖的信息。

它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譬如說米南宮有句話,說梁武帝評價王羲之“龍跳天門,虎臥鳳胭”是何等語?十年前,《書法報》請李世南畫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寫詩,分給我王羲之,我在想這個句子,一個是龍跳,一個是虎臥。一個是表現動,一個是表現靜,我覺得形容《蘭亭》動靜交融,還是有道理的。

所以這些當然跟我們讀帖有關係。金農一生寫《華山廟碑》,對他太重要了,那種解讀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讀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以前有個學生,寫米字,他說他寫不下去了,我說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闊天空,拉開一點距離。

為什麼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無止境地讀?

以往我們對臨帖限定在一個像不像的基礎上,這當然很重要。但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視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學生臨帖,往往就是這樣,什麼米字格、回宮格、九宮格,就是一個形的問題。

所以我們又不能丟開形去談風格,談歷史,它們是捆綁在一起的,不能拆開來,一般說來“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是很難做到的。從臨摹來講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東西常常是先打動你.如果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點,像蘋果的表皮,有賣相,還有人講七分寫屯分裱,馬靠鞍、人靠裝一條領帶打上去人就變樣了,然後到理髮店把頭刷刷光又不一樣了。

我們看展覽會確實有這個問題,日本人辦展覽,框子還從日本運來。但是我們如果由形人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動以後,必然還有其他因素在制約,光是欣賞問題還不大,你要將它轉化為你手上的東西,這就需要微觀的東西。

微觀,有筆法,從筆法延伸進去還有毛筆問題、速度問題、動作問題,筆和紙的磨擦關係問題,毛筆添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來,特別是極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講了。筆法概念是寫字中最重要的技法問題,結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在作品裡面能夠讀出來的東西,應該是包含量很大的。我們可以從黃庭堅的帖中讀出他的執筆高.不可能執筆低,因為只有高,才有可能產生一波三折的振動,你們可以去試。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寧可用占人比較模糊概念的“八面出鋒”、“鋒有八面”,而不願意用現代物理實驗的方法來剖析用筆。有些東西可以講白的,也有的講不白。畢竟是一個藝術的東西,不是車床、刨床。我們在臨摹一件作品時,有可能已經被某種風格所統領。

我在講篆隸書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現成的方法在制約我們。我們在運筆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筆畫,已經有了風格特徵。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一張作品的風格特徵不僅僅取決於字形,用筆也很重要。我們到博物館看某件作品,一打開卷子還沒有看完就知道這是蘇州人的,這是學文微明的,因為他從筆法到氣息都來源於文徽明。所以在讀帖的本領上,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歷代造瑕人和鑑定家破譯的方法.對我們有幫助,不是要你們做壞事。

結字和章法也是我們讀帖的範圍,結字有所謂“斜畫緊結、平畫寬結”。

還有讀流派,錘法和王法、米法有什麼區別等等。

書法藝術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

“書法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實用,一個層面是藝術。當我們談實用的時候,它就要走進千家萬戶;等我們講藝術的時候,它就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形式之一。這是中國人都公認的。書法藝術是寶塔尖上的東西,但是沒有基礎,寶塔尖能成立嗎?” 說起書法,黃惇自然包含感情,自然也要講到“畢加索說如果我在中國,我應該是個書法家”。

“王羲之寫封信,到今天是我們的經典範本。信是什麼啊?信是實用的,可是那個字,是不是最高藝術?”黃惇眉飛色舞,雙目如炬,滔滔不絕,“所以中國的書法藝術從來都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它是由實用發展成為藝術。因此,書法這個全世界都沒有的東西,就中國有。有人講日本有、韓國有,那是中國傳過去的!”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董其昌論書冊頁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不能丟

有一年,黃惇招博士。有一個學生,姑且稱為“A”……不,稱“甲”吧,筆試過關了,複試的時候,通知有他,還有另外一個人,乙,英語沒過關。甲就打電話問,為什麼乙英語沒過關,也進了複試?黃惇不客氣地說:“你交給我的先期的研究成果材料就是你一篇碩士論文,人家的材料是你的十倍二十倍,你說我收你還是收他啊?”甲說,那乙外語沒及格啊,黃惇火了,“你外語及格了怎麼樣啊?他外語沒及格我可以打報告破格!你外語及格,不就是人家外國人的小學生水平,甚至還不如!我小外孫五歲,有個外語教師跟他聊聊天,開心得不得了,口語特別好,他父親都說不過他!”

回憶起此事,黃惇仍很激動:“外語有什麼呢?有多少人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

想招的學生外語不過關招不了,外語過關的專業差他不想要,陳丹青也曾因此煩惱不已直至出走清華,成為一個“文化事件”。

黃惇第一次到韓國,經過一個地方,看到路牌上有“木浦”兩個字,那是金大中的故鄉,他就問旁邊的年輕人,這個地方以前是個渡口對不對?對方覺得很神奇:“你怎麼知道的?”黃惇說:“我就看這兩個字就知道了。” 浦,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於地名。

後來,黃惇再去那裡,發現已經沒有這兩個漢字,只有拼音了,這能看出什麼來?跟韓國朋友提起,對方也是痛心疾首,說“韓國文化丟光了”。“他們改革韓文,才幾代人的時間啊!”黃惇不希望中國文化也丟了根,“那就不得了了”。

他說,“中國人書寫漢字和鍛鍊手腦心的配合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

讀帖可以歸納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

宏觀方面,時代氣息、風格、流派,還可以讀到其他一些信息,讀到某一個書法家取法的影子,我們讀《石門銘》可能想到康有為,我們讀北魏墓誌可能想到幹右任,我們可能會想這塊碑給某位著名的書家寫過了,我們還有沒有寫頭。比如《石鼓文》,一寫就會想到吳呂碩,寫《三公山碑》,馬上就會先想到齊白石,其實其他人也寫過,好像這個模式給這個人搞出一個名堂來了,不敢再去摸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宏觀方面還可以讀更多的東西,讀那個時代的歷史。

比如我們寫宋代刻帖,知道不知道宋代刻帖的歷史?

知道不知道某一個書家的歷史、習性?

我們寫《定武蘭亭》,有沒有想到過趙孟頫當時臨《定武蘭亭》?

他從杭州坐船到北京去,在路上寫了幾通,題了十三跋、十六跋。這次我在臺灣見到一個《趙子固落水蘭亭》影印本,裡面有大量題跋,很厚,但可能有問題,古人作偽技術很厲害。讀某本帖,裡而還有許多背景材料、故事,你說這東西有什麼意思啊?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當然不可忽略,因為這裡面儲存著歷朝歷代人對這本帖的信息。

它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譬如說米南宮有句話,說梁武帝評價王羲之“龍跳天門,虎臥鳳胭”是何等語?十年前,《書法報》請李世南畫了一批肖像,叫大家寫詩,分給我王羲之,我在想這個句子,一個是龍跳,一個是虎臥。一個是表現動,一個是表現靜,我覺得形容《蘭亭》動靜交融,還是有道理的。

所以這些當然跟我們讀帖有關係。金農一生寫《華山廟碑》,對他太重要了,那種解讀的形式和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他有可能用生命在解讀它。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以前有個學生,寫米字,他說他寫不下去了,我說你可以放一放,退一退,退一步海闊天空,拉開一點距離。

為什麼一部好的碑帖可以永無止境地讀?

以往我們對臨帖限定在一個像不像的基礎上,這當然很重要。但這常常容易把自己的視角定位在形上面。中小學生臨帖,往往就是這樣,什麼米字格、回宮格、九宮格,就是一個形的問題。

所以我們又不能丟開形去談風格,談歷史,它們是捆綁在一起的,不能拆開來,一般說來“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是很難做到的。從臨摹來講往往是被形先抓住,表象的東西常常是先打動你.如果這件作品的墨色再好看一點,像蘋果的表皮,有賣相,還有人講七分寫屯分裱,馬靠鞍、人靠裝一條領帶打上去人就變樣了,然後到理髮店把頭刷刷光又不一樣了。

我們看展覽會確實有這個問題,日本人辦展覽,框子還從日本運來。但是我們如果由形人神,看一件作品被它打動以後,必然還有其他因素在制約,光是欣賞問題還不大,你要將它轉化為你手上的東西,這就需要微觀的東西。

微觀,有筆法,從筆法延伸進去還有毛筆問題、速度問題、動作問題,筆和紙的磨擦關係問題,毛筆添墨的程度也能在帖上看出來,特別是極好的印刷品,原作更不用講了。筆法概念是寫字中最重要的技法問題,結字也是技法,布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在作品裡面能夠讀出來的東西,應該是包含量很大的。我們可以從黃庭堅的帖中讀出他的執筆高.不可能執筆低,因為只有高,才有可能產生一波三折的振動,你們可以去試。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我寧可用占人比較模糊概念的“八面出鋒”、“鋒有八面”,而不願意用現代物理實驗的方法來剖析用筆。有些東西可以講白的,也有的講不白。畢竟是一個藝術的東西,不是車床、刨床。我們在臨摹一件作品時,有可能已經被某種風格所統領。

我在講篆隸書的時候,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現成的方法在制約我們。我們在運筆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筆畫,已經有了風格特徵。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一張作品的風格特徵不僅僅取決於字形,用筆也很重要。我們到博物館看某件作品,一打開卷子還沒有看完就知道這是蘇州人的,這是學文微明的,因為他從筆法到氣息都來源於文徽明。所以在讀帖的本領上,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歷代造瑕人和鑑定家破譯的方法.對我們有幫助,不是要你們做壞事。

結字和章法也是我們讀帖的範圍,結字有所謂“斜畫緊結、平畫寬結”。

還有讀流派,錘法和王法、米法有什麼區別等等。

書法藝術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

“書法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實用,一個層面是藝術。當我們談實用的時候,它就要走進千家萬戶;等我們講藝術的時候,它就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形式之一。這是中國人都公認的。書法藝術是寶塔尖上的東西,但是沒有基礎,寶塔尖能成立嗎?” 說起書法,黃惇自然包含感情,自然也要講到“畢加索說如果我在中國,我應該是個書法家”。

“王羲之寫封信,到今天是我們的經典範本。信是什麼啊?信是實用的,可是那個字,是不是最高藝術?”黃惇眉飛色舞,雙目如炬,滔滔不絕,“所以中國的書法藝術從來都有兩重性,就是實用加藝術,它是由實用發展成為藝術。因此,書法這個全世界都沒有的東西,就中國有。有人講日本有、韓國有,那是中國傳過去的!”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董其昌論書冊頁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不能丟

有一年,黃惇招博士。有一個學生,姑且稱為“A”……不,稱“甲”吧,筆試過關了,複試的時候,通知有他,還有另外一個人,乙,英語沒過關。甲就打電話問,為什麼乙英語沒過關,也進了複試?黃惇不客氣地說:“你交給我的先期的研究成果材料就是你一篇碩士論文,人家的材料是你的十倍二十倍,你說我收你還是收他啊?”甲說,那乙外語沒及格啊,黃惇火了,“你外語及格了怎麼樣啊?他外語沒及格我可以打報告破格!你外語及格,不就是人家外國人的小學生水平,甚至還不如!我小外孫五歲,有個外語教師跟他聊聊天,開心得不得了,口語特別好,他父親都說不過他!”

回憶起此事,黃惇仍很激動:“外語有什麼呢?有多少人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

想招的學生外語不過關招不了,外語過關的專業差他不想要,陳丹青也曾因此煩惱不已直至出走清華,成為一個“文化事件”。

黃惇第一次到韓國,經過一個地方,看到路牌上有“木浦”兩個字,那是金大中的故鄉,他就問旁邊的年輕人,這個地方以前是個渡口對不對?對方覺得很神奇:“你怎麼知道的?”黃惇說:“我就看這兩個字就知道了。” 浦,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於地名。

後來,黃惇再去那裡,發現已經沒有這兩個漢字,只有拼音了,這能看出什麼來?跟韓國朋友提起,對方也是痛心疾首,說“韓國文化丟光了”。“他們改革韓文,才幾代人的時間啊!”黃惇不希望中國文化也丟了根,“那就不得了了”。

他說,“中國人書寫漢字和鍛鍊手腦心的配合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先生談書法學習之讀帖


▲黃惇董其昌論書冊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