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的詩書統一觀以及草書《二月八日帖》

書法 張旭 草書 詩歌 聞是書畫 2017-06-17

張旭的詩書統一觀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山中留客》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魚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桃化溪》

春草青青萬里餘,邊城落日見離居。情知海上三年別,不寄雲間一紙書。《春草》

旅人倚徵棹,薄暮起勞歌。笑攬請溪月,清輝不在多。《清溪泛舟》

欲尋軒檻列金樽,江上煙雲向晚晴。須倩東風吹散雨,明朝卻待入華園。《春遊值雨》

濯濯煙條拂地垂,城邊樓畔結春思。請群細看風流意,為滅靈和殿裡時。《柳》

這都是絕妙好詩!

張旭的詩書統一觀以及草書《二月八日帖》

《草書古詩四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墨跡本,五色箋,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

然而歷史記住張旭的是“顛張”,是其“酒中仙”的狂逸個性,是“性善書,不治它技”的書法家。其鬱郁的文采,浪漫的詩風卻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張旭的詩書統一觀以及草書《二月八日帖》

張旭是書法家,其楷書“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其草書代表了盛唐書法的最高成就。唐文宗時,詔以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並稱唐代三絕。張旭又是傑出的詩人,他“文辭俊秀,名於上京”,與賀知章、毛融、張若虛一起被譽為吳中四傑。從上面的六首詩中我們已感受到了其詩煙雨迷離,舒捲雲煙的氤氳氣息。

張旭的詩書統一觀以及草書《二月八日帖》

意境的美妙,氣韻的流溢,胸襟的舒展,是其詩的鮮明藝術特色。為進一步瞭解張旭的詩歌藝術,我們不妨將其草書和詩歌相結合進行具體的分析。這樣做,一是因為中國的詩書畫在古代不僅在理論上互通互補,在創作上相互交融,彼此借鑑,彼此滲透;二是因為這樣做,既可以鮮明地揭示張旭的詩歌特色,也有助於在深層次上認識張旭書法。

張旭的詩書統一觀以及草書《二月八日帖》

書法作為人類精神追求的藝術表現,在形式上必須重視關係,在內容上必須強調感情。張旭草書,內得心源,外師造化。他把書法藝術作為表意手段。他“喜怒窘窮、憂悲、愉佚……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發之。”這是張旭草書“變動如鬼神,不可端倪”的根本原因之一,因而張旭的草書是發乎情的生命本能的宣洩。但這種有動於心決不是張旭草書“變動猶鬼神”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張旭還外師造化。他“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可喜可愕者是所見之物,可見,書法藝術也是可以反映客觀事物的形象特徵與美的。虞世南“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張懷“猛獸鷙鳥,神采各異,書道法此”,懷素“吾觀夏運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入林,驚蛇入草”,正是以造化為師,使張旭的草書意韻群起,不同凡響。張旭的詩歌同樣是心跡的宣洩,自然美的體悟。張旭雖處大唐盛世,卻終生沉淪下僚,僅當過官小職卑的常熟尉和金吾長史。但他仍傲世自高,為了追求精神的解放,個性的自由,他優遊林泉,流連山水,並將壯猷偉氣,一寓於簡牘間。他的六首詩全是寫景詩,這一方面是其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反映,卻也是同他的書法創作密切相關。這些詩,把人們帶進了月夜清溪,江山煙雲;聽薄暮勞歌,漁舟問答。詩人揮動一支寫意傳神的妙筆,勾勒出一副副形象生動鮮明,意境美妙的風景畫卷。這畫中的山水景象奇偉空闊,充溢著自然美和豪放飄逸的情致,尤如作者那一幅幅體勢飛動,筆意連綿,雄勁而瀟灑的草書。可見,張旭的詩書都是從自然界的生命運動變化和其壓抑的生命激情相碰撞中獲得靈感興會,並汲取美的景象,表現出他對自然美的敏銳感受力和豐富想像力,兩者彼此是相通的。

張旭的詩書統一觀以及草書《二月八日帖》

張旭被杜甫稱為酒中八仙之一,《酒中八仙歌》對其形象的描寫頗具特徵,“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這是一種“禮豈為我設”的天放。從這裡我們可以捕捉到其書法特色:狀若斷而反連的雲煙之象,煙霏露結,飄忽朦朧。張旭的詩同樣佈滿了迷離的煙雨和空濛的雲霧,很少有豔麗的色彩。例如,在《桃花溪》開篇是一座飛橋隱現於飄渺雲煙之中;《山中留客》“山光物態弄春暉”雖然先展現了和煦陽光下的明媚春山,但緊接著飄來幾縷輕陰,最後更把人引向雲封霧鎖的高山深谷“入雲深處亦沾衣”。他詠春柳,不同於詩人賀知章。賀以“碧玉妝成一樹高”點染春柳鮮明悅目的碧綠之色;而他的詩卻是“濯濯煙柳拂地垂”,著重表現柳條籠煙裹霧的風韻。總之,他的詩中畫是典型的山水畫,不給景物敷彩設色。張旭不是畫家,他對於色彩的捕捉不是那麼敏感,對色彩的刻畫不是那麼細膩、不是那麼微妙,但張旭又是一位高明的畫家,他僅憑揮筆運墨就能勾勒出大自然的奇妙變化,能得天地造化之象,能抒己之意。他太習慣、太喜歡水墨黑白這種獨特的視角形式。石濤說:“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裡放出光明。”從張旭的作品中我們亦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愉悅。它象浮坐在彩雲上的神祗,將它的降諭刻在它的面部,使我們欣喜若狂,神魂顛倒。

張旭的詩書統一觀以及草書《二月八日帖》

書法不象繪畫那樣具體,直接地描摹事物。因此書法的美,近乎一種抽象的朦朧的美。書法藝術是意象的藝術,好的作品如海上蓬萊,月中桂子,給欣賞者以莫名的享受。“花看半開,酒飲微醉”,妙就妙在“半”字;董其昌說:“攤燭作畫正如隔簾看花”,妙就妙在“隔”字。它隱約著神祕,泛透著玄妙。書法“囊括萬物,裁成一相”,而這一相乃是無形,這一相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對應點,但它蘊涵在萬物中,它曲折、間接、形而上地反映現實。張旭的詩也受到書法的意象和“裁成一相”的影響,即多用虛筆,間接曲折,“無畫處皆成妙境”。《山中留客》僅第一句“山光物態弄春暉”用寫景之筆勾勒出全景,其餘三句,在挽留客人的勸說之辭中,巧妙地虛寫出更令人神往的深山空翠。再看《春遊值雨》“欲尋軒檻列金樽”四句詩寫了陰雨晴的變化,但只是濃墨瀉染晚來江上煙雲低垂的昏暗之景,而把夜雨和晚晴置於設想和期待的“須晴”和“卻待”之中。《柳》和《春草》也都用了這種虛筆寫景的手法。這樣,他筆下的山水人物形象若有若無,似真似幻,亦真亦動,反而更有助於反映那種迷茫幽遠的境界。

張旭的詩書統一觀以及草書《二月八日帖》

張旭的詩歌和書法共同宣示了作者狂放的個性,浪漫的氣質,縱橫的才情,俊逸的風采。六首絕句,都躍現出詩人尋幽探勝的身影,清狂灑脫的神態。《山中留客》中詩人殷勤留客的話語,也傾吐出他對這深幽雄秀氣象無窮的雲山非常愛戀。《桃花溪》裡,他問漁人的話又是多麼的天真有趣,“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這兩句話,既表現出他對桃花源的急切向往,又透露出他感到這理想天地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又如,在《清溪泛舟》中,“旅人倚徵棹,薄暮起勞歌。笑攬請溪月,清輝不在多”,在這裡作者豪興勃發,朗聲大笑,手掬清波,欲攬溪中明月,何其狂放瀟灑!杜甫贊張旭草書“俊拔為之主”“逸氣感清識”。蘇軾“張長史草書倜然天放,略有電劃出而意態自足,號稱神逸”,明代豐坊稱“俊逸流暢,煥乎天光”。這些評語,不也是其人其詩的絕妙寫照嗎?

沈鵬先生說:“其實書法只是中國文人全部品格的一道輝光,這裡既有詩琴書畫的工夫,也有三步成呤,倚馬可待的才氣”。張旭用他的狂草逸詩向我們展示了其超拔俊逸的才情,“三吳郡伯皆顧盼,四海雄俠爭追逐”。其詩如其書,其書如其詩。

張旭草書《二月八日帖》

張旭的詩書統一觀以及草書《二月八日帖》

《二月八日帖》 傳為張芝之作,或為唐張旭所作

選自《大觀帖》(故宮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

注:圖片根據故宮博物院藏《大觀帖》李宗翰宋拓本、故宮博物院藏《大觀帖》楊氏海源閣宋拓本以及山西新絳縣圖書館藏《絳帖》重新裁剪而成。

釋文:二月八日。復得鄱陽等。多時不耳。為慰如何。平安等人當與行。不足不過彼與消息。

張旭的詩書統一觀以及草書《二月八日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