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書法之書法的工與拙

書法 藝術 王鐸 宋朝 沃德利成書畫院 2017-05-24

書法的工,是指點畫規範、美觀,結體工整、規範;書法的拙,是指點畫誇張,結體自由,不落俗套。

正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書法的發展歷史是“拙”到極處必“工”,“工”到極處必“拙”,是工拙交替佔主流的嬗變史。

先秦的甲骨文和大篆,結體自由、風格多樣,“拙”佔主流。但由於各國字體差別較大,不利於交流。到了秦代,為推行“書同文”,李斯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了小篆,“工”佔了主流。由於小篆工整嚴謹,缺乏鮮活的生命力,所以小篆的產生也意味著篆書的消亡。

兩漢隸書前期樸拙率真,風格多樣,發展到後來,嚴謹整飭,程式化明顯,便被質樸、拙味濃的魏碑書法所代替。到了隋唐,樸拙的魏碑書法發展為技術上無以復加的唐楷,至此,楷書達到了峰巔,後人再也無法逾越。

行草書的發展到兩晉是一座高峰,到了唐代,由於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又向前發展,書法的“工”達到了峰巔,以致以“宋四家”為代表的兩宋書法家,只有從“拙”上求發展。

元代的趙孟頫,不滿足宋代的“拙”,推崇前人的“工”,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到了明清,書法由書房走入廳堂,由於懸腕懸肘站立書寫,書法的“工”再也無法和以前相提並論。但卻成就了王鐸、傅山、張瑞圖、祝枝山等行草書大家。

王鐸等順應時代,將行草書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清代明智的書法家只有和精工的帖學書法保持距離,而向古拙的碑派書法探索,促使篆隸書法第二次繁榮。

20世紀上半葉,碑派書法成績平平,而崇尚帖學的海派書法卻取得了喜人成就,“工”又佔了上風。新中國成立後,書法發展緩慢,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後,書法才得以迅速發展。上個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的流行書風,“拙”佔了主流。近年來,醜拙的書法有所收斂,學二王有所抬頭。現在,“不計工拙”的明清行草書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一款服裝的流行也就意味著這款服裝的消亡,書法也是這樣。書法的工拙嬗變,體現了古今書法家的審美心理路程。

具體到書法作品,“工”與“拙”孰優孰劣,不好評判。只要工整而不呆板,樸拙而不粗劣,便是好的作品。

論書法之書法的工與拙

論書法之書法的工與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