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浙江看傳承

手工藝 木雕 浙江大學 雕塑 人民網 2017-05-31
走馬浙江看傳承

錢利淮竹編《花鳥風月》。

走馬浙江看傳承

高敏黃楊木雕《較勁》。

走馬浙江看傳承

朱炳仁、朱軍岷為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設計製作的包銅防火門。

一把黑紙扇,有86道工序;一門“朱府銅藝”,五代傳承,代代盛名;一個杭州市工藝美術行業的年產值,可以達到近200億;一屆非遺博覽會,聚攏368位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一個省,建有120家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在人文薈萃、百工興盛的浙江,傳統工藝正以這樣的姿態綻放。

在振興傳統工藝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時代大潮中,在“浙江模式”轉型升級的不斷推進中,在眾多杭州本土非遺於舉世矚目的G20杭州峰會大放異彩之後,浙江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持續吸引著媒體的關注。5月19日至22日,“走進非遺第一線”振興傳統工藝浙江行活動,先後在杭州、桐鄉、東陽、樂清展開。採訪團走進工作室,走近傳承人,在傳統工藝創作、研究、生產的第一線,聆聽振興傳統工藝的路上最真實的聲音,感受浙江大地自下而上的文化活力。

匠二代:指尖薪傳

錢塘自古繁華。浙江,是傳統工藝品類最齊全的一個省。13個工藝美術大類,在浙江全部都有分佈。“浙江傳統工藝在各個朝代都創造過很多奇蹟。若論傳統工藝的各項指標,浙江在全國都是強省”,浙江工藝美術研究專家高而頤自豪地說。

的確。中國四大木雕,兩個在浙江;中國四大石雕,兩個在浙江。僅雕刻類,浙江便有一百多個品種。浙江還是青瓷的故鄉,越窯瓷器、南宋官窯、龍泉窯都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位置。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工藝美術研究專家都一兵總結:“在世界,浙江也是一個奇蹟。”

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歷史積澱,國務院先後公佈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浙江榮獲“四連冠”。217個入選項目,傳統技藝類和傳統美術類共有68項,佔比31%。

這歷史的榮光,如今正以薪火相傳的方式在傳遞。

近些年,“二代”群體悄然崛起。傳統工藝行業,同樣活躍著一批“匠二代”。他們子承父業,頭頂未必都有父輩的光環,卻都在努力傳承那累世技藝,並已然成為行業中最突出的一個群體——

1969年出生的朱軍岷,是“朱府銅藝”第五代傳人。在本科文憑還很吃香的年代,浙江大學化學專業畢業後,他放棄幹部身份,師從父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做銅。與父親一起研究熔銅技藝的同時,他開發了系列民用產品,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融合在一起。他還試圖以經營現代企業的理念,讓銅器進入能夠和世界一流品牌競爭的行列。“LV在哪裡,你就要在哪裡”,是朱軍岷目前在品牌推廣中所致力的方向。

1972年出生的高敏,15歲起便隨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公博學藝。從傳統的黃楊木雕到根雕,從抽象回到傳統再到創意雕,他不斷激活材質的靈性,探索與之相應的新技法。如今,任職於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他,不但參與了樂清非遺的普查工作,完成了“非遺十年”大事記,組織舉辦了非遺項目傳承培訓班,還去樂清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進行義務教學,並利用業餘時間主編了《木雕技法校本教材》《泥塑校本教材》。推動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是高敏目前在工作中所致力的方向。

1985年出生的錢利淮,是烏鎮竹編代表性傳承人錢鑫明的兒子。在浙江科技學院讀大學期間,學習工業設計的他,在圖書館閱讀時,被自己習以為常以至忽視的工藝之美所震撼。大學畢業後,他放棄了杭州與環境設計相關的工作,回到家鄉烏鎮陳莊,這個曾經的竹編交易集散地。他選擇做一名篾匠,做一個最瞭解竹子的人。他創立了“竹芸工房”,並分解工藝,編制教材,製作材料包,將DIY竹編手工製作教程帶到學校課堂和互聯網上。普及竹編技藝和工藝文化,是錢利淮目前所致力的方向。

60後、70後、80後,三個人,三種路徑。

其實,朱軍岷一直在關注“匠二代”這個群體。在首期銅雕藝術人才培訓班招生時,他發現最終招收的32名學員,一半是“匠二代”,一半是專業設計師。他意識到這個群體的數量比想象中的要龐大,也清楚地看到,除了技藝,群體素養亟待提高。因此,除了培訓,他計劃籌建“匠二代”產業聯盟,以期為全國各地年輕的非遺傳承人搭建一個交流共享的平臺,在振興傳統工藝的路上,攜手同行。

現實中,還有許多和他們一樣的“匠二代”,奔忙在政府機關、企業工廠、教育培訓等崗位,行走在通往各自理想的路上。無論是依靠父蔭,還是自主創業,他們對技藝的傳承都心懷一種責任。他們,在用雙手和智慧,為傳統工藝的振興接力,為文化接力,為中國接力。

這代代相承的接力,顯然也不同於傳統社會完全靠血緣關係的家族傳承——現代社會,公共屬性在各個領域不斷延展,人人都擔負著公共職能。這或許指向了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主題,這個主題將古老的中國深遠的文化傳統和現代的中國邁向未來的進程緊密相連,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非遺匯:平臺聚變

“三年徒弟糊塗過,四年半作真難過”。70歲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初偉,至今難忘當初學藝時的艱辛——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師徒傳授不傳絕活是傳統工藝行業的“潛規則”。

如今浙江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早已沒了往日的封閉。

這裡有開放性的研培平臺——據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陳瑤介紹,從2015年開始,浙江積極貫徹落實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依託省內3所國家級培訓試點院校舉辦了10個國家培訓研修班,共面向全國範圍培訓傳承人530名。同時,向文化部推薦26名省級傳承人到各省院校參加多個門類的研修活動。隨後,浙江在省內也啟動實施了非遺傳承人群研培工作,選擇6所省內高校為試點實施單位,舉辦了6個方向的培訓班。此外,2011年至今,浙江還組織了“非遺薪傳”系列展評活動。

這裡有融合性的產業平臺——近年來,浙江積極培育非遺主題小鎮,扶持特色小鎮歷史經典產業傳承發展,積極探索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到2020年,浙江計劃建設非遺主題小鎮30個,並試點非遺工作站建設,搭建企業、高校與小鎮對接平臺,探索傳統技藝工作站建設。特色小鎮也將成為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歷史經典文化產業發展的主陣地。

這裡有生產性的保護基地——2010年以來,浙江省文化廳先後評審命名了兩批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共120家,其中傳統技藝78家、傳統美術32家。東陽木雕陸光正創作室、青田石雕行業協會、王星記扇業、善璉湖筆廠、金星銅集團5家,入選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

這裡有共享性的交流平臺——近年來,浙江著力組織非遺博覽會,舉辦振興傳統工藝系列論壇,出版傳統工藝浙江經典叢書,促進了手工技藝的市場開發、理論研討和文化傳播。

政府的支持、民間的熱望,聚合成一個個大平臺。而杭州,無疑是這些平臺的重要聚合點。

成功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絡”,成為全國首個“工藝和民間藝術之都”的杭州,對傳統工藝的保護和振興務實又不失品格。近些年,杭州市相關機構圍繞傳統工藝行業從業者整體素質不高、產品形態的現代轉化不理想、侵犯知識產權時有發生等共性問題,重點在拓寬教育培養渠道、建立非遺活態傳承體系、加大政府採購和財政補貼等扶持力度、打造特色街區等方面發力,積極推動創意和傳統工藝的深度融合。

杭州傳統工藝的振興,也不忘得天獨厚的電商優勢。杭州跨境電商試驗區的建設,為杭州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據杭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張朋介紹,杭州將在傳統工藝產業廣泛播種互聯網基因,推動“互聯網 傳統工藝”戰略的落地,使傳統工藝從傳統營銷向網絡營銷轉變,從銷售商品向輸出文化轉變。同時,鼓勵傳統工藝企業進行“眾籌”等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有益探索。這無疑是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建構。

為了提供全面的硬件支撐,杭州還大力推進非遺館建設——計劃投資4.15個億,在濱江奧體中心建造3.32萬平方米的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建成全國領先的非遺文化體驗、傳承和創意基地;同時積極扶持專題館。

正是這些有形的平臺搭建,促進著浙江傳統工藝行業無形中的提升。立足浙江,面向全國,是浙江人的傳統,也是浙江在振興傳統工藝的路上所呈現出的開放姿態。

生活家:文化接力

除了就地取材以及大氣、開放、包容的特徵,為老百姓美化生活,也是浙江傳統工藝的一大特色。江浙人精緻的生活之道,同樣在傳統工藝“重工善藝”的手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浙江“三雕一塑”蜚聲中外。其中,東陽木雕自古代起便廣泛應用於建築和傢俱裝飾,當代的拓展,更是讓其走進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角角落落,形成了更加完備的技藝和更加多元的風格,代表著浙江傳統工藝與生活密不可分的特色。

作為首批“中華老字號”的“朱府銅藝”,在某種程度上正呼應著這一特色。從靈隱銅殿到雷鋒新塔,從杭州香積寺銅廟到河坊街江南銅屋,朱炳仁父子的創作,讓銅從器物、裝飾拓展到城市建築空間,乃至讓銅的文化氣質,與厚重悠長的杭州歷史文化、精細雅緻的江南生活品味相融相生。朱府銅藝,也因此同王星記扇子、杭州刺繡、越窯青瓷等傳統工藝,一起見證了G20杭州峰會的時代榮光。

可為重器,可為小品。是人的智慧與雙手,賦予傳統工藝如此強大的適用性和生命力。和父親醉心於無模可控的熔銅技藝,注重銅在當代藝術領域的拓展不同,朱軍岷更注重“銅在生活美學與應用上的迴歸”。他創立了“朱炳仁·銅”高端銅家居品牌,讓“古老而沉重”的銅藝,在現代生活的浸潤中,變得“時尚而輕靈”。

錢利淮以另一種方式,讓傳統工藝介入生活。雖然一開始埋頭於精品製作期間,錢利淮製作的竹編錦盒,曾被收藏家馬未都一眼看中,並以2萬元的價格買下,在當地一時成為美談,但深受柳宗悅民藝思想影響的他,卻執意轉向工藝文化的傳播與普及。

“粗糙的農用產品或浮誇的工藝品,這兩個方向都很難讓竹編有所發展。收藏和進入博物館,也會讓傳統工藝失去生命力和市場”。在錢利淮看來,離開生活,手工藝便從根本上失去了意義。他希望竹編制品能夠走入生活,技藝能夠進入生活,文化能夠點亮生活。他希望親手製作竹編可以讓現代人在指尖溫存生活的記憶,激醒文化的記憶。“給現代人的生活一個感動點,這才是手工藝生存下去的基礎”。

為此,錢利淮開設了“設計私房課”,並利用互聯網對竹編技藝進行直播教學。很多網友通過採購材料、動手實踐愛上了竹編,錢利淮也藉此成了“網紅”。

“一個人做精品,是一座孤島。一群人來做,就是一種文化了吧?”錢利淮對手工藝、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這樣定義。

“浸透著江南韻味,凝結著世代匠心”,習近平總書記曾在G20杭州峰會上這樣介紹杭州。浙江傳統工藝的振興和代代相承的努力,在浙江肥沃的文化與生活土壤中,與時代精神和現代生活對接,激發出內生性的動力。這動力讓小資源產生大製造,讓小商品擁有了大市場。正如陸光正創作室在展覽館中對非遺的寄語,這需要“在曾經生存的土地守望一片文化的故鄉,對一個民族的記憶抱持一種溫情和敬意”。

相關推薦

推薦中...